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五

關燈
預者,并令傳欲。

    十誦一界四處作法,互相與欲。

    二文并顯集少欲多,故知随意多少得受。

    五分反之,宗計異故。

    次釋不憶。

    本欲即心,能記依教,非所開故。

    若爾,必能憶持,而故慢說,欲法成否?答:據下睡、忘,故隐不說,理應得成,但違教耳。

     二、明受欲下,即解第四門義持說所以。

    就分為二:初持、後說。

    就初又二:初明受已是非,後明轉欲之法。

     第二,受欲,标分中義門;第四,複分持、說,即攝文中受、說兩科,此亦義判;下分受已、轉欲二門,即從文科也。

     初中明失,則有三處,謂受持中道,及至僧中。

     初科,本宗失相标處中,言受持者,即初房内。

     初從房内失相,列二十八種,非先有過也,受欲已後,方陳露之。

     次房内中,初科。

    初标總數。

    鈔雲二十七者,可驗文誤。

    非下,示先後。

    若先有過,不合對傳;受已過生,可容有失。

     文中,受欲者命終,而僧猶用前欲,房中及道,可非欲到。

    若在僧中,事須分别。

    有說者雲:未說不成,已說在僧成。

    或有說者,說與不說,俱名欲到,如忘等例。

    或雲不爾,忘有人持,死無識也,雲何成持?如舍戒中死人非數也。

     次釋諸相。

    初七人中,初科。

    前示失相。

    房下,次辨三處。

    房道易知,不在委示,僧中多說,故須備引。

    初解己說僧持,雖死亦成;次解俱成,引例不齊。

    雲下,指破。

    仍據舍戒,決知非理,義詳兩判,前解為優。

     若出界去者,以轉在異域,非欲本也。

    說戒法中雲餘道行緻諸講者,容雲持至餘房,即失欲也。

    自恣文中,辯緣一同,便言出界,則無謬也。

     次科,初明失。

    止為同界,故令送欲;今反出界,故非欲本。

    說下,會名。

    說、恣兩出,言異義同。

    講者迷名,乃作異釋;餘房同見,義無失欲,故知非也。

     雲罷道者,受已,言還俗也;尋悔本心,又将前欲入僧作法,謂不失也;但由中隔俗情,欲非俗法也。

     三中。

    初示相。

    但下,推失所以。

    問:為取前人失戒故失耶?答:欲取起心失戒,須作法舍;但使發意,即須再受。

     入外道衆,謂同寺之内外道居處中國,至今此事多有,不如此方釋李乖也。

     四中,中國即西土,如祇桓寺有外道俗人院是也。

    釋李即佛老姓氏。

     别部衆者,則調達之黨,五法為宗;或同在釋門,而見殊戒等,如五部、十八部。

    故律文中,同界各說,兩别俱成。

     五中二釋:初、即邪正别,五法如前;或下,二、是執見别,五部、十八戒疏,義鈔廣之。

     戒場上者,疑前出界,此局内也,中分異界,與出不殊。

     六中,對前第二内外分耳。

     若明相出者,即宿受欲。

    十誦雲:若受宿欲,不應說戒。

     七中,初科。

    欲限當日,越宿即失,十誦文證,以一例諸。

     問:此宿欲者,為約羯磨,為約羯磨,所為事辦不成耶?答:俱不得作。

    如僧祇中,八萬人自恣,畏明相出,減衆各作。

    四分,恐明相出,開略說戒。

    若但經白,時節可知,何勞略也? 問中,以羯磨事,或當法即成,如受、忏等;或被後行事,如說、恣等。

    然今宿欲不被羯磨,于理可知。

    且如後夜白已說、恣,至明未竟前,欲可用否?答中,兩引明據,顯知不被隔宿之事。

    必有此緣,當更取欲。

     自言邊等十三及二滅、三舉者,既自述過,非數義顯,即非持人;雖複自言當後作法,非本同聞,不知通取,以佛制三根無濫故也。

     次十八人,初列相明失;雖下,決後同法。

    謂此自言失欲之者,後臨僧事,但非當本同聞之人,還成足數。

     離見聞中,三處俱有。

    初在房中,若受欲已,必作送意,雖離與者,見聞則不失也。

    作不送意,互離見聞,勢分未越,故未成失。

    若俱離者,由過分齊,教相正約,故是失也。

    中道望伴,可以例之。

    有伴可爾,無則如何?今解:不問有無,但不送意,離生念處,約俱離失。

     後三人,約處中,初科。

    初總标。

    初下,别釋。

    房中明失,作不送意,見聞俱離。

    中道中,行伴不定,故所不用。

    前标三處,不明僧中者,以易知故,或可備見下問答中。

