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若其以六。
翻二十八。
即通一切白等三法。
若以七翻三十七者。
唯對呵責等九。
餘法中無。
次約處者。
初句遍該諸處。
謂位二等二句。
局作法界。
于作法中。
遍諸大界小界。
通二餘二小界。
及自體中無。
第三句。
若以二十八人。
為俱句。
遍諸自體作法。
若以義加九人。
為三十七者。
即于大界。
及戒場中。
除去少分。
第四句翻第三義。
及可知。
次約事者。
約句于情道事中。
除呵責等九法。
若作此九。
即第三俱句攝。
除此九外。
遍通餘事。
第二句唯局情道。
餘二全無。
三四兩句。
義可準知。
次第三體未成僧。
文中分四。
一六群起非。
文有十三句。
謂一二三中各有四句。
僧中但一故有十三。
第二白佛亦應具言。
為離繁文。
故略标舉。
第三佛言下彰其不得。
具十三句。
第四若一人下判成非法。
亦十三句。
于十三句中。
前十二句。
以體非僧。
第十三句雖體是僧體。
以所為是僧故成非法。
文應舉如。
無者略也。
次釋其義。
還為四門。
先約僧者。
此中文意。
正約四人僧。
辨以三人下非僧不應秉作。
若滿四人。
雖體是僧。
以所為是僧。
複成非法。
若以義準通五人等。
餘三僧者。
并成非法。
以應五人秉法。
四人非僧。
不成十人二十類準并爾。
今文直以四人成僧。
應秉諸法。
故偏說也。
次約法者。
文寄治治人故。
專白四望。
并道白等三法。
不得專望白四。
說以為非。
但知體未成僧秉者。
皆成非法。
次約處者。
文據治人。
似專作法。
于作法中。
是大非小義準亦通自體小界。
以三人下。
對處皆非。
次約事者。
文據治人。
即是情事。
若以義準。
餘二并通。
次第四重加疊法。
文中有三。
第一六群造非。
謂呵責等七。
别住等四。
及七毗尼。
合十八法。
約治人滅罪殄诤論之。
次舉白佛。
次彰不應。
略無第四判不成文。
又無如者。
亦是略也。
次義還以四門分别。
初約僧者。
據文治人等。
十八法是四人僧。
及二十人僧攝。
義準亦道。
五十二僧。
以重秉者。
皆成非故。
然四人僧中。
所秉事多。
重非亦多。
餘五人等。
三僧所秉事少。
重非亦少。
次約法者。
文中約緣。
且彰十八。
理實義通自等三法體。
白等三法。
約位總舉。
若其搜求上下諸文。
對事設法。
合有一百五十七。
謂白四十。
白二七十一。
白四四十六。
若約僧尼二部。
通局總明。
便成二百七十八法。
單白四十。
形法二同白。
差教授師。
喚人衆。
戒師問難。
二部受問難(合六)。
說戒白非時和合。
非時說戒。
增說戒二白。
僧忏及發露二白(合七)。
白恣白。
略恣白一。
卻恣三白(合五)。
受忏。
行缽。
異語觸惱受功德衣及舍(合六)現前滅诤蘭衆白。
遣出三人三白草覆白(合五)。
五百結集中六白。
差衆一。
正集一對波離阿難問答。
各有二白。
七百中。
有五白欲結集一。
差衆一。
正集一。
問答各一。
舊出單白有四十三。
今以略恣三白。
體同合一。
及七百中。
對衆刊法。
三白體同。
屏處論法三白。
是以不離。
既除此五。
更加增說戒。
二白為四十。
此四十中尼受問難。
白局為尼。
秉結集中十一白。
局比丘秉。
餘二十八通二部。
即五十六法。
及十二局者。
合六十八單白。
白二七十一。
二房兩法。
還衣有二轉付反直離衣。
六年持缽(七)。
學家癫狂覆缽。
不禮舍教舍及解(十)。
結大小界八。
及說戒堂攝。
衣界三淨地。
庫藏并解。
合二十六。
分僧德施二轉付。
及直攝分。
亡人物亦然。
賞勞法二(六)四月共住受日杖絡囊請畜衆持故。
房與居士修一營付德衣六切差人為一亦得。
或可随類别者。
離明亦得。
差身子說過差自恣人。
差教誡尼人。
尼差請教授人。
差往僧中恣人。
差人作德衣。
差人守德衣。
差人守庫藏。
差分房卧具。
差人忏白衣。
差人告覆缽家。
差行等人。
差人取欲。
差受戒使。
差撩理房人。
差分衣雨衣粥等。
如沓婆類為一(合十六)此中解覆缽舍。
教舍及解。
解戒場二攝衣。
說戒堂淨地庫藏。
餘三大界。
取得作德衣。
賞知事人。
衣分僧施。
亡人二直。
攝此十七法。
準文合有。
略無法體。
舊出白二。
有六十一。
合加還衣。
轉付無村。
衣界及解。
分僧得施。
及立人物。
各直攝法。
差分房人。
差忏白衣人。
差守庫藏人。
及舍庫藏。
賞知事人衣。
為七十一。
此中不禮及解差。
請教授人。
差往僧中。
恣人差受戒使合五。
是尼法差教授。
尼人舍教。
及解合三。
是比丘法。
除此八法。
餘六十三。
通二部秉。
即一百二十法。
及局有八。
合一百三十四白二。
白四四十六。
僧尼及沙彌違谏。
合有十二七法。
解作為十四。
僧尼受戒。
及六法三。
别住等五。
憶念等三。
及解罪處四。
犯重及逆人等合為一。
擯學悔重犯。
擯法擯沙彌及解五。
尼有半月本日。
出罪三法。
此半月等三。
及解擯沙彌。
并邊等擯法。
準文合有。
略無法體。
舊出白四有四十一。
今除本法白四既本法中三白不離白四。
何目别出。
更加尼半月等三。
以能秉異故。
及解擯沙彌。
又擯及本日。
各加其一。
為四十六。
此中不同谏有六。
及六法為七。
局是尼法。
為尼受戒。
半月本四。
出罪四法局為尼。
秉别住等五。
是比丘法。
除此十六。
餘三十法。
通二部秉。
即六十法。
及十六局者。
合七十六白四。
今此重非随以一法為頭。
乘作餘法。
并悉成非。
亦可以法對僧。
明應秉者五人。
應秉有八。
謂自恣中和衆改衆二白受戒中。
有四單白二白。
四十人應秉。
但有受戒六體。
此六法與邊受體同。
約僧用中。
有。
别據法體邊。
即同二十人僧。
有二白四。
餘一百三十七法。
是四人所秉。
随以一法為頭。
重秉餘法。
便成一百四十六非。
此一既爾。
餘類亦然。
總成一百四十七個。
一百四十六非。
餘五人等三僧所秉。
各各當分明重可知。
問未知重秉餘法。
根本成不。
一解根本。
呵責法成。
以藥病相當故。
重作擯等。
十七不成。
以其藥病。
不相當故。
故文言。
不應作呵責羯磨已。
複作擯羯磨。
乃至如草覆地。
此中計法。
有三百二十四。
唯根本。
十八法。
成餘三百六非。
又解前法雖竟。
事猶未終。
如說恣德衣。
受忏白等。
若便重作。
即成其非。
若其法竟。
事亦得終。
如舍德衣。
解界等類。
縱使重作。
前法得成。
