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五

關燈
始末有歸。

    今時但知削染,不識何為,形雖出家,行同塵俗,徒生徒死,即斯人矣。

     二、明就文依位分者:初、明乞度,即畜衆法,簡師有攝護之勤;二、度沙彌法下,正辯度人,即資有奉遵之志。

     次随相解中,分文可解。

     此通僧尼,并須具有,故一處列。

    至時改号,依本直陳,義無不得。

    如光師本分别位者,終是重引,如前離煩故也。

     次科,初示今本;如下,次斥他文,卷首叙生起中已示,故指如前。

     就初分三,即标、乞、法也。

     初标緣中。

    時度人者,不知教授下,明托緣過也。

    諸比丘白佛下,因制畜也。

     三、乞度人标緣分文中,托緣過者,過即是緣,托緣制教,不徒設也。

     愚癡不知教授者,自須飲乳,無義養他,故律诃也。

     初釋緣起。

    正釋中,初科舉喻。

    嬰兒不當為父,愚教不宜畜人,此亦本律佛诃比丘之詞。

    彼因二歲比丘持一歲弟子往佛所,佛诃責雲:身未斷乳,應受人教,雲何教人乎? 不案威儀者,行立坐卧,身行口言,各非法式故也。

     二中,以威儀語通四儀,言行皆不依律故也。

     着衣不齊整者,或作象鼻樹,葉褶皺高下也。

     三中,謂着内衣三衣也。

    象鼻垂前一角樹葉,謂垂前兩角,如多羅樹葉。

    褶皺,謂褶已安緣,如今裙類。

    高下,謂下垂過肘,高過腳膊。

    餘如事鈔衆學中。

     乞食非法者,謂擇富去貧,離難從易,棄惡取好,皆非次第,越威儀也。

    五分:佛未立二師,故威儀改常。

    自手取食,不從人受;就他手中,抄撥而取;手撚缽緣,不擎受食。

    斯之妄法,往往盛行,可通改也。

     四中,初牒釋。

    擇富去貧,是分别過;離難從易,是懈怠過;棄惡取好,即貪嗜過。

    五下,引緣。

    自手取食,一向不受也;就手抄取,受而乖法也;撚緣不擎,非受儀也。

    斯下,誡勸。

     處處受不淨缽食者,謂起諸邪命不淨,殘宿穢染,不洗器也,皆不信镕銅灌咽之苦,故其相多也。

     五中。

    初牒釋不淨缽食。

    律雲: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缽食。

    邪命是體不淨,不淨殘宿更收内宿,惡觸并緣不淨,此釋上不淨食也。

    穢染不洗,即器具不淨,此釋上不淨缽也。

    皆下,示意。

    不信來苦,故啖不淨。

    镕銅灌咽,略舉一相;鐵丸火炭,獄報何窮? 于大小食上鬧亂者,由不奉法,心無求道,縱放身口,假食而發。

    俗士常法,尚雲食不語,寝不言,俨若思,安定辭,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

    道高俗表,如何反也? 六中,初出起過之由。

    不奉法等,推其内心也。

    假食發者,形于外事也。

    俗下,舉儒況釋,并曲禮文。

    戒寝食時不當言語。

    俨然若有所思,身不妄動也。

    安定詞,口不妄言也。

    傲長則禍,欲縱則失,志滿則溢。

    戒令自節,然後為君子也。

    道高俗表,超世人也。

    如何反者,責其不當也。

     問:諸過之長,勿高十惡,如何不述,乃舉衣食兩緣者?答:十不善業,外惡易除,身口内貪,儀相難顯,要托衣食,其過方明,故因制也。

    又十惡文制,道俗知非,貪染乖儀,初未言過,然口腹之累,沉溺者多,形骸之重,在生為急,制戒為道,義須橫割,反此悠悠,未成其相也。

     問答中,初問可見。

    答中有二:初約内外難易釋。

    制内以治外,先難而後易。

    又下,次約粗細釋。

    道俗知非,此明粗顯,故通制二衆。

