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十

關燈
障戒。

    及說為難。

    無蟲見蟲者。

    準說可解。

    破見不破者。

    謂不見罪人其實是破。

    而言不破。

    不破見破者。

    謂不識罪人。

    其實不破。

    而言是破。

    種非種者。

    約五生種前人義已解說。

    而言未解。

    實未解者。

    言已解說。

    親非親者。

    約父母等親。

    怖不怖者。

    佛說四種犯畏。

    實是可怖。

    情樂作罪。

    名為不怖。

    佛勸持之。

    畏慎輕戒。

    重若金剛。

    等學諸戒。

    此名不怖。

    反生懼心。

    不肯修學。

    故言不怖見怖。

    道見非道。

    約五法八正。

    互說可。

    行見非行亦爾。

    道性清升。

    不為或系。

    名為出離。

    說非出離。

    漏業系人。

    不得解脫。

    名不出離。

    說為出離。

    若犯四夷無用名棄。

    說為非棄。

    犯餘得用。

    名為不棄。

    反說為棄。

    次下五對。

    并是外道執我之異名。

    但執斷常見者。

    必緣我為境。

    于中計世間常者是常見。

    見世間無常者是斷見。

    無際是常見。

    有際是斷見。

    是身命等。

    計一異者非見。

    然與斷常計為其根本。

    是身是命。

    即是斷見之本。

    身無常故。

    命亦無常。

    身異命異。

    即是常見之本。

    身雖謝滅而命常存。

    有如來滅度是斷見。

    無滅度是常見。

    有無滅度者。

    斷常合計。

    粗我雖謝。

    細我常存。

    非有無滅度者。

    是其空見。

     次舉毗尼數。

    言犯诤毗尼者。

    犯诤非毗尼。

    以能除犯除诤。

    約其所滅标名。

    故曰犯诤毗尼。

    下之三對。

    準釋可解。

     次明人性不同。

    總有土對。

    以此等人懷其離毒。

    自壞惱他。

    故言住不安樂。

    觸緣易忿。

    故曰喜嗔。

    結恨不舍。

    名為懷怨。

    所為九十暴。

    名為急性。

    固執堅牢。

    稱雲難舍。

    吝彼财法。

    名之為悭。

    忌他财德。

    故曰嫉妒。

    亦可見他得利生惱。

    名之名嫉。

    自恥内德劣他。

    稱之為妒。

    意欲害彼。

    語悅其情。

    名為欺诳。

    心存名利。

    身相親附。

    稱雲谄曲。

    慠誕陵物。

    名為自高。

    數起鬥訟。

    稱雲诤。

    染着衣服。

    名為好飾。

    任情縱蕩。

    稱雲放逸。

    于等計勝。

    名之為慢。

    未得謂得。

    稱增上慢。

    多求無厭。

    名之為貪。

    匿怨侵人。

    稱之為悉。

    自歎己德。

    名曰自譽。

    譏人過惡。

    稱曰毀他。

    撥無谛寶葉果。

    稱雲耶見。

    斷常乖中。

    名為邊見。

    識性愚鈍。

    故曰難教。

    聞悔不行。

    名為不受訓導。

     次辨進修三學。

    先明戒學。

    戒學文三。

    第一示進修法。

    第二是故下勸令修學。

    第三佛說下度。

    聞修奉。

    前文複三。

    第一舉修二法利益。

    有學比丘未得無學。

    心希無學常修二法。

    即于無學果法未得能得等。

    此未得等。

    并望無學果說。

    不同舊雲未得令得。

    謂得生空解也。

    悟達法空理解轉深。

    故曰未入令入。

    心冥無相乃至具二解脫。

    故曰未證令證。

    此釋違理。

    義不應然。

    第二何等二下出二法體。

    言善犯者。

    善淺犯相輕重分明。

    此謂有解。

    解而不行。

    無以獲益。

    故次明行。

    即是善能除犯。

    除犯有二。

    一防未非。

    二除已赴。

    離此二過。

    令戒清潔。

    故曰善能除犯。

    亦可善犯防其未非。

    善能除犯。