又解望心以說若其本心。
憎惡前人。
拟重治者。
此則不成。
如惡心解淨。
不成之類。
若其本心。
直作呵責。
作此法竟。
恐畏不成。
如是重增擯等十七。
此則前法成就。
重秉者非。
依文十八。
解釋既然。
廣對一百五十七。
重義亦爾。
次約處事。
準類應知。
次第五明四種僧。
先解其義。
三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定其體狀。
第三諸門分别。
言列數釋名者。
法雖辨事成本由僧。
僧随事用。
略列四種。
謂四人五人十二十。
釋相翻名。
如上辨。
次明體者。
正論僧體。
是善五蕰。
僧以秉法成和。
和合體者。
依一切有宗。
不相應行中。
别有和合性。
此和合性。
即是僧體。
以僧破時。
舍此性故。
或此和合性。
即衆同分收。
僧破不和合。
是非得所攝。
次諸門有四。
一立四所以。
二收僧盡不。
三人法相對。
四用位通局。
初門。
所以須四者。
古舊解雲。
要須四人已上。
作法方成。
有除罪滅诤。
始名為僧。
且如說戒。
一人秉說。
一人上座。
一人唱白。
三人秉衆。
下至一人聽戒。
四人和合。
始可名僧。
若三人已下。
即??此義。
今解。
但以四人和難。
若能和者。
始名為僧。
如有一人。
随心作事。
二人同處。
即有違拒。
雖有違拒。
調和不難。
若也三人。
遂成二部。
一同二見。
亦非是難。
若其四人。
彼此各二。
共相黨授。
情和即難。
于此能和。
方成僧用。
又若一人起事。
二人平量。
一須斷決。
始成僧用。
又解。
法爾須四。
不須論其所以。
如林軍等。
豈辨所以。
次五人者。
舊雲。
義道受随。
随自恣舉罪治罰。
若但四人。
不成差治。
故要五人。
方成僧用。
若爾受日處分。
離衣六年等。
亦須五人。
應五人收。
答受是别為。
不得五皆受日。
故所以非。
若爾功德衣為衆。
應是五人僧耶。
答有得利不得利。
故亦非類。
今自恣者。
一則為僧異。
受日等二五皆自恣。
不同德衣故。
是五人僧。
問為差治故。
須五人者。
正差正治。
是五以不。
答差治四人僧。
問何時五人僧用耶。
答正自恣是。
所以爾者。
本為舉罪。
若但四人不成差。
不成治舉。
義則??故。
始終須五。
方成恣舉。
正取白竟。
受自恣時。
是五人用。
以其但明三非及遮時以說。
故知專取自恣時。
為五人僧用。
今解。
理實為恣。
制須五人。
正取作白說時。
為五人用。
所以爾者。
以作恣時假白攝衆。
複一一對五德宣情。
如舊解雲。
若但四人不成差治者。
義則不爾。
以正差治四人僧攝。
邊地。
五人對中開半。
又解。
五人僧亦是法爾。
以說戒自恣。
制常行故。
言十人者。
佛知彼等因善義微。
自非十衆強緣。
無由發戒。
為斯益故。
下局十人。
即以十人辦事。
故曰十人僧。
二十人者。
為犯僧殘。
可悔中重。
将欲除殄。
救拔事難。
自非強緣。
無由滅業。
故制二十人除罪。
名二十人僧。
又此四僧。
位分為二。
前二法爾。
後兩逐情。
法爾二者。
四為成說。
防其未非。
五為成恣。
除已起罪。
逐情二者。
十人為受。
發生衆善。
二十為忏。
殄滅往??。
位事通論。
離成四别。
第二門。
問此既位事通論。
立僧四種。
未知此四。
收僧盡不。
答立僧既約位事通論。
明知此四攝亦周盡。
爾者未知忏重偷蘭。
何僧所攝。
答雖餘部言夷邊重蘭一切僧中忏。
今依此律。
但四人僧收。
故文言。
大衆者四人若過。
又此文中。
四人約用。
但除三事。
不甄悔蘭。
明知悔蘭是四人攝。
爾者。
所以五分第二十四。
有無量比丘僧。
解彼真列名。
不别顯用。
故知四種攝僧斯盡。
此雖不言無量。
義亦通有。
故文言。
二十人僧者。
一切羯磨應作。
況複過二十。
此即當彼無量之義。
問如四人僧為唯局四。
為過亦得。
餘三亦爾。
答通論四位。
少非僧用。
故文言。
四人二十一人。
非法非毗尼。
餘三亦爾。
多則成就。
故文言。
二十人僧。
一切羯磨應作。
況複過二十。
問其事雲何。
如雖五十人。
乃至百千。
但除恣等。
秉餘法者。
皆四人收。
故文言。
四人僧者。
除自恣。
受戒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五人等準類應知。
問何故不言二十人僧者。
除受恣等。
答在上通下。
得為多用。
下不辨上。
相望說除。
即是四人用寬。
體成僧故。
餘三約事。
轉次漸狹。
第三門。
問所以能秉之僧。
有其四别。
所秉之法。
唯有其三。
今解。
能所相對。
雖可如是。
論其立意。
義則不體。
通論能秉。
位總有三。
謂一人衆多僧。
一人秉心念。
衆多秉對首。
衆僧秉羯磨。
羯磨三位。
并是僧秉。
體僧四種。
本為法爾逐情中立。
不望所秉。
所秉三法。
自對事立。
事有三品。
上中下異。
對此三事。
立三羯磨。
如說戒自恣二同行缽等。
或是制所常行。
或是事不繁重。
和既不難。
單白即能辦事。
以能辦故。
立名單白羯磨。
如受日離衣。
六年四月。
事稍為重。
情和次難。
先須白表申一羯磨。
量其可不。
方得成濟。
立名白二羯磨。
如受戒忏殘治人設谏。
事當上品。
情和最難。
故須一白。
表宣三羯磨量可。
方能成辦。
立名白四羯磨。
爾者。
如憶念等。
事有三品。
何故俱用白四羯磨。
答約事細分。
應可為九。
此憶念等。
俱當上品。
以是齊用白四羯磨。
第四門。
且論能秉。
大位有三。
次即為六。
以約僧中。
位分有四。
或可為八。
以分衆多。
作其三位。
廣為十一。
謂四有兩衆多。
五有三衆多。
一人随前二。
僧位有四。
故成十一。
體一與衆多。
局在四五兩僧下。
所以爾者。
為通常行制令作故。
十人二十逐情中立。
必專僧秉。
無下二用。
次論法者。
以初能秉。
大位有三。
法亦有三。
謂心念對首翔磨。
于中相望。
位有通局。
且論局者。
如忏吉羅就戒座中發露。
此局一人秉法。
第二局對衆多人秉。
如受衣缽屬授淨施忏提可呵小衆蘭等。
第三句是僧秉。
如結界處分離衣六年憶念不疑罪處所等。
次論通者。
該三位秉。
如說戒自恣。
二種分衣。
有則對多。
無便對少。
一人作心念舍堕者。
以三為境。
無一人秉心念舍。
又有安居法爾須一。
衆多雖可四五所為。
通僧及别。
今局明僧非衆多等。
問如說恣等。
通三位作。
有何異相。
專明其僧。
答異相衆多。
且标其五。
一秉人多少。
二用法不同。
