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卷第一(始從集法訖緣成篇)

關燈
前務等,豈非辨事,今古那分?答:前以業翻名,以功能釋義。

    今此直以功能翻名,于義頗疏,故所不取。

    (講者皆雲:俗以士農工商為業,僧以羯磨為業。

    又訓業為?,辦事?速等。

    傳謬久矣,識者宜改。

    )然下,依名釋義,文有兩段。

    前通約諸法釋。

    食即是藥,人謂差舉,法即說恣。

    夷,平也。

    又下,次别約二法釋。

    量同太虛,法體廣遍故;共佛齊位,功德高深故。

    言生報者,凡報有三:一、現報(即今身受),二、生報(轉身即受),三、後報(後後身受)。

    犯重歲數,出目連問罪報經。

    彼雲:犯波羅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堕泥黎中。

    于人間數,如文所引。

    彼經不定獄名,此準僧祇,雲堕阿鼻。

    經音義雲:阿鼻翻為無間:一、身無間(充滿獄故),二、苦無間(不暫息故)。

    學者多迷生善、滅惡二事。

    請考此文,足為明據。

     諸部亦稱為劍暮者,蓋取聲之不同也。

     三中,波離問經名為劍暮,劍羯、暮磨,音小訛耳。

     然以業義通于道俗,謂此作法非局在僧,故存梵言;簡異通者,知羯磨事非俗行故。

     簡辨中,初文。

    初叙華言通濫。

    業義通者,如七支、十善、動不動等,不局道故。

    名義既通,必生疑濫,故雲謂此等也。

    故下,正出。

    存梵所以簡濫遮疑,又複生善故也。

     但以唐梵翻譯,詳核未通,師資傳授,習俗難改,乍聞為業,絕聽驚心。

    今依正翻,傍通舊解,想無昧也。

     次科,初示翻譯之疏。

    師下,明相傳。

    執舊聞而不從,故雲絕聽;異于常見,所以驚心。

    今下,顯兼通。

    正翻為業,傍通辨事,臧否自分,故雲無昧。

     二、定體相者。

     自古諸師,依法出體,但廣明非,翻非如法。

    今不同之,律有正體,無宜不立,故異由來。

    所述法義,就門分二。

     次定體相叙。

    古中依法者,法即羯磨,謂依律中七非羯磨,辨示非體,以非顯如。

    如即法體,如後七非顯體中明。

    今不同者,律有三法,即法是體,何須别求?反驗古解,總有二過:一、律既有體,不當強立;二、翻律七非,但偏衆法,不收對念。

    反上二過,故雲異也。

     初明體者。

     然此教法,正據緣成,緣則通于内外,定體則繁。

    今但克相以論,實唯言教。

    問:僧和忍義非餘設,即以聲相相續善色為體;若據事成,感發業量,是謂作與無作也。

    廣如戒業章中。

     約論中,初遮簡緣。

    通内外者,即有情、非情也。

    人唯局内,法處局外,事通内外。

    緣相既多,從緣定體,體則不一,故雲繁也。

    如上古師,翻非明體,則涉諸緣,故特點之。

    今下,正示克相,謂定約所秉言教。

    聲相簡餘塵,相續簡一念,善色簡惡、無記聲,是不可見有對色故(有作善色聲,非也。

    上标聲相,不可重言)。

    上約能被示體。

    若下,指所發,如後。

    量即體量。

    戒業章見受戒篇。

    問:相續善色,與作何異?答:尋後相比,自可通之。

     今依律宗,全無三聚攝法,但有随相明體。

    然則法随事興,事繁法廣,不可論體,法假人弘。

    人分三位,謂一人、衆多人、僧人。

    故法随人亦分三體,謂心念法、對首法、羯磨法。

     依律中,初文二。

    初标所出。

    律無三聚者,顯上善色依諸小論。

    諸論明法,并約聚收: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成宗更立無為聚)。

    随相即下三位,并見律文。

    然下,正示法體,有二。

    初明不随事立。

    事即所被,且據衆别百八十四,故雲事繁。

    立法數同,故雲法廣。

    法假下,次明須對人立。

    先列三人。

    下列三法,配對可知。

    即此三法,是律正體。

    問:此亦依法,與古何别?答:略如上辨,在文自異。

     若據律本,以三羯磨,謂單白、白二、白四。

    用通攝者,但據衆法為言。

    今約成業辨事,亦通别人,故别秉法,理稱羯磨。

    所以十誦、四分,鹹有誠文。

    然律但明僧法,餘不彰者,取建業功強,勿高大衆,故偏受羯磨之名。

    舉事約文,義皆通也。

     次科。

    初示文局。

    律雲: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謂單白、白二、白四。

    今下,義判。

    人雖非衆,成業不殊,理無異号。

    所下,引據。

    十誦心念分衣,佛言:善作羯磨。

    四分受五戒,三語受具,皆名羯磨。

    具如後引。

    然下,究律所以。

    舉下,結歸上義。

    舉事即前義判,約文即前引證。

     二、明相者,據法本體,義張三位,随相略分,以為八品。

     次明相中,即上三體各有别相,相雖分八,随事仍多,攬相歸體,體唯三位。

    文列八相,随一相下,略舉一二,對尋本文,未勞委釋。

     初心念中,自分三品:一、但心念法,如朝夕常念四儀等事;二、對首心念法,如持說衣、藥等也;三、衆法心念法,如說戒、自恣、分僧物等。

     但心念下,舉六念者,若據羯磨,止出三法;今以六念,義攝四事、四儀,曆事起觀,一切心念。

    後科所列,例亦皆然,如雜法篇,委明其相。

     二、對首中,自分二品:一、但對首法,如白告、受淨等;二、衆法對首法,如舍堕、說、恣等。

     三、衆法羯磨,自分三品:一、單白法,如和白說恣等;二、白二法,如結解諸界等;三、白四法,如受忏治谏等。

     僧及一人,法各分三,對首一法,但分二品,故有八相也。

     三、明分廣所以者。

     分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