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四

關燈
或無迦字,皆僞僻耳。

    古下,次引義翻。

    取意雖得,對梵有差,故雲少異。

     五、如來下,略舉三号,結歸正本也。

     五中,初科。

    佛具十号,文但舉三,故雲略也。

    如來、正覺、世尊,是為三号。

    正覺即佛,華、梵異耳。

    結歸正本,恐濫邪緣。

     問:前歸三寶,後更舉者?答:以三寶名通九十六道,後須顯正,非同前濫,故重别列。

     問中,正列三歸,後重舉佛,遮疑故問。

    答文可解。

    九十六者,外道通數。

     言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佛也。

    至真者,體悟無邪也。

    等正覺者,道同三世也。

    此實我歸,餘非敬也。

     牒釋中,初釋如來。

    乘謂能證智,如實道即所證理。

    悟理起修,從因至果,故雲來成佛也。

    若金剛般若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此乃就理為言。

    當知理無去來,修有始末,故須兩會,不可偏求。

    次釋正覺。

    真簡邪僞,等簡偏小。

     言三授者,前受既輕,三加誓願,不同律文,一說便獲。

    并由機有利鈍,故使受緣多少,可以知矣。

     釋三授中。

    前受輕者,謂心浮薄,即鈍根者;律文一說,謂最初開化利根之者。

    并下,會通,可知。

     告令戒體者,令知得時節,不比由來說後戒相,方雲受戒也。

    依此文中,開第四門義。

     次發戒時節中,初科。

    初示意。

    不下,遮非。

    多論雲:有言三歸竟,說一不殺戒,爾時得戒,以勢分相着,本意受五故。

    有言說五戒竟得戒,恐有執此,故特揀之。

    彼論自雲諸說中受三歸已得者,此是定義,即今所取也。

    依下,點義門。

     多論:問曰:不受三歸,得五戒不?答:不得也。

    要先授歸,方得戒矣。

    所以說戒名者,欲使知名,令護行故。

    後三結者,付囑也。

    八戒、十戒,例亦同此。

    如具戒法,要用白四方得。

    後說四依、四堕、十三僧殘,但為知故。

     引論中,初科。

    多論問答。

    初定發體必在三歸。

    所以下,次明說相結歸。

    别有所為下,例二戒,仍舉具戒通證說相。

    四堕,彼宗謂夷為堕,故論釋雲:犯四重者,由與魔鬥,堕在負處故。

    (有改為四重者,非。

    )又彼說前二篇是戒分故,四分唯說四重,據根本故。

     凡具戒者,不以三歸得也,要由多緣多力,白四羯磨,功德深廣故。

    此據制後為言,八年已前,亦由三歸發具戒也。

     次科。

    初引論釋。

    以三歸少緣少力,故須羯磨,方發具戒。

    多緣力者,論雲三師、十僧、白四羯磨等是也。

    此下,疏判。

    如上所解,且據八年已後為言。

     三、明示相者,即第五門義,約文為二。

     初就相告,令随戒分。

    五盡形壽,明所期也。

    不殺生者,所制境也。

    是汝戒者,能防本也,結以屬人。

    能持不者,牒緣問也。

    答言能者,明自誓也。

    一戒既爾,餘并例同。

     第三,明相告令中。

    初文随戒分五:一、一戒下,五句并同,唯境為别;三、雲能防本者,釋下戒字;結屬人者,釋是汝字。

