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出也。

    言不愛者。

    慈和雲。

    謂于衆親厚。

    不别有愛故。

    二不恚者。

    謂于怨不嗔恚吹毛覓過。

    三不怖者。

    謂于有力人邊不怯而不舉也。

    四不癡者。

    謂解了羯磨如非。

    不癡也。

    五知自恣不自恣者。

    謂知有難無難。

    廣略之宜也。

    又知十三難等體壞之人。

    不合自恣。

    犯殘已下悔竟自恣。

    律雲。

    又差知時等五德。

    鈔文自解。

    一知時不以非時者。

    鈔解雲。

    意令和合無争。

    謂舉過靜争。

    無不和順。

    若舉不知時。

    則生鬥争。

    二如實不以虛妄者。

    有罪非謬。

    謂犯有三根名如實有罪。

    三根不牙。

    故雲非謬。

    即非虛妄。

    三利益不以損減者。

    欲使至彰釋其利益返上。

    名損減也。

    四柔軟不以粗犷者。

    故勸喻等。

    釋其柔軟。

    返此粗犷也。

    五慈心不以嗔恚者。

    愍物等。

    釋其慈心。

    返此鼓恕。

    名嗔恚也。

    不假别釋也。

     言所至故者。

    四分文不了者。

    自恣中。

    但言聽差受自恣人有五法者。

    應差不言二人。

    一不了也。

    羯磨詞中。

    單雲僧差某甲比丘作受自恣人。

    無差二人處。

    二不了也。

    十誦僧祇五分三律。

    雖有二人多人法。

    義由未了。

    輔篇雲。

    十誦差二人者。

    更互為法也。

    祇同也。

    五分雲。

    作自恣人。

    若一人若二人若衆多人。

    不言數。

    或差十人。

    五對兩兩。

    入法前對作法。

    若困互息。

    還遣兩人。

    交替如是取遍。

    為僧多故。

    更互息作。

    義由未了。

    三千經雲。

    為相向出罪。

    是了義也。

     言今至也者。

    多有人人别差者。

    靈山雲。

    古人行事。

    見四分中單差一人。

    遂即人人别差。

    未通十誦祇五等一時差文也。

    或隻有五人自恣。

    則應人人别差。

    以三非。

    僧若六人已上。

    應二人同差。

     第二文三。

    初能差是非。

    二作羯磨者下。

    辨索欲問和。

    三應雲下。

    作法差遣。

    一唱。

     言二至持者。

    此律開與欲。

    不同他部者。

    祇雲。

    不得與欲自恣。

    若病應将來。

    若畏死。

    僧應就彼作法。

    若病多僧。

    應出界自恣。

    觀其文意。

    由是舉罪事。

    須現前。

    恐叛舉罪故制也。

    勵問。

    夫欲詞不得稱僧所秉之事。

    今何言與欲自恣。

    答。

    今言自恣者。

    謂說己心行。

    恣僧舉罪。

    本非稱僧家事也。

    亦有通别者。

    若答言自恣羯磨者。

    即是通答。

    若言差五德羯磨者。

    是别答。

    至後五德單白時。

    更須問答。

    如上羯磨篇也。

     第三五德行事文三。

    初作白和僧。

    二次明下。

    行草法。

    三五德下。

    告僧儀式。

    前三。

    初威儀進止二作和下。

    正作白法。

    三不應下。

    料簡是非。

    一唱。

     言三至法者。

    ?雲。

    白中律雲。

    僧和合自恣。

    鈔文無僧字者。

    準例。

    合成是緣非骨。

    多有呵者。

    不識羯磨緣骨。

    亦是觀事。

    乃同于法也。

    不得通用後法者。

    不得通用此和秉于後單白法。

    若如前至二法者。

    卻指上差自恣五德中。

    答雲自恣羯磨。

    此已通答竟。

    并是自恣事。

    後更不須問答。

    故雲通和二法也。

     言次至時者。

    華嚴雲。

    其草勿使五德行。

    應年少行之。

    依無量壽經上卷說偈雲。

    吉祥童子施佛草。

    如來受已成正覺。

    我等比丘效佛故。

    受草自恣淨三業。

     言五至之者。

    如文。

     第四文二。

    初明對僧自恣方法。

    二若五德下。

    明舉罪治罰法。

    前二。

    初引大聖示迹同僧。

    二次下。

    正明對僧自恣方法。

     言四至中者。

    增一二十三雲。

    如來坐草座已。

    告諸比丘。

    各就草座。

    我欲受歲。

    我無過咎于衆人乎。

