大智度論疏卷第十四

關燈
當學波若。

    雖複如此不知此是何法。

    即是十二部經。

    故次舉此文。

    來勸學波若也。

    後當别廣釋。

    及出諸家明得名不同。

    同體異體名義也。

    若舊時解十二部。

    或言從事。

    事理等得名故。

    立十二部别。

    師今言。

    隻以體相不同故。

    有十二部别。

    十二但随皆從相别為名也。

    今但略言大有五意。

    第一翻名。

    第二出其體相。

    第三明攝三藏。

    第四明通大小乘。

    第五明諸經中。

    但随當時所須故。

    有其十二部者。

    如說此經時。

    唯須十部。

    不須而偈等義也。

    當釋。

     修多羅者。

    名為法本。

    祇夜名重誦。

    和伽陀名不等誦。

    優陀那名無問曰說。

    尼陀那名因緣。

    阿波陀那名譬喻。

    伊帝越多伽名本事。

    亦名一竹多迦。

    亦雲如是語亦名界經。

    界别不同。

    故雲界也。

    阇陀伽名本生毗佛。

    略名廣阿浮陀達摩。

    名未曾有。

    憂波提舍名論議。

    如大本經中解也。

    當一一分别說此。

    即是第一意也。

     諸聲聞等聞與不聞已下。

    明小乘九部。

    除方廣授記。

    及為小乘。

    非是不清之友。

    故除無問自說。

    舊如此解。

    大乘根利故。

    除因緣譬喻論議三部。

    師今言。

    如是并由當時所須。

    不同此時。

    隻須多種不須餘者故然耳。

    就十二部論小乘中。

    亦不具足。

    自有佛為菩薩說聲聞等。

    都自不聞。

    故言有聞不聞也。

    如下論當說。

     先說盡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者已下。

    就此大有二意。

    一舉經文。

    二論釋。

    今即是第二論釋。

    明論主立論。

    乘前生起此經來意也。

     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已下。

    第二出體相也。

    故成實論文亦言。

    修多羅是直說相。

    直說者隻是正說。

    正說法相不合餘因緣。

    正法相者即是道理法。

    不假因緣譬喻論議等。

    但直說法相道理實相等法。

    故名直說。

    複不同無同自說。

    無同自說經但以美妙言辭。

    贊歎諸行法等是也。

    此名本故。

    大本經中亦言本經。

    仁王中亦言法本。

    如重誦如等色。

    此修多羅義。

    雖複衆多。

    總其大歸不過四種。

    一是三藏中修多羅。

    二是十二部中别部修多羅。

    三者謂通修多羅。

    四者廣略修多羅也。

    三藏中修多羅者。

    即為二藏之本。

    故雲修多羅。

    何等為證。

    婆沙解雲。

    為未生信者。

    令生信故。

    說修多羅藏。

    已信者令持戒故。

    說毗尼藏。

    已持戒者令生智慧故。

    說阿毗昙藏。

    故知此之三藏隻以信為本故。

    修多羅藏得為二藏本也。

    此是三藏中修多羅。

    而雲是定藏者。

    乃以此修多羅中多明定。

    故雲定藏也。

    十二部中修多羅者。

    但交諸經中。

    非是因緣本事等部。

    但有直說相者。

    即屬修多羅部。

    故如大本經中。

    為鈍根之。

    從雲。

    我昔與汝愚無智慧。

    不能如實見四真谛。

    是故流轉久處生死。

    直說此法相。

    正直說此道理之法。

    故名直說。

    亦直說實相。

    故雲直說即屬修多羅部。

    此是别部修多羅。

    唯為祇夜作本。

    故名法本。

    故涅槃經雲。

    即因本經而說偈言也。

    留支三藏雲。

