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二

關燈
舍一取,迥然天别。

    着即封執。

     于五衆中随意與者,非謂随衣,各牒施主名也。

    但展轉淨主,既非目對,故通五衆。

    至于加法,随定一人,當指為彼,财為彼而持護也。

     次科展轉中,初文。

    初遮非。

    恐謂随衣,臨時謾牒。

    但下,顯正。

    由不面請,故通五衆;至于作法,恒定一人。

     文分為三:初遙施彼,得過制限,故雲十一日也;後複還加,不越常開,故但十日;恐至明相,依教犯故;又說與彼,如前得過故。

     次科文句三節,初後施彼,中間取還,更輪而作,非一時也。

    十一日者,顯屬他故。

     文舍故受新,十日一易者,又别緻也。

    一是長衣,一是受持,更番受淨,不得過限。

    計受持者不畏犯長,無奈淨者将是過限,所以指在十日内轉。

     二、互易中,又别緻者,不同前也。

    此謂不說淨人,為免畜長兩衣輪受,不須說淨;若畜長人加受說淨,自可準前。

     此之兩淨,亦謂開緣。

    盡界無人,雖有愚塞,或是非數,求足叵得,依前十日,方得加用。

    必忽他行,夜分還集者,未得依此。

     三、結意中,兩并對首,無人故開。

    愚塞謂無知,非數即行缺,幸有同住,他行未歸,義須伫待,則非開限。

     金粟淨法中 金粟淨。

    金收七寶,粟總五谷。

     引多論文,開說淨者,并謂如法外施,非是求得;及餘不淨,雖說不成,由早犯故;金錢寶等,如律俗人送為衣價;諸谷米等,如律路中他施比丘斑豆、谷米,開為施受淨人掌舉等;故斯雜物,體是繁積,時有濟道,故曲開聽,如涅槃中為護法故,淨施笃信等。

