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四

關燈
第六,唯明作戒,不說無作,故先标雲善作等。

    初解中。

    初文前判定;以下,釋所以。

    彼取業成,方得名戒。

     問:一切善作,盡是戒不?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

    自餘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

     問中,欲彰戒善别故。

    答中,初判今作戒。

    自下,次指餘泛善。

    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

    餘善反之,故不名戒。

     又解雲:始終通收,并作戒體。

    若唯一念,前緣不如,亦應感戒。

    然既不爾,故知通收。

    又身口色體,為發戒緣。

    身作色者,始終相續,為眼所見;口止之業,非耳所聞。

    若唯第三,當時無聲,應無口作,故知通緣。

    至三說滿,論家克取成就為言。

     次解立理中,初正立;若下,反質。

    初舉前緣不如難;又下,次約口作止息難;論下,通前論意,理無所妨。

     有人雲:唯第三法一念而得,不妨身相表口業故。

     覆救中,即前雲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此則顯有口作,還歸前義。

     今解:戒是有為,緣成緣法,不請不乞,後戒無從,理須如前通始終也。

    故光律師因立三喻:如麝,如輪,如獨樂也;桑揄,報色也;匠治,方便也;與繩俱轉,作戒也;廢繩獨轉,無作戒也。

    善生經中,亦同斯喻。

     今斷中,初叙法假緣,後戒即是無作。

    理下,正判克取。

    次師故下,引喻有三,但釋獨樂,今效配之。

    麝身如報色,割取如方便,以香熏物如作戒,香去氣在如無作。

    輪謂車輪,木體匠治,運動自轉,比上獨樂,合法可見。

    引此可證作戒通于始終。

    下指善生,即如前引,如人手執極香臭木是也。

    問:此明身口色聲,與成宗次師何異?答:前取相續,法入所收;此宗不立相續,唯歸前二所攝。

     上通為言,作、無作戒,俱色為體。

    故涅槃雲:戒有七種,從于身、口,有無作色。

    善生經雲:是十種法,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謂有莊嚴及成已者;或有作色無無作色,謂無方便及成已者。

