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十四

關燈
知此家家人等。

    猶屬于初果明之也。

    故雜心言。

    家家人斷欲界思惟九品中。

    若三品。

    若四品。

    斷家家人即解雲。

    何以然。

    若斷前三品四品。

    即住迳生者。

    屬家家人。

    聖人法用不得斷第五品立家家。

    何故如此。

    若斷第五品者。

    必勢至第六。

    若斷第六品者。

    爾時則結斯陀含果。

    乃屬往來人為斷七品。

    亦屬往來人。

    以往來名因。

    故雲往來屬阿那含行。

    此人名通兩處。

    而有行果之别也。

    當說故唯斷若三若四品名家家以此二種。

    當知家家不在第二果中也。

     阿那名不伽彌名來已下。

    此那含言于欲界死已生上。

    亦于上盡漏必故不來也。

     問今現世滅阿那伽彌已下。

    此問意。

    以名來微難難雲。

    汝言阿那含。

    從此死已生上界。

    更不來欲界。

    故名阿那伽彌者。

    若從此去至彼已。

    不更來者。

    可得名阿那伽彌。

    如現滅那含中陰滅那含等。

    此人本不去至彼。

    何有不來之義。

    而得名為阿那伽彌也。

     答曰已下。

    答意雲。

    那含于此死生上界者。

    多如現滅者。

    故從多。

    皆名阿那伽彌也。

    現滅有二義。

    若于凡夫身上一生次第修得至第三果。

    于第三果上不死複更得後果者。

    名現滅人。

    二者得初果。

    或二果皆迳生。

    唯得第三果。

    不迳生即得後果者。

    名現滅。

    有此二義。

    今若大都論者。

    但令于欲界得第三果不遙生決于欲界第三果身上。

    得後果者。

    即是現滅人。

    此中意唯據欲界中滅為語既言于欲界第三果身上不迳生得滅者屬現滅故當知上界無現滅人若生上界得滅者。

    乃屬生行等人也。

    若中陰滅者。

    則通色界也。

    當說。

     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已下。

    此九種中。

    唯俱慧不退三是德餘六是性性德合說。

    故雲九也。

     舍此五衆有。

    即是舍于果系。

    而諸大本經師言。

    以無明為果斷者。

    等見此義。

    若五住則以無明為因。

    若依小乘者。

    成實文言。

    見谛諸漏因思惟諸漏果此并以遍便見分為因通生見愛何處得有無明為果系義也。

    當說後三果。

    如初道說者。

    如初果中說。

    有有為無為二種果義也。

    當說。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應作是分别如是布施得大報已下。

    此次舉深知勸學波若也。

    言得大果報者。

    即波羅蜜義。

    亦即是總明後果報等義也。

     生刹利大姓已下。

    則一一分别。

    施家果報之義。

    前三大者。

    即是人中勝果下則次明三界諸天報處從須陀洹果者。

    則明出世間果。

    欲論人天身等。

    要須持戒得之。

    今明由布施故快持戒業。

    得此等勝報。

    故舉施來。

    明此世間出世間等法勝果報也。

    當說。

     菩薩摩诃薩知諸法實相無取無舍已下。

    即是諸釋。

    當一一說。

     随心優劣已下。

    此中初明心勝。

    次明田勝故。

    論主一一随事引來證之。

    若通論福從三處生。

    謂心田物此義凡有三八二十四句。

    聊簡後一一随文自當說也。

    佛福圓滿。

    亦更無福生。

    但以義說之。

    欲弘物心也。

    并當說。

     而不如心已下。

    若心能施者。

    于處處施。

    皆得成度。

    此福無盡田者難值。

    故雲心勝也。

     小兒心薄已下。

    前文言。

    此小兒以所重土施得報多。

    今言爾者當是據小兒心弱為語。

    故雲薄也。

     三事都具已下。

    如佛還以華施佛。

    此華非邪命物。

    故三事最淨而妙不可得也。

     複次又如以般若波羅蜜心布施已下有三複次總結前施。

    得大果報義也。

     問曰雲何布施得生刹利家已下。

    欲一一釋前所明。

    得三界果報等義故。

    先設同也。

    此隻言施得生刹利等。

    勝處不言感此等身。

    身屬戒業也。

    當一一逐文解釋。

    此中皆明須以願心為主。

    明布施方法等。

    義不同故。

    得報有異也。

    當說。

     化樂天者。

    亦名化自樂天。

    此天自化作五欲具。

    而自随意娛樂。

    故名化自樂天也。