三處有通局。
四欲無欲異。
五别衆多少。
謂應來等三二一别。
有斯異故。
專局明僧。
若論尼所秉者。
準比丘說。
次釋其文。
文中有四。
一告四數。
二列四名。
三是中下。
示用分齊。
四若應下。
明不足義。
于中文二。
初約四明。
次易五等。
初文複二。
一直明少作法不成。
第二乃以尼等。
二十三人。
足滿四數。
尼雖具戒。
異類不足。
下三未具。
不合同法。
十三難人。
非是具戒。
被舉三人。
治法重故。
滅擯應滅。
體不清淨。
所為之人。
為他裁斷。
以此等人足滿四數。
同前少限法事不成。
此中文略。
不明足義。
若以足翻。
應有其二。
一善比丘反二十二。
二乃至語傍人。
翻前所為。
亦可此中直簡不足。
不欲明足。
故??此文。
問前四滿中。
有二十八。
别住等五。
所以此無。
舊解雲。
此取在座不足者。
既别住等五。
來即足數故。
所以不說。
若爾身若在座。
即成呵滿。
何故彼有。
答欲明遙呵。
不成呵故。
若爾為顯不成遙足。
解言此舉四種僧等。
故對少一人中攝。
上不舉四僧等。
對何辨少。
所以爾者。
此處專解不足數義。
何故不足。
少故不足。
何處去少。
謂别住神足故少。
但言少一。
隐餘名字。
故唯列二十三人。
前文通解呵滿。
若言少人者。
對滿可爾。
呵義不順。
正是少人。
豈可由少。
呵不成呵。
如四人三人二人。
亦應呵别。
故彼不得舉少一人。
攝别住等。
以無可攝。
廣列二十八。
今解不體。
計應合有。
無者是略。
又解。
彼以滿呵相對。
故須具足而列。
如第三句不滿不合呵。
第四句滿而合呵。
以此相反。
具足而列。
此明不足。
無足以反。
既無足反。
豈類滿呵。
故知滿呵與不足數。
義既不同。
無勞比決。
次第六七非應不。
先解其義。
五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辨其非相。
第三名體具不。
第四明其總别。
第五收非盡不。
初門者。
非出妄情。
事乃無量。
今随緣起。
略辨七非。
一非法非毗尼。
二非法别。
三非法和合。
四法别衆。
五法相似别衆。
六法相似和合。
七呵不止作無軌要。
名為非法。
不能滅惡生善。
是非毗尼。
餘名解釋。
随文可知。
皆名羯磨者。
以實不能濟辦前事。
是故皆名非法等羯磨。
次辨相者。
謂約事法等辨。
此七非中。
以為三位。
初一事法俱非。
次五人法相參。
後一呵不止非。
第二人法五中。
非似二别。
人法俱非。
非似二和。
法非人如。
法别衆一。
法如人非。
體以義求。
位應有五。
謂非法非毗尼一。
非法二。
似法三。
法四。
呵不止五。
若以此五。
對人和别。
應各為二。
便成十非。
所以文中但有其七。
解法和是如。
故須除去。
呵不止者。
若未呵時。
不名為非。
因呵不止。
始名為非。
是則但名呵不止非。
不可對人和别。
以分二呵。
初非且約事法以明。
若對人分。
與餘無異。
由此義故。
非但有七。
問如三非中。
非法别等三。
與此非法别等三。
有何異相。
答如三非中非法者。
或一白處作二白。
或此事上。
作彼事白。
此中非法者。
如為此事作白。
乃為彼事作羯磨。
别衆及餘可解。
問略四初非與此初非。
并言非法。
有何異相。
答四初唯事。
無有法非。
此初通有事法二非。
是則此初非體。
寬于四初。
又解。
此中初非除去下六。
除六非外。
始是初收。
四中初非。
但除下三。
除三之外。
則初非攝。
準此四初非體。
寬于此初。
又此七非。
準文但從白二白四兩法中來。
問所以不明單白非者。
答以單白中。
無七非故。
又以說恣法中。
已明竟故。
體以義道。
久說單白。
雖說單白。
無有二以。
次名體具不者。
此之七非。
具有名體。
不同昔雲呵不止非。
有名無體。
以呵前六。
更無别體。
又舊解雲。
此呵不止有名有體。
謂前六非未呵。
是六呵即呵不止收。
如似非法别非法和。
用人和别。
以分二非等。
類而可知。
及六非外。
呵而不止。
此釋雖有少異。
亦未盡理。
以不應言未呵。
是前六呵。
即不止收。
若其未呵。
是前六非。
如何因呵。
轉為不止。
故今正解。
但便是前六非。
即前六攝。
不以呵故。
名呵不止。
論呵不止者。
羯磨實如。
謂非故呵。
因呵不止。
名呵不止羯磨。
故此體狀離其六外别有。
由此七非具有名體。
次總别者。
此之七非體各不同。
不得有總相攝之義。
雖非總别。
而有通局。
初非是通。
以下六非。
并無軌要。
及以生善滅惡之義。
準此即是初通下局。
次收非盡不者。
此之七非。
收非不盡。
所以知者。
若以四種現前來驗。
但有僧法事如非。
而無處如非相。
即如處中有隔河道遠。
二界錯涉。
曾經棄舍。
戒場在外。
或有秉法對處差互。
如于戒場恣說。
處分分衣。
并悉不成。
如及前說。
又僧法事中。
随緣更有如非之相。
不能具述。
以此推之。
明知七非。
且從起說。
收非不盡。
又此據文。
唯是白二白四。
不論單白中非。
不盡何惑。
次下釋文。
文中有四。
一六群起非。
二比丘白佛。
三佛判不應。
四雲何下。
牒章解釋。
既釋七非。
文即為七。
先解初文。
于中有二。
初則舉非令棄。
二雲何下。
顯是勸修。
此二各三。
謂舉釋結。
次下諸句各三類體。
就前釋中文分為二。
初約法體以明非。
二是中下。
無事治人以明非。
前法體中有二。
初約白二。
次約白四。
就白二中有三。
初有十九句。
先白後羯磨。
此中有五位。
初純白無羯磨作四句。
次一白為頭。
增二三衆多羯磨為三。
若增一羯磨。
即是如故不來。
次二白三白衆多白為頭。
各有四句。
故成十九。
次十九句。
先羯磨後白。
此中位亦有五。
初四句純羯磨無白。
次有三句。
一羯磨為頭。
增二三衆多白。
若增一白。
即落似法。
以除此一。
故但三句。
次二羯磨三羯磨衆多羯磨為頭。
各有四句。
複成十九。
次有一句。
約體增減三位。
合成三十九。
句。
下白四中。
亦三十九。
類此應知。
次事非有三七句。
初七實無有罪。
他問見不。
答雲不見等。
尋聲行罰。
有三單三雙一合。
故成其七。
次七亦實無罪。
答言見等為異。
次七實有其罪。
答言見等。
此雖實犯為答言見。
即無耶過。
治成非法。
三舉既爾。
類餘亦然。
文不載者。
是其略也。
次明其如。
初就法體明。
如白二白。
各有一句。
翻前兩位。
三十九句。
次就事明如。
但有七句。
各以一句如。
翻三句非。
