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開宗記卷第四

關燈
解。

    次受失不者。

    若被淨人觸。

    受法即失。

    故多論雲。

    觸已更受。

    故知失受。

    問觸既失受。

    何用口為。

    答口防任運。

    不防遇緣。

    以遇緣強。

    故不防也。

    又以時藥無任運。

    即不加口法。

    明知防任運。

    不防遇緣。

    又解遇緣無過。

    口法不防。

     次明差别。

    五門分别。

    謂境藥防生及強弱。

    言約境者。

    手是異類。

    不通同類。

    以同類中。

    宿觸緣等。

    口唯同類。

    不通異類。

    以秉法故。

    異類不成。

    又複口具二境。

    謂同異類。

    手但一境。

    謂唯異類。

    次約藥者。

    藥有淨穢。

    手受皆成。

    口受持開。

    故唯局淨。

    如功德衣。

    要即日來應法。

    又時藥一種。

    唯手非口。

    餘之三藥通手及口。

    次約防者。

    手但防兩。

    謂不受惡觸手。

    後即失。

    不防二宿及非時。

    論其二煮。

    複非對除。

    以此手受。

    但二故少。

    口法通下三藥。

    對三說者。

    非時亦防二罪。

    謂不受惡觸。

    此防任運。

    失受惡觸。

    不同手受防。

    一往不受惡觸。

    此義通下二藥。

    但至明相。

    故無二宿。

    二煮亦非對除。

    故不防也。

    七日防四。

    以經宿故。

    更加二宿。

    盡形準此。

    亦防四罪。

    或防二煮。

    至下文明。

    次約生者。

    時藥唯手。

    受手正生。

    殘義兼惡觸。

    以任運失受。

    便有惡觸。

    過生下之三藥。

    由口生者。

    正是非時長及無緣服吉。

    故言非時過非時。

    七日過七日。

    盡形壽藥。

    無緣吉羅。

    亦義兼明相出時殘宿惡觸。

    雖明相出。

    後更有餘罪。

    然并不由口法而生。

    次強弱者。

    具二義故。

    手強于口。

    一若不手受。

    不合加口。

    二以手受。

    是根本故。

    又解口受。

    亦具二義。

    得名為強。

    一若無口法加。

    延手受。

    過時即失。

    不得長時。

    二以口受防過多故。

    此則二受互為強弱。

    次下釋文可知。

    結中四句同前。

     次索美食戒 出家理應舍諸美味。

    耽求好食。

    惱物增貪。

    别緣具四。

    一是美食。

    二自為己。

    三無因緣。

    四食便犯。

    滿戒四句。

    一出四種美食。

    二能犯人。

    三如是下無病。

    四自為下索而結罪。

    釋文可知。

    尼乞義稀。

    故犯可呵。

    此之吉羅結方便罪。

    五分第八開雲。

    若為病比丘索。

    若從親裡家。

    若知識家索比不犯。

     次與外道食戒 異學精疏。

    不知恩分。

    雖得飲食。

    反生诽謗。

    又此邪人辄自與食。

    謂是勝田比丘不如。

    故五分白衣雲。

    沙門釋子尚供養外道。

    我等何為而不奉事。

    别緣具六。

    一是在家外道。

    古舊釋雲。

    是出家外道。

    甄去在家外道白衣。

    犯輕故爾。

    所以然者。

    出家名同。

    真僞難分。

    容生惑倒。

    故制得重。

    在家白衣道俗位别。

    不生人惑。

    所以犯輕。

    此釋不然。

    詳其文意。

    唯是在家。

    故言時彼乞兒衆中。

    有一露形外道。

    家女顔端正。

    又次緣雲。

    時彼會中有一梵志。

    既在乞兒會中。

    定非出家者。

    由緣如此。

    故戒本中雲。

    外道男。

    外道女。

    以此故知唯在家者。

    然廣釋中雲。

    波私波羅阇者。

    在此衆外出家者是。

    準此即通出家外道。

    然以此名懸牒。

    解釋緣起戒本二處俱無不以此。

    故證是出家者。

    若準此義對尼别者。

    此唯在家尼。

