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六

關燈
之中,皆有為法,超拔有為,故名出家。

    言無願者,無所求故。

    同聖儀者,三乘皆爾故。

     前明四重有作,則失聖源;今說四依随因,有順道業也。

     三中,止、持、制、作,作故障聖;作、持、制、止,作故順道随因。

    因,猶依也。

     就位初中分二:初至能持,是根本制也;若得長利下,必不堪前,故開限分也。

     釋相,糞衣中,初科。

    根本制者,正被上根故;開限分者,中、下二根,力分所及故。

     前制分四。

     本制别釋中,初科,初略示。

     依糞掃衣者,舉名顯示也。

    依律中列十種,并世所同棄,如糞掃喻耳。

    故俗所賤者,道所貴也。

    此據常人,故有言耳。

    故論語雲:君子不恥惡衣惡食。

    若恥,則未可與議也。

    劉子雲:食足充虛接氣,衣足蓋形禦寒。

    斯言是也。

    至如冠章甫,衣縫掖,嘉肴溢目,芳音盈耳,一時之榮,故不足尚也。

    書雲:高位厚味,俱不可久。

    是以君子存謙光之道,忍人不忍,謂憎愛也;割人不割,即情欲也;行人不行,即仁義也。

    欲尚爾,況懷道乎?知是繁文,末俗多昧故也。

     依律下,委釋為三。

    初、示名體。

    律十種者:一、牛嚼,二、鼠齧,三、火燒,四、月水,五、産婦,六、神廟,七、冢間,八、求願,九、往還,十、王職(此十西土所棄,故拾取以為衣)。

    俗賤道貴,示相反也。

    此下,次、議其名。

    常人,謂淺識者。

    若卓拔君子,豈以衣為糞掃耶?故下,三、引況。

    初論語未可與議,言此庸人,不足語道。

    劉子,即劉晝也(有雲劉??、劉歆,并非),著書二卷,五十五篇。

    窮悴無由自達,乃負其書,候沈約于車前獻之。

    約覽而異之,遂呼登車定交。

    時人号此書為劉子。

    今引防欲篇,彼雲明者刳情以遣累,約欲以守貞,方接食足等語。

    斯言是者,美其有理也。

    至下,叙厭榮。

    冠衣二字去呼。

    章甫,殷時冠也。

    縫掖,大袖衣也。

    家語孔子對哀公曰:丘少居魯,衣縫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嘉肴,謂品馔。

    非谷而食曰肴。

    芳音,謂歌樂之聲。

    高位是貴,厚味是富,未詳何書。

    俱不可久,勢有退也。

    是以下,明向道。

    易謙卦雲: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忍人等者,謂衆人所不能者,我則勉力為之。

    文出淨住子。

    本唯三句,疏加配釋,助顯其文。

    以俗況道,俗淺道深,理必過之,況不及乎?況相反乎?知下,三、結意。

     二、依此得出家下,明受具行本,懷此為初,不可忘也。

     二中,受體是立行之本,四依為發衆行之初。

     三、是中盡形下,約報重問。

     四、立誓唱言何得後犯也。

     三問四答,對文易解。

     問:受體乃在白四,如何方問能者?答:計實如問,但機鈍須示不贊。

    不知上機善達教旨,不勞示相,如善來三語也。

    鈍濁有生,更須明示,如不顯然。

    文中但雲受戒,知戒何境?故前止四境,後行四相,分明曉喻。

    後猶輕陵,何況不語?又不作誓,知誰不犯?故不徒設也。

     問中,先受後問,義似倒故。

    答中,初通叙二機須否。

    贊即是助。

    鈍下,次别明鈍機須意。

    有生謂著有衆生,羯磨言通,非列不顯。

    若此猶犯,況不爾邪? 就衣開中,雲長利者,對本制外,餘皆長也。

    檀越施衣者,不問道俗,持來淨施,故任納也。

    割壞衣者,前通俗服,此專道相,故二列也。

     開中,初雲長利,即總舉檀越;施等,即别相納受也。

     就二食中,初制,後開,并同前解。

     二、乞食總分中,初制,後開。

    大分二段,制中亦四:一、舉名,二、示行本,三、問,四、誓。

    并同上分,後二亦爾。

     若僧差者,即僧次請也。

    為解脫故,出家受戒,得往訃也。

    反此,不合名盜。

    下次若送食者,至寺設也。

    月八日、十五日食者,謂黑、白二月俱有三日,文少十四日,尼律具三,此惡日也。

    故須供齋,如前八戒說之。

    月初日食,彼國重之,至其異設,多陳坊寺。

    如此方俗,正月元日、三月三日至九月九日,亦須知也。