謂有罪翻前二。
不見等翻後兩。
問所以非多如少者。
答撿尋上下諸文。
非如多少。
趣舉一義。
亦無揩據。
如此文及滅诤中自言等。
即非多如少。
或有如多非少。
如默體及與欲。
或有非如等。
如作呵責等。
如非各有九三。
及遮說捉籌等。
第二非法别衆。
非法可知。
别衆者。
此之三句。
皆成别衆。
于三句中。
第一局申手外。
和通内外。
以後來入。
告淨成和。
第二與欲和别。
并申手外。
在内即是。
初人成和中。
攝第三呵者。
和之與别。
俱申手内。
又十誦三十有四句。
三别一和。
第一是羯磨中。
所須比丘不和合一處。
二可與欲者不與欲。
三現前比丘遮成遮。
是名别衆。
第二句。
??初一句。
是名别衆。
第三句雲所須比丘和合一處。
二可與欲者與欲。
現前比丘遮成遮。
是名别衆。
第四句。
并??上三。
是名和合。
問此呵與第七何别。
答各别不同。
此情乖故呵。
呵成别衆。
下情同故呵。
呵成呵不止。
次下四非。
釋相可解。
第七文四。
一舉章徴問。
二列成不成。
三何者下解釋。
四是為下總結。
但解釋成不。
文中分二。
二中各三。
謂舉釋結。
文中列二十八人。
不成呵非。
明知更有餘非法人。
亦本不合呵。
縱有呵者。
亦不成非。
又前滿呵中。
第三俱句。
不得滿數。
複不合呵。
即與此文相同無别。
次第七文。
傍秉餘法。
于中文二。
初明藥不當病三百六非。
二佛語下對非辨如。
有一十八。
非中有二。
先約呵責為法。
次如是展轉下舉餘類易。
前文須二。
先明作不相當。
謂應與作呵責羯磨。
于上乃作擯等十七。
次不應與作下複有十七。
佛判不應。
次類易以餘十七為頭同前。
故曰如是展轉乃至草覆羯磨。
此傍非合三百六。
次辨其如。
但一十八。
次義準上。
亦作四門。
初約僧者。
準文十八頭傍非是四人僧。
若約及二十僧人所為之事。
體以義準。
亦通五十二僧。
若約應秉論之。
即是四人僧家。
所為事多。
傍非亦多。
餘五人等三僧。
所為事少。
傍非亦少。
或可既是傍非。
并悉具起。
不須約僧分齊别說。
言約法者。
文中且寄十八法論之。
謂有十八個十七傍非。
合有三百六。
準義亦須通餘一百五十七為頭辨之。
始可盡理。
即是具有一百五十七個一百五十六。
傍非計數。
合有二萬四千四百九十二非。
若其對非辨如。
依文但有十八。
義通總說。
合一百五十七如。
次約處事。
準義應知。
次第八臨事難成。
文中有三。
初五處僧秉法不成。
二諸比丘白佛。
三佛言下。
判不成就。
昔來所說。
還寄十八法論。
先約呵責作五非請佛。
佛判不成。
故言諸如是不如法。
羯磨不成就。
呵責既爾。
餘十七類體。
故言如是一切羯磨亦不成就。
義還為四。
初約僧者。
準十八法。
即是四人僧少分。
二十人僧全。
五十二僧準義通有。
但是四人僧中。
所為事多。
臨事難成。
落非亦多。
餘三僧中。
所為事少。
臨事難成難。
落非亦少。
次約法者。
若約文中。
五非寄十八法論之。
合成八十四非。
謂現前自言草覆三法。
各帶三非。
即有其九。
餘十五法。
各帶五非。
合七十五。
此及前九。
總八十四。
若約七非說者。
十五個七。
即一百五。
餘現前等各五。
合十五非。
如是總成一百二十非。
若欲廣約一百五十七法。
辨非多少者。
是中單白四十。
計有二百非。
白四一百一十七。
計有八百一十九非。
如是總成一千一十九非。
或約二百七十八法明者。
準類應知。
又約文中五非說者。
亦準類知。
處事準知。
不能繁具。
次第九文衆共诤非。
文中有四。
一明衆僧。
作非法别衆羯磨。
此雖不顯羯磨名字。
下佛定中。
言是呵責。
二爾時下七人共诤。
三諸比丘下。
比丘白佛。
四佛言下。
佛定如非。
此中唯言非法别衆者是法語。
乃至法相似和合亦爾。
以此等人。
鹹稱非說。
故是法語。
準五分二十四。
應言二人語如法。
謂言非法者。
及言不成者。
次義還四。
先約僧者。
亦是四人僧中。
所為事多。
诤非亦多。
餘三僧中。
所為事少。
诤非亦少。
言約法者。
若此還寄十八論者。
诤非多少。
義準應知。
又若準義。
須通一切羯磨。
據文五非。
四十單白。
各興五诤。
除其二似。
若一百一十七白二白四。
并起七诤。
計诤多少。
準數應知。
處之與事。
亦可準知。
次第十文應解不者。
文中有二問答。
先總次别。
初文若作永擯法者。
解不成解。
除永擯法解。
餘則成解。
故文言。
或成不成。
次文若為十三種人作羯磨後。
解不成解。
除此十三種人已。
為餘人作後解成解。
問未知何者是十三人。
昔解。
僧四重尼八重為十二。
加下衆滅擯為十三。
爾者。
既以僧尼四八。
離為十二。
何不亦離下衆。
為其十六。
又若唯此為十三者。
如十三難人何位中攝。
為比今解。
十三人者。
即是十三難攝。
如向所列十三人者并邊罪收。
以文如此等人。
鹹應滅擯。
餘非滅擯。
解者俱成。
次義還四。
無約僧者。
如十三人。
不須解者。
并是四人僧中。
所為之事。
餘須解者。
是四人僧中。
所為之事。
亦通五十二僧。
二十人僧。
不得說有。
次約法者。
準文不須解者。
是永??白四。
即是白四中少分。
除此已外。
并似須解。
體更尋思文據一相。
以餘諸法五亦有不解。
且如白四羯磨。
合有十二法須解。
謂呵責等七。
及罪處所。
本為調人。
調已聽解。
又擯沙彌。
亦合有解。
僧尼受戒。
及六法聽舍。
此之舍法。
即是其解。
諸餘白四。
即無有解。
白二之中。
有十八法。
謂結界等十三。
及學家癫狂覆缽不禮舍教舍有解。
餘悉無解。
單白之中。
唯有功德衣舍。
又望舍戒。
豈局白四。
是中通尼說者。
更有四個單白。
及形法二同兩白。
并有舍法。
諸餘單白。
并無有解。
昔解。
無心乞領。
并是須解。
有心乞領。
便不須解。
今尋此釋。
不盡旨歸。
究其實義。
各通解不。
且如呵責等。
及罪處所。
為無心領。
須解可體。
如永擯法誰欲領之。
闡陀二白。
諸谏亦爾。
有心領中。
行缽受三離衣六年受日杖囊别住等法。
不須解者。
此義可爾。
如何德衣受戒。
并有舍法。
次約處事。
準應知之。
次第十一應驅不者。
若永擯者。
驅出成驅。
非永??者。
驅不成驅。
故文答言。
或成不成。
體還舉前十三種人。
是合驅故。
驅即成驅。
除此十三。
諸餘人等。
不合驅故。
驅不成驅。
釋義四門。
準而可解。
上來瞻波法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末
