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搜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至矣者。
涅槃第六證也。
雖非觸對者。
謂戒非色。
不可觸對。
不同眼根所對之色。
戒複非心。
不可觸對。
不同色等能領之心。
善修方便。
起對治行。
今此戒體。
可得清淨。
故名戒行。
以此經文驗之。
成就戒義也。
言四至相者。
輔篇雲。
對治既成。
行相無犯。
勤便稱法。
美德外彰。
色相潔清。
堪生物信。
故名戒相。
慈和雲。
行相何别耶。
答。
行據内心。
相據外狀。
故分二也。
第三總結旨歸文二。
初結。
四條寔道果所依。
驗身佩于聖法。
二自餘下。
别有功能。
指說難盡一唱。
言此至盡者。
謂此四法。
前二是受。
後兩是随。
如是受随。
皆宗于戒。
為納戒故成受。
為護戒故名随。
若但有受無随。
戒亦不發。
若但有随無受。
無戒可随。
故以戒為行。
正宗受随相資。
為其興建所托。
以此四法。
為并也。
出道之本依者。
謂戒能引出三乘之道。
即詺戒為本。
以此四法。
為道所依也。
經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上明因也。
成果等等。
諸佛如來。
得菩提涅槃智斷二果。
名果者。
由宗于戒。
能成此果。
果因行成。
行假四法而立。
故詺四法。
為成果之極處。
經雲。
如過去諸佛。
現在諸世尊。
皆共尊敬戒。
故以戒宗受随四法。
列在三十篇初。
雲鈔表也。
欲令後代僧尼。
寄心在戒。
若初受時。
有心領納。
依體行護。
即知自身帶佩戒印。
即知自懷其聖戒。
故雲懷佩聖法也。
六道者。
智論雲。
善惡有六。
善有三。
天人修羅。
惡有三。
畜生餓鬼地獄。
下能為此福田。
上則為佛及聲聞緣覺之因。
因持戒故。
得三乘果。
由有戒故。
則能發起萬行。
為其種也。
六道福田。
三乘因種已外。
故曰自餘。
毗尼住世。
佛法則住。
故曰紹隆佛種。
道品等法。
積聚如幢。
非戒不立。
故雲興建法幢。
如是衆德。
言亦難窮。
故雲豈惟言論能盡。
上來出宗體竟。
第二大段引文成德。
文二。
初明引文來意。
二就中下。
正辨引文成德。
言直至諸者。
但取經律贊戒之文。
不錄起盡之語。
名直引聖說。
此說誠實。
證戒為諸行之根。
出家之要。
意令持法高士。
詳審明見諸教。
皆以戒為其本也。
高士者。
靈山雲。
謂能持戒。
則是高士。
下經文雲。
雖有色族及多聞。
若無戒智猶禽獸。
雖處卑下少聞見。
能淨持戒名勝士。
又此士字。
即會意字也。
上為十。
下為一。
一則數之始。
十則數之終。
謂始終如一。
故曰士也。
論語雲。
有始有卒。
其唯聖人乎。
今法亦爾。
初受為始。
随行為終。
故雲持等也。
第二正辨引文二。
初開章。
二初中下。
依章别解。
前二。
初正列章門。
二但諸下。
明存略意。
言就至業者。
開章也。
辨比丘事者。
?雲。
遠以四沙門果。
近以羯磨說戒等。
為比丘事。
折中問雲。
覆滅正法。
如何為顯德耶。
答。
謂返損以顯德也。
隻緣戒有深功。
違之則失。
言但為至略者。
一化者。
謂佛初成道。
乃至涅槃。
為一化也。
慈和問。
何故不言律者。
解雲。
為律亦得名經。
又下文。
随部具舒相亦難盡。
亦是律也。
第二依章别解中二。
初順戒。
則三寶住持。
辨比丘事。
二明違戒。
便覆滅正法。
翻種苦業。
兩段今初。
初中二。
初标。
次初又下。
依門解釋。
言初至門者。
化教。
是大小乘經論。
制門。
是律論也。
兩段不同。
今則是初。
就初文二。
初總舉數。
二一下依數解釋。
言初又分四。
總舉數也。
依數釋中。
則分四别。
一小乘經。
二小乘論。
三大乘經。
四大乘論。
初二。
初标。
二如般泥洹下。
釋。
初如文。
釋文三。
初顯戒為師德。
二然趣下。
顯戒為宗主。
三又如大地下。
顯戒能生成住持。
言如至斯示者。
?雲。
般泥洹經兩卷。
西晉竺法護譯。
遺教。
秦什譯。
等取摩耶經。
師訓弟子。
斷惡修善。
此戒亦爾。
故為師也。
言然至足者。
有二意。
初約教立理。
二故經下。
引證。
花嚴雲。
戒為衆善之基。
萬行從生。
宗居在首。
故經雲者。
善生經也。
義淨雲。
據梵本合言迹。
梵言波荷。
此翻為足。
若言波荷陀。
翻為迹。
迹謂戒者。
前佛學此戒法。
而得聖果。
後人尋前迹。
而學得果也。
文中等字。
等取三乘聖果。
第三文三。
初依教立理。
二故經下。
引釋。
三即喻下。
結。
言又至萬物者。
如文。
引經釋中三。
初釋生義。
二又雲下。
釋成義。
三又經下。
釋住持義一唱。
言故經至住持者。
前兩度引。
并是遺教經。
上釋地能生。
下釋地能成。
因其屍羅清淨。
能令三昧現前。
則定慧成就也。
疏雲。
此約根條。
定慧不及。
自不能起。
必因戒也。
善生經。
能住持萬行。
故得根名。
彼經雲。
戒是菩提道初根本地。
名為戒。
如是戒者。
亦名初地。
平地。
等地。
慈地。
悲地。
佛迹。
一忉功德根本。
亦曰福田。
以是因緣。
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言即喻至也者。
總結上之三義。
如文。
第二論中二。
初标。
次釋。
初如文。
釋文三。
初成論。
二解脫道論。
三毗婆娑論。
言如成至戒者。
案。
僧睿作成實論序雲。
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
罽賓小乘學者所宗鸠摩羅陀。
上足弟子。
诃梨?摩之所造也。
二十卷。
秦什譯。
文理雙标。
以教為成。
以理為實。
此論。
小兼大故。
分通大乘。
道品等者。
輔篇雲。
謂三十七道品。
相扶持勝。
依此成道。
喻之如出。
賢聖上跻。
猶如樓觀。
戒居其下。
故如柱也。
定防内心。
故喻如城。
約身口。
故喻如郭。
入善人衆。
立雲。
三乘賢聖。
名為善人衆也。
印信也。
若佩戒印信。
知此人必入涅槃城也。
三十七者。
發正雲。
三四二五單七雙八。
合三十七。
初。
四念住。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此之四境由慧觀察。
慧與念俱。
故慧相從。
名四念住。
二。
四正勤。
一于已生惡不善法。
為令斷故。
生欲發勤攝心持。