     釋中,初科。

    初簡非法。

    求得即邪命,不淨謂興販等,此已先犯,皆不入淨。

    金下,示如法。

    兩引開文,無非濟道。

    衣價即錢寶,引經律論,并令施他,明非自畜。

    涅槃護法,為存僧寶,佛法在世故。

     如多論中,求可信人;四分亦爾,不許比丘親自執掌,壞心行故。

    餘如鈔顯,引多論文。

    所以五衆不得為錢寶施主者,并為戒制,不應行故。

     二、簡主中,以捉、畜二戒,五衆同制,故注雲錢寶外長财,即衣财耳。

     言淨施錢寶,易得衣物,不須更淨者,由初得财已入淨故;今既換得,不是意外,本無貪附,即本無染故也。

     三中,淨财易衣,從本故淨。

     又引僧祗:施主若死,不過十日者,以無所屬故也。

    此通道、俗二主,常須憶之。

     四中,初科。

    注引僧祇,欲明俗主,準前衣淨真假二主,事義是同,故雲此通等也。

     問:多論淨寶得财,入淨不說者,寶主若死,财、衣說不?答:衣、寶兩主,道俗位分,既易淨财,理須展轉,但非外得,故開不說。

    必寶主無,還須依淨,由無所指,儲積還多。

     次問:淨财易衣,主死如何?答中,初明前同不說;必下,正決所疑。

     如母論中,和合淨者,謂說、點、染三種通淨,開無一堕及二吉羅。

    如十誦中,縫者非法,必須刺着,方無三過。

     五中,不說淨,一、堕;不點染,二、吉。

    謂衣未二淨,縫于己淨者上;又五正間染,縫着如法色上。

    以能從所,合成一體,故雲和合。

    下引十誦,決論縫文。

     諸說戒法篇第五 篇目大分僧别,别分對念,故雲諸也。

     夫道假緣修,業由因積,故能形心淨谧,克剪煩累。

    是以大慈敷化,垂布聲教,動搖物善,慧利為先。

    初即授以戒歸,為萬行之本;次則拯彼衣藥,為攝濟之緣;末則立教開弘,為随務益業。

    此三具也,則出世之意存矣。

     叙意中。

    初通叙。

    修證緣,即衣、藥等。

    因,謂受體及後随行。

    形心淨谧,即治業。

    克剪煩累,即破惑。

    谧,靜也。

    是下,别對諸篇。

    敷,開也。

    教由聲說,故雲聲教。

    凡愚頑騃,故須動搖。

    萬行本,即受體也。

    攝濟緣,謂内、外二資也。

    随務益業,通下六篇。

    此三具者,如造宮室:初、如基址,二、如牆援,三、如庭宇,比之可見。

     就正宗中,第四文也。

    大分為二:初緣,後法。

     解釋标中,從文當五,約義居四。

     就前緣中,雖聞說戒,迷意者多,故略叙引,廣如鈔顯。

     釋緣标指中,不深教旨,故多迷意。

     十誦雲:佛未聽布薩、羯磨、說木叉會、坐法等,外道譏言:我尚有上法比丘無耶?因開比丘說戒、布薩。

    四分中:王欲令比丘集會說法,如諸外道共相來往,佛因許之。

     引示中,初科。

    十誦會座,即普集長少,作法講論等。

    言因開者,對譏為開,立法成制。

    四分即說戒犍度,王見外道和集生善,故令效之。

     然以教法初開,事必有漸,古佛道法,何法不無?但為教迹,乃在餘道,故因收集,共成一化。

    外道得其事末,随相而行,佛随後制,乃窮理本,令清心形,應道業故。

     次科。

    初叙托緣。

    十誦外譏四分王教起教之端,當知說恣古佛常法,教有形迹,故名教迹。

    因收集者,謂取彼所行成我法則,欲收邪衆歸心正法,權巧之意凡小莫知。

    外下,次明意别。

    事末則暫爾和同,理本則終令出離,似同而别,天地相懸。

     文中引論,言布薩者,乃梵本音,此以義翻,舍惡證善法也,大途如此。

     釋名義中,初文。

    舍惡證善,如注具引。

    舍諸惡不善,謂業惑也。

    證得白法,謂無漏功德也。

    究竟梵行,即無學果。

    諸文所翻,不出斯意,故雲大途如此。

     僧祇中:乃至清信士女、九十六種出家之人,皆半月三受布薩。

    故彼文雲:佛說清淨,是名布薩。

    即如律雲:有犯者,不得說戒、聞戒等。

    又雲:龍女受布薩者,即八戒齋也。

    故俱舍中雲:受布薩護,即八齋也。

    又雲:布薩食者,亦是淨齋之食耳。

    即見論雲:布薩複八齋也。

    三千威儀經雲:布薩者,秦言淨住,義雲長養齋。

    竟陵文宣王撰淨住子二十卷,大論布薩法式,願誓贊引,須讀者長人神思也。

    母論雲:斷犯斷惑,清淨身口,皆名布薩義。

    掃堂敷座,名布薩事。

    自恣亦爾。

     次科。

    初僧祇。

    布薩通于俗外,每半三日集會修善,故雲三受。

    四分無犯,方許聞說,仍名八戒,皆清淨義。

    俱舍戒護,三業分之,布薩召食,故知名通,非止說戒。

    善見同上兩文。

    三千淨住取離惡義,長養取生善義。

    南齊蕭子良封竟陵,谥文宣。

    淨住子名,即準上經。

    舊雲有二十卷,多明在家布薩法,未見其文。

    母論犯即是業,下分事義,皆歸清淨。

    自恣亦爾,同上事義。

     故聚諸文,須知本意,不但聞說,不行無益也。

     三中,上二句結前七段,無非行淨,即是本意;下二句申誡。

     引見論中,說戒法成,正法不壞者,良由僧衆清淨無犯,有犯尋忏,通應淨住。

    戒清淨故,定慧可期,會正因此相續不絕,故久住相由斯而弘。

     釋住持中,初科。

    文叙三學相由,入道皆始于戒,故知戒存則道行,戒廢則道喪,理數然耳。

     若至說時,無思忏蕩;或不可忏,又不依悔;同聚聞說,皆與心達;增煩動悶,事不獲已;不來理得,又恥非數。

    如斯聞說,未足住持;或都不聞,一生虛過。

    如斯等例,俱非正法也。

     二中,初叙非,有四:一、愚不思忏;二、重不可忏;三、不依法忏,此等同聞,深非本制;四、都不聞,況複求忏?如下,總結。

     然則有染雖聞,聞生慚愧,常思淨信,奉應說本;今雖塵點,得非來習,則說無益矣。

    故伽論雲:半月自觀,若有犯者,同意邊忏。

    豈非淨也? 三中。

    初叙犯者。

    籌慮塵點即毀犯,來習即後因果也。

    說為清過,故知無益。

    故下,引勸。

     就文分三,即從人也;就前僧中,廣、略為二。

     就廣又二:從初至尼差人來,說戒前法;二、教誡尼下,說戒座上法。

    前約僧尼,随文分也。

    就僧義四:一、時節不同,二、集衆方法,三、布薩衆具,四、諸雜所須。

    廣如鈔中至時引說,但随文解以為三段。

     僧說戒中,初科四門。

    時節,即三日、食前後、晝夜等。

    集衆,即鳴鐘、約界等。

    鈔中無此第二,而有第三正說儀軌。

    但下,總标。

     初、僧說戒法者,明白告令也。

    若不預告,或有迷亂,至于忏蕩,須思識疑,及時集處,知須事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