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

關燈
合有細粗兩果。

    不應正理。

    所生既細粗不同。

    能生亦差别不等。

    問細粗雖異七支如何。

    答七支既殊。

    能造亦異。

    爾者七支能所。

    既各不同。

    然一期身所生無表。

    為當與作俱時一時。

    懸造為待。

    後後起時。

    念念别造。

    答作俱四大一時懸造。

    故俱舍十三雲。

    唯欲界系。

    初刹那後。

    所有無表。

    依過大生。

    此為所依。

    無表得起。

    現身大種。

    但能為依。

    為轉随轉。

    因随其次第如輪行。

    于地手地為依爾者。

    此之未來多念無表。

    既依過去。

    大種而生。

    為當一具。

    四大能造。

    多念無表。

    為複多念。

    無表各别。

    大造西方。

    自有三解。

    第一雲。

    但有一具。

    四大能造。

    初念不煞。

    無表複能懸造一期。

    身中衆多無表。

    第二解雲。

    一具四大唯造初念。

    不煞無表。

    複更别起。

    一具四大。

    懸造未來。

    一期身中。

    衆多無表。

    所以然者。

    以彼未來。

    未起無表。

    種類同故。

    一具能造。

    第三解雲。

    起一具大種造初念不煞。

    無表複更别起衆多大種。

    懸造未來。

    無窮無表。

    此多無表。

    念念别造。

     第十門昔解此善作等。

    通于始終。

    故知表業。

    始終通取。

    若局第三。

    為表業者。

    前二落非亦應發戒。

    又身語業皆色為體。

    第三羯磨刹那竟時。

    身止之色。

    為眼所得。

    可使說有身表業。

    體語止之。

    業非耳所。

    得當時無聲可無語表。

    既許語表。

    通生不局。

    第三為正。

    故今正解。

    局取第三。

    若其未至。

    第三秉未究竟。

    要期不滿。

    善而非戒。

    要至第三。

    要期心滿。

    秉法圓具。

    善而是戒。

    故俱舍第十六雲。

    且如勤策受具戒。

    時來入戒。

    壇禮苾刍。

    衆至成發語。

    請親教師。

    乃至一白二羯磨等。

    皆名為善業道。

    加行第三羯磨。

    一刹那中。

    表與無表。

    名根本業道。

    從此已後至說四依。

    及餘依前。

    相續随轉。

    表無表業。

    皆名後起。

    問發局第三不兼前者。

    是則應無語表業體。

    答許無語表有何過耶。

    爾者語表既。

    無應無無表。

    答雖可當時無語表業無表得。

    從加行發。

    故又由互發。

    由身表業。

    發語無表。

    或可加行語表。

    亦發身表。

    如乞戒雲。

    受具足戒。

    因此須述古舊諸師。

    報方便義然。

    色通二報及方便身作。

    是方便非報。

    故心論雲。

    作者身動身方便。

    口作唯方便。

    以聲非報法。

    故身口無作非報。

    非方便。

    故涅槃雲。

    非異色因不作異色。

    因果一師。

    解雲非異色。

    因謂非報色。

    報色是方便也。

    因報非方便。

    故言為異非異色果。

    謂非方便。

    方便是報色果。

    方便非報。

    故稱為異。

    故知無作非報。

    非方便。

    複有釋雲。

    作既方便。

    非報無作。

    異前明知。

    非是報色。

    及方便色。

    又舊釋雲。

    然彼經文未必證成。

    非報非方便。

    義菩提王子意。

    疑比丘餘二性中。

    所以不名失戒。

    佛即答。

    言非異色。

    因非異色。

    因異其心。

    雖在惡無記中。

    本所受戒。

    不名漏失。

    言非異色。

    因謂非受中之作。

    以彼作者。

    但一念。

    故不作異色因果者。

    謂非随行之中。

    及以處中。

    作無作。

    以彼作無作短。

    故既非此二。

    仍是比丘明知。

    有彼受中。

    無作形俱長。

    故縱入餘心不名失戒。

    今詳諸解。

    未順經文。

    雖複各逞異端。

    終乖聖旨。

