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二

關燈
也。

     說戒白告中,初科。

    白告二意:一、令思所犯;及下,二、令知時處。

    法事必須有之,故雲事有。

     文列三日者,皆謂黑白不同,方土差異,三皆通正,随用開得,順增三文。

    若不許者,自恣亦三,何為行也?然律本中亦雲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者,無問黑白,三日布薩也。

    前二為俗,則說法授歸;後一為道,則淨心說戒也。

    言十六日者,為難開延,未可常用。

     牒釋中。

    初明通三所以。

    黑月小盡,無十五故;方土差異,随國用故。

    本律增三,具列三日,故引為據。

    若下,斥非。

    有執半月定須十五,故此诰之。

    然下,定當律本三日,又引别文六齋日耳,意彰十四本非正日。

    下明十六王、賊等開,亦非正也。

    若爾,前後二日為可用否?答:十五常定,必有他緣,前後皆得。

     所以聽上座白者,佛在自說,用誡群品,今補位處,故非餘說。

    今時白者,多是維那,上座不行受命故也。

    如說戒人,本即上座,後開堪能,義亦漸也。

     二中。

    初叙教意。

    十誦雲:上座一人替補佛處。

    今下,決時事。

    受上座命,傳以告僧。

    下引說戒,比例可知。

     文列某處者,以同界堂多須定處,所以不容交亂也。

     三中,西竺僧寺别立戒堂,文約堂多,縱令常一,亦須白之。

     教年少具者,以上下有儀,無輕舉厝也;具淨水者,拟初來故;以舍羅草,名以為籌計;用從事,名知衆少多,欲赴布薩會也。

    餘如文指。

     正說中,初科,三段。

    初中,上則指教,下須依禀,故雲有儀。

    厝,置也。

    二、具淨水,拟初來者,謂客來洗濯,須先備之,準非衆中華水供具。

    三、舍羅翻籌,故從事名。

     所以至時常說不開者,如十誦雲:過去佛法幾時住世?随清淨比丘說戒法不壞時也。

    未來、現在亦同此故。

     次科正明中,比丘問佛:三世佛法,興廢久近?佛因答之:止以說戒,用驗存亡。

    方今天下行此法者,百無一二。

    縱行乖法,佛法住世,知非久矣。

     母論雲:乃至鈍根無知有難,不得就餘寺聽戒者,當略說戒雲諸惡莫作等。

     次引證母論,兩緣開略:一、鈍根不能誦,二、有難不得往。

    略說四句,言略義深,律藏雖多,亦不出此。

    豈唯律藏,佛法皆然。

     僧祇中:四人布薩,俱不能利者,不能說盡者,當說四、三、二、一篇,乃至偈序,餘唱常聞。

    若不誦一篇,作布薩者,越毗尼。

    舉衆不利者,令上座出界外,心念布薩,餘三人界内三語也。

    若人人各誦一篇,當授一聰者。

    既利,若誦忘時,餘人口授,不得重誦、逆誦、合誦,有忘得補。

     僧祇有三:初、開略說。

    從多至少,次第開之。

    舉下,次、開别法。

    若下,三、開指忘。

    重誦,再說一篇也。

    逆誦,從後退前也。

    合誦,二人同聲也。

    忘得補者,覆誦所遺也。

     四分中,當分人遣至餘寺誦之,至時,人謂一篇盡,又随誦接也。

     四分各學遞接,共成一本。

     若爾紛纭,何不執讀?答:說戒羯磨,俱是聖教,如世言令,未見執文。

    今所傳授,還遵佛世,故于聽說,何得執讀?又世中咒術,尚須誦持,方能成遂。

    聖制必依,不勞異解,時常行事,讀文作法。

    餘法猶可,不成咎淺;受戒一事,自陷負人,深不可也。

     釋疑答中。

    初示制意。

    本通說戒,因兼羯磨。

    君父垂誡,義非讀文。

    誦咒加持,足為明例。

    時下,次斥時訛。

    文明羯磨,說戒例然。

    餘法但自結罪,受法令他無戒。

    深不可者,誡其改過。

     就同犯中,識疑分二。

     如何識罪同時犯耶?世所同行,雖罪不責。

    如受錢寶,為利行道,禮佛誦經,所獲贓賄,合衆安坐,知非而受,是為一罪,通于僧也。

    故律雲僧犯尼薩耆者,即斯人也。

    或人别随犯,名種不同,挍量其罪,俱非清淨。

    雖非同犯,無任應說,理總白忏,露過便滅。

     二、釋忏露。

    識罪忏中,初文。

    初徴起。

    世下,釋通,又二。

    初約合衆同犯。

    今時齋會、過午、非時、受錢、捉寶之類,引證可知。