    又不犯身口意乎。

    如是至三。

    諸無對者。

    時舍利弗。

    從座起白佛。

    諸比丘衆。

    觀如來無身口意過。

    所以然者。

    世尊今日未度者度。

    未解脫者。

    令得解脫。

    未涅槃者。

    令得涅槃。

    為旨者作眼。

    為迷迳路。

    以此事緣。

    無過咎于衆人。

    亦無身口意過也。

    時舍利弗白佛言。

    今向如來自陳。

    我無咎于如來。

    及衆僧乎。

    佛言。

    汝今都無身口意過。

    所以然者。

    汝智慧無量。

    無與等智。

    總持三昧。

    戒定慧解脫知見成就。

    所作如法。

    未曾違理。

    如是五百比丘。

    各各受歲。

    亦複如是。

    準此經意。

    謂諸聲聞修少欲行。

    故見坐草。

    今仿佛成規。

    遂坐草也。

    新歲經者。

    ?雲。

    别譯五紙許。

    失譯經也。

     第二文三。

    初明五德就上座所跪立威儀。

    二應作下。

    正陳自恣詞句。

    三若衆僧下。

    說已告僧。

     言次至言者。

    此僧祇文者。

    準祇二十七雲。

    若二人作自恣者。

    一人受上座自恣。

    一人下座前立。

    上座說已。

    下座次說。

    如是展轉。

    為四分文不了故。

    取祇文一坐一立也。

    問。

    豈非别耶。

    答。

    此别對五德一人。

    縱宣己罪。

    又是法差。

    無别衆過。

    言有别者。

    愚之甚也。

    應加捉足之言者。

    羯磨疏雲。

    十誦中。

    并差二人。

    取上座作也。

    來至執足口說求聽。

    若是下座不得執足。

    乖儀式也。

     第二文二。

    初明衆僧自恣。

    二若二下。

    明二五德自恣次第。

    一唱。

     言應至法者。

    此加一心念者。

    與律及羯磨。

    本異也。

    所以然者。

    準祇二十七。

    有心念之語。

    此對五德别人。

    準法合爾。

    羯磨疏中。

    分為五句。

    疏雲。

    初大德者。

    正告大德。

    求聽說也。

    小者。

    言長老。

    二衆僧今日自恣者牒。

    僧自恣時也。

    三我某甲亦自恣者。

    下應上法。

    縱陳過咎。

    恣僧舉也。

    四若見聞疑至語我者。

    我有三根。

    慈海賜示也。

    五我若見至海者。

    從聞悔過。

    成我清美也。

    三說者。

    表仰囑之勤。

    非是濫托也。

    上且一途釋其大小。

    更通論之。

    長老乃大。

    故經中長老舍利弗。

    賢者阿難等。

    律中不定。

    今略釋之。

    行解具故。

    名為大德。

    年德高遠。

    名為長老。

    如俗中雲長者言也。

    前單牒者。

    但告五德。

    後雙牒者。

    勤重之至。

    在僧故也。

    問。

    前對小者。

    得如文中雲大德不。

    答。

    具德差遣。

    成所推敬。

    何得不稱。

    善見雲。

    大為大德。

    小為長老。

    且分二人。

    義通上下。

    餘不可盡也。

    上座複本座者。

    律雲。

    時上座自恣竟胡跪。

    乃至一切僧竟。

    上座疲極。

    白佛。

    佛言。

    聽随自恣竟複座。

    第二五德至同上作法者。

    牒前祇文中。

    第二五德也。

    羯磨疏雲。

    其小五德。

    在第二上座前立。

    待衆首作竟。

    方互跪對作。

    故言同上作法。

    律開病者随身所安。

    律雲。

    時有病比丘。

    胡跪合掌。

    時久病增。

    僧即白佛。

    佛言。

    自今已去。

    聽病比丘随身所安。

    受自恣。

    注雲。

    準此等者。

    不用依上座預前。

    胡跪久合掌。

    但随身所安。

    臨自恣時。

    胡跪也。

    若不病者。

    應随上座胡跪合掌。

    待自恣訖複座。

    今不行此。

    但依上座開文也。

    破十誦家法者。

    十誦二十五雲。

    從上座至下座。

    說自恣竟。

    ?今五德。

    自相向作自恣。

    今祇不同。

    各至本坐處。

    相向自恣。

    即與四分一一次第從上座自恣義同。

    故取祇也。

     言若至也者。

    事訖白僧。

    十誦之文。

    可知。

