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序
關燈
小
中
大
,其也。
上之七段,若合題目,初是删補,末示随機,中即羯磨。
又複一一反古所集,對前可解。
本雖行世,于理未陳,故複相從,勒開文義。
出疏中初文。
上句指前,次句起後。
理即是義,随文披釋,故曰相從。
勒,猶析也。
餘老矣,恐徒移日??,妄損正功,耽滞無益之辭,以送有涯之命,誠不可也。
大集法行之言,律頒常一之教,此而不審,餘竟何言。
次科。
初叙惜于時功。
大下,次顯審其宗旨。
若唯循舊,一則虛費,二乃乖宗。
斯疏所興,深意在此。
準下批文,貞觀九年創制,将近六十,至二十二年重修,已及七十,故雲老矣。
前着後加,皆未可測。
??即日影。
無益辭者,諸古疏也。
有涯命者,報有期也。
(莊子雲:吾之生也有涯。
注雲:涯,限也。
)大集第七寶女品雲:世尊!雲何菩薩修行法行?佛告寶女:菩薩不舍親舊,知恩報恩,憐愍一切,修于忍辱,難施能施,慈心護戒,思惟善義,護持正法,善護衆生,淨身口意,清淨其行,乃至勤修六波羅蜜、四念處、八正道,是名菩薩修行法行。
四分大小持犍度雲:初夜後夜,精進覺悟,若在晝日,若行若坐,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頒,賜也。
經稱法行,旨在修行。
律制常一,意存攝念。
苟不體此,則失宗要,被物無功,終成浪述。
故雲此而不審等。
仍知今疏專被攝修,講學讨論,勿忘斯意。
所題昙無德者,中梵本音,唐言譯之,名為法鏡。
部謂黨類之别名,運起正法之初位。
四分即說之斷章,言律乃行所诠教。
對彼繁略,故題删補;對彼潛務,故曰随機。
羯磨天音,人翻為業。
凡百所被,莫不成濟。
且開大略,廣要如後。
釋題中三:初釋人名,次釋律号,後釋本題。
初中,亦雲昙摩德翻。
法鏡者,戒疏雲:能照達萬法。
亦雲法正,明慧卓朗,除邪倒故。
亦雲法護,興建正法,不墜于時故。
(或雲法密,又名法藏。
)黨類者,約法則指其部文,就人則約同所見。
運即是時,正法千年,佛滅百年,便分五部,故雲初位。
律題中斷章者,四度傳文,一部方就,随說止處,即為一分,故雲斷章。
斷字上呼行所诠者,所即語辭,别于餘藏,故曰行诠。
本題中對彼者,即指古本繁略,義見上文。
潛務,謂時所不行者,如二大、三小、谏治、悔重等法,古皆備出,今本但存現行要用者,故雲随機。
機即弩牙,喻其要也。
羯磨翻業,下文具辨。
被事成濟,即是業義。
且下,結指。
上句通指前序,或雲别指釋題,下句示後疏文。
然業理幽微,一宗樞要,寄茲略示,啟悟來蒙。
且夫諸法常住,則知真妄同源;方便随宜,故說從真起妄。
真理本寂,清淨湛然,不守自性,從緣發動,動即業相。
動之不已,熾然粗顯,變起世間衆生國土、凡聖因果、一切諸法,此理事相對以辨業也。
又于一心中派出諸業,六凡為染,四聖是淨。
由諸衆生迷理起妄,随妄興業,流轉六道,則為染也。
有能覺悟,反妄歸真,修解脫道,起出諸有。
二乘之人,名無漏業;菩薩及佛,名大悲業。
對望六凡,通名為淨。
此約染淨以明業也。
又三界見、思、無明煩惱,并業所成,無别有體。
涅槃雲:業作煩惱,煩惱作業。
三界六道一切苦報,皆酬往業,業成于報,報體即業。
故知業積成惑,業變為報,三道輪轉,無非是業。
此約三道以明業也。
又業由心起,心随境生,境既無量,業亦非一,所緣雖衆,能造唯三。
身、口是具,意為業主,意即業思,思即行心。