    或下,二、約各人别犯,二并通忏。

     就文标緣中,僧集說戒者,此以時逼,無由外忏,故律說雲:若在說前,同犯罪者,當詣比近清淨衆中,差人往忏。

    彼來返寺,次第對忏。

    今開白者,義不同也。

     牒釋中,初文,初明臨逼方開;故下,次簡餘時不許,合衆皆犯,一人忏淨,堪為對首。

     有犯不得說者,戒法體淨,拟來将犯,今自沉溺,何能拯救?故不可也。

     次四制中,初謂行缺,不堪訓人。

     有犯不得聞者,說序之時,文言俱悉,罪者當忏,淨者默然。

    今心停罪,端然應淨,虛欺賢聖,甚自負責,又不可也。

     二、即體穢不合淨教 不得向犯者忏者,以罪積思除,引證對息,前既有瑕,無由遣累,又不可也。

     三、忏不簡境穢中浣穢 犯者不得受他解罪者,忏名上起,前證染污,何能生他後斷之本?故制不可也。

     四、自不省非病人治病忏名上起,出明了論。

     既有斯四義,從開文作白同忏,便應淨法。

     結示中。

    由無淨境,故開白忏。

    問:作白之人,為須淨否?答:既雲衆犯,彼此齊忏,必有一淨,自當對首。

     律文不言更忏,明知本罪随滅。

    何以知耶?夫忏罪對人,令證瑕累。

    今作白告,通無纖隐,人俱非淨,法是除緣。

    如草覆白,罪诤同滅,亦俱有罪,相向露也。

    故作此白,一切偷蘭。

    下諸篇罪,犯皆除也。

    上二篇罪,須僧别法,故非所論。

     三中,初準判。

    何下,徴意。

    初叙所以。

    對衆無隐,心淨罪除。

    準此白前,必應告衆,慚恥自責,向僧發露。

    如下,引例。

    滅诤草覆,事義頗同。

    故下,簡濫。

    除上二篇,餘皆可忏。

     二、就疑罪者。

    此疑從事生,必對方除也。

    如旦食粥,似于正食,至中還啖。

    有疑犯足,須待淨人,方定罪目;但露無瑕,便應淨法。

    故雖白露,本罪不滅,由未了知,不名忏斷。

    不同前白,識達無疑,告情及罪,事同對首,有斯異也。

    十誦雲:一切僧同犯,單白向四方,僧後如法忏。

    故知不滅矣。

     疑罪中。

    初叙過相。

    粥似正食,謂稠厚者。

    初出釜時,物??成字,即為正食。

    未問淨人,成否不決,故雲疑也。

    雖露不滅,與前故異。

    十下,引證。

    向四方僧,即發露也。

     今時奉教者雲:我不清淨,不合聞聽。

    此未了行教也。

    律不徒然,必為來世,但恐大重,不應單白。

    縱重學悔,猶稱清淨,豈令身死總收取乎? 次科,初叙妄執。

    恥己不淨,遂不聽戒。

    此下,責愚教。

    大重即四夷,忏重名學悔。

    犯不思忏,積累至死,業随識去,即總收也。

     問:今諸罪人,意謂不犯,傍人審知,欲舉違教,以律文雲不得逼忏者?答:兩有其緻也。

    意謂無罪,心淨聞戒,不得娆之,令生疑負:一、不得聽戒,二、不得忏悔。

     三中。

    初問。

    罪人謂迷犯者,旁人謂知律者。

    不舉不合同聞,舉之又違律制,不得逼忏,須彼自悔也。

    答中。

    不舉兩緻,即如下例。

     若爾,何故不知不脫者?答:若語自行,不以不智,随犯依治也。

    若據衆法,謂不犯,得聞說戒,無違心故;不犯謂犯,不得聞戒,心不淨故。

    又據自行,實犯謂無,不犯謂有,俱須兩識,不可任情。

    前言不得強逼者,恐發诤競,故且任之。

    不同殘中忘謂無覆,雖逼無诤,故戒文中強與覆法。

     次問。

    意謂既許聞戒,罪何不脫?答中有二。

    初約衆、自二行對明。

    自行據體,有犯随治;衆行取和,不疑許聽;無犯疑有,約心不開。

    又下,次單就自行以辨。

    實犯謂無理須舉悔,不犯謂有義不妄施。

    前下,決上律文。

    且為護衆,仍簡僧殘;次死須救,故逼無诤也。

     尼請教法,就文差緣,應白二下,後往僧相,文行略法,廣者阙矣。

     尼請法中,初科。

    就文,差緣即前羯磨,應白二下即後注文。

    往僧相者,尼往僧中之儀式也。

    廣法即僧中請人、作法、差往、教誡等法,律本具之,當世不行,故但存略。

    今時廣略俱廢,止可聞知,用為來習耳。

     雲各滿五人,方羯磨差者,以尼被差,即所為故,非數攝也。

    僧雖有五:一、須具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