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白衣以衣布施。
欲得咒願。
佛言。
應為咒願。
諸比丘不知咒願。
佛言。
應使維那咒願。
第七時諸比丘下明說法座。
第四修禅上來說法。
是賢聖語。
次夜修禅是賢聖默。
次明說戒儀軌。
大文有三。
第一念欲為說。
第二爾時下舉念告僧。
第三以是下說爾儀軌。
此中大文有二。
第一明說由序。
第二時諸比丘欲歌詠下明說儀軌。
由序文二。
初列八句章本。
第二波羅提下次第解釋。
将欲釋文。
先定默妄緣。
種差别釋。
此差别。
五門分别。
第一定問總别。
第二生默境界。
第三辨默因種。
第四對問分别。
第五覆發重不。
初門。
總别者。
序問是總。
下八是别。
以序不列罪名。
總問淨不。
餘皆舉犯别問。
故知是别。
又下諸問各不相通。
謂問夷時不問殘等。
殘等類然。
故亦成别。
問序無名種如何成默。
答序中雖無。
名種為序。
二百五十戒。
義既序戒義。
故有默??。
故言我已說戒經序竟。
是中清淨不。
又如多論。
毀序成??。
毀尚成??。
況默無罪。
又序問通總不列罪名。
但憶識不疑者有默。
餘不憶等即無。
下之八問。
既列罪名。
是則通憶不憶等。
俱成默妄。
諸憶等罪。
二處犯默。
餘不憶等。
但别中犯蘭。
無别聚。
犯唯在總。
總中亦局憶等。
餘不憶等無??。
又文言是中者。
序是諸戒中。
若餘八問是夷等罪中。
二不定是屏露處造罪。
為他舉來。
應撿事中。
次境界者。
問如犯一罪。
經三問時。
為從僧衆人别結罪。
為從問緣。
約問結罪。
昔解從人得多罪。
不随其問。
發問雖是一人。
良以衆情委問。
今解不爾。
但随問結以默诳。
問不诳衆僧。
是以文雲。
譬如一一比丘相問答。
既雲一一相問。
如何約僧結罪。
其告淨提。
對衆發言。
自雲清淨。
告時無問。
故随人結。
次因種者。
問如犯十罪。
默然在僧。
默罪為從。
問得為約所默結耶。
舊解約問結默。
不從于罪。
以其默妄。
僧問便有不問。
即無問緣。
既一何得多默。
不同覆藏。
覆罪生罪。
故随覆多罪。
今解問但是緣罪為正種。
理随種結。
豈得随緣。
其如覆藏。
亦随罪結。
此默即是覆藏。
别名覆。
既不随明相。
默妄甯得從。
問若默定從。
問生淨者。
亦應有犯。
淨既經問無??。
明默定從罪。
結如人身有三舉。
一禮獲三。
況此默??不從罪結。
次約問者。
問默經三唱。
為結幾??。
舊解雲。
雖經三唱。
默但一罪。
以共成一法。
故如一切三乞成一法故。
今解問既有三随問。
皆隐故随三問。
以結三??。
猶如違谏白四。
亦是共成一谏罪。
既随谏而生。
此豈不随于問。
次覆發重不者。
問淨雖有總别。
但對序中發露。
至别問中。
不須更發。
以經發露。
義同無過。
如清淨人經問無罪。
爾者序問隐過。
可使犯默。
下八隐時不應更犯。
答默本對問。
但隐皆犯。
不同發露。
同淨無??。
一序說戒。
必無再隐。
更逢後座。
理有默??。
如人法中。
先發後覆。
問前說後說。
同有默??。
總問别問。
齊須發露。
答二說緣異法殊齊。
皆犯默兩問。
法等緣同。
總發非别。
次下釋文章本八者。
凡欲秉說。
理應和集。
是以先明集在一處。
僧衆既集。
須顯說宗。
是以第二作。
如是說下顯說法體。
說既被物。
聽須專心。
是以第三汝等谛聽下敕令谛聽。
然有犯人。
不合聞戒。
是以第四若自知有犯下勸有犯人。
悔成清淨。
若行淨。
人堪聞戒法。
是以第五不犯者下教無犯人。
默然表淨。
淨穢既知。
示答進不。
是以第六若他問下勸如實答。
有犯者發露答。
無犯者默然答。
若也知罪覆藏。
必成大損。
是以第七如是比丘下默同淨??深障道。
若能悔過。
必成大利。
是以第八若彼比丘下以忏淨故。
便得安樂。
次釋八句。
初二不次。
所以先釋第二者。
以是所說法體。
于中文四。
第一舉名轉釋。
第二自攝持下歎戒功能。
第三我當下爾說方軌。
第四是故下結說成就。
初文戒與木叉。
傍名轉釋。
各别翻對。
如前已明。
五分十八雲。
波羅提木叉者。
以此戒法。
防護諸根。
增長善法。
于諸善法。
最為初門。
故名木叉。
母經名最勝。
亦如前明。
次功能者。
戒能防護。
身語惡業。
名為自攝。
由攝離非順本受體。
故名為持。
對相彰戒。
總曰威儀。
此由離非。
軌則成就。
故曰自攝。
持威儀然。
此威儀軌則。
攝在戒門。
故曰住處。
戒能出生一切諸行。
名曰行根。
又一切行戒最幖熾。
勝餘諸行。
稱雲面首集衆善法。
成前行根。
故遺教雲。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
三昧成就。
成前面首。
故遺教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亦可集衆善法。
是集散善。
三昧成就。
是集定善。
以一切善。
勿過定散。
故此二善攝行斯盡。
次方軌者。
雖未即陳待後必唱。
故曰當說。
示此說方。
後違有罪。
故曰當結。
将為比丘。
宣陳五犯。
故曰當發。
起如戒序。
是次陳五犯。
令衆同聞。
故曰演布開現。
說五犯已。
總更結立。
我已說竟。
等是反複分别。
亦可五犯之中。
一一有三。
初言諸大德。
是四棄等。
是當發起。
次陳四戒是演布。
次諸大德等。
是反複。
亦可第三當字通下餘句。
次結可知。
次劫解初句。
廣如下明。
次敕聽者。
端意釋上。
善心念之。
專心聽法。
解前谛聽。
次勸悔者。
自知有??。
須行忏法。
既不悔過。
不合聞戒。
故曰犯事未悔。
次表淨者。
有其兩人。
一者不犯是專精人。
二者犯已忏悔是悔犯人。
此二淨人堪得聞戒。
五分十八雲。
默然故。
當知我及諸大德清淨如聖默然。
我及諸大德亦如是。
次實答者。
人既淨穢不同答便默發差别。
是以有犯者發露答。
無犯者默然答。
猶如一一相問答。
是名如實答。
次彰覆過。
若實有犯而默答者。
便獲妄??。
既顯妄是道遮答者。
理須如實。
此是遠資說障。
而非是親。
次彰忏益忏悔除??。
屍羅得淨因。
此發生定慧。
終階道益。
故曰忏悔安樂。
然忏亦未得聖還。
是遠資中說。
次明說戒儀軌。
于中文二。
第一和合同修時說戒法。
第二爾時俱睒彌下破久不和非時說戒。
計理應有卻減說戒。
以說戒法。
大位有三。
但以卻減一法寄下遮法中明故。
此文中但有二說。
前文相望。
分為十五。
第一明說戒聲。