二于未生惡不善法。
為不生故。
欲生等。
如前說。
三于未生善法。
為令生故。
生等如前。
四于已生善法。
為令安住不忘。
倍修增廣故。
生如前。
三。
四神足者。
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五根者。
一信。
二精進。
三念。
四定。
五慧。
五力亦爾。
婆沙雲。
能生善法故名根。
能破惡法故名力。
又說不可屈伏名力。
七覺支。
一念。
二擇法。
三精進。
四喜。
五輕安。
六定。
七舍。
此中擇法。
以慧為體。
八聖道支者。
一正見。
二正思惟。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婆沙九十六。
問。
何故先說四念。
乃至後說八正道耶。
答。
随順文詞巧妙次第故爾。
言解脫等者。
?雲。
十二卷。
梁僧伽羅譯。
彼論第一戒品中。
種種贊美雲。
戒者。
是無過樂。
即佛涅槃樂也。
更無過上。
是衆生上。
等。
須者看之。
戒則不羸也。
第三婆沙文二。
初标。
二屍羅下。
解釋。
言毗至器者。
總标也。
?雲。
舊婆沙六十卷。
北京佛陀什譯。
然彼論中。
五百羅漢。
釋其戒義不同。
今引第二十五卷文。
略标之。
釋文二。
初先解标中四義。
二尊有下。
重解屍羅義。
前文四。
一釋屍羅。
二能善下。
釋守信義。
三至涅槃下。
釋行義。
四功德下。
釋器義。
初明屍羅。
文有九義。
一冷。
二夢。
三習。
四定。
五池。
六璎絡。
七鏡。
八威勢。
九顯義。
一唱。
言屍羅至故者。
冷(力鼎反)折中雲。
具含因果。
第二十五釋前無破戒熱。
破戒。
能令身心熱。
持戒。
則令身心冷。
第三十四。
釋及三惡道熱。
彼雲。
破戒者。
三惡道中熱。
持者天人中冷(音靈)。
謂冷然清涼之?。
已下皆是三十四釋屍羅度文也。
亦名善夢者。
心不緣惡境。
所習皆善。
故夢亦善。
立雲。
持戒人。
諸天衛護。
常得好夢也。
習者。
能習戒法。
納在心中。
故名習也。
亦名為池者。
論雲。
屍羅言池。
故佛說偈。
法泉戒水池。
清淨無瑕穢。
聖浴身不濕。
必到于彼岸。
或名璎珞者。
彼論雲。
屍羅如璎珞。
如世上璎珞嚴身。
有少好。
中老不好。
戒璎珞嚴身。
三時常好也。
海雲。
聖人為老。
凡夫為少。
七方便為中。
無我像現者。
論雲。
屍羅如鏡。
鏡若明淨。
像于中現。
戒若清淨。
即現定慧。
定則空寂。
慧則無生。
空寂無生。
誰雲有我。
是無我像。
此無我像。
戒鏡淨故。
即能現之。
故戒經雲。
戒淨有智慧也。
又名威勢者。
此文有二。
初舉佛勝人。
二餘下。
舉弟子亦名勝人。
論雲。
屍羅者。
是增上義。
佛于三千大千世界。
有大勢者。
皆屍羅力。
驅龍事者。
論雲。
昔迦濕彌羅國。
有一毒龍。
名無怯懼。
為性暴惡。
多為損害。
有毗阿羅。
數為彼龍之所娆惱。
寺有五百羅漢。
共議入定欲逐。
彼龍盡其神力。
而不能遣。
有一羅漢。
名婆伽陀。
自外而來。
時舊諸人。
具說上事時外來者。
至龍所。
彈指語言。
賢面遠出。
龍聞其聲。
即便遠去。
時諸羅漢。
怪而問之。
汝遣此龍。
是何定力。
起何等通。
答曰。
我不定力。
亦不起通。
但護屍羅。
故有此力。
護其輕戒。
如防重禁。
故使惡龍。
驚怖而去。
由此屍羅。
是增上威勢義也。
又戒名為頭者。
福雲。
新婆沙中亦雲。
是屍羅義。
此有法喻雙舉。
今鈔文中。
隐喻顯法明也。
今先出喻。
次乃法合。
喻雲。
如人有頭。
則能見色聞聲。
臭香嘗味。
覺觸知法。
喻竟。
法亦如是。
行人有屍羅頭者。
能見苦集等四真谛色。
聞未曾有聲及名句文等義。
臭覺意花香。
嘗出離無事寂靜三菩提味。
覺禅定解脫等觸。
鈔但有初見苦谛諸色。
及未覺知色陰等法。
等取受想行識。
十二入。
十八界。
及五停心觀。
總相念。
别相念等法。
中間諸義。
略而不論。
故雲乃至。
第二釋守信義。
言能至也者。
彼論雲。
若人能善守護戒。
故名守信人。
謂信佛語。
守護淨戒。
第三釋行義。
言至至也者。
論雲。
如人有足行至餘方。
若有戒足。
行至涅槃也。
第四器義。
言功至也者。
論雲。
一切功德所依之處。
故名器也。
第二重解屍羅義。
言尊至涅槃者。
瞿沙。
名也。
彼論五百師外。
有尊者也。
所解最長。
其五百人師之。
案薩婆多師資傅。
從迦葉至達摩多羅。
有十二人。
其瞿沙尊者。
即其一也。
傳雲。
大師。
名瞿沙菩提。
博綜強識。
善能約言。
以感衆心。
時一集會。
有五百餘人。
使人各賦一器。
然後說法。
衆會感悟。
涕淚交流。
以器承淚。
聚在一處。
有一王子。
兩目生盲。
尊者瞿沙。
立誠誓言。
若我必當成無上道。
利益盲冥無慧眼者。
今以此淚。
洗此人眼。
眼即當開。
既以淚洗。
兩目乃明。
于是。
四輩鹹重也。
第三大乘經文二。
初标。
次釋。
初如文。
釋中有六。
一花嚴。
二大集。
三薩遮。
四月燈。
五涅槃。
六重引花嚴。
言花嚴至住者。
?雲。
晉佛陀?陀譯。
舊經五十卷。
此有二意。
初引三種僧寶。
顯僧是持戒之人。
二去來下。
辨僧不違法得久住。
經第八釋屍羅度中。
有三複次。
初複次雲。
教化衆生。
發菩提心。
令佛寶不斷。
開示堪深諸妙法藏。
令法寶不斷。
具足三受。
持威儀教法。
令僧寶不斷。
第二複次雲。
贊歎一切大願。
令佛寶不斷。
分别解說十二因緣。
令法寶不斷。
行六和敬。
令僧寶不斷。
第三複次雲。
下佛種子于衆生田。
生正覺芽。
令佛寶不斷。
護持法藏。
不惜身命。
令法寶不斷。
善禦大衆。
心無憂悔。
令僧寶不斷。
疏解雲。
佛寶。
初起求佛願。
二贊起行令其修集。
三化成行種。
次法三者。
初是其教法。
二是理法。
三是行法。
次僧。
初僧行方便。
二行成不乖。
三德孰攝他。
今抄各取僧寶文者。
謂上二寶不墜。
皆由于僧。
若僧有威儀。
行六和敬。
秉禦大衆。
僧能持戒。
則戒法興隆。
佛寶自然不滅。
故偏取僧也。
六和之義。
不文當辨顯。
上并是三世諸佛所說正法也。
不違其教者。
僧能具足受持威儀。
六和秉禦。
不違此教。
則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也。
言大集至戒者。
?雲。
北京昙無谶譯三十卷。
彼經第十九。
護法品雲。
說此經時。
爾時有十方世界諸大菩薩。
從他方來。
論道說義。
諸菩薩白佛言。