    西國作如此釋。

    同若言唯為祇夜作本者。

    何故大本經雲。

    從如是我聞。

    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

    師解言。

    如是者是于信相。

    故論雲。

    欲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前有信心。

    衆生來至佛所。

    佛直為說四谛法已此一。

     從衆生歡喜奉行者已下。

    時複更有利根衆生來師即因本經。

    而說偈言。

    我昔與汝等。

    不見四真谛等。

    偈前之一段。

    即是本經屬修多羅部。

    前一從聞之歡喜奉行已竟。

    故雲從如是我聞乃至奉行也。

    如是一切名修多羅者。

    雲一切如是奉行直諸者。

    盡屬修多羅。

    此是解十二部經中修多羅體别義。

    故雲爾誰言至四十卷。

    未始名奉行。

    取此為十二部中修多羅。

    而言至四十卷。

    未皆得名修多羅部也。

    通修多羅者。

    明教猶理生。

    理由教顯。

    文理盡得互為本義。

    今既因教得理教诠理。

    故名教為理。

    本則通以教為修多羅。

    如此義者。

    無問一切諸部。

    皆得名為修多羅。

    此即是通修多羅。

    若言至四十卷末一切是修多羅者。

    但得他通修多羅義。

    則失十二部中修多羅也。

    當說。

     廣略修多羅者。

    如十地中金剛藏。

    初為說六種決定及十地名已而住。

    次為盧舍那但用意加已後始為釋迦用身口加于雲台中說偈等已爾時法王加請及解脫月請五請殷勤方乃廣說十地行儀。

    即以前六種決定及十地名等。

    以為本分。

    若依西國。

    名為修多羅分。

    此以略為廣本。

    故名廣略修多羅。

    亦名先後修多羅也。

    又如百論第十四法師提婆菩薩所作唯有百借此甚文略義懸後第二十法師婆薮槃陀。

    此曰天親。

    始作注廣釋。

    先以論本置上言修妒路已下始廣釋。

    若修妒路已上即是提婆論本修多羅已下。

    即是天親解釋。

    此亦以略為廣本故。

    盡言修妒路。

    此等皆是先後廣略修多羅相也。

    以此四義統修多羅。

    亦可為盡耳。

     聖謂四阿含已下。

    即明出三藏中。

    修多羅藏體相義。

    謂增一中長雜。

    此四通屬一藏。

    以為二藏本故。

    不問直說不直說者。

    通名修多羅藏。

    此乃就藏分本義故爾也。

     摩诃衍經已下。

    此明諸大乘經中。

    但有直說相者。

    即屬法本也。

     二百五十戒已下。

    此并不論制戒緣起所為事等。

    但直說制戒事而已。

    如朝[穴/俱]所誦有。

    但直說二百五十戒心而已。

    是戒本故。

    屬修多羅部也。

     出三藏外已下。

    屬第三明攝三藏義。

    若十二經則廣三藏則狡。

    故雲攝三藏也。

    而言出三藏外者一雲出此三藏中修多羅藏。

    經文已外餘經中。

    諸直說者。

    亦名修多羅。

    以為分三藏。

    用修多羅為二藏本。

    以明别有修多羅藏故。

    所以于三藏夜更出有别修多羅藏。

    謂出三藏修多羅藏外。

    别取諸中有直說相者。

    為十二部中修多羅。

    故雲出也。

    明三藏經。

    唯有三十萬偈九百六十萬言。

    自此之外有無量經。

    如大乘經一部。

    則十萬偈三百二十萬言及諸論等。

    但交有直說者。

    即屬修多羅部也。

     諸經中偈已下。

    明有二種。

    一者通。

    二者别。

    如言三藏經有三十萬偈。

    此經法華大雲花首不思議等諸經。

    各有十萬偈。

    如是等偈則屬通偈。

    若如兩偈者則屬别偈。

    就别偈中。

    若有本可誦者。

    即屬祇夜部。

    若無本可誦者。