     第二舉罪是非中二。

    初明舉罪是非。

    二若僧下。

    辨僧數多少治罰應不。

    前二。

    初明五德别人舉得實罪治竟自恣。

    二若事下。

    料簡五德别人舉罪差互治謗應不。

    前二。

    初五德。

    次别人。

    一唱。

     言若至之者。

    舉得六聚者。

    鈔意。

    先治然後自恣。

    發正雲。

    舉得夷有?傧出治。

    不?與學悔治。

    第二篇有?不?。

    今發露竟自恣。

    三篇已下。

    皆悔竟自恣。

    恐稽留法事。

    皆發露已自恣。

    别人舉者。

    三根并實。

    依遮法治。

    遮揵度雲。

    應召入衆中。

    當為舉。

    舉已作憶念。

    應與罪。

    上座又具問能舉。

    徒衆上下。

    及所舉人。

    已聽許治之。

    然後自恣。

     第二文二。

    初别人舉互反治。

    二五德下。

    五德舉謬簡異别人不加謗罪。

    一唱。

     言若事至謗者。

    舉根不了者。

    實犯夷罪。

    或見言聞。

    或聞言疑。

    三根不能辨了。

    即治謗罪也。

    衆網中者。

    彼雲。

    若明不成者。

    律雲。

    若不舉。

    不作憶念。

    不伏首罪。

    犯□不應忏罪。

    已悔竟不現前非法。

    别衆□七非。

    并作法不成也。

    五德不爾。

    如文。

     第二辨僧數文二。

    初辨滿二十衆六聚。

    并得治之。

    二若五下。

    僧少白停。

    指四人中說。

     言若至之者。

    有舉得犯六聚者。

    但有二十衆。

    并能治之。

     言若五至說者。

    為僧數不滿二十。

    出殘罪等不得。

    故且白停。

    進不如四人法者。

    彼雲。

    若犯提已下罪。

    其問自言舉來并前。

    忏已自恣。

    此是進也。

    若犯四人已上偷蘭。

    乃至僧殘。

    交無治義。

    彼引十誦。

    白停後。

    待衆滿。

    如法治之。

    不應礙自恣也。

    白停其治罪也。

    此是不也。

    指彼同此。

    故雲如四人法中說也。

     第三明尼來文二。

    初正明尼來請罪。

    二五百問下。

    辨尼出界不得獨行。

    前二。

    初明僧尼同時自恣法。

    二今時下。

    辨僧尼異時尼來請罪法。

    前四。

    初安置處所。

    量時早晚。

    二當命下。

    正對僧自恣法。

    三大衆下。

    告尼法戒式。

    四至寺下。

    歸寺傳告之法。

    一唱。

     言三至法者。

    不須同說戒。

    問尼有無者。

    華嚴雲。

    謂說戒時。

    問誰遣比丘尼等。

    此制令問拟差人往教。

    俗尼衆清淨。

    彼此俱益。

    今之自恣。

    直是尼來。

    求僧舉過。

    聖不制。

    問來與不來。

    故不須問。

    如别法者。

    尼衆别行篇明也。

    前明自恣時節中。

    雲及論作法。

    三日通用。

    不要須十四日僧。

    十五日尼。

    但定取十六日。

    停僧自恣。

    待尼請罪。

    亦得也。

    後依律文。

    更出異日。

     第二文二。

    初正明尼來對僧請罪。

    二問下。

    通妨。

     言今至示者。

    餘同前示者。

    謂同前大衆良久嘿然。

    敕尼等也。

     問答中二。

    初問。

    次答。

    初如文。

     答文三。

    初立理答。

    二故律下。

    當部證成。

    三僧祇下。

    引為準。

    一唱。

     言答至疑者。

    準祇。

    明日尼來。

    僧請教誡人。

    傳大僧中上座教。

    還尼衆中說。

    尼有不來須說欲同。

    是僧法準用無疑也。

     言五至故者。

    重罪者。

    華嚴雲。

    謂殘罪。

    望下篇為重。

    非謂夷也。

    然差尼來。

    但得羯磨差一尼。

    餘尼口差為伴也。

     第四雜明略說中二。

    初正明略說。

    二上來下。

    通結。

    前四。

    此科準理。

    亦不合于此分之。

    但為鈔主第二門中分于二科。

    恐人有迷故。

    至第四門後。

    結前生後。

    且随文分耳。

    初文二。

    初明八難餘緣大界恣法。

    二二明下惡比丘難結小界自恣法。

    前二。

    初舉八難。

    時熱為略之緣。

