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

關燈
見。

    于正法出家。

    亦得四沙門果。

    以是故我作是解。

    所作違理。

    名之為惡。

    耶心穴徹。

    目之為見。

    固執拒僧。

    名為違谏。

    别緣具四。

    一耶心正說。

    二僧如法谏。

    三拒而不從。

    四三羯磨竟。

    科解同前。

    不能重述。

    然阿利吒。

    耶心矯說。

    望人生信。

    故言此是真實。

    餘皆虛妄。

     次随順惡見被舉比丘戒 制意有二。

    一須舉意者。

    欲性違理。

    于道為災。

    今以耶心。

    說言不障。

    此則自壞損他增長生死。

    于正法中。

    無所任用。

    故須衆僧舉棄衆外。

    令使思??。

    改過從道。

    次不聽随順意者。

    然此比丘生耶謗佛僧。

    本舉雲。

    令絕化導。

    理應同僧。

    勿與來往。

    今辄随順。

    令彼惡僧。

    複自壞行。

    不能長道。

    情過不輕。

    故制提罪。

    别緣具四。

    一是惡見舉人。

    第二知是。

    三無因緣。

    四随順同事。

    一一結罪。

    犯相文四。

    一舉惡見比丘。

    是所随順者。

    二呵不舍。

    三作法治舉。

    四随順起過。

    滿戒五句。

    一人。

    二知是惡見舉人。

    三未作法者。

    謂未與解舉。

    四如是下牒惡見人随順同事。

    五結罪。

    釋中前三可知。

    第四句文四。

    一解惡見。

    二明不舍。

    三供給。

    四止宿。

    此中四句顯成室相。

    開中九句。

    不成室相。

    餘戒定室。

    皆不及此。

    若比丘下釋第五句。

    五分。

    随久近共語。

    語語波逸提。

    共坐坐坐提。

    共宿宿宿提。

    共事事事提。

     次随順被擯沙彌戒 制意具緣并同前戒。

    問所以沙彌作擯名者。

    答夫欲入道。

    要須有信。

    今以耶說。

    懷其信心。

    若不重加。

    擯名無以。

    怖之從道。

    又須共行不淨。

    情過不輕。

    然行不淨者。

    謂是漏失非淫。

    若是淫者。

    應須永擯。

    何有設谏。

    不聽随耶。

    又伽論第二雲。

    彼若忏悔者。

    還當攝受。

    犯相文四。

    一違谏不舍。

    二呵所不應。

    三作法治擯。

    四随順起過。

    初文複四。

    一說欲不障為谏所為事。

    二呵責。

    三設谏。

    四拒谏。

    滿戒五句。

    一犯人。

    二明沙彌說欲不障違谏儀軌。

    三彼比丘應語下正明治擯言。

    三宿者。

    謂第三宿明相未出。

    無上二三同宿事故。

    曰無如是事。

    汝出去等者。

    結成其擯。

    四若比丘下随順起過。

    五結罪。

    釋中除第二句。

    餘者具明。

     次拒勸學戒 凡欲起行。

    不能自成。

    要藉良緣。

    方能進業。

    今既良緣勸進。

    理應順從。

    意欲為非。

    拒而不受。

    故作是言。

    我今不學此戒。

    當問餘智慧持律比丘。

    即是輕篾勝人。

    無心進善。

    于道無益。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作不學意。

    二前人如法勸學。

    三作不受意。

    四無因緣。

    五言了犯。

    戒本四句。

    一人。

    二前人如法勸學。

    三如是語下不受結罪。

    四開不犯。

    若為知為學。

    應反難問。

    又下開雲。

    彼比丘癡不解。

    又雲。

    其事實爾。

    事實者謂前勸人非理。

    更須咨問勝德。

    釋中不解開句。

    前三具明。

     次毀毗尼戒 戒為滅惡之源。

    衆善之本。

    理應贊歎。

    令法興顯。

    今反毀呰。

    廢人誦習。

    敗損不輕。

    是以聖制。

    故多論第六雲。

    與諸比丘結戒者。

    為尊重波羅提木叉故。

    為長養戒故。

