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

關燈
謂失于條緒也。

     文列五衆房者,豈僧中院居尼三衆?是彼三衆為僧造房,拟自供養,仍本造者為名,如毗舍佉母雲住我房者,當與福饒,可以類也。

     次科僧寺,義無尼居,故約房主通之。

    仍引事類,亦見本律毗舍佉母造房施僧,仍自供給。

    既雲我房,明屬本主,當與福饒,謂受供施,以福益我也。

     五分列相。

    言通結者,故彼文中通僧坊作,除僧住處。

    以界内果樹将熟不長,若不早結,恐有内宿故也。

    又雲:不得羯磨機架上、重屋上、乘上作淨,犯吉羅。

    亦不得淨地取土,置不淨地,而雲是淨。

    依本地起,有淨不淨;本土若移,無淨不淨。

    僧祇:或于一邊、二三邊、隔道兩邊以為淨地,餘為不淨。

    皆謂任時量處,得淨其心;随其心淨,器食亦淨。

    如不知果食在界内等,即此不知是淨心故,開成緣淨。

     三中,初示結法。

    通僧坊者,牒二同故。

    除僧住者,下别簡故。

    以下,示開意。

    又下,明非法,又二:初明作法而所加非處;亦下,次明移土而不重解。

    結不淨地,即大界中。

    後引僧祇以明結意。

    二、三邊,約相鄰隔道。

    兩邊,即相對。

    皆下,示名。

    如下,引證,後自廣之。

     文中在院外遙結者,即解義門第六作法差别。

     三、加結中,初标,亦是卷初第四結解差别也。

     攝僧界法,同處結成;攝食界法,遙結乃就。

    何以知之?故文雲:今于此四方相内結。

    故淨地雲:僧今結某處也。

    所以然者?僧界、衣界,攝人同法同處;食界不爾,攝食障僧。

    若人、食同處,加結之時,相中不便,故遙唱結。

     次遙結中,初文。

    初示僧食不同。

    何下,引文别證,并羯磨緣。

    所下,各推所以。

    初明僧界同處,仍兼攝衣,以同僧故;次明食界遙結。

     又解:必同淨地,複有何苦?法自簡處,豈同不得?故作結已,雖有宿、觸,止壞食具,不損淨地。

    結解有法,穢染有罪,兩不相幹,同處成結。

    縱列某處,牒相為言。

     次科,初反前義。

    苦猶害也。

    故下,次約宿觸結解,對顯不同。

    縱下,決前所執。

     問:結淨地中,不豎方相者?答:古人不尋文也,如上已明。

    須知分齊,護宿、煮過,何得不也?古人有言:以食望僧,是攝是障。

    謂僧、食兩望也。

    淨地結意,攝食障僧,恐相染污。

    又雲:以僧望僧,非攝非障。

    謂僧住望淨地也。

    作衆法時,同須赴集,唯攝宿、煮,不攝别衆,可不然也? 次不豎相中,初問。

    由古不立,故假問通之。

    答中,初斥古;如下,顯今。

    指如上者,即顯相中。

    古下,引證。

    此則别有一師立句,簡辨二界同異。

    今此取證,各攝分齊。

    文為兩段:前段,初二句引古;謂下,今釋。

    謂以淨地望大界,則各攝不通也。

    又下,第二段,初二句引古;謂下,今釋。

    謂以大界望淨地,則攝僧義一也。

     文中結東廂廚院者,若準律文,但言某處,如僧祇中,則在西南。

    今準方土所尚,無施不可。

    祇桓諸寺,門并東開,中梵尚日初方,故門在東為上,又多東風吹氣散也。

    此土言方,亦以東始,尚于陽氣,以定北辰為中,故東為廚也。

    故智論雲随俗無過,不可以晝為夜也。

     三、釋東廂中,初示諸部不同,四分不定。

    僧祗如前。

    今下,次明随方安立。

    初二句通示。

    祇桓下,别釋。

    初釋西土尚東。

    一為尚日,二則當風。

    寺門東向,故廚在西南。

    二、明此土尚東。

    四方四時,皆以東為始,以北為終。

    以定北辰者,爾雅?釋天雲:北極謂之北辰。

    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

    然則極,中也;辰,時也。

    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極;以正四時,故曰北辰。

    然此土寺門多是南向,尚于正陽,故廚廁宜在東北,亦以多南風故也。

    故下,引證。

    彼明佛法不免從俗,但不從彼見。

    且如晝夜是世俗定法,豈得不随耶? 問:結淨地竟,定無内煮,何不開宿?答:宿是随人,不問淨地不淨地,有人則犯,無則不犯。

    煮是随處,不問有人無人,但是大界,即犯内煮。

     問答中,初問,宿、煮義别,須問分之。

    答中,内、宿随人,兩處俱犯;内、煮随處,唯局大界。

     問:結竟不得宿,與不結何殊?如何開者?答:未結通界犯,結竟局僧住,故有益也。

