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二

關燈
也。

    乃下,顯難。

    邪法乖真,即是五法;分衆異軌,即破僧也。

     十、出佛血難。

    如來四等,道化衆生,皆憑出世,恩深厚報,義在虔恭。

    乃興惡心,侵出身血,斯業大重,障戒名難。

    難由惡心而生,故曰也。

     十中四等,即慈、悲、喜、舍,四皆平等。

    侵出血者,本欲殺佛,殺之不果,但出身血耳。

     十一、十二非人畜生難者,報處卑微,形心非器,由斯障戒,故曰也。

     十一、二趣别義同,所以合明。

     十三、二形難者,凡為道器,要須志節清卓,報殊性定,方能弘道,所作生成。

    今則形挾兩境,志緻懦弱,善惡不成,焉能修道?先得戒者,因生尚失,何況現報?方欲感戒,即斯為障。

    障因二根而生,故曰二形難也。

     十三。

    初叙所堪。

    志、報、性三,皆須出衆,則學必有所發,道必有所立,故雲所作生成。

    今下,次明難相。

    反上三種,形挾兩境,謂男女二根,即報劣也。

    志弱如文。

    善惡不成,即性不定。

    下引受後形生戒失,以況現有。

    不感可知。

     次依名定體,并辨離合。

     初定體中,随義以彰,體則多也。

    何以明之?黃門一難,以五鈍煩惱為體,此約惑明也;非八畜生,以苦逼為體,此約報明也;二形,即以根雜為體,此約相明也;餘邊等九,以不善思心為體,此約業明也。

     定體正明中,即用三道以為難體。

    二形約相,相即是報,亦苦道收。

    五鈍即三毒及慢、疑也,不善思即行心也。

     問:五逆以業為體,何以不用夷、蘭為體?答:逆即障戒,未假罪也。

    如俗人造逆,即說戒障,何有罪耶?假令比丘作破僧等,悉以逆為業障,重者邊收,蘭者戒難,可以蘭罪入忏,而本業非障耶? 問中,比丘犯逆,三殺皆夷,破血并蘭,理合為體。

    答中,初判定。

    逆取業障,不論篇聚,故雲未假罪也。

    如下,反質。

    初引俗犯無罪以質。

    假下,次約僧犯可忏以質。

    重夷自入邊收,逆蘭方為戒難。

    然蘭是制罪,容可忏滅,即應犯者,忏已非障,故知不可以蘭為體。

     次辨離合中。

     問:四重合一邊,五逆而分者? 離合中問意易解。

     答:殺、盜雖别,不由作事,即障戒;由違重教,方得邊名。

    據違、背是一,故合為邊罪。

    若論逆名,随事成業,無教可違,故律中外道殺父母者,無所長益,便即滅擯,豈望違教也? 初師解中。

    初明邊罪。

    約違教,略舉殺、盜,淫、妄亦然。

    若下,次明逆罪。

    據成業,外道犯逆,受已即擯,不因所犯,顯非違教。

     又解:合逆離邊,或俱離合,皆有濫故。

    何以知耶?如造四重,俱犯成邊,今分為四,則繁雜也。

    逆不分五,濫逆非難,如殺三祖乃至後母等,或打棒父母等尊,世謂惡逆,戒障簡輕,故并得受。

     次師中,初科。

    初通标。

    準有四句:合、邊、離、逆。

    此句正用合、逆、離、邊及俱離、合三句,皆有繁、濫。

    何下,别釋。

    初明離邊成繁。

    逆下,次明合、逆有濫。

    祖與曾祖、高祖,謂之三祖。

    後母即繼母。

    打約身分,棒即持物。

    此等俗刑,例同為逆。

    佛律唯據殺親父母,始成戒障;今若不分,濫餘輕故。

     若爾,賊心有六,四輕兩重,應立二難?答:論六分二,據衆别說,不從重分,俱衆法故。

     轉難中,律雲:賊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說戒;或至一、二、三比丘衆僧所,共羯磨、不說戒(此二句,律雲未受不合,已受滅擯,即兩重也);或至一、二、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二、三比丘所,不至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二比丘所,不至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或至一比丘所,不至二、三比丘衆僧所,不共羯磨、說戒(此四句,律雲未受不合,已受得戒,即四輕也)。