第二時諸比丘下辨說時節。
第三時六群比丘下制集一處。
第四爾時諸比丘下爾說處所。
第五時上座比丘下明應作事。
第六時諸白衣問下行籌緣起。
第七爾時諸比丘下結大小界。
第八爾時說戒日下明說法體。
第九時說戒日下開欲清淨。
第十說戒日聞下略說戒法。
第十一爾時世尊下除疑調伏。
第十二爾時有住處下忏??表淨。
第十三客比丘十四日下客舊應不。
第十四六群比丘下叛說戒法。
第十五六群尼下簡餘衆法。
初文歌詠聲者。
五分。
佛言。
應直說之。
次說時文三。
一約日。
二約月。
三約時。
文言聽布二十日說戒。
明知布薩說戒。
兩法差别。
布薩者(三千雲。
奉言淨住義言長養)十誦五十八雲。
何以故。
佛聽作布薩。
答令諸比丘。
安住善法中。
舍離不善離。
不善法得清淨故。
是名布薩。
伽論第六雲。
雲何布薩。
半月半月諸比丘各各自觀身。
從前半月至今半月。
中間不犯戒耶。
若憶犯者。
于同意比丘。
所發露忏悔。
若不得同意者作念。
若得同意。
當悔是罪。
又雲。
舍諸惡不善法。
舍煩惱有愛證。
得清白法。
究竟梵行事。
故名布薩。
次盡集文二。
初明六群。
心同形别。
次爾時下大迦賓形心俱别。
不聽乘神足。
往者濫無神足人。
不肯赴說。
故令步往。
次說戒堂者。
示知說處。
而非是界。
次應作文二。
初是下座應作。
以是作務上座。
不應作。
次時六群下。
上座應作。
以是言談說法。
下座不應作。
五分十九雲。
有一住處?難陀。
為上座。
唱言今僧十。
五日。
布薩說戒。
不來諸比丘。
說欲及清淨僧。
今何所為。
諸比丘作何事。
諸比丘答言。
某甲比丘。
應與作呵責等羯磨。
某甲應與别住等羯磨。
?難陀言。
我不知羯磨。
諸比丘問。
若不知羯磨。
何故問僧及諸比丘作何事。
以是白佛。
佛言。
上座應說戒持律應羯磨。
次舍羅緣起。
此文應在前。
明前文應在後說。
所以爾者。
若無緣起如何。
前文已言。
具舍羅既有此言。
明須前說。
次明結界。
于中文二。
初以自然集。
難作法緣起。
第二佛言下正明結界。
于中有三。
初結大小界法。
攝人以同法。
第二時有厭離下結不失衣界攝衣以屬人。
第三爾時有二住處下重更開結大小界法。
然依正文。
界有三種。
其攝食界。
在下藥法中明。
初文複三。
初結大界法。
第二時諸比丘下開結戒場。
第三時諸比丘下明解界法。
前結大界。
文中有五。
第一制集無欲。
第二是中舊住下差唱相人。
第三若東方下爾相令唱。
第四衆中下差秉法人。
第五當如是下正明結法。
先解結界義。
六門分别。
第一開制結意。
第二列數釋名。
第三辨其體狀。
第四有法起不。
第五棄舍失不。
第六處法相對。
初門意者。
羯磨說戒。
正是住法之儀。
既欲秉行。
須得依處。
然此所依。
盡一化境。
盡境同會。
極是劬勞。
大聖愍此廢修。
開令境局結界。
當處同遵。
即成法事。
一開已後。
即是秉衆所依。
但作法事。
非此不濟。
先開後制。
意在于斯。
故祇律第八雲。
不羯磨地者。
不得僧作事。
次列釋者。
位且為二。
謂自然作法。
先明自然。
自然有四。
一聚落無難。
二聚落有難。
三蘭若無難。
四蘭若有難。
此等随人。
即有界分。
不為物造。
名曰自然。
次作法者。
加法限約。
分齊各殊。
稱之為結。
既有分齊。
彼此差分。
名之為界。
了論。
梵曰四摩(此雲别住)。
謂此住處。
與餘住處。
分齊各殊。
稱為别住。
别住不同。
有其大小。
大界約位。
通說有四。
一别說戒。
别利養。
名為人法同二。
界二同說戒同利養。
名為合。
二法食同界。
三同說戒。
别利養名為合。
二單法同界。
四别說戒同利養。
名為合。
二單食同界。
此一無别界體。
但作羯磨通食。
故約位明。
次小界亦四。
一者戒場豎标唱相。
二者難結小界受戒。
三者難結小界說戒。
四者難結小界自恣。
然以界處。
局狹名小。
寬遠名大。
次辨體者。
先明自然分齊。
于自然中。
先定聚落。
故十誦二十二。
諸比丘于無僧坊聚落中。
初作僧坊未結界。
爾時界應幾許。
佛言。
随聚落界。
是僧坊界。
僧祇第八。
優波離問。
若有處所。
城邑聚落。
界分不可知。
若欲羯磨。
應齊幾許。
名為善作羯磨。
使令異衆僧。
各各相見而得成就羯磨。
不犯别衆佛答五肘弓量。
七弓種一庵婆羅樹。
齊七庵婆羅樹相。
去爾所作羯磨者。
名善作羯磨。
雖異衆相見。
而無别衆之罪。
是名為七庵婆羅樹界。
然唯七樹合有六間。
間别七弓。
合四十二。
古尺小故。
以九尺為弓。
六尺為步。
是則一弓有一步半。
合計四十二弓。
有六十三步。
今尺大故。
一尺故一尺當尺二。
是則七尺五寸為弓。
五尺為步。
一弓還一步半。
乘步還六十三步尺。
雖今古不同。
計步無異。
此集分齊。
四面各爾。
又此集者。
十誦。
據可分别。
即是無難盡聚落界集。
僧祇。
據不可分别。
即是有難。
但取六十三步集。
尼集分齊亦準此明。
蘭若無難界者。
五分十八。
諸阿練若比丘不知己界齊幾許。
以是白佛。
佛言。
自然界去。
身面二拘盧舍。
十誦。
諸比丘無聚落空處。
初作僧坊未結界。
爾時界應幾許。
佛言。
方一拘盧舍。
是中諸比丘不應别作布薩及僧羯磨。
但拘盧舍大小不定。
祇律第九。
五肘弓二千弓。
名一拘盧舍。
計一俱盧舍。
有三千步。
三百步為裡。
即有十裡。
雜寶藏雲。
五裡此二教不定。
集亦太寬。
今依俱舍等。
定望将應理。
故五百弓為一俱盧舍。
弓各四肘。
計五百弓。
有三千尺。
五尺為步。
即六百步。
三百步為裡。
即有二裡。
五分。
二俱盧舍一向取。
十誦。
方俱盧舍四方取。
計此二教。
裡數一種。
既曰二俱盧舍。
即以四裡為限。
次有難者。
見論十七。
阿蘭若界極小方圓七盤陀羅。
一盤陀羅二十八肘。
若不同意。
二十八肘外得作法事。
計有一百九十六肘。
今尺肘别一尺五寸。
合有二百九十四尺。
計五尺為步。
合有五十八步四尺。
此與四分。
衣蘭若同。
既言不同意者。
明知是難。
然于空聚欲集僧者。
必須依前分齊。
内集即是。
集僧遠近分齊。
謂是标狹界寬。
或若标寬界狹集。
亦依前标将欲結。
然未是界。
次作法大界分齊者。
五分十八雲。
若結界随遠近時。
諸比丘結無邊界。
佛言。
不成犯吉。
比丘複結。
十二由旬。
或十由旬。
說戒時往。
四五日行。
乃至或遇野火。
或遇瀑水。
遇賊劫剝。
便有梵行。
難衣缽難及命難。
佛言若結十二由旬。
若十由旬。
不成結界犯吉。
今聽極遠三由旬。
祇見二文亦言。