    故薩婆多雲:初念戒色,第二念戒色等。

    故知俱色。

     明體相中,初科。

    初總示。

    六門簡辨,故雲通也。

    故下,引證。

    涅槃從身口者,即作色也。

    善生中釋雲莊嚴者,亦即方便,變其語耳。

    兩雲成已,即所發業。

    問:既有作色,那雲無方便耶?答:身口雖動,必加虔恪,有成業用,方名作業,故号莊嚴。

    苟非專克,雖徒運用,二戒俱無。

    即如上引手執木石,喻之可解。

    如多論雲:若輕浮心,但有教者,亦止空動,不發業性。

    準知作戒必取發業,不唯身口動作而已。

    婆論初念具兼作與無作,第二念但唯無作。

    故下一句,通結三文。

    二戒俱色,所據明矣。

     問:無作非對,複非可見,雲何名色?答:不以見對用,解于色礙,故名為色。

    無作雖非見對,然為四大造,更相障礙,據所可分,故名色也。

     問。

    答中,初難蹑前三色所判。

    答中,初立義。

    色具二義:一、對,二、礙。

    今此無作,具下一義。

    無下,釋成四大,謂地、水、火、風,有内外兩别,此即内四大也。

    俱舍名大種所造,大取廣遍義,種即因生義。

    即雜心雲:一切身口業是色性,因四大造故,由能造是礙。

    故所造業,身、色、口聲,善、惡、無記,體性各異,故雲更相障礙。

    曆然不混,故雲據所可分。

     問:無作是色,色即是礙,複對意根,即是障對,如何上言出三有對?答:障對有二義:一者、能所俱對色故,二者、能所兩緣俱障礙故。

    如眼唯見色,不聞聲故,名障礙有對。

    無作不爾,雖對意根,通緣非礙,色非色别,故非障對。

     次難問中,初二句承上答文。

    次二句蹑前三色中,判在法入,故對意根。

    即是障對者,障即是礙,雙括兩文,難前無對。

    答中,初泛叙對障。

    初義,五根是能,五塵為所,二并是色,此即對義也。

    次義,五根不能互緣,五塵不能互入,文舉眼根,餘四例爾,此即礙義也。

    無下,正通來難。

    雖對意根等者,能通而所礙,反上次義。

    意根通緣,落謝五塵,如前已說。

    色、非色别者,能心而所色,反上初義,故非障對。

    雙結兩非,故出有對也。

     三、列異執。

     自金河已後,名教互張,五部十八,随機而舉,各謂指南,皆通經論。

    年代綿遠,餘執漸離,唯婆多、正量、上座、大衆,斯之四宗,今盛西域。

    此方所傳四部,乃翻今時弘者,昙無德部、薩婆多部最為殷矣。

     三、列異執。

    法執中,初科為二。

    初叙西竺分宗。

    金河者,河中産閻浮金,故以為名。

    在拘屍城西北三四裡,西至娑羅林不遠,即如來入滅之處,謂佛滅已來也。

    名教互張,此句總舉四位分部。

    佛初滅度,迦葉結集,即分二部:一、上座部,窟内五百羅漢集者;二、大衆部,窟外千人集者。

    一百年後,分為五部;四百年後,分十八部(或二十部)。

    下雲餘執漸離,即五百部。

    随機舉者,推分派之由。

    各謂指南,明所見之異。

    皆通經論,示所宗也。

    綿即是長,婆多是五部之一,正量即十八中一,上座、大衆即根、本二部。

    此下,次明此方傳譯。

    初明翻度。

    言四部者,僧祇本部之一,十誦五分,四分即五部中三。

    今下,次示弘傳。

    二部最殷,即空、有二宗。

    殷即訓盛。

     然諸講士,偏競不倫,各尚學宗,鮮懷通量。

    自晉南遷,迄于陳世,釋門義府,多師成實。

    彼土傳律,偏弘十誦,以假名宗,出有部體。

    中原擾攘,聲教奔飛,元魏、高齊,大弘心論,便依多雜,出四分體。

     别示此方中,初科。

    初叙偏執。

    倫,等也。

    各尚學宗,黨所習也。

    鮮懷通量,無大見也。

    自下,次叙宗亂。

    初明南朝。

    古晉自宣帝至愍帝,凡七帝,皆都中原。

    至元帝渡江南,始鎮建業(即今金陵),凡十一帝。

    自此分東西兩晉,自東晉及宋、齊、梁、陳,并都江南,故雲南遷等。

    義府即學舍異名。

    彼弘十誦,乃準成論,立色為體。

    中下,次明北朝。

    中原即京兆。

    自西晉已來,分為十六國,故雲擾攘,即罹亂也。

    奔飛謂零替也。

    元魏、高齊,并都于彼。

    元是魏姓,簡曹魏拓?魏。

    高亦北齊之姓,簡南齊蕭氏。

    彼弘四分,乃依雜心多論,立非色心為體。

     後有碩學,通觀兩宗,雙出二體,各用開律。

     次科碩學者,美其通博,未知何人。

    此師即依成實出四分體,準多雜出十誦體,故雲通、觀兩宗等。

