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釋 智者 撰
從雨浴衣戒。
至辄教尼戒。
([草書滅法深染傳者須得真])過前求雨衣。
過前用戒第二十七。
此雨衣二戒合為一戒。
婆雲。
過前求過前用。
二俱犯堕。
所以制。
不聽過前求用者。
然此雨衣。
資身要用。
是故開聽時中乞用。
今時既未至豫乞。
先用長己貪結違反聖教。
是故制也。
過前求五緣成犯。
一是雨衣。
二過前求。
三自為己。
四彼與。
五領受入手便犯。
問過前求與乞衣戒何異。
答有三種别。
一衣體不同。
此是雨衣。
彼非雨衣。
二開緣别。
此聽時而乞。
過時便犯。
彼無時限。
唯除四緣。
三親非親别彼親不犯。
此二俱。
犯過前用四緣成。
一是己雨衣。
二時中得。
三過前受持。
四過前用便犯。
此二戒猶同一雨衣生罪。
是故合制。
祇雲。
求時不應。
從小家處處求。
一尺二尺。
若一人衆多人邊求。
就緣起中有二。
從初至令遍來明開畜雨衣。
二六群下因開起過。
就前有三。
初至欲衣來明發願因緣。
二佛語毗舍下明贊述八願聽受雨衣。
三毗舍聞下明行八願施僧雨衣。
就初發願因緣中二。
從初至比丘僧來明比舍佉母請佛供養。
因見比丘裸身洗浴。
願施雨衣因緣。
二食訖下正發八願。
文雲請佛就舍供養。
經雲。
供有三品。
送食就寺名上。
就舍供養名中。
造舍乞食。
發心供養名下。
十雲。
佛言不與人遇。
願佉母言。
與我可得願。
佛言與汝。
五雲。
佉母乞九願。
佛不與一願。
所謂世尊常受我供。
第二願中義分有二。
前雲六願。
内資中發。
後之二願。
衣服外資。
此内外二資。
發心供養。
意情彌廓。
悉無限局。
望僧田獲福。
非别施也。
故為佛贊述。
良由于此增。
一雲。
施有五事。
名為應時。
遂來遠去病儉時。
初得新果蓏。
若新??。
先與持戒精進人。
然後自食。
第二段中有三。
一至覺意來明佛反同與願之意。
答己願之所期益利之相。
二世尊下明贊其八願深勝精妙。
三世尊下來僧令受。
遂彼八願。
聞是語已。
慶行願資成。
故發憘心。
能除悭貪等垢。
既舍衆惡。
惡除身樂。
即是戒淨。
戒得得定發生妙慧。
道品增長。
故曰根力等。
次偈誦中。
初一誦上八願因成深勝。
次有二偈誦上八願精妙之果。
就初偈有二。
上半誦前領食六願因深。
勝義下半誦後衣服外資二願勝義。
歡憘者。
施前方便。
乃至施已。
三時心淨。
慶離悭垢。
故曰歡欲心因淨。
心因雖淨。
以非法物。
施福亦鮮故。
次胝施飲食者。
以應法食施是。
歎财淨心。
财乃淨施。
破戒比丘及以外道福田。
非勝明施。
持戒佛弟子即歎境界田淨。
三事俱勝。
甯不精妙。
以衣奉獻二衆。
故曰衆人。
此歎财因。
淨施雖不能究竟斷結。
而能暫伏現在貪心。
故曰降伏悭嫉心。
此歎心淨。
論雲。
于财惜著名悭。
見他名利功德心忍不忍名妒亦可持戒弟子者歎前舍惡并信樂等。
衆人者遠行等八悕福。
行因降犬慢貪。
誦前清淨。
可誰願言。
後二偈者。
初受施者果成。
後行施者果滿。
前受施成果者。
乃是上命過比丘成羅漢等。
行等八人。
道藉資成。
策進其行。
近克世報。
遠成涅槃。
如偈說然。
此八事為他遠行等。
馮雲名為依。
即是内外資備。
能生他樂。
故曰依樂。
近克人天世報。
名受樂報。
遠獲無為。
故曰永得安隐樂。
得天釋成受報。
得無漏釋。
下記得之。
因行施得果者。
藉前八行。
亦近克人天。
遠得無漏心樂。
福德者。
遠頌對聖。
發修八願。
近頌信樂之言。
此舉因下三明果遠克。
勝進無漏。
以自适神。
故曰快樂。
唯證自知。
非比能況。
故曰無逾。
修因生天。
故長壽常安樂。
第三依願行中。
前已有願。
後即依行。
若有願無行。
願必虛。
若草行無願。
行必孤。
以有願故行不孤。
由有行故願不虛。
祇雲。
被差分雨衣人。
僧中唱衣有大小。
四指八指不等。
不對者。
我當分唱者。
起餘分衣。
人亦如是。
餘處安居此受雨衣者。
應與語言。
汝餘處莫取。
文雲。
不舍雨衣。
便持餘用者。
祇雲。
此衣不得。
受當三衣。
不須淨施。
不得着入。
河池中浴。
不得小小雨時着。
不得裸身浴。
當着舍勒餘故衣。
不得著作種種事。
下九十雨衣戒雲。
服吐下藥判頭出。
而□露地食得。
恃作鄣缦。
常須大雨時披浴。
若雨早止。
垢液者得着。
入餘水中洗無罪。
戒本三法四句。
一人二求有分齊。
三制名辨體。
四用分齊。
正戒本四句。
一人。
二明過業。
下二可知。
辨相釋立法。
四句久顯釋。
戒文可知。
婆雲。
畜雨衣有二益。
一雨時熱時。
得鄣身浴。
二無雨時得裡三衣。
若閏三月者。
要後三月十六日求。
若先不知有。
閏前三月十六日求者無罪。
若閏四月。
前四月十六日安居者即受用。
乃至七月半百二十日。
常得受用。
以夏多雨濕熱故。
若不閏四月一日用。
問用中何故聽閏前四月十六日用求中。
何故不聽閏前三月半求。
答求貪總他用中無總故。
前後不同。
問雨衣閏中得多日用受功德衣。
亦應閏月得多利。
答衣益處多。
閏中開者。
有長貪之過。