    通出家及在家白衣。

    僧祇三十八亦雲。

    在家俗人及出家外道。

    又解準廣解文。

    亦通出家者。

    故多論第八雲。

    若自手與。

    一切九十五種。

    異見人食。

    不問在家出家裸形有衣。

    悉波逸提。

    準此但是外道皆犯。

    不問在家出家尼。

    若據文唯是出家外道及白衣。

    以此故是緣異。

    亦可義通。

    在家外道以與白衣亦犯。

    故是緣異。

    二知是。

    三非親除父母。

    四是食除衣。

    衣犯小罪。

    五自手與。

    除置地遣人。

    六領受即犯。

    緣中不呵者。

    以無情過。

    五分中佛亦種種呵責。

    滿戒四句。

    一人。

    二外道男女。

    三自手與食。

    四結罪。

    解釋可知。

    尼是犯同緣異。

    且結方便吉羅。

     次先受請已前食後食詣餘家戒 既受他請。

    赴須及時。

    辄别經過往不齊。

    集僧既未盡。

    不得設食。

    稽留大衆。

    食不得足。

    惱衆不輕。

    所以聖制。

    别緣具五。

    一先受他請。

    二不屬授。

    三向白衣家。

    四除因緣。

    五入門犯。

    戒本有三。

    一略結前食。

    二次明随然随有兩。

    一者随結。

    二者随開。

    随開有四。

    一開屬授。

    二開病時。

    三作衣。

    四施衣。

    或可更加衣時。

    為五廢立開合。

    如别衆明。

    三滿戒五句。

    一是比丘先受他請。

    二食前食後詣餘家。

    三不屬授。

    四除開緣。

    五結罪。

    餘時者下誦前第四句。

    釋中具解餘比丘下釋第三。

    屬授句凡屬授者。

    要屬界内。

    同受請者。

    不同非時。

    展轉相白。

    故母經第七雲。

    若無檀越。

    請不語比坐。

    得入聚落。

    乞食無過。

    若受請者。

    不語比坐。

    去則有過後。

    食時亦如是。

    若比丘下解第五句。

    于中文二。

    一失屬分齊。

    二若比丘結罪。

    前失屬授細分有七。

    一欲詣村中道還失。

    二不至所屬處。

    更詣餘家失。

    三至庫藏失。

    四至聚落失。

    前第二句欲入村。

    更詣餘家失。

    此句至白衣家。

    更入聚落。

    義是相似。

    绮文而已。

    五至邊房。

    謂是零居之所。

    六至比丘尼寺。

    七若即白衣家。

    還出失此等失者。

    謂在中前時。

    促存護衆僧。

    故佛制随白處直往。

    或别經過。

    即失前屬。

    若更往者。

    應須重白。

    不同非時入聚落中。

    以時長遠。

    不須護僧。

    雖更經過。

    不失前屬。

    次結可知。

    作白法。

    僧祇第二十雲。

    長老憶念。

    我某甲離同食行至餘家。

    答言爾。

    開中若無比丘不屬。

    開至庫藏等五處所屬白衣家。

    謂是本所屬處。

    若衆多家敷座具者。

    謂多家共作一會。

    随所至家。

    皆是請處。

    是故不犯。

     次食家中有寶強安坐戒 在家俗人耽欲之所。

    比丘不應在中久住。

    今辄居此。

    妨彼邪心。

    傷情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食家甄去斷淫家及俱受齊。

    二是夫婦常所居屏處。

    三無第四人。

    四無因緣。

    五申手不及戶處坐。

    戒本四句。

    一人。

    二食家。

    三有寶。

    四結罪。

    解釋可知。

     次食家中有寶在屏處坐戒 餘義同前。

    唯是屏處。

    有第三人為異。

     次與俗女露處坐戒 餘義亦如前。

    但此犯及戒本彰其露處。

    廣釋言屏。

    理實非重物障。

    故名露。

    為離見聞。

    名屏。

    對前二戒。

    受名不同。

    十誦十二雲。

    随起還坐。

    随得爾所。

    波逸提。

    若相去半尋。

    坐一尋坐提。

    相去一尋半坐吉。

    不犯者。

    相去二尋。

    若過二尋坐。

     次驅比丘出聚落戒 出家出家理應存信守道。