    前文定宗,即準此師。

     略叙其說,須得本緻。

    故法正部難曰:無作是色,何故雜心界品雲:無作雖非礙,以作是礙故,彼亦說為礙,如影随樹動?又業品雲:強質名為色,無作亦非色也。

     三中,初科。

    初二句标示。

    恐人不曉,諸宗颠亂,故略叙之,令知來緻。

    故下,引難。

    法正部即弘四分者,反據離心難彼有部,不合立色。

    界品既雲非礙,顯非是色。

    望作說礙,無作非礙,影随樹動,法喻可見。

    業品明雲非色,不足疑矣。

     彼部通曰:言無作非礙非色者,不同可見不可見有對色礙,故言非色非礙,非不是無對色礙。

    若聞無作雖非色礙,謂是非色礙者,即界品雲:過去色雖非礙,曾礙故;未來色當礙故;現在微塵雖非礙,衆微集則礙。

    豈以微塵不可觸,而得名非色?然則微塵是微色,即是微礙。

    故知非者,謂非粗現之色礙也。

     次科。

    初釋通前文。

    非礙非色,牒上兩文。

    有對色礙,謂五根、五塵;無對色礙,即法入假色。

    若下,引論反質,又三。

    初引文。

    彼三世色并雲非礙,不可執此便雲非色。

    豈以下,質謬。

    然下,顯正。

    粗現色者,如前十四、二十等。

    且明假宗引據之誤,必應實宗反用成論,避繁不引,故雲略叙耳。

     上明法執,次明迷執。

     迷執中,初科。

    問:二執何分?答:法執則出體依宗,文據參亂;迷執則出體差互,文義俱乖。

    莫不是己非他,并歸備計故也。

     如戒一受,願行須同,焉有受依假宗,随行實教?故神州一統約受,并誦四分之文;及論随行,皆依有部行學。

    非唯體相乖各,亦乃緩急随情。

    至于戒體,理事不同。

     列示中,初文。

    初叙受随。

    必同願行,即是受随異名。

    二戒相副,不當差互,故雲焉有等。

    故下,明此方參亂。

    神州一統,謂此方一統之内。

    以曹魏時,昙摩迦羅依四分宗,始行受戒。

    自此至今,天下同遵。

    他部雖翻,未聞有用,但制行受,未有廣律。

    至姚秦時,先譯十誦,人即依承,後翻四分,置而不用。

    至元魏法聰,首講四分,人猶執舊,故多依有部也。

    體相乖各,行不副願也。

    緩急随情,教不歸一也。

    上取宗亂。

    至下,次标體乖。

    理事不同者,初師依理,餘皆約事。

     如昔光師依理明體,謂此聖法能為道務,如鈔所顯。

     正列中。

    光師,即元魏慧光律師。

    依理者,言理有二:一者,大乘實理,即常住真心,不生滅性;二者,小乘權理,即生空真如,生滅盡處。

    但雲依理,為依何理?又戒由造作發生,理是天然本爾。

    又戒是緣生,理本無生。

    若雲此法能為道務者,且法是能趣,道是所證。

    今明法體,而乃遠取所證之理,即今法體為是何物耶?今之禅講,多堕此見,狂簡斐然,何足議也?指如鈔者,即标宗随相明戒法中。

     齊末立體,即受五緣,由此體具,便感前法,此則說緣為體。

     次齊末者,即高齊法願律師。

    五緣,即能受人等五種總緣。

    此五乃能成之緣,戒業是所感之法。

    今若指緣為體,所感前法,為是何物。

    光師求之甚遠,願師取之太近。

    中間法體,杳然莫知。

    豈非業理幽微,非常情之所測乎。

     河北魏部,雖依法數,正解四分,偏廣多宗。

     三中,魏部即今魏府,法數謂法相名數,宗部各殊。

    然彼諸師名數,乃依四分出體,反用多宗,即用色為假宗體也。

     江南晉師,崇尚成實,依論出體,用通十誦。

     四中,晉師即東晉已來傳弘之者,依成實論出十誦體,即用非色非心為有部體也。

     斯并宗骨颠倒,理味差僻,摘揣過濫,何可勝言。

     總責中,宗骨颠倒,即後二師;理味差僻,即前二師。

    或可四師并具二過,不唯此二,過濫尤多。

    如上略述,故不勝言。

    唐朝懷素,還依有部,立色為體。

    近世霅川嶽師,融會假實,以為一見,乃謂成論非色非心,還即是色。

    鈔文既雲非塵大之色,明知是細色耳。

    且空有兩宗,豎義立體,疊互斥奪,矢石相反,如何和會,以為一見?若體不異,何用分宗?又但妄雲細色,不知細色是何等物?問:彼據天台妙玄雲:成論人雲:色是無教法,不至無色界。

    豈非成宗自召為名?答:此乃成論諸師牒難有宗之語,謂若以色為無教,則應不至無色界。

    無教既至彼天,則顯非色明矣。

    不究本文,妄引為據,聾瞽來學,為害甚極。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