    難意雲:若謂逆罪濫輕,故須離者,賊住亦有輕重,何故卻合?答中,上二句答開。

    據衆别者,前二共作衆法,後四對作别法。

    下二句釋妨。

    又應難曰:既有兩重,何不分二?釋之可解。

     又逆不離,謂俗具五,可以思之。

     三師中,五逆重罪,僧可具造;俗無破僧,不列不顯。

     三、得名廢立者。

     先據名中。

     非畜形黃,從報得名;邊罪破内,從法得名;賊心當體,餘六從境,謂壞尼五逆也。

     第三,據名四義中,邊破從法者,邊是犯制法,破即毀正法,賊心當體,即賊為名。

     又解:邊罪從法隐相顯,法通收重故。

    若随說一,不通道俗、具不具者,及退道人重來受者,今說邊名,莫不皆受佛戒,犯重更受,不可随境,故以法收,名為邊罪。

    非畜黃形,如前從報。

    餘之八難,并從前境,如破内外道與壞尼等,何得殊名?此解可也。

     次三義中,邊罪隐相,謂不分四重;顯法,謂但立邊名。

    若随說一,謂離邊名外,随立一名,則該攝不盡。

    大分道俗,即收四戒,道中有具、不具,具中有在道及帶戒退道。

    餘八中,破是能破,二道是所破。

    所破即境,與壞凡同。

    又賊心者,名從能盜,義兼所盜,故亦從境。

    此解可者,今所取故。

     次诤名中。

     次诤名中,下引問難,古今廢立,故曰诤名。

     問:障戒不發,乃有無量,所以十三獨名難者?答言:難有二種:一、始終體定,不可延除;二、雖具法緣,戒必不發,餘不具故,唯在遮收小年衣缽,待求便是也。

     通名問答中。

    初明難具二義。

    延謂待無,除謂易去。

    餘下,次明諸遮不具。

    小年可待,衣缽可求,反初義也。

    餘遮緣具,亦有發戒,但得小罪,反次義也。

     問:十三初難,何以名邊?今解:邊法具四義故:一、曾受内戒,今棄衆外,故雲邊也;除壞尼者,本無戒故。

    二、通具、不具者,可作邊名除。

    二、破兩難,不通未具。

    賊心一難,不通具戒。

    三、唯局曾受者,可名為邊;通受、未受,則不名邊也。

    如黃門難,或曾受後變殺父母、羅漢等,或受後舍竟而行殺;非、畜二形,例通于受及未受等。

    四、犯究竟罪名邊,除出血偷蘭,是方便 次問初難。

    問答中,欲顯邊名局在初難,故以四義對簡十二:初義簡壞尼,内戒簡外道邪戒;二中簡三難,破内、破僧局具戒,賊心局未具;三中簡七難,黃門、三殺、非畜二形,第簡可尋;四中簡出血。

     問:尼犯後四舍來名邊者,後四不通下衆,尚得邊名;破僧不通沙彌,亦是邊不? 轉難中,尼有八重,前四通三衆,後四局大尼,□破亦局僧,可例名邊否? 有人言:尼犯八重,皆不名邊,何故如此?以法還戒,尚不重受,何須問邊? 答中,初解,以尼無再受,故沒邊名;以法還戒,謂作法舍也。

     若爾,既無,但十二難何為具問?不問違教,進退何依?今解:初一違教法立名,餘随境相,非有違也。

    破二道者,雖受具戒,但行業重。

    後來說難,初作之時,但得偷蘭,着外道服,即是其證。

    故知于正重違,出在海外也。

     今解中,初蹑破。

    尼中具問十三難,可驗非理。

    今下,正解,為三。

    初立理。

    尼中後四,望違重教,故得邊名。

    二衆未禀,故不通耳。

    破僧據境,不望違教。

    破下,次釋難。

    前科,初解。

    邊、破二難,并從法故,今此随境,故複通之。

    律中着外道服,學外道事業,并得偷蘭,可驗破二,但約業重,非違重教。

    故下,三、結示。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