    除其已起。

    已未雙亡。

    成其皎潔。

    第三如是下結餘二如文。

    次明定學。

    善入定者。

    從粗至細。

    善出定者。

    從粗至細。

    善修此二。

    得益同前。

    重明不異。

    故亦如是。

    次明直學。

    文三如前。

    苦集滓穢。

    體能障道。

    名可厭處。

    觀過棄舍。

    故曰生厭。

    已生厭故。

    修道證滅。

    解興或喪。

    衆累斯除。

    故曰已厭正憶念斷。

    次勸修學。

    先序後頌。

    頌中兩偈。

    前偈頌前可厭處生厭。

    次偈誦前已厭正憶念斷。

    前偈内有勝智。

    名為明者。

    為或未除名在厭處。

    情背修道。

    令永斷除。

    故曰能生厭離心。

    集因既無。

    苦果随喪。

    故曰無畏不恐怖。

    以能斷故。

    得名聖者。

    次偈上半修道。

    下半證滅。

     次明持破堕不。

    于中有四。

    一明堕不堕。

    二明脫不脫。

    三明縛不縛。

    四明淨不淨。

    初文三句。

    一約行相對。

    二約處相對。

    三約見相對。

    釋相可解。

    次文佛聖弟子者。

    謂此戒法。

    聖者修行。

    得此戒法。

    名聖弟子。

    天人中尊貴。

    違禁起非。

    名之為犯。

    或業露心。

    不懼惡報。

    故曰不見犯。

    有此二法。

    不得解脫。

    翻前以說。

    即得解脫。

    餘二對可解。

    次縛不縛者。

    約因以說。

    因黑成者。

    名為被縛。

    因累若除。

    便不被縛。

    亦有三對。

    如前不别。

    故言亦如。

    是。

    次清淨者。

    漏舉不堕得脫不縛。

    一邊而說。

     次明謗不。

    文有七對。

    一謗不謗。

    二不受如來善教。

    三違如來。

    四堅持與如來诤。

    五不奉如來。

    六不值如來。

    七于如來所粗礦無有慈心。

    初文有三。

    一舉不信等。

    二法直謗如來。

    二例說增一中三對六明謗不謗。

    三例說增二中四對八明謗不謗。

    初文謂起耶心輕大誣大聖。

    故曰不信樂。

    憎嫉佛法幽深。

    凡情難恻。

    自解猶如豪露。

    及謂窮理盡源。

    故曰信樂不解。

    受持此二。

    皆以越于情童誣誷大聖。

    名之為謗。

    故告汝等令知謗餘罪輕謗如來最重。

    若其自識分齊解準至此。

    諸餘深義。

    聖者能知。

    如此反增福慧。

    何有過咎。

    次例說增一中六可解。

    次例說增二中四對八者。

    初二法者。

    是前二見中。

    初十八法。

    此約境說。

    名為二法。

    二處者。

    是初輕重二處。

    二事者。

    次輕及夷等。

    二見者。

    酒見非酒等。

    作文同前。

    故言亦如是。

    第二門違拒聖說。

    故曰不受善教。

    第三門說永正理。

    故曰違如來。

    第四門執見難悟。

    故曰堅持與如來诤。

    第五門自師已見。

    故曰不奉如來。

    第六門構耶背正。

    故曰不值如來。

    第七門縱耶慠逸。

    故曰于如來所粗礦無有慈心。

    作文同初。

    并言亦如是。

     次是非二衆。

    文分為四。

    第一先列是非二衆。

    第二時舍利弗下能舉所舉各自觀過。

    诤得消殄。

    是名法衆。

    不自觀過诤轉增熾。

    名非法衆。

    第三爾時佛告下二種癡者是非法衆。

    二種智者是如法衆。

    第四爾時佛告下明斷舉應不。

    若能順法斷诤舉罪。

    是名法衆。

    若斷舉違教。

    是非法衆。

    前文有二。

    初法說是非二衆。

    第二爾時佛告下舉是非兩喻及合。

    前文有三。

    第一法語非法語衆類是等衆。

    以純如純如非故。

    第二如法非法衆類是不等衆。

    以如非不等故。

    第三等不等衆。

    初文等衆五句。

    一舉。

    二列。

    三何等下釋。

    四此二衆中不贊。