     約此問答,從他受也。

    律中雲:世尊,我今歸依佛、法、僧,盡形不殺,乃至不飲酒。

    此令自誓。

    八戒既開,此應得也。

    觀時進不,義非抑塞,接俗之化,随機而舉可也。

     料簡中,初科。

    初指上從他。

    律下,次明自誓。

    成論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後引。

    觀下,示通意。

     多論中,四是實戒,一是遮戒。

    所以同結戒者,由酒是放逸本,能犯四戒。

    迦葉佛時,有優婆塞飲酒故,淫他婦,盜殺雞。

    人問,答雲:吾不作也。

    又能作四逆,唯不破僧。

    又得亂報,失一切善業。

    由多緣故,與性戒罪同。

    例智論,酒有三十五失。

     次科。

    初總分。

    實即性惡。

    所下,别釋。

    以遮戒無量,唯酒同結,故特示之。

    初徴。

    由下,次釋,有四意。

    初意引緣。

    淫他婦,是邪行;盜雞、殺人,答吾不作,即妄語。

    又能下,即次意。

    不破僧者,以立邪三寶,須自作佛;若飲酒者,人不信故。

    又得下,即第三意。

    論雲:雖非宿業,有狂亂報。

    失下,即第四意。

    論雲:廢失正業,坐禅、誦經,佐助衆事故。

    由多下,總結。

    智論三十五失:現财空竭,衆病之門,鬥诤之本,裸露無恥,醜名惡聲,覆沒智慧,所得散失,伏匿盡說,事業不成,醉為愁本(醉中多失,醒後憂愁),自力轉少,身色漸壞,不知敬父,不知敬母,不敬沙門(異道沙門),不敬婆羅門,不敬尊長,不知敬佛,不知敬法,不知敬僧,朋黨惡人,疏遠賢善,作破戒人,無有慚愧,不守六情,縱色放逸,人所憎惡,衆所擯棄,行不善法,棄舍善法,人不信用,遠離涅槃,種狂癡緣,死堕惡道,當來狂騃(已上三十五句,每句一種。

    有雲三十六者,非)。

     五戒之中,所以但列不妄語,餘不斷者,佛法貴實,由此人清淨口業,不妄語故,當知餘三亦斷也。

     三中,初徴意。

    佛下,次釋通。

    四業俱斷,重者标之,此據本宗成論為言。

    若多論中,但發身三口一,具戒方斷七支。

     餘相廣文如鈔中。

     次指略中,文見導俗篇。

    注指善生六重者,彼雲:一、殺,二、盜,三、邪淫,四、大妄,五、不說四衆所有罪過,六、不得沽酒。

    二十八輕者: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耽樂飲酒;三、不瞻視病;四、見乞者不與;五、見四衆尊長,不承迎禮拜;六、見四衆毀戒,心生憍慢;七、不持六齋;八、四十裡内有講法處,不往聽;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飲蟲水;十一、險難處無伴行;十二、獨宿尼寺;十三、為财命打罵奴仆;十四、以殘食施四衆;十五、畜貓狸;十六、畜養畜獸,不淨施未受戒者(俗人作淨施);十七、不畜三衣缽錫杖;十八、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為自給故);十九、市易販賣,鬥秤不平;二十、于非處非時行欲(非處即餘道,非時即六齋、受戒、懷妊等時);二十一、商估不輸官稅;二十二、犯國制;二十三、得谷果,不先奉三寶;二十四、僧不聽說法贊歎,辄自作;二十五、在五衆前行;二十六、僧中付食與師,選擇美好過分;二十七、養蠶;二十八、行路見病者舍去。