    即伽陀部。

    以有本可誦故名祇夜。

    如涅槃中說。

    即因本經而說誦曰。

    當知修多羅。

    唯為祇夜作本也。

     九道中受記已下。

    次釋第三部。

    舊解但言如授彌勒記等。

    名授記經。

    今言如記婆羅流支。

    屈申臂頃入于地獄等。

    授九道記。

    并屬授記經。

    此初先出九道授記緣起。

    皆有其相也。

    當說。

     辟支佛後世得道已下。

    明此人出無佛世無有于輪下得道義。

    故雲後世也。

    應明入九道相。

    今中但有八相阙于神道。

    而他經雲。

    從齊下入也。

    當一一說。

     一切偈已下。

    次釋兩偈經也。

    二種偈意。

    已如前說。

    若使通偈。

    則通十部。

    故不須别釋。

    今此兩偈既是别偈。

    故須别解。

    如西國法用者。

    此之兩偈通名美音辭。

    如此七言五言六言四言等。

    要須音韻相着[白/巳]目前法歌歎法相者。

    始屬此兩偈經。

    若如大本經中。

    因捕鳥因緣。

    莫輕小罪。

    以為無殃偈等者。

    此雖是偈說。

    但非是為歌歎法相故。

    乃是屬于通偈。

    故還屬因緣因緣經。

    以是故經家。

    亦結言是名厄陀那。

    此既是通偈。

    屬于十部故。

    亦不須别釋。

    故偈義盡通十二部。

    但十二部中。

    唯取偈說音韻。

    相着歌謠法相。

    有重誦不重誦者。

    為兩偈經二部也。

    而此中六句者。

    此以六字為句。

    故雲六句三五悉然。

    闡陀偈法。

    一切皆須以四句為偈也。

    以此字句其數不同。

    或七或五四三等為句。

    非是以六五四三等句為一偈。

    故雲多少不定。

    雖複如此。

    就此偈中。

    無同變隻。

    但令重誦歌謠前法相者。

    即是祇夜。

    不重誦者。

    即屬伽陀。

    但西國一法有種種名。

    故亦名路伽也。

    不同取四字五字為等不等誦義也。

    當說。

     優陀那者已下。

    次釋第五無同自說經也。

    無同大小乘經。

    若此法必應須說故如來而自說之。

    不因人問者。

    皆屬優陀那經也。

     如佛在舍婆提已下。

    次一一出無問自說相之體相也。

    此中意言。

    佛但令佛不因人問。

    自開義端。

    已後雖有人問。

    相從亦屬優陀那。

    若佛自說法相名字。

    而自解釋。

    如說四谛名。

    而釋四谛義。

    因義生義。

    辨其相貌。

    如說若谛已。

    雲何名苦。

    謂八苦等。

    雲何生苦所受生處。

    是中生苦是名生。

    若如是等屬論義經。

    釋當一一說。

     又如般若波羅蜜品中諸天子贊已下。

    上明三藏中優陀那義。

    故引比丘白佛及雲雜阿含中廣說等義。

    此中次欲釋大乘中優陀那。

    故引波若品中。

    諸天子贊等也。

     又如佛涅槃後已下。

    明諸弟子等。

    抄集佛法。

    以為品目者。

    亦屬優陀那。

    此非如兩偈之。

    是于通偈也。

    如言大品有十萬偈。

    而無兩偈經。

    此隻以一類法為一處。

    故雲品品中有于偈。

    故雲偈也。

    此既不同他問。

    而自撰集聚置一處。

    故屬優陀那。

    此亦無人問而自作。

    故屬優陀那也。

    請有集佛法中。

    衆妙事等亦然也。

    當說。

     尼陀那者已下。

    次釋第六因緣經也。

    欲論就因緣中。

    亦有本事本生等義。

    本生中亦有本事因緣等義。

    本事中亦有本生因緣等義。

    但為所取之意。

    各有所在。

    今或為取衆生不取事。

    但為取事不取生。

    為唯取因緣不生事等義。

    故遂有其别。