    先許後違。

    惡心驅逐。

    時節已過。

    令不得食。

    惱損不輕。

    是故聖制。

    别緣具六。

    一是大比丘。

    二先許他食。

    三後違不與。

    四無因緣。

    謂有舉擯命梵等難。

    五惡心驅出。

    六相離見聞。

    戒本四句。

    一人。

    二共至聚落期許與食。

    三彼比丘下方便逐驅。

    四以此下結罪。

    以此因緣者。

    謂以時過。

    令不得食。

    緣非餘者。

    非餘不犯等緣。

    廣釋可解。

     次過受四月藥請戒 居士雖複辦藥延僧。

    然有分限。

    理随施心。

    今辄過受。

    長貪惱物。

    敗善增惡。

    故所以制。

    别緣具六。

    一是藥請。

    二作限定。

    三知限定。

    四過限受。

    五無因緣。

    六食結犯。

    緣中彰索。

    是制之緣。

    論其正犯。

    要須過限。

    問未知四藥之中過受何藥成犯。

    答釋中但言藥者。

    醫所教服。

    理實通于三藥。

    除非時。

    以非時藥體賤。

    除患義微。

    過受義稀。

    故吉。

    如施一食處。

    過受尚犯。

    況過四月。

    不得提 。

    滿戒六句。

    一人。

    二請四月與藥。

    三無病下明受分齊。

    四明過受。

    五除開緣。

    第六結罪。

    釋中不次。

    前二可知。

    病者下解開緣句。

    請者下卻解第三句。

    此中文四。

    一者舉數。

    二列。

    四名。

    三雲何下解釋。

    四請各有舉釋結。

    四是中已下料簡四請。

    謂初三兩請應四月受二四兩請。

    應随施受。

    次彼比丘無病下合解四六兩句。

    餘文可知。

     次觀軍陣戒 凡軍陣者。

    丘刃相交。

    實則敗損不輕。

    戲則令心蕩逸。

    故多論三義故制。

    一為佛法尊重故。

    二為滅诽謗故。

    三為息諸惡法。

    增長善法故。

    下之二戒制意同此。

    别緣具四。

    一是軍陣。

    二故往觀。

    三無因緣。

    四見便犯。

    滿戒四句。

    一人。

    二觀軍陣。

    三除開緣。

    四結罪。

    釋中略不解開緣句。

    餘者。

    具明初句可知。

    次所觀中。

    先解其陣。

    次釋其軍。

    軍中文二。

    初列本數四軍。

    故曰一二三四。

    次一軍下解釋。

    釋中四軍。

    即為四段。

    一軍之中有四個一。

    僧祇十八雲。

    四人護象足。

    是名象軍。

    八人護馬足。

    是名馬軍。

    車軍十六人護。

    是名車軍。

    步軍三十二人。

    執持兵仗。

    是名步軍。

    次明純軍。

    亦四個純。

    此為一數統收。

    唯純無雜。

    下之三軍。

    以數非一。

    故悉具有。

    純之與雜。

    此有八軍。

    一純各一二軍中純四雜六。

    三軍中純四雜三。

    此中應可更有一句。

    謂或有象車步。

    文無者略。

    或可亦得不須此句。

    四軍中純四雜一。

    都合總計有三十軍。

    次彼比丘下解結罪句。

     次有緣至軍宿過三夜戒 前戒一往無事。

    直見成犯。

    此戒有緣。

    聽至軍中。

    開無直見。

    過三夜犯。

    别緣具四。

    一至軍中已經二宿。

    二第三宿不離見聞。

    三無因緣。

    四明相出。

    戒本三句。

    反釋可知。

     次有緣至軍二宿複觀軍陣戒 既也有緣。

    聽至軍中。

    宜應靜坐。

    而複往觀。

    過同于初。

    是以須制。

    五緣成犯。

    一先在軍中宿。

    二軍陣合戰。

    三方便往觀。

    四無因緣。

    五見成犯。

    戒本四句。

    釋中不解第二句。

    餘者。

    具明解第三句中文四。

    一解??。

    二釋軍。

    三明力勢。

    四論陣相。

    次彼比丘下釋結罪句。

     次飲酒戒 酒性惛人。

    猶如狂藥。

    既失本志。

    廣造??違。

    故多論第九雲。

    飲之者能作四逆。