    五佛說下度聞修奉。

    第三釋二衆中。

    各有其三。

    謂舉釋結。

    列中先如後非。

    釋中先非後如。

    衆中不用法毗尼。

    不依佛教。

    而說犯殘等罪。

    不教忏悔而共住。

    故曰應教不教而住犯夷。

    不滅擯而共住。

    故曰應滅不滅而住。

    亦可雲應教策修防非之行。

    而不教故。

    故曰應教不教而住。

    應滅已起罪诤而住。

    不教滅故。

    故曰應滅不滅而住。

    次法語衆。

    反說應知。

    次不等衆。

    亦五如前。

    釋中前二句人非。

    次三句法非。

    次如法衆翻說可解。

    次明等不等衆。

    于中差别六句不同。

    一彼此數齊名等。

    力伴有無。

    名為不等。

    二俱有力故名等。

    數伴不齊。

    名為不等。

    三俱有伴故名等。

    數力不齊。

    名為不等。

    四數力俱有名等。

    對伴有無。

    名為不等。

    五數伴俱齊名等。

    對力有無。

    名為不等。

    六力伴俱齊名等。

    對數多少。

    名為不等。

    文相同前。

    故言亦如是。

    次喻有二。

    一與非法比丘強熾喻。

    次與如法比丘有力喻。

    此總喻上是非二衆。

    初喻五句。

    第一法王力弱如法比丘無力喻。

    第二衆賊熾滅非法比丘有力喻。

    第三爾時法王下如法比丘為非法者惱出入不安喻。

    第四邊國小王下群小比丘不遵教法喻。

    第五國界人民下令餘下衆不得修善喻。

    廢修道業。

    故曰生業休廢。

    非直廢修。

    亦令生惱。

    故曰憂苦等。

    合中初二不次。

    餘者相當。

    配釋可解。

    次喻亦五。

    第一法王力強如法比丘有力喻。

    第二衆賊下非法比丘無力喻。

    第三時法王下如法比丘出入安樂喻。

    第四邊國下群小比丘遵行法教喻。

    第五境内下令餘下衆修善安樂喻。

    次合文句。

    相當可解。

    次明觀過。

    文有其三。

    第一總舉觀不。

    第二諸比丘下别顯觀相。

    第三若比丘下總結。

    前文有二。

    初明能所不觀過損。

    次辨能所觀過利益。

    次别之中。

    先明有罪比丘。

    自觀過相。

    彼犯罪者。

    應作念言。

    由我犯故。

    令他舉我。

    我若不犯。

    彼便不舉。

    既由我犯。

    令他舉我。

    即是愍我。

    應須忏洗。

    次明能舉。

    自觀過相。

    彼舉罪者。

    應作念言。

    由彼犯非令處得見。

    彼若不犯。

    我則不見。

    既由彼犯。

    我今舉彼。

    應起善心令彼罪滅。

    次結可解。

    身别說此比丘修奉。

    次明癡智。

    即前脫不脫文。

    三對如前。

    次明斷舉。

    初制斷诤之利。

    應成多二。

    但舉一門。

    餘者毗無。

    次舉罪德。

    能何舉一。

    餘亦略無。

     次明法之住滅。

    已上是非相翻合說。

    今此文中。

    如非離辨。

    先明疾滅。

    次辨久住。

    初文有七。

    一疾滅正法。

    二不能生善。

    三自破壞。

    四犯罪。

    五智者可責。

    六多得衆罪。

    七死堕地獄。

    此之七門。

    名例說增二中。

    二法二處二事二犯。

    計随文相。

    曆别應七。

    但為初二第七别明中。

    四合辨故成四位。

    此中二犯是上二見。

    犯據境明。

    見約心說。

    次明久住七門四對。

    及說應知。

     次明應舉不。

    文有其三。

    第一對其可舉有過合舉。

    故名為應。

    第二後有二法下對應舉人設藥當病。

    故言如法。

    第三後有二法下病藥既如衆治行法。

    初文有六。

    一舉。

    二憶念。

    三自言。

    四遮阿菟波陀。

    五遮說戒。

    六遮自恣。

    初應舉者。

    為例說二法。

    次憶念等五義同。

    故言亦如是。

    次二處等亦爾。

    此中以四例為位。

    名如舉等。

    即是四六二十四句。

