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五

關燈
是以用時必兼二業。

    故知作俱未必有從用,從用其必兼作俱。

    莫非具此二心,緻使業随心發。

    然下随心,本據定慧。

    此雲惡念未絕,乃是随義明之。

    故下,指例。

    上明八業,且據全具為言。

    須知業理随念不定,故雲知有無也。

    且今受體,初具作俱,形俱同起,亦有要期。

    須師秉法,即是助緣;能牽後習,亦即随心。

    若論随行作俱,定有互造、教他、異緣、助緣、衣缽、資具,事在縱用,功成不滅,莫非随心。

    如是類舉,多少可見。

     八者、随心無作入定,慧心無作常起; 八中,即明定慧心中所發無作。

    兩宗不同,故須并出。

    初釋随定慧者,入定發慧則有,出則皆無。

     如成論雲:有人言:入定、入道,有禅、無漏律儀,出定則無。

    是事雲何?論雲:出入常有,常不為惡,善心轉勝。

    何以然耶?有人計:背支入本,背粗向細,得發無作;入支向粗,不發無作。

    今解不然。

    出入常有,雖在事亂,無作不失。

    今言随心者,不随定慧,随生死心,恒有無作;入無餘已,則無業也。

    别脫不爾,随形非心。

    故經雲初果生惡國,道力無惡業是矣。

     成論四節。

    初牒異宗以問。

    論下,立義相反。

    出入常有者,不局入定入道也。

    何下,重徴所以。

    初徴。

    有下,釋,又二。

    初叙他計。

    背支入本等,戒禁身口為支,定慧治心為本。

    淨戒不住,故名背支;而得禅定,故雲入本。

    背粗向細,如初禅為粗,二禅為細,乃至四禅四空,疊論粗細,次第漸深,以論背入。

    出定住戒,為背本入支;出深住淺,為背細向粗。

    入有出無,其相如此。

    今下,示正義,又四。

    初破執。

    今下,正釋。

    随生死者,死此生彼,恒不失故。

    入下,示盡處。

    謂化火焚身,入無餘依涅槃,身淪空寂,此時方無,爾前恒有,故名随心。

    别下,揀别。

    脫故下,引經證。

    即涅槃說初果生殺羊家,父令殺羊,乃牽羊與刀,閉之一室,竟不肯殺,以至自盡。

    此由宿生道定戒力,可證随生死心也。

     二、明受随同異,就分為三:一、釋兩名,二、分戒善,三、辨同異。

     初中。

     問曰:何名受随? 第二,受随同異,總問兩名,欲知其義。

     答曰:言受戒者,創發要期,緣集成具,納法在心,名之為受。

    即此受體,能防非義,故名為戒。

    謂壇場起願,許欲攝持,未有行也。

     釋受名中,初釋受義。

    要期是心,緣集即境,納法在心,即心境相應。

    即下,次示戒義。

    謂下,結斷分齊。

     既作願已,盡形已來,随有戒境,皆即警察護持,無妄毀失,與願心齊。

    因此所行,故名随戒。

    受局淨法,兼染不成;随通持犯,皆依受故。

     釋随名中,初叙戒義。

    警察即能防,護持即能持,無妄即能憶。

    與下,次示随義。

    因下,合名。

    受下,雙判通局。

     問:願行相依,猶如輪翅,持可順受,犯豈名随?答:随有兩種,持犯乃異,俱從受後而生。

    行兼善惡,皆由受故相從,目之為随戒也。

     問中,難前随中通犯,車輪、鳥翅兩不可虧,可喻願行必須相副?答中,順違雖異,通望本受,俱名随戒。

     二、明戒善者。

     問:受後依持,順本名戒;不持有犯,應非戒也。

    如何通解,總名随戒? 次分善戒,初問,意亦同前,但義未盡,故複委示。

     答:如前相領,不應緻問。

    随有四種:一者專精不犯随,此随順本受;二者犯已能悔随,此随分違受,以初篇犯忏不複本故也;三者無心護持随,此随無行用,雖于境未犯,有違學教故;四者能犯無悔随,此随全缺行,雖與受相違,因受有犯故。

    是以受後行無。

    問:持與犯通名說随戒,莫不依受生相,從持犯戒? 答中。

    初斥難。

    随下,正通,又二。

    初列四随。

    前二是持:初、止持,二、作持。

    以能求悔,少分違受,若犯餘聚,忏複清淨,故舉學悔以顯分違。

    後二是犯:三、止犯,四、作犯。

    是下,次結名義。

    五字為句,大約同前。

     問:無作名者,可是戒收;受随二作,乃是後時緣護,但應名善,何得名戒? 次問中,通舉二作,而雲後時緣護,則局在随作,意以受作可名為戒,随作但名為善,故下雲豈白四時獨名為戒,此難受作不專戒名。

