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因中有地獄果。
三又常懷下。
出破戒人懷懼之之相。
一唱。
言智論至戒者。
論第十五文中。
皆引喻合。
如冢者。
冢死屍所居。
此破戒人身中。
法身慧命既無。
其身外相。
猶如冢也。
枯樹者。
枯樹即死。
無枝葉花果。
破戒人身。
如其枯樹。
諸善功德花果俱失。
唯有六尺之身。
猶如枯樹。
羅刹食他肉身。
惡心轉熾。
破戒之人。
害人法身。
惡心不息。
猶如羅刹。
大病臭穢。
人不喜見。
破戒比丘有二犯之臭。
清淨聖人。
不喜見故。
毒蛇害人肉身。
破戒害人法身。
雜複等者着法衣。
而行非法必感鐵葉纏身。
缽非法受用。
違佛教故。
必感變為洋銅器。
又破戒者。
既不消施。
所得如賊。
畏身死後而堕三塗。
如是已下。
結勸持也。
第二問答文二。
初問。
次答。
言問至耶者。
論第十五卷中。
因釋般若義。
故有斯問。
雲罪不罪不可得。
若人舍惡行善。
是為持戒。
雲何言罪不可得耶。
言答至中者。
有三意。
初理觀難稱。
二若肉下。
舉喻顯非。
三今誦下。
疏出簡濫。
論雲。
非謂耶見粗心。
言不可得。
行空三昧者。
心與理冥。
性相俱寂。
即罪福俱無。
故勝鬘經雲。
我心既空。
罪福無主。
可言罪不可得。
與牛羊無異者。
牛羊有眼。
但見于相。
不見無相。
今人無其慧眼。
但肉眼見者。
唯見色異于空。
不見色空不二。
故與牛羊無異也。
彼論。
但雲肉眼所見。
是為非見。
無牛羊等語。
今誦下。
鈔主簡濫。
言四分至道者。
身戒若淨。
即同說戒羯磨二種。
僧住。
才一破戒。
棄于衆外。
豈非自害。
凡破一戒。
為俗士所呵。
即比丘呵。
佛呵制戒。
故雲。
智者所呵。
四悔不持戒。
恨自破戒。
言十誦至法者。
彼第四十八增五文也。
鈔主合兩五為十。
優波離問佛。
有幾法。
令正法滅沒。
佛言。
有五法。
何等為五。
一有比丘至正受。
二又不能令他解了。
三不能令至儀。
四有說法者。
不能如法教。
鬥争相言。
鈔阙此句。
故雲乃至。
五不樂在阿蘭若處。
不樂愛敬阿蘭若處。
鈔雲法也。
言又至畏者。
是次五文。
一鈔阙下半随非法教。
二不随忍法。
鈔阙此句。
三不敬上座。
無有威儀。
鈔無有字。
足者字。
釋雲。
不敬即無威儀。
非謂上座無威儀也。
亦可深防。
恐不敬無威儀上座也。
四上座不以法教授。
上座說法時愁惱。
令後生不得受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鈔。
阙修多毗昙。
意在毗尼也。
五上座命終已後。
比丘放逸。
習于非法。
失諸善法。
是名法滅。
返此不滅也。
好作文頌已下。
古記皆雲。
此是别文。
非關五數。
今謂。
鈔除第二。
以此充五者。
為末代好樂世法。
如此世法。
非出家者所行。
是随不忍法。
三乘聖法。
是出家所行。
今不肯修學。
是不随忍法。
律總相明。
鈔指事說。
思之。
第二違戒覆滅正法竟。
上來有二。
乃至釋标宗顯德篇竟。
上來有二。
初舉戒宗。
以辨僧體。
二下之三篇。
約集是非。
以明僧用。
兩段不同。
第一竟。
今當第二約集是非以明僧用。
分三。
初集衆。
二簡衆。
三受欲。
三段不同。
今當第一集僧通局。
将釋此篇。
大分為二。
初明來意。
二牒篇解釋。
初來意者。
富陽雲。
上篇所明戒德既修。
須有施為。
事須益物度生秉禦。
秉禦之最。
莫過作法。
作法之始。
先須集僧。
故有此篇來矣。
解中分二。
初牒篇名。
二僧者下。
依篇解釋。
言集僧通局篇第二者。
牒也。
釋名者。
?福雲。
盡家詳聚。
名為集僧。
來有廣狹。
故名通局。
篇不異前。
一上加一。
故名為二。
第二依文釋中二。
初釋篇序總意。
二故建下。
開章别釋。
前二。
初總解僧義。
二若不下。
辨集是非。
言僧以和為義者。
對古人将和合衆。
翻其僧伽。
鈔文簡異也。
故羯磨疏雲。
具本梵音。
應言僧伽耶。
此土無名。
将衆以譯。
有加和合。
乃是義用。
故文雲。
僧者四人。
若過和合者。
一羯磨。
一說戒也。
若以衆翻。
則通三人。
雖三成衆。
但非辨事。
據别顯德。
非四不成。
故存本僧也。
便辨僧體。
于中分三。
初辨僧體。
二辨僧差别。
三明多少。
言僧體者。
羯磨疏雲。
約律準論。
取成實意。
攬指成拳。
攬陰成人。
人假為體。
實法無用。
為僧之體。
用無别體。
還以四人陰本為體。
如身口業無别有體。
還以色聲為體。
鈔主雲。
今存此引。
是所當宗。
有人雲。
然僧寶之本要法成。
乖法則百千非用。
具法雖一能辨。
經雲。
修六和敬。
令僧寶不斷。
須具六和。
謂戒見利身口意。
一戒和者。
同一受體。
二見同。
雖複同戒。
而見有異。
不得是和。
如調達等是。
三命和。
雖複戒見同。
命若有非和。
命異。
謂五部四邪等。
上三體同。
至于時務成濟。
要以三業相同。
方成和合。
應來集者。
謂身和。
應與欲者。
謂心和。
應呵不呵者。
謂口和也。
既備三體。
能備三和。
随務成決。
此據德用。
以辨僧體。
言差别者。
既雲集僧。
僧有差别。
羯磨疏雲。
或凡聖分二。
就凡。
則内凡外凡。
就聖。
則四果四向。
或儀寶分二。
儀則持戒破戒。
寶則缁素不同。
以俗證果。
亦得名為第一義僧。
入僧寶數。
或功用以分。
即事理兩和。
理取會正。
非此所明。
事取其用。
正當機教也。
言多少者。
準多見二論。
則四種五種。
見論四者。
一有慚僧。
二無慚僧。
三群羊僧。
四真寶僧。
多論五者。
一群羊僧。
二無慚僧。
三别衆僧。
四清淨僧。
五第一義谛僧。
今言集者。
于上四僧中。
集其初後。
不集中二。
後五中。
集其後二。
不集前三。
以非法故。
亦可都集。
大衆之威。
改惡從善。
集竟。
然後簡足不足。
如後篇辨。
釋雲。
有慚僧者。
謂持戒。
無慚者。
謂破戒。
群羊者。
十輪雲。
啞羊也。
謂不知布薩羯磨。
猶如群羊聚在一處也。
第一義谛。
及真實者。
謂是四向四果。
别衆可知。
又十輪及真谛。
立四種僧。
十誦立五種。
大同不述。
言若不至位者。
謂若不齊集。
标人非也。
相有乖離者。
六和中後三。
釋人非也。
四儀背别。
是乖隐沒隔障等緣為離。
以人不集。
秉法不成。
被事亦非。
具三非也。
第二開章别釋二。