    失方便業。

    須對根本論之。

    報色自共長養等。

    流辨其同異。

    如何乃将方便對報。

    分别又舊。

    引經深成謬亂。

    夫取文者須依倫次。

    如何不識旨歸雜亂。

    抄引然涅槃經三十四。

    菩提王子問。

    若有比丘。

    護持禁戒。

    若發惡心。

    當知是時。

    失比丘戒。

    佛言戒有七種。

    從于身口。

    有無作色。

    以是無作色因緣。

    故其心雖在惡。

    無記中不名失戒。

    猶名持戒。

    以何因緣。

    名無作色。

    非異色因不作異色。

    因果經文。

    理實次第如是。

    舊人不尋問。

    意兩。

    答倒寫連抄。

    共作一通。

    深違理教。

    故今依文聊申正解。

    夫身語業。

    由心故起言。

    非異色因者。

    謂無受戒善心。

    色因非彼惡無記因。

    故言非異色。

    因不作異色。

    因果者謂但感得。

    自類善果必不能招惡。

    無記果既。

    于自類因果。

    性成一得在身。

    相續随随。

    轉轉不絕。

    是無作色。

    故言不作。

    異色因果。

    以此解經。

    異無違失。

    依前重寫。

    恐誤後人。

    又解此是身語業色。

    因果心異業色。

    故非異等。

    問舊解既非。

    何繁序引。

    答若不剖折。

    熟知是非。

    指事再明。

    息諸野論。

     第十一門。

    善來受戒。

    唱善來竟。

    至盡苦源時得。

    三歸受戒。

    後三法滿得。

    故俱舍十四雲。

    起殷淨心發誠谛語。

    自稱我是邬波索迦。

    願尊憶持。

    慈悲護念。

    爾時即得五戒律儀。

    為令了知。

    所應學處。

    故複為說離煞生等。

    由如苾刍。

    受已說相。

    此釋五戒。

    具戒類同。

    若爾如何。

    尼律與三歸。

    竟始雲。

    次與汝受戒解。

    次授随戒。

    故雲受戒非是受體。

    體已先發。

    八不可過法說訖。

    即得以其受者。

    作頂受之意授者。

    複雲若能行者。

    即是出家受戒。

    羯磨受戒。

    緣雖衆多。

    莫不鹹以。

    第三竟得問。

    羯磨受戒。

    得既竟時。

    未知遣信。

    為同此不。

    答今古諸師。

    皆存報得。

    以下文雲。

    己與汝受戒竟。

    今解羯磨。

    竟得以報。

    文雲已與汝受戒。

    竟報有已言。

    明知得在大僧言下。

    故見論第七。

    遣使八語。

    得具足戒。

    從比丘尼。

    得白四羯磨。

    比丘僧複白四羯磨。

    是名八語得具足戒。

    又複發戒緣在羯磨。

    何因緣加不得使報方生。

    若待報生。

    便有三過。

    一戒非羯磨緣生過。

    二别人言下發戒過。

    三違下正文已言過。

    爾者既不待報。

    何因餘文重令尼衆秉羯磨法。

    答具三義故。

    更須秉法。

    一佛去疑情。

    二為在生善。

    三傳使須。

    具若以尼衆秉。

    大僧法令。

    使戒生法便雜亂。

    故此戒生便有三過。

    一有秉法雜亂過。

    二尼有一部發戒過。

    三違見論八語過。

     第十二門。

    今此二戒。

    并同時發。

    故俱舍十六雲。

    第三羯磨。

    一刹那中。

    表與無表。

    名根本業道。

    以此故知無前後得。

    然表有三。

    一是因時非是戒體。

    二是果時。

    三是果後。

    第二念等。

    此後二種。

    正是戒體。

     第十三門。

    俱舍十四雲。

    唯初刹那。

    表反無表。

    得别解脫。

    及業道名。

    又十六雲。

    七善業道。

    若從受生。

    必皆具二。

    謂表無表。

    以斯文證明有二戒。

    所以要須此二戒者。

    若無其表無表。

    無所從生。

    以有表故。

    無表得生。

    若無無表。

    不可一形。

    防非以有無表。

    故得盡形防護。

     第十四門。

    諸受相望。

    當位不重。

    鹹各自能辨戒體。

    故若約五等。

    異類相望。

    體各不同。

    故得重發。

    所以知者。

    俱舍十四問雲。