極廣三由旬。
母經第七。
但雲極遠聽。
一日往還。
結大界。
是名盡相應法。
此無定文。
但言十五日說戒。
十四日先往。
十四日說戒。
十三日先往。
既經宿方至。
亦與餘文相似。
尼界分齊。
準多論第四雲。
尼結大界。
極大一拘盧舍。
次小界者。
戒場一種。
結有标相。
永久作法。
見論十七。
極小容二十一人。
義準不得更遠以遠。
還成妨難。
祇中四五人外。
更開一尋。
餘三小界非是永久。
一時避難。
但随僧集。
數人坐處無别分齊。
然界體狀。
準見論。
有五種。
謂方圓鼓形半月形三角。
若相依結已。
後若失相。
界亦不失。
若人掘地乃至水際。
皆不失界。
其自然分齊。
理須圓取。
對此因明。
自然作法。
異相差别。
但此二界。
異相有四。
一作法不作法異。
二多少不同。
作法随事。
故多自然。
不爾故一。
但作空聚分齊。
三寬狹異。
謂自然界昔寬今狹。
本該一化。
故所以寬。
以集難故。
開境局結。
若依舊集。
恐不成結。
故作空聚分齊。
是以今狹作法對本。
開結故狹。
然望今集。
互有寬狹。
四強弱不等。
若望初集。
亦無強弱。
對今集者。
自然即弱。
弱故法事極狹。
但得結界。
不得作餘。
及無欲法。
作法強故。
秉法極寬。
下至解界。
及通欲等。
次法有無者。
問于此作法。
結界處中。
為有法起。
為無法起。
答于此處中。
無别法起。
以經作法。
異于自然。
如有情類。
别有造業。
發生無表。
故有得。
得此結界法。
不屬别人。
界處無情。
系屬何許。
但是曾加羯磨。
唱制處所。
故下文雲。
界現前者。
在内羯磨。
作制限者。
是類如受持衣缽處分離等。
并是曾經作法。
說為無罪。
既是非情。
并無法起。
爾者如何見論十七雲。
若結界已。
水蕩成坑。
有水流處。
知其處所豎柱為。
問于上作法事得。
答由知處所。
鹹是标内。
無問高下淺深。
并同一界。
次棄失不者。
僧若作意永舍住處。
所依之界。
出界便失。
故十誦四十七。
有諸比丘。
舍僧坊去。
作如是念。
我不複還是處。
是名舍界。
不佛言舍。
又五十六。
舍利弗遊行中。
道有空精舍。
是說戒日不知。
何者是界内。
何處是界外。
是事白佛。
佛言。
若有棄空精舍。
是名一切界外。
是中說戒随意。
爾者如何。
下文治故僧伽藍。
疑有淨地。
佛言。
解已更結解。
此文古舊諸師并皆錯用。
下文疑有淨處。
即無故言。
有故言。
處不知雲何。
佛言更結。
此當部文。
尚自錯用。
說他部文。
而能具委。
若論二衆。
重結不失。
見論十七。
若比丘結界已。
于比丘尼非界得。
更結比丘尼界。
比丘于尼界上結亦爾。
若非法比丘惡心解界。
亦不成解。
類如解淨。
次相對者。
若将白等三法。
對處通局者。
且自然作法。
白二位通。
白二雖通二處。
自然極狹。
唯結大小界白二。
以是根本得在。
自然中秉。
次就作法大小界中白等。
三法俱有通局。
且如受忏等。
單白通于二處。
舍受德衣。
簡德斷诤。
現前草覆。
結集行缽異惱等白。
局是大界。
白二位中。
還衣六年離衣杖絡。
通于二界。
處分結淨。
學家癡狂。
攝衣覆缽。
用舊持新。
不禮分衣。
四月八德等。
局唯大界。
白四法中。
受戒出罪。
通于二界。
憶念不癡。
罪處所及。
七羯磨等。
局唯大界。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末 次下釋文。
犍椎者。
梵音不正。
正曰臂吒。
犍椎臂吒。
此雲打犍椎。
所打之木。
打法如常。
五分十八。
應唱時至。
若打犍椎。
若鼓打。
若吹螺。
不知誰應打。
佛言。
應使沙彌守園人打。
彼便多打。
佛言。
應打三通。
若無沙彌比丘亦得打。
問所以結界制令盡集。
不聽與欲。
解有三義。
一自然無界弱故。
不攝餘法。
憑界強故。
能攝二結界。
是衆同之本。
理宜急制。
故無欲法。
自餘羯磨。
非衆同本。
不從急制。
故聽與欲。
三令識界相。
不礙僧事。
餘法反此。
故聽與欲。
次差唱相人。
所以須舊住者為取。
委知界之分齊。
設非先住識者亦成。
次所唱之相。
文中具列十二。
如指山者。
必須言某山某邊。
若不别指直言山者。
理即不成。
其山既爾。
餘相類然。
見論十七。
界相有八。
謂山石林樹路封江水。
山相者。
大如須彌。
小如象大。
石相者。
大者如牛。
小者三十稱。
若漫石不得。
别安者得。
林相者。
若草林竹林。
不得作界相。
以體空不實。
林大者乃至百由旬。
小者下至四樹連接。
亦名為林。
樹相者。
不得以枯樹為相。
大如閻浮樹。
小高八寸。
形如針大。
若無自生。
種者亦得。
路者。
除向田取水等。
窮路不得。
大路或車步。
短者乃至經三四村。
得蟻封者。
大者如山。
小者高八寸。
江者。
若好王化。
五日一雨。
此雨江水不得作相。
若四月不雨。
常流不斷。
水深二尺。
得作界相。
水相者。
自然池水。
得作界相。
若通水入田。
或甄盛水。
不得作相。
既知相已。
若無戒場。
但安一重标相。
唱法如常。
若有戒場。
須豎三重标相。
先唱戒場相結已。
次結大界。
先唱大界外相一周雲。
此是大界外相。
次唱内相一周雲。
此是大界内相。
次總合雲。
此為内相。
彼為外相。
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訖。
如是至三。
其相若不現顯。
及不唱者。
總不成結。
故五分十八。
佛言。
若不唱界相。
不成結界。
犯突吉羅。
諸比丘以衆生。
及煙火作界相。
或并界或兩界相入。
佛言。
皆不成結。
犯突吉羅。
此及諸部唱相。
皆不言三。
計其道理。
一說成就。
但以行事已然。
共存三唱。
次衆中下差秉法。
人唱相人不合秉法。
秉法人不合唱相。
以此義故。
文各别舉。
五分十六。
應一比丘唱四方界相。
又唱除内地。
更一比丘白大德僧聽等。
次正秉法十五。
二律牒唱相人名此。
既無名不得辄依他部。
言同一住處者。
是處所同對二住處。
本别今同者。
以彼不得言同一住處。
此為本同。
今同故言。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者。
謂是法同。
次明戒場。
先解其義。
四門分别。
第一明其開意。
第二釋别場名。
第三安置處所。
第四辨結先後。
言開意者。
大界僧居處所寬遠。
數有别事。
盡集稍難。
故開。
大界之中。
别立戒場。
随作受等。
事時不惱大衆。