初開判章門。
二四分下。
依章牒釋。
言故至局者。
标中分二。
初解集僧之軌度。
二明來處通局。
前二。
初引教明。
二上具列下。
南山義設。
前二。
初四分總明集法。
二五分下。
别顯作相。
言四分至等者。
準律三十四。
說戒法中文也。
羯磨疏雲。
所以先敷座。
後打揵槌者。
由聲告即集。
床座未施。
停待栖遑。
非成?務制。
先定座即在茲焉。
此即總明集僧之軌度矣。
第二文二。
初明集相。
二出要下。
翻揵捶名。
初二。
初引外鄣雜明集相。
七衆總得為之。
二若準下。
當宗不言比丘得作。
前二。
初五分。
能所雙辨。
二十誦下。
唯就能打人明。
言五分至打者。
彼二十二雲。
布薩時不肯集。
廢坐禅行道。
以是白佛。
佛言。
應唱時至。
若打揵捶等。
不知誰應打。
白佛。
佛言。
令沙彌守園人打。
便多打。
白佛。
佛言。
應打三通。
初客沙彌。
不知處。
失時節。
白佛。
佛言。
令舊住人應打。
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
白佛。
佛言。
除染毒樹。
餘木鳴者。
聽作也。
三通者。
從徴至稀。
聲絕之後。
加三捶。
是三通也。
染樹。
咬人為瘡。
毒樹者。
但害于人。
并是二時者。
謂大小二食時也。
後引諸打緣。
意證道俗七衆俱得打也。
第二文二。
初約士女。
二唯約僧。
言十誦至爾者。
海雲為是提舍。
尼戒中。
比丘在蘭若。
送食女人也。
第二唯約僧中二。
初約阿難往擊。
二立維那令打。
言增一至也者。
?雲。
五十一卷。
秦昙摩難提譯。
彼經雲。
夏竟。
佛欲受歲。
令阿難擊捶集僧。
阿難往講堂。
手執揵捶。
作如是說。
我今擊此如來信鼓。
諸有弟子。
盡當普集。
折中雲。
以此鐘聲召集為信鼓動物心也。
言十誦至也者。
此中有二意。
初正明。
二聲論相傳下。
轉釋。
維摩那義。
引文本意。
令立維那唱時至。
及打揵捶也。
灑掃塗治者。
靈山雲。
西天踞坐食。
作滿荼邏着草及食于上。
然後踞坐。
踞坐防惡觸。
故縱此。
不踞坐。
亦須灑掃也。
教人淨果菜等者。
準本文雲。
無人教淨果菜。
無人者。
苦酒中蟲也。
智論十一。
翻為寺護。
有雲。
梵名羯磨檀那。
檀那雲授。
羯磨雲事。
此翻為授事。
準十誦三十四白二差之聲論。
費長房錄雲。
三藏攘那?陁羅譯。
即五明論之一數也。
言五明者。
一聲明。
即音聲也。
二醫藥明。
三功巧明。
四哭術明。
五苻印明。
悅。
喜也。
既得事之次第。
令衆歡喜。
故雲悅也。
言若準至之者。
靈山雲。
準第三。
是打地聲。
今文中阙也。
羯磨疏雲。
召僧七相。
不離色聲。
謂量影望煙是色。
餘并屬聲也。
量影者。
立雲。
以一尺木。
日中取影為則。
作煙者。
如今軍家烽火相也。
并謂先與僧相知作法用也。
破竹者。
謂将一丈許竹。
破一頭。
全一頭。
手捉全頭。
搖作聲。
貝者。
說文雲。
海介蟲。
即海中蠡。
吹可發聲也。
若唱諸大德布薩說戒時到者。
本非七數。
鈔除打地之相。
謂有濫惡故。
将此添以為七也。
亦不言比丘為之者。
為上諸部經律等。
并言比丘亦得打。
阿難擊。
十誦維那打等。
此律亦不言比丘為之。
意顯取諸律經等。
比丘打亦得。
故羯磨疏雲。
如律令舊住淨人下位打者。
此召僧法制。
非具道者所為。
必無二人。
方聽兼助。
舉彼證此。
足知鈔文。
前舉諸部。
後準當律。
意顯打人不唯相也。
言出要至鐘者。
羯磨疏雲。
揵槌者。
梵音。
聲論已下如鈔也。
第二義設中二。
初結前生後。
二凡施法下。
正明義設。
言上具至設者。
問。
上引律論。
足明集法。
何須義設者。
羯磨疏雲。
且依西梵本。
無科。
約雜碎文。
相随引解之事。
須義設方委事之次第也。
第二義設文二。
初總明集僧法戒。
二雜人下。
别立打鐘儀則。
言凡至中者。
準文鳴鐘者。
準前引教中。
約相五分。
打三通。
約當律。
七種。
他部。
除染毒樹。
餘有鳴者聽作。
約人。
他部七衆。
當律。
沙彌淨人。
準上約相約人約打。
故雲準文鳴鐘。
具如集僧法中者。
?雲。
鈔主。
别撰集僧軌度圖三紙餘。
文明打鐘法式。
彼雲。
念三寶存五衆。
衆别各八輩。
故以四十為差。
三道乘之。
則百二十為節。
令則量時約衆最少。
以二十七為量。
八輩各三。
三八二十四。
餘之三下。
總集三乘。
故二十七。
中則四十。
多則百二十也。
彼處具列三法。
故雲具如也。
今最取少者。
為準第二。
文三。
初商略古今。
總标大準。
二若尋常下。
尋常所召。
正顯其儀。
三世有下。
簡昔人濫。
言雖至之者。
?雲。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
兩卷。
失譯。
科要者。
約事既有多種。
極有科分要約也。
節解者。
約打數不同。
名節解也。
彼雲。
若集比丘打四下。
集沙彌打三下。
優婆塞二下。
呼思彌一下。
若準下卷。
更有五事。
一常會時。
二且食時。
三晝食時。
四投牒時。
飾宗雲。
投槃器也。
五非常時。
更有七事。
一縣官。
二大水。
三大火。
四盜賊。
五會沙彌。
六優婆塞。
七呼松兒。
飾宗雲。
思彌松兒。
呼淨人小兒也。
大準者。
僧多緩為準。
僧少急為準。
二食常事。
緩為準。
忽然官事。
水火等事。
急為準。
通就緩急。
總明其儀。
故名大準。
第二文二。
初正明打法。
二然初下。
建心标為法。
初文二。
初明三下法。
二後因下。
辨長打法。
言若至也者。
三下者。
鐘樣雲。
初一通集聲聞衆。
第二通集緣覺衆。
第三通集大乘菩薩僧衆。
故知。
三下集僧。
長打救苦。
今時行事。
三下即息務。
長打赴堂。
随事用之。
不無兩得。
羯磨疏。
三聲絕之後。
複加三捶。
故雲三通。
即鈔文中。
三下是也。
言後因至者者。
他請者者。
他?王千頭魚時請也。
概(居緻反)。
說文雲。
稠也。
此長打法有三段。
初未二時生捶同三下。
中間四捶乃至微末。
别是一段。
此四捶者。
準鐘樣雲。
救四道苦。
初聲絕一通。
為救地獄。
重又一通。
為救餓鬼。
重又一通。
為救畜生。
續又一通。
為救修羅。
最後捉打兩下。
号曰息捶。
若準三千威儀經。
集比丘僧。
打其四下。
比丘為五衆之首。
若比丘來。
餘衆随集。
不妨救苦。
兼為集僧。
兩意相通。
以為得也。