雨衣己物。
夏閏開用無多長貪故。
多雲。
從三月半。
至三月盡。
應求應作。
若得成衣。
四月一日應畜。
若不成衣。
乃至四月半。
聽求聽作。
設三月十六日。
得一二日即成者。
律師雲。
亦得畜用。
察其意制時開一月求畜。
而大制時。
半月應求。
半月應畜。
設未受持。
不次說淨。
是一日受持衣。
若前安居。
至四月十六日。
應如法受持用。
到七月十五日。
應着一處。
不應畜用。
用吉羅。
亦不須舍。
至來年安居時。
如前畜用。
不須更受。
祇雲。
四月一日。
要受持己用。
乃至八月十五日當舍多雲。
以尼弱劣。
擔持則難。
制不聽畜。
得畜浴衣。
一切常開無過前用罪。
現有浴衣不應求。
而求得小罪。
婆雲。
下三衆不聽。
畜開通言。
若舍雨衣者。
此律不明舍法。
祇五雲。
至八月十五日。
應□衆中作是唱大德僧聽。
今僧舍雨衣。
如是三說。
至十六日舍者越。
乃更作餘用者。
得作三衣。
受持施人說淨。
乃至作種種作事。
律制舍法。
理有受文。
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第二十八 此戒亦二戒共為一戒。
過前受犯舍。
若時中受過後畜亦犯舍。
同由急施衣生。
是以合制。
若非急施。
安居未竟。
佛不聽受。
若受吉羅。
祇五雲。
安居未竟。
安居施及索安居衣者。
越毗尼。
此間對夏。
複是急施。
親非親俱犯。
故與上乞衣不同。
對此犯長。
亦與上長衣不同時節可知。
佛既制戒安。
安居未竟不聽受。
不聽受衣。
後因梨師大臣請僧安居。
未竟急施。
如常安法施此。
近恐違聖教。
不敢受之。
佛為益施主及利比丘。
開十日内受。
因聖開教。
去是急施。
過前而受。
違反二教。
長貪處深。
制犯舍堕。
論犯五緣成。
一是急施衣。
二知□急施衣。
三過十日前。
四無因緣。
五領受便犯。
過後畜五緣成。
宜足急施衣。
二知是。
三十日内受。
四不作淨。
五限過便犯。
緣起有三。
從初至夏衣來船開。
受夏衣施。
二六群下因聖開受。
安居未竟。
豫乞先受。
佛呵制不聽。
三世尊下若是急施。
開受無罪。
十雲。
夏末七日。
佛遣阿難往辭。
諸人不肯。
佛言。
雖不供養。
客法宜然。
阿難至彼。
說苦惱事。
婆羅門聞。
悶絕水灑得蘇。
因将廚供。
逐佛後去。
因此施粥。
有五事益。
?難陀分魚。
作羯磨等。
此戒中說。
既開十日内受。
應有過十日前受。
更呵責制戒。
文略不彰。
若十日前受者。
與時分不相接。
财體不淨。
無過後畜犯。
此戒無緣起。
戒本瘏解有文。
若十日内受。
與時分相接。
有過後犯。
戒本彰過後畜犯不明。
過前犯亦可。
戒本過畜則通前後。
如半月浴戒。
亦雲過等戒本七句。
一人。
二時。
三急施衣。
四比丘下立法。
五若過下明業。
下二可知。
戒本雲。
十日未竟者。
七月六日受衣去。
十六日自恣。
正滿十日。
舉是以明非舉。
後以釋疑。
舉是者。
謂十日内受者。
為是十日。
前為非舉。
後者謂十日内受。
與時分相接。
正有過後畜罪。
釋無過前求。
罪去無重犯。
五分戒本雲。
前後安居。
十日未至。
自恣時得急施衣應受。
乃至衣時若過舍堕。
準此文。
後安居十日未竟。
亦有得受急施衣。
辨相中略不解。
第二初三四文顯自恣。
已下解立法。
若比丘下解五七二句。
舍堕下解第六。
十祇雲。
急施衣者。
若男女大小在家。
若□□夫人臣征行。
若死女欲嫁還歸。
若殺賊時病兒。
如是等人言。
若今日不耶。
明日即無。
是名急施衣。
文言自恣。
十日在者。
謂十六日自恣。
若六日受衣者去。
十六日自恣。
非時分中正有十日在。
下文十五受衣。
明日自恣。
此文甚好。
不錯問。
所以非時受衣。
過一月五月外。
更增九日時中受。
所以不增日者。
答非時受衣。
還得非時開。
今既時受。
何得非時開。
若爾我非時受。
亦應不得時中開。
又解要是急施。
非時受時外。
更增九日時中受者。
既非急施衣。
受無時限。
何須更開九日。
問長衣入手。
十日不說淨。
越十日。
明相入十一日犯此急施衣。
七月六日受。
越十五日。
明相入十六日。
應犯。
何故文雲。
乃至五月畜不犯也。
答長衣不與。
時分相接。
但有前開。
無其後開。
故越十日。
入十一日。
犯此急施衣。
六日受者。
至十五日。
明相未出。
開前無犯。
入十六日。
複後開時分。
兩開相接。
是以無犯。
十五日去者。
破夏離衣。
安居未竟。
不聽出界但有後開。
無彼前開。
越此便犯。
問一月衣攝十日衣。
共為一月。
功德衣攝迦提月。
以為五月。
何故迦提月不攝十日衣。
過一月五月已。
更增日者何耶。
答一月衣攝十日者。
是三義故相攝。
一月是非時位。
二同防長罪功能處。
齊三十日是本不足。
便開一月。
具斯三義。
以長故短故得相攝。
巧德衣攝迦提月者。
亦具三義。
一月定時位。
二俱得五利功能處齊。
三迦提是本。
五月是末。
不足故開。
以長故短故得相攝。
迦提月不攝十日衣者。
亦有三義。
一時非時别。
二利有寬狹。
三本末不相故。
五月不攝十日。
亦如是。