     有說者雲:如昔所解,恐非弘贍。

    今若約相以成失者,有四種離:一、隐沒,二、倒出,三、障隔,四、遠坐。

    初受中道,據隐沒論;若至僧中,具兼四失。

     次科。

    初斥古。

    非弘贍者,攝相不盡故。

    今下,立義。

    初列相。

    隐沒,受他欲已,入井窨等。

    倒出,見下五分。

    障隔,見僧祇。

    遠坐,即離比座。

    初下,次對處。

    有無可解。

     問:離見聞中,為俱為互,約誰辨離? 問中含二:初、問俱互,二、問所離。

     今解雲:皆望同坐展轉,不約作羯磨者,如轉輪說戒,八萬自恣,何由普聞?但取相連,即非别衆。

    故五分中:三種羯磨,房小不容,聽在前後、檐下及庭中坐;雖不了語,皆為法來,并名布薩。

     初答中。

    初義判。

    如下,舉例。

    四分,為衆大聲小,不聞說戒,令作轉輪高座,立上說之。

    故下,引證。

    三種羯磨,即通舉單白、白二、白四三衆法也。

     若論辯失,亦通俱互,何以明耶?四句分之。

     一、聞而不見,失。

    如僧祇:不問覆露,但有隔障,即失成别。

    如五分:雲霧黑闇中,先不相識人,不得受戒。

    又如背說戒師坐,即是别衆;既持他欲,自别豈成也? 次答俱互初句,僧祇明失欲,五分兩段,初防遮難,後犯别衆,并準明失。

     二、見而不聞失,如五分若在屋,随倒出離;若都露地,去僧一尋是也。

     次句五分斷诤中文,正判失欲。

     三、俱見聞失,十誦中空有互與,皆非法故。

     第三句十誦,空有互與,空與地受,或地與空受,雖複見聞,然非同界故。

     四、俱離失,如僧祇中一切覆處,不得離見聞,不成受具等。

     第四句,僧祇不成受具,準例失欲。

     上之四句,所以并失,莫非持者,入别非足故。

     通結中,總示失欲之意。

    又此四句,多據僧中微通房道,尋之可見。

     文雲中道僧中,俱列二十八緣,上已具明,非法是同,故雲亦爾也。

     指二處中,律文三處人數并同,但具列房中,例通餘二耳。

     既已成失,當更與者,明前非持人,故覓應法也。

    據此,縱說付僧竟,亦須得入持欲。

     次重與中,初科,初釋文。

    據下,義判。

    以僧中有失,亦制更與,則知說付僧竟,亦須預數同持。

     自言可爾,餘道戒場在空等類,豈體乖耶?答:戒具解昏,雖行等夢,制取餘者,意在明人應僧圓教耳,豈唯孤行辄濟其神乎?用人不同,其緻各異,義不可也。

     問中。

    文脫問字。

    界外場上,并是體淨,自可重與,何必餘人?答中。

    初示制意。

    僧取知法,解行兼備,方能被事,故雲圓教。

    無解之行,謂之孤行,雖複秉持,不資神用。

    常途足别,乃約體淨,秉法持欲,必揀智明,故雲用人不同等也。

    準為四句:一、有解無行,非别是足,可秉可持(如犯邊罪等,不自言足數持欲);二、有行無解,非别非足,不可秉持(如前癡鈍及文中戒具解昏);三、解行俱備,一切并成;四、解行全無,一切不預。

    然此有解,亦有多途:或時過學肆,濫預律科;或歲久看尋,而專封名相;或依文講說,而罔達是非。

    縱使水清,猶非持秉,況乎濫濁,焉可言哉? 問:狂等三人,尼等四人,或受已舍戒形生之徒,何為不列耶? 次取他部叙問中,初問狂人尼等,文出五分受舍形生,下雖無出,義不合持。

     有人雲:濫不出也。

    如狂雖是一,有三不同:據常憶者,是持欲也;計餘不成,同濫不說。

     釋中,初師狂有三品,下品成持,餘二不成,律文若列,便濫下品;準尼亦爾,本衆自成,恐濫不簡,故文不出。

     有人雲:不勞所以,但是略無。

    如不足數,中、邊、睡、定、狂、醉之人,可是濫也?律文上下列不足數緣,或少或具,前後通括,方成位耳。

     次師初句廢前,次句立理。

    如下,例難。

    以不足數中,不列中邊等人,豈是濫不說耶?而律中前後隐顯互出,故雲律文上下等。

    引彼例此,顯是略無。

     今取諸部相通明失,以不知者,則别衆緣成,作業不就,豈非險也?周行為勝。

     次正取中,叙由。

    雲不知者,或寡于聞見,或專執己宗,别衆非法,陷己累他,故雲險也。

    周行,猶遍用也。

     僧祗十種失欲:五、如不足數中,即隔障等也;六、在界外受欲,此能所俱非也,審不入界,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