    初未言過,此彰微細,故偏制道衆。

    然下,出須制所以。

    沉溺多者,偏生過故;在生急者,常受用故。

    若不割斷,入道徒為,故雲未成相也。

     二、就制中,托犯為緣,因白制者,睹壞方補,聖說非虛,事假僧量,理當告白也。

     次制畜中,初示托緣,如補衣法;事下,次明制白,不許自專。

     就初乞中,具儀五者。

     一、偏袒右肩,示執作之務,明謙敬也。

    俗中短右袂,便于事是也。

    袒謂肉袒,如袒裼銜绁者。

    今此末俗着偏袖衣,謂名偏袒者,非也。

    西梵全無此衣,但有方服耳。

     乞法具儀。

    釋偏袒中。

    初顯意。

    示執作者,卑己敬他,如仆侍故。

    短右袂,出論語。

    彼雲亵裘長,短右袂,謂私居之裘,當裾長而袂短。

    袒裼銜绁,出孟子。

    裼音錫,衣也。

    绁謂馬缰。

    言袒衣而執缰,亦仆從之儀也。

    今下,斥非。

    以偏袒本是袒露,而非衣名。

    彼時偏袖,辄号偏袒。

    今時兩袖,亦名褊衫,又複訛矣。

    西梵祇支、覆肩,并同袈裟之相,故雲但有方服。

     二、脫革屣,除慢相也。

    西梵南番多履此物,靳皮為底,上施綱系。

    有人以靴屦當之,義通事别。

    或召為革師者,誤也。

    沙解反之,是也。

     脫屣中,初、示意。

    西下,二、顯相。

    靳,居焮反,固也。

    綱系即皮帶,靴謂皮靴,屦即革履。

    或下,三、正名。

    然今字書所绮反之,明通兩音,但未見平呼,故知是謬。

     三、禮僧足者。

    然通大小,但令盡集,儀軌和成。

    縱師乞法,于資所亦須盡敬。

    由成僧故,有秉法功,阙師資義也。

     禮足中,初科。

    初明所敬。

    通大小者,不問夏次有前後也。

    縱下,次釋疑。

    以師敬資,反于常理,然而在衆,但論僧别。

     然律中相忏,大者于小,則具四儀,除禮足也;小者于大,方具五法。

    今此在僧,别非大小,無問長幼,皆須禮足。

     二中,初引律制相忏,謂互相對首。

    今下,次示今不同。

    僧德尊勝,别人望之,不論夏次,故雲别非大小。

     如鈔中具列多種,此雲禮足,宜先上座,随時多少,任力行也,故十誦雲頭面一一禮僧足也。

     三中。

    初句指廣事。

    鈔引四分雲手執兩足,口雲和南等,故雲多種。

    此下,點文。

    先從上座,次第别禮。

    然恐僧多,義通總别,故令任力。

    下引十誦,一一别禮,意在恭勤也。

     四、右膝着地者,身既翹仰,表敬之極,應須右膝右足,及以左足三輪距地,曲身前請,是本儀也。

    今乃右腿鋪地,不如不設也。

     跪膝中,初科。

    初示意。

    應下,顯相。

    膝、蓋、足心,三處皆圓,故并名輪。

    距,至也。

    今下,斥非。

    腿,吐猥反。

    不如不設,非敬儀故。

     餘見梵僧,有加敬者,褰裙露膝,用親于地。

    而設禮訖,或有長跪,膝及足指,用以距地,翹翹颙望,如對嚴尊,此可嘉也。

    誡行注想,心無暫移。

    自餘不經,長慢獲罪。

     次科。

    初引所見。

    長跪,謂兩膝着地,本制尼女,亦通僧故。

    足指距地,通及足心,非唯指也。

    翹翹,即高舉之貌。

    嚴尊,即君、父、師。

    此可嘉者,言其可法也。

    誡下,勸依。

    上二句示制跪所以,下二句責非法之過。

    不經,謂無典據。

    言獲罪者,在制則違教輕吉,于化則結業招報。

     五、合掌者,表心專一,無二緣也。

    有經律中雲叉手者,則十指交也。

    或雲合十指爪掌者,四分但雲合掌,未見指開,為附世情,多開掌而合指也。