伽雲。
自恣已王作國者。
得急施衣。
随數安居。
日過十日犯。
□通中初總開。
過前過後不犯。
複别開。
就别開中初有四事開不犯過前。
次有二十事開不犯過前後。
蘭若離衣六宿戒第二十九 此戒與前何異。
有二不同。
故須更制。
一前戒不在蘭。
若聚落清夷。
之處一宿便犯。
此在蘭若恐怖之處過六夜便犯。
二前戒既無賊難。
有功德衣。
開此戒有難。
不成受衣。
是故無開。
有斯别狀。
故須更制。
論犯六緣成。
一是受持三衣。
二冬分非時。
三有疑恐怖處。
四置衣聚落。
五無因緣。
六過七夜便犯。
緣起分三。
初明失衣開寄村中。
二六群下因前起過。
三親友下呵責制戒。
六群比丘。
一非久住蘭若人。
二無恐怖事垂響寄衣。
故文雲我聽蘭若乃至遊行。
若是蘭若恐難。
正當前開。
何故呵也。
五雲。
因開前恐蘭若。
更有聚落比丘蘭若無恐怖。
比丘寄衣。
更制戒□本。
戒本文十句。
一人時。
二時列非時分。
三蘭若處。
四疑恐怖。
五明三衣。
六舍内。
七因開六夜。
八若過業。
下二可知。
辨中略不解。
第二解餘九句。
文顯可知。
問戒本無功德衣開者。
答上土比土不受功德衣。
故無開。
若爾應無迦提月。
答功德衣。
由作法有迦提月。
不由作法受。
故有迦提開。
文言迦提者。
謂牒夏分。
過非此人。
受迦提利故明。
又解聚落比丘可得聚落中受衣向蘭若處。
蘭若比丘不得來列聚落中受功德衣向蘭若處。
何以知異。
男比丘不成受衣故知。
又下使文有難。
無伽梨不受衣。
此既有賊。
何成受衣。
第三句蘭若者。
多雲。
去村五百弓。
名阿蘭若處。
胡步一百步者。
以一[棎-兒+一]為一步。
如是四百步。
一百弓。
四百弓。
拘屢舍。
一由旬雲一拘屢舍者。
摩竭國量。
于北方半拘屢舍。
中國地平。
是故近非方。
山陵高下是故遠。
又雲。
中國多風。
不聞鼓聲。
近則聞。
是故近。
此方小風。
遠聞鼓聲。
是故遠。
一拘屢舍者是。
聲名律師雲。
此是定義。
第四有疑者。
十雲。
疑是中失物。
乃至失一水器。
怖畏者乃至惡比丘畏。
祇雲。
在蘭若。
恐怖處疑煞劫奪衣。
第五三衣中可解。
五雲。
上衣中随所重者。
聽寄一衣。
不得寄下衣。
以随身故。
禮拜入寺。
乞食不得。
單着不得。
寄二六開置舍内者。
祇雲。
着俗人家不得寄。
可信人家還寄。
可疑家正寄。
郁多羅僧餘二不得。
七有因緣離衣六夜者。
祇雲。
三月在蘭若處。
是夏三月恐怖處。
開置一衣聚落中。
不作日限。
五分雲。
前安居後安居未滿。
若無恐怖。
不得寄衣。
彼國多有八月賊。
至八月時。
煞人取肉祠天。
諸人至日。
皆共警備。
賊至期日。
不能得人。
遂至蘭若害諸比丘。
開有恐怖。
不作日限。
得寄衣白衣。
家衣既不在界内。
不次向蘭若。
會衣不畏賊。
雖唯次十日。
一度往着。
恐有濕爛。
蟲齧等過。
見雲。
若蘭若處。
僧房堅密。
不須寄衣。
不堅密得。
寄衣。
已六夜。
一往着見衣。
已還阿蘭若處。
多雲。
前安居者已過。
後安居者。
未滿八月十五日。
後安居始過。
十五日未滿。
八月十六日。
次六夜中。
聽蘭若比丘離衣宿。
所以者。
外國賊此六夜中發。
是故開也。
祇雲。
為塔僧事開六夜。
何故唯開六宿。
答因事故開。
佛遣波離向沙祇國。
滅诤辭衣重。
佛言。
去可幾日還。
答去二日停二日。
因開六日。
六日不滅已來。
更求一月。
戒本亦有。
除僧羯磨。
得羯磨已。
應疾疾去。
食前得食後去。
食後得明月去。
不得會道去。
除命梵等難。
得會道去。
列彼斷事。
不得過時。
如前說。
斷訖來時。
如前說。
不得待。
客比丘食事未斷。
不得染衣薰缽等事。
未可中間住者得。
所以爾者。
義言夏中為事請。
日浪行住。
恐破夏故。
五雲。
有塔僧事和上阇梨事及他事。
皆聽六夜。
留一一衣白衣家。
若一二三乃至五夜事訖不還。
吉羅。
祇婆雲。
蘭若處寄衣家。
内六夜過者提。
義言似是。
餘緣文中。
無恐怖故。
是故知。
了疏雲。
阿蘭若處。
夏安居須日往。
餘處聽法不可。
恒将三衣自随。
若留住處。
恐生後失。
佛許寄餘處。
六宿不失。
至第七日。
更取衣還。
度第七夜。
如前寄。
于事未竟中間。
恒許夏中非受。
迦絺那衣時。
又非羯磨離衣時。
回僧物入己戒第三十 所以不聽回僧物向己者。
出家之士。
理宜少欲知足為懷。
聞他居士許欲施僧。
方便勸化。
回來入己。
内長貪結。
外惱施主。
又複損僧。
殊所不事。
是以制也。
許僧之物。
于己有濫。
回客稱心。
喜為因制。
許佛法之。
物于人無濫。
回之義難故不制提。
論犯四緣成。
一是許僧物。
二作許想。
三回向已。
四入手便犯。
戒本十六句。
一人。
二知。
三物。
四求入。
已下二如常解。
初同昔僧物下解第三。
若比丘下合解四六二句。
僧物有三種。
一已許僧。
二未許僧。
三已舍與僧。
此三句物回合向己。
罪有輕重。
初句物若許作許。
想回入己。
随第二句。
物回入己。
無犯。
所以知。
下文未許作許想。
正犯小罪。
故知未許還作。
未許想勸。
入己無罪。
第三句物已舍與僧。
