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五

關燈
不專制,須得善友。

    引華嚴者,識業非有,随心妄起,如我身心,豈是實耶?了知如此,分見分除。

    不了此理,漸昏漸厚,何時可淨?如磨鏡喻,可以知之。

     别釋利根中,釋涅槃文。

    注中三節:初、轉重為輕,二、轉輕為重,三、忏除重逆。

    疏中略釋後段。

    慚愧以善翻惡,護法以功補過,此二最要,故是根本。

    次成論中。

    理忏本據,謂識我也。

    舉俗為況,勸令觀察。

    論語雲:子絕四:無意、無我、無必、無固。

    強作抑制,不可縱也。

    我心無我,本不有也。

    三、未曾有經,明須師友有所助也。

    華嚴,初明達妄。

    了下,次明入證。

    内凡三賢,分見初果;十地,分除 二者,鈍根。

    根非是鈍,但學之晚,人皆謂利,誰肯雲鈍?有言鈍者,心謂我利。

    如此煩惱,反覆陷人,不識其畔,未可依理,故須事忏,如文可知。

     鈍根中,初科明根鈍之由;如下,示對治之法。

    自不明心,故難依理。

     今準心論,若樂罪時,須修事忏;若樂福時,須修理忏。

    理則無著,着則還縛,須知分齊。

     次科通标中,即雜心文。

    若樂罪者,惡業勢強,理觀難成,以善翻也;若樂福者,善業勢強,能障聖道,以觀破也。

    理即是空,着則非空,故還成縛,令知分齊,須自審也。

     就觀理中,小乘極處人、法二觀,對我觀柝,唯見是塵;對陰求之,但唯名色。

    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為空也。

     次舉理觀中。

    小乘理中,初通示。

    五陰為法,計法為人,此二本無,妄計為實,遂成二執,故受輪轉。

    對下,别釋。

    意計有我,我即法塵。

    又計陰為實,陰即名色,緣生緣滅。

    求下,總結。

    推求人法,但有虛計,知計是虛,人法不立,是為二空。

    凡夫聞解,内凡少見,初果分證,無學盡證,是為涅槃也。

     大乘極處,空識為本。

    初淺滞教,謂境是空,了境本非,性唯識也。

    略舉觀門,行體如别。

     大乘中空識為本者,空謂了一切法皆因緣生,生即無生;識謂即此緣生,同一識體,無有外塵。

    若達緣生,不知唯識,是為鈍根;若知唯識,達法源底,是為利器。

    故鈔雲:鈍見空時,不分别色(異二乘也);智知唯識,不分别空(異鈍根也)。

    下指行體,委如受法七門義說;委辨識相,如戒體中。

     文雲律宗識名、種、相者,名即六聚所結正也,種即當聚别類所收,相謂随犯之衆數也。

    随有牒忏者,不可深褒也。

     次制忏中,初科。

    名如波羅夷,種如淫、盜等,相如一淫中有多少也。

    餘篇例此。

    罪少而悔多,謂之深褒。

     疑及不識,不合加法者,既迷名種,知牒何罪也?除不學者,随結根本者,此除疑也。

    以深達教相,恒懼陵犯,雖疑迷忘,不結罪也。

     次科牒釋中,初釋學人開迷;除下,次示不學随結。

    言除疑者,恐濫須揀故。

    深達等者,叙學人開意,反顯不學不開。

     若爾,我本不學,事法俱迷,亦應不犯。

    今解不然。

    彼有心持,忘誤犯境,非罪心也。

    卿無心學,已結違願。

    不了境事,是不學迷,随所犯緣,并結正罪。

     次引難中,初難。

    學、不學雖異,迷、忘是同。

    故解中,初叙不可學迷。

    卿下,次明可學迷。

    結違願者,下壇已後,起斷學意,頓結不學罪;不了事境,對境暗教,結不學無知罪。

     問:彼學無心,犯境非犯。

    我亦無心,何得犯耶?今解:心有多種,彼學識犯,于境知非。

    開無犯者,心不緣境。

    卿今緣境,能所不忘。

    但不學故,不知得失,與犯緣同,何得非犯?且以一犯,以問卿緣。

    如與士女同室宿戒,一知是士女,二知同室内,三知無命難,四知随坐卧,即犯四辨。