即如文中四人等事起。
開聽别立。
即是利益比丘。
次釋名者。
所以名戒場。
本為别人。
滅惡生善。
簡穢取淨。
故名為場。
如似俗場。
從喻受稱。
問餘界亦有此義如何。
不與場名。
答大界本為衆僧所居。
不專滅惡生善。
不與場名。
諸餘小界。
雖亦滅惡生善。
為難别開。
非久作法。
又無标相。
不與場名。
次安處所者。
論其戒場。
須在界内。
為以界衆大難集。
開結戒場。
故知在内。
又羯磨文言此住處。
比丘稱四方小界相。
若在外者如何。
言此住處戒場無結。
雖不為住。
良由在他住處内故。
又在外者如何。
下戒場大界互有見聞。
佛制令喚。
母經第一雲。
外更不結大界。
直結小界。
亦不得受具。
次先後者。
諸傳法者言。
此無正文。
應先大後小。
以是大界内安戒場故。
今解不然。
戒場既在大界内安。
據理戒場應須先結。
故五分十六雲。
應先白二舍僧坊界。
解已然後結戒場。
結戒場。
已更結僧坊界。
母經第二雲。
解界先解大界。
後解小界。
結界先結小界。
後結大界。
善見大同。
不能具錄。
次下釋文。
文中分二。
初舉緣開結。
第二當如是下正明結法。
結法分齊等如上應知。
問如何不言同一住處。
答戒場無興。
不為住故。
既不為住。
不言同一住處。
爾者所以不言同一說戒。
答戒場無不為說戒。
說戒制作豈恐大衆疲勞。
聽往戒場說戒。
爾者戒場無興。
為别羯磨。
是則應言同一羯磨。
解大界言同說戒。
則有本界異界同戒場。
若言同羯磨。
恐同大界。
亦須本界異界同。
是以不言同一羯磨。
又解大界。
無為僧住。
複欲攝人同法。
是以須言同一住說。
戒場無不為住。
不欲攝人同法。
是以不言同一住處。
同一羯磨。
次明解界。
昔雲。
此之一解通解戒場及與大界。
今謂不然。
但解大界。
不解戒場。
以其結解文不類故。
唯此一結對之辨解。
餘三及戒場。
并無解文。
以義而言。
欲解戒場者。
但應翻結作解。
翻雲。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戒場。
若僧時到僧忍聽。
解戒場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戒場。
僧今于此解戒場。
誰諸長老忍僧。
于此解戒場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于此解戒場竟。
僧忍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如解大界。
翻亦同爾。
釋文分。
先辨解緣。
母經第六。
解界有二緣。
一者水漂标相壞不知處所。
二為賊難故。
諸比丘皆出界外。
次明解法。
結時為識相。
故須立标相解。
為舍界相。
直解不須牒。
次明不失衣界。
自然衣界。
如上已明。
今辨作法。
先解其義。
二門分别。
第一正明衣界。
第二舉衣。
對僧辨其同異。
先明衣界。
三門分别。
第一開結之意。
第二釋衣界名。
第三除村不除。
初門。
三衣制畜。
理應随身。
今若遠之。
豈成持護。
又以比丘經禅靡替。
界寬藍狹。
隔礙便生。
故聖開聽。
于僧界上。
結攝衣界。
遍界共同。
故僧祇第八雲。
舍利弗于那羅聚落安居。
日日詣竹林。
禮世尊足。
值天七日連雨。
念言我今體羸。
是僧伽梨重。
正欲持去。
被雨遂重。
若不持去。
脫不得還。
便應舍堕。
且住持晴。
往詣世尊。
道逢外道共論。
佛問何以多日不現。
具說上事。
告諸比丘。
從今日後。
王舍城。
竹園精舍。
那羅聚落。
作木離衣宿界。
今諸比丘得安樂住。
羯磨法可知。
作不失衣法已。
此王舍城。
趣那羅聚落。
道兩邊各二十五肘。
名為界。
若衣在道中。
得道左右。
各二十五肘。
置衣王舍。
得至那羅聚落。
無罪。
置衣那羅聚落亦如是。
又祇洹精舍有一比丘。
食後欲詣開眼林坐禅。
便作是念。
我或于彼宿。
便失伽梨。
即持三衣。
遇見世尊。
問佛知已告言。
從今日後。
從祇洹林。
至開眼林。
東坊精舍。
西坊精舍。
東林精舍。
西林精舍。
王園精舍。
受籌塔婆羅林精舍。
盡同作不失衣法。
今諸比丘得安樂住。
羯磨如文。
然不應練若。
通結聚落。
應阿練若處。
通結阿練若處聚落處。
通結聚落處。
唯此界寬。
藍狹。
得結攝衣界。
欲使可于僧界。
同一衣界。
或若藍望僧界。
或等或寬。
此二衣界。
即不須結。
對此若結。
反成局礙。
非謂衣界一切須結。
次釋名者。
由加此法。
攝衣屬人。
今無離罪。
故曰不失衣界。
或可加法。
結後去之雖遠。
但不離界。
衣猶屬人。
故曰攝衣界。
次除村不者。
問作羯磨法。
時為有村。
故須言除村。
為得無村。
亦言除村。
舊解村界。
若有若無。
一切須除。
今釋不爾。
若現有村可須言除。
若現無村即不須除。
若當無村結言除者。
此即事不稱法。
豈得成就。
如瞻波中無病浪治。
及被客呵。
無覆與覆。
此等不成。
其例非一。
問衣界所以除村者。
答村是俗人所居。
衣随比丘。
分齊體性相違。
故須除去。
多論具五義。
須除一聚落。
散亂不定。
衣界是定。
二為除诽謗故。
三為除鬥诤故。
四為護梵行故。
五為除疑嫌故。
又問僧衣二結。
所以有除不除。
舊解雲。
俱是禁緩從急。
有除不除衣。
以别為過故須除村。
别而就急。
僧以同界不集為??。
故不除村同而就急。
又解僧界開不重開。
所以不除衣界。
亦是開不重開。
是故須除。
今解僧衣二界既殊。
所以除不除别。
又解衣與村界一向相違。
雖複開依處結。
亦須除去。
然與僧界。
性不相違。
以不相違。
故不除也。
次明同異。
三門分别。
第一寬狹多少。
第二相可不可第三勢分有無。
言多少者。
僧衣對辨。
可為三位。
一以二自然五句不同。
二以衣自然對僧。
作法亦五差别。
三以二作相對三句。
辨異初五者。
第一僧寬衣狹。
謂在蘭若攝僧。
二拘盧舍攝衣八樹間。
第二衣寬僧狹。
如依伽藍集僧衣。
界外有勢分。
第三僧衣俱等。
如藍勢分與七樹齊。
第四僧一衣多。
如七樹内有衆多家。
第五衣一僧多。
如空地大樹百由旬。
比丘精異衣許通護。
僧有多限。
有人雲。
藍相寬故衣一。
此有衆多。
六十三步故僧多。
此不應理。
若此藍内。
是可分别。
六十三步。
不得有多。
若以不可分别。
僧多衣豈為一。
次位五者。
一僧寬衣狹。
如界大藍小。
是二衣寬僧狹。
如藍大界小。
是三俱等。
如可
欲得咒願。
佛言。
應為咒願。
諸比丘不知咒願。