     答:如上已論,但戒是警心,始終緣具,願行成就,方名圓德,豈白四時,獨名為戒?要從始心,及終行副,皆符戒禁,順成受故,不名獨善,由境周統也。

     答中。

    初通示戒義。

    如上論者,即前善作始終分别中。

    始終之言,通收二作及二無作,無非警心,該周法界,不容少缺,故号圓德,名出了論。

    要下,正通來問。

    始心謂受作及終,行副即随作,順受故名戒,境周故非善。

     三、明二戒同異,就分為二:初解二作,後解二無作。

     就初二作,有五同、四異。

     何名二作?一者、受中作戒。

    如初請師及八緣相,第三羯磨未竟已前,運動方便,名之為作;即此作時,心防過境,名之為戒。

    二者、随中作戒。

    既受戒已,依境起行,為護受故,名之為随;于境起護,順本受願,名之為作。

    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對境持,故名戒也。

    已解二名。

     三、辨同異。

    二、作釋名中。

    初總徴。

    一下,列釋。

    初釋受作請師。

    及八緣者,及猶至也,謂至第八對衆問難。

    三羯磨,即正受時。

    運動名作,防過名戒。

    次釋随作中。

    起護名作,對持名戒。

    已下,通結。

     次明五同。

     一者名同,俱名作戒故。

     二義同,俱防非境。

     三體同俱,以色心故。

     四短同對,别彰時故。

     次五同中,第四雲對别彰時者,唯局色心運動之頃,不通餘時故。

     五狹同,唯約善性故。

     言四異者: 一者,總、别異。

    受作總斷,發心過境,普願遮防;随作别斷,以行約境生,境通色、心,不可緣盡心所及處,方有行生,即名此行,号之随作。

    以心不兩緣,境無頓現故也。

     四、異。

    初中。

    受作總斷,由心起願,可遍發故;随作别斷者,由行随境,不容并為故。

    境通色、心者,色通情、非情,心局有情。

     二、根條異,受為行本,随後而生,目為本也。

     三、懸對異。

    受始壇場,可即非現,但懸遮約故也。

    随作對境,起治嚴防,由其觀能,不為陵踐故也。

     三中,懸是受體,對即随行,可即非現謂未有非也,觀能謂對治力也,陵踐即是毀犯。

     四、一多異。

    受作心因,一品定也。

    若本下因,終至無學,更無增故。

    中、上二心,例之亦爾也。

    随作多品者,以境有優劣,心有濃淡,故随境對起心輕重,不妨本受一品常定。

    故心論雲羅漢下品戒,少年上品戒也。

     四中,受作一定,更無改故。

    上中下品,義不同時,随作對境,起心輕重。

    且如諸戒,人與非畜人有男女,黃形男女有尊卑、親非親等,随戒各别,心亦萬差。

    此中且據篇聚,大分三品,四重為上,殘等為中,吉羅為下,故雲多品。

    不下,簡濫,引據同前。

     問:所防三品異,能防戒一品,何能對敵防者? 問中何能對敵者,能少所多,不相等故。

     答:受起一品心,總斷諸惡意,心因既是一,無作故無三,所防罪雖差,非受獨能遣,要假随行心,故随過輕重,心還有優劣也。

     初答中,初叙能防唯一;所下,次明所防有三,随過輕重,即篇聚罪也。

     又解:起非雖異,防約在心,不妨重境,輕心能遣。

    自有吉羅,防猶數作。

    因斯以言,不可以輕重分心,妙以勤怠顯異。

    故使行人恒勤觀厭,刹那動念,即曉妄緣,曾不攝心。

    雖行重過,倒謂功德熾然不息,現可知也。

     次答中。

    初叙心罪有殊。

    重惡難犯而易離,吉羅易犯而難護。

    因下,約義以決。

    不以輕重分心,廢前義也;妙以勤怠顯異,示所立也。

    須分三品:恒觀為上品,中庸為中品,不攝為下品。

    勤觀之人,動念即曉,此明重心護輕也;不攝之人,犯重謂福,此明輕心慢重也。

    如知事互用、慈心教死、治塔拔草之例,世中目見,故雲可知。

     次解無作同異數齊。

     先解其相。

    何名受無作耶?即是行者,願于惑業斷相續意,無始妄習,随念難隔,故對強緣,希求業援,自發言誠,是其因也。

    僧緣加許,副遂情本,白四之期,動發戒業,業成志意,是其緣也。

    即此緣業,是行願本,名受無作。

    随無作者,刹那已後,随境對防,名作戒。

    作息業成,即名此業為随無作。

     次二無作釋名中,初句标示,何下列釋。

    初受無作,初徴。

    即下,次釋,又二。

    初叙開悟。

    故下,次明納法。

    仍分因緣,二法和合乃成受體。

    強緣即人法等境,希求即發心援護也。