    知是犯緣,今何得逃罪?若原不緣境,非學之功,亦同前免。

     次難。

    律中犯必問心,無心不犯,豈揀學不學耶?解中有三。

    初明二心不同。

    且下,舉一犯以問。

    與女人及未受者同室宿,人雖不學,四緣可知故。

    若下,三、例開。

    迷忘原不緣境,如同室宿,不知先有士女等,可同學人開罪,故雲同前免也。

     文雲但滅犯戒罪者,以性戒故,損物情也。

    雖依教忏,止免六聚,至于業道,終須慧觀,增上忍時,惡道便止。

    如文所列,亦如上解。

     三中,犯戒罪是違制,業道罪是違理。

    違制事伏即淨,違理觀照方除。

    鈔雲篇聚依教自滅,業道任自靜思是也。

     就法依聚,不分自六。

     初忏夷中。

    此根本罪,聖道之源。

    既已毀犯,一生絕分。

    道猶尚可,奈生報何?如僧祇中:舍此身已,來報即堕阿毗脂獄。

    如罪福經:随犯一重,則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與他化天同壽受苦。

    洗心歸忏,佛教亦開。

    良由衆生信法未久,懷毒着妄,不思來苦,故迷造重。

    後發勝心,悔過前失,亦令學戒,預入僧俦。

    諸律名為學悔沙彌也。

     第二,釋法波羅夷,叙開中,初文。

    初明過重。

    如下,引示生報。

    阿毗脂即阿鼻,此雲無間。

    罪福經即目連問罪福報應經。

    洗下,三、明開忏。

    一、信淺,二、惑深,三、業重。

    今并反之,則可忏也。

    畢世堅持所犯重戒,故名學悔。

    不足僧數,位在僧末,故号沙彌。

     四分中:都無覆者,方與行法;若順教緣,犯竟無覆,即從求學。

     次科律緣中,如注緣起,觀其文勢,無覆方開。

     今時濁重,不言開忏;或初雖覆,覆緣不成,并同前開,以無覆故;或有達教,初極覆藏,今始發心,則是制限。

     次他執中,彼分兩意:初雖覆藏,一以緣差故開,如無人對露等;一以無緣故制,則終身不許悔也。

     若不許忏,是教不周。

    律制學已,更犯方擯,不言覆忏,不許悔學。

    故戒律中,多從緣起,因制入法,至于後犯,未必如緣。

    淫戒本二,自是制緣,後犯刑科,何問新舊? 今決中,初以理反責;故下,斥據本緣。

    律中緣起,忏者無覆,故牒入法;仍引淫戒,因須提那與本二行不淨故制,及後斷犯,不可執緣。

     言都無覆,方與學者,對下二篇,故說斯耳。

    此既同死,開忏若生,何得片藏餘露将乞?故随犯者,皆同學之。

    僧殘不爾,尚有咽喉,慧命未絕,戒身猶在,随其隐顯,露者前除。

    餘有覆罪,行乞行忏,緻有罪夜離合,于緣長短,有斯量據,緻列開制。

     牒釋中。

    初通示教意。

    此下,别釋兩篇不同之相。

    初明初篇盡露,方開文牒。

    都無覆者,乃據臨忏同篇盡露,非謂從初始終無覆。

    古今兩義,通塞可見。

    僧下,次明二篇随忏,皆得隐顯。

    即是覆露,罪夜離合。

    罪謂本犯,夜即覆日。

    離則各随長短,合則以短從長,即知随忏不必盡露。

     若論作法,鈔中具張,以忏者疏薄知蹊術,下文随顯至時口判。

     指法中,初指鈔文;以下,示今注蹊術小徑也。

     忏二篇法,此悔次重,義張四位。

     一、覆藏罪,随夜隐者,得吉羅也,前須忏之。

     次僧殘篇,列釋,初中。

    若據覆藏,該通六聚,獨僧殘篇忏已須治,與餘不同。

     二、覆藏情,過此無罪也。

    但是内藏瑕累,外現清白,罔冒僧倫,輕斯法律,故随隐日,作法補行,伏在末席,折挫形心,即如文雲随日與波利婆沙也。

    此名别住,别與下房、下卧具宿,不同僧住,故名也。

     二中,初叙情過。

    故下,明治罰。

    随隐日者,年月長短,覆罰相應也。

    即下,引證。

    翻名釋義,即治罰相。

     三者,僧殘情過者。

    罪次極刑,理宜專奉,故懷放逸,造斯重過。

    情不可容,恐延後習,制與六夜僧中苦行,望以勖勉,慚恥至極,永為鑒誡。

    如文。