    若僧常食,随有少多,準年為量也。

    若請食者,召往俗家,即别請也。

     牒釋六段。

    初釋僧差。

    唯簡求脫,出五分文。

    由不為脫,乖于僧理,往則成盜。

    準知僧次不可妄受。

    次釋送食。

    尋常營辦,送入僧寺。

    三、釋齋日。

    黑白各三,故名六齋。

    文少十四,定是文脫。

    尼律具者,如後所引。

    鬼神得勢,啖人精氣,故雲惡日。

    若依智論,即四王等下降之日。

    四、釋初日。

    彼國重者,此土亦然。

    仍引方俗三時為比。

    正月元日,天下同之。

    餘二必應京兆所尚。

    東南雖用,而不修營,但為燕會耳。

    五、釋僧常。

    即常住食。

    六、釋别請。

    小教所通,大乘永閉。

     随相乃多,淨心為本,兼分染者,則不許訃。

    故佛藏持世,不除我者,則不聽受一杯之水,一納之衣,各識分量也。

    不爾,熱鐵鍱身,镕銅灌口,豈虛言也。

     結诰中,随相多者,示不盡也。

    淨心語通,且示三種:一、離邪求;二、離貪嗜;三、離養身。

    為成道業,即前五分。

    為解脫者,有一于是,即為分染,況俱有耶?下引經證。

    不求脫者,不堪信施,各識分量,誡令自照。

    若不知分,冒受人施,必招苦報,故雲不爾等。

    學者覽此,不可讀過,反觀自心,還為何事坐受人施?苟非求脫,秪今自衣已是?鍱,秪今缽食已是镕銅,即因之果,形影不差。

    矧複無知,作惡毀戒,豈不險乎? 樹下開中,言别房者,即大小二房,乞處分作是也。

    或是七衆為招提僧,于坊寺中别置房宇,有來入住,别有供養。

    故律雲幾房有福饒是也。

    幾房無福饒,即僧常住也。

    尖頭屋者,西國多平頭重屋,或至四五重者,如此方北界緣邊諸州希有。

    尖者,如文所列,即中高四廈也。

    故律雲:王大殿并開受用。

    或是叉手小庵,椽頭拄地者。

    小房者,起不礙頭,坐趣容膝,前障水雨也。

    石室者,岩岫山居,兩房一戶,随相而列,可以事驗也。

     三、樹下坐。

    本制可解,但釋開文為五:初、釋别房。

    大小二房,即過量、不過量。

    招提,梵語,此雲别房。

    施,謂施主造房,待遇來僧而自供給。

    有福饒者,謂僧受用,以福饒益彼檀越故;無福饒者,即常住處,非别所供。

    二、釋尖屋。

    緣邊,鄰蕃胡等處。

    希,少也。

    中高四廈,今時所謂獨角亭也。

    引律王殿,相或似之,謂王施僧,故開受用。

    叉手,謂椽尾相交,攢于中也。

    三、釋小房。

    示橫豎量,據理甚窄;且舉極小,須可容身,未必然也。

    四、釋右室。

    五、釋兩房共戶。

    随相列者,非止此也。

     四、腐爛藥者,世所同棄,而實可收,即大小便也。

    有本說雲:陳棄藥者,謂世間煮殘查滓可棄者,取重煮之,得療便止,何須問本? 四腐藥制中,有二釋。

    初釋中,小便治勞,大便解熱,名黃龍湯。

    有下,即次釋。

    則通衆藥,人所不用,故雲陳棄,即腐爛異名。

    謂但将治疾,勿究所來,故雲何須問本。

     就開五藥,酥、蜜分二,油不分者,可解釋耳。

     開中,酥分生、熟,蜜有蜂、石,油獨不分,可解釋者,酥雖體一,生、熟味殊;油縱生、熟,體味不異,故無可分。

     三、就總結,分文為二:初、至前去來,明即坐誨約;二、弟子當日三時下,明後起随行。

     三、結勸學。

    方權分中,即坐謂受已未散,誨謂教誨,約即誡約。

     就初又二:初、至當問和上、阇梨,當相委示;二、當令受具者在前而去,深防制也。

     即坐分文中當相,當字去呼,深防制者,受者在前,十師随後,恐有乖儀,預作防準。

     前又分六:初、汝已受具下,至衆僧滿,牒受緣成足,勸以護持,無得謂虧,不重受體而忽犯也。

    二、汝當善受教法下,明自行化他三昧之業。

    三、和上下,明奉法奉行,義須随順。

    雲如法者,簡非法教,不行無過。

    四、應學問下,前明自行化他,初入修福,今已将久,當修智分,故福智二輪與天地而同德。

    五、汝始發心下,勸奉前教,因果盡然,感果必至也。

    六、餘所未知者,顯法由人通,要假師授,方資成也。

     次釋初段,總分中。

    初但示總意,文如後釋。

    二中,受教即是營福,先須自行,然後化他。

    三昧業者,即習禅定,并屬福業。

    三昧亦雲三摩提、三摩缽底,或翻為定,或翻等持。