翻二十八。
即通一切白等三法。
若以七翻三十七者。
唯對呵責等九。
餘法中無。
次約處者。
初句遍該諸處。
謂位二等二句。
局作法界。
于作法中。
遍諸大界小界。
通二餘二小界。
及自體中無。
第三句。
若以二十八人。
為俱句。
遍諸自體作法。
若以義加九人。
為三十七者。
即于大界。
及戒場中。
除去少分。
第四句翻第三義。
及可知。
次約事者。
約句于情道事中。
除呵責等九法。
若作此九。
即第三俱句攝。
除此九外。
遍通餘事。
第二句唯局情道。
餘二全無。
三四兩句。
義可準知。
次第三體未成僧。
文中分四。
一六群起非。
文有十三句。
謂一二三中各有四句。
僧中但一故有十三。
第二白佛亦應具言。
為離繁文。
故略标舉。
第三佛言下彰其不得。
具十三句。
第四若一人下判成非法。
亦十三句。
于十三句中。
前十二句。
以體非僧。
第十三句雖體是僧體。
以所為是僧故成非法。
文應舉如。
無者略也。
次釋其義。
還為四門。
先約僧者。
此中文意。
正約四人僧。
辨以三人下非僧不應秉作。
若滿四人。
雖體是僧。
以所為是僧。
複成非法。
若以義準通五人等。
餘三僧者。
并成非法。
以應五人秉法。
四人非僧。
不成十人二十類準并爾。
今文直以四人成僧。
應秉諸法。
故偏說也。
次約法者。
文寄治治人故。
專白四望。
并道白等三法。
不得專望白四。
說以為非。
但知體未成僧秉者。
皆成非法。
次約處者。
文據治人。
似專作法。
于作法中。
是大非小義準亦通自體小界。
以三人下。
對處皆非。
次約事者。
文據治人。
即是情事。
若以義準。
餘二并通。
次第四重加疊法。
文中有三。
第一六群造非。
謂呵責等七。
别住等四。
及七毗尼。
合十八法。
約治人滅罪殄诤論之。
次舉白佛。
次彰不應。
略無第四判不成文。
又無如者。
亦是略也。
次義還以四門分别。
初約僧者。
據文治人等。
十八法是四人僧。
及二十人僧攝。
義準亦道。
五十二僧。
以重秉者。
皆成非故。
然四人僧中。
所秉事多。
重非亦多。
餘五人等。
三僧所秉事少。
重非亦少。
次約法者。
文中約緣。
且彰十八。
理實義通自等三法體。
白等三法。
約位總舉。
若其搜求上下諸文。
對事設法。
合有一百五十七。
謂白四十。
白二七十一。
白四四十六。
若約僧尼二部。
通局總明。
便成二百七十八法。
單白四十。
形法二同白。
差教授師。
喚人衆。
戒師問難。
二部受問難(合六)。
說戒白非時和合。
非時說戒。
增說戒二白。
僧忏及發露二白(合七)。
白恣白。
略恣白一。
卻恣三白(合五)。
受忏。
行缽。
異語觸惱受功德衣及舍(合六)現前滅诤蘭衆白。
遣出三人三白草覆白(合五)。
五百結集中六白。
差衆一。
正集一對波離阿難問答。
各有二白。
七百中。
有五白欲結集一。
差衆一。
正集一。
問答各一。
舊出單白有四十三。
今以略恣三白。
體同合一。
及七百中。
對衆刊法。
三白體同。
屏處論法三白。
是以不離。
既除此五。
更加增說戒。
二白為四十。
此四十中尼受問難。
白局為尼。
秉結集中十一白。
局比丘秉。
餘二十八通二部。
即五十六法。
及十二局者。
合六十八單白。
白二七十一。
二房兩法。
還衣有二轉付反直離衣。
六年持缽(七)。
學家癫狂覆缽。
不禮舍教舍及解(十)。
結大小界八。
及說戒堂攝。
衣界三淨地。
庫藏并解。
合二十六。
分僧德施二轉付。
及直攝分。
亡人物亦然。
賞勞法二(六)四月共住受日杖絡囊請畜衆持故。
房與居士修一營付德衣六切差人為一亦得。
或可随類别者。
離明亦得。
差身子說過差自恣人。
差教誡尼人。
尼差請教授人。
差往僧中恣人。
差人作德衣。
差人守德衣。
差人守庫藏。
差分房卧具。
差人忏白衣。
差人告覆缽家。
差行等人。
差人取欲。
差受戒使。
差撩理房人。
差分衣雨衣粥等。
如沓婆類為一(合十六)此中解覆缽舍。
教舍及解。
解戒場二攝衣。
說戒堂淨地庫藏。
餘三大界。
取得作德衣。
賞知事人。
衣分僧施。
亡人二直。
攝此十七法。
準文合有。
略無法體。
舊出白二。
有六十一。
合加還衣。
轉付無村。
衣界及解。
分僧得施。
及立人物。
各直攝法。
差分房人。
差忏白衣人。
差守庫藏人。
及舍庫藏。
賞知事人衣。
為七十一。
此中不禮及解差。
請教授人。
差往僧中。
恣人差受戒使合五。
是尼法差教授。
尼人舍教。
及解合三。
是比丘法。
除此八法。
餘六十三。
通二部秉。
即一百二十法。
及局有八。
合一百三十四白二。
白四四十六。
僧尼及沙彌違谏。
合有十二七法。
解作為十四。
僧尼受戒。
及六法三。
别住等五。
憶念等三。
及解罪處四。
犯重及逆人等合為一。
擯學悔重犯。
擯法擯沙彌及解五。
尼有半月本日。
出罪三法。
此半月等三。
及解擯沙彌。
并邊等擯法。
準文合有。
略無法體。
舊出白四有四十一。
今除本法白四既本法中三白不離白四。
何目别出。
更加尼半月等三。
以能秉異故。
及解擯沙彌。
又擯及本日。
各加其一。
為四十六。
此中不同谏有六。
及六法為七。
局是尼法。
為尼受戒。
半月本四。
出罪四法局為尼。
秉别住等五。
是比丘法。
除此十六。
餘三十法。
通二部秉。
即六十法。
及十六局者。
合七十六白四。
今此重非随以一法為頭。
乘作餘法。
并悉成非。
亦可以法對僧。
明應秉者五人。
應秉有八。
謂自恣中和衆改衆二白受戒中。
有四單白二白。
四十人應秉。
但有受戒六體。
此六法與邊受體同。
約僧用中。
有。
别據法體邊。
即同二十人僧。
有二白四。
餘一百三十七法。
是四人所秉。
随以一法為頭。
重秉餘法。
便成一百四十六非。
此一既爾。
餘類亦然。
總成一百四十七個。
一百四十六非。
餘五人等三僧所秉。
各各當分明重可知。
問未知重秉餘法。
根本成不。
一解根本。
呵責法成。
以藥病相當故。
重作擯等。
十七不成。
以其藥病。
不相當故。
故文言。
不應作呵責羯磨已。
複作擯羯磨。
乃至如草覆地。
此中計法。
有三百二十四。
唯根本。
十八法。
成餘三百六非。
又解前法雖竟。
事猶未終。
如說恣德衣。
受忏白等。
若便重作。
即成其非。
若其法竟。
事亦得終。
如舍德衣。
解界等類。
縱使重作。
前法得成。
又解望心以說若其本心。
憎惡前人。
拟重治者。
此則不成。
如惡心解淨。
不成之類。
