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四

關燈
标分。

    文據即僧祇,義求即本律。

    取下,次牒釋。

    初釋文據。

    未加聖法,故雲地弱;僧事功強,所以不勝。

    即下,釋義求。

    此引說、恣小界,可驗衆法不許自然。

    本法即本律法聚,謂當部中無文有義,即用義決。

    若準五現,秉法須界,亦是明據;但非正意,故雲無耳。

     言處有二者,顯相通局也。

    非謂僧法唯在法地,結界一法非作法界。

    由是草創所依,開此居宗;若不自然,後諸衆法無緣加被。

    故此羯磨偏與餘反,如受戒者聞法非障等。

    自餘并在法界,可以例知。

    别人行法,二界通塞如上也。

     次科又二:初總示;非下,别釋。

    前明衆法,七、結界法不通法地,如文所叙。

    初受聞法事類頗同,其餘諸法不通自然,反對結界,故可例知。

    後明别法,受欲一法不通自然,餘皆兩得,并見總義。

     第三,集僧方法者,且依西梵,本無科約,雜碎文相,随引解之。

     三、集僧中,初标。

    依西梵者,彼土撰論,解釋經律,但大開分段;至于解文,并無科節。

    此門仿彼,乃述作之變也。

     所以先敷座後打槌者,由聲告即集,床座未施,伫待凄惶,非成?務。

    制先定座,良在茲也。

     牒釋中,初科。

    凄惶,煩悶之貌。

    衆既不樂,殊非同法?導之意也。

     犍槌者,梵本聲論雲犍(巨寒反)地,此雲磬,亦曰鐘也,乃金石二物耳。

    故五分雲:随鳴者作之。

    意取聞聲來集,召僧法也。

    故涅槃雲:擊鼓誡兵,鳴槌集衆,是為法。

    世四分中,召僧七相,不離聲色,唱令猶不來者,更相撿挍,意可見。

     次科。

    犍槌,如字呼之。

    下依聲論,方乃轉音。

    今人一概改槌為稚,例呼為地。

    未披經律,妄自改作,如鈔記委辨。

    下文或單作槌,梵言之略。

    鐘、磬并通金、石為之,金即銅、鐵也。

    五分随鳴,不必金、石,如注所列。

    涅槃中,彼雲:如鳴槌集僧,嚴鼓誡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

    言是法彼世谛之事耳。

    四分七相量影,破竹作煙,吹貝,打鼓,打犍槌,打地,若唱諸大德布薩時至等。

    準文有八,一、三是色,餘并屬聲,通為唱令。

     如律文令舊住淨人下位打者,此召僧法制,非具道者所為,必無二人,方聽兼助也。

     三中,下位即沙彌,具道即大僧:一、自是所集;二、事儀非重,無人聽助,即是緣開。

     言三通者,非是單三下也。

    從微稠以至稀着,聲絕之後,又加三槌,故雲也。

     四中,凡鳴鐘法,先虛揩十下,即微稠也;十一以去,漸稀漸大,即稀着也;至三十七下,緩打三下,為集三乘。

    常途齋講,宜依此法,晨昏長打,廣如鈔中。

     阿含經雲:聞聲止苦者,凡業有定與不定,故苦有止與不止。

    若作業必定,聖所不免。

    不定業者,無緣則受,有緣便止。

    罪者遇善為因,打者設願為緣,故得聲傳苦滅,自然感應。

     五中。

    注引付法藏傳,即罽膩吒王堕魚受苦,聞鐘停息,遣告長打。

    有斯冥感,故引阿含,彰其所以。

    猛心一往,始終無間為定業,中間微悔即不定。

    定業則果相已就,故聖不免;不定則因勢猶微,故通緣奪。

    若爾,罽膩吒王業應不定?答:引業則定,故永堕魚中;滿業不定,故遇緣停息。

    罪者,先有善因,偶然遇善;打者,方今發願,随願冥通。

    傥臨此務,宜善用心。

    若準此文,比丘自打,與上相違?答:律據集僧,事須下衆;傳取濟物,故約大僧。

     威儀經明杵數者,今多不行,故法墜于地。

    但臨事籌度,量時緩急,外得生信滅苦,内得無虛聲告,若然可也。

     六中,經中杵數,備如鈔記。

    今下,斥世。

    但下,示法。

    令籌度者,或住處大小,僧徒少多,時緣緩急,随宜長短,不必依經。

    于外有功,于内成用,内外兩濟,事不徒然。

     論中不許互易者,以僧法揩定,辄改亂倫,召法既乖,受用非理,故須常定也。

    必欲換動,先以本者召集現僧,告令知意,然後改革;後更欲換,還如前召。

    如斯展轉,雖是改換,始終僧法。

    若一住處兩磬互鳴,前後雜亂,不名常相。

    随用四事,是盜僧祇,由僧私一亂,無法分異也。

     七中,初明制意,倫即是;次必下,示換法;若下,顯過相。

     今世有人言知鐘者,雲是淨語;言打鐘者,不淨語也。

    元此知淨,自不得為,令他作之,故雲知也。

    鐘則不爾,自他通用,不有種相,何須避之?當部言打,其事極多,人畜非情,鹹有其戒,可亦改之為知淨也。

    智論檛犍槌,阿含擊犍槌,五分打三通,經中撞擊鐘鼓,并以知淨之言,别有所為。

    故翻經之家,随以此方一相往翻,莫非物觸聲發也。

    故知鐘之言,雖非巨害,然是知法者之大忌也。

     三、斥濫中。

    初引濫。

    彼謂使人時,須雲知鐘,不得雲打。

