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序

關燈
題中,上三字标所宗律,簡他部故;次六字标能宗羯磨,簡餘文故。

    上并所解,疏為能解;上皆所序,序為能序。

    所解之題,序末自釋。

    而雲疏者,結界篇雲:疏者,疏也,疏決疑壅。

    必不曉者,披文見意。

    謂羯磨本文,全依佛語,雖加注釋,言略義含。

    來學披尋,不無疑壅,故須開釋,啟悟未聞。

    或立義以申明,或附文而披釋,其猶決江河之滞塞,使川澤以疏通,奧義深文,由茲流暢故也。

    序義如常,臨文自舉。

     大唐沙門釋道宣于終南山豐德寺撰 撰号中,上二字标其時也,次五字示其号也。

    沙門即出家之通名,釋乃随師之姓氏,于下記其處也。

    終南在古長安西南五十餘裡,亦名太一山。

    豐德寺在終南之豐谷,準僧傳,本号豐谷,後因智藏法師居之,故改為豐德耳。

    撰即訓述,示其謙也。

    準下批文,凡經兩出,此即後修之本。

     觀夫聖人之利見也,妙以清澄界系,亡我靜倒,以為言焉。

     序文。

    序教源中。

    初科,通叙如來出世設教之旨意,明羯磨教有所歸觀。

    謂以意推詳,惑盡理明,行極果滿,謂之聖人。

    名通凡小,及以因行,細而簡之。

    今此乃局妙覺極果,又複别指此方化主,釋迦本師耳。

    利見,周易乾卦二五兩爻,皆雲利見大人。

    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合時心,萬物宜睹。

    今謂如來乘時應世,機緣成熟,群生宜見,故借彼語,以明垂應。

    妙以,猶言要使也。

    界是苦道,系即業道,我倒即惑道。

    由惑起業,因業感苦。

    欲脫此苦,必先以戒禁捉業非,故曰清澄。

    次以定慧縛殺煩惑,故雲亡靜。

    界即三界六道,系即七支十惡。

    我即人執,倒即四倒。

    無常計常,苦逼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

    通而為言,不出四住、五住、見、思、無明也。

    釋尊一代所說教門,大小雖殊,理盡于此,更無餘途,故雲以為言焉。

    若據毗尼,本唯止業,今從佛意,通遠為言,即下雲凡所立教,無非為存滅惑是也。

     故張三學之教源,顯八正之道業,揚四部之清訓,樹五衆之良規,莫不橫厲重關,高翔極有者矣。

     次科。

    初示教本。

    衆生沉溺,既唯三道;佛設教門,不出三學。

    對業立禁戒,對惑立定慧。

    惑傾業喪,則苦道畢矣。

    若準高僧傳論,即對三業以立三學:戒對身、口,定、慧對意。

    病唯齊此,藥不空施。

    法門雖多,皆從流出,故雲教源。

    故下雲通進道門,不出三學,一切聖人,并由斯迹是也。

    就此三學,離為八正,故雲顯也。

    一者、正見(見四谛分明故),二、正思惟(思惟發動覺知,令增長入涅槃故),三、正語(除四邪命,攝口業,住正語中故),四、正業(除身邪業,住清淨正身業故),五、正命(除三業中五邪命,住清淨正命故),六、正精進(勤精進,修涅槃道故),七、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八、正定(入諸禅定故)。

    此八通名正道,出世正業,簡邪行故;亦名聖道,四聖所修,簡凡位故。

    準下疏雲:語、業、命三,是其道戒;念、定、方便,義約禅靜(方便即是精進);正思及見,此為慧觀。

    上二句彰教行,下二句顯被機。

    四部清訓,即經論化教,通道俗故。

    僧、尼、士、女,謂之四部。

    五衆良規,即律藏制教,局出家故。

    莫下,結歎教功。

    六道深固,故喻重關。

    厲,猶辟也。

    無色天頂,謂之極有。

    翔,謂飛舉也。

    此明三藏無漏聖法,橫則辟開六道之門,豎乃高超三有之表。

    滅惡生善,革凡成聖,顯上清澄亡靜之義也。

     然則學雖多位,誠戒居先,豈不以衆善宏基,依因之所本也? 别明中,初科。

    上句蹑前三學,次句獨推戒功。

    豈下,出居先所以,有二義:一者,萬善宏基,謂出生萬行,宏即大也;二者,依因所本,謂能發起定慧,即遺教雲若無淨戒,諸善不生,又雲依因此戒,得生禅定,滅苦智慧是也。

     自古詳教,鹹分兩途。

    化教則通被道俗,專開信解之門;行教則局據出家,唯明修奉之務。

    三輪則攝于憶念,四藏則統在毗尼,義約則行教所收,從文則歸承法聚。

    止作兩善,名實昧于即機;受随二戒,願行标于時衆。

    所以前修後進,成誦維持,代漸浮訛,不無?濫。

     次科,通叙中。

    初總分兩教;三輪下,别叙毗尼。

    初中。

    從古皆爾,故曰鹹分。

    就文,二教對明兩别:道俗、出家,被機異也;信解、修奉,立法異也。

    戒疏雲:何名化教?開演化導,令識邪正;教本化人,令開慧解。

    本非對過而立斯教。

    言行教者,起必因過,随過制約。

    言唯持犯,事通止作。

    戒律一宗,局斯教矣。

    就别叙中,又二:初四句總判所歸;止作下,别示宗要。

    初中。

    上二句通對餘藏,下二句局就律宗。

    三輪者:一者神足,為無信也;二曰說法,為無解也;三須憶念,為無證也。

    由此三種,運轉不絕,故并名輪。

    前之二輪,攝餘二藏;後之一輪,即攝律藏。

    雖複互兼,不無偏勝。

    言憶念者,謂毗尼立法,殷勤囑累,制令記憶,不使遺忘。

    所以常爾一心,違皆制犯。

    故知常勤觀察,始号奉持。

    四藏者,三藏外加一雜藏,用收衆典。

    今明戒律四中之一,制法雖多,毗尼總攝,故雲統也。

    義約者,從理而判。

    此即取上總分,别收律藏。

    從文者,且就本律,二衆戒本,二十犍度,皆名法聚。

    準五百結集文,比丘事聚在一處,名比丘戒本,尼戒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