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六

關燈
初釋蟻子。

    舉偏多者,人易識故。

    曾見等者,示教制之量,肉眼見故。

    大集極細,天眼可見,則非教制。

    文下,釋非藥,謂毒藥也。

    若下,釋厭禱。

    符祝,謂書符咒祝。

    憑托鬼神,謂假他興害,喻舉針缺,可比棄物也。

     四、妄語中,分亦同初。

     不得戲笑者,掉慢欺人也。

    雖是非重,能為後習。

    非真實者,不證得也。

    非己有者,說他所證也。

    得解脫者,八解脫也。

    定謂四禅。

    空者,無色也。

    天神來供,有何故重?以濫聖德,感異供故。

     妄語。

    釋相中。

    初釋總舉戲笑。

    律中,小妄犯提,戲笑犯吉。

    鈔雲:以非言說之軌儀。

    非下,釋重相。

    說他所證,假他表己,以诳于人。

    八解脫者:一、内有色相外觀色(謂修不淨觀,觀白骨存身内骨人,故雲内有色。

    又不壞外色,故雲外觀色。

    此位在初禅);二、内無色相外觀色(謂入二禅故,壞滅内骨人,故無色。

    猶觀外不淨相,故外觀色);三、淨身作證,淨謂緣淨(除外不淨相,但于定中練清淨色,故名緣淨。

    以無著心受三禅樂,故名身作證);四、虛空處(或前三背舍,一心緣無邊虛空而入定,即觀此定依陰、界、入,故有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着);五、識處(謂舍虛空處,一心緣識入定。

