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四

關燈
斥非中。

    初引非。

    今下,正斥。

    為緣即有難,如十誦中和尚、師、僧着俗服得戒是也。

    善見比丘為賊所剝,聽着五大色衣,即是俗服。

    脫臨法席,豈不足數? 伽論有三:一者,重病人;二、邊地人,即四分中邊不解,兩不成舍;三、癡鈍人,用此滿衆,俱不成就。

     伽論通列中,二邊地人,即同四分舍戒所列,故引合之。

     今約癡鈍,事義須知。

    夫羯磨者,為通和忍,随文解意,則非愚限。

    故即世行事,隻論身足,及問是非,渺同河漢。

    今出愚相,略有五焉。

     次别釋中,初科。

    文叙羯磨,取解為功,世多愚暗,故須曆辨。

    渺同河漢,言其浮漫無涯畔也。

     誦文合眼,恐有渟延,緣入非違,傍無人覺,此一迷也。

    或同誦一法,前後無乖,文相能所,不識彼我,此二迷也。

    或約文謹攝,深練自他,增減乖務,事法錯濫,不召令住,此三迷也。

    或文句乃明,牒事不濫,人有别緣,是非通默,此四迷也。

    或人法乃具,事局界境,成不冥然,端拱送忍,此五迷也。

     二中,五迷。

    初總四法,通曰非違;自二已下,别曆非相:二、法,三、事,四、人,五、處。

    蹑前起後,次第相生,尋文可見。

     觀此五迷,深明四法,微為弘?,僅涉僧倫,齊五所收,義歸不足。

    至于随法明非,非如霧結,自非博觀,餘複何論?約指通情,如前亦可,且就鈍人,餘如後說。

     三中,初示足不足。

    觀迷明法,粗可秉宣,未為通博,故雲微僅。

    至下,次指非相。

    如霧結者,喻其多也。

    約指通情,即上五迷。

    指餘如後,即辨壞中。

     如僧祇中有九:一者,與欲人堂中作法,通收欲者以入現數;二、若隔障,即同在覆,别有遮斷不見身也;三、半覆露,中間隔障;四、半覆露,申手不相及;五、同在露地,申手不相及。