諸如來為五滓衆生。
制于禁戒。
唯願如來。
為法久住。
複制禁戒。
所謂身口意戒。
不得受畜一切惡物等。
如餘佛土所制淨戒。
佛言。
止止。
佛自知時。
請制戒意。
為法久住耳。
言薩遮至身者。
?雲。
七卷。
或八卷。
後魏菩提支譯。
經雲。
有薩遮尼揵子。
與八十千萬尼揵子。
遊行諸國。
教化衆生。
次至郁阇延城。
爾時。
國王名曰嚴熾。
其王敬重。
從其受學。
其人。
廣為王說種種法門。
次為王說沙門瞿昙名稱功德。
王問。
如此法身。
從何而得。
尼揵答言。
以戒為始。
大王當知。
以戒淨故。
不斷三寶種。
以戒淨故。
功德無量。
若不持戒。
乃至不得疥癞野幹身。
何況當得功德之身。
王聞是語。
發菩提心也。
言月燈至士者。
?雲。
十一卷。
或十二。
後齊那連提那舍譯。
又有一卷十紙。
宋朝先公譯。
立雲。
雖有端正顔色族姓等。
經雲譬如死屍着金璎珞。
多聞破戒。
亦複如是。
謂持戒者勝士也。
言涅槃至經者。
謂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要因持戒然複乃見。
既見佛性。
自然證得大涅槃也。
言花嚴至首者。
前顯三種僧寶。
能令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
現在住持益。
今引此偈。
明戒是菩提之本勸持。
佛歎當來益也。
以戒淨故。
當得菩提。
今之望前。
故雲重引也。
勸常記持。
故雲令誦心首。
第四大乘論文二。
标釋。
初如文。
釋中三。
初智論。
二地持。
三十住。
言智至畏者。
?雲。
智論百卷。
秦什譯。
欲釋論文分二。
初至出家之要。
标。
二如惜已下釋。
初有三意。
初欲至戒。
明戒是利義。
二一切至根。
戒是根義。
三出家下。
戒是要義。
标中有三。
釋亦有三。
初如惜至住處來。
釋根義。
二又如至所得。
釋要義。
三人雖貧下。
釋利義。
佛果菩提。
名為大利。
依寶活命。
故須惜也。
護命身則長壽。
是根義也。
無足欲行。
返顯要義。
解身等者。
準雜毗昙心。
問。
雲何大能解支節耶。
答。
謂火大解時。
火大增遍。
燒筋節。
筋節解已不久命終。
水大解者。
先令筋爛。
風大解者。
令筋碎壞。
支節解已。
不過日夜命終。
地大不利。
故不能解。
心不畏者。
論雲。
或見好相。
或自知持戒清淨。
心不怖畏也。
由持戒故。
得此不怖之利。
言地持至報者。
?雲。
論十卷。
或八卷。
北京谶譯。
婆沙問雲。
相是何義。
殊勝義。
祥瑞義。
名為相也。
三十二者。
一足下平滿。
二千輻輪。
三指纖長。
四足跟圓長。
五手足細濡。
六手足網缦。
七足趺端厚。
八繁尼耶??。
九勢峰藏密。
十身分圓滿。
十一身毛上靡。
十二孔生一毛。
十三身毛右旋。
十四身金色。
十五常光尋。
十六皮膚細滑。
十七七處充滿。
十八身廣洪直。
十九師子上身。
二十肩髆圓滿。
二十一立身摩膝。
二十二師子颔輪。
二十三具四十齒。
二十四齒齊平密。
二十五牙齒鮮白。
二十六得最上味。
二十七廣長舌。
二十八目绀青。
二十九牛王睫。
三十烏瑟膩沙。
三十一眉間白毫。
三十二得梵音聲相。
無差别因者。
智論二十九雲。
佛世世中。
一心持戒堅固。
亦不令他犯戒。
以是業因緣故。
得是初相。
謂足下安立相。
平如奁底也。
乃至持不兩舌戒故。
得四十齒相。
皆是持戒所得。
故雲三十二相無差别因。
言十住毗婆沙者。
?雲。
十四卷。
秦什譯。
論第十四。
有此二品。
初明贊戒品雲。
略贊屍羅少分。
屍羅者。
最是梵行之本。
屍羅即是功德寶??。
又是功德住處。
屍羅度人能過生死。
猶如牢船能度大海。
猶如良藥能銷衆病等。
次明戒報品雲。
明菩薩能淨屍羅。
得離垢地。
第二地也。
常作輪王。
十善化人。
七寶自恣。
得如是報。
廣如彼說。
第二就制中二。
初牒标舉數。
二依數别釋。
言第二至兩者。
牒标舉數也。
釋中文二。
初明律本。
二依律論。
初二。
初标。
二釋。
初如文。
釋文三。
一僧祇。
二四分。
三十誦。
言僧至利者。
建立三行。
既彰秉法住持也。
三不欲有疑請問者。
花嚴雲。
既秉持戒。
識達聖教。
不假問他也。
五遊化等者。
立雲。
十方佛法。
教理無别。
若不識聖教。
至處多怖。
若順教而行。
遊方無怯懦也。
言四至等者者。
勵雲。
雖有五句。
約義為三。
初一自行。
次三匡衆之行。
二行若成。
便能秉法彼時。
千載不墜。
是故。
末後興建正法行。
釋雲。
念智舍等。
令戒清淨。
不為緣壞。
故曰牢固。
二破戒之人。
與持者相違。
義同于怨。
内心清淨。
超勝于彼。
三既無瑕釁。
處衆斷量。
理無懼憚。
四曉了持犯。
能決人疑滞。
故善能開解。
五若不持戒。
法不久住。
十利下篇辨之。
言十誦至爾者。
律四十七。
問雲。
過去佛法。
幾時住世佛言。
随淨比丘說戒法不壞。
名法住世也。
現在未來佛。
亦作是說。
故雲三世亦爾。
第二依律論文二。
标釋。
初如文。
釋中五。
一明了。
二多論。
三見論。
四五百問。
五多論。
言明至事者。
了疏雲。
引生有二。
一能引生四萬二千功德正法。
二能引生不悔之心。
乃至解脫。
智論雲。
若得人天果。
為世善。
若得三乘果。
為出世善。
二能教等者。
疏解雲。
能遮身口。
不令起惡。
即是能教義。
不為惑濁業濁所染。
故名身口清淨。
不為見濁所染。
故名正直。
清淨故向善道。
正直故向涅槃。
三能滅等者。
疏解雲。
有二種滅。
一滅方便。
二滅正罪。
謂得擇滅涅槃。
由戒能遮諸罪障故。
名滅方便。
由障不生。
故得罪滅。
此二俱得。
稱為毗尼。
四能引者。
疏雲。
能引在家令出家。
引未離欲。
令得梵住。
從梵住得聖住。
從聖住得有餘涅槃。
從有餘入無餘。
後轉勝故。
名引勝義。
乃至引到梵住者。
論說住有八種者。
謂泛明如來所居有八也。
一境界住。
謂如來依十六大國而住。
二依心住。
謂依祗桓僧伽藍。
三四儀住。
謂行住坐卧。
四不舍壽住。
謂八十年前住五分法身。
五天住。
謂佛常遊于四禅。
六梵住。
謂修四無量定。
開梵天道。
七聖住。
謂住三三昧。
即空無相願三昧。
八住無所住。
謂住無餘依界而涅槃。
鈔阙前五。
故雲乃至。
五勝人者。
了疏雲。
最勝人。
是佛等。
言薩至彼者。
一切衆生。
由戒而有者。
?雲。
人天勝報。
由持戒生。
三塗劣報。
由破戒得。
故一切由戒有也。
若準破戒者。
合在下違戒法滅中明。
