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六

關燈
那者,法女也。

    标法分二: 六法标中,梵雲式叉摩那,此翻學法女。

     就标緣中,具列兩相。

    初、淨心者。

    以女人志弱,愚教者多,随緣造過,特由學淺,故特聖制增位勸學。

    男子不爾,多堪苦緣,雖為難阻,不即陵壞,故僧位中不曲制也。

    二、淨身者。

    由曾出适,言歸事人,後喪從道,懷胎受戒,誕育懷挾,譏過由生,故限二年,可知染淨。

    是知學法為淨心本,文列盡形者是也;約制有期為淨胎本,文列二歲者是也。

    兩設其緻,各有源矣。

     釋标中三。

    初标舉。

    初下,次别釋。

    初釋淨心。

    前叙尼有。

    增位謂别立一衆,勸學即重加六法。

    男下,次明僧無。

    反尼可見。

    二、釋淨身。

    适即訓往,歸猶嫁也。

    後喪從道,謂夫亡而出家者。

    誕育謂生子。

    懷挾即抱持。

    是下,三、結顯。

    初結淨心,引後說相。

    既通盡形,證知修學。

    約下,次結淨身,引後結法。

    既局二歲,顯是驗胎。

    各有源者,即上二本。

     就法分三: 釋法總分三者:一、緣,二、法,三、相,下文但釋緣相耳。

     初乞緣中,文列十歲曾歸者,女人謂嫁也;十八童女者,處室未歸也。

    有斯兩緣,同學二歲。

     制緣中,初科。

    初示緣異。

    處室謂室女,未歸即未嫁。

    有下,次顯學同(注中嫁字合作歸,如疏所牒,可驗寫誤矣)。

     此學法女,無戒體也。

    但受别教,位過沙彌,如上已解。

    恐忘,故重言之。

    以人不解,謂分三衆,有三戒體,實同而異,但增學也。

    何以明耶?依六法行,無過聽受;分有所犯,更從始學。

    或不學法,或學不滿,或缺不行,并名非法。

    為佛所诃,義無辄受。

     次科。

    初以義判。

    體同沙彌,無别戒體,指上解者,文見二下之首。

    以下,斥非。

    實同謂體一,而異即增學。

    何下,推所以,即明六法。

    增法檢行,為受方便,義非發體。

    初叙如法。

    或不下,明非法。

    或不學者,謂都不受。

    學不滿者,此雖曾受,年限未充。

    缺不行者,受已有犯,不複從始。

    如尼律中,并因起非,佛诃制戒,故雲為佛诃也。

     今行事者多信意言,不遵制意,故有年末授學法,正朝進具,或具二年,中多缺犯,應更與戒;忽而不行,或少或多,雜亂難說。

     三、辨行事斥世中,初文。

    初通斥,故下,别列。

    年末受學,正朝進具,即以兩日以當二歲,應作四句:一、年缺行具(如上二日,并下或少,而無所犯);二、行缺年具(如具二年,中間缺犯,并下或多,謂過二歲);三、年行俱缺(上三句并非法);四、年行俱具(唯此句得受)。