    鐘元下,次正斥,有四。

    初示知淨本制。

    一、為比丘自不得為,此通掘壞錢寶等;二、為有生種相,此局壞生一戒。

    鐘并反此,義不須之。

    當下,次引餘戒例難。

    言人、畜者,即打比丘提,乃至打畜生吉,非情即打故。

    衣智下,三、引示。

    檛、擊、打、撞,事同語異,随用翻之。

    故下,四、誡诰。

    在事雖非大害,于法深屬無知,凡在學流,故須避忌。

     第四,僧集約界者。

    所以立界,為欲攝僧,随其分齊,不許乖異,并是喪我之方略也。

     第四,初科。

    為欲攝僧,是立界意;喪我方略,即攝僧意。

    凡夫具縛,我倒熾然,乖異則轉增,和合則漸息。

    由事證理,得法無我,是佛權謀,故雲方略。

     文中,先舉二界,後随别釋。

     初作法中列三名者,以攝餘界,後當廣說。

     作法界中,初科指後,即第二篇。

     小界無外者,以界局在身,坐外無法,随人集結,故無外也。

    若許有界,則納诃人,餘亦如後。

     别釋小界中,初顯示制意;若下,暗斥古非。

     若論無場、大界二處别集,以界之内外鹹有制約,可從集故。

     次無場界中,此約說、恣内外兩集,故雲别集;不容私避,即是制約;下文四集,義亦同之。

     若爾,小界無内,可如前言;身界之外,可不須集?答:元制簡人,雖有不集,不同大界制内外集。

     釋妨中,恐謂說、恣小界,可以類同,故須簡别。

    答中,制簡人者,為遮诃故。

    若須外集,開無所濟;大界非難,故曰不同。

     若有戒場,則四處各集:一是界外;二是界内;三是内相,外戒場外,中間空地;四是戒場體。

     三、有場界中,當局自集,事義易知,特約共集,示其異相。

     問:羯磨之設,界中無人則成,何故集他外界? 初問大界外集之意。

     答:行法不同。

    若作羯磨,則随界分局,人不相集。

    若作說恣,則内外通收,以是攝僧綱紀,使内外同崇,不許逃避。

    乃至外界戒場,見相便求,多有句數,即其事也。

     答文。

    今釋中,初句總示。

    若下,别釋,即僧、私二緣,通、局兩集。

    乃至下,别證通集。

    本律說戒犍度雲:時有一住處,說戒日,客比丘來,見舊比丘在戒場上,見而不求,便作羯磨。

    諸比丘白佛,佛言:成羯磨說戒,有罪(一句)。

    若見已便求,求已不喚,成羯磨說戒,有罪(二句)。

    若見已求,求已喚,成羯磨說戒,無罪(三句)。

    聞、疑亦如是(同上三句)。

    又有住處,說戒日,舊比丘見客比丘在戒場上三句,并聞、疑三句,并同上。

    餘廣如彼。

    故雲有多句數也。

     有說雲:縱作羯磨,亦須通知。

    以年歲逾遠,界相莫知,或主客改轉,虛傳制限,故須通集,先委問緣。

    脫有漠落,徒生疑惑,必本非法,實濫後緣。

    若經受戒,空傳聖法,喪他一生,自他同陷,深可鏡之。

    此言易耳,臨時難改。

     次古解中。

    此就私緣,約界不明,可有通集。

    必無疑濫,則不須之。

    初叙須集所以。

    脫下,彰不問之非。

    初謂标相不分。

    必下,次即本結乖法。

    于界生疑,不出此二。

    必有此緣,解已重結,不同今世無問曾結不結,一概妨疑。

    請考此文,足知傳謬。

    濫後緣者,通諸衆法,作并不成,受法尤重,故别舉耳。

    此言易者,秉結不難,故臨時難改,再受非易故。

     問:大界四集,可如前言,戒場之中,亦有集不?答:場中兩集,亦為說恣,如難緣開之,餘如結界法中說。

     次問:戒場比前大界,例有四集?答雲:兩集即是通、局二集,或可字誤,兩合作四。

     就自然界四種分之,當部無文,通取諸律,四名如列,各解可知。

     自然中,初科。

    本宗盜戒有聚落界,三小界中有蘭若、道行,但非明顯,故雲無耳。

    所出諸部,文中自标。

     聚落為二,謂通局也。

     聚落釋标雲通局者,通即不可分别,局即可分别。

     初、不可分别者。

    或約僧之來去,難可知者;或約處所散落,不知際域。

    故僧祇雲:若城邑、聚落界分散亂不可知者,以五肘為弓,七弓種一樹,齊七樹為量,相去作法。

    雖有異衆,各不犯别。

    約相步之,則有六間六十三步。

     不可分中,初科為二。

    初列相。

    即人、處二種,不可别知。

    或俱或互,并是此收;二俱可分,則屬後攝。

    故下,引示。

    文唯約處,義必兼人。

    彼因婆羅門問種樹法,佛言:以五肘弓量,七弓種一樹,能令根莖堅固,扶疏生長,不相妨礙。

    時優波離白佛:已聞種樹分齊,今複問:若有處所、城邑、聚落,界分不可知;若欲羯磨,應齊幾許,使異衆各各相見而得成就,不犯别衆耶?文中,上是請問,以下即佛答。

    五肘九尺,七弓六丈,三尺一樹,得十步半。

     昔雲七十三步半者,錯算七間也。

    僧祇疏中七樹六間,猶如四分衣界八樹中間,諸師衣界止計七間,如何僧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