    他化自在者。

    若他化作五欲自娛時。

    其能奪他自在娛樂。

    故雲他化自在。

    此因時惱人果。

    亦惱人也。

     修布施時其心得樂已下。

    明布施時。

    須作歡喜心布施者。

    得報亦樂也。

    當說。

     複次未離欲心布施已下。

    明此人施時。

    心猶不欲舍離五欲也。

     若離欲心施已下。

    明此人施時。

    願離五欲也。

     乃至廣果已下。

    明因布施所得果報處。

    唯至于此。

    以五淨居聖人别須修勤禅業生。

    故不論也。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以慧方便已下。

    上初告身子開宗中已明。

    此中何故複說解言。

    前唯雲菩薩以不住法住得成度義而已。

    今此中乃約實智方便智二種明之。

    故意為異來但度義不殊也。

    當說。

     具足義先已廣說已下。

    此下是論釋。

    慧即是實慧能入實相也。

    方便者。

    是于巧用。

    不住實相也。

    下一一當說。

     得不可得者。

    不可得即是無義。

    此人定執一切法實無故。

    堕滅見也。

    不得者。

    此無亦無也。

     則取無相已下。

    明若但有于慧無方便者。

    此慧則取無相之相也。

    故經言。

    慧能将人入畢竟空。

    方便能将人出畢竟空也。

    一一當說。

     乃至般若波羅蜜已下。

    明檀波羅蜜上慧方便等義既爾。

    餘波羅蜜盡然也。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欲得三世諸佛功德當學已下。

    明菩薩若欲功德。

    如佛當學也。

     問曰已下。

    是論釋也。

    此意雲。

    他功德不可得。

    功德法不可以與人。

    雲何言爾也。

     答曰已下當一一釋。

     問曰若爾者何以言阿彌陀佛已下。

    明此佛隻眉間白毫。

    如五須彌山。

    眼如四海水。

    果報既勝。

    釋迦唯之六。

    雲何可等也。

     答曰已下。

    明諸佛德齊。

    同皆有三種國土。

    謂一淨二穢。

    穢者如釋迦此土。

    雜者如彌勤土。

    淨者如阿彌陀國。

    一一諸佛。

    皆有此三種國。

    教化衆生故。

    引升忉利天。

    經以證釋迦有淨土義也。

    并臨文當一一說。

     釋第三十三卷論 到彼岸釋論者。

    将欲解釋彼岸之義故。

    以标初也。

     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已下。

    此是經文。

    下當論釋。

     彼岸者已下。

    明三乘同以煩惱盡處。

    為無為波岸。

    以三乘道智果。

    為有為彼岸也。

    當别一一說。

    今言邊者。

    即邊無邊邊無邊相。

    故雲邊也。

     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已下。

    此是經文。

    亦下當論釋。

     問曰上已說如已下。

    明上宜通明一切法如而已。

    今乃别廣說。

    三世如義故。

    不同前也。

    當說。

     複次如先說二種如已下。

    當一一說。

     問曰如法相可分别有三世已下。

    明此執小乘意為難也。

    當說。

     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已下。

    說更次舉此六法。

    未勸學波若。

    此是經文也。

    當說。

     問曰若菩薩未得盡已下。

    即是論釋。

    問意言。

    就大乘教語。

    唯佛一人。

    斷一切煩惱習盡。

    餘菩薩未得名為漏盡人。

    今小乘教中。

    說言聲聞斷一切漏盡。

    雲何有煩惱人。

    乃得在無煩惱人前也。

     答曰已下。

    明有種種過義。

    今此中言初發心者。

    即是發心過。

    種性過故。

    所以言過。

    此初第一。

    先解在二乘前義也。

    一一當釋。

    菩薩煩惱未盡時。

    已如一海酪利益處多故。

    聲聞唯聞唯煩惱盡。

    如一外蘇利益處少也。

     欲為諸佛給使者已下。

    此中第二乃合。

    給使與内眷屬。

    一時解釋。

    此中并明菩薩在當出家。

    給使及内眷屬義也。

    當一一說。

    餘四人是佛侍蜜迹力士者。

    論是恒侍衙如來也。

     大眷屬者已下。

    次釋方四事也。

    當一一說。

     菩薩眷屬已下。

    次釋第五事也。

    當一一說。

    東方有國。

    純是七寶。

