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卷第一(始從集法訖緣成篇)

關燈
白四也。

     然文分前後者,以陳情之高者,莫不名白;功成業就者,要唯羯磨。

    故結集翻度之人,取意分于前後。

     前、後、中三法安布,單白在先,雖複兩通,不無偏勝。

    據論,佛世随緣制法,本無前後,故推結集等人。

    結集即波離法正,翻度乃覺明竺念。

    此明律列獨頭單白在先之意。

    若二種羯磨,白法前後,佛本自安,非後來也。

     若論律本,通曰羯磨,如上廣列;今據随事大小,難易不同,故法依之,分廣其相。

     離分中,律雲:有三種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據名各立,本無差降,如上廣列。

    指體相中,上文所明三法優劣,非本律文,故雲今據等。

     問:心念之與衆法,約事各分三品,未知對首據何獨為二位? 料簡中,問離合者,上且依律第列八品,今于對首中摘出中蘭,自為一品,例亦分三,共為九品故也。

    初問中,舉念、衆兩同,責對、首獨異。

     答:語事為論,乃殊品量,且統裁之,随分三位。

    約事九品,法亦同之。

    何以明耶?如心念法中,所被下事,既局三位,自分三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也。

    衆法之中,所被上事,當局位三,自分三品,謂上下、上中、上上也。

    對首之中,亦應三品,如持衣說淨,名中下事;如忏舍堕,是為中中;若忏偷蘭,衆多對首,得為中上。

    故亦随相分為九也。

    上以偷蘭非僧忏故入,但對法收。

    今依律中,令小衆悔,聽問邊人,故開成一位耳。

     答中。

    初通叙。

    對事分法,随分三位,謂三品事中皆可分三,則于對首離出一品,故為九品。

    約事分法,法亦有九,故雲同也。

    何下,次别列品位,又三。

    初、明心念。

    但念為下下,對念為下中,衆念為下上。

    二、明衆法。

    單白為上下,白二為上中,白四為上上。

    三、對首中,如文。

    自列偷蘭三品,重蘭攝在衆法,輕者自歸中下。

    今立中上,唯局次蘭。

    然據作法,還即但對,而居衆法對首之上,故諸問答自此而生。

    上下,會通。

    初決前合意。

    今下,顯今離意。

     問:舍堕、悔蘭,俱非别衆,如何分之以為兩位? 轉難中,悔蘭小衆,制問邊人,亦不許别,即與忏舍理不當異。

     答:據非别衆,說恣應上,悔蘭限三,應歸中品。

    然以舍堕通對一人,故名中中悔蘭。

    其必問邊,理歸中上,以十誦雲重者界内,輕者界外,四分下文小衆故也。

    及時加法,界亦通收,與前說恣,蓋是同也。

    對人多少,故有階級。

     答中。

    初斥奪前難。

    舍忏但制别集,說恣通收内外。

    若取别衆,須推說恣,不體今意,故且奪之。

    然下,伸今所立。

    初對舍堕以顯通局。

    舍堕下,通一人中蘭,局定三二。

    據分品次,于理顯然。

    十誦三階:初篇生重,界内大衆忏(上品);二、初篇生輕,二篇生重,應界外四比丘衆中悔(四比丘者,能所合論。

    須界外者,由制問邊,界内有人,恐謂别衆,準知無人亦通界内);三、僧殘生輕,一比丘前悔(下品)。

    四分即滅诤犍度,故雲下文,彼雲小衆二三人也。

    及下,次對說恣以明同異。

    上約别衆明同,下據對人顯異。

    界亦通收者,以界有人,亦不得别。

    然說恣衆法,僧私必集;悔蘭别法,不集亦成。

    今此且據制必問邊,一往言同,次科自見。

    對人多少者,說恣不定,下通一人,則顯悔蘭人位揩定,故為上矣。

     問:說、恣及舍,通界必集,據現到者,開成對首,此豈為中?如悔、次蘭,三、二人邊便得成法;縱有不集,義應得成,此望前法,理應非上。

     轉難中,初難衆法對首,理合居上,由本衆法有别不成故;次難悔蘭,義合在中,由是别法,縱别亦成,自可違制,不防成法。

     答:若據通集,實如來難。

    今據事大情多,作法稀就,故判中上。

    如說、恣等法,心念亦開舍堕,但對便成清淨,次蘭。

    不爾,忏必衆人,以罪起初、二之篇,忏分三境之異,止得從義為中上矣。

     答中。

    初縱許前難。

    今下,奪歸正義,又二。

    初示所立。

    事大情多,即下雲罪起初二篇故。

    作法稀就,即下雲忏分三境異故。

    如下,比校。

    說恣開獨念,舍堕通單對,即顯事輕悔易,反上二義。

    悔蘭必衆人者,尚非單對,況獨念乎?言從義者,非文所有,酌理立故。

    三境即上三階。

     問:如上廣相,随事三九,不同古來所傳百一羯磨,其相何耶? 次明多少問中,初、蹑前品位,二、引古申疑。

    百一羯磨,今見藏中,昔賢所集,故曰古傳。

     答:如古所傳,百是數之總名,随事皆一羯磨,故雲百一也。

    不無事義,若考核之,自有一事而須三四者,如受戒、舍缽、德衣、亡物之類是也。

    從多限事為言,亦得局稱一法,莫不随作業成,皆曰羯磨也。

     正答中。

    初依古釋名。

    百是所被事,一即能被法。

    事無限量,舉百以總之;法皆通被,舉一以貫之。

    不無事義,許其有理。

    若考等者,遮于後疑。

    恐謂一事止用一法,故舉受戒等釋之。

    受戒四法:一、差教師白,二、召入白,三、對衆問白,四、正受白四。

    舍缽三法:一、受忏單白(若不行缽,止用受忏、還缽二法),二、行缽單白,三、護缽白二(戒疏準僧祇,加差人行缽白二)。

    德衣三法:一、差五德,二、付衣,并白二,三、上座和僧白。

    亡物三法:一、賞看病,二、差五德,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