此定屬之物。
勸回入犯重。
此之三句同是僧物。
為明輕重。
犯不犯義。
是以并明。
祇雲。
若人持物來同。
比丘何處布施。
答言。
随汝所敬處與。
問言何處得果報多答言施僧。
問何者持戒清淨。
答僧無犯。
戒不清淨。
若言我已施僧。
今施尊者。
受者無罪。
若言此物置何處。
便我物常見受用。
答某甲坐禅。
誦經持戒。
若施彼者。
長見受用。
先就宗結提。
次若物僧許下明吉。
有八四對分别。
初僧塔相對。
次現前四方。
次僧尼。
次同類同類相對。
故曰許異處與異處。
祇五雲。
回向餘人者提。
向餘僧衆多人者越。
此彼畜生回越。
心悔尼回一人施人僧者提。
見雲。
欲供養此像。
回與彼像吉。
十波雲。
有病比與諸者。
病比丘僧直汝持作食。
我食亦與衆僧。
諸人計我等。
但作食與病人。
餘錢自分。
何勞與僧。
即如計分。
乃至佛言。
吉羅。
伽犯偷蘭。
若檀越請僧。
食次未至。
自言我應知。
故妄語提。
若是食随計直犯越。
次差請。
此是定屬之物。
又複越次專由我意損他成重。
若為前人說法。
令物入己。
犯舍。
堕向尼僧物自回入。
亦同舍堕。
僧物回與塔。
即入彼塔。
不須還取。
以福同故。
比丘吉悔。
此僧後僧。
亦如上。
若此自恣僧物回與彼自恣僧者。
物應還此比丘吉悔。
不還此僧計錢成重。
此彼一人。
回亦成重。
祗雲。
尼為衆乞供。
乃至偏心曲授。
名為衆物。
回向餘衆眷屬。
皆波提。
回僧物舍堕。
即入僧不用。
應歸主。
多論亦如是。
●九十波逸提法。
七門料簡。
一配共三業解成犯相。
二身口二業自作教人不同之義。
三身口二業雖有塵沙。
要而言之。
不出應性。
四解持犯方軌。
五解僧尼二部犯之同異。
六解諸部不同。
七解沙彌時作方便。
進受具戒。
有犯不犯義。
配三業者。
就九十中。
有三十一戒。
是心而非口。
偈言。
女未強脫覆。
與屏施别過。
非殘不外坐。
屏露四三單酒水[車*(年-(乞-乙)+?)]半白。
二随持搏宮。
有二十一戒。
是口而非身。
故偈言。
故毀雨月說。
道女異嫌尼。
譏法恐怖疑發。
起欲□毗。
同欲無根謗。
二十一毗尼。
昔解雲。
與年不滿二十。
是口業犯。
今解不然。
此和上提。
和上本不秉羯磨。
但身在衆中坐。
因他口業犯。
下文和上提衆僧吉。
故知前解非正。
可言自身作業假他口。
三十八戒亦口亦身。
就中有三十一戒。
口家作業。
共身心犯。
有七戒。
口家止業。
共身心犯。
就前口家作業中有三。
一自口作業。
假他身。
有十九戒。
若語自作。
唯身心犯。
若就教人名。
自身口作業假他身。
偈言。
掘壞牽勸然藏飲。
煞驅與尼捉落寶。
高床七戒俱雖教。
人言。
章了未即犯提。
要假前人身。
業壞他生種。
教者方犯。
餘者例然。
若如似诳他口了未結。
要待前人聞知。
聞知豈非前人身業。
若然妄語等二十一戒。
皆自口作。
業假他身。
何獨十九。
答今取别名身業。
不取聞知通名身業。
次有七戒。
自口作業。
假自他身業犯。
如與比丘尼期同行。
要假自口共期身業共行。
越界方犯。
餘者餘例然。
偈雲屏露二處敷。
四期索美食。
第三有五戒。
自身作業假他口。
如食尼歎食。
假尼口業歎身業。
咽方犯。
餘者亦例同。
偈言。
贊谏及二聽。
與年不滿五。
違谏之罪亦有口違谏。
且就一相。
言不盡理。
次解第二七戒。
口家上業。
共身犯者。
覆藏一戒。
論解不定。
伽夷雲。
意業犯此。
就根本說。
非但意犯。
十雲。
頗有尼身口無重。
得重罪耶。
佛言有覆。
他重罪亦單心犯。
見雲。
身心犯者。
見聞他犯。
此通名身業未即成犯。
若口發露。
本自無罪。
由口上不發露。
意地覆藏。
故名口家止業。
假身心犯。
偈言。
覆皆足非時。
家有不與欲。
次解第二自作教人同不同義。
中有二十二戒。
自作教他同犯餘者。
自作正犯。
教他即輕。
偈言。
掘壞牽用勸。
恐然藏煞餘。
飲無根捉落。
寶自作教他。
同莫問為己。
不為己過中。
是接悉皆同犯。
更有十戒。
教人不為己。
于身無閏。
雖可是損。
已得小罪。
何者是。
偈言。
屏露與尼衣。
高床七戒俱。
次前十戒。
教人為己。
能教犯提。
受便者吉。
若不為己。
受教者提。
能教犯吉。
此義未盡。
如打抟等。
亦自他俱惱。
何不同犯。
而獨無根謗。
飲蟲水等。
俱是無文。
義決即齊。
故知不盡。
第三次釋。
遮性之義。
見雲。
辄教誡尼。
是遮非性故但三十戒。
以為性惡。
自餘卒悉。
名為遮。
廣解遮性。
如上無異。
今直數性惡便罷。
偈言。
故毀兩說異。
嫌強牽用譏。
不驅恐覆疑。
故餘發說随。
随相毀同與。
不屏打抟無。
次釋第四。
持犯美别。
此九十中。
有十二戒。
具二持犯。
何者是由得羯磨。
得說粗罪。
教誡尼□受功德衣得背請。
别衆食□囑。
授入不犯。
非時食前後。
入他家作餘食法不犯。
足食勸足。
七日書形。
作口法受故不犯。
殘宿不受淨施。
問主着如法。
僧事與欲。
起此十二戒。
由聖開聽。
作法順教。
即無其罪名作持。
若止不作法。
身作有違。
名上犯。
若據作事邊。
名作犯。
此上作□。