    唯除破僧。

    三緣成犯。

    一者是酒。

    二無重病。

    三飲之即犯。

    犯中文二。

    初至繞已而去。

    神力伏龍。

    為施酒緣。

    二明日下飲酒成犯。

    佛呵文三。

    一失本了心。

    呵世間毒龍。

    害人肉身。

    損處輕微。

    名為小龍。

    三毒煩惱害人。

    法身毒中之極。

    名為大龍。

    今娑伽陀為酒所困。

    不能入定發通。

    降此小龍。

    況能發無漏慧。

    降彼三毒大龍。

    若依僧祇。

    以蝦蟆為小龍。

    故彼文雲。

    佛語比丘。

    是善來比丘。

    本能降伏惡龍。

    今者能降蝦蟆不。

    答言不能。

    此律準彼。

    以衆鳥為小龍。

    次佛語下顯酒多過呵。

    次佛告下明師不攝呵。

    戒本三句可知。

    釋中酒者已下解第二句。

    于中文二。

    初列五酒如文。

    第二木酒者下偏舉木酒。

    料簡是非。

    于中文四。

    一列木酒差别有六。

    二梨汁酒下雜醞方法。

    三雜酒者下四句以是無醞成酒。

    假無酒色香味。

    亦不應飲。

    四非酒。

    酒色下四句假有酒色。

    香味以非元醞成酒。

    是故應飲。

    良以木酒有濫。

    偏牒解釋。

    餘四無疑。

    故不料簡。

    次彼比丘下解結罪句。

    五分。

    有咽咽言。

    此文略無。

    十誦。

    酒糟甜酒酢酒亦咽咽提。

    不同此文。

    食麹者。

    多論雲。

    此麹以麥及藥草。

    酒和卧之。

    後幹持行和水。

    飲令人醉也。

    餘麹無犯。

     次水中嬉戲戒 多論。

    四義故制。

    一為佛法尊重故。

    二為長敬信故。

    三不廢正業故。

    四為修正念故。

    次具緣釋相可解。

     次擊曆他比丘戒 比丘縱逸。

    辄相擊曆。

    事微惱重。

    故須聖制。

    五緣成犯。

    一大比丘。

    二作惱亂意。

    三手腳十指。

    四無因緣。

    五觸着便犯。

    文相可解。

     次不受谏戒 人多迷己。

    不自見過。

    要籍良緣。

    共相訓導。

    然比丘此将欲作罪。

    不從他谏。

    損壞不輕。

    别緣具五。

    一欲作七犯事。

    二他如法谏。

    三自知所作非明前谏者是。

    四拒而不從。

    五随作犯根本。

    不随語波逸提。

    戒本三句可知。

    釋中先解其輕。

    謂自知所作是明他谏者。

    非故作犯根本。

    違谏突吉羅。

    次明其重。

    謂自知所作非明他谏者。

    是故作犯根本。

    違谏波逸提。

    此中違谏并以識事。

    随作七犯。

    皆獲根本。

     次恐怖他比丘戒 比丘理應遞相安慰。

    今伺不周。

    更相恐怖。

    非直長惡。

    亦廢修善。

    損敗不輕。

    故須聖制。

    五緣成犯。

    一大比丘。

    二作恐怖彼意。

    三以六塵等事。

    一一顯爾。

    四言詞了了。

    五前人見聞觸知便犯。

    不待前人怖以不怖。

    犯相文三。

    初怖佛起過佛。

    顯三業俱惡。

    此人反被拘執。

    作其惡色。

    是身業不善。

    雲我是鬼。

    複作惡聲。

    是語業不善。

    此二惡業本由心起。

    故佛呵言。

    心亦是惡。

    次帝釋護持三寶。

    常謂僧中純善。

    忽遇斯惡。

    故驚訝雲。

    衆中亦有如是人耶。

    佛彰此人耶。

    佛彰此人。

    現生漏盡。

    故言此生得清淨法。

    天帝贊佛。

    佛顯無怖如文。

    然此怖佛為過雲然不須。

    更問自言。

    故直立戒。

    戒本三句可知。

    釋亦有三解。

    第二怖法文二。

    初列六事。

    二一一解釋。

    凡欲怖者。

    要先言告。

    然後方以六事示之。

    餘文可知。

     次過半月洗浴戒 所以須洗者。

    十誦三十七。

    洗浴有五功德。

    一者除垢。

    二者身清淨。

    三者除去身中寒冷病。

    四者除風。

    五者得安穩。

    凡洗身垢。

    事須應法。

    故限半月。