故知非約破戒為一切也。
準涅槃第十。
明佛說偈。
布施一切。
唯可贊歎中。
純陀難佛。
其義雲何。
佛答純陀。
一切者。
少分一切。
故知。
則是約三善道。
為一切也。
此約少分耳。
具斯四義功強餘經。
花嚴雲。
指定慧也。
言善至年者。
五人持律者。
約經持僧說。
大集亦雲。
一林一村。
五法師鳴捶。
集四方僧。
是名衆僧如法。
作大功德海。
若無量僧破戒。
但使五人。
清淨如法。
護持四乃至二十人出罪者。
初從一人忏悔。
迄至二十除罪。
故雲乃至。
身既清淨。
得秉法住持。
則令法久住也。
住世五千年者。
論第十八。
有二五千年。
初五千年。
前一千年。
得三達智。
複千年中。
得羅漢。
無三達智。
複千年中。
得那含。
複千年。
得斯陀含。
複千年中。
得須陀洹。
後五千歲。
學不得通。
萬歲。
經書文字滅盡。
但剃發被袈裟。
若準住世得果。
初五千年。
若論佛法住世不得果者。
即後五千年是。
言五至也者。
乃至中間。
應言佛若在世。
以佛為師等語。
今阙此言。
故雲乃至。
若持五戒即見法身者。
持戒即戒淨。
因戒生定生慧。
即得解脫解脫知見。
故待五戒則見法身。
若護法下。
法喻雙明也。
謂離法無佛。
離水無蟲。
若護法者。
即是護佛。
護水者。
即是護蟲。
飲水即是煞蟲。
損戒則是損佛。
如飲水煞蟲喻者。
證上持戒見法身也。
謂鼻奈耶。
僧祇。
十誦。
諸教雖别。
二比丘緣。
大意是同。
今依十誦引釋。
爾時。
世尊在舍衛國。
時有二比丘。
夏竟。
從憍薩羅國來。
欲問訊世尊。
路旱無水。
唯見一井。
有蟲。
其一比丘。
欲見佛故。
遂飲蟲水。
其一比丘。
忍渴而死。
不飲蟲水。
其不飲者。
命終生三十三天。
天身具足。
頭戴百寶冠。
先下到佛所。
禮佛足已。
佛為說法。
得法眼淨。
為受三歸五戒已。
便還天宮。
時飲蟲水者。
後到佛所。
佛知故問。
具陳上事。
佛因呵責。
世尊即脫郁多羅僧。
示黃金色身。
汝癡人。
用見我肉身何為。
不如持戒者。
先見我法身。
第五多論文三。
初多論正明。
二又分别下。
引釋。
上秘故要在僧中。
三大莊嚴下。
釋成俗人不堪行義一唱。
言薩至也者。
前引多論。
辨其功強。
此又引之。
約明初集秘。
故簡其時處。
明其勝義。
分别功德論。
?雲。
四卷。
或五卷。
失譯。
彼第一卷。
明二部僧尼。
說二百五十。
五百戒事。
引法防非。
秘密故。
非外官俗人所行。
亦非沙彌壬女聞見也。
大?嚴者。
?雲。
十五卷。
秦什譯。
此是大乘論。
合在前明。
今與此中。
文勢相開。
故相從而引。
愚劣者。
靈山雲。
三乘聖人。
有智故勝。
皆敬重戒。
得三菩提。
下愚之輩。
癡複志劣。
輕于戒法。
堕于三塗也。
上來。
明順戒則三寶住持竟。
第二違戒覆滅正法文二。
初牒所明之意。
二十誦下。
依标解釋。
言二至明者。
謂約化制二教。
雜明違失也。
釋文四。
初十誦下。
示滅法相。
二十誦下。
廢學毗尼苛責相。
三中含下。
犯戒現生感惡相。
四十誦下。
重引法滅可畏相。
前二。
初十誦。
二四分。
初二。
初明法滅。
二又有下。
明其怖畏。
言十誦至罵者。
小得心已。
謂外凡位人。
初修總别二相。
少得相應。
便謂己得聖果。
二白衣等者。
羯磨疏雲。
以俗人無法在身。
但專信故。
得生天也。
出家有法。
為世福田。
乃返毀犯。
妄受信施。
開諸過門。
令多衆生。
習學放逸。
故堕地獄。
佛法滅相。
彼律文中無打字。
言又至亂者。
不自修身戒心專等者。
與涅槃第二十九文同。
今取彼意釋。
若比丘不觀身無常不淨。
名不修身。
若不觀戒。
戒是一切善法梯橙等。
名不修戒。
若不觀心躁動制伏調之。
名不修心。
若不觀智慧有勢力等。
名不修慧也。
不知三相者。
當陽雲。
遣他掘地不解。
言知是者是。
斷草亦爾。
溉水者(古礙反)。
謂澆灌時不安漉水??也。
言四分至法者。
持法等者。
修多羅師。
持律者。
毗奈耶師。
持摩夷者。
阿毗達磨師。
摩夷者。
花嚴。
梵音訛略。
應言摩怛理迦。
此雲本母。
即阿毗達磨之異名。
謂諸法相。
從論出生。
故名本母也。
第二文二。
初十誦正明廢學毗尼苛責相。
二雜含下。
辨初不樂佛不歎所以。
言十誦至律者。
律四十四雲。
諸比丘廢學毗尼。
便讀誦經。
世尊苛責。
對面贊歎優波離。
諸持毗尼中。
最勝第一。
諸比丘作是念。
佛贊毗尼。
我等何不贊淨毗尼。
諸上座老比丘。
從優波離。
受誦毗尼。
言雜含至故者。
?雲。
五十卷。
宋求那?陀羅譯。
靈山雲。
總有四住。
初一夏至九夏。
名少年。
從十夏至十九夏。
名中年。
從二十夏至四十九夏。
名上座。
從五十夏已上。
為耆年長老也。
謂初不樂戒。
初見樂者。
不歎美也。
非謂後不學也。
我不贊歎者。
彼經第三十中。
謂佛自稱我也。
經出二過。
不重戒不學戒二。
不随時贊美。
重戒學戒人。
有三十二過。
故不贊歎。
我若贊歎。
則餘人謂其行是。
學其所為。
則長夜受不饒益苦故。
謂律中先制五夏。
專精律部。
今受戒後。
初既不樂。
違佛制故。
便得不應。
如四天王天。
劫數長遠。
受三途苦。
故雲長夜。
問。
佛合苛責。
何言不贊。
謂。
此人。
初受不學。
且學餘藏。
于後拟學。
故佛不贊。
恐餘人同其見學之違制。
得不饒益苦。
不同前律。
一向廢學。
所以佛呵也。
第三文五。
一中含。
二涅槃。
三摩耶。
四智論。
五四分。
言中至獄者。
?雲。
六十卷。
東晉僧伽提婆譯。
五衰如文。
言涅槃至縮等者。
準下畜寶戒中引涅槃經雲。
我諸弟子。
無人供給。
為護正法。
便即聽畜。
令付笃信檀越等。
今言不聽者。
為不持戒故也。
言摩耶至相者。
?雲。
二卷。
南齊昙景譯。
彼經雲。
八百歲後。
諸比丘等。
樂好衣服。
縱逸嬉戲。
九百歲已。
奴為比丘。
婢為比丘尼。
一千歲後。
不樂不淨觀。
千一百歲已。
毀謗毗尼。
千二百歲已。
作非梵行。
生男為比丘。
女為比丘尼。
千三百歲已。
袈裟變白。
不受染色。
千四百歲已。
好樂殺生。
貪賣三寶物也。
袈裟變白者。
濟立等雲。
由不持戒。
不染佛法味。
名為變白。
準大集經中。
則有事變白。
彼經文中。
王大施諸比丘已。
問比丘法。
文雲。
師等在此住。
我等當養育。
為我說法。
我當至心聽。
一切皆默然。
無有說者。
其王重勸請。
亦皆默住。
一切無說者。
王向諸比丘言。
可不知法耶。
語已。
袈裟變白。
染色不複現。
皆從床堕落。
宛轉在地也。
