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四

關燈
作者是色、心,無作、非色、心;二、作者初緣,無作、後業;三、作是運動,無作、非故。

    如是長短、強弱,性不均通,理不三合。

    故律中慈、瞋五句,無第三者,可以類說。

    此約體論,唯斯二戒,對彼所防,如上廣說。

     答中,必應他師有立此句,故标今解。

    初立義。

    名雖可立,體無合理,故雲不可。

    一下,次顯别,有三:一、即自性别,二、謂起時别,三、即體相别。

    長短強弱等,結上三别。

    無作長強,作則短弱均和也。

    故下,引類,即增一文。

    彼雲:有五句語,無第三句(即舉罪五德):一、時非時,此句無第三句;二、實與不實,三、損減利益,四、粗犷柔和,五、嗔恚慈心,并無第三句。

    謂二種性别,不可立第三合句也。

    此下,結示所立。

    此約體論,謂能防受體,無出此二。

    所防無量,文見前答。

     二、引證門 如涅槃雲:戒有二種,謂作、無作。

    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是則名為戒不具足。

     引證中,涅槃唯具作,不具無作,謂輕浮心受者。

     又善生雲:是十種法,或有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如人手執極香臭木。

     善生中,初示有無。

    十種法,即十業道。

    如下,舉喻。

    極香臭物,喻善惡業。

    手執,喻作色。

    放物有餘香臭,即喻無作色。

    木,喻無記業,但有執持而無餘氣。

    對合,可見。

     又心論雲:第三羯磨,一刹那頃,作及無作,是名根本業道。

     心論中,一刹那時,作戒滿足,無作發現根本業者,望前後方便為言。

    彼雲:如沙彌受具、入戒場、禮僧、求和尚,乃至第二羯磨,皆是方便。

    即接今文。

    又雲:次說四依,乃至身口所作及無作,是名為後。

     如是多文,證唯有二。

     結示中,準上善生,二并是色,有宗所計,今但取證唯二之意。

     三、解名義者,就分為三,即作、無作戒也。

     名義标中,作、無作是别名,戒即通名,該上二故。

     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營為,名之為作。

    如陶家輪,動轉之初,故心論雲:作者身動,身方便也。

     作中,初示名義。

    如下,舉況。

    陶家謂範土之師以輪旋物,輪喻報身,動轉喻作。

    故下,引證。

    身是報色,動身方便即是造作,所謂方便色也。

     言無作者,身動滅已,與餘識俱,是法随生,故名無作。

    如成論無作品雲: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故曰也。

     無作中,初示名義。

    身動滅者,作戒謝也。

    餘識即四心識:受、想、行。

    望前作戒行心,故雲餘也。

    法随生者,非由造作,常自增長故。

    如下,引證。

    彼論問曰:何法名無作?因下,即答。

    因心生者,推本作也。

    睡眠即無記中,善、惡亦然,故雲等也。

     用斯兩法,并有懸防禁非之義,齊名為戒。

     釋戒中,初科懸防,對未來禁,非止現起。

     戒之通名,實兼善惡。

    且就善生,約為五義:一、言制者,能斷諸惡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惡故;三、名清涼,遮煩惱熱故;四、名為上,至無上道故;五、名為學,調諸根智故。

    雖有五釋,并從義用為名也。

    涅槃所解,如上初通。

    故雲戒者,直是遮制惡法。

    若不作惡,是名持戒。

    如上受緣,已略解釋。

    又如心論,初念無作七種名,後諸無作五種名,廣如常說。

     次科。

    初示通名。

    且下,次引釋。

    三段并約善戒,故雲且就等。

    善生五名:初約教,二據性,三從用,四取果,五約行。

    并從義用,未能诠體,故涅槃中如初。

    通者,即制義也。

    指受緣者,即釋篇目中心。

    論中彼曰:波羅提木叉作時,即彼刹那無作,凡有七種名(作時、刹那,即三法竟,初意也):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防護惡故);二、入七衆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于一切衆生所得故,即别解脫戒也);三、善作,故名妙行(得愛果故);四、思願道,故名業道(思願從彼道轉故);五、彼最初随順解脫,故名波羅提木叉(随一切衆生慈心得故);六、名業,業者作所起故(是言思者不然,說波羅提木叉故,以此當知亦非後三業道);七、名屍羅,屍羅者淳善義(不起害心故)。