    若從近事。

    受勤策戒。

    複從勤策。

    受苾刍戒。

    此三律儀。

    為由增足。

    遠離方便。

    立别别名。

    為體各别具足頓生。

    答三種律儀。

    體不相雜。

    其相各别。

    具足頓生。

    三律儀中。

    具三離煞。

    乃至具足。

    三離飲酒。

    餘數多少随其所應。

    爾者同類何别。

    答以諸遠離。

    依因緣發。

    故因緣别遠離有異。

    若無此事舍苾刍戒。

    爾時即應三戒。

    皆舍前二。

    攝在後一中故。

    既不許然。

    故三各别。

    爾者若諸戒中。

    當分不重者。

    如何式叉學戒。

    缺已更與又末利私呵。

    二三重受。

    答式叉學中。

    元無戒體。

    體既非有。

    何論缺與。

    又末利私呵。

    得法歡喜。

    善心增着。

    二三歸依。

    據實而論戒不重發。

    若立重者。

    皆無證文。

     第十五門。

    論其戒數。

    理實無邊。

    以緣一切普境生。

    故門律儀要。

    緣普境生者。

    且如異趣方域煞等。

    不成于彼。

    如何律儀能發。

    答由性類。

    同境有轉。

    易是。

    故從彼亦得律儀。

    故俱舍十五問雲。

    于非所能境。

    如何得律儀。

    解由普于有情。

    發起增上。

    不損命意樂故。

    得律儀若爾前佛及所度生。

    已涅槃者。

    後佛于彼既不發得。

    别解律儀。

    如何屍羅無滅前過。

    答以一切佛别解律儀。

    皆從一切有情處得。

    設彼有情。

    今猶在者後佛從彼。

    亦得律儀。

    故後屍羅無滅前過。

    問律儀若從非情境。

    發境有滅。

    生戒應增減。

    且如春受應多。

    冬便漸減。

    冬受戒少。

    春則續生。

    如是便有别解律儀。

    離得舍緣。

    有得舍過。

    婆沙一百二十解雲。

    無有增減。

    以總得故。

    謂此律儀。

    總于一切生草等。

    上得一無表。

    而實無有無生等時。

    總于一切蒲桃等酒。

    則不壞時。

    得一無表而實無有無諸酒時。

    是故律儀無有增減。

    餘亦如是。

    又準明了論戒。

    有數量謂。

    四萬二千福。

    河由此福。

    河恒能洗浣垢污。

    言四萬二千者。

    根本戒。

    有四百二十。

    所以爾者。

    如婆薮鬥律戒。

    有二百多明輕戒。

    憂婆提舍。

    戒有一百二十一。

    多明重戒。

    比丘尼别戒有九十九。

    合成四百二十。

    是一一戒有攝。

    所于僧等。

    十利功德一一功德。

    能生十種。

    正行謂信等。

    五根無貪等。

    三善根及身口二護一。

    戒即百戒。

    有四百二十。

    豈非四萬二千。

    然言無願毗尼者。

    由得此也。

    問僧尼二衆戒數。

    各别所以。

    無願毗尼。

    齊皆不異解。

    此據二衆。

    總說理實。

    各随本戒。

    又解二衆。

    俱有四萬二千。

    以轉根時。

    即成所戒。

     第十六門。

    昔解受随義。

    一譬如一。

    楯能捭衆。

    敵為破斯義。

    故立此門。

    受随二法。

    具表無表。

    且論無表。

    有其八種。

    謂形作俱。

    俱心俱願。

    俱事在從。

    用助緣異緣。

    此八位三形。

    俱定受心。

    俱事在從。

    用局随餘。

    四義通受。

    随助緣異緣。

    通受者。

    如遣使。

    受形及身語。

    互造者。

    是次。

    明同異。

    受随無表。

    同義有三。

    謂名體義異。

    便有六。

    第一總别。

    第二根條。

    第三懸對。

    第四長短。

    第五三性。

    第六一品多品。

    前四可解。

    後二須釋。

    言三性者。

    受中無表。

    體善随行。

    亦不通餘此。

    就列性受随俱狹。

    今約通不通說者。

    受是形俱。

    通餘二性。

    說之為寬。

    随是作俱。

    唯局善性。

    說之為狹。

    此就一心。

    自作為語。

    若取先後。

    心及教人。

    說餘二性中随。

