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四

關燈
,禮僧跪和,二法皆坐。

     三、明和恣法,單白如文。

    下雲比丘十四日者,以僧須在前,恣衆治舉,既犯清淨,方合受尼;若制當日,更相勞擾故。

    餘如前解。

     三、單白中,初點法;下下,釋注。

    若爾,何以前文定十六日耶?答:必有尼依,在前何損?但不出界,預作皆通。

    然今國制,僧尼各居,不相依附,但用十六,可為常準。

     四、正自恣法。

    前緣如文。

    所以具儀者,既自陳請,故現卑遜。

    言離座者,舍憍慢故。

    布草坐者,恐有損故。

    餘如鈔中。

     正作緣中,初科。

    初總示。

    所下,别釋三節:一、具儀。

    二、離座者,避席而起,出露地也。

    有雲互跪者,謬矣。

    三、布草恐損,謂護身衣。

    有雲如來受吉祥童子軟草而成正覺,遂撰一偈,令衆誦之。

    又身不離座,止以草把覆于坐具之下。

    傳謬于今,習以成俗。

    邪風易扇,是處皆同;正教難行,聞而不改。

    此生愚執,世世盲冥,悲夫! 若依增一,佛坐草座,告諸比丘:汝各坐草座。

    默久,告諸比丘言:我欲受歲,我無過咎于衆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舍利弗言:無三業過。

    所以然者?不度者,度作眼目醫王、大千界尊,何有過也? 次科增一阿含經。

    初叙如來自恣。

    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衆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舍利下,身子稱歎。

    三業無過,具三不護故。

    不度者度,明其慈愍也。

    作眼目者,明其示法也。

    作醫王者,明其濟物也。

    且就教限,故雲大千。

     就文分五:大德者,正告五德,求聽說也;小者言長老,衆僧今日自恣者,牒僧恣時也;我某甲亦自恣者,下應上法,縱陳過咎,恣僧舉也;若見、聞、疑罪下,我有三根慈誨,賜示五我;若見罪下,從聞悔過,成我清美。