    過則成犯。

    四緣成犯。

    一曾前洗浴。

    二未滿半月。

    三無因緣。

    四洗半身犯。

    滿戒四句。

    一人。

    二明半月一洗。

    三除開緣。

    四結罪。

    餘時下誦前第三句。

    釋中不解第二句。

    餘者具明可解。

    伽論第三雲。

    頗有半月内浴不犯耶。

    答有着雨衣浴。

    若迷悶時浴。

    不犯。

    入水舉木因浴不。

    若渡水舉浮時浴。

    不犯。

    若結安居已。

    一月數數浴。

    不犯。

    過一月已。

    半月應浴。

    次無事露地。

    然火戒火性焚燒事變無定。

    既有斯損。

    不可不慎。

    又複然火。

    詳聚多着俗話。

    廢修正業。

    是以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露處。

    二無因緣。

    三然草木等火。

    除炭。

    然炭患微。

    但犯小罪。

    四燒便犯。

    此中但制無事。

    然火若壞地。

    及生種上。

    已制竟。

    戒本六句。

    一人。

    二無因緣。

    三自為身。

    四在露地。

    五教人業。

    六結罪。

    釋相可解。

     次藏他比丘衣缽戒 辄藏他物。

    容生盜心。

    臨危事險。

    可懼之甚。

    又若被謗。

    清白難分。

    過損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大比丘衣缽等。

    二作驚動意。

    三無因緣。

    或物主慢藏為誡敕故。

    或借他許。

    或因此物。

    有于二難。

    四藏舉便犯。

    戒本五句。

    一人。

    二出所藏之物。

    三自作業。

    四教人業。

    五結罪。

    下戲猶猶。

    上惱亡言。

    解釋可解。

     次辄取真實淨施衣戒 凡有受畜。

    不應封着。

    故作淨法令遣滞。

    精物在彼邊。

    取與須問不問。

    辄取驚動非輕。

    别緣具四。

    一是己物。

    二作真實淨法。

    三不問淨主。

    四取即成犯。

    戒本四句。

    一人。

    二作淨法。

    三不問淨主。

    四辄取結罪。

    釋中初句可知。

    次解第二句因。

    即便明淨施差别。

    釋淨施義。

    五門分别。

    第一淨施之意。

    第二淨施之人。

    第三所淨之物。

    第四明淨施法。

    第五淨法失不。

    初門意者。

    凡淨施法。

    為遣滞情。

    常有屬他之心。

    己無貯畜之過。

    又異外道。

    故多論第四雲。

    一切九十六種。

    無淨施法。

    佛大慈悲方便力故。

    教令淨施。

    是方便施。

    非是真實。

    次人有三。

    一是施主。

    謂通五衆。

    故此文中備列如此。

    又五分第九雲。

    諸比丘作念。

    佛聽我等淨施便淨施。

    父母兄弟姊妹。

    以是白佛。

    佛言。

    不應淨施白衣。

    應淨施五衆。

    于五衆中。

    取一人作。

    多論雲。

    若淨主死。

    遠出異國。

    應更求淨主。

    除錢及寶一切長财盡。

    五衆邊作淨。

    應求持戒多聞。

    有德者而作施主。

    後設得物。

    于一比丘邊。

    說淨主名。

    而說淨法。

    除不見擯惡耶。

    不舍擯六罪人。

    一出佛身血。

    二破僧并犯。

    四重。

    于六罪中。

    但犯一事。

    亦不得作淨主。

    但簡非如此人者。

    作不論大小。

    又五分雲。

    告諸比丘。

    不應淨施。

    與五種人。

    一者不相識。

    二者未相請悉。

    三者未相狎習。

    四者非親友同師。

    五者非時類。

    無此五法。

    然後可以淨施與之。

    複有二法。

    不應淨施。

    一者不能贊歎人。

    二者不能與人。

    作好名稱。

    僧祇第八。

    波離問長衣。

    何等人邊作淨。

    佛言。

    于比丘等五衆邊作淨。

    又問相離近遠。

    得從作淨。

    佛言。

    齊三由旬。