    亦通有準。

    此便是受随。

    俱寬作此解者。

    約為三位。

    局體俱狹。

    受随同善。

    若約随中教人。

    義說便即俱寬。

    通餘二性。

    若以自作随行對受。

    分别方有寬狹。

    即是受寬随狹。

    言一品多品者。

    受中無表。

    義均一品。

    以本上上心受所發。

    無表心增上。

    故戒亦上上。

    或容犯戒。

    終至羅漢。

    酬本一品。

    心因故無優劣。

    上中等。

    心受亦同此。

    随中無表。

    乃有多品。

    以所防非。

    五犯非一。

    故能防行。

    亦五義殊。

    又對諸犯。

    一一戒中。

    心有增微。

    事亦不等。

    故随無表。

    有此不同。

    次解二表。

    同義有五。

    謂名體義寬狹長短不同。

    有四總别。

    根條懸對。

    一品多品。

    皆準前說。

    既有如此。

    差别不同。

    豈同昔解。

    受随義一。

    上來體竟。

     次修乞食。

    翻前自餓。

    次度餘人。

    文三如上。

    然為餘人轉名說法。

    所以爾者。

    依前轉者。

    切力尤多。

    又于深法。

    離趣入故。

    初以近報。

    接使修行言。

    布施者舉善。

    令修言持戒者。

    舉惡令斷。

    既能修善。

    離惡必有勝報來酬。

    故曰生天之法。

    次授谛法。

    令使修證。

    呵欲不淨。

    是集谛有漏系縛。

    是苦谛贊歎。

    出離是道谛。

    為樂是滅谛。

    至此度五人已。

    始是三寶具足。

    次說法增解。

    文有其二。

    初食前說。

    合心歡喜。

    次食後說。

    令進道門。

    然食前中。

    為三人說法。

    二人乞食。

    為二人說。

    三人乞者。

    欲明聽法。

    不空乞食。

    得辨故使三二。

    去住不同。

     次食後說法。

    文有其五。

    第一釋蕰無我。

    第二雲何下審比丘解。

    第三是故下重為廣破。

    第四如是下觀成獲果。

    第五爾時下結數顯德。

    初文有二。

    第一釋色無我。

    第二舉餘類易。

    初文破色有三。

    一舉宗。

    立無我然。

    五比丘雖斷我執。

    恐于境中。

    計有我性。

    故告比丘雲。

    色無我第二。

    若色是我。

    下開成兩章。

    一受苦章。

    若色是我者。

    不應增益。

    以不增益。

    我不受苦。

    文無不言。

    是其錯耳。

    亦可以色增益。

    而我受苦如何。

    是我二不自在章。

    若色是我者。

    應随情欲。

    欲得者得不欲者。

    不得第三。

    以色無我。

    下依章解釋。

    初釋受苦。

    以色增益。

    我受諸苦。

    故知非我。

    次釋不自在。

    欲得者便得。

    謂少年盛色不申者。

    不得謂老年衰色。

    既不随情。

    明知非我。

    餘陰類然。

    故亦如是。

    次審比丘。

    解先約色審。

    一問常無常。

    二問苦非苦。

    三問色既無常苦者。

    是變易法。

    汝等意解。

    雲何為常。

    是我是彼是我所不。

    言是我者。

    是自身我。

    是彼者。

    他是身我。

    是我所不者。

    是諸境中所計我不。

    五人以已解心對佛。

    故曰非也。

    餘陰問解。

    類準于前。

    次明廣說。

    于中文二。

    初總舉一切色然。

    一切中有五對。

    十一問。

    過去者已滅。

    未來者未至。

    現在者已生。

    未謝内者。

    自身為内外者。

    他身及非情。

    為外有對。

    名粗無對。

    名細好者。

    不染污色醜者。

    染污色遠者。

    去來近者。

    現在次明正破。

    還舉一切色非我非彼等者。

    前二非我見。

    後二非所見。

    作此觀智。

    是實非耶。

    故雲如實正觀餘陰廣釋。

    皆類于前。

    次辨列獲。

    先觀色陰。

    觀見色過。

    便生厭離。

    以嚴不着。

    故得解脫。

    智在解脫。

    人身中所起。

    故曰解脫智我生等者。