    行波利已,與摩那埵也。

    此翻意喜。

    由先行覆,日月頗遙,洗忏之勤,不無疲頓。

    此與六夜清淨有期,故自私喜,不辭苦也。

    亦為僧喜。

    以見犯者罪易而忏難,但覆在心,過随事逆,同戒懷此,為之生勤。

    及與六夜僧慶罪根,将欲除拔,故亦同喜也。

     三中,初叙過。

    制中,明治。

    如下,引示翻名,有二。

    初約自喜,罪将出故。

    亦下,次約僧喜,同慈念故。

    過随事逆,過謂情過,事即治法,同戒即衆僧。

    為生勤者,愍其勞故。

     四、僧殘罪者,根本正障,沉滞身心,要假群僧同時共拔,故文雲二十僧出罪也。

     四中,初叙過;要下,明治;故下,引證。

    二十僧者,倍受加十,僧位之極。

    有雲三十人忏重,出初教經,此乃僞典,不足承用。

     至于乞法與行,加奪失宿,諸務極繁,抄列增卷。

    今但知有忏,則據法須緣,事會漸希,故阙文也。

    必行其儀,鈔中具矣。

     略指中,初疊示四法:前須陳乞,一也;羯磨與行,二也;奪三十五事,三也;八緣失宿,四也。

    今下,示略。

    必下,指廣。

     忏第三聚法,名如戒疏。

    且釋罪緣、獨頭、從生,各分三位,如文具列,名相顯矣。

    至論忏法,亦希故略。

     三、偷蘭中,初指名,此翻大障善道,亦翻粗惡粗罪等。

    且下,釋文。

    注中,前列三品獨頭,即果罪也;次列三品從生,即二篇方便也;後引婆論忏同提者,分三位也。

    但蘭則據罪重輕,三忏不互;提則約衆多少,三法随時耳。

     文列已前三忏,明不廣之緻,及委付之文也,其相易曉。

     次通結中,本文四節:初明法廣;自下,次示從師;餘者,謂非學律宗師;必下,勸依法;縱下,顯略意,前示不廣,最後指鈔,即委付也。

     忏。

    第四,聚法。

    具列三十,如文辨忏。

    必對僧者,以因财事生犯,貪慢所成,正乖出道。

    若欲洗忏,非别能除,制僧為境,對之生愧,能絕後犯。

    後九十者,随事生犯,過非貪貯,故不假僧,對證便滅。

    有斯别狀,故分兩位。

     就前三十,約境為三,即對人也。

     就對僧中,位分為四:初、明舍财,二、舍心,三、舍罪,四、還衣。

     前舍财中,緣分為二:初明舍财儀式;僧中忏法下,明舍忏所為也。

     就前文中,犯舍衣不得與人者,既已犯過,義須舍淨,愧于罪失,直爾乞人,制本淨心,豈在财物?故不許以不淨财施,後受穢果。

    必欲乞人,如律舍遣,三衣、法服不容非染,故不許也。

    波利迦羅百一供具,亦合受持,還須淨财,非淨乖受。

    數數著者,犯舍須忏,謂破離罪,故即制舍,随着結罪。

    若淨施者,體是染财,何堪淨法?此愚教也。

    俱須舍已,後得如初,方如前緣五種用也。

     四、波逸提,僧、法、舍、财。

    五、制中五節。

    初明與人。

    受穢果者,因不淨故,如律舍遣,作法舍已,然後與人。

    三下,次作三衣。

    波下,三、作百一。

    此并加受,必須淨财。

    數下,四、釋着用。

    謂破離罪,出彼妄計。

    若下,五、釋淨施。

    上是别釋,俱下,總結。

     此尼薩耆下,明對境舍,梵本如此,唐言盡舍,于三境前,俱不别衆。

     次對境中,初科。

    梵本尼薩耆,此雲盡舍,謂财、心、罪三皆舍故。

    三境,即三位人。

     問:對僧絕後,可是上言;亦有對别,何名殷愧?答:本制在僧,雖開别人,界還僧法,不得别也。

    唯制不開,則犯舍極多。

    求僧叵得,思淨無路,故随方面,三境通行。

    不許别衆望僧生重,随人立舍,且濟時要,可不好耶? 問中,以僧境則勝,别境弱故。

    答中,初明法位。

    本制末開,雖對一人,莫非僧故。

    唯下,次明開意。

    提輕易犯,若定須僧,忏難成故。

    方面,即集僧界。

    可不好者,美其知機也。

     言犯通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