    知其存亡。

    又問沙彌邊作淨。

    是沙彌受具雲何。

    佛言。

    稱無歲比丘名作淨。

    又問若死雲何。

    佛言。

    得停十日。

    于餘知識邊作淨。

    問此中淨主乃列五衆。

    未知五衆互為得不。

    答論其展轉。

    物不付彼。

    不生譏過。

    互為皆得。

    雖有此義。

    論其大理。

    不如當衆三二。

    自為其真實淨。

    必須同類。

    以物付彼。

    不同展轉。

    又僧與尼無有互對作法。

    爾者此是真實淨戒。

    如何列其五衆。

    以此故知二淨通五。

    釋此是同戒通舉五衆。

    據理真實。

    必須同類。

    又解下列二淨顯有辄不故使。

    戒本通言五衆。

    二能作淨人者。

    謂比丘等五衆以内教攝故。

    三所對作法人者。

    若展轉淨。

    各對同類。

    若真實淨。

    對施主作。

    次約物者。

    謂衣藥缽及尼十六牧器寶亦合淨主。

    非五衆為。

    是以義中簡别而說。

    然古師雲。

    如绫羅錦绮等。

    一切重物不須說淨。

    此義不然。

    比尋諸文。

    皆無開處。

    若以重物即不說淨。

    如十六牧藥。

    豈是輕耶。

    論量應不如上明訖。

    次約法者。

    一是請施主法。

    大者須具威儀。

    後申請意。

    小者直請。

    不須威儀。

    論說淨法對物及境。

    如常應知。

    然作展轉淨法。

    不得對施主面。

    僧祗十九雲。

    不得對面前說淨施。

    當餘人邊說淨施。

    十誦十六雲。

    有比丘現前作淨。

    與他衣已。

    便不肯還。

    即生鬥诤。

    是事白佛。

    佛言。

    不應現前與。

    又有比丘受他衣已。

    便不肯還。

    佛言。

    是施不名真實。

    為清淨因緣故與。

    即時是比丘應還索取。

    若得者好。

    若不得應強奪取。

    應教彼作吉羅悔過。

    此是對首法。

    餘文亦有心念法。

    故五分第九雲。

    有諸比丘。

    獨在房中有長衣。

    不知雲何作淨施。

    以是白佛。

    佛言。

    應作遙示淨法。

    應偏袒右肩。

    脫革屣。

    胡跪捉衣。

    心生口言。

    我此長衣淨施。

    某甲從彼受用。

    至十一日。

    複應如前法。

    次淨法失不者。

    準祇。

    但三由旬外。

    即合失十。

    多二文雲。

    出國休道。

    擯舉命終。

    鹹失淨法。

    次下釋文。

    文中有四。

    一舉。

    二列物即付彼取與。

    須問名為真實作法轉施。

    物不付彼。

    稱雲展轉。

    并是絕貪惠施。

    名為淨施。

    三解差别。

    四是中下料簡。

    次若比丘下釋三四兩句。

     次白色三衣戒 凡衣壞色。

    應于道服。

    複能内遣貪情。

    外增信敬。

    今著白色。

    内外俱壞。

    過損不輕。

    故須聖制。

    别緣具四。

    一是三衣。

    二是己物。

    三是白色。

    四着成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示壞色儀軌。

    三若比丘下以不壞故。

    違教結罪。

    釋中具解。

    五分第九雲。

    若得新衣。

    應三種色作識。

    若不作識。

    若着着提。

    若不着。

    宿宿提。

    輕重衣不作淨者。

    謂是點淨法。

    僧祇十八。

    若得青黑木蘭新僧伽梨等乃至覆瘡尼師壇不作淨。

    波夜提。

    作淨時不得大不得小。

    極大齊四指。

    極小者如豌豆。

    若持呵梨勒。

    [酉*((白-日+田)/廾)]醘勒。

    阿摩勒。

    ?上研取汁作點。

    淨不得并作。

    或一三五七九不得。

    如華形作淨。

    若染?時有泥堕上。

    若烏鳥泥足踏上。

    即名為淨。

    若得衆多雜碎物。

    合補一處者。

    一處作淨。

    若各各别補者。

    一一作淨。

    一切衣乃至新紐。

    揲亦作淨。

     次故煞畜生戒 多論。

    三義故制。

    一為憐愍故。

