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五

關燈
法事;七、持欲出界,此受者非法也,令與者成别;八、與欲已自出界,此與者自非僧法,得成;九、因病人與欲已,聞僧中有好大德來說法毗尼,自力就座,久疲默出,以先欲故,更不重說,此愚教失,欲本送心,今身到僧,前緣久廢,故須後說;十、因布薩時與清淨欲,若暴風雨,賊急火起,驚散走盡,名壞衆失,若有一人安坐不動,名欲在僧,彼律更有,同故稀故,所以不出。

     僧祇中,初指前五。

    六下,次列後五。

    六中,能所界外,不礙僧事。

    七中,受者失法,故成别衆。

    八中,與欲出界,今多此類,學者慎之。

    九中,亦與者,非不說而去,則妨衆法。

    十中,亦受者,愚教因難失法,理須再取故。

    若據彼部,欲、淨各傳,今雲布薩而雙與者,以布薩時兼羯磨故。

    一人安坐,欲不失者,此據已說付僧為言,下文指廣。

    彼有轉欲失(四分開之),宿欲失,與尼、沙彌失,受者還戒失,與者還戒失,比上本宗,同稀可解。

     又如十誦覆等三人,四分覆法明言非數,豈合持也? 十誦三人,亦同前列,乃會四分非數非持。

     又如五分,尼等四人、狂等三人為七,倒出衆為八。

     五分,八人報病,儀乖不成,可見。

     通十誦三人為十一,通僧祇十人為二十一,又通四分二十八人為四十九人也。

     合數中,五分後列,即蹑上文,逆通前數。

     如諸部計會,是非交映,方成一法,豈取專局,用成通照?既有别相,則非法收,自他同苦也。

    故律文翻種苦業,多人不利等。

     結诰中。

    初結前。

    是非交映者,彼此互望,有者為是,不出名非。

    一法即是欲也。

    豈下,反古。

    彼則專局本宗,此則通照諸部,明前總括,非取于古也。

    既下,顯過。

    律明比丘非法羯磨,故此責之。

    翻種苦業即自苦,多人不利即他苦,委如後引。

     引十誦文明不成者,反則是成,故彼文雲:若作法竟,自言白衣、沙彌等,皆成。

    五分中,自說罪人,不名持欲,反上則成。

     次成不相中,初科,牒注。

    反則成者,謂不自言也。

    下引彼文,作僧法竟,自言得成,即顯不成約未竟耳。

    五分文顯,彌彰今義。

     如昔解,不自言成持,欲不成足,數數取體,如持但傳信;今解同他部,四分不了,必不自言,持、數俱成,若自言者,理非二攝。

     次科,初引古今下,義決。

    同他部者,即上二文四分列相,亦雲自言而不甚明,故雲不了。

    但取自言、不言,不分持、數兩别。

     十誦又雲:若受欲已,或故不去、放逸、懶睡、入定等,皆名不到。

    睡定不成不犯,餘者不成犯罪。

    若與别住得戒沙彌,亦名不到,以不參衆侶常法故。

    得受二欲,俱是比丘也。

     三中所引,不涉上科,或是證前,或彰未盡。

    初約不去明不到。

    睡、定不犯,以非意故,作意亦犯。

    餘者犯罪,即故不去及放逸人,情過可責故。

    若下,次約人非明不到。

    别住,即上覆藏人。

    得戒沙彌,即學悔人,以羯磨雲與波羅夷戒,故雲得戒(昔雲十戒,非也)。

    以下,顯意。

    得下,準判。

    乃知傳欲須簡如、法二欲,即與欲及轉欲也。

     次明轉欲,初緣,後法。

     若據十誦僧祇,若轉俱失,四分開之,或是異宗所廢,且從當部。

    毗尼母雲:七相應法者,受已轉與一人,如是至七,皆成欲清淨也。

     次轉欲緣中。

    初示部别。

    雖他宗已廢,然于機有益,故從當部,如淨地也。

    下引論證,同此宗故。

    彼文約數收法,如在一數,名一相應。

    今此轉欲在七相應,開七轉故。

    既有定限,已外不成。

     文中,初牒前欲之辭。

    我與衆多比丘者,據迷忘也。

    必思審者,不得籠通。

    彼及我身者,自他雙牒,以付後傳。

     法中兩段,但釋牒名,餘詞同前,故不複解。

    據迷出法,以事稀行多不知故。

    若止一人,但雲受某甲比丘欲清淨,受多不忘,但别牒多名,餘詞無異,籠通俗語,無簡别故。

     三、明說儀者,又即第四門中後義也。

    初說欲儀,後顯雜相。

     三、說欲中,标分可解。

     初中,簡能說人不得辄爾者,以上非緣皆多别衆,不唯空設更來愚罪,故簡明智堪在衆說也。

     為他中,初科。

    蹑前失相,以彰簡意。

    來愚罪者,若學未通,即結違教;惰學不識,須斷無知。

     正說之辭,義兼兩也。

    我受彼欲者,傳初受辭;彼如法下,牒應僧也。

     次科,文牒彼我,故雲兼兩。