是則一切善惡業相,皆心所造。
此約心境以明業也。
又三毒所起十不善行,是三途業;谄诳強狼,即修羅業;歸戒、布施,即人天業;無漏八正,是二乘業;六度萬行,即菩薩業;無緣大慈不思議用,即諸佛業。
如起信贊佛偈雲:最勝業遍知等。
但六凡迷業,三聖修業,唯佛證業。
故知業者,遍該十界。
或雲三惡、三善;或雲四惡,人天為善;或雲六凡為惡,四聖為善。
此約因果以明業也。
又五陰中,一陰是色,四陰是心。
識、想、受三,悉是無記,流入行心,方成善惡。
就此行心,複分三性,善惡如上。
無記業者,癡狂、心亂、睡眠、誤妄,悉無記業。
善惡二業,招生感報。
無記業者,不能感報。
或雲不招總報,亦感别報。
如成論夢中造業,五分夢中結五吉羅之類。
此約三性以明業也。
又大小兩乘,經律論藏,教相所诠,唯戒定慧。
當知三學,行之本也。
教由生也,行即是業。
诠行成教,是則三世十方一切佛法,無非诠業。
此約教行以明業也。
又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并化教業。
毗尼所诠,開遮輕重,一切律藏,并制教業。
化據理性,理有順違;制就教法,教有持犯。
此約化制以辨業也。
又總括一化,三宗不同。
一、明受随作無作體,如戒業章三體差别。
二、随行持犯,成就處所。
有宗動色,假宗重緣,圓教瞥念。
若持若犯,并準此三,以為分齊。
此約大小以明業也。
又殺、盜、淫等,身口非違生死根本,方便正念,護本所受,名止善業。
?、勤三業,有善起護衆别等法,名作善業。
違止名作惡,反作名止惡,即止、作二犯。
此約止作以明業也。
今此羯磨,義翻為業,名通體局。
且用十門,一一簡辨。
則臨機秉禦,莫不成功;主教傳通,了無滞礙矣。
上之七段,若合題目,初是删補,末示随機,中即羯磨。
又複一一反古所集,對前可解。
本雖行世,于理未陳,故複相從,勒開文義。
出疏中初文。
上句指前,次句起後。
理即是義,随文披釋,故曰相從。
勒,猶析也。
餘老矣,恐徒移日??,妄損正功,耽滞無益之辭,以送有涯之命,誠不可也。
大集法行之言,律頒常一之教,此而不審,餘竟何言。
次科。
初叙惜于時功。
大下,次顯審其宗旨。
若唯循舊,一則虛費,二乃乖宗。
斯疏所興,深意在此。
準下批文,貞觀九年創制,将近六十,至二十二年重修,已及七十,故雲老矣。
前着後加,皆未可測。
??即日影。
無益辭者,諸古疏也。
有涯命者,報有期也。
(莊子雲:吾之生也有涯。
注雲:涯,限也。
)大集第七寶女品雲:世尊!雲何菩薩修行法行?佛告寶女:菩薩不舍親舊,知恩報恩,憐愍一切,修于忍辱,難施能施,慈心護戒,思惟善義,護持正法,善護衆生,淨身口意,清淨其行,乃至勤修六波羅蜜、四念處、八正道,是名菩薩修行法行。
四分大小持犍度雲:初夜後夜,精進覺悟,若在晝日,若行若坐,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頒,賜也。
經稱法行,旨在修行。
律制常一,意存攝念。
苟不體此,則失宗要,被物無功,終成浪述。
故雲此而不審等。
仍知今疏專被攝修,講學讨論,勿忘斯意。
所題昙無德者,中梵本音,唐言譯之,名為法鏡。
部謂黨類之别名,運起正法之初位。
四分即說之斷章,言律乃行所诠教。
對彼繁略,故題删補;對彼潛務,故曰随機。
羯磨天音,人翻為業。
凡百所被,莫不成濟。
且開大略,廣要如後。
釋題中三:初釋人名,次釋律号,後釋本題。