犯業思體。
一名
至辄教尼戒。
([草書滅法深染傳者須得真])過前求雨衣。
過前用戒第二十七。
此雨衣二戒合為一戒。
婆雲。
過前求過前用。
二俱犯堕。
所以制。
不聽過前求用者。
然此雨衣。
資身要用。
是故開聽時中乞用。
今時既未至豫乞。
先用長己貪結違反聖教。
是故制也。
過前求五緣成犯。
一是雨衣。
二過前求。
三自為己。
四彼與。
五領受入手便犯。
問過前求與乞衣戒何異。
答有三種别。
一衣體不同。
此是雨衣。
彼非雨衣。
二開緣别。
此聽時而乞。
過時便犯。
彼無時限。
唯除四緣。
三親非親别彼親不犯。
此二俱。
犯過前用四緣成。
一是己雨衣。
二時中得。
三過前受持。
四過前用便犯。
此二戒猶同一雨衣生罪。
是故合制。
祇雲。
求時不應。
從小家處處求。
一尺二尺。
若一人衆多人邊求。
就緣起中有二。
從初至令遍來明開畜雨衣。
二六群下因開起過。
就前有三。
初至欲衣來明發願因緣。
二佛語毗舍下明贊述八願聽受雨衣。
三毗舍聞下明行八願施僧雨衣。
就初發願因緣中二。
從初至比丘僧來明比舍佉母請佛供養。
因見比丘裸身洗浴。
願施雨衣因緣。
二食訖下正發八願。
文雲請佛就舍供養。
經雲。
供有三品。
送食就寺名上。
就舍供養名中。
造舍乞食。
發心供養名下。
十雲。
佛言不與人遇。
願佉母言。
與我可得願。
佛言與汝。
五雲。
佉母乞九願。
佛不與一願。
所謂世尊常受我供。
第二願中義分有二。
前雲六願。
内資中發。
後之二願。
衣服外資。
此内外二資。
發心供養。
意情彌廓。
悉無限局。
望僧田獲福。
非别施也。
故為佛贊述。
良由于此增。
一雲。
施有五事。
名為應時。
遂來遠去病儉時。
初得新果蓏。
若新??。
先與持戒精進人。
然後自食。
第二段中有三。
一至覺意來明佛反同與願之意。
答己願之所期益利之相。
二世尊下明贊其八願深勝精妙。
三世尊下來僧令受。
遂彼八願。
聞是語已。
慶行願資成。
故發憘心。
能除悭貪等垢。
既舍衆惡。
惡除身樂。
即是戒淨。
戒得得定發生妙慧。
道品增長。
故曰根力等。
次偈誦中。
初一誦上八願因成深勝。
次有二偈誦上八願精妙之果。
就初偈有二。
上半誦前領食六願因深。
勝義下半誦後衣服外資二願勝義。
歡憘者。
施前方便。
乃至施已。
三時心淨。
慶離悭垢。
故曰歡欲心因淨。
心因雖淨。
以非法物。
施福亦鮮故。
次胝施飲食者。
以應法食施是。
歎财淨心。
财乃淨施。
破戒比丘及以外道福田。
非勝明施。
持戒佛弟子即歎境界田淨。
三事俱勝。
甯不精妙。
以衣奉獻二衆。
故曰衆人。
此歎财因。
淨施雖不能究竟斷結。
而能暫伏現在貪心。
故曰降伏悭嫉心。
此歎心淨。
論雲。
于财惜著名悭。
見他名利功德心忍不忍名妒亦可持戒弟子者歎前舍惡并信樂等。
衆人者遠行等八悕福。
行因降犬慢貪。
誦前清淨。
可誰願言。
後二偈者。
初受施者果成。
後行施者果滿。
前受施成果者。
乃是上命過比丘成羅漢等。
行等八人。
道藉資成。
策進其行。
近克世報。
遠成涅槃。
如偈說然。
此八事為他遠行等。
馮雲名為依。
即是内外資備。
能生他樂。
故曰依樂。
近克人天世報。
名受樂報。
遠獲無為。
故曰永得安隐樂。
得天釋成受報。
得無漏釋。
下記得之。
因行施得果者。
藉前八行。
亦近克人天。
遠得無漏心樂。
福德者。
遠頌對聖。
發修八願。
近頌信樂之言。
此舉因下三明果遠克。
勝進無漏。
以自适神。
故曰快樂。
唯證自知。
非比能況。
故曰無逾。
修因生天。
故長壽常安樂。
第三依願行中。
前已有願。
後即依行。
若有願無行。
願必虛。
若草行無願。
行必孤。
以有願故行不孤。
由有行故願不虛。
祇雲。
被差分雨衣人。
僧中唱衣有大小。
四指八指不等。
不對者。
我當分唱者。
起餘分衣。
人亦如是。
餘處安居此受雨衣者。
應與語言。
汝餘處莫取。
文雲。
不舍雨衣。
便持餘用者。
祇雲。
此衣不得。
受當三衣。
不須淨施。
不得着入。
河池中浴。
不得小小雨時着。
不得裸身浴。
當着舍勒餘故衣。
不得著作種種事。
下九十雨衣戒雲。
服吐下藥判頭出。
而□露地食得。
恃作鄣缦。
常須大雨時披浴。
若雨早止。
垢液者得着。
入餘水中洗無罪。
戒本三法四句。
一人二求有分齊。
三制名辨體。
四用分齊。
正戒本四句。
一人。
二明過業。
下二可知。
辨相釋立法。
四句久顯釋。
戒文可知。
婆雲。
畜雨衣有二益。
一雨時熱時。
得鄣身浴。
二無雨時得裡三衣。
若閏三月者。
要後三月十六日求。
若先不知有。
閏前三月十六日求者無罪。
若閏四月。
前四月十六日安居者即受用。
乃至七月半百二十日。
常得受用。
以夏多雨濕熱故。
若不閏四月一日用。
問用中何故聽閏前四月十六日用求中。
何故不聽閏前三月半求。
答求貪總他用中無總故。
前後不同。
問雨衣閏中得多日用受功德衣。
亦應閏月得多利。
答衣益處多。
閏中開者。
有長貪之過。
雨衣己物。
夏閏開用無多長貪故。
多雲。
從三月半。
至三月盡。
應求應作。
若得成衣。
四月一日應畜。
若不成衣。
