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更不須作法。
若作初後法竟。
有人來者。
不應與分。
若前四時有。
後二時無。
亦應與分。
若作自己。
現于界内應合得者。
皆應受利。
若不作白不作初後法者。
但是世尊聲聞弟子。
所有現在瞻部洲中。
或住餘處。
悉皆有分。
所有經論。
并不應分。
當貯經藏。
四方僧共讀。
其外書賣之。
現前應分。
所有券契之物若能早索得者。
即可分之。
如未得者。
卷貯僧庫。
後時得充四方僧用。
若苾刍病。
作如是語。
我死之後。
可持此物與彼人者。
是俗人法。
不成囑授。
此物應分。
對面授者。
便為善與。
其死屍。
應焚燒供養。
誦經事了。
然後分物。
若亡人寄物。
即于物所在處。
衆共分之毗尼母經雲。
比丘存時所有經律。
應處分與能讀誦者。
若不及處分。
現前僧應與能讀誦者。
不應分賣。
問。
亡比丘經律論。
律攝。
母論。
二說不同。
此應安從。
答。
經論貴在流通讀誦。
但除分賣。
餘可随時斟酌。
○說法法 第二分雲。
聽說義。
不具說文句。
不應二比丘共一高座說法。
不應相近敷高座說義互求長短。
不應共相逼切。
不應同聲合呗。
不應過差歌詠聲說法。
歌詠聲說法。
有五過失。
一自生貪着。
愛樂音聲。
二聞者生貪。
三聞者習學。
四長者譏嫌生慢。
五靜寂之處。
緣憶音聲以亂禅定。
第四分雲。
若比丘。
說相似文句。
違法毗尼。
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
作諸苦業。
以滅正法。
若随順文句。
不違法毗尼。
此比丘。
利益多人。
不令作衆苦業。
正法久住。
乃至若比丘。
非制而制。
是制便斷。
如是漸漸令戒毀壞。
令多人不得利益。
作衆苦業。
以滅正法。
若比丘。
非制不制。
是制不斷。
如是漸漸令戒成就。
利益多人。
不作苦業。
令正法久住。
是故汝等。
非制不應制。
是制不應斷。
當随佛所制戒而學。
問。
今觀五百問經。
典衆部律。
多有相違。
又觀百丈清規。
亦甚與律不同。
後人遵行。
得無壞正法不。
答正法滅壞。
全由律學不明。
五百問經。
的約後人附會增添。
昭彰可識。
即百丈清規。
久失懷悔禅師本意。
并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
文理不通。
今人有奉行者。
皆因未谙律學故也。
佛告比丘。
有四種廣說。
何等四。
若比丘。
如是語。
諸長老。
我于某甲某城。
從佛聞受持。
此是法。
是毗尼。
是佛教。
若聞彼說。
不應便生嫌疑。
亦不應诃。
應審定文句已。
尋究修多羅毗尼。
檢校法律。
若不相應。
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
汝所說者。
非佛所說。
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說。
何以故。
我尋究法律。
不與相應。
長老不須誦習。
亦莫教餘比丘。
今應棄舍。
若尋究法律相應。
應語言。
長老所說。
是佛所說。
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法律相應不違背。
長老應善持誦習。
教餘比丘。
勿令忘失。
此是初廣說。
複次若言。
我于某村城和合僧中上座聞。
此是法等。
亦複尋究檢校。
若不相應。
應語言。
此非佛所說。
是彼僧及上座不審得佛語。
長老亦爾。
乃至今當棄之。
若相應。
應語言。
是佛所說。
彼僧上座及長老亦審得佛語。
乃至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廣說。
三者若言從知法毗尼摩夷多比丘所聞。
亦應如是。
四者若言從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聞。
亦應如是。
根本律雲。
于上座處。
置師子座。
若是定處。
磚為蹋道。
若處不定。
應為木梯。
法師棄唾。
應安唾器。
悭法。
招五過失。
一得生盲。
二無智慧。
三遠離佛法。
四室有怨家。
五不入聖位。
命終堕地獄。
雜事雲。
師子座下。
應作承足床。
或以石支足。
律攝雲。
有五種人。
不應為說毗柰耶藏。
謂性無所知。
強生異問。
或不為除疑而問。
或試弄故問。
或惱他故問。
或求過失故問。
宣說聖言。
不應求利以為活命。
若說非法。
上座應遮。
又說法人。
不應多領門徒以為侍從。
彼自随行者無犯。
說法之師。
若他不請。
辄為人說。
得越法罪。
十誦律雲。
聽法時。
上座來。
不應遣下座起。
若二師來。
恭敬故自起。
不得起他。
有五種人。
不應為說毗尼。
試問。
無疑問。
不為悔所犯問。
诘問。
不受語問。
月六齋日。
無病比丘。
應和合集一處說法。
若外道論議師。
懷嫉妒心來。