佛言。
應使維那咒願。
第七時諸比丘下明說法座。
第四修禅上來說法。
是賢聖語。
次夜修禅是賢聖默。
次明說戒儀軌。
大文有三。
第一念欲為說。
第二爾時下舉念告僧。
第三以是下說爾儀軌。
此中大文有二。
第一明說由序。
第二時諸比丘欲歌詠下明說儀軌。
由序文二。
初列八句章本。
第二波羅提下次第解釋。
将欲釋文。
先定默妄緣。
種差别釋。
此差别。
五門分别。
第一定問總别。
第二生默境界。
第三辨默因種。
第四對問分别。
第五覆發重不。
初門。
總别者。
序問是總。
下八是别。
以序不列罪名。
總問淨不。
餘皆舉犯别問。
故知是别。
又下諸問各不相通。
謂問夷時不問殘等。
殘等類然。
故亦成别。
問序無名種如何成默。
答序中雖無。
名種為序。
二百五十戒。
義既序戒義。
故有默??。
故言我已說戒經序竟。
是中清淨不。
又如多論。
毀序成??。
毀尚成??。
況默無罪。
又序問通總不列罪名。
但憶識不疑者有默。
餘不憶等即無。
下之八問。
既列罪名。
是則通憶不憶等。
俱成默妄。
諸憶等罪。
二處犯默。
餘不憶等。
但别中犯蘭。
無别聚。
犯唯在總。
總中亦局憶等。
餘不憶等無??。
又文言是中者。
序是諸戒中。
若餘八問是夷等罪中。
二不定是屏露處造罪。
為他舉來。
應撿事中。
次境界者。
問如犯一罪。
經三問時。
為從僧衆人别結罪。
為從問緣。
約問結罪。
昔解從人得多罪。
不随其問。
發問雖是一人。
良以衆情委問。
今解不爾。
但随問結以默诳。
問不诳衆僧。
是以文雲。
譬如一一比丘相問答。
既雲一一相問。
如何約僧結罪。
其告淨提。
對衆發言。
自雲清淨。
告時無問。
故随人結。
次因種者。
問如犯十罪。
默然在僧。
默罪為從。
問得為約所默結耶。
舊解約問結默。
不從于罪。
以其默妄。
僧問便有不問。
即無問緣。
既一何得多默。
不同覆藏。
覆罪生罪。
故随覆多罪。
今解問但是緣罪為正種。
理随種結。
豈得随緣。
其如覆藏。
亦随罪結。
此默即是覆藏。
别名覆。
既不随明相。
默妄甯得從。
問若默定從。
問生淨者。
亦應有犯。
淨既經問無??。
明默定從罪。
結如人身有三舉。
一禮獲三。
況此默??不從罪結。
次約問者。
問默經三唱。
為結幾??。
舊解雲。
雖經三唱。
默但一罪。
以共成一法。
故如一切三乞成一法故。
今解問既有三随問。
皆隐故随三問。
以結三??。
猶如違谏白四。
亦是共成一谏罪。
既随谏而生。
此豈不随于問。
次覆發重不者。
問淨雖有總别。
但對序中發露。
至别問中。
不須更發。
以經發露。
義同無過。
如清淨人經問無罪。
爾者序問隐過。
可使犯默。
下八隐時不應更犯。
答默本對問。
但隐皆犯。
不同發露。
同淨無??。
一序說戒。
必無再隐。
更逢後座。
理有默??。
如人法中。
先發後覆。
問前說後說。
同有默??。
總問别問。
齊須發露。
答二說緣異法殊齊。
皆犯默兩問。
法等緣同。
總發非别。
次下釋文章本八者。
凡欲秉說。
理應和集。
是以先明集在一處。
僧衆既集。
須顯說宗。
是以第二作。
如是說下顯說法體。
說既被物。
聽須專心。
是以第三汝等谛聽下敕令谛聽。
然有犯人。
不合聞戒。
是以第四若自知有犯下勸有犯人。
悔成清淨。
若行淨。
人堪聞戒法。
是以第五不犯者下教無犯人。
默然表淨。
淨穢既知。
示答進不。
是以第六若他問下勸如實答。
有犯者發露答。
無犯者默然答。
若也知罪覆藏。
必成大損。
是以第七如是比丘下默同淨??深障道。
若能悔過。
必成大利。
是以第八若彼比丘下以忏淨故。
便得安樂。
次釋八句。
初二不次。
所以先釋第二者。
以是所說法體。
于中文四。
第一舉名轉釋。
第二自攝持下歎戒功能。
第三我當下爾說方軌。
第四是故下結說成就。
初文戒與木叉。
傍名轉釋。
各别翻對。
如前已明。
五分十八雲。
波羅提木叉者。
以此戒法。
防護諸根。
增長善法。
于諸善法。
最為初門。
故名木叉。
母經名最勝。
亦如前明。
次功能者。
戒能防護。
身語惡業。
名為自攝。
由攝離非順本受體。
故名為持。
對相彰戒。
總曰威儀。
此由離非。
軌則成就。
故曰自攝。
持威儀然。
此威儀軌則。
攝在戒門。
故曰住處。
戒能出生一切諸行。
名曰行根。
又一切行戒最幖熾。
勝餘諸行。
稱雲面首集衆善法。
成前行根。
故遺教雲。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
三昧成就。
成前面首。
故遺教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亦可集衆善法。
是集散善。
三昧成就。
是集定善。
以一切善。
勿過定散。
故此二善攝行斯盡。
次方軌者。
雖未即陳待後必唱。
故曰當說。
示此說方。
後違有罪。
故曰當結。
将為比丘。
宣陳五犯。
故曰當發。
起如戒序。
是次陳五犯。
令衆同聞。
故曰演布開現。
說五犯已。
總更結立。
我已說竟。
等是反複分别。
亦可五犯之中。
一一有三。
初言諸大德。
是四棄等。
是當發起。
次陳四戒是演布。
次諸大德等。
是反複。
亦可第三當字通下餘句。
次結可知。
次劫解初句。
廣如下明。
次敕聽者。
端意釋上。
善心念之。
專心聽法。
解前谛聽。
次勸悔者。
自知有??。
須行忏法。
既不悔過。
不合聞戒。
故曰犯事未悔。
次表淨者。
有其兩人。
一者不犯是專精人。
二者犯已忏悔是悔犯人。
此二淨人堪得聞戒。
五分十八雲。
默然故。
當知我及諸大德清淨如聖默然。
我及諸大德亦如是。
次實答者。
人既淨穢不同答便默發差别。
是以有犯者發露答。
無犯者默然答。
猶如一一相問答。
是名如實答。
次彰覆過。
若實有犯而默答者。
便獲妄??。
既顯妄是道遮答者。
理須如實。
此是遠資說障。
而非是親。
次彰忏益忏悔除??。
屍羅得淨因。
此發生定慧。
終階道益。
故曰忏悔安樂。
然忏亦未得聖還。
是遠資中說。
次明說戒儀軌。
于中文二。
第一和合同修時說戒法。
第二爾時俱睒彌下破久不和非時說戒。
計理應有卻減說戒。
以說戒法。
大位有三。
但以卻減一法寄下遮法中明故。
此文中但有二說。
前文相望。
分為十五。
第一明說戒聲。
第二時諸比丘下辨說時節。
第三時六群比丘下制集一處。
第四爾時諸比丘下爾說處所。
第五時上座比丘下明應作事。
第六時諸白衣問下行籌緣起。
第七爾時諸比丘下結大小界。