    其中唯是阿鞞?緻法身菩薩。

    有國純黃金。

    其中皆是大阿羅漢。

     淨報大施者已下。

    次釋第六事也。

    當一一釋。

     如父母雖有結使已下。

    明應須供養也。

    當廣說。

     欲不起悭心破戒心等已下。

    次舉不生六??。

    欲成就六波羅蜜。

    亦應學波若也。

    此是經文。

    是經文。

     是六種心惡故已下。

    即是論釋。

    此義前處處已解。

    當一一說。

    此初是釋第一意也。

     不生破戒心已下。

    次釋第二意也。

    當說。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已下。

    釋第三意也。

     懈怠之人已下。

    釋第四意也。

     散亂之心已下。

    釋第五意也。

     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已下。

    釋第六意也當說。

     複次舍利弗菩薩欲使一切衆生立于布施福處等已下。

    次舉一佛全衆生住六福處。

    來勸學波若也。

    此是經文。

     問曰雲何為福處已下。

    即是論釋。

     答曰阿毗昙言福名善有漏身口意業已下。

    此是佛阿毗昙中。

    作如此說也。

     所以者何已下。

    即釋所以不隐沒無記。

    得是福處義也。

    福亦是報亦名為福者。

    此明福義通于因果。

    皆名福處。

    故論言。

    福名福報。

    罪名罪報。

    亦通因果也。

    此義當說。

     答曰已下。

    此初既是釋第一福處故。

    正欲出其施體。

    明飲食等。

    隻是施家事。

    今以舍财心相應善數中舍數為施體。

    故雲物與時心中生法名舍與悭心相違也。

     是或有漏無漏已下。

    明凡夫等有漏心施是有漏。

    聖人無漏心施是無漏也。

    善心中施。

    故雲常是善也。

    舍是别善數中舍數。

    故雲心數。

    故雲心數法也。

    與心王相應起也。

    随心王行也。

    其心王生也。

    是心數法故。

    無色無非也。

    是慮知心法。

    故雲能作緣也。

    業相應者。

    明思是業體思是行數。

    行數中造作義是業。

    施是舍。

    數與行相應也。

    舍數與業數相随喜。

    故雲随業行也。

    共業生者。

    行數思數造作故是業屬通心數舍數。

    既與行數共生。

    故雲共業生也。

    此舍數非不隐沒無記。

    故雲非先業果報也。

    本末曾施。

    今始施得修義也。

    前時已施。

    後時複施行修義也。

    慧心中行施。

    故雲慧證也。

    身行此施雲身證也。

    凡聖俱行此施。

    故雲得也。

     有人言已下。

    是佛陀難提義也。

    此言舍但是心上舍。

    法與心相應而已。

    施乃是業果既是業體布施得執。

    執由業得。

    不由舍法。

    思即是業。

    故以思為施體。

    此二家義恒異。

    各有其意。

    不得偏攝也。

    前家唯以舍法為施體。

    此以思為施體也。

    當一一細分别其意說之耳。

     此布施有二種已下。

    就淨不淨二門。

    分此二施。

    複就菩薩聲聞二門。

    分此二施也。

    當一一釋。

    或被他瞋罵故。

    始施等已下。

    并當說。

    不但宮殿彩女等名物。

    悉不知也。

    學仙人愚應須免肉食。

    菩薩即作免往其前死。

    而自炙令熟。

    仙人即得食之也。

     如須陀比丘尼已下。

    明聲聞施事也。

    案發菩提心論雲。

    同問若言由布施故富。

    悭故貧者。

    此人前世多施。

    今身亦應好施。

    此人前世悭。

    今身亦悭。

    何故有人富而悭貪人而好施者。

    解言。

    此人失世雖複好施。

    而不值好田。

    唯值破戒等諸惡因故貧。

    所以經言。

    我若惡心受人信施。

    能令檀越果報減少。

    或空無報。

    以前身好施。

    今亦好施故。

    今亦好施。

    值此等田。

    故報少也。

    此人雖複少施。

    但行施之時。

    遇得好田故富。

    以前身不好施故而悭也。

    當說。

    卒郁伽陀者。

    即是忽然居士。

    以忽然得富。

    故雲爾也。

    亦名卒然居士。

     持戒福處者已下。

    此釋第二福處也。

    所以但言佛說五戒為福處者。

    今此中為解福處義福報。

    此五能得諸人天福報處故。

    唯言五戒。

    若八戒等是出家戒。

    義屬道谛故。

    不以為福處也。