古師以經律等者。
前後兩段。
并是五分律文。
中間四槌。
三千威儀經說。
律在後。
經居中間。
故雲參也。
律則通明集法。
經乃打數不同。
中間四下。
若四聲才絕。
便即生捶。
又類新打事則不可。
遂立漸概。
至于徴未。
故雲共立此法也。
盡樣鐘所者。
當時有寺住持。
依古師法。
盡鳴鐘樣。
在于鐘所也。
第二文二。
初義立。
二故付法下。
引教證成。
言然至息者。
易知。
第二文二。
初引教證據。
二餘親下。
引事釋成。
言故付法至亡者。
有三意。
初引傳。
次引經。
三此并下。
結成得不之意。
?雲。
六卷。
或四卷。
後魏吉迦夜共昙曜。
于北台譯。
傳雲。
佛滅度後。
一百餘年。
罽膩吒玉。
與安息國王戰獲勝。
殺彼九億人。
最後殺兩賢。
信人罪重。
一人臨煞時。
稱南無佛。
一人稱南無。
未知是佛與富蘭那。
殺之名半人也。
煞二賢信罪最重故。
時有馬鳴。
羅漢見而愍之。
恐人惡道。
而化作地獄說法。
生怖即生悔心。
惡業重罪。
得消滅也。
尋嚴四兵。
罰三海軍。
罰二海軍竟。
至第三軍。
王所乘馬足屈。
王語馬曰。
我伐三海軍竟。
我不乘汝。
諸臣見王常樂征伐。
欲共除之。
王尋患虐。
諸人坐其頭上。
遂便命終。
因前羅漢說法故。
不受地獄。
乃生大海。
作千頭魚身。
劍輪回割。
随截随生。
須更之間。
頭滿大海。
時有羅漢。
為僧維那。
王即白言。
今此劍輪。
聞揵槌音。
即便停止。
其苦少息。
唯願大德。
垂哀矜愍。
若鳴槌時。
返令長打槌。
時彼羅漢。
以愍念故。
乃為長打。
過七日後。
脫此苦身。
由是事故。
至今長打也。
此至不亡者。
羯磨疏雲。
凡業有定不定。
故受苦有止不止。
若作業必定。
聖所不免。
不定業者。
無緣則受。
有緣便止。
今罪者。
過去善為因。
打者發願為緣。
故得聲傳苦滅。
自然感應。
故言因緣相召。
自然之理不亡。
亡。
無也。
言餘至雲雲者。
續高僧傳雲。
西京東禅定寺。
今莊嚴寺是。
智興律師。
俗姓宋。
洛陽人。
從首律師受學。
隋大業五年仲冬次。
當維那。
常自打鐘。
有同寺僧三果。
其兄。
随炀帝南達江都。
中路已殁。
初無兇吉。
忽通夢。
語妻曰。
吾從駕達于彭城。
不幸病死。
生于地獄。
備經五苦。
辛酸叵言。
誰知吾者賴得今日。
初蒙禅定寺僧智興律師鳴鐘。
發聲響振地獄。
同受苦者。
一時解脫。
今生樂處。
思報其恩。
可具絹十疋奉之。
并陳吾意。
其妻驚覺。
說夢所由。
初無信者。
尋又重夢。
及諸巫觋。
鹹同前說。
十餘日兇問奄至。
恰與夢同。
果乃奉絹與之。
而興自陳無德。
并施大衆。
大衆鹹問。
何緣感此。
答曰。
餘見村法藏傳。
罰膩吒王劍停事。
及增一阿含。
鐘聲功德。
數遵此轍。
苦力行之。
每至登樓。
寒風切骨。
露手捉杵。
肉裂血凝。
緻敬住心。
勵意無怠。
又初則願諸賢聖同入道場。
後則凡諸惡趣。
俱時離苦。
不意。
微誠遂能遠感。
衆伏其言。
興。
則以貞觀六年三月卒。
莊嚴寺。
春秋四十有五。
第三簡昔人濫中三。
初斥非聖言。
二諸經論下。
引教明據。
三知淨下。
立義正破一唱。
言世至舍者。
然第三段中有三節。
初标知淨之語。
二不通下。
簡不通僧俗共為之事。
三勸早舍也。
四分五分雲。
打揵捶。
阿含經雲。
擊揵捶。
智論雲撾。
故雲打擊撾等。
慈雲。
謂俗人與僧。
同得作者。
不用作知淨語。
故雲不通于俗。
及以自為也。
若俗得作。
僧不得作者。
則須知淨語。
故羯磨疏雲。
今有人言。
知鐘者雲是淨語。
打鐘者。
是不淨語也。
元此知淨。
自不得為。
令他作之。
故雲知淨。
鐘則不爾。
自他通用。
不有種相。
何得避之。
早須廢舍者。
羯磨疏雲。
知鐘之言。
雖非巨容。
然是知法之人大忌故。
勸早舍也。
上來。
集僧軏度竟。
從此大門第二明來處通局。
分二。
初牒章門。
二初明處之下。
解釋。
言二明至者者。
牒章也。
來謂行來。
處謂處所。
即是作法及與自然。
作法有三。
自然有四。
七處集僧。
各有通局。
故曰也。
釋文二。
初科列章門。
二初中界者依科牒釋。
言初明至通局者。
科章門也。
處之分齊者。
謂諸界分齊者。
謂有戒場大界四處分齊。
無戒場大界二處分齊。
三小直指坐處分齊。
自然可分别聚落。
以聚落為分齊。
不可分别聚落。
六十三步分齊。
蘭若五裡分齊。
道行小拘盧舍。
六百步。
水界水灑及處分齊等。
用者。
即用僧。
多少通局者。
四人能辦一切羯磨曰通。
随事分四與七名局。
兩段不同。
先解第一處之分齊。
于中分二。
初簡除來意。
二今直下。
正明分齊。
言初中至說者。
結界中者。
彼雲。
結界元始。
本欲秉法。
但為剡浮彌亘。
集僧難克。
大聖愍其頓極。
故開随處作法分隔。
總意如此。
是來意也。
開制不同者。
約作法自然。
明開制不同也。
謂未制作法以前。
統通自然是制。
後因難集。
便開随境攝。
約處有四不同。
定量有六相差别。
此自然開制不同也。
又或作大法地弱不勝。
是制。
則如來曲順物情。
聽随處結。
是開。
此作法開制不同。
又約自然與作法兩文。
開制不同。
正明分齊文二。
初總标舉數。
二若作法下。
依标别釋。
言今至别者。
總标作法自然。
二種差别之數也。
釋文二。
初至離地别。
明二界分齊。
二今更下。
總辨二界差别。
初二。
初明作法。
二若論下。
辨自然。
前二。
初總标。
二有戒場下。
别釋。
言若至三别者。
總标也。
釋中即有三别。
初有戒場大界。
二無戒場大界。
三難結小界。
言有至外者。
羯磨疏雲。
若作其餘羯磨。
則随界分局。
人不相集。
即如今文。
四處集僧。
各得行事也。
言若無至集者。
即大界内外二處故。
羯磨疏雲。
若論無場大界。
二處别集。
以界之内外鹹有制約。
可從集故。
除前戒場。
及空地也。
言若小至集者。
羯磨疏雲。
以界局在身。
坐外無法。
随人集結。
故無外也。
若許有界。
則納呵人也。
羯磨疏中。
于上三位。
辨通局者。
若作其餘羯磨。
随界分局。
人不相集。
是局。
若作說恣。
則内外通收。
問。
說恣須場僧集餘法不須者。
答。
此二攝取法。
住居行淨之人故。
制界之内外并同遵故。
羯磨餘法。
所被多途。
無局于時。
多緣别務。
若制通集。
還複相勞。
雖有前開。
終無後益。
所以文中無同說戒。
戒場之中。
亦有兩集。