    次如法中。

    先明其舉對四耶過。

    次修念等五。

    各四如前。

    此中以舉等六為位。

    各加四過。

    即成六四二十四句。

    次衆行治法。

    以呵責等七法為位。

    各加四過。

    成其七四二十八句。

    謂若例說此四。

    随其所應。

    作呵責等治。

     次辨漏增不增。

    略舉七門。

    一慚無慚。

    二淨不淨。

    三犯不犯。

    四重輕。

    五餘無餘。

    六法非法。

    七制非制。

     次舍戒二二為法。

    故成多二。

     次明戒利。

    于中文二。

    初直舉利。

    有九個二。

    于中後五。

    并二世漏中離明。

    怨者對境逼惱為言。

    怖者約情恐懼為目。

    次約衆别兩行。

    各有九個二法。

    于中呵責廣明。

    餘者類易。

    餘下等文。

    成準斯說。

     ●次增三。

     文五。

    第一雜明三法。

    第二有三學下進修三學。

    第三毗尼有三答下更明雜行。

    第四舍戒。

    第五制利物。

     初文羯磨随事雖一百五十七。

    以三法攝。

    攝無不周。

    憶念不癡非如。

    如上三種調法。

    謂治人令調舉。

    七中前三。

    三種滅法。

    謂滅上品四诤。

    故舉滅中後三。

    然破戒作呵責等者。

    謂犯殘聞非夷可解。

    既言應見見等。

    故知即是先忏後解。

    以違本見不結随??。

    次三中應信不信者。

    謂約心說。

    前文舍者。

    據見以明。

    次遮不至應不。

    稱還比丘者。

    本來實是好人。

    忽然罵謗白衣。

    即生慚謝者。

    不應治罰。

    若其無慚罵謗無心悔謝者須治。

    稱還白衣者。

    若信心殷重。

    具五法者須治。

    五中有??者不須治。

    稱還事者。

    為利益罵。

    不合治罰。

    作損滅意。

    是則應治。

    應作法和合羯磨。

    故曰稱量羯磨。

    犯夷不治。

    殘等須治。

    故曰稱量。

    犯實不實。

    約三根有無說。

    作不作者。

    明犯虛實。

    次呵責應不如上。

    次約諸戒明三。

    餘戒可解。

    大妄中有三。

    初三約所稱聖法。

    次有五三約業。

    次有七三。

    約或業中。

    身犯謂作書表已得聖。

    身相者。

    身現聖相。

    口相者。

    謂白衣言。

    明日至汝家者是聖人。

    身咒者。

    謂符書厭禱表己得聖。

    口咒者。

    誦咒咒物。

    令使受動。

    身非威儀者。

    兜身例懸。

    服艾斷谷。

    口非威儀者。

    口誦自然經律。

    言從佛出。

    身耶命者。

    端坐不動詐為聖相。

    口耶命者。

    言有天龍恒供養我。

    次下約人以明。

    初有三三對單提等。

    次有三三約尼薩耆。

    三默然者。

    善解是非。

    默忍所作。

    名知默然。

    未學比丘而默然者。

    名不知默然。

    學不悟者。

    名癡默然。

    次三三住者。

    守戒而住。

    名為戒住。

    不壞正見。

    名見住。

    如結界攝衣。

    得羯磨住。

    名羯磨住。

    離下三犯。

    威儀違失。

    名威儀住。

    絕身語耶。

    正命自居。

    名為命住。

    次對诤事。

    有七個三。

    此中前三約起诤人。

    下四約能滅人。

    然七滅中唯現前自言通三位。

    餘者局僧。

    又四谛中。

    覓局僧滅。

    餘之三诤。

    通三位滅。

    餘相可解。

    謂作三種羯磨。

    治三種放逸人。

    故名三種放逸羯磨。

     次明三學除得。

    于中文三。

    初辨所學法體。

    二糸時有衆多下約行以明除得。

    三後有三學下。

    釋學相别。

    初文有二。

    初有三學辨三學體。

    次有三學。

    就戒學中約行以辨初三學體。

    舊解雲。

    始于外凡。

    專加護持。

    悟達生空。

    資成牢固。

    逾勝于前。