    二當今下。

    正明略法。

     言四至等者。

    八難餘緣。

    并如前說戒中也。

     第二文二。

    初對五德略說方法。

    二四分若賊下。

    不對五德。

    略說方法。

    前二。

    初正明略說方法。

    二今或下。

    科簡是非。

     言當至恣者。

    ?雲。

    準自恣中。

    對五德略。

    則有再說一說為二。

    今鈔文不明再說。

    律竊語者。

    明上一說。

    令大衆聞知。

    因六群竊語疾疾自恣。

    佛言非法也。

     言今至等者。

    有三意。

    初述非相。

    二律中下。

    引律顯非。

    三十誦下。

    他部明是。

    華嚴雲。

    鈔引十誦。

    悟也。

    此是祗二十七雲。

    應從上座次第。

    乃至總唱等。

    不得逆作次第者。

    謂從下向上為逆也。

    行行如益食法者。

    如有十行人。

    坐一行着一。

    五德自恣。

    如益食法超越者。

    謂不依次第。

    從第一上座過。

    即越第二上座過。

    取第三上座等。

    四分亦有。

    與祇同。

    不明了也。

    總唱者言。

    一切大德僧。

    見聞疑罪自恣。

    謂彼律文如此等者。

    等。

    取其餘非法之事也。

     第二不對五德略中文三。

    初明三說法。

    二難事轉近下。

    辨再說一說法。

    三四分下。

    釋直去法。

     言四分至法者。

    各各相對等者。

    且如百人。

    為五十對。

    各各人别三說。

    文同前法者。

    謂詞句也。

     言難至故者。

    難近作白再說。

    更急作白一說。

    此有三單白。

    謂三說二說三一說。

    即三白也。

    此并不對五德也。

     言四至去者。

    謂對五德再一為二。

    次複衆中三。

    今單白成五。

    第六難事更近驚起直去。

    即六種略也。

     言二至之者。

    律雲。

    為難比丘入浴已。

    同師道友。

    疾疾出界等事希。

    故略之。

     言上至上者。

    謂于第二門中分。

    恐後人迷故。

    結異也。

     第二次明五人法。

    約鈔第二文中分。

    講者合初分也。

     言次至法者。

    有四意。

    初總标簡異。

    二欲法有無異。

    三問和下。

    差人總别異。

    四取自恣下。

    受恣雙單異。

    問。

    上六人五人。

    同是僧法。

    如何異耶。

    答。

    為五人行事。

    不同六人。

    恐濫行故。

    簡異。

    下出三異。

    若界六人。

    一人說欲。

    餘五成僧。

    得羯磨差五德也。

    若五人者。

    一人說欲。

    餘四雖僧。

    但是能秉。

    若差一人為五德者。

    三非僧故。

    不得與欲。

    不得牒二人等者。

    鈔主正取差人時。

    五人僧體隻得一。

    一差不得雙牒二人者。

    以所為之人不足數。

    故三既非僧。

    如何差遣。

    餘同前法者。

    謂舉罪前。

    已明五人舉罪白停也。

    及尼來難事略法。

    并同前也。

     大門第二衆多對首文二。

    初明集僧加法。

    二若犯下。

    辨犯罪治罰進不。

    前二。

    初總明集僧不得受欲。

    二四人下。

    正辨四人作法之相。

    一唱。

     言二至前者。

    如文。

     第二辨治罪文二。

    初犯輕悔己自恣。

    二若犯四人下。

    犯重罪。

    發露自恣。

     言若至恣者。

    如文。

     第二文二。

    初且舉所犯無治罰義。

    二若準下。

    引文釋成得自恣義。

     言若至義者。

    靈山雲。

    若犯四人已上蘭。

    不許忏者。

    謂一人犯罪。

    餘但三人。

    即忏不得。

    此準十誦四人為小衆。

    即中品蘭已上。

    無治罰義。

    若準四分滅争中。

    小衆通二三人。

    則中品蘭小衆忏亦得。

    今言四人已上者。

    則上品蘭耳。

    但入偷蘭說中者。

    華嚴雲。

    此謂犯其偷蘭罪。

    舉來至僧。

    未及得治。

    因難驚起。

    名入偷蘭說中。

    謂犯事已彰。

    教中說犯。

    故曰入說中也。

    乃至者。

    越夷也。

    僧殘亦爾。

    故衆不滿。

    交無治罰之義也。

     第二文二。

    初準十誦白停。