欲破說法。
當如法難诘降伏。
莫瞋惡口。
說法人。
應一心說法。
生慈悲利益心。
當淨潔明了。
莊嚴語言。
次第相續。
辯才無盡。
随順諸法實相。
為法故說。
不為利養。
毗尼序雲。
說法時。
聽法時。
上座來。
不應起。
上座亦不應驅下座起。
五分律雲。
月八日。
十四日。
說法。
十五日。
布薩。
不應作歌詠聲說法。
白衣散華。
若落比丘頭及衣上。
應拂去。
落高座上。
無苦。
毗尼母經雲。
說法比丘。
當籌量大衆。
應說何法而得受解。
若應聞深法。
當為說深。
應聞淺法。
為說淺法。
不益前人。
名為惡說。
複次應除貪心。
不染心。
不惡心。
不愚癡心。
不自輕心。
不輕大衆心。
應慈心。
喜心。
利益心。
堪忍心。
不動心。
無惑心。
立此等心。
應當說法。
複次不應因餘緣說法。
應故說法。
以法重難聞。
此法是寶。
是藥。
能利益人。
是以故說。
乃至一四句。
能使前人如實解者。
于長夜中利益安樂。
聽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讀誦法 根本律雲。
多聞有五種利益。
一者蘊善巧。
二者處善巧。
三者界善巧。
四者緣起善巧。
五者于其所須教誡教授。
不求于他。
雜事雲。
許二事作吟詠聲。
一謂贊大師德。
二謂誦三啟經。
不解吟詠者。
應在屏處學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法。
夜可然燈誦經。
夏月損蟲。
應作燈籠。
明慧多聞強記。
能摧外道者。
方可學習外書。
于日初分及以中後。
可讀佛經。
待至晚時。
應披外典。
夜三亦爾。
四分律雲。
不應以外道言語雜糅佛經。
聽随國俗言音所解。
誦習佛經。
問。
且如此土老莊及宣尼典籍。
引入經論以釋義旨。
為有罪不。
答。
教眼未開。
徒欲莊嚴章句。
廣引文辭。
是名雜糅。
若達實相法印。
能簡能收。
簡别分劑分明。
不屈不濫。
收則粗言細語。
皆第一義。
或複旁引曲譬。
令人開解。
皆順四悉。
無違妨也。
十誦律雲。
下座欲教上座法者。
應在高處坐。
為尊法故。
上座欲從下座受法。
應在下處坐。
為尊法故。
亦聽下座教上座法者。
共等床坐。
為上座故。
呗有五利。
身體不疲。
不忘所憶。
心不懈倦。
聲音不壞。
語言易解。
又諸天聞呗。
心則歡喜。
以外書音聲誦佛經者。
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若比丘。
無處受誦。
乃至得從沙彌尼受法。
但
若作初後法竟。
有人來者。
不應與分。
若前四時有。
後二時無。
亦應與分。
若作自己。
現于界内應合得者。
皆應受利。
若不作白不作初後法者。
但是世尊聲聞弟子。
所有現在瞻部洲中。
或住餘處。
悉皆有分。
所有經論。
并不應分。
當貯經藏。
四方僧共讀。
其外書賣之。
現前應分。
所有券契之物若能早索得者。
即可分之。
如未得者。
卷貯僧庫。
後時得充四方僧用。
若苾刍病。
作如是語。
我死之後。
可持此物與彼人者。
是俗人法。
不成囑授。
此物應分。
對面授者。
便為善與。
其死屍。
應焚燒供養。
誦經事了。
然後分物。
若亡人寄物。
即于物所在處。
衆共分之毗尼母經雲。
比丘存時所有經律。
應處分與能讀誦者。
若不及處分。
現前僧應與能讀誦者。
不應分賣。
問。
亡比丘經律論。
律攝。
母論。
二說不同。
此應安從。
答。
經論貴在流通讀誦。
但除分賣。
餘可随時斟酌。
○說法法 第二分雲。
聽說義。
不具說文句。
不應二比丘共一高座說法。
不應相近敷高座說義互求長短。
不應共相逼切。
不應同聲合呗。
不應過差歌詠聲說法。
歌詠聲說法。
有五過失。
一自生貪着。
愛樂音聲。
二聞者生貪。
三聞者習學。
四長者譏嫌生慢。
五靜寂之處。
緣憶音聲以亂禅定。
第四分雲。
若比丘。
說相似文句。
違法毗尼。
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
作諸苦業。
以滅正法。
若随順文句。
不違法毗尼。
此比丘。
利益多人。
不令作衆苦業。
正法久住。
乃至若比丘。
非制而制。
是制便斷。
如是漸漸令戒毀壞。
令多人不得利益。
作衆苦業。
以滅正法。
若比丘。
非制不制。
是制不斷。
如是漸漸令戒成就。
利益多人。
不作苦業。
令正法久住。
是故汝等。
非制不應制。
是制不應斷。
當随佛所制戒而學。
問。
今觀五百問經。
典衆部律。
多有相違。
又觀百丈清規。
亦甚與律不同。
後人遵行。
得無壞正法不。
答正法滅壞。
全由律學不明。
五百問經。
的約後人附會增添。
昭彰可識。
即百丈清規。
久失懷悔禅師本意。
并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
文理不通。
今人有奉行者。
皆因未谙律學故也。
佛告比丘。
有四種廣說。