若其本心。
直作呵責。
作此法竟。
恐畏不成。
如是重增擯等十七。
此則前法成就。
重秉者非。
依文十八。
解釋既然。
廣對一百五十七。
重義亦爾。
次約處事。
準類應知。
次第五明四種僧。
先解其義。
三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定其體狀。
第三諸門分别。
言列數釋名者。
法雖辨事成本由僧。
僧随事用。
略列四種。
謂四人五人十二十。
釋相翻名。
如上辨。
次明體者。
正論僧體。
是善五蕰。
僧以秉法成和。
和合體者。
依一切有宗。
不相應行中。
别有和合性。
此和合性。
即是僧體。
以僧破時。
舍此性故。
或此和合性。
即衆同分收。
僧破不和合。
是非得所攝。
次諸門有四。
一立四所以。
二收僧盡不。
三人法相對。
四用位通局。
初門。
所以須四者。
古舊解雲。
要須四人已上。
作法方成。
有除罪滅诤。
始名為僧。
且如說戒。
一人秉說。
一人上座。
一人唱白。
三人秉衆。
下至一人聽戒。
四人和合。
始可名僧。
若三人已下。
即??此義。
今解。
但以四人和難。
若能和者。
始名為僧。
如有一人。
随心作事。
二人同處。
即有違拒。
雖有違拒。
調和不難。
若也三人。
遂成二部。
一同二見。
亦非是難。
若其四人。
彼此各二。
共相黨授。
情和即難。
于此能和。
方成僧用。
又若一人起事。
二人平量。
一須斷決。
始成僧用。
又解。
法爾須四。
不須論其所以。
如林軍等。
豈辨所以。
次五人者。
舊雲。
義道受随。
随自恣舉罪治罰。
若但四人。
不成差治。
故要五人。
方成僧用。
若爾受日處分。
離衣六年等。
亦須五人。
應五人收。
答受是别為。
不得五皆受日。
故所以非。
若爾功德衣為衆。
應是五人僧耶。
答有得利不得利。
故亦非類。
今自恣者。
一則為僧異。
受日等二五皆自恣。
不同德衣故。
是五人僧。
問為差治故。
須五人者。
正差正治。
是五以不。
答差治四人僧。
問何時五人僧用耶。
答正自恣是。
所以爾者。
本為舉罪。
若但四人不成差。
不成治舉。
義則??故。
始終須五。
方成恣舉。
正取白竟。
受自恣時。
是五人用。
以其但明三非及遮時以說。
故知專取自恣時。
為五人僧用。
今解。
理實為恣。
制須五人。
正取作白說時。
為五人用。
所以爾者。
以作恣時假白攝衆。
複一一對五德宣情。
如舊解雲。
若但四人不成差治者。
義則不爾。
以正差治四人僧攝。
邊地。
五人對中開半。
又解。
五人僧亦是法爾。
以說戒自恣。
制常行故。
言十人者。
佛知彼等因善義微。
自非十衆強緣。
無由發戒。
為斯益故。
下局十人。
即以十人辦事。
故曰十人僧。
二十人者。
為犯僧殘。
可悔中重。
将欲除殄。
救拔事難。
自非強緣。
無由滅業。
故制二十人除罪。
名二十人僧。
又此四僧。
位分為二。
前二法爾。
後兩逐情。
法爾二者。
四為成說。
防其未非。
五為成恣。
除已起罪。
逐情二者。
十人為受。
發生衆善。
二十為忏。
殄滅往??。
位事通論。
離成四别。
第二門。
問此既位事通論。
立僧四種。
未知此四。
收僧盡不。
答立僧既約位事通論。
明知此四攝亦周盡。
爾者未知忏重偷蘭。
何僧所攝。
答雖餘部言夷邊重蘭一切僧中忏。
今依此律。
但四人僧收。
故文言。
大衆者四人若過。
又此文中。
四人約用。
但除三事。
不甄悔蘭。
明知悔蘭是四人攝。
爾者。
所以五分第二十四。
有無量比丘僧。
解彼真列名。
不别顯用。
故知四種攝僧斯盡。
此雖不言無量。
義亦通有。
故文言。
二十人僧者。
一切羯磨應作。
況複過二十。
此即當彼無量之義。
問如四人僧為唯局四。
為過亦得。
餘三亦爾。
答通論四位。
少非僧用。
故文言。
四人二十一人。
非法非毗尼。
餘三亦爾。
多則成就。
故文言。
二十人僧。
一切羯磨應作。
況複過二十。
問其事雲何。
如雖五十人。
乃至百千。
但除恣等。
秉餘法者。
皆四人收。
故文言。
四人僧者。
除自恣。
受戒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五人等準類應知。
問何故不言二十人僧者。
除受恣等。
答在上通下。
得為多用。
下不辨上。
相望說除。
即是四人用寬。
體成僧故。
餘三約事。
轉次漸狹。
第三門。
問所以能秉之僧。
有其四别。
所秉之法。
唯有其三。
今解。
能所相對。
雖可如是。
論其立意。
義則不體。
通論能秉。
位總有三。
謂一人衆多僧。
一人秉心念。
衆多秉對首。
衆僧秉羯磨。
羯磨三位。
并是僧秉。
體僧四種。
本為法爾逐情中立。
不望所秉。
所秉三法。
自對事立。
事有三品。
上中下異。
對此三事。
立三羯磨。
如說戒自恣二同行缽等。
或是制所常行。
或是事不繁重。
和既不難。
單白即能辦事。
以能辦故。
立名單白羯磨。
如受日離衣。
六年四月。
事稍為重。
情和次難。
先須白表申一羯磨。
量其可不。
方得成濟。
立名白二羯磨。
如受戒忏殘治人設谏。
事當上品。
情和最難。
故須一白。
表宣三羯磨量可。
方能成辦。
立名白四羯磨。
爾者。
如憶念等。
事有三品。
何故俱用白四羯磨。
答約事細分。
應可為九。
此憶念等。
俱當上品。
以是齊用白四羯磨。
第四門。
且論能秉。
大位有三。
次即為六。
以約僧中。
位分有四。
或可為八。
以分衆多。
作其三位。
廣為十一。
謂四有兩衆多。
五有三衆多。
一人随前二。
僧位有四。
故成十一。
體一與衆多。
局在四五兩僧下。
所以爾者。
為通常行制令作故。
十人二十逐情中立。
必專僧秉。
無下二用。
次論法者。
以初能秉。
大位有三。
法亦有三。
謂心念對首翔磨。
于中相望。
位有通局。
且論局者。
如忏吉羅就戒座中發露。
此局一人秉法。
第二局對衆多人秉。
如受衣缽屬授淨施忏提可呵小衆蘭等。
第三句是僧秉。
如結界處分離衣六年憶念不疑罪處所等。
次論通者。
該三位秉。
如說戒自恣。
二種分衣。
有則對多。
無便對少。
一人作心念舍堕者。
以三為境。
無一人秉心念舍。
又有安居法爾須一。
衆多雖可四五所為。
通僧及别。
今局明僧非衆多等。
問如說恣等。
通三位作。
有何異相。
專明其僧。
答異相衆多。
且标其五。
一秉人多少。
二用法不同。
三處有通局。
四欲無欲異。
五别衆多少。
謂應來等三二一别。
有斯異故。