    如前釋色陰。

    既爾餘陰亦然。

    若論觀法。

    先觀後證。

    然此文中。

    據說次第。

    觀色證已。

    方明餘四。

    次然數者。

    舉五比丘。

    鹹具二解。

    皆成羅漢。

    總合六人。

     次度耶輸伽文五。

    一度耶輸伽。

    二耶輸伽文。

    三耶輸伽道契。

    無著五分。

    至此始命善來。

    四明二請之法。

    五度耶輸伽母。

    及本二。

    次三文可解。

    次第六文。

    龍王曾于過去佛邊。

    受法将驗。

    來尊虛實。

    遂自出宮。

    兼持實粟。

    誦先偈句慕佛求解。

    梵志初聞。

    欲為解釋。

    但以教義幽深作難。

    準拟展轉。

    尋訪得見。

    如來因此發心出家受戒。

    于中文六。

    第一龍誦八問。

    來人解釋。

    第二梵志領問。

    訪得佛解。

    第三将解重為。

    龍王宣說。

    第四見解生疑。

    問知佛出。

    第五尋更詣佛。

    出家受戒。

    第六佛問悲喜。

     龍王具答為龍解中文。

    有三偈。

    初一偈半。

    次第答前六問。

    次有一偈答第七問。

    下有半偈釋第八問。

    六識開導。

    同名為王。

    第六最強稱之為上。

    此答初句。

    染者與染等。

    牒文即解。

    染是能染煩惱者。

    是所染行人。

    行人為戒。

    羁纏名為染者。

    者既被染。

    與染無殊。

    故曰與染等。

    五分問雲。

    染與非染等。

    佛答染者與染等。

    此答第二句。

    心離煩惱。

    名為不染。

    既無煩惱。

    即是無垢。

    此答第三句。

    既為或羁。

    名為染者。

    不能除染。

    故謂之愚。

    此答第四句。

    此愚垣徼。

    諸界趣生。

    此答第五句。

    喪此瀑流。

    功由慧解。

    此答第六句。

    四流非一。

    稱雲一切能斷此流。

    名為舍也。

    此明因盡。

    天及于世間果。

    流永泯。

    逆流證滅。

    不與相應。

    生死長隔。

    不為死或。

    此答第七句。

    念者是定。

    因定發慧。

    慧起流亡。

    不為漂溺。

    故曰能以等此。

    答第八句。

    餘文可知。

     次明三歸受戒。

    大分為二。

    初明三歸。

    第二爾時世尊下還明善來。

    名從初立。

    故曰三歸。

    前文有四。

    第一歎田滿足。

    第二佛告下遣衆分化。

    第三諸比丘下三歸受緣。

    第四佛言下三歸正受。

    前文六偈分三。

    初一歎田滿足。

    次四告魔問答。

    後一舉宗重。

    告初偈上半彰。

    己德滿初句。

    因患盡次句果患。

    已下之半偈。

    釋同其前。

    唯難弟子堪化為異。

    次明魔王心壞。

    嫉妒難佛。

    及僧福田。

    不滿上半。

    難佛初句。

    因患未盡。

    三縛非一。

    稱之為諸。

    不得自在名為縛也。

    諸縛是能縛。

    次縛。

    是所縛。

    次句果患未亡。

    第三句難弟子未脫。

    二縛第四句。

    總結次佛答。

    難初句三縛。

    不羁因患。

    盡次句果患。

    亡次句彰。

    弟子二患盡後句。

    總以結勝。

    魔王不分。

    複更難雲。

    汝内有結縛。

    明有三縛九結。

    心在于中。

    行謂在結總網中。

    以是随逐。

    因患未盡。

    沙門不脫果患不亡。

    次佛答意。

    凡夫具縛。

    不斷貪等。

    而彼五欲。

    尚不染意。

    況我惑習俱盡。

    緣塵起染。

    二患既除。

    超魔境界。

    是故我今得勝于汝。

    佛辨過于劫火耶難。

    狀若纖毫不可拟議。

    隐形而去。

    次重告可知。

    餘三如文。

     釋三歸法。

    五門分别。

    第一歸意。

    第二歸體。

    第三歸境。

    第四歸則。

    第五歸趣。

     初門諸佛積劫大悲。

    久弘誓願。

    今既道登。

    正覺廣濟。

    群黎衆生。

    若以殷重。

    淨心至誠。

    歸依必難衆苦。

    多論第一雲。

    譬如有人。

    有罪畏故。