    即後自恣。

    二四分下。

    引例發露合得自恣。

     言若至恣者。

    富陽雲。

    謂自恣舉得重蘭殘等罪。

    衆不滿不得。

    即悔不可自恣。

    且白停悔罪之事。

    以其舉得罪。

    合衆知竟。

    類同發露。

    得自恣也。

     第二引例中三。

    初舉例。

    二理須下。

    示發露之法。

    三此中下。

    辨不實得罪。

    前有二意。

    初引例。

    二既俱下。

    會釋一唱。

     言四至妨者。

    輔篇雲。

    鈔引此文。

    将例自恣。

    富陽雲。

    說戒發露竟。

    罪未悔得聞戒。

    自恣中。

    舉得罪發露竟。

    罪未悔亦得自恣也。

    既俱是淨行。

    說戒防未起非自恣防己起過。

    防過一同故。

    俱是淨行。

    又說恣俱是衆法。

    攝僧功齊。

    約界盡集。

    治罰功齊。

    有犯不得聞戒。

    有犯不得自恣等。

    以自恣準說戒。

    用之有何妨也。

     言理至淨者。

    牒其所犯者。

    示說詞也。

    輔篇雲。

    二三人自恣。

    舉得殘罪者。

    應雲二大德一心念。

    或但雲大德一心念我。

    某甲比丘。

    犯某僧殘。

    以衆不滿。

    未得治之。

    餘者清淨。

    此準說戒形勢也。

    又複自恣時。

    各各有罪者。

    各說罪名。

    發露竟。

    亦得自恣。

     言此至也者。

    有二意。

    初明不實得罪則重。

    二不同下。

    簡異嘿妄得輕。

    華嚴雲。

    實不淨。

    對他稱淨。

    是故妄語。

    前境有三。

    便結三提。

    不同說戒嘿妄表淨。

    但得吉也。

     第三一人心念中二。

    初陳恣。

    二若犯下。

    忏治應不。

    前二初集僧緣起。

    二若無下。

    心念加法。

    一唱。

     言若至說者。

    如文。

     第二文二。

    初明輕罪忏竟自恣。

    二若犯下。

    犯其重罪。

    治忏應不。

    一唱。

     言若至前者。

    輔篇雲。

    重吉已上。

    無人對之即無悔義。

    獨自又不得發露。

    故不應自恣。

    約義如此。

    餘依前者。

    鈔意。

    準前心念說戒中。

    彼文雲。

    或雲發露。

    或雲待人。

    靈山解雲。

    或待人者。

    僧祇文。

    文雲。

    若無客來者作念。

    若得清淨比丘。

    此罪如法除。

    念已。

    心念口言。

    二說布薩。

    彼又引五百問。

    論合掌向四方僧發露。

    然後廣誦。

    戒本。

    彼此俱是淨行衆法。

    攝治功齊。

    複應須牒其所犯。

    餘者清淨也。

    然後心念口言。

    三說自恣也。

    問。

    何以得知餘依前者。

    即取前心念說戒文耶。

    答。

    羯磨疏心念法中。

    大同說戒也。

     大門第三。

    雜明相中。

    文有十一段。

    初明僧别詞句不同。

    二問自恣竟下。

    辨自恣竟得說戒不。

    三問自恣得下。

    未受具人。

    得聞恣不。

    四律中下。

    僧别說已。

    更有客來重說進不。

    五問十五日下。

    辨七月十五日自恣竟。

    得出界不。

    六問此界安居彼界自恣得不。

    七問前安居下。

    明後安居人得衣分不。

    八問一說下。

    釋無難緣略說成不。

    九四分下。

    老少無知教诏法式。

    十問界中下。

    辨前後安從多恣法。

    十一問安居下。

    釋其夏滿離處進不。

     言三至僧者。

    通有治舉義者。

    此明僧法自恣舉得夷罪。

    即殡棄治殘者。

    得行?六夜出罪等。

    乃至蘭提惡作。

    皆得治之。

    客得足者。

    如前文雲。

    若數滿二十。

    并得治之。

    此一向得足。

    若但有六七人。

    出殘罪。

    兼忏重蘭。

    準十誦八人。

    此即不足。

    故雲容有亦不定一向得也。

    别人雖有治舉攝治未盡者。

    若是提吉可得治罰。

    若夷殘重蘭。

    人少不可忏治。

    未能得盡故。

    但言清淨也。

     言問至戒者。

    明了論中。

    若五人自恣。

    先誦木叉戒竟。

    次第一人起。

    胡跪合掌。

    請為說罪主。

    說見聞疑罪。

    請覓見聞疑也。

    此說罪主者。

    自恣五德異名也。

