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文

關燈
六淨食(第六)七香願(二)初示行香(第七)二釋咒(十誦)八受食(五)初受食作觀(二)初受食量計(第八)二立觀通别(伽論)二佛食所屬(見論)三歎施幽顯(增一)四存亡獲益(中阿)五食時離過(此律)九食法(第九)十哒嚫(二)初因疑開說(第十)二兩食随明(二)初小食(此律粥)二大食(此律若)十一還法(第十一)○二十六屆寺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二)初入寺(三)初迎客問主法(第一)二禮敬入房法(客受)三制限安付法(僧祇)二儀式(二)初攝護四儀(二)初總示(第二)二合明(二)初向奉行住法(僧祇雲頭)二離非坐卧法(僧祇雲不)二策勤三業(母論)○二十七忏悔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六)初八重(二)初标章(第一波)二列釋(三)初示忏儀(二)初忏已護持(第一忏)二引緣彰淨(二)初引小乘(阿毗)二引大乘(治禅)二明忏法(二)初懇露乞求(第二)二衆詳與法(上座)三顯行法(三)初标舉(第三)二别明(一不)三結簡(與波)二僧殘(二)初标章分别二随位别明(六)初釋名(第一)二乞忏(三)初先請二師(第二)二折露三乞(忏尼)三和僧與法(羯磨)三奪事(二)初誡敕(第三)二白行(三)初初白(既示)二已行(若已)三告客(若行)四雜行(二)初标簡(第四)二正明(三)初執勞安置(至布)二開白舍行(若大)三互敬失夜(此律)五出罪(三)初責謝(第五)二乞法(後乞)三與法(羯磨)六誡勖(第六)三偷蘭(二)初牒名分位二依位别論(二)初罪輕重(二)初标分(第一出)二正辨(二)初方便(二)初牒章分叙(第一從)二随相委明(二)初結前生後(上來)二輕重分途(三)初上品(初篇)二中品(若從)三下品(第二)二獨頭(二)初合明三品(第二)二通會二文(此律)二忏儀式(二)初标列二離明(二)初具論第一(二)初标叙(第一)二别明(七)(如文)二略辨二三(二)初小衆忏(第二)二一人法(第三)三叙吉罪(此方)四二提(二)初牒章标列二随位别明(二)初忏舍堕(二)初标分叙列二依位廣陳(七)初簡财(二)初約長物簡(一簡)二就販賣簡(次販)二舍财(第二)三舍罪(六)初省己應法(第三)二說相彰報(然後)三定罪約人(如是)四别問對罪(問何)五斥古雷同(比來)六正明忏罪(四)初請忏主(若欲)二辨舍罪(次舍)三示忏诃(次忏)四明告誡(忏主)四還衣(第四)五忘物(二)初忘物相染(第五)二科簡長販(此謂)六舍寶(第六)七雜法(二)初二舍是非(第七)二權巧離過(若知)二悔單提(二)初牒名分列(第二)二約位随明(三)初請悔陳露(今且)二舍罪方法(如是)三告誡責護(忏己)五提舍(二)初标請略餘(第五)二述悔指誡(大姊)六吉羅(二)初牒章分叙(第六)二約義泛明(二)初出種相(三)初從生(如從)二獨頭(若獨)三問答(問答)二示忏儀(二)初明忏故誤(二)初忏故作(二)初請詞(具修)二舍罪(次舍)二悔誤犯(次明)二辨露識疑(二)初發識(若犯)二露疑(次發)○二十八送終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開章二列釋(六)初制看(第一)二簡人(第二)三供侍(第三)四安置(二)初供須贊勸(第四)二立院安形(如西)五誡法(第五)六殡終(六)初哀恸(第六)二吊敬(若外)三覆屍(五百)四殡送(見論)五葬法(西國)六像塔(五百)○二十九二衣篇(二)初牒篇名二依篇釋(二)初分門二别解(十)初制意(第一)二簡物(第二)三共财(第三)四囑授(二)初牒章标列(第四)二依章别釋(三)初囑通善惡(初節)二囑通前後(二囑)三囑通成否(三囑)五輕重(二)初牒章述過定宗(第五)二分門随位别解(三)初約本科分(今立)二據義處判(二)初三支義判(而義)二七位類分(七)初絲麻毛綿(三)初褥氈繡绮(此攝)二囊廚線袋(僧祇)三俗色形服(白衣)二銅鐵瓦木(二)初受用諸具(第二)二供養衆具(義準)三田宅園林(第三)四皮物(第四)五畜生(第五)六奴婢(第六)七四藥(第七)三結會異同(上來)六負債(二)初牒章總述(六負)二随位别明(三)初辨須索(所以)二明負貸(二)初亡寶互負(十誦)二亡别負貸(十誦)三判還否(僧祇)七賞勞(二)初牒章示德行(第七)二明人物是非(二)初引文會釋(二)初評合否(有二)二示所與(此律)二約義料簡(二)初德物料簡(義準)二辨人進否(五分)八時節(第八)九分法(二)初牒章分别(第九)二依位别明(三)初羯磨(二)初五人法(二)初賞勞(四)初合叙賞分(第一)二集物普召(今之)三舍判問答(看病)四量德賞勞(三)初問答離過(具問)二正加賞法(知此)三義斷如非(義雲)二分物(二)初與法(次明)二分法(二)初正明與法(五分)二問答釋疑(二)(如文)二四人法(母論)二對首(第二)三心念(第三)十雜法(二)初定僧俗中物(第十)二判俗舍中物(義雲)○三十雜篇(二)初牒篇名二随篇解(二)初分章二列釋(八)初僧物(二)初正明(第一)二引證(五分)二乞食(第二)三升座(第三)四說法(二)初觀機簡辨(第四)二答緣協時(十誦)五淨地(第五)六遇賊(第六)七濟生(第七)八雜事(十)初火燈然滅(第八)二舍離五悭(成實)三四恩四輩(阿含)四大小洗漱(五分)五明諸過益(又不)六對彼檀越(母論)七履用嚴浴(僧祇)八營主須宜(此律)九五亂敬式(大五)十頭陀少欲(見論)○三流通(三)初申敬三寶(稽首)二叙往發今(自惟)三紀年發願(蠶綠) 釋四分律比丘尼鈔科(終) 門人杭州大中祥符寺講律賜紫比丘(遇誠)安布次第 門人蘇州開元寺長講律賜紫比丘(智肱)制定勾當 門人往蘇州華嚴院傳南山祖教比丘(文捷)勸緣開闆 已上不敢沉隐并依舊闆重開嘉定改元正月元宵舉工。

     臨安府菩提教院比丘(善思 道谏)募财重刊 正德三歲癸巳中秋日東洛幹蘭若密嚴比丘(妙辨)訂考重開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