第八爾時說戒日下明說法體。
第九時說戒日下開欲清淨。
第十說戒日聞下略說戒法。
第十一爾時世尊下除疑調伏。
第十二爾時有住處下忏??表淨。
第十三客比丘十四日下客舊應不。
第十四六群比丘下叛說戒法。
第十五六群尼下簡餘衆法。
初文歌詠聲者。
五分。
佛言。
應直說之。
次說時文三。
一約日。
二約月。
三約時。
文言聽布二十日說戒。
明知布薩說戒。
兩法差别。
布薩者(三千雲。
奉言淨住義言長養)十誦五十八雲。
何以故。
佛聽作布薩。
答令諸比丘。
安住善法中。
舍離不善離。
不善法得清淨故。
是名布薩。
伽論第六雲。
雲何布薩。
半月半月諸比丘各各自觀身。
從前半月至今半月。
中間不犯戒耶。
若憶犯者。
于同意比丘。
所發露忏悔。
若不得同意者作念。
若得同意。
當悔是罪。
又雲。
舍諸惡不善法。
舍煩惱有愛證。
得清白法。
究竟梵行事。
故名布薩。
次盡集文二。
初明六群。
心同形别。
次爾時下大迦賓形心俱别。
不聽乘神足。
往者濫無神足人。
不肯赴說。
故令步往。
次說戒堂者。
示知說處。
而非是界。
次應作文二。
初是下座應作。
以是作務上座。
不應作。
次時六群下。
上座應作。
以是言談說法。
下座不應作。
五分十九雲。
有一住處?難陀。
為上座。
唱言今僧十。
五日。
布薩說戒。
不來諸比丘。
說欲及清淨僧。
今何所為。
諸比丘作何事。
諸比丘答言。
某甲比丘。
應與作呵責等羯磨。
某甲應與别住等羯磨。
?難陀言。
我不知羯磨。
諸比丘問。
若不知羯磨。
何故問僧及諸比丘作何事。
以是白佛。
佛言。
上座應說戒持律應羯磨。
次舍羅緣起。
此文應在前。
明前文應在後說。
所以爾者。
若無緣起如何。
前文已言。
具舍羅既有此言。
明須前說。
次明結界。
于中文二。
初以自然集。
難作法緣起。
第二佛言下正明結界。
于中有三。
初結大小界法。
攝人以同法。
第二時有厭離下結不失衣界攝衣以屬人。
第三爾時有二住處下重更開結大小界法。
然依正文。
界有三種。
其攝食界。
在下藥法中明。
初文複三。
初結大界法。
第二時諸比丘下開結戒場。
第三時諸比丘下明解界法。
前結大界。
文中有五。
第一制集無欲。
第二是中舊住下差唱相人。
第三若東方下爾相令唱。
第四衆中下差秉法人。
第五當如是下正明結法。
先解結界義。
六門分别。
第一開制結意。
第二列數釋名。
第三辨其體狀。
第四有法起不。
第五棄舍失不。
第六處法相對。
初門意者。
羯磨說戒。
正是住法之儀。
既欲秉行。
須得依處。
然此所依。
盡一化境。
盡境同會。
極是劬勞。
大聖愍此廢修。
開令境局結界。
當處同遵。
即成法事。
一開已後。
即是秉衆所依。
但作法事。
非此不濟。
先開後制。
意在于斯。
故祇律第八雲。
不羯磨地者。
不得僧作事。
次列釋者。
位且為二。
謂自然作法。
先明自然。
自然有四。
一聚落無難。
二聚落有難。
三蘭若無難。
四蘭若有難。
此等随人。
即有界分。
不為物造。
名曰自然。
次作法者。
加法限約。
分齊各殊。
稱之為結。
既有分齊。
彼此差分。
名之為界。
了論。
梵曰四摩(此雲别住)。
謂此住處。
與餘住處。
分齊各殊。
稱為别住。
别住不同。
有其大小。
大界約位。
通說有四。
一别說戒。
别利養。
名為人法同二。
界二同說戒同利養。
名為合。
二法食同界。
三同說戒。
别利養名為合。
二單法同界。
四别說戒同利養。
名為合。
二單食同界。
此一無别界體。
但作羯磨通食。
故約位明。
次小界亦四。
一者戒場豎标唱相。
二者難結小界受戒。
三者難結小界說戒。
四者難結小界自恣。
然以界處。
局狹名小。
寬遠名大。
次辨體者。
先明自然分齊。
于自然中。
先定聚落。
故十誦二十二。
諸比丘于無僧坊聚落中。
初作僧坊未結界。
爾時界應幾許。
佛言。
随聚落界。
是僧坊界。
僧祇第八。
優波離問。
若有處所。
城邑聚落。
界分不可知。
若欲羯磨。
應齊幾許。
名為善作羯磨。
使令異衆僧。
各各相見而得成就羯磨。
不犯别衆佛答五肘弓量。
七弓種一庵婆羅樹。
齊七庵婆羅樹相。
去爾所作羯磨者。
名善作羯磨。
雖異衆相見。
而無别衆之罪。
是名為七庵婆羅樹界。
然唯七樹合有六間。
間别七弓。
合四十二。
古尺小故。
以九尺為弓。
六尺為步。
是則一弓有一步半。
合計四十二弓。
有六十三步。
今尺大故。
一尺故一尺當尺二。
是則七尺五寸為弓。
五尺為步。
一弓還一步半。
乘步還六十三步尺。
雖今古不同。
計步無異。
此集分齊。
四面各爾。
又此集者。
十誦。
據可分别。
即是無難盡聚落界集。
僧祇。
據不可分别。
即是有難。
但取六十三步集。
尼集分齊亦準此明。
蘭若無難界者。
五分十八。
諸阿練若比丘不知己界齊幾許。
以是白佛。
佛言。
自然界去。
身面二拘盧舍。
十誦。
諸比丘無聚落空處。
初作僧坊未結界。
爾時界應幾許。
佛言。
方一拘盧舍。
是中諸比丘不應别作布薩及僧羯磨。
但拘盧舍大小不定。
祇律第九。
五肘弓二千弓。
名一拘盧舍。
計一俱盧舍。
有三千步。
三百步為裡。
即有十裡。
雜寶藏雲。
五裡此二教不定。
集亦太寬。
今依俱舍等。
定望将應理。
故五百弓為一俱盧舍。
弓各四肘。
計五百弓。
有三千尺。
五尺為步。
即六百步。
三百步為裡。
即有二裡。
五分。
二俱盧舍一向取。
十誦。
方俱盧舍四方取。
計此二教。
裡數一種。
既曰二俱盧舍。
即以四裡為限。
次有難者。
見論十七。
阿蘭若界極小方圓七盤陀羅。
一盤陀羅二十八肘。
若不同意。
二十八肘外得作法事。
計有一百九十六肘。
今尺肘别一尺五寸。
合有二百九十四尺。
計五尺為步。
合有五十八步四尺。
此與四分。
衣蘭若同。
既言不同意者。
明知是難。
然于空聚欲集僧者。
必須依前分齊。
内集即是。
集僧遠近分齊。
謂是标狹界寬。
或若标寬界狹集。
亦依前标将欲結。
然未是界。
次作法大界分齊者。
五分十八雲。
若結界随遠近時。
諸比丘結無邊界。
佛言。
不成犯吉。
比丘複結。
十二由旬。
或十由旬。
說戒時往。
四五日行。
乃至或遇野火。
或遇瀑水。
遇賊劫剝。
便有梵行。
難衣缽難及命難。
佛言若結十二由旬。
若十由旬。
不成結界犯吉。
今聽極遠三由旬。
祇見二文亦言。
極廣三由旬。
母經第七。
但雲極遠聽。
一日往還。
結大界。
是名盡相應法。
此無定文。
但言十五日說戒。
十四日先往。
十四日說戒。
十三日先往。
既經宿方至。
亦與餘文相似。