    即先說戒也。

    四分律三十七雲。

    自恣已說戒疲極。

    佛言。

    不應自恣已複說戒。

    自恣即是說戒也。

    問。

    說戒為知戒相。

    防未起非。

    自恣淨身口除已。

    起罪。

    對治。

    既異。

    雲何即是耶。

    答。

    已未。

    雖複不同。

    意令清淨不别。

    故雲自恣即說戒也。

     言問至之者。

    如文。

     言律至明者。

    更三人來僧法自恣。

    如前明五人法中。

    明二人來。

    還同對首。

    如上四人法雲。

    諸大德一心念。

    乃至清淨三說。

    及舉得罪等。

    并如前也。

     言問至還者。

    由十五日夜分未盡。

    至明相出。

    後方得出界。

    離衣者。

    謂前安居人。

    得迦提五利。

    今夏未盡。

    置衣出界。

    未入迦葉。

    豈非離衣。

    餘如文。

     言問至罪者。

    深雲。

    四分雲。

    此處安居。

    受日往餘處。

    自恣亦得。

    祇則不爾。

    彼雲。

    此處安居。

    餘處自恣。

    越毗尼。

    若受日若一月。

    乃至後自恣應還。

    若不還者。

    越罪。

    若道路有難。

    畏失命者。

    于彼自恣。

    無罪。

     言問至受者。

    華嚴雲。

    此是時中。

    僧得施物。

    不簡安居前後。

    彼此之界。

    皆施通一化僧也。

    若僧現前物。

    一向不合以時。

    現前物具四義。

    一者時定。

    即同是七月十六日受得。

    二者處定。

    局此界安居人。

    三者人定。

    局現前同住前安居人。

    四者法定。

    謂不須作羯磨。

    皆直爾數人分也。

    故知。

    後安居人。

    不得此物也。

    為未來故。

    受者。

    當陽雲。

    律文以前安居人。

    夏滿遊行。

    因自恣時。

    便分房舍。

    後安居人。

    未滿亦得分不。

    佛言聽。

    為未來故受。

    望猶是坐夏不得辄受。

    今時分冬房。

    後安居人亦得。

    為冬分時受。

    以今望冬。

    名未來也。

     言問至應者。

    語不出唇。

    是私竊語不合。

    雖語疾疾。

    不令人解者。

    并非法也。

     言四至之者。

    文有三節。

    初直述年少不知之法。

    二年少下。

    因明老者不知之法。

    三故律下。

    引事證成。

    雖老得同少法。

    猶故忘。

    不憶使授者。

    使何人授。

    自恣者教。

    五德是受自恣人。

    故名自恣者也。

    何故。

    老者同年少之法耶。

    引律。

    阿難頭曰。

    謂不善察。

    迦葉呼為年少。

    今老年愚法。

    與年少何殊。

    故例别之也。

     言問至等者。

    謂界中有前後安居人。

    不知前人從後。

    後人從前義。

    約從多為論。

    如律中。

    僧自恣竟。

    更有客來。

    若多者更須自恣。

    以少從多。

    此亦爾也。

     第十一文二。

    初問。

    次答。

    初如文。

     答中二。

    初直答須去。

    二增一下。

    辨恒止不去。

    有五非法。

    前三。

    初舉當宗不去得罪。

    二毗尼下。

    約緣有無。

    方便離過。

    三五分下。

    約請約處。

    分别是非。

     一唱。

    言答至住者。

    母論檀越請安居。

    安居竟。

    比丘尼為飲食故不去。

    檀越生疲厭。

    諸比丘白佛。

    佛言。

    安竟過一宿。

    尼提僧吉。

    五分尼單提中。

    受請安竟不去。

    尼堕僧吉。

    不局一夏。

    但漫心請不犯。

    非受請處。

    即寺内岩窟等處也。

     言增一至德者。

    如文。

     第二迦絺那衣法文二。

    初明來意。

    二牒名解釋。

     初來意者花嚴雲。

    由前安居進業。

    夏坐有功。

    自恣無??。

    美響遐布。

    表裡清潔。

    感動物心。

    對此時中。

    分招福施。

    聖開五利。

    賞德資功。

    俗不雲乎。

    有功者賞。

    故此衣。

    自恣竟合受。

    乃附此篇中來。

     第二文二。

    初牒名。

    二注文解釋。

     言迦至法者。