依制是局。
為說恣等如難緣開此。
即是通。
若論小界。
唯局無通。
羯磨疏雲。
元制簡人雖有不集也。
第二自然。
分二。
初标列釋名。
二初聚落下。
依标解釋。
言若論至用者。
此中有四意。
初總标。
二謂下。
别列。
三皆下。
釋名。
四當部下。
指用他部。
靈山雲謂比丘至處任運而有。
如暈随月。
不用結造。
夫有形之類。
皆為人物所造而成。
此四自然。
皆不為物造。
諸部詳用者。
謂取十誦五分祇等。
如下引也。
依标分四。
一聚落。
二蘭若。
三道行。
四水界。
前二。
标釋。
言初聚落中有二者。
标也。
辨常雲。
村伍為聚。
鄰裡曰落。
羯磨疏雲。
可分别者。
有三緣故。
一則院相可分别。
二則僧在無易委也。
不可分别亦二。
初則村聚散落。
無有垣牆。
二則僧雜市人。
往返難究也。
釋中依标分二。
初可分别。
二若聚落。
不可分别。
前二。
初引教定可分别之量。
二問答下。
義約蘭若有相類同聚落集僧。
言若可分别至衆者。
準十誦二十二雲。
諸比丘。
于無僧坊聚落中。
初作僧坊。
未結界。
爾時。
界應幾許(問也)。
佛言。
随聚落界。
是僧坊界。
(答也)不論僧坊周與不周。
但随聚落。
聚落若同。
依聚落集。
謂聚落相。
強不論僧坊周不周也。
注雲。
等者。
此指十誦冊七增一文。
波離問佛。
聚落中。
初造僧坊。
齊幾許作界。
佛言。
随聚落界。
齊行來處。
此制分齊。
謂十誦僧界。
有勢分。
謂箭射所及。
雞所及。
慚愧人大小便處。
古人雲。
應百步也。
四分取院相者。
謂衣界則有勢分。
僧界則無。
但齊相内集。
故律雲。
若村若城。
若疆畔。
若園。
若林。
若池。
若樹。
若石。
若垣牆。
若神祀舍。
并無勢分之語。
皆依上之相也。
第二文二。
初問。
次答。
言問至僧者。
此問意。
是南山義立。
諸部無文。
若迥遠蘭若。
即依五裡。
今有僧坊蘭若相。
失此之四相。
與聚落之相不别。
不知還依五裡。
為同聚落集僧。
答中三。
初引十誦正答。
二故文雲下。
引十誦蘭若之文及證。
三律中下。
明僧村四相不别。
釋成同聚落相。
言答至集人者。
有二。
初十誦正答。
二今下。
立理釋成此答意。
十誦既雲。
随聚是僧界者。
今蘭若之處。
已有僧坊四相既周。
與聚落周相不殊。
何須五裡。
若無此院相。
由名蘭若。
則依五裡。
才有院相。
非蘭若界。
此之院相。
與聚落相。
更無差别。
院相攝僧義強。
約義不得依于蘭若也。
謂今周币院相。
是伽藍四相。
聚落。
是村四相。
謂盜戒中。
有村四相。
至離衣中。
伽藍四相。
指同盜中村相。
更不别也。
故曰不分。
言故至界者。
亦有二意。
初引蘭若文返顯。
二故知下。
?成村義。
引十誦五十三文證。
彼雲。
若比丘。
無聚落阿蘭若處。
始起僧坊。
未結界。
是中齊幾。
名為界。
答。
面拘盧舍等。
若言無聚落蘭若。
始起僧坊。
故知。
未有院相。
由是蘭若空回。
始欲于此拟起僧坊。
先結于界。
明知。
先有僧坊。
即同村界。
不是蘭若也。
言律至集僧者。
亦有二意。
初辨二種四相不殊。
二必院下。
結歸蘭若。
準此律盜戒中。
釋村界四相。
一周币垣牆。
二周币栅籬。
三籬牆不周。
四四周有屋。
至下離衣戒中。
釋僧伽藍四相。
指同前盜戒中說。
既将藍指村。
當知二界不别也。
引此文證。
但使蘭若四相周币。
即同村相。
如可分别。
須依四相而集。
不須五裡。
若蘭若相壞。
還依蘭若集僧者。
自得無知之罪。
義如前序中辨也。
第二不可分别中二。
初定量。
二準相通下。
計數斥非。
一唱。
言若至立者。
準祇第八文中。
名為奄婆羅樹界。
佛在舍衛城。
有一婆羅門。
問佛種庵婆羅樹法。
佛即答之。
示已即去。
時優婆離因問。
若有處所。
城邑聚落。
界分不可知者。
若欲羯磨。
應齊幾許。
名為善作羯磨。
使令異衆僧各相見。
而得成就。
不犯别衆。
佛言。
五肘弓量七弓。
種一庵婆羅樹。
齊七樹相去。
爾許作羯磨者。
名為善作羯磨。
雖異衆相見。
而無别衆之罪。
不同前解。
七間七十三步半者。
謂鈔主。
通計七樹六間六十三步。
不同昔人之解。
如願律師。
作祇律疏。
亦作六間算之。
作四分疏引祇文。
錯着七間。
言七十三步半也。
若四分衣戒。
言八樹七間。
即有七十三步半也。
故知是鈔。
故羯磨疏雲。
昔七十三步半者。
錯算七間。
僧祇疏中。
七樹六間。
猶如四分衣界八樹。
止計七間。
如何僧界。
七樹非六間也。
有人執舊見雲。
樹限兩頭。
各有勢分。
故各分半。
還是七間。
又有師雲。
周圓種樹。
猶月暈。
故有七間。
又改僧祇。
為八樹字。
斯之我愛。
穿鑿太甚。
何處有樹。
即以樹量。
律約世情。
假以相顯也。
第二蘭若文二。
初總标差别。
二且明下。
局所宗。
言二明至事者。
靈山雲。
具梵本音。
雲阿蘭若。
亦雲練若。
阿之言無。
蘭若雲事。
此即閑靜無事之處。
乃至多種者。
發正雲。
此律六種。
一頭陁者。
謗戒練若。
練若共同。
二寄衣者。
三十戒中不作限日寄衣。
餘緣六夜。
蘭若寄衣也。
三盜戒者。
文雲。
閑靜處。
即盜戒蘭若。
四僧界。
即結大界。
五裡集僧也。
五衣界者。
即下蘭若護□□七間等。
六難事者。
即提舍尼中。
若迥遠恐怖畏難處等。
即蘭若受食戒也。
局辨文二。
初無難。
二有難。
言且至定者。
謂此正辨僧界。
餘者向下随明也。
花嚴雲。
如頭陀。
頭陀篇。
盜戒随相中明。
衣界難事等。
随相卅中明。
故雲随也。
蘭若一界。
諸部不定者。
謂諸明俱盧舍。
大小不定。
多言僧界一俱盧舍。
十誦二十二雲。
諸比丘無聚落空處。
初作僧坊。
未結界。
爾時。
界應幾許。
佛言。
方一俱盧舍。
是中。
不應别作布薩。
及别羯磨等。
僧祇亦言。
僧界一俱盧也。
羯磨疏雲。
諸部皆言拘盧舍。
不定者。
小大不定也。
羯磨疏雲。
大如僧祇二千弓。
弓長五肘。
小如十誦。
五百弓。
弓長四肘。
即僧祇太遠。
十誦太近。
若欤依了□□□鼓聲聞。
則鼓有大小。
不聞聲□遠近□□□□俱舍論一俱盧舍但□□裡□□此則祇十了等。
部執不同。
今取雜寶藏經第一雲。
一俱盧舍。
秦言五裡。
相傳用此□定。
?雲。
八卷。
後魏吉迦夜共昙曜譯也。
第二有難文二。
初定量。
二計有下。
計數一唱。
言若至八寸者。
為有不同意人為□約七槃陀集。
若論結時。
但齊僧坐處。
