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五

關燈
四、為說罪名、種、相。

    以犯者無知,非有謂有,覆、說二過,誰具生之?理當為說罪相來報。

    破戒習業,虛受利養,随機而舉,及着用犯。

    說戒默妄,随夜自覆。

    三品為本,随夕展轉,犯相衆多,分為九品。

    必具有者,先忏方便,後悔二覆及着用也。

    廣如鈔中。

    若檢無九品,直忏本堕。

    勿誦常語,令他煩愦。

     四中,初說正罪。

    犯者無知,不識上三故。

    覆、說二過,即覆藏及說戒。

    默妄說罪相,令知犯故;說來報餘習,令生懼故;說虛受施,令慚恥故。

    及下,次說從生。

    如犯長堕,為本、着用、默妄、覆藏三罪。

    又此三罪,各有經夜一吉,随夜展轉一吉。

    一中有三,故為九品。

    先忏方便,即經夜、随夜六品吉也。

    二覆,一本覆藏,一即默妄,或是都無,或複不具,并須改轉也。

     如善見雲:作白和已,先問:見罪不?若言見者,當來莫作不?答言善,然後受忏。

    乃至一、二、三人舍法,皆問邊人訖,後問犯者,如僧中無異。

    莫不引證,意存絕後,是忏義也。

     二中,初引論;一問一誡,下至對首,例須此問;莫下,顯意。

     五、舍罪中,如緣文相者,以誦文者多,名實兩失故也。

    藏罪着用而言希者,何名覆罪?恐人知犯,謂是惡數,今犯堕者,唱言告他,初二篇罪,猶有露者,不懼治舉,何有藏耶?故覆堕下,世無幾也。

    着用、說默,此二則多,須牒前悔,如上說也。

     五、舍罪緣中,初通示。

    藏下,牒釋。

    初明覆藏犯少。

    文中,徴示覆罪之相。

    惡數,謂不足數者。

    今下,斥世無恥,不畏人知。

    二篇尚爾,提下何疑?着下,次明二罪犯多。

     正舍罪中,文分八段。

     法中詞句分八 初大德念,既欲自陳,恐前輕略,告令攝想也。

     二、我某甲下。

    牒已人之名号也。

     三、故畜下,張列種相,定其罪目有多少也。

     四、今向露者,表無覆藏,說罪本故,此之一句是忏本也。

     五忏則安樂者,遠得禅果,用适形心,故曰二也。

     第五、得禅果故,安适形心即樂。

     六、不忏下,明為惡業纏縛三塗,身既不安,心甯懷樂也。

     七、願大德下,請證明也。

     八、戒身具足者,前犯如染,今忏順本,故曰也。

    清淨布薩者,自行内清,見聞外淨,忏本犯已,應成僧法,故得内外和合也。

    所以三說,表情重之勤故也。

     八中,上句約自行,下句即衆行,三說表勤,諸法皆爾。

     六七、如文可知。

     次略示六七,诃治立誓,前已分故。

     四、還衣中分二。

     初即座法,前緣列三法,意如上解。

     四、還衣,即座轉付緣中,初總示;三法,即如下釋;指如上者,即舍财中。

     就文雲衆僧多者,以别過祈請,僧和極難,明又重集,轉增煩重,是則輕他,未為投忏,故開即座,無多勞擾。

     次科,初中。

    别過謂别人犯,祈請謂須他和。

     二、難集者。

    或有别業情會,是難亦開,即座作法,和與有人,合為一緣。

    難集釋成多義,今分為二,以多少難易,互為四句,可例明也。

     二中。

    初正釋。

    别業,謂有他營,雖少難集,則與前異。

    有下,斥濫。

    下令作句:一、僧多難集,二、僧多易集,三、僧少難集,四、僧少易集。

    即知僧多未必難也。

     三、有緣遠行者。

    此自緣,非他也。

    既舍心盡,無容停住,必有前緣,宜濟時要。

    故開與知識,展轉屏付,猶恐染随也。

    必決絕者,義如論開。

     三中,上二他緣,此即自緣。

    開與知識,即同意人。

    為替受已,屏處還之。

    下示論意,但使心斷,縱使直還,義亦無過。

     後直付中,既無累礙,不須展轉故也。