    投向異國。

    以來救護。

    彼王語言。

    汝求無畏。

    莫出我境。

    莫違我教。

    必相救護。

    衆生亦爾。

    系屬于魔。

    有生死過患。

    歸向三寶。

    以求救護。

    若能誠心。

    更無異向。

    于魔耶惡無如之何。

    如昔一鴿為鷹所追。

    入舍利弗影。

    戰懼不安。

    移入佛影。

    泰然不怖。

    大海可移。

    此鴿不動。

    所以爾者。

    佛大慈悲。

    舍利弗無得習氣。

    盡舍利未盡。

    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

    舍利六十劫中。

    修習苦行。

    以是因緣。

    鴿有怖不怖。

    别問佛與二乘。

    俱能斷。

    或雲何習氣有行不行。

    答聲聞獨覺。

    慧不獨利。

    雖斷煩惱。

    而有餘習。

    如世常大。

    雖有所燒。

    而餘炎燼。

    佛慧猛利。

    斷諸煩惱。

    而無餘習。

    如劫盡火。

    随有燒物。

    不餘炎燼。

     第二門。

    歸依佛體。

    謂無學等。

    如前以色等。

    身前後等。

    故爾者如何。

    經說何名。

    佛謂有釋子。

    剃除發須。

    披服袈裟。

    正信出家。

    具一切智。

    是名為佛。

    答以所依身。

    顯能依法。

    故作是說。

    于理無違。

    然經部說。

    亦攝依身。

    若其歸佛。

    不攝依身。

    佛住俗心。

    即應非佛。

    言歸法者。

    唯是擇滅。

    問一種是無為如何。

    非餘二。

    答三無為中。

    唯擇滅法。

    是善是常。

    餘二無為。

    常而非善。

    諸餘善法。

    善而非常。

    故諸法中。

    此法最勝。

    由最勝故。

    偏以标名言歸僧者。

    謂歸能成覺。

    無覺法。

    由得彼故。

    聖衆成八。

    然經部說。

    若唯歸依。

    學無學法僧住俗心。

    即應非僧。

    以此故知。

    亦攝依身。

    問佛依法生法勝于佛。

    何故先說歸依佛耶。

    婆沙解雲。

    佛為教主。

    若佛不說法不顯現。

    故先歸依。

    複次如有病者。

    先訪良醫。

    次求妙藥。

    複覓看者。

    佛如良醫。

    如法妙藥。

    僧如善巧。

    看服藥人。

    故三歸依次第如是。

     第三門言歸佛者。

    理通一切。

    非局釋迦。

    故俱舍十四雲。

    為歸一佛。

    一切佛耶。

    答理實應言。

    歸一切佛。

    以諸佛道相無異故。

    爾者如何但言歸佛。

    不言一切。

    過殑伽沙數量諸佛。

    答理實應說。

    過數量言。

    但以佛言。

    總收一切。

    以種類同。

    一言攝故。

    爾者所以複言。

    我是勝觀弟子。

    或是頂須。

    或能寂耶。

    答随依彼佛。

    出家見谛。

    即說我為彼佛弟子。

    此論依止。

    不說歸依。

    言歸法者。

    理通一切。

    擇滅涅槃。

    謂自他身煩惱盡處。

    及于非情所證擇滅。

    故婆沙三十四雲。

    應作是說。

    歸依自他相續及非情數。

    一切蕰滅。

    問答如前。

    次歸僧者。

    理實歸依。

    一切佛僧。

    以諸僧。

    道相無異故。

    問答如前。

    爾者如迦葉波有聖弟子。

    在山林間。

    入滅心定。

    及餘過現聖弟子無邊。

    如何賈人。

    但歸佛法。

    又答婆沙三十四雲。

    過現雖亦有餘弟子。

    而非現見當來解憍陳那等。

    現可見故。

    是故偏說。

    又複僧有二種。

    謂真與俗。

    第一義僧。

    雖複常在。

    以此依俗。

    俗僧未有。

    為重俗僧。

    故且歸二。

    又解為欲除謗生信。

    若也唯歸聖衆。

    時人當言。

    我歸聖衆。

    非汝僧以不歸依。

    心生輕賤。

    以輕賤故。

    不修供養。

    以此不供養便喪善利。

    以喪善利。

    更獲重??。

     第四門。

    二歸總有六種。

    一授不與律儀。

    俱五與律儀。

    俱此等者。

    須知詞司。