何等四。
若比丘。
如是語。
諸長老。
我于某甲某城。
從佛聞受持。
此是法。
是毗尼。
是佛教。
若聞彼說。
不應便生嫌疑。
亦不應诃。
應審定文句已。
尋究修多羅毗尼。
檢校法律。
若不相應。
違背于法。
應語彼比丘。
汝所說者。
非佛所說。
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說。
何以故。
我尋究法律。
不與相應。
長老不須誦習。
亦莫教餘比丘。
今應棄舍。
若尋究法律相應。
應語言。
長老所說。
是佛所說。
審得佛語。
何以故。
我尋究法律相應不違背。
長老應善持誦習。
教餘比丘。
勿令忘失。
此是初廣說。
複次若言。
我于某村城和合僧中上座聞。
此是法等。
亦複尋究檢校。
若不相應。
應語言。
此非佛所說。
是彼僧及上座不審得佛語。
長老亦爾。
乃至今當棄之。
若相應。
應語言。
是佛所說。
彼僧上座及長老亦審得佛語。
乃至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廣說。
三者若言從知法毗尼摩夷多比丘所聞。
亦應如是。
四者若言從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聞。
亦應如是。
根本律雲。
于上座處。
置師子座。
若是定處。
磚為蹋道。
若處不定。
應為木梯。
法師棄唾。
應安唾器。
悭法。
招五過失。
一得生盲。
二無智慧。
三遠離佛法。
四室有怨家。
五不入聖位。
命終堕地獄。
雜事雲。
師子座下。
應作承足床。
或以石支足。
律攝雲。
有五種人。
不應為說毗柰耶藏。
謂性無所知。
強生異問。
或不為除疑而問。
或試弄故問。
或惱他故問。
或求過失故問。
宣說聖言。
不應求利以為活命。
若說非法。
上座應遮。
又說法人。
不應多領門徒以為侍從。
彼自随行者無犯。
說法之師。
若他不請。
辄為人說。
得越法罪。
十誦律雲。
聽法時。
上座來。
不應遣下座起。
若二師來。
恭敬故自起。
不得起他。
有五種人。
不應為說毗尼。
試問。
無疑問。
不為悔所犯問。
诘問。
不受語問。
月六齋日。
無病比丘。
應和合集一處說法。
若外道論議師。
懷嫉妒心來。
欲破說法。
當如法難诘降伏。
莫瞋惡口。
說法人。
應一心說法。
生慈悲利益心。
當淨潔明了。
莊嚴語言。
次第相續。
辯才無盡。
随順諸法實相。
為法故說。
不為利養。
毗尼序雲。
說法時。
聽法時。
上座來。
不應起。
上座亦不應驅下座起。
五分律雲。
月八日。
十四日。
說法。
十五日。
布薩。
不應作歌詠聲說法。
白衣散華。
若落比丘頭及衣上。
應拂去。
落高座上。
無苦。
毗尼母經雲。
說法比丘。
當籌量大衆。
應說何法而得受解。
若應聞深法。
當為說深。
應聞淺法。
為說淺法。
不益前人。
名為惡說。
複次應除貪心。
不染心。
不惡心。
不愚癡心。
不自輕心。
不輕大衆心。
應慈心。
喜心。
利益心。
堪忍心。
不動心。
無惑心。
立此等心。
應當說法。
複次不應因餘緣說法。
應故說法。
以法重難聞。
此法是寶。
是藥。
能利益人。
是以故說。
乃至一四句。
能使前人如實解者。
于長夜中利益安樂。
聽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讀誦法 根本律雲。
多聞有五種利益。
一者蘊善巧。
二者處善巧。
三者界善巧。
四者緣起善巧。
五者于其所須教誡教授。
不求于他。
雜事雲。
許二事作吟詠聲。
一謂贊大師德。
二謂誦三啟經。
不解吟詠者。
應在屏處學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法。
夜可然燈誦經。
夏月損蟲。
應作燈籠。
明慧多聞強記。
能摧外道者。
方可學習外書。
于日初分及以中後。
可讀佛經。
待至晚時。
應披外典。
夜三亦爾。
四分律雲。
不應以外道言語雜糅佛經。
聽随國俗言音所解。
誦習佛經。
問。
且如此土老莊及宣尼典籍。
引入經論以釋義旨。
為有罪不。
答。
教眼未開。
徒欲莊嚴章句。
廣引文辭。
是名雜糅。
若達實相法印。
能簡能收。
簡别分劑分明。
不屈不濫。
收則粗言細語。
皆第一義。
或複旁引曲譬。
令人開解。
皆順四悉。
無違妨也。
十誦律雲。
下座欲教上座法者。
應在高處坐。
為尊法故。
上座欲從下座受法。
應在下處坐。
為尊法故。
亦聽下座教上座法者。
共等床坐。
為上座故。
呗有五利。
身體不疲。
不忘所憶。
心不懈倦。
聲音不壞。
語言易解。
又諸天聞呗。
心則歡喜。
以外書音聲誦佛經者。
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若比丘。
無處受誦。
乃至得從沙彌尼受法。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