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三

關燈
非,以迷名故。

     多論雲:佛亦安居而不對證,以得一切智、四無所畏故,不從他安。

    又佛自結此法,自制此法,故自安居,不作三語,但一說成,唯佛一人永斷妄故,餘并對他,又須三說也。

     三中,多論明佛安居。

    初示異。

    以下,顯意,有二。

    初、明不從他。

    私釋:佛僧位别,不可以僧為對。

    小教秪談一佛,無可對故。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又下,二、明不三說。

    餘下,雙結。

    則知凡下,并須依人。

     正作法中,文分八段。

     初大德念者,告所依證,無餘想也。

     二、我某甲者,簡非他也。

     釋大僧法,列釋中,前二可解。

     三、依某伽藍者,定所标處,随現言之,不得雙述也。

     三中,文牒藍聚,出法之詞,恐依誦故。

     四、言前者,簡異中後居也。

     四中,初雲簡中後者,定三位故。

     世雲:若五月十五日,月正圓滿時,西國始結夏,坐漢地安居也。

    滿一月,至八月十五日,西國自恣時,漢地已受迦絺那衣一月也。

    善見論中,亦以六月十六日為後安居。

    準此,時節中邊,寒暑早晚,故有前卻不同。

    此方神州,曆有三代,漢初猶以十月為歲暮也。

     示異中,初文。

    初示所傳。

    彼此結解,并差一月。

    善見頗同,引以證之。

    準下,義詳。

    卻即後也。

    三代,夏、殷、周。

    夏建寅為正,殷以醜月為正,周以子月為正。

    漢初承秦,尚行周曆,故十月為歲暮,十一月為歲首。

     餘參傳譯,親問來人,鐵門關外睹貨羅國,用十二月十六日為坐初也。

    準此經中,乃坐春初,随時?革,豈越規猷?修道為先,餘避譏耳。

     次科,初叙所問。

    坐初,謂前安居。

    準下,和會。

    此間經律,以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為春分,故坐春初也。

    随時?革,謂時節有差;豈越規猷,謂坐法無别。

     五、明三月者,通餘一月,為開制也。

     五中,通前為制,通後為開。

     六言夏者,為除春冬,則四月十五日屬春,八月十六日分屬冬也。

     六中,佛教三時,一時四月,無秋分故。

     七、安居者,簡遊行故。

     七、簡遊行攝靜修道是正教本 八、房舍修治者。

    料理資緣:四方僧物,法通三世。

    前人料理,今得受用;現今修補,拟用将來。

    若止不修,三世不續也。

     八中,初科。

    既是僧物,明非己有;既通三世,故須修治。

     所以三說者,表無謬濫也。

    若依止山窟樹林,則不須陳,料理事務,如後文也。

     次釋餘詞中,初科,初正示三說之意;若下,次令随處加改;指後文者,即下注也。

     前證須答,是知對彼所陳。

    莫放逸者,如涅槃雲諸善根本,此誡來也。

    答受持者,言議往返現前也。

     次科。

    初前證誡來。

    涅槃雲諸過之源,由行放逸,此反顯之。

    答下,結者,立誓言議往返。

    五現前中,人現前也。

     餘述所依者,以律相指事,事雜叢聚,識知持犯,非律不明,故制依咨。

    餘四不合,二藏論理,理在虛通,縱有邪倒,未能卒曉,故疑不問。

    所犯蓋微,應亦結犯,以非正故。

     三、正明中。

    初明所依律師。

    律有五種持律:一、誦戒至三十,二、誦戒至九十,三、廣誦戒,四、廣誦僧尼二部戒,五、廣誦二部律。

    夏制須依第五,餘時可依前四。

    二下,次明不依經論二師。

    餘藏教理,非謂不問,但夏坐攝修,正為奉戒,事有兼正,故制不制别。

     若爾,春冬諸過,何得獨開?答:必通懷疑,俱不開也。

    但為過少,餘四足用;及遠追師,不多勞弊;夏過繁多,恐迷不識。

    故制依第五也。

    五分:比丘自不持律,又不依持律者,安居中疑,又無問處,佛聽往持律處。

    如文依之。

     初問。

    以春冬不制,依第五故。

    答中,初示通相。

    但下,次明局意。

    過少故開,過多故制。

    弊,困也。

    五下,引制緣,如文。

    依之,即指注中五分文也。

     問:文制依律,方隅持少,自身他依,複須依不?有人言:不須雲也。

    今解須依,如五分成方離依止之類。

    今雖無人,而有誠教,細尋取悟,如律五答可也。

     次問。

    以持律師既為他依,自無依故。

    有下,引釋。

    初示他解,次顯今義。

    律制比丘五分法身成立,方離依止。

    準知爾前不可離法,逮至成立,任運不離。

    即涅槃雲佛亦有師,所謂法也。

    律雲:毗尼有五答:一、序答(謂序緣起),二、制答(即制戒),三、重制答(如淫乃至共畜生等),四、修多羅答(化教正文),五、随順修多羅答(但順其義,不必依文)。

    此謂或答疑問,須依經律,則為師者依教明矣。