    所以三說者,表仰囑之勤,非是濫托也。

     釋法陳詞中,初文。

    初釋文句有五,牒文顯意,能所自别;後示偏數,少略多繁,故止三說。

     上且一途釋其大小,更通論之。

    長老乃大,故經中長老舍利弗、賢者阿難等,律中不定,今略釋之。

    行解具故,名為大德;年臘高遠,名為長老,如俗中雲長老之言也。

     次正明中,初科又三。

    初點前局。

    更下,次示名通。

    經召尊上,非專少小,律但随稱,亦不以此而分尊卑,故曰不定。

    今下,二、釋名義。

    反明大德名通,長老名局。

    俗禮召鄉中父宿為長者,鄉老皆尊敬之言。

     前單牒者,但告五德;後雙牒者,勤重之志在僧故也。

    何以知然?律中不得疾疾竊語,故是對僧令知名目,理須清朗,拟衆通淨也。

    僧祇亦雲長老及僧自恣說,又知通告也。

     次科。

    初示前後單複。

    何下,推釋所以。

    先準本律,疾疾、急語、竊語、聲低,并犯吉罪。

    後引僧祇,長老局五德,及僧通大衆。

    準今詞中,大德召五德,長老對告僧,而不雲僧者,意以下至别人知我三根,亦求舉過。

    如羯磨雲誰諸長老忍,即僧中召别也。

     問:前對小已得,如文中雲大德不?答:具德差遣,鹹所推敬,何得不稱?善見雲大為大德,小為長老,且分二人,義通上下,餘不可盡也。

     問答中,相美之稱,不論大小,善見所解,一往揀别。

     其小五德在第二上座前立,待衆首竟,方互跪對作。

    大五德者下,至第三前立。

    如是展轉,廣如鈔中所出文也。

    餘有如文,至時口解。

     次行事中。

    從上至下,次第對說。

    一跪一立,不容并跪,令衆委悉,揀别無濫。

    今有并跪令說,非法獲罪。

    下指如鈔,見自恣篇。

    彼文具出事儀成否,尋以對之,避繁不錄。

     就略、恣中,對五德者,有二略、二說、一說也。

    親對五德,緩念自知,任時量事,不須和白。

    不對五德有三略者,則百人為五,十對一時,彼此三說,再說一說。

    所以須白者,既不對五德,成和在僧,故須先和,後方如作也。

     次略法中,八難餘緣,行廣不及,故開略說。

    初對五德。

    略有二:本廣三說,緣緩減一,緣急減二。

    次不對五德,有三:先須作白,告僧令知,通前五略。

    廣略共有六種自恣。

     對首恣中,四人不受第五人欲者,通須盡集,則展轉得成僧法;若有四人,不得如僧,以所差人不足數故,但彼此三說也。

     對首中,初明五人不得受欲,本是僧位,集行僧法。

    若下,次明四人能秉不足,正是别位,止行對首。

    三人、二人,随改初句。

     心念法中,大同說戒。

    前修衆具,如文可知。

    說己心行,應于僧故。

    以即法不二,十方同遵,故曰今日衆僧自恣也。

     心念中,初指緣;說下,次釋法。

    即法不二,以事表理,事既同遵,理必無外。

     就尼法中,要取兩衆,滿五已上,方得治舉,行事具也;不同教誡,約夏量德,四人已下,縱有所陳,治舉非數。

     尼中,初科,又二。

    初明滿衆。

    彼此僧法互缺不成,說戒、請人須二十夏,自恣但取具二五德。

    四下,次釋不滿。

    治舉非數,且就僧論。

    若尼不滿,不行差法,但用口差,應作四句:一、尼滿僧不滿,二、僧滿尼不滿,三、俱滿,四、俱不滿。

    二句廣法,二句略法。

     此相依法,制在八數,今時殆盡,彼此缺矣,何名正法返千載乎? 二中。

    初示制法。

    在八數者,即八敬中夏末依僧自恣為一敬也。

    次今下,傷歎。

    彼此缺者,僧既缺德,尼則缺敬。

    最初如來不許度尼,乃曰正法千年;若度女人,減五百歲;能行八敬,還複千年。

    故舉此言,以傷法滅。

     近有行事,或别房中,或在戒場,将五人僧,受尼請恣,且得酬于下衆,非是佛制本規。

    鳴呼見此,良悲法滅,餘亦須述,知複何言。

     三中。

    本須大界通衆求舉,别房、戒場深非本制。

    下複悲嗟。

    法無興衰,随人故減,縱述無用,故雲知複何言。

    文廣疏略,今更分之。

    初注是緣。

    若衆滿下,即法,又三:初、尼差人法;二、佛言下,尼往僧中請法;三、良久下,僧中上座誡來法,又二:初、示法。

    上座告來,使尼傳教。

    此下,二、結告。

    教誡詞句,祖師義設,非律有之。

    且标一句,言其少也,未必依文令轉變也。

     諸分衣法篇第八 釋分衣篇 篇目僧得現前,約人約時,六位差别,故雲諸也。

     夏末受利,将有濟緣,受納乖儀,福流非地。

    故須具瞻諸施,立法通局,則能所無瑕,不為施堕,可不好耶? 叙意中,初叙乖法之損。

    非地,地即是處。

    故下,次明立法之益。

    具瞻猶遍覽。

    可不好者,言有利也。

     初标緣中,道俗兩施,各有所在,先以義分,後就文解。

     标分中,初點注。

    各有所在,謂僧得現前等,各不同也。

    先下,例門。

     初義四門:一、定時、非時體,二、現前僧得有時、非時,三、作法、不作法,四、位例差别。

     初明體者。

    時有二種:初一月、五月,是饒益夏勞,供五利時。

    如律毗蘭若請為安居故施,名為時也。

    除此已外,名為非時。

    律中,時有檀越為施塔故,及亡人會,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留過安居。

    佛言:不應留過。

    此是非時衣,現前僧應分。

    準此為言,但一年中不為夏勞,即名非時,何獨迦提五月之外? 初定體中。

    初句總标。

    時下,别列。

    前明時體。

    無衣一月,有衣五月。

    五利即開五戒:一、畜長,二、離衣,三、背請,四、别衆,五、食前。

    後至他家毗蘭若,佛與諸比丘在彼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