    為滅惡法故。

    别緣具五。

    一是毗尼。

    二前正誦時除去未誦誦竟。

    三作滅法之意。

    四發言輕呵。

    五言了便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前人誦時。

    三作是語下舉其呵意結罪。

    所以須呵者。

    以說此戒時令人惱。

    令人愧。

    令人懷疑也。

    次釋具明。

    然說有自他。

    誦亦應爾。

    文中據總。

    但言誦時。

    問何以呵戒。

    罪重餘二輕耶。

    答多論有五義。

    故罪重一戒。

    是佛法平地。

    萬善由之而生。

    二一切佛弟子。

    皆依而住。

    若無戒者。

    則無所依。

    三一切衆生由戒而有。

    四入佛法之初門。

    若無戒者。

    則無由入泥洹城也。

    五戒是佛法之纓珞。

    莊嚴佛法。

    是故罪重。

     次不攝耳聽戒 夫論解者。

    不能自生。

    要假說聽。

    方能開悟。

    今乃癡心怠法。

    不肯聽受。

    不知耶正。

    豈達是非事等面牆無由進道。

    失利處深。

    故次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廣說戒時。

    二者身在衆坐。

    三作不聽之意。

    四說竟便犯。

    随其中間。

    一一戒不聽者吉。

    戒本四句。

    一人。

    二将說戒時自言始知。

    三餘比丘下證其久知。

    若實久知而言始知者。

    犯妄語提罪。

    若實本來無知無解。

    無妄語罪。

    有不聽法??。

    四彼比丘下結罪。

    屬彼由不聽故。

    不識戒相。

    故曰無知無解。

    雖無知解。

    以識事故。

    随作犯根本。

    故曰若犯罪。

    應如法治。

    五分。

    若比丘與比丘受戒。

    即應教為廣說。

    若二若三。

    于說戒中坐。

    若知若不知。

    作是語。

    波逸提。

    于根本罪。

    緣而不了。

    複有無知之??。

    故曰重增無知罪。

    語言下顯不聽過。

    辯相具解。

    謂犯根本及無知罪外。

    複有不攝耳罪。

    故言重。

    與不與者吉。

    謂是秉衆比丘。

    亦可得名以不用心聽法無知。

    波逸提。

     次同羯磨賞物已後悔謗僧戒 多論雲。

    與諸比丘結戒者。

    為滅鬥诤故。

    為滅苦惱故。

    為得安樂行道故。

    别緣具四。

    一是僧物。

    此是僧得施物。

    非是常住。

    常住物者。

    不合賞知事人。

    故祇雲。

    僧物者僧伽梨等。

    一切應分物。

    二同作羯磨。

    賞知事已。

    三悔反謗僧。

    四言詞了了。

    戒本三句。

    一人。

    二同作羯磨賞僧知事。

    三後如是言下謗僧結罪釋中不解第二句。

    釋第三句中文三。

    一親友。

    二僧物。

    三結罪。

     次不欲起去戒 如法僧事。

    理應詳遵。

    今辄舍去令。

    不知合。

    惱衆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五。

    一如法僧事。

    簡非法。

    二知如法。

    三不與欲。

    四辄起去。

    五霍腳出門。

    五分第八雲。

    僧斷事者。

    白羯磨白二白四羯磨。

    若屋下羯磨。

    随幾過出。

    一一皆提。

    若露地羯磨。

    出去面一尋。

    波逸提。

    若神通人去。

    離地四指提。

    若僧不羯磨。

    斷事出去吉羅。

    若私房斷事來而去吉羅。

    滿戒三句。

    一人。

    二僧作法。

    三不與欲下去而結罪。

    釋相可知。

     次與欲已後悔戒 先知僧事。

    如法已與欲訖。

    後以偏私之情。

    辄便悔反。

    同惡相朋。

    增長生死。

    惱衆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如法僧事。

    二已與欲。

    三辄悔反。

    四言章了。

    戒本三句。

    一人。

    二如法與欲已。

    三後悔結罪。

    釋中具明。