     問曰已下。

    将欲解不殺義。

    先已殺相為同也。

     答曰已下。

    明若如夜行。

    謂人為杌等而誤殺者。

    此人無罪。

    佛法中義不同外梵。

    誤殺亦得罪也。

    如謂張為王錯殺者。

    爾時雖錯。

    但于此人。

    具起殺心。

    而故奪命故。

    所以得罪。

    若誤殺則無罪。

    如不知人在牆外。

    闇擲物着。

    而死者是誤殺。

    故亦無罪。

    所以此中。

    言非不故也。

    作罪之時。

    亦須安隐快心。

    故十大地中。

    三摩提數得通五品也。

     非散亂狂心已下。

    明狂心作罪不成也。

    奪命者。

    要命斷也。

    非口教者。

    若但口教身業不用殺者。

    亦不成殺罪也。

    此中少口敕一句。

    應言不但心生口敕亦得殺也。

     如是等已下。

    總結也。

    或有人言。

    謂不隐沒無記者。

    此人謂此不殺戒。

    是報色也。

    或欲界系者。

    明殺罪唯在欲界故。

    此戒亦唯在欲界系。

    故雲欲界系也。

    無漏戒不惑報。

    故雲不系也。

    戒是色故。

    雲非心非心數法等也。

     或共心生已下。

    此論作色與心共生。

    生無作色已。

    則不名共生也。

    非業相應者。

    明業是思數此是色。

    故言非業相應。

    二者此戒正是業故。

    不得言與業相應也。

    非随業行者。

    業是思數。

    此戒是色。

    故雲非随業行。

    又此戒正是業故。

    不得雲随業行也。

     或共業生已下。

    明業是思數。

    此戒從思數。

    此戒從思數等發。

    故雲共生也。

    不共業生者。

    思正造作故名業。

    業是于數。

    戒是于色不得如心王與心數等共生義。

    故雲不共業生也。

    二者即是業。

    故不得雲共業生也。

    此戒始修得。

    故雲非先業思報也。

    得修等義。

    如前施福中說也。

     或思惟斷已下。

    為見谛唯國得三塗生故。

    不言見谛斷思惟。

    既國得三界人天果報。

    此戒等是人天系法。

    得修道解時。

    斷此系法。

    故但雲思惟斷也。

    無漏戒無系義。

    故不斷也。

     離欲界欲時得斷知已下。

    明此不殺戒。

    唯系在欲界。

    故雲離欲界欲時得斷知也。

    當說。

     修定福處有已下。

    釋第三福處也。

     修慈是修定福處以下。

    明就十二門禅等為論者。

    佛唯偏說慈三昧。

    是定福處。

    但今者為明福處義。

    不論無漏出世間法。

    故通取有漏禅定。

    能得果報者。

    屬定福處也。

     以欲界多瞋等已下。

    此中既欲總明取諸有漏定。

    盡為福處義。

    故先須釋。

    所以經中。

    佛唯說慈。

    為福處五義也。

     得慈方便願與衆生樂已下。

    此明得解觀雲。

    慈三昧中。

    初但觀一切衆生得樂相未能實與。

    後時智慧力大。

    始能漸漸與之。

    故經雲。

    有緣非自在等義也。

    若無緣之慈。

    唯在佛有當說。

     名為慈法已下。

    明慈法用。

    隻欲緣無生作與樂法也。

     是法或色界系已下。

    明此慈唯從禅生也。

    或不系者。

    無漏慈也。

    是為真慈者。

    此二種慈從禅生。

    欲明異欲界方便慈。

    故雲名為真也。

    明方便慈非正禅中生。

    故但欲界系也。

     常随心行已下。

    明慈屬善數中不害數。

    故雲随心行也。

    餘當說。

    此慈非如五識取五塵。

    故雲無對也。

    思正造作是業數。

    此慈乃屬不害數。

    故雲非業也。

    但與思相應也。

    餘當說。

     或思惟斷已下。

    明此慈是系法。

    凡夫修之增梵天道。

    故思惟斷也。

     離色界時得斷知已下。

    前殺戒唯在欲界。

    故說言離欲時得斷知。

    今明此是色界法。

    從禅中生。

    若聖人修之。

    亦至遍淨。

    故雲離色界時得斷此系也。

    有覺有觀者。

    據初禅中慈三昧也。

    次據中間。

    次據二禅。

    已上或有喜已下。

    初二禅也。

    或有息者。

    三禅已來也。

    無息者。

    第四禅也。

    此慈三昧凡聖共得也。

    或樂相應者。

    三禅已來也。

    或不苦不樂相應者。

    第四禅也。

    根本四禅中者。

    論其生處也。

    亦過四禅者。

    明那含亦能乘。

    此慈生三重處也。