    此上五種,是善比丘當時乖相,故非數限。

     僧祇,初科。

    半覆露者,謂半僧檐下,半僧露地也。

     又有行、住、坐、卧,更互作句,以義細分,則一行有三,曆作十二,且從四儀,即合前九。

    然此行等,必有餘緣,亦應開許。

    如立說戒,教授白召,病者輿來,豈同坐也?然須相順,面必向僧,則成開制故。

     次科。

    初列人相。

    四儀更互者,如行作法,住不足數,坐卧亦爾。

    舉一為首,以曆餘三,故成十二。

    然下,次明開緣。

    若據白召,本是制立,且望相乖,成法為開。

    病人雖卧,不得背僧,故成開制。

     五分中病人背說戒者,正判别衆,四分我往不坐,為作别衆等,并是正量。

     五分背别一人,仍引四分乖儀以顯。

    又觀文勢,五分證上,病須面向;四分證上,四儀互乖。

     上來六十,俱是簡緣,豈唯如舊?但二十八必過今數,義理有歸,亦須收取。

    如極醉人、共語不解人等,亦是不相領會,何有忍默之理?故須通照也。

     義加中,初科。

    初結數反古。

    必下,正示義加。

    義有歸者,謂歸不足。

    注引舍戒,睡、狂如上,出在他部,醉及不解。

    此之二人,諸部無文,是今義判。

    (舊以鈔中義加三人者,準此驗非。

    )問:既出舍戒,那雲義加?答:由非正列不足數中,然對舍不成,義是不足故也。

     文列受舍狂醉非者,引證成前不足之限。

    患今學者但誦人言,何不撿律?自有明诰,事類極多,故引令曉也。

    廣如事鈔。

     次科,初點文。

    言受舍者,即受法舍戒中,以舍、戒兩出,故标簡。

    患下,示意。

    指廣如鈔,見足數篇。

     文雲須知别衆足數四句者,上雖通列,名含是非,但為緣差,濫通淨行,故以法簡,不宜混雜,就分兩對。

     次足别句中,初文叙前列相。

    或體非而相是,或體淨而緣差,同歸非數,故雲名含等。

    所以淨行之人,濫通數内,事雖非足,不妨成别,故以足别作句簡辨。

     初是别衆,非足數。

    如應來、不來等二人,隐沒離見聞殘行法中七人,亦有通局,如前僧祗中隔障四别等。

    實如應法,能礙僧事,故名别衆;身不在僧,非數收也。

     初四句中,第一句收十五人。

    應來及應欲為二人,本非不足之數,對别作句,故此入之。

    殘行七人,據行不足,猶通生善,不應滅惡,故有通、局。

    餘八不現,約相不足。

    足、别之言,随句各異,臨文裁酌,不必一概。

     二、是足數,非别衆,即律中善比丘同住等,由身參衆侶,行德昭彰,故兼兩位也。

     次句身參衆侶故是足,行德昭彰故非别。

     三、亦别衆,亦足數者,如現前得诃者,诃身廁僧中,通在數限,口須忍默,乃有诃制,即非同和,乃至僧坐,而彼行立背面僧中等是也。

     三中,六人應诃外入,義亦同前,此等身現故足,相乖故别。

     四、非别衆非足者。

    如四分尼等四人,邊等十三,二滅、三舉等。

    或是報别法乖,或是行違治重,體既乖僧,不能為别。

    十誦諸人,并是應法,但為差脫,故不在僧。

    如睡眠、亂語、愦鬧,此三由入無記,不緣善惡,雖在衆中,不成作業也。

    入定善人,别有靜慮,至于忍默,不同僧和。

    然身雖在僧,不可為足,見聞又絕,不名别衆。

    啞等三人,根壞非證,聽說二緣,正乖羯磨。

    狂等三人,由神亂故,不了自性,何預兩能?白衣本是無戒,可謂相似比丘,同住樹上。

    須知比丘在界内外。

    若枝委界外地者,身在界内,是名别衆,界外非别。

    若不委地,内外俱别,而是不足數收。

    重病中邊,及以癡鈍,醉不解語,并非二攝也。

     四中。

    初四分二十二人。

    報别即尼等三人,法乖即沙彌及十三難,行違即二滅,治重即三舉。

    十誦十二人,次第牒解,一一各顯二非所以。

    入定中,雖是善行,而非證法,故雲别有等。

    如色、無色定,各有所緣,澄心凝住,故雲靜慮。

    啞等人中,以羯磨法誡聽勸說,故雲乖也。

    狂中兩能,亦即說、聽。

    白衣中,如律戒本釋。

    比丘中,有相似比丘,謂剃染形同,本無戒者。

    非别非足,易知不解。

    同住樹上,即界内樹也。

    枝委外地,即涉兩界;若不委地,但從根判。

    重病下,即伽論三人,義加二人,非二可知。

     上以足數對别為一四句,今以不足數對别又為四句。

     次四句标中,以前四句攝人未盡,故複出之。

    初後二句唯收四人,中二同前,如文所指。

     初是不足數,非别衆。

    如所為作羯磨者,體通道俗。

    且據比丘身在僧中,威儀相具,及以非具,俱非别也。

    然為僧量,不名在數,或前加法,或自作白等是也。

    若未受具,又非義收。

     初句所為通道俗者,大僧差忏谏治、尼衆忏殘、下衆受具等,并為道衆;剃發、付房、覆缽等,皆為俗衆。

    且據比丘者,簡餘衆也。

    身在僧者,簡遙被也。

    威儀具非具者,如差忏、受日,并須具儀;谏治、擯罰,皆令立作。

    前加法者,前僧加我也。

    自作白者,戒師、忏主和白也(昔雲教授召入,非也,由是能秉非所為故)。

    未具類别,不收所為。

     二、是别衆,非不足數,同上。

     三、是别衆,亦是不足數,即界中不集者,同上初句。

     二、三指同,對前可見。

     四、非不足數,非别衆,如律中别住戒場上,神足在空,并異界所收,非二種攝也。

     四中,三人異界,據本不足。

    今望體如身現,理合成足,故非不足。

    異界非别,于義易知。

    前隐沒等,體應非現,故歸非足。

    (有改雲亦不足者,句法不爾故。

    ) 就兩對四句中,當宗所明十三難、二滅,體相并不在足數,形報未終,斯法不絕。

    尼等四人,三舉、七行、無記等色,但緣報殊法隔,心差相轉,故暫入非。

    必能根轉法同,心相無改者,還通僧務,是足非别。

     三、料簡中。

    初示永定。

    斯法即是滅擯,以帶難犯重,皆須擯故。

    尼下,次明不定。

    七行即忏殘七人。

    無記等色,總上十誦伽論。

    僧祇諸相,報殊法隔,對人可見。

    心差即睡、病、狂、癡。

    相轉即樹上、中、邊四儀乖背等。

    尼女根轉,即入僧中,沙彌進具。

    (尼下二衆,兼上兩緣。

    )三、舉己解,并是法同。

    睡醒定起,狂止智明,并心無改也。

    下樹語通,四儀同衆等,即相無改也。

    是足非别,同上善比丘也。

    (舊記改雲是别,非也。

    )兩重四句,總收六十一人。

    僧祇與欲,前後不收,義歸後四,初句所攝。

     第四門中,得滿得诃者,謂善比丘也。

     今用若比丘,反上尼等四人,邊等十三難及白衣等,并體非也。

     第四門釋比丘中,反前十八人,并非比丘故。

     上加善字,則反上三舉、二滅、睡聾不相領等,雖是比丘,行相不善也。

     二、釋善字。

    反上多相,舉、滅是行不善,睡、聾等即相不善。

     同一界住者,則反别住戒場上。

     不離見聞處,反上可知。

     三、四對反可見 乃至語傍人,反上所為人也。

    以為僧量,不得诃制,令他證正,越己至于餘人,故曰也。

    又解:即座餘人,足制诃止,恐因鬥亂,令傍證正,亦成诃也。

    以雲誰諸長老忍,不忍便說也。

    又解:直語傍人,此法不成,亦成诃也。

    故五分雲同界若诃,但比座聞,亦成诃也。

    又解:本以足數望所為人,相反為言,此言似倒,應雲傍人語,以羯磨文中召令語默也。

     五、語傍人,次列四釋。

    初中,語謂得诃,越己即所為,餘人即能秉。

    此約能秉得诃之人,在所為外,故雲傍也。

    次解,即約外來随喜,望正秉僧,謂之傍人。

    三中,此據比座望诃法者,得為傍人。

    四中,無别建立,但扶成初解耳。

     具兼二法者,謂含诃足也。

     總結中,結歸上标兩得句也。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