結時但
三又常懷下。
出破戒人懷懼之之相。
一唱。
言智論至戒者。
論第十五文中。
皆引喻合。
如冢者。
冢死屍所居。
此破戒人身中。
法身慧命既無。
其身外相。
猶如冢也。
枯樹者。
枯樹即死。
無枝葉花果。
破戒人身。
如其枯樹。
諸善功德花果俱失。
唯有六尺之身。
猶如枯樹。
羅刹食他肉身。
惡心轉熾。
破戒之人。
害人法身。
惡心不息。
猶如羅刹。
大病臭穢。
人不喜見。
破戒比丘有二犯之臭。
清淨聖人。
不喜見故。
毒蛇害人肉身。
破戒害人法身。
雜複等者着法衣。
而行非法必感鐵葉纏身。
缽非法受用。
違佛教故。
必感變為洋銅器。
又破戒者。
既不消施。
所得如賊。
畏身死後而堕三塗。
如是已下。
結勸持也。
第二問答文二。
初問。
次答。
言問至耶者。
論第十五卷中。
因釋般若義。
故有斯問。
雲罪不罪不可得。
若人舍惡行善。
是為持戒。
雲何言罪不可得耶。
言答至中者。
有三意。
初理觀難稱。
二若肉下。
舉喻顯非。
三今誦下。
疏出簡濫。
論雲。
非謂耶見粗心。
言不可得。
行空三昧者。
心與理冥。
性相俱寂。
即罪福俱無。
故勝鬘經雲。
我心既空。
罪福無主。
可言罪不可得。
與牛羊無異者。
牛羊有眼。
但見于相。
不見無相。
今人無其慧眼。
但肉眼見者。
唯見色異于空。
不見色空不二。
故與牛羊無異也。
彼論。
但雲肉眼所見。
是為非見。
無牛羊等語。
今誦下。
鈔主簡濫。
言四分至道者。
身戒若淨。
即同說戒羯磨二種。
僧住。
才一破戒。
棄于衆外。
豈非自害。
凡破一戒。
為俗士所呵。
即比丘呵。
佛呵制戒。
故雲。
智者所呵。
四悔不持戒。
恨自破戒。
言十誦至法者。
彼第四十八增五文也。
鈔主合兩五為十。
優波離問佛。
有幾法。
令正法滅沒。
佛言。
有五法。
何等為五。
一有比丘至正受。
二又不能令他解了。
三不能令至儀。
四有說法者。
不能如法教。
鬥争相言。
鈔阙此句。
故雲乃至。
五不樂在阿蘭若處。
不樂愛敬阿蘭若處。
鈔雲法也。
言又至畏者。
是次五文。
一鈔阙下半随非法教。
二不随忍法。
鈔阙此句。
三不敬上座。
無有威儀。
鈔無有字。
足者字。
釋雲。
不敬即無威儀。
非謂上座無威儀也。
亦可深防。
恐不敬無威儀上座也。
四上座不以法教授。
上座說法時愁惱。
令後生不得受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鈔。
阙修多毗昙。
意在毗尼也。
五上座命終已後。
比丘放逸。
習于非法。
失諸善法。
是名法滅。
返此不滅也。
好作文頌已下。
古記皆雲。
此是别文。
非關五數。
今謂。
鈔除第二。
以此充五者。
為末代好樂世法。
如此世法。
非出家者所行。
是随不忍法。
三乘聖法。
是出家所行。
今不肯修學。
是不随忍法。
律總相明。
鈔指事說。
思之。
第二違戒覆滅正法竟。
上來有二。
乃至釋标宗顯德篇竟。
上來有二。
初舉戒宗。
以辨僧體。
二下之三篇。
約集是非。
以明僧用。
兩段不同。
第一竟。
今當第二約集是非以明僧用。
分三。
初集衆。
二簡衆。
三受欲。
三段不同。
今當第一集僧通局。
将釋此篇。
大分為二。
初明來意。
二牒篇解釋。
初來意者。
富陽雲。
上篇所明戒德既修。
須有施為。
事須益物度生秉禦。
秉禦之最。
莫過作法。
作法之始。
先須集僧。
故有此篇來矣。
解中分二。
初牒篇名。
二僧者下。
依篇解釋。
言集僧通局篇第二者。
牒也。
釋名者。
?福雲。
盡家詳聚。
名為集僧。
來有廣狹。
故名通局。
篇不異前。
一上加一。
故名為二。
第二依文釋中二。
初釋篇序總意。
二故建下。
開章别釋。
前二。
初總解僧義。
二若不下。
辨集是非。
言僧以和為義者。
對古人将和合衆。
翻其僧伽。
鈔文簡異也。
故羯磨疏雲。
具本梵音。
應言僧伽耶。
此土無名。
将衆以譯。
有加和合。
乃是義用。
故文雲。
僧者四人。
若過和合者。
一羯磨。
一說戒也。
若以衆翻。
則通三人。
雖三成衆。
但非辨事。
據别顯德。
非四不成。
故存本僧也。
便辨僧體。
于中分三。
初辨僧體。
二辨僧差别。
三明多少。
言僧體者。
羯磨疏雲。
約律準論。
取成實意。
攬指成拳。
攬陰成人。
人假為體。
實法無用。
為僧之體。
用無别體。
還以四人陰本為體。
如身口業無别有體。
還以色聲為體。
鈔主雲。
今存此引。
是所當宗。
有人雲。
然僧寶之本要法成。
乖法則百千非用。
具法雖一能辨。
經雲。
修六和敬。
令僧寶不斷。
須具六和。
謂戒見利身口意。
一戒和者。
同一受體。
二見同。
雖複同戒。
而見有異。
不得是和。
如調達等是。
三命和。
雖複戒見同。
命若有非和。
命異。
謂五部四邪等。
上三體同。
至于時務成濟。
要以三業相同。
方成和合。
應來集者。
謂身和。
應與欲者。
謂心和。
應呵不呵者。
謂口和也。
既備三體。
能備三和。
随務成決。
此據德用。
以辨僧體。
言差别者。
既雲集僧。
僧有差别。
羯磨疏雲。
或凡聖分二。
就凡。
則内凡外凡。
就聖。
則四果四向。
或儀寶分二。
儀則持戒破戒。
寶則缁素不同。
以俗證果。
亦得名為第一義僧。
入僧寶數。
或功用以分。
即事理兩和。
理取會正。
非此所明。
事取其用。
正當機教也。
言多少者。
準多見二論。
則四種五種。
見論四者。
一有慚僧。
二無慚僧。
三群羊僧。
四真寶僧。
多論五者。
一群羊僧。
二無慚僧。
三别衆僧。
四清淨僧。
五第一義谛僧。
今言集者。
于上四僧中。
集其初後。
不集中二。
後五中。
集其後二。
不集前三。
以非法故。
亦可都集。
大衆之威。
改惡從善。
集竟。
然後簡足不足。
如後篇辨。
釋雲。
有慚僧者。
謂持戒。
無慚者。
謂破戒。
群羊者。
十輪雲。
啞羊也。
謂不知布薩羯磨。
猶如群羊聚在一處也。
第一義谛。
及真實者。
謂是四向四果。
别衆可知。
又十輪及真谛。
立四種僧。
十誦立五種。
大同不述。
言若不至位者。
謂若不齊集。
标人非也。
相有乖離者。
六和中後三。
釋人非也。
四儀背别。
是乖隐沒隔障等緣為離。
以人不集。
秉法不成。
被事亦非。
具三非也。
第二開章别釋二。
初開判章門。
二四分下。
依章牒釋。
言故至局者。
标中分二。
初解集僧之軌度。
二明來處通局。
前二。