    二為斷罪惡故。

    三為長敬信心故。

    别緣具五。

    準上應知。

    滿戒四句。

    一人。

    二故煞通自他業。

    三所煞境。

    四結罪。

    釋中。

    初三别解。

    二四合解。

    合中初列十九章。

    次作如是下結罪。

     次飲蟲水戒 制意具緣。

    并悉同上。

    前據外用。

    此約内用。

    滿戒及釋可知。

    僧祇十八。

    比丘受具足已。

    要當畜漉水囊。

    應法澡灌行時。

    應持漉水囊。

    若無者。

    下至受持郁多羅僧一角頭。

    看水時。

    不應以天眼。

    亦不得使眼闇人看。

    下至能見掌中細文者。

    得使看水。

    看時不得厭課。

    當至心看。

    不得大速。

    不得大久。

    當如大象一回頃。

    若載竹車一回頃。

    無蟲應用。

    若有蟲者。

    應漉水用。

    多論第八。

    器中粟無邊無量。

    見已斷食。

    經二三日。

    佛來令食。

    凡制有蟲水齊。

    肉眼所見。

    漉水囊所得耳。

     次故惱他比丘戒 夫出家者。

    應護物情忽。

    以生年等六。

    惱他比丘。

    非直觸惱。

    情深幾許。

    不能崇道。

    五緣成犯。

    一是大比丘。

    二作疑惱意。

    三于六事中随有顯示。

    四言詞了了。

    五前境知聞。

    但使聞知即犯。

    不不待惱與非惱。

    戒本言。

    少時不樂者。

    此就惱者之意。

    非待前人。

    不樂方犯。

    戒本三句。

    一人。

    二故惱他。

    三結罪。

    釋中解第二句文二。

    一列生年等六章。

    二次第舉章解釋。

    次若比丘下解結罪句。

    開中六事。

    還次第開前五。

    皆雲其事實爾者。

    謂前人實有此事。

    複作實心。

    利益彼意。

    有複不開。

    第六文言。

    若彼為性粗疏。

    不知言語者。

    謂前問法人便語言等。

    顯如汝言非我惱也。

    或戲?等者。

    通開前六。

     次覆藏粗罪戒 出家理應遞相發露。

    今覆他罪。

    令心不淨。

    複令前人造罪滋漫。

    彼此無益。

    故須聖制。

    别緣具七。

    一是大比丘。

    二犯粗罪謂夷殘。

    三知粗罪。

    四作覆心。

    五不發露。

    六無因緣。

    下文無人可向說。

    及有命梵二難。

    七明相出。

    滿戒三句可知。

    釋中初二如文。

    彼比丘下釋第三句。

    文中有四。

    一覆大比丘結罪。

    二别二自覆藏。

    七罪并吉。

    三覆餘衆。

    四境想四句。

    粗罪非粗罪想。

    謂向非罪迷故。

    是以入開。

     次減年受具戒 年滿二十。

    志幹成立。

    堪能持戒。

    及耐衆苦。

    未滿與受。

    損道不輕。

    ??其進修。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年未滿。

    二知未滿。

    三與受具。

    四作和上。

    五羯磨竟。

    文中有四。

    初度年未滿人。

    二時諸童子下索食發覺。

    三如來撿問。

    四制不聽度。

    此戒之中??無呵者。

    謂此已前未制年限。

    為無情過。

    是以不呵。

    滿戒三句。

    一出年限應受分齊。

    二出犯人。

    三知年已下明違結犯。

    問所以言可呵廢故者。

    答知年不滿。

    不合為受。

    勞僧設法。

    愚教之甚。

    故曰可呵廢也。

    釋中初句略而不解。

    第二犯人可知。

    其受戒人下釋結罪句。

    此中文二。

    初約四心定犯不犯。

    二彼比丘下明輕重分齊。

    前文有十六句。

    但和上有四心。

    知謂疑不知。

    知者了知。

    不滿謂者。

    雖年不滿。

    睹相作滿想。

    疑者猶豫不決。

    不知都無所知。

    僧緣彼境。

    亦有四心。

    今将和上四心。

    一一曆僧四心。

    四四故成十六。

    此四四句中。

    初三兩四。

    和上犯提。

    二四兩四。

    和上不犯。