    牒名也。

    釋文二。

    初注文番釋名義。

    二就中下。

    開章解釋。

    前二。

    初依論翻釋。

    二古翻下。

    約古義翻。

    前四。

    初名堅實。

    二為難活。

    三稱堅固。

    四号蔭?。

    一唱。

     言明至?者。

    堅實者。

    了論疏雲。

    迦絺那衣。

    能感動衣。

    若受迦絺那衣。

    若有檀越施衣。

    皆屬此人。

    此人能感多衣。

    衣無敗壞。

    故名堅實也。

    又一切堅實物。

    皆名迦那。

    乃至見人貪嗔癡等。

    煩惱強盛。

    執固難舍。

    亦名此人。

    為迦絺那心人也。

    花嚴雲。

    衣無敗壞者。

    以受五利故。

    感畜衆多長衣。

    不說淨不犯罪。

    名衣無敗壞。

    向若不受此衣。

    畜長過限。

    犯舍。

    即名為敗壞也。

    難活者。

    了論疏雲。

    貧人資生短阙。

    取活為難。

    故能抽割少物入此衣。

    功德勝。

    易活者。

    以衣聚如須彌山。

    大為施也。

    謂佛令作此衣時。

    偏就貧人乞求。

    此從所勸施物處。

    得名耳。

    堅固者。

    是不破義。

    花嚴問雲。

    與前堅實。

    同異如何。

    靈山答雲。

    前唯能感多衣。

    衣無敗壞。

    此則約衣無犯也。

    今堅固者。

    謂約戒無犯。

    以因衣受利。

    而不犯五種戒。

    戒得堅固故。

    祇疏雲。

    以受衣。

    不破五戒。

    故名堅固也。

    蔭?者。

    立雲。

    以此衣能蔭?于五利故。

    十誦中。

    詺為蔭?衣也。

     第二文二。

    初義翻。

    賞善罰惡二義。

    翻為功德衣。

    一唱。

     言古至也者。

    前安居得。

    故名賞。

    後安不得。

    為罰也。

    花嚴雲。

    便招五利功德者。

    從功能彰名。

    然五利中。

    得離三衣者。

    非謂盡得離三。

    本緣起中。

    為大衣重故。

    唯開離之。

    下二。

    無開離文也。

     第二開章解釋文二。

    初舉數列名。

    二初明下。

    牒門解釋。

     言就至相者。

    如文。

     釋中五門不同。

    今當第一受衣時節。

    于中二。

    初明時節。

    二十誦下。

    辨攝閏應不。

    前二。

    初引文定其時節。

    二七月十六日受下。

    約受前後。

    定其日數多少。

    前二。

    初依當宗立法。

    二如是下。

    據其他部義。

    立三十日受衣。

     言初至舍者。

    律緣起中。

    十五日自恣竟。

    十六日持糞掃衣。

    及持新衣。

    往見世尊。

    道遇天雨。

    衣重疲極。

    白佛。

    佛以此因緣。

    集比丘僧。

    安居竟。

    有四事應自作。

    應自恣。

    應解界。

    應結界。

    應受功德衣。

    前安居人。

    七月十六日受者。

    靈山雲。

    簡濫。

    文雲。

    安居竟受衣。

    然安居有前後。

    後安居竟。

    不合也。

    此月本音。

    名迦絺那衣月。

    此方存略。

    提替絺那。

    雲迦提月。

    至十二月等者。

    佛言。

    不受衣一月。

    受衣五月。

    齊冬四月舍。

    即十二月十五日也。

     第二據他部立義三十日受衣文二。

    初據教立義。

    二故十誦下。

    引他部證成。

    前二。

    初依他部立理。

    二故文雲下。

    引律即日之文。

    證成日日得受。

    一唱。

     言如至等者。

    發正雲。

    祗五十等三律。

    通一月日受衣。

    四分。

    但局七月十六日。

    一受衣缽。

    取此文。

    故雲日日得受。

    謂從七月十六日。

    至八月十五日。

    來一月中。

    日日得受也。

    即日來不經宿者。

    制不經宿者。

    與人同宿。

    恐成觸染。

    作法不成。

    猶如淨地經宿。

    不得作處分法。

    靈山雲。

    此約施與僧竟。

    如來施與僧。

    雖曾經宿不犯。

    下祇雲。

    未用三衣約作。

    豈非在界内耶。

    如他物淨。

    必若元許施為作事。

    則不成也。

     第二引他部證中三。

    初十誦。