    餘如上說);六、無所有處(謂舍二處,一心緣無所有入定。

    餘同上);七、非有想非無想(謂舍無所有處,緣非有非無處入定。

    餘同上);八、滅愛受想(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以患厭散亂心入定,證涅槃故)。

    此八通名背舍。

    智論雲:背是淨潔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

    若發真無漏慧,斷三界結業盡,即名八解脫也。

    四禅、四空,雖通凡法,聖道所由,故成大妄。

    天供濫聖,義亦同之。

     譬如大石者,實言全行,虛說難反,如箭離弦,不可追之。

    石分二分,義相似也。

     釋:喻中虛說難反,謂一發于口,悔不可複,箭離弦者,喻有同也。

     有人說相,依文謹誦,如前羯磨;今解不爾,須識機變,不定依言,随義述盡,令前解也。

     斥古中,初科。

    初示執文。

    如前羯磨,謂同白四,不可增損。

    今下,次顯今意。

    廣略随宜,開解為本。

     有人行事,十人登壇,随人說相,一一誡語。

    今解羯磨加法,随緣至三,示相誨約,任時前後,不專局也。

    縱不說相,可返失戒,但乖法耳。

     次科。

    初叙非。

    十人登壇,謂受戒者。

    随人說者,謂随竟别說。

    趣舉十人,餘多亦爾。

    理雖無害,事成煩重。

    今下,顯正。

    羯磨加被,尚開三人,說相誡約,義無專局,意令受竟都集說之。

    然說相誡約,非正受緣,不說無害,止是違教,故雲縱不等。

     上四,止持作為犯矣。

     結中,止對惡緣,制不許作,故作成犯;止、作相翻,持犯見矣。

     次明作持,前義後釋。

     義分五門:一、列數釋名,諸依自異;二、約衆行;三、制意;四、依次第;五、明開遮。

     作持義說中,初科諸依自異,即下三種四依不同。

     初門列數可知。

     次科初文,列數如文,故雲可知。

     所言依者,四為他仗,故鹹言依也。

     釋名中,但示依名,别相如後。

     或就人分,如涅槃說:有人出世,具煩惱性等是也。

    然是非難識,魔或能作,故又須立法四依也。

    故經中說:依法不依人,乃至不依不了義經。

    故涅槃雲:佛說波旬說,雲何分别知?故以教分畜八不淨,自手作食,如是得者,非佛所說。

    廣文如彼。

    今所分别,當行四依,一切出家無不崇之以為本也。

     辨異中,初明人四依。

    引經示者,彼具雲:有人出世,具煩惱性,少欲知足,乃至正定、正慧、無戲論等。

    不妨未斷煩惱為初依(即内凡人,由未斷惑,故具煩惱),須斯二果為二依,那含為三依,羅漢為四依。

    斯皆大權,示聲聞像,出世弘法,為物所依。

    然下,次明法四依。

    是非難辨者,謂恐滅後魔說亂真,故立四法,令驗邪正。

    經中亦即涅槃,文舉後二:初雲依義不依語,二、依智不依識。

    下引經文以明立意。

    波旬,即惡魔通号。

    以教分者,教即是法。

    畜不淨手作食,佛并制斷。

    反言得者,即是魔說。

    今時比丘談禅講教,輕侮戒律,自尊所學,作惡無恥,壞亂正法,積畜不淨,恣淫怒癡,口腹累之,未異鄙俗。

    當知此輩即是魔鬼,化作比丘,引無量人入阿鼻獄。

    般若、楞嚴衆經明說,今正是時。

    邪師滿世,凡為學者,得不擇欤?上是泛列。

    今下,次示今文。

    一切之言,通收一化,皆須崇奉。

     二、約衆行兩法,用攝諸依者,如來說法,大分為二。

     一行法依,即四依八正是也。

    凡欲懷道,身心所履,必有所憑,故立四八生行之範。

    然則身口所待,必假緣須,心神迷倒,義當将導。

    故出道所因,良有以也。

     第二行法中,初示相,凡下顯意。

    身心所憑,身憑四依,心憑八正。

    範即是法,然下别配。

    初二句四依配身,次二句八正配心。

    導引也下二句,結上兩法相藉之意。

     二、衆法依。

    謂說戒、羯磨,理必同遵,方成匡化;遠通末代,衆别齊益,是正法也。

     衆法中,說戒局半月常行,羯磨通一切僧事,二種攝僧,通号衆法。

    理下四句,即示四益:一、攝衆和同,二、糾正佛法,三、維持久住,四、被物無遺。

     三、立四意者,依法雖四,位分為二,謂内外兩資,以明知足。

     初、就外資立二依者。

    有待之形,假資方立。

    無衣障形,四大交損,何能修道?是以前明糞衣知足,以障形苦,修道假處,故須第二樹下安坐。

     第三門,正明外資中,初總舉;有下,别釋。

    初明糞衣交俱也;修下,次明樹下。

     上雖外形支立,然有饑虛,無由進業,故約内資明乞食法。

    若身康健,前三足充,必病在身,懷苦妨道,故次第四明服陳藥。

     内資中,初叙乞食;若下,次明腐藥,陳謂陳舊。

     是以涅槃具顯治本,故彼文雲:出家之人有四種病,由是不得四所門果,為有衣欲乃至為有欲,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乞食、樹下坐,身心寂靜,治有惡欲,故名四聖行也。