專局明僧。
若論尼所秉者。
準比丘說。
次釋其文。
文中有四。
一告四數。
二列四名。
三是中下。
示用分齊。
四若應下。
明不足義。
于中文二。
初約四明。
次易五等。
初文複二。
一直明少作法不成。
第二乃以尼等。
二十三人。
足滿四數。
尼雖具戒。
異類不足。
下三未具。
不合同法。
十三難人。
非是具戒。
被舉三人。
治法重故。
滅擯應滅。
體不清淨。
所為之人。
為他裁斷。
以此等人足滿四數。
同前少限法事不成。
此中文略。
不明足義。
若以足翻。
應有其二。
一善比丘反二十二。
二乃至語傍人。
翻前所為。
亦可此中直簡不足。
不欲明足。
故??此文。
問前四滿中。
有二十八。
别住等五。
所以此無。
舊解雲。
此取在座不足者。
既别住等五。
來即足數故。
所以不說。
若爾身若在座。
即成呵滿。
何故彼有。
答欲明遙呵。
不成呵故。
若爾為顯不成遙足。
解言此舉四種僧等。
故對少一人中攝。
上不舉四僧等。
對何辨少。
所以爾者。
此處專解不足數義。
何故不足。
少故不足。
何處去少。
謂别住神足故少。
但言少一。
隐餘名字。
故唯列二十三人。
前文通解呵滿。
若言少人者。
對滿可爾。
呵義不順。
正是少人。
豈可由少。
呵不成呵。
如四人三人二人。
亦應呵别。
故彼不得舉少一人。
攝别住等。
以無可攝。
廣列二十八。
今解不體。
計應合有。
無者是略。
又解。
彼以滿呵相對。
故須具足而列。
如第三句不滿不合呵。
第四句滿而合呵。
以此相反。
具足而列。
此明不足。
無足以反。
既無足反。
豈類滿呵。
故知滿呵與不足數。
義既不同。
無勞比決。
次第六七非應不。
先解其義。
五門分别。
第一列數釋名。
第二辨其非相。
第三名體具不。
第四明其總别。
第五收非盡不。
初門者。
非出妄情。
事乃無量。
今随緣起。
略辨七非。
一非法非毗尼。
二非法别。
三非法和合。
四法别衆。
五法相似别衆。
六法相似和合。
七呵不止作無軌要。
名為非法。
不能滅惡生善。
是非毗尼。
餘名解釋。
随文可知。
皆名羯磨者。
以實不能濟辦前事。
是故皆名非法等羯磨。
次辨相者。
謂約事法等辨。
此七非中。
以為三位。
初一事法俱非。
次五人法相參。
後一呵不止非。
第二人法五中。
非似二别。
人法俱非。
非似二和。
法非人如。
法别衆一。
法如人非。
體以義求。
位應有五。
謂非法非毗尼一。
非法二。
似法三。
法四。
呵不止五。
若以此五。
對人和别。
應各為二。
便成十非。
所以文中但有其七。
解法和是如。
故須除去。
呵不止者。
若未呵時。
不名為非。
因呵不止。
始名為非。
是則但名呵不止非。
不可對人和别。
以分二呵。
初非且約事法以明。
若對人分。
與餘無異。
由此義故。
非但有七。
問如三非中。
非法别等三。
與此非法别等三。
有何異相。
答如三非中非法者。
或一白處作二白。
或此事上。
作彼事白。
此中非法者。
如為此事作白。
乃為彼事作羯磨。
别衆及餘可解。
問略四初非與此初非。
并言非法。
有何異相。
答四初唯事。
無有法非。
此初通有事法二非。
是則此初非體。
寬于四初。
又解。
此中初非除去下六。
除六非外。
始是初收。
四中初非。
但除下三。
除三之外。
則初非攝。
準此四初非體。
寬于此初。
又此七非。
準文但從白二白四兩法中來。
問所以不明單白非者。
答以單白中。
無七非故。
又以說恣法中。
已明竟故。
體以義道。
久說單白。
雖說單白。
無有二以。
次名體具不者。
此之七非。
具有名體。
不同昔雲呵不止非。
有名無體。
以呵前六。
更無别體。
又舊解雲。
此呵不止有名有體。
謂前六非未呵。
是六呵即呵不止收。
如似非法别非法和。
用人和别。
以分二非等。
類而可知。
及六非外。
呵而不止。
此釋雖有少異。
亦未盡理。
以不應言未呵。
是前六呵。
即不止收。
若其未呵。
是前六非。
如何因呵。
轉為不止。
故今正解。
但便是前六非。
即前六攝。
不以呵故。
名呵不止。
論呵不止者。
羯磨實如。
謂非故呵。
因呵不止。
名呵不止羯磨。
故此體狀離其六外别有。
由此七非具有名體。
次總别者。
此之七非體各不同。
不得有總相攝之義。
雖非總别。
而有通局。
初非是通。
以下六非。
并無軌要。
及以生善滅惡之義。
準此即是初通下局。
次收非盡不者。
此之七非。
收非不盡。
所以知者。
若以四種現前來驗。
但有僧法事如非。
而無處如非相。
即如處中有隔河道遠。
二界錯涉。
曾經棄舍。
戒場在外。
或有秉法對處差互。
如于戒場恣說。
處分分衣。
并悉不成。
如及前說。
又僧法事中。
随緣更有如非之相。
不能具述。
以此推之。
明知七非。
且從起說。
收非不盡。
又此據文。
唯是白二白四。
不論單白中非。
不盡何惑。
次下釋文。
文中有四。
一六群起非。
二比丘白佛。
三佛判不應。
四雲何下。
牒章解釋。
既釋七非。
文即為七。
先解初文。
于中有二。
初則舉非令棄。
二雲何下。
顯是勸修。
此二各三。
謂舉釋結。
次下諸句各三類體。
就前釋中文分為二。
初約法體以明非。
二是中下。
無事治人以明非。
前法體中有二。
初約白二。
次約白四。
就白二中有三。
初有十九句。
先白後羯磨。
此中有五位。
初純白無羯磨作四句。
次一白為頭。
增二三衆多羯磨為三。
若增一羯磨。
即是如故不來。
次二白三白衆多白為頭。
各有四句。
故成十九。
次十九句。
先羯磨後白。
此中位亦有五。
初四句純羯磨無白。
次有三句。
一羯磨為頭。
增二三衆多白。
若增一白。
即落似法。
以除此一。
故但三句。
次二羯磨三羯磨衆多羯磨為頭。
各有四句。
複成十九。
次有一句。
約體增減三位。
合成三十九。
句。
下白四中。
亦三十九。
類此應知。
次事非有三七句。
初七實無有罪。
他問見不。
答雲不見等。
尋聲行罰。
有三單三雙一合。
故成其七。
次七亦實無罪。
答言見等為異。
次七實有其罪。
答言見等。
此雖實犯為答言見。
即無耶過。
治成非法。
三舉既爾。
類餘亦然。
文不載者。
是其略也。
次明其如。
初就法體明。
如白二白。
各有一句。
翻前兩位。
三十九句。
次就事明如。
但有七句。
各以一句如。
翻三句非。
謂有罪翻前二。
不見等翻後兩。
問所以非多如少者。
答撿尋上下諸文。
非如多少。
趣舉一義。
亦無揩據。
如此文及滅诤中自言等。
即非多如少。