    三中,如法謂合法律,非法反之。

    四中,蹑前第二以顯此文。

    二輪、兩儀,喻其必具。

    五中,因果盡然,通論一切。

    驗今奉教,必不虛因。

    文雲唐捐,猶言虛棄。

    六中,資若訓助,即屬二師;或訓取者,即屬弟子。

     就初段中,汝已受戒者,總明受體也。

    白四如法者,結成教法也。

    得處所者,在作法界内,非自然也。

    和尚如法者,明根本師入戒緣也。

    阿阇梨者,即受、時二師,非下所問也。

    衆僧具足滿者,結成支證,不謬受也。

    并為人、法、僧界四緣周具,形終奉持,不慮妄受,總結付之,幸依行也。

     别釋中,初科,牒釋六句。

    初是受人,即含體相資緣,事如法也;二、法;三、處;和尚已下三段,并是僧收支證,支猶共也。

    并下,總結四緣,人即是事。

     至時随機,可唯此盡立法以為語端,未必謹誦也。

     後結示中,上二句教增損,下二句示前文。

     二、弟子日;三、時下,明師資相攝法。

    略舉其緻,餘廣如鈔。

     後起随行明二師中,初科略舉其緻,即示注文;指如鈔者,即師資篇。

     就分為二:初本師和尚,明相攝法;後請依止下,顯事緣有障,更須師他。

     次科事緣有障,即命終、休道、遠去等。

     所以受後即明二師者,以創奉大法但有願心,至于萬行亘周前境,有緣乖法罪即自科,不以無知謂免咎責,唯除便利餘并須問,故于此明恐怠慢也。

     三中,徴釋以申教意。

    初叙受體,至下,次明随行互遍也。

    律制唯除次小便利,一切并須白師。

     二、請依止中,緣明離違,遂造非法,教須别請,用補和尚故也。

     次請依止釋緣中,離收命終休道,違即決意出界,或可二字并該三緣。

     所以五夏有知,聽離依止者,據教相也。

    律中五分成立,乃免從他者,據行體也。

    各有其緻,不矛盾也。

     釋法中,初科。

    律有兩文,乍似言乖,故約教行以分;依知趣合,故不矛盾。

    五分,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法成身,故名為分。

     具德中,言知犯者,作過緣成也;知不犯者,識治能也;知輕者,下四聚也;知重者,上二篇也;委識名種,知練相壯,無纖亂也。

     簡德,初科。

    簡解中,犯等四種,并見律文,非學不了,故制委識。

    犯、不犯通該篇聚,輕、重局分上下,名、種、相三,如忏篇分别。

     重十歲者,俗年壯室,志幹成立,随所處斷,善離羅網。

     簡年中以二十受戒,今滿十歲,即是三十,故曰壯室。

    禮雲:三十壯有室。

    志幹成立,謂有節也。

    處斷離過,言其方能也。

     無德不依者,依在欽重,誠由行解,累負人情,義無歸向,故雖專獨,非罪緣也。

     無德中,初叙可依;累下,示不可依。

    若作,若作上聲,則數為非義;若作去呼,則自不清白,并負弟子依賴之情。

    專獨非罪,謂無師時,許不依止故。

     二、就尼受,分文為二,即标受也。

     就初标緣,釋名如文。

    摩是天音,此雲為母。

    重尼稱者,以愛道為尼之先,即佛之母,故預同類相從為摩,如此世中皇姨、皇舅之類也。

     第二,尼法釋标中。

    初科如文。

    即指善見佛呼愛道人,遂法之預廁也(注中魔字寫誤)。

    如下,舉例。

    皇即訓大,父母之族,尊故稱之。

     文列儀式不便者,以男女染污,生議之先,依位列之,便屢接形,故割三衆,次沙彌後。

     次科,即智論文。

    依位列者,謂依五衆次第,則男女相間,似于匹對,招世譏嫌,故雲便屢接形。

    屢,猶近也;接形,謂男女交參。

     引愛道經者,以禀質輕懦,情智近局,若不制依,喜随飄蕩。

    故八敬之始,并得戒之緣,準法敬之,法還千載,深知機矣。

     三中,初叙報劣。

    若下,次顯須依。

    飄蕩,即放逸無拘。

    故下,三、彰益。

    八敬始者,最初愛道,因之發戒,法還千載。

    善見雲:若度女人,正法減半,佛令傳敬。

    若能受行,還複千載。

    深知機者,美佛權巧也。

     就後受中,依衆分三。

     釋受标中,言依衆者,尼三衆。

     初授下衆法,同上不出。

     列釋,初科,下衆沙彌尼受法,同前僧中,故略不出。

     二、就六法:初、式叉者,學也;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