     次屏聽四诤戒 凡是屏言。

    多随情欲。

    意在鬥亂。

    辄往盜聽。

    過是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先起四诤事。

    二前人平量。

    三作鬥亂意。

    四辄往盜聽不令彼覺。

    五聞語便犯。

    問盜聽結罪。

    既在聞時。

    何以戒本雲。

    聽此語向彼說。

    答此就聽者。

    本意欲向彼說。

    理實聽時得罪。

    不待彼說。

    若向彼說。

    便是兩舌戒收。

    又問何以此戒聽時即犯。

    前兩舌中要向彼說。

    解前戒先未有诤。

    聽時不犯。

    以聽之時。

    未定生诤。

    此戒先有诤事往聽即犯。

    以聽之時。

    必生诤故。

    戒本三句。

    及釋可知。

     次嗔心打比丘戒 出家理應齊修忍行。

    和合相得。

    不廢正業。

    今以嗔心打他具戒。

    逼惱情深。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比丘。

    二起嗔恚。

    三作打意。

    四着結犯。

    問此打比丘獲以提罪。

    如何大集經雲。

    打罵出家人。

    過出一萬億佛身血。

    答經據違理故重。

    律就違教故輕。

    又解律據同類相打制以提名。

    經就俗打上尊。

    所以罪重。

    猶如凡人相打即輕。

    打文即重。

    故此亦然。

    結意異故。

    餘相可解。

     次手博比丘。

    或前戒 限分中制。

    着始成犯。

    此戒深防中制博拟獲??。

    祇律十八雲。

    六部比丘以側掌刀。

    疑十六群。

    作是言。

    我以掌刀。

    斫堕汝面。

    彼恐怖故。

    即便大啼。

    文相可解。

     次無根僧殘謗戒 制意等。

    同前大謗。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嗔心。

    三無根。

    四舉殘謗。

    五結犯。

    辯相之中。

    略不解第二句。

    餘者具明。

    謂初三别解。

    四五合明。

    亦應具舉六心防巧及書使手印。

    并同其前假根理犯。

    文中略無。

     次突入王宮戒 王者自在。

    婚會無時。

    辄入宮中共相逼斥。

    彼此懷愧。

    殊非所宜。

    情過不輕。

    是以聖制。

    過如下辯。

    别緣具五。

    一是刹利王。

    二王與夫人同在一處。

    三未出未藏寶。

    四無因緣。

    謂有奏白被請難等。

    五入宮門内犯。

    五分。

    雙腳過提。

    随遠近步步提。

    犯相文四。

    一以施佛飯故。

    獲得現報為夫人。

    二在高樓上下報恩緻敬。

    三還至宮下化王生信。

    聽諸比丘入出宮中。

    第四時加留下正明其犯。

    第二緻敬文中。

    有其三句。

    初因緻敬。

    便問因果。

    四句疑事。

    第二爾時世尊下廣為解釋。

    今生信樂。

    如是末利下一一結示。

    三爾時末利下聞法領悟。

    受道獲益。

    乃至二三歸三寶者。

    但是增其善心。

    戒不重發。

    餘文可知。

    戒本四句。

    一人。

    刹利王甄餘小者。

    三王與夫人同是一處。

    四而入下結罪。

    釋中具解。

    多論第九雲。

    其進禦時。

    所著寶衣。

    輕明照徹。

    内身外現。

    以發欲意。

    未藏此衣。

    名未藏寶。

    又女為男寶。

    夫人未以餘衣覆身。

    亦名未藏寶。

    五分雲。

    寶者所重之物。

    及諸女色。

    皆名為寶。

    未出者。

    女在宮中未出。

    未藏者。

    女在此宮。

    未使藏隐。

     次捉寶戒 前三十中為畜故捉。

    此不為畜直捉故犯。

    制意同前。

    然遺落者。

    好惡難知。

    雖為還主。

    終招譏謗。

    又取此物容生盜心。

    禁微防着。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三。

    一是寶物。

    二除藍中及寄宿處。

    三捉便犯。

    古舊諸師皆雲。

    若非遺落捉。

    犯小罪者。