    後諸無作五種名(謂第二念去,終盡一形,故雲諸也)。

    除波羅提木叉者,非前故(除第五,非最初故);除業道者,在起業思後故(除第四也)。

    廣如常說,即上所引是也。

     今核戒字,乃當警也。

    預約未然之言,字是俗有,還須随俗,用通道訓。

    古曰防非,不無其緻。

     三中。

    初示名義。

    核,推也。

    警即警寤。

    常自預覺,不使臨境有迷,故雲預約未然。

    然猶形也。

    前取禁義,即通善惡;此唯局善,且從一相。

    字下,明取字書之意。

    古曰防非,亦如前引,頗符警義,故此與之。

     四、出戒體。

     問: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傳解雲: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

     四、明業體。

    初問中。

    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欲警學者,故發是問。

    答中。

    雲相傳者,承古所解,舉果目因。

    以其能通聖道,故鈔雲就已成為言,名為聖法;複令受者不自輕,故鈔雲知自身心懷佩聖法等。

     問曰:其相如何?答:法體沉隐,非易言彰。

    經論所談,深有遠緻。

    故諸戒論,盛顯行途。

    至于業理,削而不述。

    今叙其緻,略為四門:一、明教宗,二、陳體狀,三、列異執,四、顯正義。

     次問。

    前但示名,未顯體相,故伸此問,發起開章。

    答中,初叙難。

    明業理虛玄,非耳目所屬,故雲沉隐等。

    凡論通兩藏,通經之論,謂之經論。

    善惡業理,彼宗所談,即後所引成實、毗昙、雜心、俱舍等。

    深有遠緻,謂理緻幽遠,如下自陳。

    通律之論,則名戒論,如多論、善見、毗尼母、摩得伽。

    此等多明持犯之相,故雲盛顯行途。

    業理不述,以非宗故。

    今下,分章。

    自昔辨體,教宗紊亂,故先須定宗。

    宗旨既分,依宗出體,故次陳體狀。

    宗體既顯,須辨是非。

    既了昔非,方申正義。

    四門始末,次第相由。

     初門中。

     問:經論明體,其相不同;四分一宗,當須定指? 初門問中,上二句通示諸部差别,下二句别推本部所宗。

     答:首題所出,可不知耶?此方盛弘假、實二解。

    成論所辨,正通四分昙無德宗;雜心、俱舍,乃解十誦薩婆多宗。

     答中。

    初略指今宗。

    羯磨首标昙無德部,自可知故。

    此下,次對辨假實。

    小教入道,不出四宗:一、空,二、有,三、雙,亦四、雙非。

    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

    言假宗者,彼明諸法緣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

    又深取大乘空義,故名經部師。

    實法宗者,彼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陰、界、入等并是實有,亦名一切有宗,亦即毗昙部。

