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三

關燈


    誰問誰答?受中為别,請師已定,故不須差。

     引難中,波離、阿難對衆結集,而亦先差,違上義故。

    答中,初示結集須差。

    受下,次明戒師不差:一、為别人;二、先受請,與上不同。

     問:戒師白和,教師則無者?答:互有無也,終是僧義。

    以辄問難,衆情難忍,故前白請。

    教師出衆,前已白差,又在屏問知和誰者。

     次問答中,初通答;以下,别釋。

    初明戒師有和無差;教下,次明教師有差無和。

    各一和白,故雲終是僧義。

     八、正問中,前緣後問,大如前法,小有差耳。

     第八,初科。

    小有差者,唯遮難之名,時有不同。

    如前雲污尼,後雲犯尼;前雲賊住,後雲賊心等,對之不見。

     注中列其衣缽,事是繁重也,即定辭占,故引接也。

    僧祇雲欺诳不實,乃欺天人及如來者,以戒法所通,下被上達,非緣而受,體是乖儀,欺妄之深,為通遍也。

     次科緣中。

    初釋衣缽。

    辭占即下,審定虛實。

    先舉衣缽,用為發端耳。

    僧下,次釋實答。

    戒法所通,通何等人?唯被上達清卓之器。

    論語雲:君子上達(達于道義),小人下達(達于财利)。

    非緣,謂帶難欺妄。

    遍者,即如注列人、天、佛、僧四位收盡。

    注中兩雲諸天,前是别召魔、梵,後乃總目餘天。

     列難名示,亦如教授,同不了者,俱非問也。

     釋難中,初文略指如前,謂須相解。

     就十三中,亦有文中雲不犯邊罪不者,單約難也;或雲犯罪邪者,通有無也。

    邪音夜加反,疑未決者也,是助辭,非定意,本須兩分,音字義别矣。

     次科,初示異同。

    邊則局難,罪兼輕重,故通有無。

    邪下,次正音義。

    邪也字别,人或不分,故特點示。

     就難事中,次解六七雲:殺父母者,膝下之養,反加逆害,天地之所不容也。

     三、正釋殺父母中膝下之養。

    即孝經雲: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膝下,謂孩幼之時,比及年長,則日加尊嚴,能緻敬于父母。

    ) 八、殺羅漢者。

    愚小多迷羅漢中音,此義雲生,上加阿字,乃雲無也。

    此人三有業盡,三界不生,略須此示。

    不爾,知是何人不解,謂是凡物也。

     殺羅漢中,初釋名。

    愚小迷者,謂昧名也。

    上加阿字,合雲無生,業惑俱亡,無後有故。

    略下,示意。

     九、破僧者。

    此相又難。

    破羯磨者,兩衆一時作法,犯中偷蘭,不障戒也。

    破法輪者,立邪五法,盡形乞食、納衣、樹下,不食酥、鹽及魚、肉也。

    行化于世,緻令禅誦佛境不行,犯上偷蘭,則能障戒。

     破僧中,初科。

    此相難者,人少識故。

    破羯磨者,謂同一界為言。

    破法輪者,佛說四依、八正,運轉如輪,調達用此五法,抑令不行,故曰破也。

    禅誦,即目觀法。

     文中通說,義須廣分,必須此示,方曉通塞。

    故經教所設,意在解慧導前,行實随從;今既無慧,行起無因也。

     次科文中通說,但标破僧,故必須此,示須分輕重故。

    故下,泛論解行,勸令明識,不唯此也。

     十、惡心出佛血者,故論說言:出血一也,由心善惡耳。

    故善登梵天,惡沈鼻獄,俱一劫也。

     出血中,初文引論,即多論耆婆、針醫、調達殺害出血,事同而心不等,耆婆生天,調達堕獄。

    準前多論,耆婆自生忉利,今雲梵天,定非色界。

     此上二難,末代所無,如前解也。

    破法輪逆,今時微有;出血惡逆,滅後全無。

     次科有無中,指如前者,即僧祇子注;破輪有者,即調達徒黨,西土不絕,此方則無。

     有人雲:既不正感真容,何妨毀損形像,或有光現血流,并入逆攝。

     他解中,初釋惡心損像,取相為逆。

     有人言:不可感于血光,但論惡心,損是逆例。

    如設像代真,敬福齊等,今行惡毀,受罪義一。

    如尼破法,豈同調達?立谏設治,則無與二。

    彼既不疑,堂堂行事,敬像如真,損何獨别?義不可也。

    俗律雲:僧尼毀佛像者,絞之。

    意有在矣。

    餘即盜論,非所奉矣。

     次釋中。

    初立理。

    如下,舉例,有二:初約敬福反例,次約尼衆破僧比例。

    彼下,顯過。

    謂兇頑之人,不疑毀之有罪。

    堂堂,公顯之貌。

    下引俗律毀佛死罪,可驗同逆。

    餘盜論者,謂菩薩等像也。

     故引示之,可斟酌矣。

     結示中,可斟酌者,意令臨機籌量用舍也。

     十一、問:非人者,律中:非人者,鬼也。

    俗雲:鬼者,歸也。

    無人不死,死皆歸之。

     非人中,初科,引俗雲者,文出屍子。

     約律明趣,但說為三,謂人、非人及畜生也。

    以人、畜兩趣,形現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難識,故合天、修、鬼、獄四道為一趣也。