    忽不行者,謂慢教也。

     亦有一師,當白四法都盧成就,謂沙彌尼、六法、本法及大戒也,相共召之,名?樸戒。

    不知何出?此複何論? 次科。

    尼中四法,一白四受,故雲都盧。

    此即方俗之語,猶言一并也。

    ?音混(木未破曰?,謂圓?也),樸音樸(木素曰樸,謂匠未成器也)。

    彼謂但一法受,?成樸質,不須更分漸次多端也。

    不下,正斥。

    上句斥無所據,下句明無可取。

     今立正法,當順律文,務取優長,百代無古。

     顯今中,初科:一、須合教;二、須理長,優即勝也;三、可垂世。

    百代無古,久而愈新,誠由有考,故至無窮。

     六法女中,若全不受,若受有缺,或年不滿,諸同一科;還如不受,不合進戒,阙尼一位,何有沙彌徑尼受具也? 次科簡非正明中,初列非。

    受有缺者,即缺行也。

    諸下,總判。

    無沙彌尼受具之理,故例判不成。

     若爾,沙彌不受,得受戒者?答:不同也。

    一、無文開尼,受已得具;二、男氣剛正,有秉持故;三、為女弱不能持戒,故生一位以為行本,今無本行,何得後受;四者、男無可試身胎,故不限于時月,女則反前,故須具學。

     釋妨。

    問中,沙彌不受十戒,直得具足,但僧得小罪,那與式叉不同?答中,初合總合。

    一下,别示,有四:初、即反顯沙彌,有文開故;二、顯男位,開則有益;三、明沙彌蹤阙五十,能以具戒即為行本,尼則不然,故加此位;四、則易見。

    準知頓受唯許僧中,不開尼衆。

    問:不受五十,直受六法,得不?答:式叉以十戒為體,若容直受,則無所依,故不可也。

     今約上文,十歲、十八,二女受學,年滿受具者,義須推之。

    如十八式叉,年初即受,明年十九,後年二十,正滿兩周,得戒定也。

    如是正月二日,乃至臘月晦日,皆得受具,可獨在于正月元日也。

    不妨最小式叉,臘月盡日受學法者,猶是十八年内,沙彌尼受法得一日也。

    至明日歲初,為年十九,一周學之,後年二十,與受大戒,判言為得,不違教相,驗胎身淨,豈與前減同日而言哉? 今義中,初通标;如下,别舉。

    初明年月俱滿;如是下,次明年滿日月不滿。

    最小之者,實行一年一日,以臘月盡日即當一年。

    不違教者,年數滿故,可驗身胎以經年故。

    豈下,異古前減,即上所斥。

    然今雖減,與古全乖。

    不同日而言者,言與彼異也。

     彼不行者,及至受時,僧問滿不,尼徒無愧,唱言:滿淨自诳不了,用受何為?況面奉佛,口行虛詐,何遽此急,恐失聖耶?然彼聖果非虛言之所得矣,誡之哉! 三中。

    初叙謬。

    以僧中正受,先須問尼六法滿淨。

    滿謂年具,淨即行具。

    自下,正斥。

    初斥诳自。

    不了,謂不曉了。

    況下,次斥欺佛。

    何下,斥忽遽。

    以不行六法,欲速受具,故妄語障道,判非得聖。

    今時皆爾,五十六法一并而受,便受具戒,必無得理。

    無戒滿洲,正當今矣。

     就乞法緣,五儀具也。

    兩膝着地,此長跪也,謂足指及膝拄地。

    律中,為身懦弱,互跪倒地,佛令立儀,與僧異也。

    今時腿地,猶勝大坐佛前也。

     乞法中,初科。

    初總點五儀。

    兩下,别釋長跪。

    仍引本緣,明與僧異。

    腿,吐猥反,謂以股卧地也。

    據非跪儀,且勝大坐。

     正行之前,須請和尚,以乞法中俱銜作故。

     次科文中,不請和尚而乞中牒之,故令先請準僧詞句。

     文列大姊僧聽者,以對異僧,必還從僧,亦無失也。

    兄姊皆先長之美号,得意在斯文乎? 三中,初明簡異。

    必下,次示義通。

    必還從僧,謂牒大德,意在稱美,今雲大姊,深得本意。

     文中着見處立者,恐成賊住,準相,如上受具,長跪合掌,遙祈亦得。

     四中,初示制意;準下,示儀式祈求也。

     三、召來衆中示名相者,以遠雖得法,不知何戒,故列相顯不與得罪,如律結之。

     說相中,初科。

    由是遙被,故須示相;不說違制,故律結罪。

     就相分三:初、标舉總示;二、不得犯不淨行,顯示輕重;三、佛言下,分簡位别,行通有無。

     初總舉中,顯人尊法勝,何得不重也。

     次科總示中,舉佛三号,欲示人尊,以彰法勝。

     就六相中,不分自别。

     初相中分二:不得犯不淨行至釋種女,明戒正體也;舉本重勸,非正學體也。

     次顯輕重。

    初相釋戒。

    正明中,淫、盜等四,即本十戒,故雲正體;望前已制,故雲重勸。

     問:此學戒沙彌尼,知何重舉耶?答:非謂不知前言重舉誡勵增學也。

    如今師授,曉夕勖訓,重述前言,何處更别有法也? 問中,欲顯列相重舉之意。

    答中,十戒已說,故曰前言;今複述之,故雲重舉。

    誡勵增學,謂舉前根本,勸後學法也。

    下引師訓,例通重述。

    勖亦誡也。

     二、若與染污男相觸者,正是學宗,心須淨曉,中必行缺,應從重受,故列形終,可不然乎? 次學法中,正學宗者,即今所受正戒摩觸。

    須淨曉者,淨謂奉持無犯,曉即明達教相。

     乃至衆中故作妄語,戒學别論,相天分也;五、非時食;六、飲酒者,此無可對,直舉學本,盡形行之。