    故曰增戒學。

    四現理靜絕吉紛動。

    定品成就之始。

    故曰增心學。

    入無相已吉證真空無漏。

    決定明白。

    故曰增慧學。

    此解不然。

    正違明诰。

    次下文中即自分别。

    如斯孟浪上下非一。

    久無悟人流之遂遠。

    次戒學三者。

    習下三犯威儀法戒。

    故曰威儀學。

    善修初二對治之行。

    名淨行學。

    善識戒相。

    輕重分明。

    故曰波羅提木叉學。

     次第二文除得有二。

    初略辨三學修進除得。

    第二爾時佛告下廣明除得。

    前文有五。

    第一比丘請佛佛教修學。

    第二爾時下佛審比丘比丘答學除得。

    第三爾時阿難下。

    為好雀冠說學除得。

    第四爾時世尊下對迦葉比丘以明贊毀。

    第五爾時世尊下為跋阇子說。

    初文有三。

    一問。

    二答。

    三聞修奉。

    然答中複三。

    初若學戒。

    二雲何下明所學體。

    學雖彰三。

    行不過二。

    故止行威戒門攝。

    三彼增戒等明其所除。

    調伏貪等。

    以惑除故。

    不造不善。

    明不起業。

    不近諸惡。

    謂離惡緣。

    次佛審文二。

    初問後答。

    問有其二。

    問雲汝雲何學問其學法。

    雲何為學問學何祈。

    答中亦二。

    初若學法。

    次若所祈。

    謂求四果。

    次為孔雀冠說。

    文有其四。

    初一問答明其制意。

    次一問答問知無學。

    次一問答飲知無學。

    次明修奉。

    次對迦葉贊歎。

    文有其四第一愚癡不耳不信獲罪。

    第二于是下。

    法求悔謝。

    第三佛告下。

    佛受彼忏。

    第四時彼下。

    明其贊毀。

    于中文二。

    初對比丘。

    明其贊毀。

    有兩個三。

    謂上中下座。

    次約喻明。

    喻有其四。

    一舉喻文。

    二如是下合。

    三是故下勸學。

    四佛說下修奉。

    喻文。

    破戒比丘。

    行不依理。

    出言違教。

    故喻如驢。

    持戒比丘。

    進止合法。

    出言成軌。

    故喻如牛。

    如非并集。

    故曰共行。

    此破戒者。

    亦自稱是比丘。

    故曰我亦是牛。

    而此淨穢不同。

    念不相似。

    故曰毛不似牛等。

    然毛喻于戒。

    腳喻于定。

    音聲喻慧。

    次合等文可知。

    次為跋阇說如文。

    次下廣明除得。

    于中文二。

    初約三行重不明證差别。

    第二後有下明行滿不修證差别。

    前文有三。

    初明所學法體。

    第二何等下約行修證除得差别。

    第三修奉行中文二。

    初約修證差别。

    第二滿足下結前差别。

    前文三學差别約人。

    修證亦三。

    初人純戒。

    文有五句。

    第一徴問。

    第二重戒。

    第三彼于此戒。

    下明修戒行。

    第四彼斷下五使明其所除。

    第五于上下彰其所得。

    第三修戒之中。

    别有三句。

    一犯輕戒勸令忏悔。

    二于重戒勸使堅持。

    三應親近下。

    勸令修學。

    初文輕謂殘等。

    既非絕分。

    勸令忏悔。

    何以故徴。

    此中下喻釋。

    次文重謂夷罪。

    犯即永障。

    猶如破石。

    既是絕分。

    勸使堅持住戒。

    次勸修應親近行。

    是修方便。

    不毀??行根本行成。

    不染污行。

    後起清淨。

    戒戒皆然。

    常如是修習即舍惡業道。

    加行根本後起。

    次下五使者。

    謂欲貪嗔恚身見戒禁取疑。

    釋此五下。

    二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問何故此五名順下分。

    婆沙四十九解雲。

    如是五結下界現前不界所斷。

    結下界生。

    取下界等流異熟果。

    故名順下分。

    後次下有二種。

    謂界下有情下。

    界下者謂欲界。

    有情下者謂異生。

    由初二結。

    過患重故。

    不越欲界。