    不知依何理教。

    故作此言。

    理實此戒。

    且寄遺落為緣。

    一禁已後是寶皆斷。

    然非遺落。

    即許捉者。

    何因對事。

    别開藍等。

    以此例餘。

    同該禁限。

    然餘文中正以他寶為緣。

    又多論第八雲。

    若僧?牆外。

    複非白衣住處不應取。

    又第五雲。

    若捉他寶。

    自說淨寶。

    得波逸提。

    一切錢若他錢。

    若說淨錢捉得吉羅。

    十誦第十五雲。

    是中犯者。

    若比丘捉舉他錢金銀車??馬瑙琉璃真珠。

    波逸提。

    若比丘有似寶物。

    作男子莊嚴具。

    女人莊嚴具。

    器杖鬥具。

    捉舉是物。

    波逸提。

    捉為珠突吉羅。

    彼文若非他物。

    卅戒收。

    前戒金銀獲提。

    錢但得吉。

    滿戒五句。

    一人。

    二所捉寶體。

    三自他捉業。

    四除開不犯。

    五結罪。

    次若比尼下誦前不犯句。

    作如是緣者。

    謂是開緣。

    非餘者唯藍内及宿處不犯。

    餘者總犯。

    故雲非餘。

    釋中不解三五二句。

    餘者具明。

    僧祇十八雲。

    若塔園内見寶淨者自取。

    若不淨者使人取舉。

    作念有主求當與。

    作如是念。

    不異佛生時等。

    大會諸人忘嚴具。

    種種諸物。

    比丘見者當取。

    應唱令問。

    此是誰物。

    若是主者與。

    若無識者。

    應懸着柱上顯露處。

    令人見之。

    若有人言。

    此是我物。

    應問言汝何處失。

    答相應者與。

    若無人識者。

    應停至三年已。

    若塔園中得者。

    即作塔用。

    若僧園中得者。

    當作四方僧物用。

    若是貴重物。

    寶璎珞金銀者。

    不得露現。

    唱令得寶。

    比丘應審谛數看。

    有何相貌。

    然後乃舉。

    若有人問。

    我忘寶物。

    有見者不。

    比丘應問。

    汝何處忘汝寶。

    有何相貌。

    若不相應者。

    語言此僧伽藍廣大。

    汝可廣求。

    若相應者。

    出寶示言。

    長壽。

    此是汝物不。

    若言是。

    不得于一人前與。

    應集衆多人。

    教言汝歸依佛法僧。

    若世尊不制戒者。

    汝眼看猶不可得。

    乃至廣說。

    若無有人來者。

    至三年。

    如上随所得處。

    當界用之。

     次非時入聚落戒 時為資身事。

    須往返非時遊散。

    妨廢正修。

    此則招譏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非時分。

    二往白衣村。

    三無因緣。

    謂有啟白請。

    喚難等不犯。

    四不屬授。

    五入便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非時。

    三入聚落。

    四不屬授。

    五結罪。

    釋相可知。

    若有三寶等事。

    無比丘白者。

    直去不犯。

    多論第九。

    入聚落内時。

    若總白入聚落。

    後到随意所至。

    若别相白。

    若先不白。

    随見異寺。

    比丘白無犯。

    五分第十雲。

    若行路經聚落。

    若暮須往宿。

    若八難起不犯。

    此文除道由村過。

     次過量床戒 坐卧高床。

    增貪長慢。

    既乖法式。

    制不聽為。

    别緣具五。

    一床。

    二為己。

    三自作使人作。

    四過量。

    五作成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示作法。

    三截竟下結。

    釋相可知。

    多論雲。

    八指者。

    一指二寸也。

    所以不入舍堕者。

    以截斷故。

    截使應量。

    入僧中悔。

    五分亦雲。

    應先截然後悔過。

    僧祇二十。

    開福德舍中。

    床高無罪。

     次兜羅綿纻床戒 多論第九雲。

    兜羅綿者。

    草木華綿之總稱也。

    以是貴人所畜故。

    又人所嫌故。

    喜生蟲故。