    慈唯親愛相也。

     名為無量已下。

    亦名大名廣也。

     問曰已下。

    聊簡也。

    當說。

    明慈唯緣一切衆生得樂福德大果。

    又能生無量福德。

    故經中多說。

    慈功德大。

    所以四無量。

    亦通名慈性。

    以慈通故。

    福大悲行等。

    比慈則不得大通。

    故不所為福處。

    故論言餘者随從明。

    餘者但随從慈心。

    得名無量處等等義也。

    當說。

     複次已下。

    但慈有五利。

    餘者則無。

    以是唯取慈為福處也。

    當說。

     勸導福處者已下。

    次第四福處也。

    當說。

     财福者已下。

    次釋第五也。

     問曰已下。

    聊簡也。

    當說。

    以俗人多須行财施。

    故雲俗施也。

    出家人法不得求财。

    應須法施。

    故名道施也。

     法施者已下。

    釋第六福處。

    當一一說。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欲得五眼已下。

    此中四根通因果。

    佛眼唯在果。

    故舉因果二德。

    勸學波若也。

     肉眼見近已下。

    即是論體也。

    當一一說。

    上下悉見者。

    雲見地上亦見地下。

    上地及下地等也。

    明此天眼所見。

    非是實見。

    由是诳法妄見。

    故修慧眼也。

    一一當廣說。

     菩薩摩诃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間諸佛已下。

    此次舉欲見佛聞法悟解等三事勸學也。

     天眼法所見不過三千已下。

    即是論釋也。

    以波若波羅蜜。

    無近遠故。

    此中雖但言恒河。

    而明恒河複恒河也。

    當說。

     問曰已下聊簡也。

     答曰已下。

    眼天眼是色界四大造色。

    來在欲界肉眼根中。

    故是不隐沒無記也。

    般舟三昧雖通不離欲得而功多天眼以須以色界四大來在根中故雖唯離欲人得而功少也。

    當一一說。

     問曰如上地鈍根已下。

    次聊簡也。

    明諸禅中生他心智。

    鈍人雖于二禅中得此智。

    而不能知初禅所得。

    利人之心多許。

    佛心雲何可知也。

    當廣說。

     答曰已下。

    有三複次。

    意釋此初。

    明以佛神力故能知也。

    問若爾者。

    佛神力能宜爾。

    令一切人悉知。

    雲何此中。

    乃言令學波若得知也。

    解言。

    明以學波若乃因緣故佛始加之。

    令知如來不迦不可迦故。

    須有因緣。

    所以勸學也。

    第二複次言。

    佛心如不異菩薩學般若知一切故。

    說言知佛心也。

    第三複次言。

    明希有難事不應知有。

    唯是佛心及實相法。

    以學波若。

    遂得知之故勸學也。

     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已下。

    次舉聞持。

    與無忘。

    二種陀羅尼。

    未勸學也。

     問曰已下。

    是論釋也。

    當一一釋。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已下。

    上但明舉欲見十方諸佛勸學。

    今次舉欲見世界義勸學也。

     問曰若見十方佛已下。

    是論釋也。

    當說。

     答曰已下。

    當一一釋。

    複次清淨佛國難見已下。

    明諸佛皆有種種國土。

    如法華雲。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

    以難見應見故。

    下作深宮喻。

    明他但見佛粗形相者。

    不見佛真淨國也。

    當說。

     問曰已下。

    聊簡也。

    不滅除三昧者。

    如前論引他經中說者即是。

    不盡三昧。

    但翻家不同耳。

    故前經言。

    菩薩入不盡三昧盡見過去滅度諸佛也。

    當說。

     答曰此是智慧假名為眼已下。

    前已有釋。

    而此下有兩複次釋。

    初明比智義。

    故言智。

    次明同一實相。

    故言知也。

    當說。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欲聞十方請佛所說十二部經已下。

    前言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當學波若。

    次明欲聞佛說法。

    乃至菩薩而不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