    并得失意罪。

     三、明受八戒法。

    初以義分,後對文釋。

    初義分五:一、釋名簡法,二、要期立志,三、功益之美,四、受法差降,五、顯其戒相。

     三、八戒分文中,義門有五,前三唯義,後二兼文,即上對文釋也。

     初名雲戒、雲齋、雲關者,衆名乃異,莫不攝淨歸心也。

    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則能治之業。

    言八齋者,齋謂齊也,齊一其心;或言清也,靜攝其慮,如世閑室,亦号齋也。

    言關齋者,即禁閉非逸,靜定身心也。

     釋名中,初科。

    初總示三名。

    或處單稱,或處連呼。

    雲八關齋戒,并如經律呼召不同。

    息緣離過,善法内增,故雲攝淨歸心也。

    言下,次别釋。

    初釋戒義。

    所防是過,能治即行。

    次釋齋義,有二:齊取專注,心無差别;清取離過,絕諸雜想。

    世中齋館,亦取閑靜之意。

    三、釋關義。

    從喻為名,如世門關。

    防奸止寇,即禁閉義也。

     有人言:尋名定義,容有别也。

    齋者,過中不食為體;戒者,防非止惡為義。

    此得其語,未詳其趣。

    過中不食,乃就緣防,何關齋體?據從多論,前八為戒,第九是齋,即離非時以為齋體者,約義用故,便得名也。

    故論說言:劫初之時,此之六日,諸惡鬼神,大有勢力,吸人精氣,故有智人,教令不食。

    因靜節故,精氣得全。

    至佛出世,猶行此法,故于不食,重加八戒。

     次科。

    初引異說。

    彼有二過:一者,齋則别在非時,戒乃局收餘戒,而不知齋戒名通;二者,過中既為齋體,餘戒并是義用,而不知諸戒各具體用。

    此下,次示今斥。

    過中不食,八中之一,體是遮戒。

    節食清身,惡緣可離,故雲緣防,豈得妄判通為齋體?據下,三、引彼所執。

    雖是論文,而不體意。

    約義用者,論取靜節以為齋義,因本節食而加八法,故為齋體。

    仍引智論昔緣為證,據本令全不食,佛教但離非時,雖依世法,須知自異。

     多論雲:受八戒人,在七衆中,何衆所攝?雖無終身戒,而有日夜戒,應名優婆塞。

    若得名者,又無終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為中間人也。

    即七衆之外,更有木叉八戒是也。

    以義推之,位五戒上。

     簡法中,論文。

    初标問。

    雖下,答通。

    彼宗五戒,定須盡形,名終身戒;八戒唯一日夜,故名日夜戒。

    若下,轉難。

    止下,重釋。

    望非終身,不當與名;望有日夜,不可無名。

    在可否之間,故雲中間人也。

    五十具戒,位通七衆,并須盡形,所以日夜不在其數。

    若爾,受八戒者,究竟何名?答:如受法雲淨行優婆塞,豈非名耶?上據多宗,五、八局時,故在七衆之外;若取成宗,通收俗衆,非七外矣。

     二、要期立志者。

     多論:若欲受者,先自恣色聲,或貪啖飲食,種種戲笑,如是放逸,然後受者,不問中之前後,皆不成齋;若無心自放逸,已遇善友,受者亦成;若将欲受,難事不得,待難解已,受者亦成。

     第二,要期明緣難中。

    初放逸成否。

    前明不成。

    據論,受齋必在清旦。

    然期心放恣,前亦不成,況中後乎?色、聲、飲食,即是欲塵。

    若無心者,非因受齋而故放恣,前後皆得。

    若将下,次明遇難成否。

    如王、賊、系、閉等緣,心通事礙,中後開成。

     善生雲:若諸貴人常敕作惡,若欲受齋,先遮斷已,後方成就;若不遮者,則不成也。

    成實雲:有人依官舊法,或為強力令害衆生,謂無罪者,亦得殺罪,以緣具故。

    準善生經,受善戒者,必斷惡戒,由受豬、羊、雞、狗、貓、狸等事,并惡律儀,能失善戒故。

     次斷惡中。

    初引善生明成否。

    貴人,即王、大臣。

    常敕作惡,謂行殺戮、鞭捶等事。

    次引成論以遮疑。

    依官舊法,如宰官秉政,依國典刑;或為官所使,刑戮于人。

    癡人多,謂自無有罪。

    下準善生,同惡律儀,并須禁斷。

    豬羊家畜,即屠者戒;貓狸野獸,即獵師戒。

    受惡戒者既失善戒,故受善者必先斷惡。

     三、明功益者。

     多雲:經說作閻浮王,于人中寶,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

     三、功益中多論舉事校勝。

    閻浮王即轉輪王,彼雲:于閻浮提中,一切人民金銀财寶于中自在。

    彼國一錢重十六分,故經論中多舉為比。

     善生雲:除五逆罪,餘罪皆滅。

    或前教殺,于後受齋,正受便殺。

    以戒力故,雖複一時,不得殺罪。

    據此以論,成大忏也。

    由于一期誓心清淨,行同無著,故能割斷諸業罪也。

     善生中,對罪顯功。

    初明能滅往業。

    五逆業重,故獨簡之。

    或下,次明能敵現罪。

    初引文。

    問:前雲若不遮惡,受則不成,今何教殺而得受者?答:前雲常敕作惡,同于惡戒,惡強善弱,故禁善不生。

    此暫作惡,惡弱善強,故得戒罪滅。

    此據不立任運犯者為言。

    若據律文,教他任運,則罪戒俱得。

    據下,示意。

    一期,非盡形也。

    心淨,離正淫也。

    行同無著者下,依俱舍列相雲如諸佛不殺生等,若八齋經則雲如阿羅漢不殺等,則知無著之名通三乘也。

     智論雲:譬如軟将将兵,終竟無勳;健将破敵,一日之中,功蓋天下。

    五戒、八戒,其相同此。

    良由五但離邪,未能清絕;八行全淨,相同無漏。

    約期乃少,取行則多,故功益彼。

     智論對五戒顯勝。

    初立喻。

    勳即功勳,蓋謂掩覆他人之功。

    五下,合法。

    良下,出所以。

    欲為生死本,絕欲則超生,故唯約淫以分勝劣。

    時少則不及盡形,行多則加彼三戒,仍斷正淫。

     成實雲:天王福報,亦所不及。

    帝釋說偈,佛止之曰: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六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