第四智論文二。
初彰過相。
二問下。
通疑。
前三。
初約五喻。
彰其過相。
二雖複下。
顯非比丘。
即明
涅槃第六證也。
雖非觸對者。
謂戒非色。
不可觸對。
不同眼根所對之色。
戒複非心。
不可觸對。
不同色等能領之心。
善修方便。
起對治行。
今此戒體。
可得清淨。
故名戒行。
以此經文驗之。
成就戒義也。
言四至相者。
輔篇雲。
對治既成。
行相無犯。
勤便稱法。
美德外彰。
色相潔清。
堪生物信。
故名戒相。
慈和雲。
行相何别耶。
答。
行據内心。
相據外狀。
故分二也。
第三總結旨歸文二。
初結。
四條寔道果所依。
驗身佩于聖法。
二自餘下。
别有功能。
指說難盡一唱。
言此至盡者。
謂此四法。
前二是受。
後兩是随。
如是受随。
皆宗于戒。
為納戒故成受。
為護戒故名随。
若但有受無随。
戒亦不發。
若但有随無受。
無戒可随。
故以戒為行。
正宗受随相資。
為其興建所托。
以此四法。
為并也。
出道之本依者。
謂戒能引出三乘之道。
即詺戒為本。
以此四法。
為道所依也。
經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上明因也。
成果等等。
諸佛如來。
得菩提涅槃智斷二果。
名果者。
由宗于戒。
能成此果。
果因行成。
行假四法而立。
故詺四法。
為成果之極處。
經雲。
如過去諸佛。
現在諸世尊。
皆共尊敬戒。
故以戒宗受随四法。
列在三十篇初。
雲鈔表也。
欲令後代僧尼。
寄心在戒。
若初受時。
有心領納。
依體行護。
即知自身帶佩戒印。
即知自懷其聖戒。
故雲懷佩聖法也。
六道者。
智論雲。
善惡有六。
善有三。
天人修羅。
惡有三。
畜生餓鬼地獄。
下能為此福田。
上則為佛及聲聞緣覺之因。
因持戒故。
得三乘果。
由有戒故。
則能發起萬行。
為其種也。
六道福田。
三乘因種已外。
故曰自餘。
毗尼住世。
佛法則住。
故曰紹隆佛種。
道品等法。
積聚如幢。
非戒不立。
故雲興建法幢。
如是衆德。
言亦難窮。
故雲豈惟言論能盡。
上來出宗體竟。
第二大段引文成德。
文二。
初明引文來意。
二就中下。
正辨引文成德。
言直至諸者。
但取經律贊戒之文。
不錄起盡之語。
名直引聖說。
此說誠實。
證戒為諸行之根。
出家之要。
意令持法高士。
詳審明見諸教。
皆以戒為其本也。
高士者。
靈山雲。
謂能持戒。
則是高士。
下經文雲。
雖有色族及多聞。
若無戒智猶禽獸。
雖處卑下少聞見。
能淨持戒名勝士。
又此士字。
即會意字也。
上為十。
下為一。
一則數之始。
十則數之終。
謂始終如一。
故曰士也。
論語雲。
有始有卒。
其唯聖人乎。
今法亦爾。
初受為始。
随行為終。
故雲持等也。
第二正辨引文二。
初開章。
二初中下。
依章别解。
前二。
初正列章門。
二但諸下。
明存略意。
言就至業者。
開章也。
辨比丘事者。
?雲。
遠以四沙門果。
近以羯磨說戒等。
為比丘事。
折中問雲。
覆滅正法。
如何為顯德耶。
答。
謂返損以顯德也。
隻緣戒有深功。
違之則失。
言但為至略者。
一化者。
謂佛初成道。
乃至涅槃。
為一化也。
慈和問。
何故不言律者。
解雲。
為律亦得名經。
又下文。
随部具舒相亦難盡。
亦是律也。
第二依章别解中二。
初順戒。
則三寶住持。
辨比丘事。
二明違戒。
便覆滅正法。
翻種苦業。
兩段今初。
初中二。
初标。
次初又下。
依門解釋。
言初至門者。
化教。
是大小乘經論。
制門。
是律論也。
兩段不同。
今則是初。
就初文二。
初總舉數。
二一下依數解釋。
言初又分四。
總舉數也。
依數釋中。
則分四别。
一小乘經。
二小乘論。
三大乘經。
四大乘論。
初二。
初标。
二如般泥洹下。
釋。
初如文。
釋文三。
初顯戒為師德。
二然趣下。
顯戒為宗主。
三又如大地下。
顯戒能生成住持。
言如至斯示者。
?雲。
般泥洹經兩卷。
西晉竺法護譯。
遺教。
秦什譯。
等取摩耶經。
師訓弟子。
斷惡修善。
此戒亦爾。
故為師也。
言然至足者。
有二意。
初約教立理。
二故經下。
引證。
花嚴雲。
戒為衆善之基。
萬行從生。
宗居在首。
故經雲者。
善生經也。
義淨雲。
據梵本合言迹。
梵言波荷。
此翻為足。
若言波荷陀。
翻為迹。
迹謂戒者。
前佛學此戒法。
而得聖果。
後人尋前迹。
而學得果也。
文中等字。
等取三乘聖果。
第三文三。
初依教立理。
二故經下。
引釋。
三即喻下。
結。
言又至萬物者。
如文。
引經釋中三。
初釋生義。
二又雲下。
釋成義。
三又經下。
釋住持義一唱。
言故經至住持者。
前兩度引。
并是遺教經。
上釋地能生。
下釋地能成。
因其屍羅清淨。
能令三昧現前。
則定慧成就也。
疏雲。
此約根條。
定慧不及。
自不能起。
必因戒也。
善生經。
能住持萬行。
故得根名。
彼經雲。
戒是菩提道初根本地。
名為戒。
如是戒者。
亦名初地。
平地。
等地。
慈地。
悲地。
佛迹。
一忉功德根本。
亦曰福田。
以是因緣。
智者應當受持不毀。
言即喻至也者。
總結上之三義。
如文。
第二論中二。
初标。
次釋。
初如文。
釋文三。
初成論。
二解脫道論。
三毗婆娑論。
言如成至戒者。
案。
僧睿作成實論序雲。
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
罽賓小乘學者所宗鸠摩羅陀。
上足弟子。
诃梨?摩之所造也。
二十卷。
秦什譯。
文理雙标。
以教為成。
以理為實。
此論。
小兼大故。
分通大乘。
道品等者。
輔篇雲。
謂三十七道品。
相扶持勝。
依此成道。
喻之如出。
賢聖上跻。
猶如樓觀。
戒居其下。
故如柱也。
定防内心。
故喻如城。
約身口。
故喻如郭。
入善人衆。
立雲。
三乘賢聖。
名為善人衆也。
印信也。
若佩戒印信。
知此人必入涅槃城也。
三十七者。
發正雲。
三四二五單七雙八。
合三十七。
初。
四念住。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此之四境由慧觀察。
慧與念俱。
故慧相從。
名四念住。
二。
四正勤。
一于已生惡不善法。
為令斷故。
生欲發勤攝心持。
二于未生惡不善法。
為不生故。
欲生等。
如前說。
三于未生善法。
為令生故。
生等如前。
四于已生善法。
為令安住不忘。
倍修增廣故。
生如前。
三。
四神足者。