    若語雜亂。

    不得律儀。

    俱成律儀。

    相似妙行。

    又須開導。

    令起祈心。

    及緣境等。

    如受緣說。

    問若不受。

    三歸得成。

    受不。

    答不得俱舍十四雲。

    是故歸依普于一切。

    受律儀處。

    為方便門。

    異此則無除。

    不知者。

    婆沙三十四有二說。

    初雲不得以受律儀者。

    必依三寶。

    以三寶為門。

    得律儀故。

    又解亦得。

    謂若不知。

    三歸律儀受之先後。

    或複忘誤。

    不受三歸者。

    受得律儀。

    而授者得罪。

    若有憍慢。

    不受三歸。

    但受律儀。

    彼必不得受者。

    師前居卑劣座。

    或蹲或跪。

    曲躬合掌。

    恭敬而受。

    若不恭敬。

    不發律儀。

    必須從師。

    無容自受。

    以後若遇。

    諸犯戒緣。

    由愧戒師。

    不造衆惡。

    受此戒人。

    應随師教。

    受者後說。

    勿前勿俱。

    如是方成從師教。

    受異此授受。

    二俱不成。

    或稱佛而越法。

    或後佛而先僧。

    有所阙少。

    不成三歸。

    依此律文。

    賈人歸依。

    亦由歸少。

    未有律儀。

    若故倒說。

    獲罪不成。

    若無曉知。

    三數不阙。

    說不次者。

    無罪成就。

    若師言佛弟子。

    言弗或。

    師言弗弟子。

    言佛此開成就。

    俱弗不成。

    或師言歸依。

    弟子言爾。

    或語不出。

    言不具足。

    或華夷未融。

    滄吳音隔。

    如斯等例。

    總不成歸。

    說義表兆。

    翻邪得成。

     第五門。

    翻耶三歸。

    理通五道。

    除重地獄苦。

    适故無已外山。

    問海邊空林。

    曠野輕系之類。

    皆成歸依。

    餘之五種。

    唯局人中。

    故婆沙三十四雲。

    歸依有二。

    一與律儀俱。

    二不與律儀俱。

    與律儀俱者。

    唯在人。

    趣三洲非餘不。

    與律儀俱者。

    通餘趣處。

    又人中八衆。

    戒體俱四。

    一苾刍。

    二勤策。

    三近事。

    四近住。

    故俱舍十四雲。

    離苾刍律儀。

    無别苾刍尼律儀。

    離勤策律儀。

    無别正覺勤策。

    女律儀離近事。

    律儀無别。

    近事女律儀。

    所以知然由形改。

    轉體無舍得。

    而名有異。

    但由形轉。

    令諸律儀。

    名為苾刍。

    苾刍尼等。

     次善來文二。

    初善來化度。

    第二爾時下拂去譏嫌。

    前文有三。

    第一先度同友。

    五十。

    第二郁鞞羅兄弟千人。

    第三舍利等二百五十。

    初文可知。

    第二文二。

    初度千人。

    受具足戒。

    第二時。

    世尊下三事教化。

    前文複二。

    初度大兄師弟五百。

    次度二弟師徒五百。

    前文複二。

    初廣現通。

    并非二計次。

    迦葉念下生信出家。

    前文廣現神變。

    有十八事。

    迦葉自謂羅漢無能及者。

    沙門雖得羅漢。

    國人不識。

    既無名聞。

    不如我得。

    又解在于事中。

    雖複速疾理中不及故。

    不如我創矚神光。

    即合歸伏事。

    存我執不肯受行。

    今不獲已。

    放果執因。

    佛知将伏。

    并非二計。

    非阿羅漢者。

    果非非向阿羅漢道者。

    因非此觀。

    作事越我心期今蒙示非。

    故須棄舍棄舍出家。

    如文可解。

    二弟因此生信。

    亦具如文。

     次教化文三。

    第一就處總舉三事。

    第二别列三事化儀。

    第三所化道契無著初文。

    千人漏盡。

    要須待時處伴。

    此雲三事。

    論言三示導。

    一神變。

    二記心。

    三教誡。

    釋三示導二門分别。

    第一釋名。

    第二出體。

    言釋名者。

    示謂示現。

    現希有事。

    導謂導引。

    引入正法。

    故名示導。

    此之示導。

    若為示現。

    神境智通。

    變一為多。

    變多為一。

    乃至梵世。