    如說本生因緣本事因緣等。

    悉有因緣。

    乃屬本生本事經。

    不屬因緣經。

    當知所取各自不同故。

    就相别分十二部。

    而取以說此因緣事。

    有為有人同故說。

    隻以所取所為。

    各自不同故。

    雖有人問。

    故說此因緣事。

    爾時但名因緣經。

    不名問答論義經。

    何以然。

    爾時唯為問因緣故說。

    但取說因緣義邊。

    若為作辨明法相意。

    解釋其相貌所以者。

    往複問答等。

    始屬論義經也。

    因此事制是戒等義亦然也。

    當說。

    但交佛法中。

    一切所說。

    其有因因緣起事。

    皆屬尼陀那。

    如大本經中說雲。

    如諸經偈所因根本。

    為他演說。

    以此根本因緣。

    屬因緣經其偈。

    即屬偈經。

    故論雲諸經中。

    偈是名偈經也。

     阿波陀那者已下。

    次釋譬喻經也。

    為法相難明故。

    取世間相似事相。

    諸法淺近。

    語言易解者。

    随而說故。

    皆名阿波陀那。

    言長阿波陀那者。

    明譬喻事小長也。

    大問波陀那者。

    明譬喻事小大者。

    明雖長阿含。

    乃明大譬喻。

    雖名中阿含。

    乃明長譬喻。

    不可以其名中。

    故令解喻。

    亦中諸義例然也。

     億耳已下。

    明此人耳有二珠。

    一珠直一千億金。

    故曰億耳。

    兩珠堪二十億金。

    故曰二十億。

    如上釋。

    俱為所取不同。

    此亦有因緣事。

    今但取其譬邊故。

    屬波陀那也。

     解二百五十戒經中欲阿波陀那已下。

    明戒經中。

    譬如為欲故制戒。

    則說為淫欲戒。

    為美食故制戒。

    名為美食戒。

    戒實非欲及美食等。

    故以為譬喻。

    故雲欲阿波陀那也。

     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已下。

    明于大乘經中。

    别出有菩薩譬喻經一部十卷。

    故雲爾也。

    一雲出菩薩譬喻經外。

    亦更有諸經中譬喻經。

    故雲出一部也。

    當說。

     如是語經者已下。

    次釋第八部。

    此即是伊帝曰多伽以面國楚下故。

    亦名一築多迦。

    若前時翻多。

    名為如是語。

    後時翻多為本事也。

     有二種下。

    雲結句言我已說者。

    此即明本事義。

    如言鸠樓秦佛等。

    前佛時說戒經。

    乃名為分别空。

    甘露鼓及法鏡等。

    體不曾異。

    但今說名戒經者。

    亦即是說本時甘露鼓等事竟。

    此亦屬如是語也。

     二者三藏摩诃衍外更有經名一築多迦已下。

    若小乘中為多明定者。

    屬定藏。

    明戒律者。

    屬毗尼藏。

    明分别知解諸法相者。

    屬阿毗昙藏。

    摩诃衍中。

    經實無量。

    為廣明得諸法實相得阿耨菩提義故。

    屬于廣釋。

    此一築多迦不為明戒定慧。

    及得菩提等義。

    但唯說本時。

    諸事别為一部。

    不得言出十二部經外。

    唯得言出三藏等外。

    故言出三藏摩诃衍外。

    更有經名。

    一築多迦如論釋。

    此是淨飯王。

    自令出家事等。

    非是佛三藏。

    大乘中。

    令出家事。

    故雲出雖非佛三藏大乘經。

    而佛因此事說故。

    亦屬本事經。

    若磨偷羅國合譬喻本生諸事并戒者。

    正律心有八十部。

    此是廣本。

    若罽賓所行十部者。

    但于八十部中。

    略取律心為十部。

    今十誦行世故除本生阿波陀那等事也。

    摩伽多羅者。

    即是阿毗昙處。

    是分别法句之異名。

    若雲阿毗達磨者。