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五根者。
一信。
二精進。
三念。
四定。
五慧。
五力亦爾。
婆沙雲。
能生善法故名根。
能破惡法故名力。
又說不可屈伏名力。
七覺支。
一念。
二擇法。
三精進。
四喜。
五輕安。
六定。
七舍。
此中擇法。
以慧為體。
八聖道支者。
一正見。
二正思惟。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婆沙九十六。
問。
何故先說四念。
乃至後說八正道耶。
答。
随順文詞巧妙次第故爾。
言解脫等者。
?雲。
十二卷。
梁僧伽羅譯。
彼論第一戒品中。
種種贊美雲。
戒者。
是無過樂。
即佛涅槃樂也。
更無過上。
是衆生上。
等。
須者看之。
戒則不羸也。
第三婆沙文二。
初标。
二屍羅下。
解釋。
言毗至器者。
總标也。
?雲。
舊婆沙六十卷。
北京佛陀什譯。
然彼論中。
五百羅漢。
釋其戒義不同。
今引第二十五卷文。
略标之。
釋文二。
初先解标中四義。
二尊有下。
重解屍羅義。
前文四。
一釋屍羅。
二能善下。
釋守信義。
三至涅槃下。
釋行義。
四功德下。
釋器義。
初明屍羅。
文有九義。
一冷。
二夢。
三習。
四定。
五池。
六璎絡。
七鏡。
八威勢。
九顯義。
一唱。
言屍羅至故者。
冷(力鼎反)折中雲。
具含因果。
第二十五釋前無破戒熱。
破戒。
能令身心熱。
持戒。
則令身心冷。
第三十四。
釋及三惡道熱。
彼雲。
破戒者。
三惡道中熱。
持者天人中冷(音靈)。
謂冷然清涼之?。
已下皆是三十四釋屍羅度文也。
亦名善夢者。
心不緣惡境。
所習皆善。
故夢亦善。
立雲。
持戒人。
諸天衛護。
常得好夢也。
習者。
能習戒法。
納在心中。
故名習也。
亦名為池者。
論雲。
屍羅言池。
故佛說偈。
法泉戒水池。
清淨無瑕穢。
聖浴身不濕。
必到于彼岸。
或名璎珞者。
彼論雲。
屍羅如璎珞。
如世上璎珞嚴身。
有少好。
中老不好。
戒璎珞嚴身。
三時常好也。
海雲。
聖人為老。
凡夫為少。
七方便為中。
無我像現者。
論雲。
屍羅如鏡。
鏡若明淨。
像于中現。
戒若清淨。
即現定慧。
定則空寂。
慧則無生。
空寂無生。
誰雲有我。
是無我像。
此無我像。
戒鏡淨故。
即能現之。
故戒經雲。
戒淨有智慧也。
又名威勢者。
此文有二。
初舉佛勝人。
二餘下。
舉弟子亦名勝人。
論雲。
屍羅者。
是增上義。
佛于三千大千世界。
有大勢者。
皆屍羅力。
驅龍事者。
論雲。
昔迦濕彌羅國。
有一毒龍。
名無怯懼。
為性暴惡。
多為損害。
有毗阿羅。
數為彼龍之所娆惱。
寺有五百羅漢。
共議入定欲逐。
彼龍盡其神力。
而不能遣。
有一羅漢。
名婆伽陀。
自外而來。
時舊諸人。
具說上事時外來者。
至龍所。
彈指語言。
賢面遠出。
龍聞其聲。
即便遠去。
時諸羅漢。
怪而問之。
汝遣此龍。
是何定力。
起何等通。
答曰。
我不定力。
亦不起通。
但護屍羅。
故有此力。
護其輕戒。
如防重禁。
故使惡龍。
驚怖而去。
由此屍羅。
是增上威勢義也。
又戒名為頭者。
福雲。
新婆沙中亦雲。
是屍羅義。
此有法喻雙舉。
今鈔文中。
隐喻顯法明也。
今先出喻。
次乃法合。
喻雲。
如人有頭。
則能見色聞聲。
臭香嘗味。
覺觸知法。
喻竟。
法亦如是。
行人有屍羅頭者。
能見苦集等四真谛色。
聞未曾有聲及名句文等義。
臭覺意花香。
嘗出離無事寂靜三菩提味。
覺禅定解脫等觸。
鈔但有初見苦谛諸色。
及未覺知色陰等法。
等取受想行識。
十二入。
十八界。
及五停心觀。
總相念。
别相念等法。
中間諸義。
略而不論。
故雲乃至。
第二釋守信義。
言能至也者。
彼論雲。
若人能善守護戒。
故名守信人。
謂信佛語。
守護淨戒。
第三釋行義。
言至至也者。
論雲。
如人有足行至餘方。
若有戒足。
行至涅槃也。
第四器義。
言功至也者。
論雲。
一切功德所依之處。
故名器也。
第二重解屍羅義。
言尊至涅槃者。
瞿沙。
名也。
彼論五百師外。
有尊者也。
所解最長。
其五百人師之。
案薩婆多師資傅。
從迦葉至達摩多羅。
有十二人。
其瞿沙尊者。
即其一也。
傳雲。
大師。
名瞿沙菩提。
博綜強識。
善能約言。
以感衆心。
時一集會。
有五百餘人。
使人各賦一器。
然後說法。
衆會感悟。
涕淚交流。
以器承淚。
聚在一處。
有一王子。
兩目生盲。
尊者瞿沙。
立誠誓言。
若我必當成無上道。
利益盲冥無慧眼者。
今以此淚。
洗此人眼。
眼即當開。
既以淚洗。
兩目乃明。
于是。
四輩鹹重也。
第三大乘經文二。
初标。
次釋。
初如文。
釋中有六。
一花嚴。
二大集。
三薩遮。
四月燈。
五涅槃。
六重引花嚴。
言花嚴至住者。
?雲。
晉佛陀?陀譯。
舊經五十卷。
此有二意。
初引三種僧寶。
顯僧是持戒之人。
二去來下。
辨僧不違法得久住。
經第八釋屍羅度中。
有三複次。
初複次雲。
教化衆生。
發菩提心。
令佛寶不斷。
開示堪深諸妙法藏。
令法寶不斷。
具足三受。
持威儀教法。
令僧寶不斷。
第二複次雲。
贊歎一切大願。
令佛寶不斷。
分别解說十二因緣。
令法寶不斷。
行六和敬。
令僧寶不斷。
第三複次雲。
下佛種子于衆生田。
生正覺芽。
令佛寶不斷。
護持法藏。
不惜身命。
令法寶不斷。
善禦大衆。
心無憂悔。
令僧寶不斷。
疏解雲。
佛寶。
初起求佛願。
二贊起行令其修集。
三化成行種。
次法三者。
初是其教法。
二是理法。
三是行法。
次僧。
初僧行方便。
二行成不乖。
三德孰攝他。
今抄各取僧寶文者。
謂上二寶不墜。
皆由于僧。
若僧有威儀。
行六和敬。
秉禦大衆。
僧能持戒。
則戒法興隆。
佛寶自然不滅。
故偏取僧也。
六和之義。
不文當辨顯。
上并是三世諸佛所說正法也。
不違其教者。
僧能具足受持威儀。
六和秉禦。
不違此教。
則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也。
言大集至戒者。
?雲。
北京昙無谶譯三十卷。
彼經第十九。
護法品雲。
說此經時。
爾時有十方世界諸大菩薩。
從他方來。
論道說義。
諸菩薩白佛言。
諸如來為五滓衆生。
制于禁戒。
唯願如來。
為法久住。
複制禁戒。
所謂身口意戒。
不得受畜一切惡物等。
如餘佛土所制淨戒。
佛言。
止止。
佛自知時。
請制戒意。
為法久住耳。
言薩遮至身者。
?雲。
七卷。