    又若卧耎暖上。

    後得寒及粗。

    硬時不堪忍故。

    别緣具四。

    一是兜羅綿。

    二為己貯床。

    三自作使人作。

    四成結犯。

    戒本及解可知。

    五分第十雲。

    若不壞。

    坐坐波逸提。

    若卧若卧波逸提。

    若他與受波逸提。

    要先棄。

    然後悔過。

    若不爾。

    罪益深。

     次骨牙角作針筒戒 物小費功。

    招譏損業。

    長貪違教。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牙角。

    二作針筒。

    三為己。

    四自作使人作。

    五作成結犯。

    戒本及釋可知。

    五分雲。

    亦應先壞。

    然後悔過。

    尼多在寺。

    不喜遊行。

    作之義稀。

    故犯小罪。

     次過量尼師壇戒 此下四戒。

    制等并同。

    寔以信施之物。

    用須節量趣得。

    資身長道而已。

    今作過量。

    患累處深。

    壞行不輕。

    故須聖制。

    五分第十。

    居士呵雲。

    大德何不稱身作之。

    雖不出家财。

    豈應不惜。

    釋子常說。

    少欲知足。

    而今如此。

    無沙門行。

    破沙門法。

    别緣具五。

    一是尼師檀。

    二為己。

    三自作使人。

    四過量。

    五作成犯。

    尼師檀者。

    是梵言。

    故言自今已去。

    聽諸比丘為障身障衣障卧具。

    故作尼師檀。

    若其從用。

    名為坐具。

    五分又雲。

    不應不敷坐具坐僧床蓐。

    犯者突吉羅。

    十誦五十八。

    佛聽畜尼師檀。

    為愛護卧具。

    故無尼師檀。

    不應生僧卧具。

    伽論第六亦爾。

    又十誦五十九雲。

    師檀法者。

    比丘不應受單尼師檀。

    先受尼師檀。

    不應離。

    若離得吉羅。

    母經第七。

    尼師檀不得裹木土。

    護尼師檀法。

    如護身皮。

    戒本三句。

    一人。

    二出量之分齊。

    三量過結罪。

    磔手大小如上明訖。

    坐具作者。

    有師雲。

    必須先依小量。

    後更别增半磔。

    若不爾者。

    即同?阇。

    不割截淨。

    今釋不然。

    先本小者不可棄之。

    故須舊上别增半磔。

    若更别為。

    即須通計不勞。

    先依小作。

    後更增新。

    爾者。

    如何成割截淨。

    答?阇過量。

    不截不淨。

    截卻始淨。

    名割截淨故。

    五分三十立非雲。

    作坐具随意大小淨。

    又複三衣割截。

    聖教示有軌儀。

    此若割截同衣。

    何不顯其修數。

    又此割截坐具。

    皆無至教可憑。

    若以不截。

    即同?阇。

    所以彼殄非中。

    指同此制。

    此制過量不論割截。

    故文六群便多作廣長尼師檀。

    戒雲。

    若過裁竟提。

    餘相可解。

     次過量覆瘡衣戒 五分亦雲。

    今聽諸比丘護身護衣護僧坐蓐。

    故畜覆瘡衣。

    用細滑物作。

    餘相可知。

     次過量雨浴衣戒 此衣障身浴。

    多論雲。

    昔有羅漢比丘。

    浴有一比丘。

    見其身體鮮淨細耎。

    便欲心生。

    後不久男根堕落。

    即有女根。

    則休道為俗生子。

    後還遇見。

    即便識之。

    知本所因。

    即歸情求。

    及羅漢教令悔過。

    用心純至。

    還得男根。

    故宜不露形也。

     次過量三衣戒 多論第九雲。

    佛身丈六。

    常人半之。

    衣量廣長。

    皆應半也。

    佛弟難陀短佛四指。

    衣應減長中一尺。

    廣中四寸。

    佛衣色如金。

    诘施氈色亦爾。

    故難陀衣。

    宜當覆沙。

    覆沙者。

    言壞色也。

    令同比丘衣色。

    問前三戒量依佛磔手所。

    以三衣随己身量。

    答前三非是道服正标。

    故随大小。

    皆得受用。

    是以即定量之分限。

    三衣為是。

    道服正标。

    以磔手定。

    皆不稱體故。

    各随己身量為限。

