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二

關燈
品蘭,唯約二、三;若對一人,不名小衆,則非教也。

     别簡對首中悔蘭小衆,是今義立。

     就衆法中,律顯僧相,四人除三法,五人除二法,十人除一法,二十人僧通作諸法。

     衆法通标中,四人除三:一、受戒(通收中邊),二、自恣(正取和白),三、出罪(出僧殘罪。

    昔以自恣、邊受、忏舍為三,謬矣)。

    五人除二:一、中國受戒,二、出罪。

    十人除一,即出罪也。

     問:四僧秉法,通塞何相? 次廣問答,明通塞中,初問四僧,即四位僧。

     解雲:但據四人,尚通秉法,何況餘三?又人解雲:四人作務,通秉衆法,以體成僧故也。

    如說戒、滅诤、形法二同、觸惱諸制,謂單白也;差人、被緣、受日、處分,謂秉日二也;七法、治人、谏證等法,謂秉白四也。

    故法雖多,以二攝盡。

    謂說戒、羯磨,四人通持,意可見也。

     答中,二解意同,但初師粗略,故複引後解。

    文中但叙四人,餘三可見。

    略舉三法,複據二攝,證上四人通秉一切。

     問:初僧既通,何以文中除三法耶? 第三難中,文既簡除,通持安在? 答:此除前事,不除法也。

    以自恣、受、忏,境緣須具,故倍三人,除三單白、二白四法,非謂餘事不通四人。

    故文雲:一切羯磨,皆作五人。

    通論通秉三法,約事就用,但據自恣一白,邊受二白,是五人僧用。

    若作餘法,收在初四十人僧者,但一白四;二十人僧,但一出罪;自餘三法,皆四人僧攝之。

     答中分二。

    初釋四人除法所以。

    初二句略示。

    法自通秉,事有不行,故但除事耳。

    以下,委釋。

    自恣、受戒,忏即出罪。

    倍三人者,五十、二十,除三單白:自恣、和僧,一白;受戒、召入、對問,二白(此通中、邊)。

    二白四者,正受一白四,出罪一白四。

    若自恣差五德,受戒差教師,出罪中覆藏六夜,并四人法,不在所除。

    次科自見。

    舊記解此,差謬叵言,學者相承,至今傳誦,恐亂正解,不複别破也。

    下指文雲即除法後,續有此語,故知除此通餘一切。

    五人下,二、簡三位所秉分齊,如文。

    次列止有五法,自餘一百二十九法,皆歸初位。

     問:自恣之時,具有白二及中、邊二受,前皆三白,今上所列悉減,何耶? 答:自恣差人,四僧所攝,五德所為,不入僧數,正論僧用白和方是,若論二受差人出衆,四人僧收,白召對和,二白在衆方,五人僧攝,及至受具,四人亦辨,以羯磨者入僧數故。