     次問:淨地不免内宿,結有何益? 問:既不得同宿,亦不得看煮?答:看煮非罪緣,同宿是本制,故異也。

     三、問:謂暫入看煮,亦應不得? 問:結竟無宿、煮,得開惡觸及自煮不?答:亦緣異也。

    宿、煮,停貯過也;餘二,造作過也。

    造作非儀相,淨法所不防。

     四、問:欲分四罪差别?答:文皆易見。

     問:夫開結者,為免過也。

    今在中宿,尚不免罪。

    若爾,說淨加法已,亦應不合畜長造房耶?答:制法不同,為益而起,開閉合度,故雲知機。

     五問,初領前。

    若下,正難。

    說淨對畜長,加法對造房,即與處分也。

    答中,初二句正答。

    立法益物,不可一例。

    下二句結歎。

    佛号知機,良由于此。

     就解文中,雖非律文,而開解故,準說無苦。

     二、解法中,據律有開無法,翻結為解,故雲準說。

     大門第二,義明護淨,五門别之:初、翻染法,二、護守法,三、罪通局,四、相覆堕,五、淨生種。

     第二,護淨。

    此下五門,大同事鈔,科釋引用,廣在資持,此中随文略點而已。

     初中四位:一、緣不淨,二、緣淨,三、體不淨,四、體淨。

     初一須翻,餘三不須。

    如遇緣觸宿,染穢由生,律制儉開,乞求易得,私順通文,便自宿煮。

    縱實依難,遇豐須閉,因循不絕,是緣不淨。

    或可時沾緣淨,扶持器具之例,後須息心,仍事不歇。

    或縱心把捉,謂無罪累,知而故為,并須翻也。

     初門,緣不淨中,初科五種:初、遇緣觸宿;二、律下,無緣辄開;三、縱下,因開不制;四、或下,緣罷不息;五、或下,愚教慢犯。

     五分:有諸木器,常用行食,肥膩不淨,以瓦石揩洗;破壞僧器者,應沸湯灰汁洗之。

     次科五分,如上觸已,須洗翻之。

     僧祇雲:銅器淨洗用;木器受膩棄之,不入者削用;餘有米、面、醬、醋之屬,随用少許,于六衆中展轉博之,後得本物,即名為淨;物不定主,随屬故得。

     僧祇中,初翻器具,餘下,翻食物。

    謂物衆多,不必全換,但取少許易已,投入其中,縱得本物,亦自成淨。

    此法極要,宜乎準行。

     二、緣淨者,如僧祇中:忘誤觸捉僧家麨食,或遇時緣船車載物,得在上住。

     緣淨中,初科,僧祇二緣,皆非意故。

     又如十誦:淨人執持釜器泛物,得為扶佐,不許傾側。

     十誦佐助,事止須息。

     四分中:惡心觸食,令諸得罪不觸自淨,或器在雨中聽覆蓋等,及時世饑餓人相食者,開内宿、内煮、自煮、惡觸、僧俗二食、水陸兩果,不作餘食。

    此為八事,義兼不受、殘宿二罪,壞生一種。

    文開内啖,為命難故不開;外損,為靜世譏濫故不顯。

    若值豐年,乞求易得,猶順開者,如法治之。

     四分三節:初、惡心觸。

    佛判觸者得罪,不觸者成淨。

    二、或下,覆器觸。

    律雲若酥油瓶不覆,無淨人者,自手捉蓋,懸置其上,即緣淨也。

    三、及下,儉開八事,又四。

    初叙緣開。

    下列八事。

    上四相别,二食、兩果同開,不作餘食,總有五事。

    所以分者,由本緣起,四物别來故。

    此下,示罪相。

    惡觸内宿,則兼不受殘宿。

    既開自煮,義兼壞生。

    文開内啖,謂果菜為食;不開外損,即斬壞草木。

    文中若列,恐謂俱開,故雲濫不顯也。

    若下,明還制。

    順開成犯,即屬前科。

     斯等廣文,如鈔備列,緣會須開,緣靜即閉,前雖宿、觸,開故無染,不須翻也。

     二中指鈔,文見四藥,約緣開閉,大同于此。

    前下,決上緣淨,無染不翻。

     前門不應為而為,此門應為而不為,兩乖法網,雙獲一罪。

     三中。

    上列諸緣,涉于兩門,故須簡辨。

    如儉開緣,既遇豐年,不應宿、觸,而反為之,即不應為而為也;先雖開聽,今須還制,而反不依,即應為而不為也;前是作犯,此即止犯,雖複兩乖,同歸宿、觸,故雲一罪。

     三、體不淨者。

    如十誦多論:販博财食,治生道人,所獲福會,罪過屠宰,雖不宿觸,義不聽用。

    乃至造像,不合興敬。

    縱使施僧,亦不合受。

    以心随之,續作不絕。

    本不許翻,縱翻終染,由心在故。

    若身死已後,都收入僧,以心絕故。

     體不淨中。

    初引十誦。

    身雖出家,經營為活,故号治生道人。

    以所得财求福,設會持戒比丘,不得受用罪過。

    屠宰者,彼雲:屠兒止害一生,販賣一切皆害。

    故造像不禮,施僧不受。

    以下,出制意。

    本下,示體穢。

    若下,明死已入僧。

     四者,體淨。

    如十誦中:比丘食竟,以食不淨缽與淨人。

    彼洗竟,還置僧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