或八卷。
後魏菩提支譯。
經雲。
有薩遮尼揵子。
與八十千萬尼揵子。
遊行諸國。
教化衆生。
次至郁阇延城。
爾時。
國王名曰嚴熾。
其王敬重。
從其受學。
其人。
廣為王說種種法門。
次為王說沙門瞿昙名稱功德。
王問。
如此法身。
從何而得。
尼揵答言。
以戒為始。
大王當知。
以戒淨故。
不斷三寶種。
以戒淨故。
功德無量。
若不持戒。
乃至不得疥癞野幹身。
何況當得功德之身。
王聞是語。
發菩提心也。
言月燈至士者。
?雲。
十一卷。
或十二。
後齊那連提那舍譯。
又有一卷十紙。
宋朝先公譯。
立雲。
雖有端正顔色族姓等。
經雲譬如死屍着金璎珞。
多聞破戒。
亦複如是。
謂持戒者勝士也。
言涅槃至經者。
謂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要因持戒然複乃見。
既見佛性。
自然證得大涅槃也。
言花嚴至首者。
前顯三種僧寶。
能令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
現在住持益。
今引此偈。
明戒是菩提之本勸持。
佛歎當來益也。
以戒淨故。
當得菩提。
今之望前。
故雲重引也。
勸常記持。
故雲令誦心首。
第四大乘論文二。
标釋。
初如文。
釋中三。
初智論。
二地持。
三十住。
言智至畏者。
?雲。
智論百卷。
秦什譯。
欲釋論文分二。
初至出家之要。
标。
二如惜已下釋。
初有三意。
初欲至戒。
明戒是利義。
二一切至根。
戒是根義。
三出家下。
戒是要義。
标中有三。
釋亦有三。
初如惜至住處來。
釋根義。
二又如至所得。
釋要義。
三人雖貧下。
釋利義。
佛果菩提。
名為大利。
依寶活命。
故須惜也。
護命身則長壽。
是根義也。
無足欲行。
返顯要義。
解身等者。
準雜毗昙心。
問。
雲何大能解支節耶。
答。
謂火大解時。
火大增遍。
燒筋節。
筋節解已不久命終。
水大解者。
先令筋爛。
風大解者。
令筋碎壞。
支節解已。
不過日夜命終。
地大不利。
故不能解。
心不畏者。
論雲。
或見好相。
或自知持戒清淨。
心不怖畏也。
由持戒故。
得此不怖之利。
言地持至報者。
?雲。
論十卷。
或八卷。
北京谶譯。
婆沙問雲。
相是何義。
殊勝義。
祥瑞義。
名為相也。
三十二者。
一足下平滿。
二千輻輪。
三指纖長。
四足跟圓長。
五手足細濡。
六手足網缦。
七足趺端厚。
八繁尼耶??。
九勢峰藏密。
十身分圓滿。
十一身毛上靡。
十二孔生一毛。
十三身毛右旋。
十四身金色。
十五常光尋。
十六皮膚細滑。
十七七處充滿。
十八身廣洪直。
十九師子上身。
二十肩髆圓滿。
二十一立身摩膝。
二十二師子颔輪。
二十三具四十齒。
二十四齒齊平密。
二十五牙齒鮮白。
二十六得最上味。
二十七廣長舌。
二十八目绀青。
二十九牛王睫。
三十烏瑟膩沙。
三十一眉間白毫。
三十二得梵音聲相。
無差别因者。
智論二十九雲。
佛世世中。
一心持戒堅固。
亦不令他犯戒。
以是業因緣故。
得是初相。
謂足下安立相。
平如奁底也。
乃至持不兩舌戒故。
得四十齒相。
皆是持戒所得。
故雲三十二相無差别因。
言十住毗婆沙者。
?雲。
十四卷。
秦什譯。
論第十四。
有此二品。
初明贊戒品雲。
略贊屍羅少分。
屍羅者。
最是梵行之本。
屍羅即是功德寶??。
又是功德住處。
屍羅度人能過生死。
猶如牢船能度大海。
猶如良藥能銷衆病等。
次明戒報品雲。
明菩薩能淨屍羅。
得離垢地。
第二地也。
常作輪王。
十善化人。
七寶自恣。
得如是報。
廣如彼說。
第二就制中二。
初牒标舉數。
二依數别釋。
言第二至兩者。
牒标舉數也。
釋中文二。
初明律本。
二依律論。
初二。
初标。
二釋。
初如文。
釋文三。
一僧祇。
二四分。
三十誦。
言僧至利者。
建立三行。
既彰秉法住持也。
三不欲有疑請問者。
花嚴雲。
既秉持戒。
識達聖教。
不假問他也。
五遊化等者。
立雲。
十方佛法。
教理無别。
若不識聖教。
至處多怖。
若順教而行。
遊方無怯懦也。
言四至等者者。
勵雲。
雖有五句。
約義為三。
初一自行。
次三匡衆之行。
二行若成。
便能秉法彼時。
千載不墜。
是故。
末後興建正法行。
釋雲。
念智舍等。
令戒清淨。
不為緣壞。
故曰牢固。
二破戒之人。
與持者相違。
義同于怨。
内心清淨。
超勝于彼。
三既無瑕釁。
處衆斷量。
理無懼憚。
四曉了持犯。
能決人疑滞。
故善能開解。
五若不持戒。
法不久住。
十利下篇辨之。
言十誦至爾者。
律四十七。
問雲。
過去佛法。
幾時住世佛言。
随淨比丘說戒法不壞。
名法住世也。
現在未來佛。
亦作是說。
故雲三世亦爾。
第二依律論文二。
标釋。
初如文。
釋中五。
一明了。
二多論。
三見論。
四五百問。
五多論。
言明至事者。
了疏雲。
引生有二。
一能引生四萬二千功德正法。
二能引生不悔之心。
乃至解脫。
智論雲。
若得人天果。
為世善。
若得三乘果。
為出世善。
二能教等者。
疏解雲。
能遮身口。
不令起惡。
即是能教義。
不為惑濁業濁所染。
故名身口清淨。
不為見濁所染。
故名正直。
清淨故向善道。
正直故向涅槃。
三能滅等者。
疏解雲。
有二種滅。
一滅方便。
二滅正罪。
謂得擇滅涅槃。
由戒能遮諸罪障故。
名滅方便。
由障不生。
故得罪滅。
此二俱得。
稱為毗尼。
四能引者。
疏雲。
能引在家令出家。
引未離欲。
令得梵住。
從梵住得聖住。
從聖住得有餘涅槃。
從有餘入無餘。
後轉勝故。
名引勝義。
乃至引到梵住者。
論說住有八種者。
謂泛明如來所居有八也。
一境界住。
謂如來依十六大國而住。
二依心住。
謂依祗桓僧伽藍。
三四儀住。
謂行住坐卧。
四不舍壽住。
謂八十年前住五分法身。
五天住。
謂佛常遊于四禅。
六梵住。
謂修四無量定。
開梵天道。
七聖住。
謂住三三昧。
即空無相願三昧。
八住無所住。
謂住無餘依界而涅槃。
鈔阙前五。
故雲乃至。
五勝人者。
了疏雲。
最勝人。
是佛等。
言薩至彼者。
一切衆生。
由戒而有者。
?雲。
人天勝報。
由持戒生。
三塗劣報。
由破戒得。
故一切由戒有也。
若準破戒者。
合在下違戒法滅中明。
故知非約破戒為一切也。
準涅槃第十。
明佛說偈。
布施一切。
唯可贊歎中。
純陀難佛。
其義雲何。
佛答純陀。
一切者。
少分一切。
故知。
則是約三善道。
為一切也。
此約少分耳。
具斯四義功強餘經。