    自發言者,即陳乞也。

    僧加許者,謂衆忍也。

    白四期者,即法就也。

    即下,結名體。

    次明随中。

    刹那後者,示分齊也。

    随業依作,故重舉作以明無作。

     今詳二業,初有五同。

     一名同俱,稱無作故,莫非是業,任運而起。

     二義同俱,防七非故。

     五、同中,初二可解。

     三體同如上三宗故。

     三中,指上三宗者,若實法宗,二并是色;若假名宗,二并非色非心;若後圓宗,二皆心種。

     四、敵對同。

    以受體形期,随非防過。

    為護體故,即名本體。

    有防非能,能實随行,行起護本,相依持也。

    随無作者,對非興治,與作齊等。

    此無作者,非是作俱無作也。

    謂起對防,即有善行,随體并生。

    作用既謝,此善常在,故名此業為随無作。

    與非對敵,故與受同。

     四中,初科。

    初明受體。

    據受無作,無防非能,而不能自防,故假随行。

    如戈予雖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敵,故雲相依持也。

    次明随中。

    初通示;此下,簡濫;謂下,顯相。

    準此對防,同時多業:一是本受無作,二即随中作俱,三即随行無作與非敵對。

     若同古師,言無作者,事息方有,此非對防,止是作戒。

    夫業有因,方成其果,豈可因謝,果忽何來?至理推求,俱涉言論。

    若道一時,則同名過;若雲前後,則無因過。

    如是互求,皆不可得,故強随俗,不無如上。

     次科。

    初叙古,如前已破。

    夫下,顯正。

    初斥非。

    至下,次遣執。

    至理推者,若約空理,則一切有為皆可破故;若約道理,則彼此所計皆不了故。

    涉言論者,容執诤故。

    同名過者,濫作俱故。

    無因過者,因果隔絕故。

    強随俗者,随順世谛,離執見故。

    指如上者,歸同時故。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發故,無作有強羸,随心則濃薄,業理亦澆淳也。

    依多論中,受一随多者,以彼宗中不通重故,止約随行通優劣也。

     五中。

    初用受體。

    本受許重增,一體有三品,謂初受是下,次增為中,複增為上。

    若但一增,則有二品;若本不增,亦止一品。

    随下,次明随行。

    如前随過,約心各分三品,故雲濃薄。

    業理即無作也。

    上準成論明同。

    依下,次引多論顯異。

    彼不立重受,仍自難曰:若爾,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對随行,不論受體是也。

     次明四異。

     初、總、别異。

    受但虛願,欲于萬境不造惡也。

    法界為量,可一念緣,豈非總發?随約實行,非頓唯漸,故别如上。

     四異中,初異可解。

     二、長短異。

    受體形期,懸拟防故,說之為長。

    随無作者,從行善生,與方便俱,心止則住,故名短也。

     二中,以随無作,與作同時故,心止則住。

    若爾,何以前雲此善常在?答:此望不複對防,前據已作不失。

    既不能防,則非随戒,但名為善;不同受體終身能防,由本期故。

     三、寬狹異。

    受體相續,至命終來,四心間起,本戒不失,故名寬也。

    随無作者,唯局善性,防非護本,彼惡、無記不順受故,義非說有,故名狹也。

     三中,四心通三性,三心無記,行分善惡。

    文中,受約四心,随簡三性,上下互舉耳。

     四根條異,如前二作,可以除疑。

     四中,指前受根随條,不殊二作故。

     次解大門第三,緣戒境心,且依二宗不同。

     三、緣境,即約四門以辨三世。

     初就當宗成論所陳有四:一、能緣心,二、所緣境,三、發戒相,四、約防非。

     初緣戒心,但約現在,念念雖謝,不無續起,即以此心為戒因本。

     成論中,能緣局現在,念念相續,即為業本。

     二、約戒境通緣三世。

    但有惡緣,皆作斷意,不爾非戒。

    何以明耶?如冤家境,雖終過去,得害死屍,非非過也;彼冤之子,是現在也;當生之非,為未來也。

    今欲成戒,要須普緣。

     二、所緣。

    初科。

    初約義示通。

    不爾,非戒。

    以境不盡,但名善故。

    何下,舉事顯相。

    父亡為過,子在為現,将後有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