初引教明。
二上具列下。
南山義設。
前二。
初四分總明集法。
二五分下。
别顯作相。
言四分至等者。
準律三十四。
說戒法中文也。
羯磨疏雲。
所以先敷座。
後打揵槌者。
由聲告即集。
床座未施。
停待栖遑。
非成?務制。
先定座即在茲焉。
此即總明集僧之軌度矣。
第二文二。
初明集相。
二出要下。
翻揵捶名。
初二。
初引外鄣雜明集相。
七衆總得為之。
二若準下。
當宗不言比丘得作。
前二。
初五分。
能所雙辨。
二十誦下。
唯就能打人明。
言五分至打者。
彼二十二雲。
布薩時不肯集。
廢坐禅行道。
以是白佛。
佛言。
應唱時至。
若打揵捶等。
不知誰應打。
白佛。
佛言。
令沙彌守園人打。
便多打。
白佛。
佛言。
應打三通。
初客沙彌。
不知處。
失時節。
白佛。
佛言。
令舊住人應打。
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
白佛。
佛言。
除染毒樹。
餘木鳴者。
聽作也。
三通者。
從徴至稀。
聲絕之後。
加三捶。
是三通也。
染樹。
咬人為瘡。
毒樹者。
但害于人。
并是二時者。
謂大小二食時也。
後引諸打緣。
意證道俗七衆俱得打也。
第二文二。
初約士女。
二唯約僧。
言十誦至爾者。
海雲為是提舍。
尼戒中。
比丘在蘭若。
送食女人也。
第二唯約僧中二。
初約阿難往擊。
二立維那令打。
言增一至也者。
?雲。
五十一卷。
秦昙摩難提譯。
彼經雲。
夏竟。
佛欲受歲。
令阿難擊捶集僧。
阿難往講堂。
手執揵捶。
作如是說。
我今擊此如來信鼓。
諸有弟子。
盡當普集。
折中雲。
以此鐘聲召集為信鼓動物心也。
言十誦至也者。
此中有二意。
初正明。
二聲論相傳下。
轉釋。
維摩那義。
引文本意。
令立維那唱時至。
及打揵捶也。
灑掃塗治者。
靈山雲。
西天踞坐食。
作滿荼邏着草及食于上。
然後踞坐。
踞坐防惡觸。
故縱此。
不踞坐。
亦須灑掃也。
教人淨果菜等者。
準本文雲。
無人教淨果菜。
無人者。
苦酒中蟲也。
智論十一。
翻為寺護。
有雲。
梵名羯磨檀那。
檀那雲授。
羯磨雲事。
此翻為授事。
準十誦三十四白二差之聲論。
費長房錄雲。
三藏攘那?陁羅譯。
即五明論之一數也。
言五明者。
一聲明。
即音聲也。
二醫藥明。
三功巧明。
四哭術明。
五苻印明。
悅。
喜也。
既得事之次第。
令衆歡喜。
故雲悅也。
言若準至之者。
靈山雲。
準第三。
是打地聲。
今文中阙也。
羯磨疏雲。
召僧七相。
不離色聲。
謂量影望煙是色。
餘并屬聲也。
量影者。
立雲。
以一尺木。
日中取影為則。
作煙者。
如今軍家烽火相也。
并謂先與僧相知作法用也。
破竹者。
謂将一丈許竹。
破一頭。
全一頭。
手捉全頭。
搖作聲。
貝者。
說文雲。
海介蟲。
即海中蠡。
吹可發聲也。
若唱諸大德布薩說戒時到者。
本非七數。
鈔除打地之相。
謂有濫惡故。
将此添以為七也。
亦不言比丘為之者。
為上諸部經律等。
并言比丘亦得打。
阿難擊。
十誦維那打等。
此律亦不言比丘為之。
意顯取諸律經等。
比丘打亦得。
故羯磨疏雲。
如律令舊住淨人下位打者。
此召僧法制。
非具道者所為。
必無二人。
方聽兼助。
舉彼證此。
足知鈔文。
前舉諸部。
後準當律。
意顯打人不唯相也。
言出要至鐘者。
羯磨疏雲。
揵槌者。
梵音。
聲論已下如鈔也。
第二義設中二。
初結前生後。
二凡施法下。
正明義設。
言上具至設者。
問。
上引律論。
足明集法。
何須義設者。
羯磨疏雲。
且依西梵本。
無科。
約雜碎文。
相随引解之事。
須義設方委事之次第也。
第二義設文二。
初總明集僧法戒。
二雜人下。
别立打鐘儀則。
言凡至中者。
準文鳴鐘者。
準前引教中。
約相五分。
打三通。
約當律。
七種。
他部。
除染毒樹。
餘有鳴者聽作。
約人。
他部七衆。
當律。
沙彌淨人。
準上約相約人約打。
故雲準文鳴鐘。
具如集僧法中者。
?雲。
鈔主。
别撰集僧軌度圖三紙餘。
文明打鐘法式。
彼雲。
念三寶存五衆。
衆别各八輩。
故以四十為差。
三道乘之。
則百二十為節。
令則量時約衆最少。
以二十七為量。
八輩各三。
三八二十四。
餘之三下。
總集三乘。
故二十七。
中則四十。
多則百二十也。
彼處具列三法。
故雲具如也。
今最取少者。
為準第二。
文三。
初商略古今。
總标大準。
二若尋常下。
尋常所召。
正顯其儀。
三世有下。
簡昔人濫。
言雖至之者。
?雲。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
兩卷。
失譯。
科要者。
約事既有多種。
極有科分要約也。
節解者。
約打數不同。
名節解也。
彼雲。
若集比丘打四下。
集沙彌打三下。
優婆塞二下。
呼思彌一下。
若準下卷。
更有五事。
一常會時。
二且食時。
三晝食時。
四投牒時。
飾宗雲。
投槃器也。
五非常時。
更有七事。
一縣官。
二大水。
三大火。
四盜賊。
五會沙彌。
六優婆塞。
七呼松兒。
飾宗雲。
思彌松兒。
呼淨人小兒也。
大準者。
僧多緩為準。
僧少急為準。
二食常事。
緩為準。
忽然官事。
水火等事。
急為準。
通就緩急。
總明其儀。
故名大準。
第二文二。
初正明打法。
二然初下。
建心标為法。
初文二。
初明三下法。
二後因下。
辨長打法。
言若至也者。
三下者。
鐘樣雲。
初一通集聲聞衆。
第二通集緣覺衆。
第三通集大乘菩薩僧衆。
故知。
三下集僧。
長打救苦。
今時行事。
三下即息務。
長打赴堂。
随事用之。
不無兩得。
羯磨疏。
三聲絕之後。
複加三捶。
故雲三通。
即鈔文中。
三下是也。
言後因至者者。
他請者者。
他?王千頭魚時請也。
概(居緻反)。
說文雲。
稠也。
此長打法有三段。
初未二時生捶同三下。
中間四捶乃至微末。
别是一段。
此四捶者。
準鐘樣雲。
救四道苦。
初聲絕一通。
為救地獄。
重又一通。
為救餓鬼。
重又一通。
為救畜生。
續又一通。
為救修羅。
最後捉打兩下。
号曰息捶。
若準三千威儀經。
集比丘僧。
打其四下。
比丘為五衆之首。
若比丘來。
餘衆随集。
不妨救苦。
兼為集僧。
兩意相通。
以為得也。
古師以經律等者。
前後兩段。
并是五分律文。
中間四槌。
三千威儀經說。
律在後。
經居中間。
故雲參也。