     引證涅槃中引文。

    前出四病。

    四沙門即四聖道。

    文舉衣有二欲,乃至中略食欲、住處欲。

    欲即貪欲,滞着為病。

    有下,次示四藥,即是四依。

    第四與律不同。

    有惡欲,謂執世相為實,貪利追求等,故雲惡欲。

    即以身心寂靜治之,一切聖人由茲得道,故雲聖種。

     雜心大同,依前四欲,轉雲愛取,謂因衣生愛,乞食卧具生愛,因有無生愛者,愛斷滅故,除上及此,餘名有愛,随次對治,立四聖種。

     雜心。

    初句示同。

    依下,正引。

    初示病。

    轉即改轉,愛、取即欲,語少異耳。

    乞食是藥,那列病中?必應乞好而制乞粗,或可乞合作已,論文寫誤。

    第四,論雲因有無有生愛(有無愛謂執斷空,有有愛謂執世相),即斷、常兩見。

    愛斷滅者,着邪空也。

    除上即衣、食處,及此即斷滅。

    此四之外,諸所有法,皆名有愛。

    随下,示藥。

    亦以寂靜治第四病。

     問:涅槃雜心,何不立藥?答:乞食攝故,又不常須,故不别立。

     初問中。

    上引經論不立腐藥,與律全異,故問決之。

    答有二釋,并雜心文。

    初釋,彼雲依乞食攝藥故。

    又下,次釋,彼雲又不一切時故,藥不别立(有病則用,不當須故)。

     問:為知足立種,為少欲耶?答:雜心雲:知足現在境起,故立聖種;少欲未來處起,故知現在不取一錢難,未來舍輪王易也。

    即涅槃雲:于未得财不生貪,故雲知足也。

     次問:少欲、知足二法差别,今此四依為何而立?答中,初正答。

    知足現境起,對有不貪故;少欲未來起,對無不求故。

    論雲:知足立聖種,非少欲故。

    故下,比校二行難易。

    今依難立,則知行勝。

    引涅槃證未得财,即現在境,但未入手,故雲未得。

     所言體者,就前境論,四塵也;依毗昙,八微也;就内心論,無貪善根性;約眷屬論,善五陰性也。

     出體中。

    初标。

    就下,釋,有二。

    初約境。

    色塵該四境,香味收食藥。

    觸塵有通别,通并觸對,别但收衣樹。

    毗昙有部雜心,俱舍并明八微。

    謂四塵各起于極微,故有四微。

    四塵之粗,假四微所成,故通名八微。

    就下,次約心者,心即是行。

    雜心雲:聖種何等性?答:無貪善根性(即三善根)。

    約眷屬論,善五陰性(無貪善根是行,陰是主,餘四陰共成此行,故雲眷屬也)。

     四、明次第。

     衣則無時不須,資身最要,理先明之。

    既得覆形,内惱須濟,故次乞食。

    身雖得立,威儀須托,故第三明樹下坐。

    無病三足,病起不救,則無治能,故立腐藥為第四也。

     第四,正釋中,蹑前起後,次第相由,尋文易見。

     此就受用行之次第,一人具四,不同頭陀,機教列相,多人方具也。

    如離坐為五,不可分身,則可知也。

     對簡中。

    初指前。

    不下,簡異。

    恐謂同彼十二頭陀,故特點之。

    機教列相,謂因機設教。

    離坐為五。

    鈔雲:于處立五:一、蘭若,二、塳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随坐。

    此明多人各行之行,豈可一身而分五處?(離衣為二:糞衣、三衣。

    離食為四:乞食、一抟、一坐,不作餘食。

    威儀有一,謂常坐也。

    不通并行,例亦如上。

    ) 五、明開遮者。

     良由大聖識達根性,稱機授藥,報力增上,制前四法,即有資身,長道獲益。

    中下力劣,事假衆緣,若不開聽着施衣等,則有退道,甯堪涉苦?若唯制者,報劣絕分;若唯開者,上行慢求。

    由有開遮,三人通備,皆能會正,故曰聖種。

     第五門,正法中,初科。

    初叙聖意。

    報下,次明開遮。

    遮即是制。

    初叙四制,專被上根。

    中下,次明四開,即攝中下二根。

    且舉施衣,餘三類說。

    若下,三、明二教相成,不可阙一。

    備合作被,會正即證果。

     是知聖說具四種義:一、慈心益物,二、稱機設藥,三、善達開遮。

    非但開于中、下服諸好衣,亦開上士有病及無糞衣聽受施服。

    由本通道,故有斯開。

    故雜心雲:若僧和合,令超升、離生、得果、漏盡、坐禅、學問、思惟業生。

    餘之三依,例此可比。

    四者,佛說乞食等四,能生道緣;正語等八,能生道因。

    稱法而談,無謬濫過。

     次科,初總舉。

    一下,别列。

    初是本誓,二即鑒機,三能達教。

    一開已後,通被三根。

    仍引雜心,顯示開聽,必須存道。

    僧和無诤,容可進道。

    得果對超升,漏盡對離生。

    上舉施衣,餘三有開,意不殊此。

    四即彰益。

    四依資道,故得名緣;八正修心,故雲道因。

     調達效佛,乃說五法,唯制不開,謂納衣、乞食、樹下、不食酥鹽等也。

    一則不具四義,如上反說。

    二則颠倒說法,令堕邪見,謂語業八為道緣,乞食等五說為道因,逾于八正。

    廣說相似,惑亂正依,緻令愚叢猶學此道,即調達部也。

     邪法中,初叙立法。

    調達,具雲提婆達多,此雲天熱。

    生時諸天心熱惱故,立邪三寶,破佛正法。

    五法,即法寶也。

    酥鹽,以酥脂煮鹽,彼為珍味故。

    而言等者,等取魚肉。

    一下,次顯過。

    不具四義:一、無慈心;二、不識機;三、不曉教;四、無利益。

    二、颠倒說法,以因為緣。

    以緣為因,即用五法以貶八正也。

    逾,過也。

    相似者,五中,前三名相似語,後二為妄語。

    愚叢猶學,至今西竺尚有遺風。

     故雜心中,若言五法是,八正非者,則地神唱生,乃至三千世界盡佛化境,禅誦不行。

    餘如戒本疏說。

     次科,初明破正已成,人所信故。

    則下,次明法輪不轉。

    禅誦即觀法。

    鼻柰耶雲:諸佛常法,食時僧破,至暮還複,中間人天無悟道者。

    故雲不行。

    餘下,指略,即破僧戒,宜自尋之。

     就文為二:初緣,後相。

     緣中,初先與依,由厭本習,故開後授。

    據此依理,本存道業,庸疏未委,故前誨約;恐後退沒,知初戒故,不徒然也。

     二、就文釋緣中,注文兩段:初先與依,釋初制緣;由下二句,釋後授緣。

    由厭本習,欲令外道不反道故。

    據下,示制意。

    依理,謂立四依之理道。

    庸疏,即鈍機。

    退後知初,追本不舍故。

     二、就體相中,初标舉宗本;比丘依糞掃衣下,方列四相。

     所以止作二持,并前标如來三号者,略示非邪,大聖親誡,故同舉之,令重教依行,必無怠縱故也。

     次體相标舉中。

    初文微意,兼通前後。

    略下,總釋。

    示非邪者,外道、調達皆立依法故;無怠縱者,不輕犯故。

     文雲:依此得出家者,離有為也;受具戒者,登無願也;成比丘法,同聖儀也。

     次科,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