     次直付中,無累礙者,非長染故。

     對衆多人,文猶兩指。

     四人對首中,注文指舍财、還衣,同上衆法,故雲兩指。

     就對首中,具明行事,粗文是本,細注為疏,非無消判,大略盡矣。

     一人對首中,注亦名疏,取疏通義,釋文甚略。

    更須科示大小,有四節:初、舍财;二、請主;三、忏覆藏,又二:前忏展轉從生,後忏根本小罪;四、正忏堕罪。

    後須還财,文見注中。

     就于後堕,如前儀相,雖是财事,不對人舍,餘有方便根本,具列文中。

     九十中,亦有因财緻犯,但制造失方,多非畜積,例不須舍。

    準注有三:一、請主;二、忏覆藏,先從生,後根本;三、正悔本罪。

     第五,六聚盛列忏儀。

    揀略而讀,得在大綱,細尋義理,不失綱目,故不煩解。

    必更讨擊,具出條章,可撿事鈔,忏六聚也。

     釋後二篇。

    但指文相,囑令自尋,今須略釋。

    提舍中,初緣、後法。

    緣中,略舉二戒:三、學家過受食,四、蘭若受女食。

    一、請忏主,二、說名相,三、陳本罪。

    又五:初、正露過提舍尼,即翻可诃法;二、前人問;三、随問答;四、诃責;五、立誓,突吉羅。

    初緣中,注文四段:初、定罪相。

    故作二罪,并對首悔;誤作一罪,但責心悔。

    律本下,二、斥古非。

    昌言,即佛語也。

    五、忏餘聚中。

    偷蘭合同堕悔,吉羅不分故誤。

    止是别時,謂非通用。

    蘭無舍财還衣,故少;堕則反之,故多。

    凡下,三、引證。

    上明本罪。

    餘下,示從生。

    正忏中,初忏故作:一、請忏主,二、說種相,三、正出罪,四、诃,五、誓,并同前。

    後忏誤犯:一、具儀,對聖像前;二、生愧,是悔本也;三、口言,正悔罪。

     上來至此,随相解文,皆是正宗憲章法式,依之行用,庶無疑慮矣。

     總結中,結前八篇,勸令遵奉。

     雜法住持篇第十 此篇列法非一,複無條緒,故雲雜法;比丘依行,則佛法光顯,故雲住持。

     此則大段第三流通分也。

     本文标中法化,垂布後世,如水流注無窮,故曰流通。

     夫欲照彰裔葉,住持佳運,必依憑行模,方能光遠。

    故此末分,盛列斯文。

    就分為二:初、約緣念白,相攝谏喻。

    自行通和,外無違損,故得道業日隆,生信廣大。

    斯即護法,故不墜也。

    二、佛言有五種持律下,由行得成立。

    識達邪正,曉明持犯,進止有儀,故吐言成律,非律不證;随相起行,非聖不模。

    是則正法由與,方複懷遠,斯大意也。

     牒釋中。

    初叙意。

    照彰,猶開發也。

    裔葉,即目後學。

    佳運,謂釋迦化,乃至增劫人壽六萬歲時。

    行模,即法律。

    就下,分文。

    約緣念白,念即六念,白即白入聚。

    二法相攝,即诃責。

    谏喻,即谏二犯。

    二中,并是持律知法,判斷可否之事。

    識達等,是知教。

    進止,是起行。

    吐言等,是斷事。

    懷遠,謂出離也。

     就前文五。

     初明念法,緣身而求,欲使常爾一心,系想除蓋也。

     初六念中。

    一、念時,注分二意:知布薩是為道,入聚落即為俗。

    第二、念食,初不受請,三、并雲常我。

    無下,次受請者,須加有無。

    初無請,有三同上。

    若下,有請,有三:初赴,二背,三舍。

    舍中又二:初對首舍,後心念舍;三、念夏數,為憶受體;四、念衣缽,為知受淨;五、念别衆,為知開制;六、念康羸,為防懈怠。

    六種是境,念即是心。

    境不離身,系心在己,則無馳散,故雲常爾等。

     二、明兩白者,約時前後,故分斯二,欲使憑準于他,無自師禀也。

     二中,前白中前,約食前後;後白中後,通及晝夜。

    初中,以同受請,辄往不白,惱施主故;後白中後,非時并令對白,不使自任。

     三、作餘食法者,形骸之累,口腹為先,因之緻惱,沈殃者衆,故列斯緣,表非法相也。