    僧四四句。

    各初三犯吉。

    二四不犯。

    但以和上是主。

    知疑得提。

    衆僧非主。

    知疑犯吉。

    餘想可解。

    不犯中聽數胎閏等者。

    此謂元受之時。

    計俗年滿。

    後以日月。

    不足生疑。

    故開。

    若其元受。

    俗年亦少者。

    即是知年不滿。

    無有開理。

    故多論第九雲。

    要數日滿為年。

    下不滿得戒者。

    以母胎足也。

    準此如似一人十二月三十日生。

    至年二十正月一日。

    受戒者。

    計實日月。

    始十八年餘。

    有二日猶少。

    七百一十八日。

    不滿二十。

    然開胎者。

    胎中有九月。

    計胎九月日。

    須滿足為有四個小月。

    欠四日。

    更加四日。

    即是九月四日實日。

    但二百七十。

    次開閏者。

    依俗曆法。

    十九年為一章。

    章有七閏。

    今十八年。

    閏不滿七。

    但得六月。

    餘十九日。

    其中有三個月小。

    欠三日。

    實日有一百九十六。

    次開十四日說戒者。

    一年減得十八日。

    計十八年。

    總得三百二十四日。

    此之三位。

    猶未重除小月。

    及開十四日。

    說戒已得七百九十日。

    于中除小計。

    用七百六日。

    足前得滿二十餘。

    有八十四日在。

    若将此日。

    更向前開。

    是則俗年不滿。

    受戒不得。

    或可當受之時。

    俗年亦不滿。

    但睹形相。

    迷作滿想。

    更取前日。

    向前開得。

    複應重計。

    前七百九十日中小月及閏十四日。

    說戒除之。

    諸德計數各異不同。

    文省義周。

    勿過于此。

     次發起诤事戒 凡诤乖理。

    衆已殄除。

    辄便發起。

    令更增熾。

    此則自懷惱僧。

    故須聖制。

    别緣具五。

    一是四诤事。

    二僧伽法殄滅。

    三知如法滅。

    四辄發起。

    五言章了發起。

    文言。

    不善觀者。

    言僧不識。

    诤起因本。

    故曰不善觀。

    觀謂觀察。

    若作如是觀者。

    不成正觀。

    不善解者。

    言僧不識七藥是非。

    故曰不善解。

    解謂決了。

    若作如是解者。

    不成正解。

    不善滅者。

    言僧不識。

    以藥對病。

    殄滅儀軌。

    故曰不善滅。

    滅謂除殄。

    若作如是滅者。

    不成正滅。

    故曰不成滅。

    此之三句發起皆提。

    滿戒四句。

    一人。

    二知是四诤事。

    三如法滅已。

    四發起結罪。

    釋中具解。

    然二三兩句不次。

    彼比丘下釋第四句。

    文中有五。

    一發四诤提罪。

    二起餘诤。

    五分第六。

    若僧不白。

    二白四羯磨。

    斷事而發起者吉。

    若發起私事吉。

    三自诤。

    四餘衆。

    五境想。

    此之境想若對七藥及藥病相對。

    各合有四句。

    文無餘二者略也。

     次與賊期行戒 盜賊傷人。

    王法所禁。

    辄與同行。

    還同賊相。

    此則清白難分。

    醜累佛法。

    敗損不輕。

    是以聖制。

    别緣具七。

    一是賊。

    二知是。

    三共期。

    四同一道行。

    五不離見聞處。

    六無因緣。

    七越界便犯。

    滿戒五句。

    一人。

    二知是賊。

    三結要。

    四同道。

    五結罪。

    解釋可知。

     次惡見違谏戒 欲是生死之源。

    障道之本。

    不應說是非障道法。

    然此比丘耶心倒說。

    倚傍有濫。

    須僧設谏。

    故五分第八。

    諸比丘複問。

    汝雲何作是解。

    答言此聞有質多須達多二長者。

    及諸優婆塞皆在。

    五欲為欲所吞。

    為欲所燒。

    今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道。

    又諸外道不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