花嚴雲。
指定慧也。
言善至年者。
五人持律者。
約經持僧說。
大集亦雲。
一林一村。
五法師鳴捶。
集四方僧。
是名衆僧如法。
作大功德海。
若無量僧破戒。
但使五人。
清淨如法。
護持四乃至二十人出罪者。
初從一人忏悔。
迄至二十除罪。
故雲乃至。
身既清淨。
得秉法住持。
則令法久住也。
住世五千年者。
論第十八。
有二五千年。
初五千年。
前一千年。
得三達智。
複千年中。
得羅漢。
無三達智。
複千年中。
得那含。
複千年。
得斯陀含。
複千年中。
得須陀洹。
後五千歲。
學不得通。
萬歲。
經書文字滅盡。
但剃發被袈裟。
若準住世得果。
初五千年。
若論佛法住世不得果者。
即後五千年是。
言五至也者。
乃至中間。
應言佛若在世。
以佛為師等語。
今阙此言。
故雲乃至。
若持五戒即見法身者。
持戒即戒淨。
因戒生定生慧。
即得解脫解脫知見。
故待五戒則見法身。
若護法下。
法喻雙明也。
謂離法無佛。
離水無蟲。
若護法者。
即是護佛。
護水者。
即是護蟲。
飲水即是煞蟲。
損戒則是損佛。
如飲水煞蟲喻者。
證上持戒見法身也。
謂鼻奈耶。
僧祇。
十誦。
諸教雖别。
二比丘緣。
大意是同。
今依十誦引釋。
爾時。
世尊在舍衛國。
時有二比丘。
夏竟。
從憍薩羅國來。
欲問訊世尊。
路旱無水。
唯見一井。
有蟲。
其一比丘。
欲見佛故。
遂飲蟲水。
其一比丘。
忍渴而死。
不飲蟲水。
其不飲者。
命終生三十三天。
天身具足。
頭戴百寶冠。
先下到佛所。
禮佛足已。
佛為說法。
得法眼淨。
為受三歸五戒已。
便還天宮。
時飲蟲水者。
後到佛所。
佛知故問。
具陳上事。
佛因呵責。
世尊即脫郁多羅僧。
示黃金色身。
汝癡人。
用見我肉身何為。
不如持戒者。
先見我法身。
第五多論文三。
初多論正明。
二又分别下。
引釋。
上秘故要在僧中。
三大莊嚴下。
釋成俗人不堪行義一唱。
言薩至也者。
前引多論。
辨其功強。
此又引之。
約明初集秘。
故簡其時處。
明其勝義。
分别功德論。
?雲。
四卷。
或五卷。
失譯。
彼第一卷。
明二部僧尼。
說二百五十。
五百戒事。
引法防非。
秘密故。
非外官俗人所行。
亦非沙彌壬女聞見也。
大?嚴者。
?雲。
十五卷。
秦什譯。
此是大乘論。
合在前明。
今與此中。
文勢相開。
故相從而引。
愚劣者。
靈山雲。
三乘聖人。
有智故勝。
皆敬重戒。
得三菩提。
下愚之輩。
癡複志劣。
輕于戒法。
堕于三塗也。
上來。
明順戒則三寶住持竟。
第二違戒覆滅正法文二。
初牒所明之意。
二十誦下。
依标解釋。
言二至明者。
謂約化制二教。
雜明違失也。
釋文四。
初十誦下。
示滅法相。
二十誦下。
廢學毗尼苛責相。
三中含下。
犯戒現生感惡相。
四十誦下。
重引法滅可畏相。
前二。
初十誦。
二四分。
初二。
初明法滅。
二又有下。
明其怖畏。
言十誦至罵者。
小得心已。
謂外凡位人。
初修總别二相。
少得相應。
便謂己得聖果。
二白衣等者。
羯磨疏雲。
以俗人無法在身。
但專信故。
得生天也。
出家有法。
為世福田。
乃返毀犯。
妄受信施。
開諸過門。
令多衆生。
習學放逸。
故堕地獄。
佛法滅相。
彼律文中無打字。
言又至亂者。
不自修身戒心專等者。
與涅槃第二十九文同。
今取彼意釋。
若比丘不觀身無常不淨。
名不修身。
若不觀戒。
戒是一切善法梯橙等。
名不修戒。
若不觀心躁動制伏調之。
名不修心。
若不觀智慧有勢力等。
名不修慧也。
不知三相者。
當陽雲。
遣他掘地不解。
言知是者是。
斷草亦爾。
溉水者(古礙反)。
謂澆灌時不安漉水??也。
言四分至法者。
持法等者。
修多羅師。
持律者。
毗奈耶師。
持摩夷者。
阿毗達磨師。
摩夷者。
花嚴。
梵音訛略。
應言摩怛理迦。
此雲本母。
即阿毗達磨之異名。
謂諸法相。
從論出生。
故名本母也。
第二文二。
初十誦正明廢學毗尼苛責相。
二雜含下。
辨初不樂佛不歎所以。
言十誦至律者。
律四十四雲。
諸比丘廢學毗尼。
便讀誦經。
世尊苛責。
對面贊歎優波離。
諸持毗尼中。
最勝第一。
諸比丘作是念。
佛贊毗尼。
我等何不贊淨毗尼。
諸上座老比丘。
從優波離。
受誦毗尼。
言雜含至故者。
?雲。
五十卷。
宋求那?陀羅譯。
靈山雲。
總有四住。
初一夏至九夏。
名少年。
從十夏至十九夏。
名中年。
從二十夏至四十九夏。
名上座。
從五十夏已上。
為耆年長老也。
謂初不樂戒。
初見樂者。
不歎美也。
非謂後不學也。
我不贊歎者。
彼經第三十中。
謂佛自稱我也。
經出二過。
不重戒不學戒二。
不随時贊美。
重戒學戒人。
有三十二過。
故不贊歎。
我若贊歎。
則餘人謂其行是。
學其所為。
則長夜受不饒益苦故。
謂律中先制五夏。
專精律部。
今受戒後。
初既不樂。
違佛制故。
便得不應。
如四天王天。
劫數長遠。
受三途苦。
故雲長夜。
問。
佛合苛責。
何言不贊。
謂。
此人。
初受不學。
且學餘藏。
于後拟學。
故佛不贊。
恐餘人同其見學之違制。
得不饒益苦。
不同前律。
一向廢學。
所以佛呵也。
第三文五。
一中含。
二涅槃。
三摩耶。
四智論。
五四分。
言中至獄者。
?雲。
六十卷。
東晉僧伽提婆譯。
五衰如文。
言涅槃至縮等者。
準下畜寶戒中引涅槃經雲。
我諸弟子。
無人供給。
為護正法。
便即聽畜。
令付笃信檀越等。
今言不聽者。
為不持戒故也。
言摩耶至相者。
?雲。
二卷。
南齊昙景譯。
彼經雲。
八百歲後。
諸比丘等。
樂好衣服。
縱逸嬉戲。
九百歲已。
奴為比丘。
婢為比丘尼。
一千歲後。
不樂不淨觀。
千一百歲已。
毀謗毗尼。
千二百歲已。
作非梵行。
生男為比丘。
女為比丘尼。
千三百歲已。
袈裟變白。
不受染色。
千四百歲已。
好樂殺生。
貪賣三寶物也。
袈裟變白者。
濟立等雲。
由不持戒。
不染佛法味。
名為變白。
準大集經中。
則有事變白。
彼經文中。
王大施諸比丘已。
問比丘法。
文雲。
師等在此住。
我等當養育。
為我說法。
我當至心聽。
一切皆默然。
無有說者。
其王重勸請。
亦皆默住。
一切無說者。
王向諸比丘言。
可不知法耶。
語已。
袈裟變白。
染色不複現。
皆從床堕落。
宛轉在地也。
第四智論文二。
初彰過相。
二問下。
通疑。
前三。
初約五喻。
彰其過相。
二雖複下。
顯非比丘。
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