乃至四月半。
聽求聽作。
設三月十六日。
得一二日即成者。
律師雲。
亦得畜用。
察其意制時開一月求畜。
而大制時。
半月應求。
半月應畜。
設未受持。
不次說淨。
是一日受持衣。
若前安居。
至四月十六日。
應如法受持用。
到七月十五日。
應着一處。
不應畜用。
用吉羅。
亦不須舍。
至來年安居時。
如前畜用。
不須更受。
祇雲。
四月一日。
要受持己用。
乃至八月十五日當舍多雲。
以尼弱劣。
擔持則難。
制不聽畜。
得畜浴衣。
一切常開無過前用罪。
現有浴衣不應求。
而求得小罪。
婆雲。
下三衆不聽。
畜開通言。
若舍雨衣者。
此律不明舍法。
祇五雲。
至八月十五日。
應□衆中作是唱大德僧聽。
今僧舍雨衣。
如是三說。
至十六日舍者越。
乃更作餘用者。
得作三衣。
受持施人說淨。
乃至作種種作事。
律制舍法。
理有受文。
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第二十八 此戒亦二戒共為一戒。
過前受犯舍。
若時中受過後畜亦犯舍。
同由急施衣生。
是以合制。
若非急施。
安居未竟。
佛不聽受。
若受吉羅。
祇五雲。
安居未竟。
安居施及索安居衣者。
越毗尼。
此間對夏。
複是急施。
親非親俱犯。
故與上乞衣不同。
對此犯長。
亦與上長衣不同時節可知。
佛既制戒安。
安居未竟不聽受。
不聽受衣。
後因梨師大臣請僧安居。
未竟急施。
如常安法施此。
近恐違聖教。
不敢受之。
佛為益施主及利比丘。
開十日内受。
因聖開教。
去是急施。
過前而受。
違反二教。
長貪處深。
制犯舍堕。
論犯五緣成。
一是急施衣。
二知□急施衣。
三過十日前。
四無因緣。
五領受便犯。
過後畜五緣成。
宜足急施衣。
二知是。
三十日内受。
四不作淨。
五限過便犯。
緣起有三。
從初至夏衣來船開。
受夏衣施。
二六群下因聖開受。
安居未竟。
豫乞先受。
佛呵制不聽。
三世尊下若是急施。
開受無罪。
十雲。
夏末七日。
佛遣阿難往辭。
諸人不肯。
佛言。
雖不供養。
客法宜然。
阿難至彼。
說苦惱事。
婆羅門聞。
悶絕水灑得蘇。
因将廚供。
逐佛後去。
因此施粥。
有五事益。
?難陀分魚。
作羯磨等。
此戒中說。
既開十日内受。
應有過十日前受。
更呵責制戒。
文略不彰。
若十日前受者。
與時分不相接。
财體不淨。
無過後畜犯。
此戒無緣起。
戒本瘏解有文。
若十日内受。
與時分相接。
有過後犯。
戒本彰過後畜犯不明。
過前犯亦可。
戒本過畜則通前後。
如半月浴戒。
亦雲過等戒本七句。
一人。
二時。
三急施衣。
四比丘下立法。
五若過下明業。
下二可知。
戒本雲。
十日未竟者。
七月六日受衣去。
十六日自恣。
正滿十日。
舉是以明非舉。
後以釋疑。
舉是者。
謂十日内受者。
為是十日。
前為非舉。
後者謂十日内受。
與時分相接。
正有過後畜罪。
釋無過前求。
罪去無重犯。
五分戒本雲。
前後安居。
十日未至。
自恣時得急施衣應受。
乃至衣時若過舍堕。
準此文。
後安居十日未竟。
亦有得受急施衣。
辨相中略不解。
第二初三四文顯自恣。
已下解立法。
若比丘下解五七二句。
舍堕下解第六。
十祇雲。
急施衣者。
若男女大小在家。
若□□夫人臣征行。
若死女欲嫁還歸。
若殺賊時病兒。
如是等人言。
若今日不耶。
明日即無。
是名急施衣。
文言自恣。
十日在者。
謂十六日自恣。
若六日受衣者去。
十六日自恣。
非時分中正有十日在。
下文十五受衣。
明日自恣。
此文甚好。
不錯問。
所以非時受衣。
過一月五月外。
更增九日時中受。
所以不增日者。
答非時受衣。
還得非時開。
今既時受。
何得非時開。
若爾我非時受。
亦應不得時中開。
又解要是急施。
非時受時外。
更增九日時中受者。
既非急施衣。
受無時限。
何須更開九日。
問長衣入手。
十日不說淨。
越十日。
明相入十一日犯此急施衣。
七月六日受。
越十五日。
明相入十六日。
應犯。
何故文雲。
乃至五月畜不犯也。
答長衣不與。
時分相接。
但有前開。
無其後開。
故越十日。
入十一日。
犯此急施衣。
六日受者。
至十五日。
明相未出。
開前無犯。
入十六日。
複後開時分。
兩開相接。
是以無犯。
十五日去者。
破夏離衣。
安居未竟。
不聽出界但有後開。
無彼前開。
越此便犯。
問一月衣攝十日衣。
共為一月。
功德衣攝迦提月。
以為五月。
何故迦提月不攝十日衣。
過一月五月已。
更增日者何耶。
答一月衣攝十日者。
是三義故相攝。
一月是非時位。
二同防長罪功能處。
齊三十日是本不足。
便開一月。
具斯三義。
以長故短故得相攝。
巧德衣攝迦提月者。
亦具三義。
一月定時位。
二俱得五利功能處齊。
三迦提是本。
五月是末。
不足故開。
以長故短故得相攝。
迦提月不攝十日衣者。
亦有三義。
一時非時别。
二利有寬狹。
三本末不相故。
五月不攝十日。
亦如是。
伽雲。
自恣已王作國者。
得急施衣。
随數安居。
日過十日犯。
□通中初總開。
過前過後不犯。
複别開。