尼界分齊。
準多論第四雲。
尼結大界。
極大一拘盧舍。
次小界者。
戒場一種。
結有标相。
永久作法。
見論十七。
極小容二十一人。
義準不得更遠以遠。
還成妨難。
祇中四五人外。
更開一尋。
餘三小界非是永久。
一時避難。
但随僧集。
數人坐處無别分齊。
然界體狀。
準見論。
有五種。
謂方圓鼓形半月形三角。
若相依結已。
後若失相。
界亦不失。
若人掘地乃至水際。
皆不失界。
其自然分齊。
理須圓取。
對此因明。
自然作法。
異相差别。
但此二界。
異相有四。
一作法不作法異。
二多少不同。
作法随事。
故多自然。
不爾故一。
但作空聚分齊。
三寬狹異。
謂自然界昔寬今狹。
本該一化。
故所以寬。
以集難故。
開境局結。
若依舊集。
恐不成結。
故作空聚分齊。
是以今狹作法對本。
開結故狹。
然望今集。
互有寬狹。
四強弱不等。
若望初集。
亦無強弱。
對今集者。
自然即弱。
弱故法事極狹。
但得結界。
不得作餘。
及無欲法。
作法強故。
秉法極寬。
下至解界。
及通欲等。
次法有無者。
問于此作法。
結界處中。
為有法起。
為無法起。
答于此處中。
無别法起。
以經作法。
異于自然。
如有情類。
别有造業。
發生無表。
故有得。
得此結界法。
不屬别人。
界處無情。
系屬何許。
但是曾加羯磨。
唱制處所。
故下文雲。
界現前者。
在内羯磨。
作制限者。
是類如受持衣缽處分離等。
并是曾經作法。
說為無罪。
既是非情。
并無法起。
爾者如何見論十七雲。
若結界已。
水蕩成坑。
有水流處。
知其處所豎柱為。
問于上作法事得。
答由知處所。
鹹是标内。
無問高下淺深。
并同一界。
次棄失不者。
僧若作意永舍住處。
所依之界。
出界便失。
故十誦四十七。
有諸比丘。
舍僧坊去。
作如是念。
我不複還是處。
是名舍界。
不佛言舍。
又五十六。
舍利弗遊行中。
道有空精舍。
是說戒日不知。
何者是界内。
何處是界外。
是事白佛。
佛言。
若有棄空精舍。
是名一切界外。
是中說戒随意。
爾者如何。
下文治故僧伽藍。
疑有淨地。
佛言。
解已更結解。
此文古舊諸師并皆錯用。
下文疑有淨處。
即無故言。
有故言。
處不知雲何。
佛言更結。
此當部文。
尚自錯用。
說他部文。
而能具委。
若論二衆。
重結不失。
見論十七。
若比丘結界已。
于比丘尼非界得。
更結比丘尼界。
比丘于尼界上結亦爾。
若非法比丘惡心解界。
亦不成解。
類如解淨。
次相對者。
若将白等三法。
對處通局者。
且自然作法。
白二位通。
白二雖通二處。
自然極狹。
唯結大小界白二。
以是根本得在。
自然中秉。
次就作法大小界中白等。
三法俱有通局。
且如受忏等。
單白通于二處。
舍受德衣。
簡德斷诤。
現前草覆。
結集行缽異惱等白。
局是大界。
白二位中。
還衣六年離衣杖絡。
通于二界。
處分結淨。
學家癡狂。
攝衣覆缽。
用舊持新。
不禮分衣。
四月八德等。
局唯大界。
白四法中。
受戒出罪。
通于二界。
憶念不癡。
罪處所及。
七羯磨等。
局唯大界。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本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七末 次下釋文。
犍椎者。
梵音不正。
正曰臂吒。
犍椎臂吒。
此雲打犍椎。
所打之木。
打法如常。
五分十八。
應唱時至。
若打犍椎。
若鼓打。
若吹螺。
不知誰應打。
佛言。
應使沙彌守園人打。
彼便多打。
佛言。
應打三通。
若無沙彌比丘亦得打。
問所以結界制令盡集。
不聽與欲。
解有三義。
一自然無界弱故。
不攝餘法。
憑界強故。
能攝二結界。
是衆同之本。
理宜急制。
故無欲法。
自餘羯磨。
非衆同本。
不從急制。
故聽與欲。
三令識界相。
不礙僧事。
餘法反此。
故聽與欲。
次差唱相人。
所以須舊住者為取。
委知界之分齊。
設非先住識者亦成。
次所唱之相。
文中具列十二。
如指山者。
必須言某山某邊。
若不别指直言山者。
理即不成。
其山既爾。
餘相類然。
見論十七。
界相有八。
謂山石林樹路封江水。
山相者。
大如須彌。
小如象大。
石相者。
大者如牛。
小者三十稱。
若漫石不得。
别安者得。
林相者。
若草林竹林。
不得作界相。
以體空不實。
林大者乃至百由旬。
小者下至四樹連接。
亦名為林。
樹相者。
不得以枯樹為相。
大如閻浮樹。
小高八寸。
形如針大。
若無自生。
種者亦得。
路者。
除向田取水等。
窮路不得。
大路或車步。
短者乃至經三四村。
得蟻封者。
大者如山。
小者高八寸。
江者。
若好王化。
五日一雨。
此雨江水不得作相。
若四月不雨。
常流不斷。
水深二尺。
得作界相。
水相者。
自然池水。
得作界相。
若通水入田。
或甄盛水。
不得作相。
既知相已。
若無戒場。
但安一重标相。
唱法如常。
若有戒場。
須豎三重标相。
先唱戒場相結已。
次結大界。
先唱大界外相一周雲。
此是大界外相。
次唱内相一周雲。
此是大界内相。
次總合雲。
此為内相。
彼為外相。
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訖。
如是至三。
其相若不現顯。
及不唱者。
總不成結。
故五分十八。
佛言。
若不唱界相。
不成結界。
犯突吉羅。
諸比丘以衆生。
及煙火作界相。
或并界或兩界相入。
佛言。
皆不成結。
犯突吉羅。
此及諸部唱相。
皆不言三。
計其道理。
一說成就。
但以行事已然。
共存三唱。
次衆中下差秉法。
人唱相人不合秉法。
秉法人不合唱相。
以此義故。
文各别舉。
五分十六。
應一比丘唱四方界相。
又唱除内地。
更一比丘白大德僧聽等。
次正秉法十五。
二律牒唱相人名此。
既無名不得辄依他部。
言同一住處者。
是處所同對二住處。
本别今同者。
以彼不得言同一住處。
此為本同。
今同故言。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者。
謂是法同。
次明戒場。
先解其義。
四門分别。
第一明其開意。
第二釋别場名。
第三安置處所。
第四辨結先後。
言開意者。
大界僧居處所寬遠。
數有别事。
盡集稍難。
故開。
大界之中。
别立戒場。
随作受等。
事時不惱大衆。
即如文中四人等事起。
開聽别立。
即是利益比丘。
次釋名者。