初中,亦雲昙摩德翻。
法鏡者,戒疏雲:能照達萬法。
亦雲法正,明慧卓朗,除邪倒故。
亦雲法護,興建正法,不墜于時故。
(或雲法密,又名法藏。
)黨類者,約法則指其部文,就人則約同所見。
運即是時,正法千年,佛滅百年,便分五部,故雲初位。
律題中斷章者,四度傳文,一部方就,随說止處,即為一分,故雲斷章。
斷字上呼行所诠者,所即語辭,别于餘藏,故曰行诠。
本題中對彼者,即指古本繁略,義見上文。
潛務,謂時所不行者,如二大、三小、谏治、悔重等法,古皆備出,今本但存現行要用者,故雲随機。
機即弩牙,喻其要也。
羯磨翻業,下文具辨。
被事成濟,即是業義。
且下,結指。
上句通指前序,或雲别指釋題,下句示後疏文。
然業理幽微,一宗樞要,寄茲略示,啟悟來蒙。
且夫諸法常住,則知真妄同源;方便随宜,故說從真起妄。
真理本寂,清淨湛然,不守自性,從緣發動,動即業相。
動之不已,熾然粗顯,變起世間衆生國土、凡聖因果、一切諸法,此理事相對以辨業也。
又于一心中派出諸業,六凡為染,四聖是淨。
由諸衆生迷理起妄,随妄興業,流轉六道,則為染也。
有能覺悟,反妄歸真,修解脫道,起出諸有。
二乘之人,名無漏業;菩薩及佛,名大悲業。
對望六凡,通名為淨。
此約染淨以明業也。
又三界見、思、無明煩惱,并業所成,無别有體。
涅槃雲:業作煩惱,煩惱作業。
三界六道一切苦報,皆酬往業,業成于報,報體即業。
故知業積成惑,業變為報,三道輪轉,無非是業。
此約三道以明業也。
又業由心起,心随境生,境既無量,業亦非一,所緣雖衆,能造唯三。
身、口是具,意為業主,意即業思,思即行心。
是則一切善惡業相,皆心所造。
此約心境以明業也。
又三毒所起十不善行,是三途業;谄诳強狼,即修羅業;歸戒、布施,即人天業;無漏八正,是二乘業;六度萬行,即菩薩業;無緣大慈不思議用,即諸佛業。
如起信贊佛偈雲:最勝業遍知等。
但六凡迷業,三聖修業,唯佛證業。
故知業者,遍該十界。
或雲三惡、三善;或雲四惡,人天為善;或雲六凡為惡,四聖為善。
此約因果以明業也。
又五陰中,一陰是色,四陰是心。
識、想、受三,悉是無記,流入行心,方成善惡。
就此行心,複分三性,善惡如上。
無記業者,癡狂、心亂、睡眠、誤妄,悉無記業。
善惡二業,招生感報。
無記業者,不能感報。
或雲不招總報,亦感别報。
如成論夢中造業,五分夢中結五吉羅之類。
此約三性以明業也。
又大小兩乘,經律論藏,教相所诠,唯戒定慧。
當知三學,行之本也。
教由生也,行即是業。
诠行成教,是則三世十方一切佛法,無非诠業。
此約教行以明業也。
又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并化教業。
毗尼所诠,開遮輕重,一切律藏,并制教業。
化據理性,理有順違;制就教法,教有持犯。
此約化制以辨業也。
又總括一化,三宗不同。
一、明受随作無作體,如戒業章三體差别。
二、随行持犯,成就處所。
有宗動色,假宗重緣,圓教瞥念。
若持若犯,并準此三,以為分齊。
此約大小以明業也。
又殺、盜、淫等,身口非違生死根本,方便正念,護本所受,名止善業。
?、勤三業,有善起護衆别等法,名作善業。
違止名作惡,反作名止惡,即止、作二犯。
此約止作以明業也。
今此羯磨,義翻為業,名通體局。
且用十門,一一簡辨。
則臨機秉禦,莫不成功;主教傳通,了無滞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