    又以衣量不定。

    故有等過。

    前三定故即。

    無等過。

    問衣制等過缽亦應爾。

    答衣以體同。

    謂量亦爾。

    缽體全異。

    故無等過。

    上來九十戒竟。

     ●次明四提舍尼法。

     先總解五門分别。

    第一置四所以。

    第二次第之相。

    第三持犯方軌。

    第四違制不同。

    第五二部同異。

     初門。

    凡起譏過托。

    二眷屬。

    一内二外。

    内中複二。

    謂在私屏及以衆中。

    初戒屏處尼邊受食。

    容生染穢。

    故在第一。

    次戒衆中偏情與食。

    同受不呵故制。

    第二外中二者。

    聚蘭有異。

    聚中學家過受。

    令他财物罄竭。

    招譏不輕故制。

    第三蘭中安坐受食。

    賊逼送食。

    女人亦過不輕。

    制此。

    第四是則首末差分。

    有斯四損。

    翻損成益。

    故立四戒。

     第二門。

    内衆情親。

    兼是師位。

    喜起此過。

    故在前明。

    俗人外衆。

    墨服不同。

    緻犯義稀故。

    次居後然。

    在内中屏處為數。

    衆中作稀。

    故有先後。

    外中起過。

    亦為聚數蘭稀。

    次第應爾。

     第三門。

    此中二四兩戒具二持犯。

    若論二犯。

    體一名别。

    二持具含兩義。

    準上應知。

    不能繁述。

    初三兩戒。

    止持作犯。

    或可二四兩戒據别體邊。

    是則四戒俱成。

    止持作犯。

     第四門。

    唯學家戒。

    是違僧制。

    以僧秉此。

    學家羯磨。

    由無法時。

    受食無犯。

    作法已後方成罪故。

    理實得罪。

    亦違佛制。

    以佛不秉羯磨法故。

    餘之三戒并違佛制。

    以無僧命衆法可違。

     第五門。

    尼以稀故。

    并獲吉羅。

    僧為作數。

    鹹得提舍。

     在白衣舍自手從非親裡尼受食戒 制意同前。

    取衣戒說。

    别緣具五。

    一在俗人家。

    二非親裡尼。

    三無因緣除親及病。

    問所以此中除親上同行宿坐中無。

    答前為外相不練。

    故不除親。

    此在俗家知委故許。

    病為苦惱。

    無譏故聽。

    四自手取除置地。

    使人表敬不絕。

    五食成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是村非親裡尼。

    三無病除去開緣。

    四自手受食。

    五是比丘下明違。

    廣解具明。

     次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 凡是衆聚。

    清谧仿佛。

    給園之俦。

    容止寂寥。

    依希鹫嶺之會。

    然此弊尼公然壞法越。

    次指授狀涉曲私。

    穢迹既彰。

    不可容忍。

    衆默同受。

    并犯可呵。

    别緣具五。

    一白衣舍。

    二比丘尼。

    三偏指授。

    四衆不呵。

    五食方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在白衣家内食。

    三是中下偏心指授。

    四比丘下教呵方法。

    五若無一下不呵犯也。

    解釋可知。

     次違制學家受食戒 今此學家以見谛迹。

    誠心供養。

    觸事無餘。

    以施無餘。

    财物竭盡。

    今僧立法。

    使絕受取。

    而諸比丘貪無慈愍。

    故違受食。

    結以可呵。

    緣具五。

    一夫妻俱得見谛。

    二僧與作法。

    三無因緣除病及請。

    四自手取除置地使人。

    五食成犯與作法者。

    五分第十雲。

    不聽處處與。

    餘家作學家羯磨。

    若婦是聖人。

    婿是凡夫。

    或婦是凡夫。

    婿是聖人。

    皆不應作。

    若夫婦俱是聖人。

    無悭貪心。

    财物竭盡。

    然後乃與。

    作學家羯磨。

    滿戒四句。

    一先明學家僧作羯磨。

    二出能犯人。

    三于如是下無緣自手受食食。

    四是比丘下辯違。

    釋中初二不次。

    餘相可解。

    僧祇二十一。