    由後三結過患重故。

    不越異生。

    故唯立此為五下分。

    次體性者。

    總以三十一事為體。

    謂貪嗔在欲界五部即十。

    身見三界見苦所斷為三。

    戒禁取三界見苦道所斷為六。

    疑三界見四谛斷為十二。

    由此下結有三十一。

    次所得者。

    于上般涅槃。

    不後還生欲界。

    次第二人重戒及定除得如上。

    次第三人具重三學。

    除漏得無學。

    釋相可解。

    結中滿足行者。

    結第三人。

    不滿足者。

    結前二人。

    為彰随因勝劣。

    果必不虛。

    故言我說等。

    次明滿不修證。

    于中文二。

    初明所學法體。

    第二修證差别。

    約修三學人亦有三。

    初人對有學三果除得有三。

    第一證不還果。

    釋相可解。

    約行不滿不得羅漢。

    次人其行更劣不得那含。

    故曰若不能至如是處。

    薄貪等三結是所除。

    以欲九品斷六品故。

    稱之為薄。

    得斯陀含下。

    是其所證。

    但一來人天便盡苦證。

    次第三人但證初果。

    釋相可解。

    問三結是何。

    答謂身見戒禁取疑。

    次敕二人如上。

    如前初人。

    次第三人如上。

    若指此中初人雲如上。

    但證學果。

    不得無學。

    若指前文第三人為如上。

    即得無學果。

    究其大理。

    後釋勝前。

     次釋三學相别。

    于中文二。

    初釋三學。

    次重解慧。

    前文複二。

    初總舉三學。

    第二何第下。

    别釋三學。

    總彰戒相。

    故曰具足相木叉。

    據合法則。

    故曰成就威儀。

    懼輕若重。

    故曰畏慎輕等。

    輕重齊防故曰等學諸戒。

    釋餘可解。

    次文戒心如上。

    釋慧有三。

    一對五蓋。

    二對六根。

    三對七覺。

    初五蓋中。

    先約貪釋。

    釋貪三對六句。

    一觀貪欲有無。

    二觀貪生不生。

    三對貪過修二正斷。

    謂勤斷二惡。

    下四亦然。

    合三十句。

    次對六根。

    先約眼根觀過。

    亦有六句。

    餘根類易。

    合三十六。

    次約七覺。

    先對念覺。

    文合六句。

    略無第五句。

    應雲未生念覺。

    當合?生。

    此對覺支。

    修二正斷。

    謂勤修二善。

    餘覺亦然。

    合四十二。

    次三聚是前三學别稱。

     次明雜行。

    毗尼三答。

    非有言詞共相問若。

    但為迷于律教。

    每恒求解。

    義同于問。

    因觀文相。

    忽然生解。

    名為見若。

    從聞生解。

    名為聞若。

    因心忍許。

    名為忍若。

    三使約傳教明三子。

    對修行辨三病者。

    初人福命俱盡。

    敕二人俱不盡。

    第三人福盡命不盡。

    此一藉緣聽與随意食等。

    但以前機難識。

    故三病人并悉通與瞻視供養。

    知而作者。

    解脫分明。

    不知而作者。

    雖作未了。

    見而作者。

    先本無心為見他作而作。

    癡而作者。

    一問愚法不取而作。

    或身者身同作說。

    口者謂口唱和與欲同事。

    身口者兩業并為平斷犯罪。

    序謂緣起。

    制是立戒。

    重制是随結。

    若犯序者。

    謂與犯緣相應。

    未至根本。

    若犯制者。

    正違戒本。

    犯重制者。

    如跋阇林中死屍轉想等。

    随違此三。

    斷言是犯。

    順三制意制入不犯。

    三種淨者。

    違三犯法。

    三種不淨。

    順三犯法。

    聽不聽亦爾。

    三辨者古舊釋雲。

    謂外凡夫淨持戒行。

    事中無違。

    未有勝行可彰。

    就人受稱。

    故曰比丘辨。

    内凡已吉。

    理解資成。

    禁守根門。

    離諸染着。

    故曰不放逸辨。

    得定道無作。

    離過絕染。

    名清淨行辨。

    今解不然。

    許其文意。

    令無此義。

    以對前文。