    神力自在。

    令多有情。

    深心信伏。

    引入正法。

    故名示導。

    若為示現。

    他心智通。

    記說彼心。

    思念差别。

    如所記說。

    皆實非虛。

    令多等如前。

    若為示現。

    漏盡智通。

    随其所宜。

    教誡教授。

    速令見谛。

    遠塵離垢。

    于諸法中。

    生淨法眼。

    展轉乃至。

    諸漏永盡。

    令多等如前。

    次出體者。

    即亦通中一四六性。

    以慧為體。

    約智說者。

    初是俗智。

    次是五智。

    謂法類道。

    世俗他心。

    後者或六或十。

    如明中說。

    次列化儀。

    前二可解。

    第三說法者。

    令詳文意。

    可分為三。

    謂三徴釋。

    釋中文二。

    初對眼根廣釋。

    二約餘根類易。

    初文複二。

    一出熾然體。

    二釋熾然。

    名出體。

    複三。

    約根境識三。

    生觸出體。

    三從觸生。

    三受出體。

    次釋名亦二。

    一約三火。

    二約八苦。

    我說此苦。

    生處者。

    謂從熾然。

    以生于苦。

    又解文分為四。

    一約生觸解。

    以觸必從三。

    因生故。

    三因既爾。

    果亦同然。

    第二從觸。

    以生。

    三受。

    第三從受生三煩惱。

    第四從三煩惱生于八苦。

    我說此苦生處者。

    謂此八苦。

    從三大生。

    餘根同前。

    故亦如是。

    次漏盡可解。

    次度舍利弗等。

    文二。

    初受請施園為度之處。

    第二爾時世尊下。

    正明化度。

    前文有三。

    第一除國人疑。

    第二爾時下聞法悟道。

    第三瓶沙王下願果施園。

    前文佛赴王請。

    與衆同行國人情疑。

    不識師弟。

    故須說偈。

    問答顯有尊卑。

    初偈。

    問雲汝見事火。

    何變忽舍。

    吾今問汝。

    舍火所由。

    次得答雲。

    愛等起時。

    名之為垢。

    此增苦集。

    故複舍耳。

    次偈又問。

    汝見諸垢。

    心不耽求。

    今情所欣。

    欲樂何處。

    次答情樂生死循環。

    名之為迹。

    此迹滅故。

    稱雲休息。

    集因無故。

    苦果亦亡。

    故曰三界無所礙。

    苦集既無。

    即是滅谛。

    滅無殊狀。

    故雲不異心見。

    亦然名不可異。

    亦可見無别趣。

    名為不異證。

    與見同故。

    不可異我見滅。

    然不樂事火說。

    偈問答。

    鈍根猶疑。

    故就事中。

    以顯師弟。

    餘文可知。

    然受請入城。

    天主化為人像。

    引導贊歎。

    以顯三寶。

    威神國人。

    見此異相。

    說偈以問。

    上三句。

    問能敬者。

    下一句問所敬者。

    次天主說五偈。

    次答各上三句。

    答前下問所敬者。

    是如來各第四句。

    答前初問。

    能敬者是我。

     次度舍利等文三。

    一舍利于阿濕卑所悟道。

    二舍利轉授目連。

    目連複于舍利所證果。

    第三二人俱詣佛所。

    出家受戒。

    前文複二。

    初二問答。

    問知宗承。

    所說之法。

    次聞法悟道。

    初問有三。

    答亦含三。

    次問所說法。

    答是四谛。

    文言如來說因緣。

    生法是苦谛。

    亦說因緣。

    滅法是滅谛。

    若法所因生。

    如來說是因。

    謂說諸法生因。

    即是集谛。

    若法所因滅。

    謂說諸法滅。

    因即是道谛。

    大沙門亦說等指法。

    同師不異佛說。

    又解前之二句。

    是逆順緣起。

    故五分十六雲。

    法從緣生。

    亦緣滅次之三句。

    即是三谛四中。

    除道即同。

    智度論中。

    聞三谛悟道。

    故論十三雲。

    諸法因緣主是法。

    說因緣是法因緣。

    盡此是我師所說之義。

    餘文可解。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六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