所以名戒場。
本為别人。
滅惡生善。
簡穢取淨。
故名為場。
如似俗場。
從喻受稱。
問餘界亦有此義如何。
不與場名。
答大界本為衆僧所居。
不專滅惡生善。
不與場名。
諸餘小界。
雖亦滅惡生善。
為難别開。
非久作法。
又無标相。
不與場名。
次安處所者。
論其戒場。
須在界内。
為以界衆大難集。
開結戒場。
故知在内。
又羯磨文言此住處。
比丘稱四方小界相。
若在外者如何。
言此住處戒場無結。
雖不為住。
良由在他住處内故。
又在外者如何。
下戒場大界互有見聞。
佛制令喚。
母經第一雲。
外更不結大界。
直結小界。
亦不得受具。
次先後者。
諸傳法者言。
此無正文。
應先大後小。
以是大界内安戒場故。
今解不然。
戒場既在大界内安。
據理戒場應須先結。
故五分十六雲。
應先白二舍僧坊界。
解已然後結戒場。
結戒場。
已更結僧坊界。
母經第二雲。
解界先解大界。
後解小界。
結界先結小界。
後結大界。
善見大同。
不能具錄。
次下釋文。
文中分二。
初舉緣開結。
第二當如是下正明結法。
結法分齊等如上應知。
問如何不言同一住處。
答戒場無興。
不為住故。
既不為住。
不言同一住處。
爾者所以不言同一說戒。
答戒場無不為說戒。
說戒制作豈恐大衆疲勞。
聽往戒場說戒。
爾者戒場無興。
為别羯磨。
是則應言同一羯磨。
解大界言同說戒。
則有本界異界同戒場。
若言同羯磨。
恐同大界。
亦須本界異界同。
是以不言同一羯磨。
又解大界。
無為僧住。
複欲攝人同法。
是以須言同一住說。
戒場無不為住。
不欲攝人同法。
是以不言同一住處。
同一羯磨。
次明解界。
昔雲。
此之一解通解戒場及與大界。
今謂不然。
但解大界。
不解戒場。
以其結解文不類故。
唯此一結對之辨解。
餘三及戒場。
并無解文。
以義而言。
欲解戒場者。
但應翻結作解。
翻雲。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戒場。
若僧時到僧忍聽。
解戒場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戒場。
僧今于此解戒場。
誰諸長老忍僧。
于此解戒場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于此解戒場竟。
僧忍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如解大界。
翻亦同爾。
釋文分。
先辨解緣。
母經第六。
解界有二緣。
一者水漂标相壞不知處所。
二為賊難故。
諸比丘皆出界外。
次明解法。
結時為識相。
故須立标相解。
為舍界相。
直解不須牒。
次明不失衣界。
自然衣界。
如上已明。
今辨作法。
先解其義。
二門分别。
第一正明衣界。
第二舉衣。
對僧辨其同異。
先明衣界。
三門分别。
第一開結之意。
第二釋衣界名。
第三除村不除。
初門。
三衣制畜。
理應随身。
今若遠之。
豈成持護。
又以比丘經禅靡替。
界寬藍狹。
隔礙便生。
故聖開聽。
于僧界上。
結攝衣界。
遍界共同。
故僧祇第八雲。
舍利弗于那羅聚落安居。
日日詣竹林。
禮世尊足。
值天七日連雨。
念言我今體羸。
是僧伽梨重。
正欲持去。
被雨遂重。
若不持去。
脫不得還。
便應舍堕。
且住持晴。
往詣世尊。
道逢外道共論。
佛問何以多日不現。
具說上事。
告諸比丘。
從今日後。
王舍城。
竹園精舍。
那羅聚落。
作木離衣宿界。
今諸比丘得安樂住。
羯磨法可知。
作不失衣法已。
此王舍城。
趣那羅聚落。
道兩邊各二十五肘。
名為界。
若衣在道中。
得道左右。
各二十五肘。
置衣王舍。
得至那羅聚落。
無罪。
置衣那羅聚落亦如是。
又祇洹精舍有一比丘。
食後欲詣開眼林坐禅。
便作是念。
我或于彼宿。
便失伽梨。
即持三衣。
遇見世尊。
問佛知已告言。
從今日後。
從祇洹林。
至開眼林。
東坊精舍。
西坊精舍。
東林精舍。
西林精舍。
王園精舍。
受籌塔婆羅林精舍。
盡同作不失衣法。
今諸比丘得安樂住。
羯磨如文。
然不應練若。
通結聚落。
應阿練若處。
通結阿練若處聚落處。
通結聚落處。
唯此界寬。
藍狹。
得結攝衣界。
欲使可于僧界。
同一衣界。
或若藍望僧界。
或等或寬。
此二衣界。
即不須結。
對此若結。
反成局礙。
非謂衣界一切須結。
次釋名者。
由加此法。
攝衣屬人。
今無離罪。
故曰不失衣界。
或可加法。
結後去之雖遠。
但不離界。
衣猶屬人。
故曰攝衣界。
次除村不者。
問作羯磨法。
時為有村。
故須言除村。
為得無村。
亦言除村。
舊解村界。
若有若無。
一切須除。
今釋不爾。
若現有村可須言除。
若現無村即不須除。
若當無村結言除者。
此即事不稱法。
豈得成就。
如瞻波中無病浪治。
及被客呵。
無覆與覆。
此等不成。
其例非一。
問衣界所以除村者。
答村是俗人所居。
衣随比丘。
分齊體性相違。
故須除去。
多論具五義。
須除一聚落。
散亂不定。
衣界是定。
二為除诽謗故。
三為除鬥诤故。
四為護梵行故。
五為除疑嫌故。
又問僧衣二結。
所以有除不除。
舊解雲。
俱是禁緩從急。
有除不除衣。
以别為過故須除村。
别而就急。
僧以同界不集為??。
故不除村同而就急。
又解僧界開不重開。
所以不除衣界。
亦是開不重開。
是故須除。
今解僧衣二界既殊。
所以除不除别。
又解衣與村界一向相違。
雖複開依處結。
亦須除去。
然與僧界。
性不相違。
以不相違。
故不除也。
次明同異。
三門分别。
第一寬狹多少。
第二相可不可第三勢分有無。
言多少者。
僧衣對辨。
可為三位。
一以二自然五句不同。
二以衣自然對僧。
作法亦五差别。
三以二作相對三句。
辨異初五者。
第一僧寬衣狹。
謂在蘭若攝僧。
二拘盧舍攝衣八樹間。
第二衣寬僧狹。
如依伽藍集僧衣。
界外有勢分。
第三僧衣俱等。
如藍勢分與七樹齊。
第四僧一衣多。
如七樹内有衆多家。
第五衣一僧多。
如空地大樹百由旬。
比丘精異衣許通護。
僧有多限。
有人雲。
藍相寬故衣一。
此有衆多。
六十三步故僧多。
此不應理。
若此藍内。
是可分别。
六十三步。
不得有多。
若以不可分别。
僧多衣豈為一。
次位五者。
一僧寬衣狹。
如界大藍小。
是二衣寬僧狹。
如藍大界小。
是三俱等。
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