律則通明集法。
經乃打數不同。
中間四下。
若四聲才絕。
便即生捶。
又類新打事則不可。
遂立漸概。
至于徴未。
故雲共立此法也。
盡樣鐘所者。
當時有寺住持。
依古師法。
盡鳴鐘樣。
在于鐘所也。
第二文二。
初義立。
二故付法下。
引教證成。
言然至息者。
易知。
第二文二。
初引教證據。
二餘親下。
引事釋成。
言故付法至亡者。
有三意。
初引傳。
次引經。
三此并下。
結成得不之意。
?雲。
六卷。
或四卷。
後魏吉迦夜共昙曜。
于北台譯。
傳雲。
佛滅度後。
一百餘年。
罽膩吒玉。
與安息國王戰獲勝。
殺彼九億人。
最後殺兩賢。
信人罪重。
一人臨煞時。
稱南無佛。
一人稱南無。
未知是佛與富蘭那。
殺之名半人也。
煞二賢信罪最重故。
時有馬鳴。
羅漢見而愍之。
恐人惡道。
而化作地獄說法。
生怖即生悔心。
惡業重罪。
得消滅也。
尋嚴四兵。
罰三海軍。
罰二海軍竟。
至第三軍。
王所乘馬足屈。
王語馬曰。
我伐三海軍竟。
我不乘汝。
諸臣見王常樂征伐。
欲共除之。
王尋患虐。
諸人坐其頭上。
遂便命終。
因前羅漢說法故。
不受地獄。
乃生大海。
作千頭魚身。
劍輪回割。
随截随生。
須更之間。
頭滿大海。
時有羅漢。
為僧維那。
王即白言。
今此劍輪。
聞揵槌音。
即便停止。
其苦少息。
唯願大德。
垂哀矜愍。
若鳴槌時。
返令長打槌。
時彼羅漢。
以愍念故。
乃為長打。
過七日後。
脫此苦身。
由是事故。
至今長打也。
此至不亡者。
羯磨疏雲。
凡業有定不定。
故受苦有止不止。
若作業必定。
聖所不免。
不定業者。
無緣則受。
有緣便止。
今罪者。
過去善為因。
打者發願為緣。
故得聲傳苦滅。
自然感應。
故言因緣相召。
自然之理不亡。
亡。
無也。
言餘至雲雲者。
續高僧傳雲。
西京東禅定寺。
今莊嚴寺是。
智興律師。
俗姓宋。
洛陽人。
從首律師受學。
隋大業五年仲冬次。
當維那。
常自打鐘。
有同寺僧三果。
其兄。
随炀帝南達江都。
中路已殁。
初無兇吉。
忽通夢。
語妻曰。
吾從駕達于彭城。
不幸病死。
生于地獄。
備經五苦。
辛酸叵言。
誰知吾者賴得今日。
初蒙禅定寺僧智興律師鳴鐘。
發聲響振地獄。
同受苦者。
一時解脫。
今生樂處。
思報其恩。
可具絹十疋奉之。
并陳吾意。
其妻驚覺。
說夢所由。
初無信者。
尋又重夢。
及諸巫觋。
鹹同前說。
十餘日兇問奄至。
恰與夢同。
果乃奉絹與之。
而興自陳無德。
并施大衆。
大衆鹹問。
何緣感此。
答曰。
餘見村法藏傳。
罰膩吒王劍停事。
及增一阿含。
鐘聲功德。
數遵此轍。
苦力行之。
每至登樓。
寒風切骨。
露手捉杵。
肉裂血凝。
緻敬住心。
勵意無怠。
又初則願諸賢聖同入道場。
後則凡諸惡趣。
俱時離苦。
不意。
微誠遂能遠感。
衆伏其言。
興。
則以貞觀六年三月卒。
莊嚴寺。
春秋四十有五。
第三簡昔人濫中三。
初斥非聖言。
二諸經論下。
引教明據。
三知淨下。
立義正破一唱。
言世至舍者。
然第三段中有三節。
初标知淨之語。
二不通下。
簡不通僧俗共為之事。
三勸早舍也。
四分五分雲。
打揵捶。
阿含經雲。
擊揵捶。
智論雲撾。
故雲打擊撾等。
慈雲。
謂俗人與僧。
同得作者。
不用作知淨語。
故雲不通于俗。
及以自為也。
若俗得作。
僧不得作者。
則須知淨語。
故羯磨疏雲。
今有人言。
知鐘者雲是淨語。
打鐘者。
是不淨語也。
元此知淨。
自不得為。
令他作之。
故雲知淨。
鐘則不爾。
自他通用。
不有種相。
何得避之。
早須廢舍者。
羯磨疏雲。
知鐘之言。
雖非巨容。
然是知法之人大忌故。
勸早舍也。
上來。
集僧軏度竟。
從此大門第二明來處通局。
分二。
初牒章門。
二初明處之下。
解釋。
言二明至者者。
牒章也。
來謂行來。
處謂處所。
即是作法及與自然。
作法有三。
自然有四。
七處集僧。
各有通局。
故曰也。
釋文二。
初科列章門。
二初中界者依科牒釋。
言初明至通局者。
科章門也。
處之分齊者。
謂諸界分齊者。
謂有戒場大界四處分齊。
無戒場大界二處分齊。
三小直指坐處分齊。
自然可分别聚落。
以聚落為分齊。
不可分别聚落。
六十三步分齊。
蘭若五裡分齊。
道行小拘盧舍。
六百步。
水界水灑及處分齊等。
用者。
即用僧。
多少通局者。
四人能辦一切羯磨曰通。
随事分四與七名局。
兩段不同。
先解第一處之分齊。
于中分二。
初簡除來意。
二今直下。
正明分齊。
言初中至說者。
結界中者。
彼雲。
結界元始。
本欲秉法。
但為剡浮彌亘。
集僧難克。
大聖愍其頓極。
故開随處作法分隔。
總意如此。
是來意也。
開制不同者。
約作法自然。
明開制不同也。
謂未制作法以前。
統通自然是制。
後因難集。
便開随境攝。
約處有四不同。
定量有六相差别。
此自然開制不同也。
又或作大法地弱不勝。
是制。
則如來曲順物情。
聽随處結。
是開。
此作法開制不同。
又約自然與作法兩文。
開制不同。
正明分齊文二。
初總标舉數。
二若作法下。
依标别釋。
言今至别者。
總标作法自然。
二種差别之數也。
釋文二。
初至離地别。
明二界分齊。
二今更下。
總辨二界差别。
初二。
初明作法。
二若論下。
辨自然。
前二。
初總标。
二有戒場下。
别釋。
言若至三别者。
總标也。
釋中即有三别。
初有戒場大界。
二無戒場大界。
三難結小界。
言有至外者。
羯磨疏雲。
若作其餘羯磨。
則随界分局。
人不相集。
即如今文。
四處集僧。
各得行事也。
言若無至集者。
即大界内外二處故。
羯磨疏雲。
若論無場大界。
二處别集。
以界之内外鹹有制約。
可從集故。
除前戒場。
及空地也。
言若小至集者。
羯磨疏雲。
以界局在身。
坐外無法。
随人集結。
故無外也。
若許有界。
則納呵人也。
羯磨疏中。
于上三位。
辨通局者。
若作其餘羯磨。
随界分局。
人不相集。
是局。
若作說恣。
則内外通收。
問。
說恣須場僧集餘法不須者。
答。
此二攝取法。
住居行淨之人故。
制界之内外并同遵故。
羯磨餘法。
所被多途。
無局于時。
多緣别務。
若制通集。
還複相勞。
雖有前開。
終無後益。
所以文中無同說戒。
戒場之中。
亦有兩集。
依制是局。
為說恣等如難緣開此。
即是通。
若論小界。
唯局無通。
羯磨疏雲。
元制簡人雖有不集也。
第二自然。