    啖者餅果等。

    食者五正五雜。

    正食不犯中。

    财物還多乞解。

    學家羯磨。

    十誦十九雲。

    僧應籌量可舍不可舍。

    若财損減不增長。

    爾時若乞不乞。

    不應舍。

    若财物增長。

    若乞不乞皆應舍。

    若财物不增不減。

    爾時若乞應舍。

    不乞不應舍。

    若作法竟。

    五衆俱不得取。

    若舍羯磨竟。

    五衆随意取。

     次蘭若受食戒 凡是蘭若之處。

    多有盜賊所依。

    理應翹勤。

    出外受食。

    今以安坐。

    諸女送食。

    因彼賊掠。

    招譏故制。

    别緣具五。

    一是蘭若險難之處。

    二先不語檀越。

    三無因緣。

    四自手受。

    五食成犯。

    滿戒四句。

    一人。

    二是蘭若難處。

    三若比丘安坐受食。

    四應向下結違然。

    第三句雲。

    先不語檀越者。

    謂先不語莫來而忽來者。

    在藍外受不犯。

    藍内即犯。

    故言在僧伽藍内無病自手受食。

    問唯在藍内是犯。

    藍外道路不犯者。

    何故緣中語諸女雲。

    莫出道路。

    有賊恐怖。

    若已出城。

    應語言。

    莫至僧伽藍中。

    道路有賊恐怖。

    答此恐諸女來至藍中。

    故複語言。

    道路有賊。

    不以此言。

    證道路犯。

    詳其戒本及釋。

    并皆藍内成犯。

    餘相可解。

    上來提舍尼竟。

     ●次明衆學戒法。

     言衆學者。

    以上四犯所防過粗。

    故舉數限。

    标以别名。

    此中所防微細。

    乃有無量不可定數。

    故名衆也。

    爾者如何。

    文彰一百。

    答此就所防喜犯者說。

    餘并攝在雜行法中。

    又言式叉迦羅尼者。

    見論十六雲。

    屍沙者學也。

    迦羅尼者。

    應當作此言。

    是到順日。

    應當學。

    多論第九。

    問曰。

    餘篇不言應當學。

    而此戒獨爾。

    答曰。

    餘戒易持而罪重。

    犯則成罪。

    或衆中悔或對手悔。

    此戒難持而罪輕脫爾有犯心悔念學罪即滅也。

    以戒難持易犯。

    故常慎心念學。

    不結罪名。

    直言應當學也。

    此就所防。

    即是吉羅。

    今應學者。

    勸學名也。

    以此所防。

    威儀微細。

    自非專持。

    無由行立。

    以行立故。

    顯學功成。

    是故獨名應當學也。

    于此有作義門釋者。

    便是無義強立。

    不繁須設。

    然古舊諸師分戒為四者。

    初有五十一戒。

    明敬僧威儀行。

    所以明者。

    以其威儀服飾行住。

    往來食請違失。

    便自壞行。

    複令衆生不重僧寶。

    為此須以敬僧居首。

    第二不恭敬人不得為說法下有八戒。

    明敬法威儀行。

    所以明者。

    法是濟溺。

    喪之玄律。

    超升彼岸。

    趣涅槃之正躅。

    實相嘉謀。

    敬而行之。

    永離衆苦。

    慢而毀犯。

    長沒愛河。

    第三不得止宿佛塔下有二十六戒。

    明敬佛威儀行。

    所以爾者。

    佛為導主利益群生。

    開化之功莫過于佛。

    其恩既深。

    其德彌廣。

    事須殒命。

    亡身虔心供養。

    第四人坐己立下有十五戒。

    收前不盡能敬之儀。

    故更雜明四威儀行。

    就前敬僧之中。

    複分為四。

    初有二戒。

    教諸比丘。

    着衣裳法。

    使齊整端嚴。

    應法無失。

    第二從不得反抄衣下有二十三戒。

    入村受請行來進止。

    第三從不用意受食下有二十三戒。

    食上方軌。

    第四生草菜上大小便下有三戒。

    便利進不此非順理。

    不假須然。

     先解初戒 十誦十九雲。

    爾時諸比丘極高着泥洹僧。

    極下着。

    參差着。

    不周齊着。

    佛見已作是念。

    我當觀過去諸佛。

    雲何着泥洹僧。

    空中淨居天言。

    世尊。

    過去諸佛周齊着泥洹僧。

    佛亦自憶。

    知過諸佛周齊着泥洹僧。

    佛複念。

    我當觀未來諸佛雲何着泥洹僧。

    天告等同前。