    即雲無比法也。

     有人言目多迦已下。

    一解此是别置一名也。

    明于三藏摩诃衍中。

    有明此本事者。

    亦得别屬本事。

    故雲出也。

    當一一分别釋。

    已如上說。

    欲論本事中。

    亦即有本生義。

    如妙莊嚴王本事品。

    明淨眼二子等者。

    亦即是本生義。

    但為取事不取生。

    有為取生。

    有為取生。

    不取事。

    各有其意故。

    唯名本事品。

    今一築多迦亦爾。

    唯為取事也。

    當說。

     何等是已下。

    政欲出其事體相也。

    當說。

     以是三因緣故說偈已下。

    明此公子等。

    前在家時。

    恣受五欲故。

    即覺夜短。

    今日出家修道專精不睡故。

    則謂夜長。

    佛言此夜與前時夜一種。

    但汝不??故。

    謂夜長也。

    前在家時。

    恒乘車馬往反。

    遊行此處故。

    不覺路長今既途步疲倦。

    故謂道長。

    此道理數。

    亦不異前也。

    愚生死長者。

    此之師子毗婆屍佛時。

    為婆羅門王。

    師來至佛所。

    明大衆為聽法故。

    無與語者。

    即自瞋言。

    此秃輩不識好人不複與。

    謂何異畜生不者。

    即應得道。

    隻以愚癡為以此一口業緣故經九十一切作畜生。

    至今佛出。

    始來至佛所。

    亦當得道迹。

    故佛為說言。

    愚生死長。

    此雖是偈說。

    以非是歌詠之辭音韻相知故。

    還屬本事經。

    但屬偈也。

    當說。

    如是經不可得雲離三藏出摩诃衍但為别出為異部。

    故雲出也。

    問若因緣本事等偈。

    還屬因緣本事等。

    諸經悉然者。

    亦三文中。

    八功能經。

    還屬三文不解言為于三文中。

    離出八功能故。

    不得還屬于三文。

    不于因緣本事等中離出通偈故。

    此偈得還屬因緣等經也。

    一解偈等。

    自屬偈經因緣本事。

    自屬因緣本事經也。

    此迦毗羅林者。

    即是林微尼園也。

     本生經者已下。

    即是阇陀伽經也。

    此出本生因緣體相也。

    當說。

     廣經者已下即是毗佛略經也。

    地持是彌勒世尊所造。

    以釋十地雲。

    十一部是聲聞藏。

    方廣一部。

    是菩薩藏故。

    此中言廣經者。

    名摩诃衍取。

    謂般若波羅蜜經等者。

    則與此論合也。

    若總言十二部經者。

    則通大小乘。

    若别論小乘中唯十一部。

    大乘唯方廣一部。

    但于方廣部中離出十一部。

    為聲聞藏。

    就方廣一部中。

    自有大乘十二部故。

    前來論主。

    解釋修多羅及優陀那等諸經。

    悉先出三藏阿含中優陀那經體相已。

    則次别出大乘經中優陀那。

    言如般若波羅品中。

    諸天子贊等。

    為大乘中優陀那相。

    此亦即是第四。

    明十二部經。

    通大小乘意也。

    有人言大小兩乘。

    既同有九部故。

    亦得有十二也。

    今言菩薩。

    既作如此解。

    言小乘無十二。

    至小乘九部中。

    複無方廣等者。

    此義亦合地持。

    而所以同有九部數者。

    俱是當時随人所須。

    當爾時中。

    各皆須九故。

    所以同有九部。

    而九部之中。

    有無所除。

    各自不同。

    此義何佛。

    此即是第五意也。

    故經言。

    我此九部中。

    随順衆生說。

    故知但随時所須故然也。

    若言分别大小乘修多羅等義。

    上已說之。

    師言。

    經既言以偈頌修多羅。

    當知唯為祇夜本也。

    有人言。

    論既雲無同三藏摩诃衍經。

    但令有直說相者。

    即屬修多羅。