或有如多非少。
如默體及與欲。
或有非如等。
如作呵責等。
如非各有九三。
及遮說捉籌等。
第二非法别衆。
非法可知。
别衆者。
此之三句。
皆成别衆。
于三句中。
第一局申手外。
和通内外。
以後來入。
告淨成和。
第二與欲和别。
并申手外。
在内即是。
初人成和中。
攝第三呵者。
和之與别。
俱申手内。
又十誦三十有四句。
三别一和。
第一是羯磨中。
所須比丘不和合一處。
二可與欲者不與欲。
三現前比丘遮成遮。
是名别衆。
第二句。
??初一句。
是名别衆。
第三句雲所須比丘和合一處。
二可與欲者與欲。
現前比丘遮成遮。
是名别衆。
第四句。
并??上三。
是名和合。
問此呵與第七何别。
答各别不同。
此情乖故呵。
呵成别衆。
下情同故呵。
呵成呵不止。
次下四非。
釋相可解。
第七文四。
一舉章徴問。
二列成不成。
三何者下解釋。
四是為下總結。
但解釋成不。
文中分二。
二中各三。
謂舉釋結。
文中列二十八人。
不成呵非。
明知更有餘非法人。
亦本不合呵。
縱有呵者。
亦不成非。
又前滿呵中。
第三俱句。
不得滿數。
複不合呵。
即與此文相同無别。
次第七文。
傍秉餘法。
于中文二。
初明藥不當病三百六非。
二佛語下對非辨如。
有一十八。
非中有二。
先約呵責為法。
次如是展轉下舉餘類易。
前文須二。
先明作不相當。
謂應與作呵責羯磨。
于上乃作擯等十七。
次不應與作下複有十七。
佛判不應。
次類易以餘十七為頭同前。
故曰如是展轉乃至草覆羯磨。
此傍非合三百六。
次辨其如。
但一十八。
次義準上。
亦作四門。
初約僧者。
準文十八頭傍非是四人僧。
若約及二十僧人所為之事。
體以義準。
亦通五十二僧。
若約應秉論之。
即是四人僧家。
所為事多。
傍非亦多。
餘五人等三僧。
所為事少。
傍非亦少。
或可既是傍非。
并悉具起。
不須約僧分齊别說。
言約法者。
文中且寄十八法論之。
謂有十八個十七傍非。
合有三百六。
準義亦須通餘一百五十七為頭辨之。
始可盡理。
即是具有一百五十七個一百五十六。
傍非計數。
合有二萬四千四百九十二非。
若其對非辨如。
依文但有十八。
義通總說。
合一百五十七如。
次約處事。
準義應知。
次第八臨事難成。
文中有三。
初五處僧秉法不成。
二諸比丘白佛。
三佛言下。
判不成就。
昔來所說。
還寄十八法論。
先約呵責作五非請佛。
佛判不成。
故言諸如是不如法。
羯磨不成就。
呵責既爾。
餘十七類體。
故言如是一切羯磨亦不成就。
義還為四。
初約僧者。
準十八法。
即是四人僧少分。
二十人僧全。
五十二僧準義通有。
但是四人僧中。
所為事多。
臨事難成。
落非亦多。
餘三僧中。
所為事少。
臨事難成難。
落非亦少。
次約法者。
若約文中。
五非寄十八法論之。
合成八十四非。
謂現前自言草覆三法。
各帶三非。
即有其九。
餘十五法。
各帶五非。
合七十五。
此及前九。
總八十四。
若約七非說者。
十五個七。
即一百五。
餘現前等各五。
合十五非。
如是總成一百二十非。
若欲廣約一百五十七法。
辨非多少者。
是中單白四十。
計有二百非。
白四一百一十七。
計有八百一十九非。
如是總成一千一十九非。
或約二百七十八法明者。
準類應知。
又約文中五非說者。
亦準類知。
處事準知。
不能繁具。
次第九文衆共诤非。
文中有四。
一明衆僧。
作非法别衆羯磨。
此雖不顯羯磨名字。
下佛定中。
言是呵責。
二爾時下七人共诤。
三諸比丘下。
比丘白佛。
四佛言下。
佛定如非。
此中唯言非法别衆者是法語。
乃至法相似和合亦爾。
以此等人。
鹹稱非說。
故是法語。
準五分二十四。
應言二人語如法。
謂言非法者。
及言不成者。
次義還四。
先約僧者。
亦是四人僧中。
所為事多。
诤非亦多。
餘三僧中。
所為事少。
诤非亦少。
言約法者。
若此還寄十八論者。
诤非多少。
義準應知。
又若準義。
須通一切羯磨。
據文五非。
四十單白。
各興五诤。
除其二似。
若一百一十七白二白四。
并起七诤。
計诤多少。
準數應知。
處之與事。
亦可準知。
次第十文應解不者。
文中有二問答。
先總次别。
初文若作永擯法者。
解不成解。
除永擯法解。
餘則成解。
故文言。
或成不成。
次文若為十三種人作羯磨後。
解不成解。
除此十三種人已。
為餘人作後解成解。
問未知何者是十三人。
昔解。
僧四重尼八重為十二。
加下衆滅擯為十三。
爾者。
既以僧尼四八。
離為十二。
何不亦離下衆。
為其十六。
又若唯此為十三者。
如十三難人何位中攝。
為比今解。
十三人者。
即是十三難攝。
如向所列十三人者并邊罪收。
以文如此等人。
鹹應滅擯。
餘非滅擯。
解者俱成。
次義還四。
無約僧者。
如十三人。
不須解者。
并是四人僧中。
所為之事。
餘須解者。
是四人僧中。
所為之事。
亦通五十二僧。
二十人僧。
不得說有。
次約法者。
準文不須解者。
是永??白四。
即是白四中少分。
除此已外。
并似須解。
體更尋思文據一相。
以餘諸法五亦有不解。
且如白四羯磨。
合有十二法須解。
謂呵責等七。
及罪處所。
本為調人。
調已聽解。
又擯沙彌。
亦合有解。
僧尼受戒。
及六法聽舍。
此之舍法。
即是其解。
諸餘白四。
即無有解。
白二之中。
有十八法。
謂結界等十三。
及學家癫狂覆缽不禮舍教舍有解。
餘悉無解。
單白之中。
唯有功德衣舍。
又望舍戒。
豈局白四。
是中通尼說者。
更有四個單白。
及形法二同兩白。
并有舍法。
諸餘單白。
并無有解。
昔解。
無心乞領。
并是須解。
有心乞領。
便不須解。
今尋此釋。
不盡旨歸。
究其實義。
各通解不。
且如呵責等。
及罪處所。
為無心領。
須解可體。
如永擯法誰欲領之。
闡陀二白。
諸谏亦爾。
有心領中。
行缽受三離衣六年受日杖囊别住等法。
不須解者。
此義可爾。
如何德衣受戒。
并有舍法。
次約處事。
準應知之。
次第十一應驅不者。
若永擯者。
驅出成驅。
非永??者。
驅不成驅。
故文答言。
或成不成。
體還舉前十三種人。
是合驅故。
驅即成驅。
除此十三。
諸餘人等。
不合驅故。
驅不成驅。
釋義四門。
準而可解。
上來瞻波法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八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