    佛複作是念。

    我當看淨居天雲何着泥洹僧。

    天告等同前。

     次至三衣戒 觀亦同此。

    多論第九。

    問曰。

    五篇戒中。

    佛何以止制着泥洹僧。

    着三衣。

    觀去來佛。

    及淨居天耶。

    答曰。

    佛結五篇戒。

    皆應觀三世諸佛及淨居天。

    但年歲久遠。

    文字漏落。

    餘篇盡無。

    此中獨有。

    複次結五篇戒。

    此最在初結。

    後集藏者。

    诠次在後。

    以此篇貫初。

    故餘篇不說。

    複次此戒于餘篇是輕者。

    将來弟子不生重心。

    是故如來以佛眼。

    觀去來諸佛及淨居天。

    而後結也。

    使來世衆生。

    不生慢罪。

    複次三世諸佛結戒有同不同。

    于五篇戒中。

    不必盡同。

    此着泥洹僧袈裟。

    三世諸佛一切盡同。

    是故此戒觀諸佛及淨居天。

    餘篇不觀也。

    又雲極高着泥洹僧者。

    非是五比丘。

    非是優為迦葉等。

    又非善來比丘。

    多是白四羯磨受具戒者。

    如釋種千人。

    同時出家者。

    此諸人等多壞威儀。

    如釋種比丘。

    本出豪族。

    以先習故。

    下着泥洹僧。

    諸婆羅門外道在佛法中出家。

    高着泥洹僧。

    諸六群比丘參差着泥洹僧。

    言故作犯應忏突吉羅者。

    謂犯根本罪。

    以故作故。

    犯非威儀者。

    複得失威儀罪。

    以此例餘。

    諸戒并爾。

    又如謂上座收攝卧具。

    出門獲提。

    複得非儀吉羅。

    若不故作者。

    謂不作故違聖教心。

    識事故。

    直犯。

    根本吉羅。

    此之三罪根條雖異。

    論其忏者。

    鹹并責心。

    然母經雲。

    對手一說忏者。

    極與此文相違。

    不可依用。

    此一既爾。

    下戒同然。

     次三衣戒 僧祇二十一雲。

    齊整披衣時。

    不得如纏軸。

    應當通肩披着。

    紐齊兩角。

    左手捉時。

    不得手中出角頭如羊耳。

    又着衣時。

    須現福田。

    及供養相。

    故舍利弗問經。

    舍利問雲。

    雲何于訓戒中。

    令弟子偏袒右肩。

    又為迦葉村人說城喻經雲。

    我諸弟子當正披袈裟。

    俱覆兩肩。

    勿露肌肉。

    使上下齊平。

    現福田相。

    行步庠序。

    又言勿現??臆。

    于此二言。

    雲何奉持。

    佛言。

    修供養時。

    應使偏袒。

    已便依事。

    作福田時。

    應覆兩肩。

    現田文相。

    雲何修供養時。

    如見佛時。

    問訊師僧時。

    應随事相。

    若拂床等諸作事。

    雲何作福田時。

    國王請食。

    入裡乞食坐禅誦經。

    巡行樹下。

    人見端嚴。

    有可觀也。

    餘戒釋相并應類知。

    義既不難。

    豈勞廣辯。

    上來衆學戒竟。

     ●次明七悔過法。

     此之七藥。

    能除四诤。

    文義包富。

    非此略論。

    若欲廣明。

    至下當辨。

    然直遣文。

    可分為四。

    第一标宗。

    此七毗尼能除四诤。

    以能除诤。

    名悔過法。

    第二顯本。

    謂此不離半月說中。

    以不離故。

    名戒經中來。

    第三舉功。

    若欲殄除已起四诤。

    必用七藥。

    故曰應滅。

    第四明用。

    正示用藥滅诤儀軌。

    文言應與者。

    謂有德人。

    與此七藥令诤除滅。

    名為應與。

    若其不與。

    明即有違是上式叉迦羅尼義。

    前據自行以彰應學。

    此約衆法勸令應與。

    二文并無所防之過。

    直言應學應與。

    明是一類。

    但以衆别不同。

    開為二問。

    理實總收為第五犯。

    又複應與。

    即須與之。

    不與犯者。

    是突吉羅。

    故尼律中尼提僧吉。

    即是離合不同。

    亦是輕重有異。

    釋所以者至下當辯。

     此釋悔過法已。

    總是比丘犯竟。

     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