     有人言:二衆沙彌未受十戒,得安居以不?答:應供同僧,夏末受利;雖無戒法,随安居無罪。

     餘衆法中,已受十戒,如上已明,恐疑未受,故引決之。

    應供同僧,為解脫故,随僧修道,無僭上過,故雲無罪。

     後安居法中,如文。

    準上中安居法,道理應具,今且略之,諸部無也。

    若立三種,亦分三位,應言夏三月中安居等。

    多論:佛常前安,唯毗羅然國以因緣故後,餘人可學也。

    何事常後? 後安居中,初指文。

    注依犍度,但出後安居法。

    準下,次決中安居法,顯示略意,仍出詞句。

    下引多論,叙佛所行,勸令遵學。

    毗羅國緣,論中自引,檢尋未獲。

     第二,明心念法。

    本是對首,以無所對,開心念也。

    一切心念皆須口言,唯說戒座上憶罪露者,恐鬧衆故,直爾自聞言了為相也。

    文如前法,但略對境。

     二、心念中。

    初示制開。

    一下,明作法。

    恐謂心念不須言故,因決餘法,故雲一切。

    言了為相,三業具故。

    文下,點同異。

    由是獨秉,前告後答,義不可立。

     十誦五人,謂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饑時、依親、開作。

    心念七事,謂布薩、自恣、受日、受衣、受七日藥、與舍、請施衣等也。

     次科。

    蘭若獨住為一人,饑時謂歉歲,依親謂在俗舍,并據無侶,故開獨念。

    七事中,對前羯磨:前二即衆法心念;次三及下,施衣即說淨,并對首心念;舍請是但對首。

    前集法中,對念有七,四種同此;餘三即安居、舍衣、受缽也。

    則知心念安居,唯出本律。

     第三,忘成法中。

    文雖外來,義通主客,有要者成,如上解也。

    五分雲:有比丘為安故,來受房卧具,己不念安居,口又不言。

    佛言:為安居受房,亦成安也。

     三、忘成者。

    夏初在界,忘不加法;後憶方加,許成前坐。

    初科。

    初牒釋。

    文開外客,義通舊住,古今異也。

    下引五分以示忘相。

    不念謂不起心,不言謂不加法。

     若爾,忘不受日,得例此不?答:諸律無解。

    五百問雲:夏中忘受七日,出界行,憶即悔者,一坐中不得過三悔,過者不成歲。

     次科,問:意謂夏中有緣,意欲受日,忽遽忽忘,應同忘成?答:文引論,酌情故開,恐濫又制。

     四及界園中,如文列四,并為外來,故開成也。

     四、及界者,十六後夜,自外奔至,才及明現,後方加結,亦成前夏,初文對注可解。

     界者,入攝僧界;園者,入僧伽藍園。

    故伽論雲:雲何名林?林名伽藍,即給孤園。

    是其證也。

     二中。

    初通釋藍界。

    曾結則約界,未結則從藍。

    或可界寬藍狹,則約界說;藍寬界狹,即據藍論。

    山林村聚,并同藍斷。

    故下,别釋藍相。

    藍是梵語,此翻為園。

    本因給孤買園,祇陀施樹,不忘其始,故經律中皆以園林召之,即僧坊之通号。

    世有聞園林謂是野圃,又謂藍者乃是牆援,不學寡陋,取笑後生,豈不慎乎? 今解:所以前一腳入界,明相出成者,以忽切不暇,開不結成。

    我今兩足入界,雙單在園,處界既久,容預得結,未結遇明,應非前夏。

    佛判雲:十六日夜分未盡入界,雖不說安,開成前故。

     三、正明中,初叙本開匆遽;我下,次決入界容緩。

    隋慢越明,似非開限,故引佛判,并成前夏。

    問:一腳既成,雙何複說?答:緣起次第,前雙後隻,初急次緩,因有兩開。

    既開已後,但須論隻,雙自可知。

     問:雙足入出,成敗相對,未知一足入出,得例前不?答:要須兩足出界辯破,以利勝故。

    若一出破,一入不成,皆損行人,不名開制,大有理也。

     問答中,初問。

    入即成安,出謂破夏,雙足可知。

    隻足乃異,故問通之。

    答中,出破論雙,入成約隻,有益無損,得教本意,故雲有理。

     若爾,入淨地者,亦應一入成宿,二足出免?答:要雙足犯,一出則免,與前例開,為無犯故。

    如受戒法,生善制緣,則多舍戒;背善故開,随人一說。

    若是乘船、道行、會衣、夏日,例皆準此。

     次難中。

    僧入淨地,即犯内宿,恐謂同夏,故引為難。

    答中。

    初義判。

    雙隻出入,則反夏不同;方便免過,則大同前例。

    如下,引類。

    文出多論,彼續舉喻。

    受如登山,舍如墜下,作持。

    生善則多緣使成作犯,背善則随開免過。

    若下,通示。

    與女乘船、尼女道行,并作犯行,同前内宿。

    會衣作持行,同前成夏。

     文中後二在前後日者,如前說也。

    有人言:既是開緣,何得重制?随三安居,通得開也。

     四中,初牒釋。

    注中,人解忘成及界不開中安居。

    有下,次引義決。

    制開四法,并通三位,指前義門,對之可解。

     二、明出界行法。

    律中有五:初、受日出法;二、命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