    持波羅提木叉等。

    名比丘辨。

    善攝根門。

    名不放逸辨。

    行成離過。

    名清淨行辨。

     次舍戒制利。

    各含多三。

     ●次明增四。

     于中文五。

    第一明四大教。

    第二爾時佛告下辨斷诤德。

    第三子注此中下。

    雜明衆行。

    第四舍戒。

    第五制利。

     初文有五。

    第一标法敕聽比丘樂聞。

    二何等四徴。

    三若比丘下列四差别。

    四是為下結。

    五度聞修奉。

    初久欲使驗知耶正。

    故陳四種廣說。

    十誦五十八。

    問佛何以說是四默印。

    若欲說真實佛法相故。

    來世比丘當耳耳知。

    是佛說。

    是非佛說。

    是故說四默印。

    何以故說四大印。

    為成就大事。

    不令諸比丘錯證。

    故說四大印。

    此四非廣。

    以聞斯說。

    皆須廣尋三瘡。

    故曰四廣說。

    次徴可知。

    次列四說。

    一從佛聞。

    二從和合僧聞。

    三從衆多三藏聞。

    四從一三藏聞。

    初文有四。

    第一親從佛聞流通傳授。

    第二若聞下若聞彼說。

    不應嫌呵。

    審定文句。

    尋究三藏。

    第三若聽下明尋取舍。

    此中文二。

    初文既與三藏不相應。

    勸舍勿行。

    次若聞彼下尋驗知是勸使修行。

    第四此是下結。

    次三句可解。

    同前無異。

    次結修奉如文。

     次斷诤德。

    文有其二。

    初一四句。

    明德優劣。

    次有五位四句。

    明失多少。

    五位四句者。

    一無慚有慚。

    二破戒不破。

    三破見不破。

    四破正命不破。

    五破威儀不破。

    各以谙經文不谙配。

    初一廣文。

    餘四類易。

    但以内無慚恥。

    後有情過須呵。

    不谙經文。

    非己力分。

    無其情過。

    故不須呵。

     次明雜行。

    前非法起事者。

    謂舉罪人。

    雖有三根。

    内德不具。

    舉不知時。

    因生忿競。

    故曰前非法作。

    後非法作者。

    衆僧見他舉得殘等及夷。

    不教忏滅而信。

    故曰後非法作。

    下三句準釋可解。

    次明四種利法。

    初列章。

    次依章解。

    初章分二。

    第一明非法求。

    第二有所偏為下明非法與。

    求不應法。

    廣生罪累。

    名非法求。

    非直求時。

    非法施時。

    有所偏為等。

    後招罪咎。

    名非法與。

    與中文二。

    有所偏為總舉籌還人物是非。

    第二取是下正明非法。

    施就中有三。

    初有兩對四句。

    屏處簡物好惡多少。

    次取是來下兩對四句。

    索物将詣僧時簡其好惡多少。

    次與此下三對六句。

    正行施時簡擇人物。

    此中有二。

    前之四句簡物。

    後之兩句簡人。

    餘下三句。

    準類可知。

    沒受戒師德有四個四。

    持律亦爾。

    四犯畏中文二。

    第一總舉。

    第二别釋。

    釋中初畏文三。

    第一舉犯治罰喻。

    第二智人見下明能畏喻。

    第三此是下結。

    初文有三。

    第一與犯為喻。

    如是男子。

    喻犯戒人。

    被發着黑衣。

    喻三根外彰。

    持刀喻犯夷罪。

    為犯此罪。

    同于死人。

    故以持刀來喻。

    第二至大衆下自言引罪喻。

    至大衆中者。

    喻至僧中。

    作如是言下。

    正得自言。

    随僧驅擯。

    故曰随汝等所喜我當作之。

    第三時諸大衆下治罰為喻。

    取彼自言。

    堅執不舍。

    如似捉縛相似。

    齊聲唱擯。

    故曰打惡聲鼓。

    結過屬彼。

    故曰為現死相。

    彰惡同知。

    故曰順路唱令。

    順其治法。

    從右門出。

    至淨衆前。

    名至煞處。

    作法除擯。

    喻言煞之。

    次能畏喻。

    文中有二。

    第一舉喻。

    第二合喻。

    喻中智人即能畏者。

    見已已下舉所畏事。