分二。
初标列釋名。
二初聚落下。
依标解釋。
言若論至用者。
此中有四意。
初總标。
二謂下。
别列。
三皆下。
釋名。
四當部下。
指用他部。
靈山雲謂比丘至處任運而有。
如暈随月。
不用結造。
夫有形之類。
皆為人物所造而成。
此四自然。
皆不為物造。
諸部詳用者。
謂取十誦五分祇等。
如下引也。
依标分四。
一聚落。
二蘭若。
三道行。
四水界。
前二。
标釋。
言初聚落中有二者。
标也。
辨常雲。
村伍為聚。
鄰裡曰落。
羯磨疏雲。
可分别者。
有三緣故。
一則院相可分别。
二則僧在無易委也。
不可分别亦二。
初則村聚散落。
無有垣牆。
二則僧雜市人。
往返難究也。
釋中依标分二。
初可分别。
二若聚落。
不可分别。
前二。
初引教定可分别之量。
二問答下。
義約蘭若有相類同聚落集僧。
言若可分别至衆者。
準十誦二十二雲。
諸比丘。
于無僧坊聚落中。
初作僧坊。
未結界。
爾時。
界應幾許(問也)。
佛言。
随聚落界。
是僧坊界。
(答也)不論僧坊周與不周。
但随聚落。
聚落若同。
依聚落集。
謂聚落相。
強不論僧坊周不周也。
注雲。
等者。
此指十誦冊七增一文。
波離問佛。
聚落中。
初造僧坊。
齊幾許作界。
佛言。
随聚落界。
齊行來處。
此制分齊。
謂十誦僧界。
有勢分。
謂箭射所及。
雞所及。
慚愧人大小便處。
古人雲。
應百步也。
四分取院相者。
謂衣界則有勢分。
僧界則無。
但齊相内集。
故律雲。
若村若城。
若疆畔。
若園。
若林。
若池。
若樹。
若石。
若垣牆。
若神祀舍。
并無勢分之語。
皆依上之相也。
第二文二。
初問。
次答。
言問至僧者。
此問意。
是南山義立。
諸部無文。
若迥遠蘭若。
即依五裡。
今有僧坊蘭若相。
失此之四相。
與聚落之相不别。
不知還依五裡。
為同聚落集僧。
答中三。
初引十誦正答。
二故文雲下。
引十誦蘭若之文及證。
三律中下。
明僧村四相不别。
釋成同聚落相。
言答至集人者。
有二。
初十誦正答。
二今下。
立理釋成此答意。
十誦既雲。
随聚是僧界者。
今蘭若之處。
已有僧坊四相既周。
與聚落周相不殊。
何須五裡。
若無此院相。
由名蘭若。
則依五裡。
才有院相。
非蘭若界。
此之院相。
與聚落相。
更無差别。
院相攝僧義強。
約義不得依于蘭若也。
謂今周币院相。
是伽藍四相。
聚落。
是村四相。
謂盜戒中。
有村四相。
至離衣中。
伽藍四相。
指同盜中村相。
更不别也。
故曰不分。
言故至界者。
亦有二意。
初引蘭若文返顯。
二故知下。
?成村義。
引十誦五十三文證。
彼雲。
若比丘。
無聚落阿蘭若處。
始起僧坊。
未結界。
是中齊幾。
名為界。
答。
面拘盧舍等。
若言無聚落蘭若。
始起僧坊。
故知。
未有院相。
由是蘭若空回。
始欲于此拟起僧坊。
先結于界。
明知。
先有僧坊。
即同村界。
不是蘭若也。
言律至集僧者。
亦有二意。
初辨二種四相不殊。
二必院下。
結歸蘭若。
準此律盜戒中。
釋村界四相。
一周币垣牆。
二周币栅籬。
三籬牆不周。
四四周有屋。
至下離衣戒中。
釋僧伽藍四相。
指同前盜戒中說。
既将藍指村。
當知二界不别也。
引此文證。
但使蘭若四相周币。
即同村相。
如可分别。
須依四相而集。
不須五裡。
若蘭若相壞。
還依蘭若集僧者。
自得無知之罪。
義如前序中辨也。
第二不可分别中二。
初定量。
二準相通下。
計數斥非。
一唱。
言若至立者。
準祇第八文中。
名為奄婆羅樹界。
佛在舍衛城。
有一婆羅門。
問佛種庵婆羅樹法。
佛即答之。
示已即去。
時優婆離因問。
若有處所。
城邑聚落。
界分不可知者。
若欲羯磨。
應齊幾許。
名為善作羯磨。
使令異衆僧各相見。
而得成就。
不犯别衆。
佛言。
五肘弓量七弓。
種一庵婆羅樹。
齊七樹相去。
爾許作羯磨者。
名為善作羯磨。
雖異衆相見。
而無别衆之罪。
不同前解。
七間七十三步半者。
謂鈔主。
通計七樹六間六十三步。
不同昔人之解。
如願律師。
作祇律疏。
亦作六間算之。
作四分疏引祇文。
錯着七間。
言七十三步半也。
若四分衣戒。
言八樹七間。
即有七十三步半也。
故知是鈔。
故羯磨疏雲。
昔七十三步半者。
錯算七間。
僧祇疏中。
七樹六間。
猶如四分衣界八樹。
止計七間。
如何僧界。
七樹非六間也。
有人執舊見雲。
樹限兩頭。
各有勢分。
故各分半。
還是七間。
又有師雲。
周圓種樹。
猶月暈。
故有七間。
又改僧祇。
為八樹字。
斯之我愛。
穿鑿太甚。
何處有樹。
即以樹量。
律約世情。
假以相顯也。
第二蘭若文二。
初總标差别。
二且明下。
局所宗。
言二明至事者。
靈山雲。
具梵本音。
雲阿蘭若。
亦雲練若。
阿之言無。
蘭若雲事。
此即閑靜無事之處。
乃至多種者。
發正雲。
此律六種。
一頭陁者。
謗戒練若。
練若共同。
二寄衣者。
三十戒中不作限日寄衣。
餘緣六夜。
蘭若寄衣也。
三盜戒者。
文雲。
閑靜處。
即盜戒蘭若。
四僧界。
即結大界。
五裡集僧也。
五衣界者。
即下蘭若護□□七間等。
六難事者。
即提舍尼中。
若迥遠恐怖畏難處等。
即蘭若受食戒也。
局辨文二。
初無難。
二有難。
言且至定者。
謂此正辨僧界。
餘者向下随明也。
花嚴雲。
如頭陀。
頭陀篇。
盜戒随相中明。
衣界難事等。
随相卅中明。
故雲随也。
蘭若一界。
諸部不定者。
謂諸明俱盧舍。
大小不定。
多言僧界一俱盧舍。
十誦二十二雲。
諸比丘無聚落空處。
初作僧坊。
未結界。
爾時。
界應幾許。
佛言。
方一俱盧舍。
是中。
不應别作布薩。
及别羯磨等。
僧祇亦言。
僧界一俱盧也。
羯磨疏雲。
諸部皆言拘盧舍。
不定者。
小大不定也。
羯磨疏雲。
大如僧祇二千弓。
弓長五肘。
小如十誦。
五百弓。
弓長四肘。
即僧祇太遠。
十誦太近。
若欤依了□□□鼓聲聞。
則鼓有大小。
不聞聲□遠近□□□□俱舍論一俱盧舍但□□裡□□此則祇十了等。
部執不同。
今取雜寶藏經第一雲。
一俱盧舍。
秦言五裡。
相傳用此□定。
?雲。
八卷。
後魏吉迦夜共昙曜譯也。
第二有難文二。
初定量。
二計有下。
計數一唱。
言若至八寸者。
為有不同意人為□約七槃陀集。
若論結時。
但齊僧坐處。
結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