     文對自恣,不言清淨者,以淨應說戒,欲應自恣,不敢言淨,令他舉過,即求聽也。

     三中自恣,彰己有過,不當傳淨,告僧任舉,故曰求聽。

     若自在僧有緣須說者,四分無文。

    如十誦雲:若于僧前與欲,誰應說?佛言:諸比丘随意說。

    準此,似病人雖對僧說,更須餘人為傳說也。

    如僧祇中:病人與比房欲,不受,即入僧中上座前,脫革屣,互跪合掌言:我某甲清淨。

    三說已,佛言:善。

    但不受者,越毗尼。

    故知直說,更不重述。

     次自說中。

    初示本宗,次引十誦。

    既指比丘,似對僧前與欲令說。

    後準僧祇,緣法昭然,而詞句頗略,準上加之,如鈔具引。

    羯磨據宗,故所不出。

    不受者吉,理不應故。

    下二句決前十誦,止是自陳。

     文中,受者睡定下,總明雜相,即第五門義。

     睡、忘俱無記,入定别緣也。

    五分:持欲至布薩處,有諸迷、病、舉等,皆清淨欲到。

    若睡、眠、忘者,吉羅;中路忘等,則名不到。

    四分:睡、忘無罪者,元作傳意,不覺想轉,故開文雲不故作也。

    若元入舍受,理依文結。

     次明雜相。

    睡、忘中,初科。

    初釋文。

    入定緣善,即是有記。

    次引五分,顯示成相。

    諸迷即下睡、忘。

    病即狂癡。

    舉謂治擯。

    睡、忘結吉,以懈慢故;病、舉無罪,不由己故。

    後舉四分,會通結犯。

    律約不故、反故亦犯,故雲元入等睡、眠、無記。

    三受之中,舍受所攝。

     若爾,随不說者,皆成後法,用說何為?答:為僧務故,開欲應和,不以欲緣作所為故。

    如不稱名,達心而已,何要口說?然法假相成,故制說欲;睡忘可責,故結罪也。

    既達僧中,理是開限。

     次科難意。

    不說既成後法,反顯對說無功。

    答中。

    初明欲本取和,不入羯磨。

    如乞唱等,以牒入法,不可不言。

    如下,舉例。

    即前忘憶,謾牒亦成,可驗取心,不拘言說。

    然下,示開制。

     文中故不說者,但獲小罪,義應得成,在開中故。

     次科,文但結罪,不雲不成,理如所判。

     就文,病緣輕重兩相,何以不說欲者?病有多種,前說者輕,堪相對晤;今者是重,不說為别。

    五分雲:病者扶來,不堪輿至,方聽說欲。

     三中,對簡。

    初科,牒文徴意。

    注中望前,通雲重病。

    然輿來尚輕,僧就複重,故分兩相。

    病下,釋通。

    前說輕者,上與欲中開病緣故,對晤即與欲也。

    不說為别,謂不堪對說,即成别衆。

    五分反之,引以彰異。

     若爾,重病即不足收,何勞輿就?答:氣力虛微,故不能說;神道不昧,是别衆故。

     釋疑中,伽論重病,不足數故;答中,即顯神昧是不足收。

     文令輿來,表和達僧就病者所,僧以法濟,或出界者,病多僧少,相連不及,濟緣既爽,時不可乖,故徙出作也。

     牒釋中,爽即是違,時不可乖,如說、恣等,日限定故,徒即移也。

     五分:病人不能面僧,或背坐卧。

    佛言:别衆應出界作。

    若病在衆,如滅诤草覆中,兩衆皆舒手足,伏地向羯磨,一心聽受。

    準此,仰、伏俱開。

    背是乖相,是别是足。

    必堪同僧而故仰、伏者,就開成别,如僧祇中四儀不互也。

     引示中,即明病者坐卧之相。

    初準文制背。

    若下,引例開卧。

    以草覆法,兩衆前後更互伏地,則秉白時一坐一伏,不妨成法。

    準下,決開制。

    仰伏非背,所以皆開,須約側卧以分向背。

    堪坐故卧,乖本開緣,還成别衆,文證如前。

     文中逢難外來成者,此緣非心隔,但為事遮,開不失故。

     四中,初科。

    此緣即出界之緣,事遮即命、梵等難。

     若準此義,有難在房,僧法應成,亦非心也。

    若同五分母論,若出不來,若遮不至,俱得清淨。

    四分無文。

    如下律中,有作無想,不成作法。

    又雲:更無方便,可得别衆。

    前是不失欲開,此即非開别衆,兩緣斯異,不可一例也。

     次科。

    初準例。

    準上持欲,以例在房有難是同,非心不别故也。

    若下,引決。

    初引他部開成出界不。

    此來句因引遮不至者,是今取證。

    謂同界内為難所遮,無别衆過,故雲清淨。

    四分下,次據本宗判别。

    初句示無開。

    如下,引急制。

    餘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