     釋餘相中,初例餘三重。

    由下,三中,并前舉重戒,後明學法,故雲戒學别論。

    相天分者,謂同天地,高下易見。

    五下,次别釋後二。

    但有學法,故無可對。

     三、就緣分别中。

     大尼所奉戒應學者,增本位故,學相亦同。

     三、簡行同法中,初文增本位者,過沙彌尼也。

     若爾,沙彌亦通萬境,應名學士也?答:學有漸頓,制有緩急。

    士則随境能防,雖犯無重加法;女則易為緣壞,增位尊彼沙彌。

    犯則随缺便補,如大僧行高德遠,以所防多故。

    餘四漸疏,故位随降,可通照矣。

     問中,式叉同尼,故得名學;沙彌同僧,例亦應爾。

    答中,初二句通示,士下,别答。

    初明沙彌不名所以。

    由望大戒則為緩,望不增位故為頓,則學頓而制緩也。

    若準他文,亦名小學,但非本号,故沒不彰。

    女下,次明式叉得名之意,則學漸而制急也。

    仍舉五衆所防多少,以顯沙彌、式叉二位優劣,得名不同。

     除自手取食、授食與他者,有人解為二緣,今則不然。

    餘行并同大尼,唯開不受授尼,不同尼從人受,方與尼有此異耳。

    若論不受惡觸,何得不無?戒下四衆,罪不虛列,理自從人,方可進耳。

     次釋異中。

    初出古解。

    為二緣者,彼謂除自手取,即開自不受而食也;授食與他,開為他作能授人也。

    今下,次示今解。

    初約一緣釋通文相。

    不受授尼,對簡大尼受已可授,準鈔亦據無人方開。

    若下,次斥古謬說不受食戒。

    下列四衆,可驗同制,義無辄捉。

     此二,學法女,具學三法。

    下文列三品,相極曉然。

    以今通誦,不識戒學,故為分之,無所解也。

     三法中,初科,初指文顯;以下,次示分意。

    無所解者,言易見也。

     然古師相傳,受六法者,加五條衣,以對下衆着缦衣故。

     辨服飾中,初文。

    然既位過小衆,服飾宜殊,雖是古傳,于義可取。

     近人行事,是沙彌者,例着五條,至于六法,還同本服。

    是則律崩法壞,漸訛替也。

    為師為匠,俱行谄附,密誘沙彌,不覺滅法。

    以多論文,沙彌二衣:一、當安陀會,拟常務也;二、當郁多羅僧,拟入衆也。

    若是正衣,不應雲當。

    故以位分上下,衣服标異也。

    律無明斷,故有斯漸。

     斥濫中,初科。

    初叙訛。

    沙彌着五條,則僭于上;式叉同本服,則屈于下。

    是下,正斥。

    谄附謂私于己徒,密誘謂容其僭濫。

    下引多論,證知非法。

    當字,去呼代也。

    故下,結上相傳。

    律下,究訛所以。

    故有斯漸,謂漸訛也。

     複有一師,沙彌所服,全同具戒,以制三衣,本為寒耳,大僧蒙給,可簡下衆,故齊給三。

     次科,初叙非大小同服,本制為寒,義無簡小。

     今解不然。

    緣起制僧,下衆非制,必随時服,教所不禁。

    若是未具,已受三衣,不應大戒更示三号。

    缽亦如此。

    體是下位,供奉為務,僧器受用,自足形有。

    縱有依持,法終未具,理必衣缽。

    大受時須如文所列。

    至于出家,十戒非制,故不問也,即三衣缽也。

     次今解中。

    初叙僧具緣起。

    制僧,即衣犍度為比丘制。

    随時,謂随寒熱單重換易。

    若下,次明小衆不許。

    初以理難破。

    以受具問難,先示衣缽,必先加受,豈得後示?可驗前無。

    缽亦例同,但可依持,未可即用,準用僧器。

    縱下,示乖法。

    理下,示正儀。

    大受時須,謂受大戒方制具故。

    如文列者,即羯磨詞中牒衣缽故。

    至下,取反例。

    十戒不問,顯非合具,即三衣缽者,轉釋十戒所不問事。

     三、明授大戒法。

    就文分二: 初标緣中,列諸受相,略為四種,廣列為七,八敬、善來、破結羯磨也。

    前三如上已釋,後一離分為四,相如上顯。

    然此羯磨,後代所行,須知緣法。

     三、大尼标緣中,初科。

    諸受,前三局一,羯磨開合,故略四廣七。

    前三後四并指前者,即總義中,上即指略。

    然下,叙起。

    羯磨之言,通含四受。

     遣信受者,法預尼也。

    價直半國,梵行難故開;今時所量非類,故閉也。

     遣信中。

    初示本緣起法。

    預即尼名。

    價直半國,言有美貌也。

    今下,明後不開。

    所量非類,謂設有姿态,必不能及。

     十歲曾歸者,由經奉給,有持戒,能加學十二,進受大戒。

    此則互說不同。

     曾歸中,初文叙本開意,蓋取有能互說不同,即如下引。

     如多論雲:十二得戒者,夫家役使,堪忍苦緣,加厭本事故。

    僧祇雲:先嫁任苦,加有黠慧,故開成受。

     次科多論、僧祇,并據十二,皆取堪任,同今四分黠慧,即猒本事。

     母論中,十歲嫁者,度出家已,二歲學沙彌尼戒,又二歲與式叉戒,滿具已後,得與大戒,計此年十四是也。

     母論又加二歲,部計不同。

     承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