就别開中初有四事開不犯過前。
次有二十事開不犯過前後。
蘭若離衣六宿戒第二十九 此戒與前何異。
有二不同。
故須更制。
一前戒不在蘭。
若聚落清夷。
之處一宿便犯。
此在蘭若恐怖之處過六夜便犯。
二前戒既無賊難。
有功德衣。
開此戒有難。
不成受衣。
是故無開。
有斯别狀。
故須更制。
論犯六緣成。
一是受持三衣。
二冬分非時。
三有疑恐怖處。
四置衣聚落。
五無因緣。
六過七夜便犯。
緣起分三。
初明失衣開寄村中。
二六群下因前起過。
三親友下呵責制戒。
六群比丘。
一非久住蘭若人。
二無恐怖事垂響寄衣。
故文雲我聽蘭若乃至遊行。
若是蘭若恐難。
正當前開。
何故呵也。
五雲。
因開前恐蘭若。
更有聚落比丘蘭若無恐怖。
比丘寄衣。
更制戒□本。
戒本文十句。
一人時。
二時列非時分。
三蘭若處。
四疑恐怖。
五明三衣。
六舍内。
七因開六夜。
八若過業。
下二可知。
辨中略不解。
第二解餘九句。
文顯可知。
問戒本無功德衣開者。
答上土比土不受功德衣。
故無開。
若爾應無迦提月。
答功德衣。
由作法有迦提月。
不由作法受。
故有迦提開。
文言迦提者。
謂牒夏分。
過非此人。
受迦提利故明。
又解聚落比丘可得聚落中受衣向蘭若處。
蘭若比丘不得來列聚落中受功德衣向蘭若處。
何以知異。
男比丘不成受衣故知。
又下使文有難。
無伽梨不受衣。
此既有賊。
何成受衣。
第三句蘭若者。
多雲。
去村五百弓。
名阿蘭若處。
胡步一百步者。
以一[棎-兒+一]為一步。
如是四百步。
一百弓。
四百弓。
拘屢舍。
一由旬雲一拘屢舍者。
摩竭國量。
于北方半拘屢舍。
中國地平。
是故近非方。
山陵高下是故遠。
又雲。
中國多風。
不聞鼓聲。
近則聞。
是故近。
此方小風。
遠聞鼓聲。
是故遠。
一拘屢舍者是。
聲名律師雲。
此是定義。
第四有疑者。
十雲。
疑是中失物。
乃至失一水器。
怖畏者乃至惡比丘畏。
祇雲。
在蘭若。
恐怖處疑煞劫奪衣。
第五三衣中可解。
五雲。
上衣中随所重者。
聽寄一衣。
不得寄下衣。
以随身故。
禮拜入寺。
乞食不得。
單着不得。
寄二六開置舍内者。
祇雲。
着俗人家不得寄。
可信人家還寄。
可疑家正寄。
郁多羅僧餘二不得。
七有因緣離衣六夜者。
祇雲。
三月在蘭若處。
是夏三月恐怖處。
開置一衣聚落中。
不作日限。
五分雲。
前安居後安居未滿。
若無恐怖。
不得寄衣。
彼國多有八月賊。
至八月時。
煞人取肉祠天。
諸人至日。
皆共警備。
賊至期日。
不能得人。
遂至蘭若害諸比丘。
開有恐怖。
不作日限。
得寄衣白衣。
家衣既不在界内。
不次向蘭若。
會衣不畏賊。
雖唯次十日。
一度往着。
恐有濕爛。
蟲齧等過。
見雲。
若蘭若處。
僧房堅密。
不須寄衣。
不堅密得。
寄衣。
已六夜。
一往着見衣。
已還阿蘭若處。
多雲。
前安居者已過。
後安居者。
未滿八月十五日。
後安居始過。
十五日未滿。
八月十六日。
次六夜中。
聽蘭若比丘離衣宿。
所以者。
外國賊此六夜中發。
是故開也。
祇雲。
為塔僧事開六夜。
何故唯開六宿。
答因事故開。
佛遣波離向沙祇國。
滅诤辭衣重。
佛言。
去可幾日還。
答去二日停二日。
因開六日。
六日不滅已來。
更求一月。
戒本亦有。
除僧羯磨。
得羯磨已。
應疾疾去。
食前得食後去。
食後得明月去。
不得會道去。
除命梵等難。
得會道去。
列彼斷事。
不得過時。
如前說。
斷訖來時。
如前說。
不得待。
客比丘食事未斷。
不得染衣薰缽等事。
未可中間住者得。
所以爾者。
義言夏中為事請。
日浪行住。
恐破夏故。
五雲。
有塔僧事和上阇梨事及他事。
皆聽六夜。
留一一衣白衣家。
若一二三乃至五夜事訖不還。
吉羅。
祇婆雲。
蘭若處寄衣家。
内六夜過者提。
義言似是。
餘緣文中。
無恐怖故。
是故知。
了疏雲。
阿蘭若處。
夏安居須日往。
餘處聽法不可。
恒将三衣自随。
若留住處。
恐生後失。
佛許寄餘處。
六宿不失。
至第七日。
更取衣還。
度第七夜。
如前寄。
于事未竟中間。
恒許夏中非受。
迦絺那衣時。
又非羯磨離衣時。
回僧物入己戒第三十 所以不聽回僧物向己者。
出家之士。
理宜少欲知足為懷。
聞他居士許欲施僧。
方便勸化。
回來入己。
内長貪結。
外惱施主。
又複損僧。
殊所不事。
是以制也。
許僧之物。
于己有濫。
回客稱心。
喜為因制。
許佛法之。
物于人無濫。
回之義難故不制提。
論犯四緣成。
一是許僧物。
二作許想。
三回向已。
四入手便犯。
戒本十六句。
一人。
二知。
三物。
四求入。
已下二如常解。
初同昔僧物下解第三。
若比丘下合解四六二句。
僧物有三種。
一已許僧。
二未許僧。
三已舍與僧。
此三句物回合向己。
罪有輕重。
初句物若許作許。
想回入己。
随第二句。
物回入己。
無犯。
所以知。
下文未許作許想。
正犯小罪。
故知未許還作。
未許想勸。
入己無罪。
第三句物已舍與僧。
此定屬之物。
勸回入犯重。
此之三句同是僧物。
為明輕重。
犯不犯義。
是以并明。
祇雲。
若人持物來同。
比丘何處布施。