    必指掌齊合,心定無緣,是本儀也。

     合掌中。

    初示立意。

    無二緣者,緣即想念。

    有下,辨相,又二。

    初示異。

    叉手,似今擎拳之類。

    或雲等者,出法華妙莊嚴品。

    四下,出律意。

    手指必合,不在言之,但标一端雲合掌耳。

     問:佛法威儀,義遵上下。

    焉有師來乞法,而弟子端拱受禮,此不可也?答:律據從緣,禮有從俗,僧無别僧,即假成用。

    師今乞法,為别而陳;弟子秉法,據僧能辨。

    在緣既别,理須禮僧;事休餘務,則反依敬。

    世中常事,何得懷疑? 重徴中,初問。

    以事乖常,恐懷疑故。

    答中,初二句通示。

    律據緣者,如下,釋也。

    禮從俗者,曲禮雲:禮從宜,使從俗。

    謂雖是禮,須合時之所宜;為使他邦,當随彼之風俗。

    皆謂事不可常守也。

    僧下,正釋。

    四人别假,聚成僧用,故無别僧也。

    下明師資所為各異,不比常時。

    事已明決,故不在疑。

     文中列受具,餘有剃發及受十戒,齊須乞法,以無德者妄為師故。

    四分簡和尚德中,具有兼也。

    諸欲受時,先須乞請,多不自量,任僧籌議。

     乞法中,初明例通。

    剃發受十戒,即畜沙彌文,略畜依止。

    四下,指證,即如注引受戒中文。

    本簡受具,兼通餘二,故雲具兼。

    諸下,勸依。

    總上多事,故雲諸也。

     三、明與法緣法為二。

     緣中,觀察者,凡度人法,要在拔俗出道為先,非以财食事資而為師訓。

    雖列法食兩位,然以法務為先,故初即雲能教授者,明存法本以資慧命,後以衣食用攝形累,有親疏也。

     與法釋緣中,初科,初叙度人之本;雖下,次通律意。

    法能資神故親,食但養形故疏,所以文列前後也。

     就簡德中,律分三位:簡小,取大;十夏已上,簡愚,取智;解通持犯,簡堕,取勤。

    不具此三,文中令止,具兼統攝,義須和與。

     次科,初釋不堪。

    次列三位,缺一須止,簡堕取勤。

    下脫一句,準鈔合雲能勤教授。

    具下,次釋堪能。

    備上三德,總收餘行,故雲具兼統攝。

     問:沙彌剃發已,乞畜法,至後受時,更須法不?答:二受後生,俱須乞與,容有德退,不可準前。

     問答中,恐謂前乞後不須故,容德退者,出其重意;若爾,德苟不退,須重乞否?答:退與不退,非簡不知,須僧量可,例皆乞法。

     大段第二,正度人中,文分為二:初明僧受,後明尼法。

     初文又二:度沙彌法,标起也;與剃發下,随相辨位。

     初标。

    言沙彌者,西梵天音,東夏人翻,為息慈也。

    有人言:息惡行慈,為行之始也。

    有人言:初拔世,表多緣慈。

     戀,故息小慈,用懷大哀,救拔一切也。

     二、正度法僧,受沙彌,标緣中,初科。

    初翻名。

    有下,釋義,有二:初師約止作釋,次師單就止惡解。

    慈戀即是情愛,用懷大哀等,乃言外之意耳。

     文列羅睺為初者,如未曾有經九歲出家也,西方沙彌每至夏末,多以香華于空奉散,以羅睺報身盡法猶有故也。

     次釋注中,初科。

    初引經文以示年幼。

    羅睺羅,此翻障蔽,是佛之子以障佛出家,如羅睺之障日月也。

    西下,次舉現事,可驗。

    最初法猶存者,謂法身常在也。

     文列僧祇,約年為位者,以出家之人,要修道業為本,老小非務,何勤苦于三學也?故涅槃雲:誦經坐禅,勸助衆事,老無三味,有四山臨。

     二中。

    初示簡意。

    老謂過七十,小即未七歲。

    故下,引經。

    但證老者,經列三事,即是道業。

    年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