     五、六問答,如前已示。

    答文兩段:初明自恣;後論二受,雲四人亦辨,且據邊受為言,若約中受,正須十人。

     問:戒師白和,既在衆中,應四人僧,不應此白入五人攝? 七問中,教授差白,既是四人,戒師和白,在衆問僧,事同差白,何得五人? 答:誠如來難。

    和白問:僧身非預忍,計不入數,但秉僧法,非别所持,請說俱在衆中,相從五人所攝也? 答中。

    初領來難。

    既為所量,故不預忍。

    但下,通前意。

    非别持者,自身秉法,外須僧故。

    請即戒師請問,說謂四僧說默。

    且取請說在衆,相從為五,據實四人,故受戒篇中,唯取白召是五人僧用。

     問:上列初僧,但除三事,如受日、受衣事,皆須五人,何為不列? 次明除法,初問,夏中受日,夏竟德衣,事似五人,故須問決。

     答雲:受日别人,即是所為,不入僧攝;受衣為衆,應入五人,自不得利,故非五攝。

    不同自恣,彼此齊益。

     答:文兩段,初明受日所為非數,後明德衣五德無利還同所為。

     有人解雲:所言僧者,始終重作。

    秉法人者,可入僧收,以互作故。

    有于僧用,差人持衣,唯是所為,故非五收。

    如邊受中,初白差時,威儀所為;白召入衆,又是能持;戒師白和,便是所為;後與白四,又是能持。

    故取斯義,立五人也。

     古解初科為三:初示所立;差下,次簡受衣無互作義;如下,三、舉邊受互作之相。

    自恣亦爾。

    五德受差,即是所為;對衆和白,又是能持。

     問:如忏主初作單白,後作白二,應非四人僧? 問答中,初問忏舍堕法,忏主受忏,須白問僧,及後還财,複作白二,亦同互作,合歸五人。

    今此律中,初僧不簡即四人,故收難雲應非四人。

     答:忏主白和,身外三人,不名僧故。

    雖後還财,未必同席,不類前受,相接成法。

    又戒師和時,威儀入衆,身外成僧,義相全别也。

     答中二。

    初約還财不定答。

    忏舍五人,一是所為。

    忏主身外,三人非僧,所以忏主入四人攝,但是四人法耳。

    律中還财,諸長隔日,餘雖即座,然亦無在,故雲未必也。

    又下,次約受忏不同釋。

    忏主白時,外無人足,故自入數,與受全别。

     問:法是僧秉,方名羯磨。

    今秉法者不入僧中,法非僧法? 三問中,蹑上戒師身外成僧,以明教意。

     答:前事委僧,僧法和問,義須進不?人雖非應,法為僧成,故所被事,皆名僧法,如學悔秉法也。

     答中,律中說恣,無能秉法,故開學悔,自不預數,足為明準。

     如僧祗中,五人僧者,自恣邊受諸尼薩耆,此是正量,豈有忏主入四僧收?豈可自忍也?不同說戒、結界,成四即行,自他同遵,莫非僧法故也。

    故十誦中,無有自忍作羯磨故。

     今判中。

    初引據。

    僧祇忏舍五人僧法,則知前解局據本宗。

    鈔雲:今以本宗不了,用僧祇為定,事同戒師,相從五人。

    準有四法,是五人用。

    豈下,斥非。

    不下,簡異。

    故下,引證。

     問:結界唱相,事中須之,應五人僧,何不列者? 問:不列結界中,上文已簡,今此複問,發後所引。

     有人雲:律且舉之,非謂餘者不列不得。

    以受有中、邊之異,故簡數約之;随有專精第二,故又分耳。

    結界、德衣,并為僧務,皆在五攝;但非所為,并入四僧。

    故僧祇雲:四衆羯磨者,謂布薩事,一切拜人,四人得作。

     初解中。

    初明文略。

    受有中邊,随分持犯,如前已示。

    結下,次約義判。

    既為僧務,須在五收;餘非為僧,則在四攝。

    下引僧祇,證非所為。

    拜人,即差法也。

     又人解雲:結界唱相,不入五人,以但牒相結之,不取人名入羯磨故。

    然行事之時,相涉僧别,依五百問,聽用五人。

    核其本據,正四人攝。

    如廣說戒,四人開白,必地自然,義須結界。

    初雖唱白,後入僧收,不同受日、受法,牒名入教,與上不同。

     次解。

    初立義。

    然下,釋疑。

    以五百問須五人故,唱相起立,餘三自坐。

    據四是僧,約坐如别,外相相涉,其實僧耳。

    今若行事息疑,即須依論;若考僧用,定非五人(舊雲大師不取論文者,非)。

    如下,義證。

    四人廣說,必在法地,可驗結界止用四人。

    不下,簡别。

    相反可知。

     問:上列四僧,收盡人不? 第三,攝盡否,問中,四僧即總四位。

     答:但舉三人,并通三法;就後四人,皆收僧盡;五人、十人,别為前事,義非僧收;縱列八人,律無正述。

    故大衆者,但明四人,若過四也。

     正答中。

    初正示。

    三人,一、多四也;三法,念對衆也;就後四者,三中末位也。

    縱下,指妄,義見次科。

    故下,質非,文出本律,彼謂八人名大衆故。

     昔以忏逆重蘭,義張八人;夷邊方便,義立四人。

    此出師心,未成正量。

    十誦所顯,但界内僧,焉有八人方名大衆?五分無量比丘僧者,即是四僧之餘,故律雲況複過二十也。

     破古中。

    初引古。

    十誦蘭分三忏,彼于上品自分二别。

    夷邊即初篇近方便,可用四人;逆蘭事重,複倍四人。

    皆無所據,并雲義立。

    此下,斥非。

    十誦上品蘭界内大衆忏,即四人耳。

    五分即顯大衆無别數故。

    四分亦證數止四人,五十、二十已是過數,故雲況複過也。

     三、明人法相對。

     第三,人法相對。

    唯論四位僧人,三品衆法,别人别法,此門不明。

     問:能秉法僧有于四别,僧所秉法何但三耶? 初問可解。

     答:非是初僧不秉三法。

    但四人僧者,本是僧體,餘之三僧,随事淳薄,故随分耳。

    僧體加一,得遂僧事,号五人僧;事情須發,倍五加十,号十人僧;心輕罪重,倍十加人,号二十人僧。

    對法亦爾。

    說戒等被,情事不難,初則問和,連辭即決,故制單白。

    諸差諸結,非常行務,和忍稍難,白加羯磨,倍增一法,故名白二。

    治谏等事,成辨最難,倍加二法,故名白四。

    對人三反,約法亦三。

    是則人法相因,皆由三事也。

     答中,初二句通示;但下,别釋,又二:初叙四僧;對下,次明三法,略舉一二以彰難易;對人下,總結。

     問:法中約事無體,直陳單白、白二、白四三法半倍;若準僧中,亦應五人為體,就五加十,自決恒務,更何須四以為僧本? 三、問中,人分體、相,法直倍三,于義不齊,故以法例人,應除初體。

     解雲:四人成體,加一為事,故後三僧不名本也。

    法則不爾,當白自體,随體附事,有上中下,故倍增法,無非本體。

    猶如邊受白召和入,自是為事,四人秉法,還依本體。

    但事須問,非差不成,故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