答言。
随汝所敬處與。
問言何處得果報多答言施僧。
問何者持戒清淨。
答僧無犯。
戒不清淨。
若言我已施僧。
今施尊者。
受者無罪。
若言此物置何處。
便我物常見受用。
答某甲坐禅。
誦經持戒。
若施彼者。
長見受用。
先就宗結提。
次若物僧許下明吉。
有八四對分别。
初僧塔相對。
次現前四方。
次僧尼。
次同類同類相對。
故曰許異處與異處。
祇五雲。
回向餘人者提。
向餘僧衆多人者越。
此彼畜生回越。
心悔尼回一人施人僧者提。
見雲。
欲供養此像。
回與彼像吉。
十波雲。
有病比與諸者。
病比丘僧直汝持作食。
我食亦與衆僧。
諸人計我等。
但作食與病人。
餘錢自分。
何勞與僧。
即如計分。
乃至佛言。
吉羅。
伽犯偷蘭。
若檀越請僧。
食次未至。
自言我應知。
故妄語提。
若是食随計直犯越。
次差請。
此是定屬之物。
又複越次專由我意損他成重。
若為前人說法。
令物入己。
犯舍。
堕向尼僧物自回入。
亦同舍堕。
僧物回與塔。
即入彼塔。
不須還取。
以福同故。
比丘吉悔。
此僧後僧。
亦如上。
若此自恣僧物回與彼自恣僧者。
物應還此比丘吉悔。
不還此僧計錢成重。
此彼一人。
回亦成重。
祗雲。
尼為衆乞供。
乃至偏心曲授。
名為衆物。
回向餘衆眷屬。
皆波提。
回僧物舍堕。
即入僧不用。
應歸主。
多論亦如是。
●九十波逸提法。
七門料簡。
一配共三業解成犯相。
二身口二業自作教人不同之義。
三身口二業雖有塵沙。
要而言之。
不出應性。
四解持犯方軌。
五解僧尼二部犯之同異。
六解諸部不同。
七解沙彌時作方便。
進受具戒。
有犯不犯義。
配三業者。
就九十中。
有三十一戒。
是心而非口。
偈言。
女未強脫覆。
與屏施别過。
非殘不外坐。
屏露四三單酒水[車*(年-(乞-乙)+?)]半白。
二随持搏宮。
有二十一戒。
是口而非身。
故偈言。
故毀雨月說。
道女異嫌尼。
譏法恐怖疑發。
起欲□毗。
同欲無根謗。
二十一毗尼。
昔解雲。
與年不滿二十。
是口業犯。
今解不然。
此和上提。
和上本不秉羯磨。
但身在衆中坐。
因他口業犯。
下文和上提衆僧吉。
故知前解非正。
可言自身作業假他口。
三十八戒亦口亦身。
就中有三十一戒。
口家作業。
共身心犯。
有七戒。
口家止業。
共身心犯。
就前口家作業中有三。
一自口作業。
假他身。
有十九戒。
若語自作。
唯身心犯。
若就教人名。
自身口作業假他身。
偈言。
掘壞牽勸然藏飲。
煞驅與尼捉落寶。
高床七戒俱雖教。
人言。
章了未即犯提。
要假前人身。
業壞他生種。
教者方犯。
餘者例然。
若如似诳他口了未結。
要待前人聞知。
聞知豈非前人身業。
若然妄語等二十一戒。
皆自口作。
業假他身。
何獨十九。
答今取别名身業。
不取聞知通名身業。
次有七戒。
自口作業。
假自他身業犯。
如與比丘尼期同行。
要假自口共期身業共行。
越界方犯。
餘者餘例然。
偈雲屏露二處敷。
四期索美食。
第三有五戒。
自身作業假他口。
如食尼歎食。
假尼口業歎身業。
咽方犯。
餘者亦例同。
偈言。
贊谏及二聽。
與年不滿五。
違谏之罪亦有口違谏。
且就一相。
言不盡理。
次解第二七戒。
口家上業。
共身犯者。
覆藏一戒。
論解不定。
伽夷雲。
意業犯此。
就根本說。
非但意犯。
十雲。
頗有尼身口無重。
得重罪耶。
佛言有覆。
他重罪亦單心犯。
見雲。
身心犯者。
見聞他犯。
此通名身業未即成犯。
若口發露。
本自無罪。
由口上不發露。
意地覆藏。
故名口家止業。
假身心犯。
偈言。
覆皆足非時。
家有不與欲。
次解第二自作教人同不同義。
中有二十二戒。
自作教他同犯餘者。
自作正犯。
教他即輕。
偈言。
掘壞牽用勸。
恐然藏煞餘。
飲無根捉落。
寶自作教他。
同莫問為己。
不為己過中。
是接悉皆同犯。
更有十戒。
教人不為己。
于身無閏。
雖可是損。
已得小罪。
何者是。
偈言。
屏露與尼衣。
高床七戒俱。
次前十戒。
教人為己。
能教犯提。
受便者吉。
若不為己。
受教者提。
能教犯吉。
此義未盡。
如打抟等。
亦自他俱惱。
何不同犯。
而獨無根謗。
飲蟲水等。
俱是無文。
義決即齊。
故知不盡。
第三次釋。
遮性之義。
見雲。
辄教誡尼。
是遮非性故但三十戒。
以為性惡。
自餘卒悉。
名為遮。
廣解遮性。
如上無異。
今直數性惡便罷。
偈言。
故毀兩說異。
嫌強牽用譏。
不驅恐覆疑。
故餘發說随。
随相毀同與。
不屏打抟無。
次釋第四。
持犯美别。
此九十中。
有十二戒。
具二持犯。
何者是由得羯磨。
得說粗罪。
教誡尼□受功德衣得背請。
别衆食□囑。
授入不犯。
非時食前後。
入他家作餘食法不犯。
足食勸足。
七日書形。
作口法受故不犯。
殘宿不受淨施。
問主着如法。
僧事與欲。
起此十二戒。
由聖開聽。
作法順教。
即無其罪名作持。
若止不作法。
身作有違。
名上犯。
若據作事邊。
名作犯。
此上作□。
犯業思體。
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