    莫不分得五通,異于人類,故号非人。

    故律中諸戒,時有離之,如同宿戒,天子、阿修羅子、餓鬼子等。

    地獄輕系,義應得同,從重者多,故輕不說。

    如此分别,略識非人。

     二中。

    初指律文。

    人畜局一,非人合四,故止三趣。

    以下,次示離合。

    初明合意。

    故律下,二、明離意。

    同宿戒但開三趣,義收地獄,仍示律文不說所以。

     曾以名問諸餘講士,便答餘雲:不讀觀音人非人等者可解。

    言非人者,此謂疑神經中八部緊那羅等也。

    形如人焉,但頂生角,即教巧工釘角頭上,想多聞者知出何文。

     三中。

    初叙非。

    觀音,即普門品八部天、龍、夜叉等,謂頂生角,故号非人。

    想下,結斥。

    世有??鬼,冠帶似人,雲是經中人非人者。

    又傳獨覺則頭安一角,寫婆薮則貌如老妪,循名昧實,今古皆然。

     十二、問畜生者。

    世俗同知,皆恥聲相,目見是人,而問畜者,誠可怪也。

    當從容轉語,不失本意者,道俗無過也。

    應語雲:世有群龍,及餘精魅,能變化者,趣攝畜生。

    戒法無預鄉,非此等耶? 畜生中,初明直問;當下,教轉語,戒法無預,言非分也。

     十三、問二形者,俗所同恥,然必須問,亦如畜中及制意、釋名所引。

     二形中,同上改語,應準制意雲:世有形挾兩境者,志緻懦弱,善惡不成,殊非道器,卿非此等耶? 然諸部行事,繁略不同,至于差問,無不具有,良是同受同持,故名同戒也。

     諸部中,初科名同戒者,即戒本雲共戒、同戒,言其受随不别也。

     制列遮相。

    諸律并同,及論難體。

    十誦五分,但問曾為比丘如法持舍不,此邊相也,餘悉不問。

    及至僧中亦爾。

    四分亦同。

    如律中制十三難已,若不問者,不名得戒。

    故諸結者,引之集坐,在遮前問。

    僧祇有二:所言略者,今僧中當問;汝有無,當答。

    僧中一一問之,大如四分。

    及諸遮相,不可抄盡,須者觀之。

    乃至問曾為比丘四重、十三事,一一随問。

    若有犯者,重則令去,殘令後悔。

     次科。

    初示遮同。

    及下,次明難别。

    初十五二律,屏處僧中,止問邊相。

    次四分亦同,謂差問、正問,亦不列難。

    言諸結者,即集羯磨人引難冠遮,依律具問。

    坐猶着也。

    三、僧祇有二,謂廣、略也。

    廣則具問,略即如文。

    謂屏問時,但囑累而已。

    下指遮相,如事鈔備引。

    仍問篇聚,重是邊罪故令去,殘下非難故令悔。

    受已方悔,故雲後悔也。

     次問遮相。

     汝字何等?依俗中法,子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冠而字之,随義别立。

    僧中識者,立名異字,如僧傳中。

    自餘者,多名字通忍。

    愚謂名字猶如眼目,字義無别也。

    當随機轉問,并改雲名,得實錄也。

     次釋輕遮。

    示名字中,初引儒釋二教名字兩分。

    俗法,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之類。

    僧中識者,如智者字德安,真觀字聖達等,僧傳皆出之(祖師字法遍)。

    名字下,斥謬說。

    當下,教改問。

     奴及官人,貴賤非類,應轉名問,得意便成。

    縱諸遮中,不問父母、債、奴、官人,可不得戒?無正斷故。

    又非戒障,必略無損。

    自餘如文,具顯辭義,終是相領,此為宗也。

     次餘相中,初點官、奴二種教令轉名,仍示可略,意彰非要。

    自下,指略餘相,重囑須解。

     上以是事,俱是戒緣,有阙一相,即非受法。

    十三難者,名義須分。

    諸遮之中,師資、名字及丈夫三,此定須有,缺非戒緣。

    衣、缽餘者,具須依文,至時增減,通人情也。

    如僧祇中,遮多四分,猶有開略,況複四分定判遮不得戒處,并通消息也。

     三、結斷中。

    初通結八緣,必須圓具。

    十下,别點遮難。

    初明重難。

    諸下,次簡輕遮。

    三種須具,餘通增減。

    丈夫即年滿。

    若準鈔文,名字、年歲、衣缽。

    今此衣缽在增減中,必應問前累示,已曾加法,略之無損。

    通人情者,臨事自裁也。

    如下,引況。

    僧祇遮多開略,如上所示。

    四分列遮,并雲未受不應受,已受得戒。

    故知除前三外,改轉廣略,一切皆通。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