     故律明色,眼識能見,異于毗昙根能見也。

    諸有結、正,并問何心,故雲造善見三業?當審觀其意,不同彼宗身、口七業,皆是色中有損益故,餘不具出。

     次科有二。

    初明根、識異。

    四分且舉眼根,餘根皆爾。

    既推心、識有所分别,則顯通深,但不談七、八與大異耳。

    毗昙不爾,既不推心,故唯根見。

    眼、耳、鼻等為浮塵根,見、聞、覺、知即勝義根。

    二皆是色,唯意是心。

    諸下,次明結、犯異。

    結正,即結篇聚正罪。

    律中:凡比丘犯過,問佛求決。

    佛問:汝以何心犯?有心則斷成犯,無心則雲不犯。

    此明兩犯由心也。

    故下,即律序偈。

    雖具三業,主在于意,故偏審之。

    彼雲備具三種業,則通于持、犯。

    今此易之,且據二持為言。

    彼宗不爾,七支并判色聚所收,故雲皆是。

    色中,即雜心。

    雲色者,一切身、口業是色性,因四大故。

    有損益者,示彼所計。

    如善戒,持則體肥,犯則戒羸;罪業,造則更增,忏則除滅。

    由有此義,故立為色。

    如上雜心,因四大者,亦彼所計。

    能造是色,所造亦然。

    彼宗立色,不出斯二。

    下指餘者,如後五義,顯示分通,全乖小道,此且略之。

     二、陳體狀 體謂業體,正是戒法所依本也。

    經論所談善惡,業者名也;今述作無作者,業之體也。

    混名從體,一也;離實談名,異也。

     第二、定名體中。

    初示體相。

    思願要緣,攬法成業。

    故塵沙戒法為能依,業體無作為所依也。

    經下,次會名體。

    諸論明善惡業即作無作之名,作無作即善惡業之體。

    作與無作,二俱名業。

    業名是通,作無作别,混名從體。

    一者,名體相即,故離實談名;異者,名體兩分,故混猶攝也。

     多論陳體,教無教也;成實雜心,作無作也。

    皆略名铨體,義說動靜,而難顯其相,如諸塵也。

    今且依俙如論,兩傳寄之取狀。

     次指體中。

    初示諸文。

    多論教無教義,篇首已釋。

    俱舍名為表無表者,取表示義。

    雜心體同多宗,名濫成實。

    略名謂不論善惡業也,诠體謂唯明作無作也。

    動即是作,靜即無作。

    如諸塵者,取相類也。

    心論雲:七極微成一阿耨(彼最細色,天眼能見。

    阿耨翻無上),七阿耨為一銅上塵,七銅塵為一水上塵,七水塵為一兔毫上塵,七兔毫塵為一羊毛上塵,七羊毛塵成一牛毛上塵,七牛毛塵成一向遊塵(應是戶向中飛塵),七向遊塵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麥等。

    今下,标。

    今釋依俙隐約之貌。

    相既難顯,且寄兩宗之論;出其相狀,即彰此門陳體。

    且依二宗所計,至後正義三宗分别,始是今師正出體相。

     先依本宗,假名出體。

     言作戒者,謂始壇場,終白四法,緣構成者,諸師約文,有多解釋。

     假名宗作戒中,初科。

    初略示。

    标始終者,示時之分齊,始自請師,終三法竟。

    緣構成者,正示作義。

    諸下,次标舉。

     或言色心為體,故論說雲:口業者,非直音聲,要以心力助成。

    身業亦爾,論其身口,乃造業具,非善惡體。

    如無心殺人,不得殺罪。

    故論雲:是三種業,皆但是心,離心無思,無身口業。

     初師示體中。

    初準論立義,即本成論。

    色心即總三業。

    拜跪登降是身,陳乞對答是口,此二并色。

    色不自發,要由心助,故兩兼之。

    非直音聲,直猶獨也。

    論下,釋成。

    身口非記,實不能造,假之成業,故雲造具。

    如世器具,要假人用。

    如下,舉例。

    律殺戒中,心境迷忘,一切無心,并開不犯。

    故下,引證。

    皆但是心,謂心王也。

    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

    若離心王,三業無托,故三并無也。

     若解色為業體,十四種色悉是無記,非罪福性,何得名業? 次科多宗所明身、口二業,悉判為色,故此攻之。

    五根、五塵、四大為十四色,業取有記、無記、非業,罪、福即是善、惡。

     有人言:以色、聲為身、口業體。

    故論雲:身、口業依止四大,意業依心。

    若身業非四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