    修多羅者。

    隻是本義故。

    如為此法難解。

    故作解喻顯之。

    此法亦是譬喻家本。

    又亦是直說相後。

    非是因緣論議等經。

    何不屬修多羅。

    乃還屬譬喻。

    此意為言修多羅。

    唯是祇夜本故。

    作如此解耳。

    若言修多羅。

    唯為祗夜本。

    不得作譬喻本者。

    如二百五十戒等。

    下既無别偈。

    不被于誦而名修多羅部。

    得言修多羅。

    但為祇夜作本。

    若言是祗夜本故。

    得是修多羅者。

    既是譬喻本故。

    何非修多羅。

    當知一切經中。

    但令有直說相者。

    即屬修多羅也。

    雲何名直說相。

    并非是因緣譬喻論議等。

    但直明法相道理。

    令人生信悟解者。

    即是直說相也。

    問若爾與無問自說經。

    複有何異。

    解言。

    無問自說者。

    直别自卓亦而言說其妙事。

    贊歎法相而已。

    故大本經中。

    亦言善哉少欲。

    此中言小乘無問自說經。

    亦無我無我所。

    善哉大乘無問自說。

    亦言諸天子贊歎。

    又言諸偈及衆妙事等。

    當知皆據贊法相辭也。

    藏本者。

    十二部中修多羅。

    亦得為十一部本也。

    有解言。

    若作戒定慧為論者。

    修多羅屬定藏故。

    唯得為毗昙藏本。

    若言為未信者生信故。

    說修多羅者。

    為取信為本言得為二藏本有此二義也。

    當釋。

     秦言未曾有經已下。

    此中應言阿浮陀達摩。

    秦言未曾有。

    但阙此一句但直出此間語如似相濫為此事故束箱注論乃以未曾有錯在毗佛略下明也。

    此但令明諸未曾有諸事等。

    悉屬之耳。

    當廣說。

     論議經者已下。

    次釋第十二優波提舍經也。

    明論有二種。

    一者辨立法相宗指。

    名之為論。

    二者因問答往複。

    名之為論。

    此中言問者釋其所以者。

    明往複之論。

    又複廣說諸義者。

    明釋立諸義宗指論也。

     如佛說四谛已下。

    明阿難共行弟子。

    名末田地。

    末田地共行弟子。

    名達摩多羅。

    此人造修行道地論即是大達摩多羅。

    佛滅後八百年中。

    有小達摩多羅。

    則以五義。

    釋修多羅。

    亦名出生湧泉。

    顯示繩墨。

    結鬘雲。

    出生諸義故。

    湧泉者。

    出義無盡故。

    繩墨者。

    分别邪正故。

    顯爾者。

    顯示諸義故。

    結鬘者。

    貫穿法相故。

    今言如佛故四谛行等。

    四谛行謂四聖谛。

    苦集滅道等。

    下即是修多羅。

    後廣釋八苦相等者。

    屬論議經。

    此義從修多羅中生故。

    名出生也。

    下文等并當一一釋。

    摩诃衍中。

    佛說已下。

    次明大乘中優波提舍經也。

    當說。

     具足者有方便力已下。

    正據七地菩薩方便度成就也。

    當說。

    亦明優波提舍部。

    通凡聖所造也。

    當分别釋。

     諸聲聞所不聞者已下。

    釋上十二部經文已竟。

    今次釋上文言。

    諸聲聞聞所不聞義也。

    如論說。

    當一一釋。

    不可思議解脫經者。

    即是華嚴等經。

    諸大乘深經也。

    當說。

     受持者已下。

    論亦有釋雲。

    信故名受。

    念故名持。

    此中言奉行為受不失曰持義亦相同也(此十二部經義當推尋諸經論廣釋)。

     大智度論疏第十四(釋第三十三卷論十二部經說) 永仁五年七月七日炎天拭汗挍合畢賴瑜(七十二) 智積院方丈文庫之中唯有此一卷即賴瑜和上禦所持之本也 安永八年己亥夏四月以件禦本寫得之訖慈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