    證成一月之中日日得受。

    二五分下。

    證其受同簡其舍異。

    三母論下。

    雙證受舍二文不殊。

    一唱。

     言故至舍者。

    十誦如文。

    靈山雲。

    五分。

    受有三十日。

    舍亦三十日。

    前安七月十六受。

    至十一月十五日舍。

    若七月十七日受如是。

    乃至八月十五日受。

    至十二月十五日舍。

    即受各三十日也。

    若後安八月十六日受。

    十二月十五舍。

    此受舍。

    各一日前後二安。

    并四月利。

    後安得利。

    不同四分也。

    毗尼母過八月十五不得受。

    故雲過是不得也。

    鈔意。

    欲取三十日受衣。

    故受舍雙引。

    明四分文阙也。

     言七至知者。

    如文。

     言十誦至閏者。

    有閏但七月十六日受者。

    數滿百五十日。

    不得取閏也。

     第二明衣體中二。

    初出衣體。

    二十誦下。

    辨其成不之相。

    前二。

    初明衣體應法。

    二四周下。

    辨衣色相是非。

    一唱。

     言二至色者。

    糞掃衣中有二種。

    案律文。

    若是新衣。

    若是故衣。

    故衣新物。

    揲作淨浣。

    以納作淨邪命。

    如前四五邪。

    得也。

    心貪财利。

    谄說少欲。

    曲順人情。

    得物。

    非法也。

    冬披暑服。

    怖望人施。

    名為相得。

    稱王家施物。

    激動張人。

    令張舍施也。

    得物作淨。

    非舍随财。

    離上諸緣。

    即日而來。

    名為應法。

    若過是條數者。

    靈山雲。

    此明衣相。

    向言五條十隔。

    下者為言。

    準得中上二衣。

    七條大衣。

    皆得受作也。

    搌者(尼展反)。

    亦有展音。

    又六群作五大色。

    佛言聽用袈裟色。

    此色如也。

    五方青黃。

    即雲正色。

    既離五方。

    此立。

    翻雲不正色也。

     第二文二。

    初諸部雜。

    辨衣體成不。

    二四分下。

    别顯編邊安約成受。

    一唱。

     言十至受者。

    ?死人衣。

    到冢取來者。

    濟雲。

    謂改葬換屍上衣。

    取來施僧者。

    是也。

    注雲。

    四分等者。

    靈山雲。

    然糞掃亦通。

    恐濫今簡。

    謂是衢露拾得者成體。

    若經?死人衣。

    則不成作也。

    揲葉者。

    謂上雲不割截作不成。

    恐揲葉者不得。

    故簡出也。

    此衣連條。

    但揲葉作隔也。

    及故衣不成者。

    靈山雲。

    下至經試一者。

    即名故衣。

    如不揲坐具故者。

    不須揲下至經一坐也。

    若急施衣時。

    衣成受者。

    立雲。

    謂于非時中。

    受得此急施衣。

    若本受時。

    拟作功德衣者。

    即不合也。

    今言得者。

    謂本無心。

    拟将作功德衣者得時衣。

    即夏末施坐夏僧衣。

    是也。

    上伽論死比丘受用三衣不得。

    祇中未曾受用者得作。

    五分若比丘貪利。

    舍三衣作功德衣。

    五事皆不成。

    反上成受。

    明即比丘施衣。

    亦得作功德衣。

    引見論。

    七衆衣得并受作。

    此辨能施衣人。

    比丘衣雖同界未舍。

    作功德衣。

    同宿無過。

    随受一二得者。

    于三衣中。

    随受一衣二衣者。

    意謂三衣并得受作功德衣。

    不必如十誦要須僧伽梨。

    下二衣不成受。

    或有釋言。

    或受一衣作。

    或受二衣共作并得。

    意謂。

    不然。

    此正明衣體。

    未辨多少。

    至下引見論明之。

    故不取後釋也。

    四分編者(畢綿反又步彌反)。

    以線次第織。

    繞邊也。

     第三簡人中二。

    初牒标别列。

    二四分下。

    依文解釋。

    初如文。

     釋中兩段。

    今初分三。

    初四分。

    二見論。

    三十誦。

     言四至成者。

    謂與欲人者。

    立雲。

    謂在房中不成受。

    不得五利。

    又不足數。

    若有難者。

    立雲。

    謂十三難人不合受功德衣。

    亦不得五利也。

    下十誦中。

    學悔沙彌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