     三中。

    因緻惱者,起貪染故;表非法者,令知過故。

    注文前明二食,揀去不正,唯正有犯。

    次引二律以定犯相。

    但使境足,即破他師,謂飽足故。

    作法中,彼食少許,即表他殘,方聽再食;一人作已,通及餘人,無非殘故。

     四、師資相攝者,由本義和,意專道素,必乖初請,亦任後緣也。

     四中,二法,前是師诃,後即資去道素。

    道謂聖道,素即清白。

    乖初請者,不受教故。

    初中,注文,前示過;佛言下,出法。

    诃詞有五,從輕至重,對過淺深,依止大同。

    唯改第四诃已求悔,卑遜具儀,仍須陳乞,文注備顯。

    弟子去中,陳詞五句,不知不教,非師義故。

    注明谏诤不聽,及無法訓,并聽舍去。

    迦陵伽,此翻共命。

     五、谏作止兩犯者,過起所因,無越斯二;生知者鮮,事假友成,制随境谏,相成道也。

     五中,初谏作犯,又二。

    初如法谏。

    将陵篇聚,他谏故拒,即九十中不受谏戒。

    若為下,次如法拒。

    反令谏者問師更學,則顯前谏不如法也。

    注中,婆論六人不可谏,故令自檢;六人可谏,故令相勉。

    次谏止犯,即九十拒勸學戒。

    谏詞七句:一、勸學;二、勸贊;三、勸勿毀;四、勸勿犯;五、不為智者诃,即勸離過;六、受福是現報;七、長夜安樂即來果。

    餘比丘下,重勸,一一反上。

    後開抵拒,如上故略。

     後明教诠相中,非無有解,意存寫行,故略言焉。

    若不如說,徒言何益?故論說雲:雖是法語,說不應時,或不受用,俱名绮語。

    聖制有以,何勞拒之?必欲兼明,待于暇景。

    餘漸老矣,昏又及之,故略餘言,言非意矣。

     次達教中,初叙略意。

    教本導行,時既不行,言亦何益?仍引成論,以證随宜。

    必下,次彰不盡。

    暇景,謂餘時也。

    本文前就本宗有五:初、明五持律,二、持律五德,三、四種斷诤,四、五種滅法,五、五種對答。

    已上皆本宗也。

    他部中,初僧祇五利,二、十誦初勸學戒,佛告下十種滅法。

    彼列二五法,今合為十。

    第一五法:有比丘下四句,為第一法;又不解了,即第二法;不能下二句,為第三法;乃至者,略。

    第四: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鬥诤相言。

    不樂下,即第五法。

    又不下,第二五法:初句即第一法;下,略。

    第二雲:不随忍法,随不忍法。

    不敬下,即第三法。

    令後下,即第四法。

    緻令下,即第五法。

    好作下,即彼五怖畏中文:一、不修身、戒、心、智;二、與尼相近;三、好作文頌等,即如文引;四、為衣食故,舍練若,入聚落;五、為衣食故,多所求覓。

    善見五種住法,毗婆沙即翻為論。

    多論毗尼四義,勝餘二藏四廣,說出四分。

    彼明比丘論法毗尼,必須詳審詳句,以三藏教法印定是非。

    十誦名為四墨印:初、從佛聞,二、從衆僧聞,三、從二、三人聞,四、從一人聞。

    所聞有四,撿勘并同。

    餘如鈔記,尋對可知。

     曾以貞觀九年春,因遊方次于泌部綿上縣鸾巢村僧坊,出疏兩卷,諸用講解,為文句略指,非學未知。

    至二十二年春,于終南山豐德寺三五德舊,更請重出,餘不獲已,辄複疏之。

    昏朽之情,薄得披約,至于要妙,所未盡也。

    二月二十七日為讀訖,更待重修,知複何日。

    約卷則前輕而後重,就義則前重而後輕,據理前後未聞,附辭始終易識。

    舊五十紙,今二倍增,想披尋者,無嫌不隐。

     批文。

    初叙初制。

    前本至下,次明重撰。

    今本絕筆即講,因記時日。

    約下,三、對校。

    二本有四:初句明卷,前二故輕,後四故重;次句明義,前本文略故義重,後本文廣故義輕;第三句顯理;第四句示文,後出紙數以釋輕重。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