    我今已下自敕及教人不作此惡。

    合中比丘比丘尼合智人。

    于波羅夷法下合所畏事。

    作如是念下合前自他不犯。

    結中犯者是初文。

    畏者是第二文。

    第二犯畏殘罪次死。

    未即傷人。

    如合鞘刀打之。

    喻覆藏等法。

    第三犯畏輕微如林打。

    第四最輕。

    如似合掌。

    三語布薩是對首。

    清淨布薩是心念。

    說波羅提木叉。

    是僧說戒。

    自恣布薩者。

    以恣忏??心淨故爾。

    毗尼阿毗波羅妄語。

    是輕心雜碎。

    戲笑不實語。

    四損法者。

    智能耳法。

    損壞愚癡。

    據體是一。

    随用說四。

    忍據内心觀照忍許。

    親近即是進修方便。

    能解謂是悟解諸法。

    能斷便能決耳諸法。

    四信法。

    一息教化合信。

    二餘比丘遣。

    第三對住處與奪怖。

    四對奪三十五事怖。

    餘相可解。

     ●次明增五。

     為文分四。

    一明師弟應不。

    二有五種與欲下離明衆行。

    第三舍戒。

    第四制利。

     前文總有六十個五法。

    此中位二。

    前三十一。

    約就受門。

    明師弟應不。

    次有二十九。

    約就随行如非應不。

    前文複二。

    前二十六。

    正明和上。

    兼依止及教誡師。

    次有五五。

    明弟子淨穢。

    前中初二是聖。

    餘通聖凡。

    是中第二十一五。

    一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二不多聞。

    三不能教弟子增戒學。

    四弟子有疑。

    不能如法解釋。

    五不能決斷诤事。

    如是增心下更有五個五。

    于前五中。

    餘四恒定常換。

    第三謂以增心等五。

    替增戒學。

    廣說可知。

    故曰如是五五為句如上。

    望其增數。

    總有一百三十。

    究體不同。

    但四十三。

    次調順等總結。

    既備上德。

    心不剛強。

    名為調順。

    情不情憚故稱無畏。

    能有宣坐之功。

    故曰堪能語言。

    自具此德。

    後能教人。

    方堪為師。

    攝受二衆。

     次弟子淨穢如文。

    對此應解五逆義。

    釋義三門。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第三諸門分别。

     言釋名者。

    不釋文等别名。

    但解通标逆無。

    所言逆者。

    違化故爾。

    雖一切惡。

    皆違佛化。

    以違恩養。

    損害德田。

    此五最極。

    标以逆名。

    餘非極故。

    隐而不說。

    故婆沙一百一十五。

    問雲如前所說。

    能礙聖道。

    及聖道加行。

    故名為障。

    除此五外。

    後有定威諸惡趣身。

    第八有業。

    及起增上煩惱。

    害生亦定。

    不能現入聖道。

    如何此等不說為障。

    若由此五業。

    具五因緣。

    易見易知。

    是故偏說。

    何等為五。

    一自性故。

    謂此五種性是決定極重惡業。

    二以趣故。

    此五決定于地獄受不于餘趣。

    三以生故。

    此五決定順次生受。

    非順現受及後不定。

    四以果故。

    謂此五種定感世間極不受果。

    五以補特伽羅故。

    謂能造此五種補特伽羅。

    又名無間者。

    婆沙一百一十六。

    問雲何故名無間。

    若由二緣故。

    說名無間。

    一遮現後。

    二遮餘趣。

    以舍此身。

    次生即受定于地獄。

    無餘趣雜。

    又前卷雲。

    以于此中。

    無間無隙。

    可令樂受系現在前。

    故名無間。

    又雲依異熟果。

    說名無間。

    以諸有情造大惡業。

    生彼地獄。

    得廣大身。

    一一身形。

    悉皆廣大。

    遍彼多處。

    中無間隙。

    故名無間。

    如阿鼻獄。

    縱廣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