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得可分衣物。
乃至唯有沙彌尼。
亦應分作二分。
唯有沙彌。
亦應分作二分。
若無沙彌尼。
比丘僧應分。
若無沙彌。
比丘尼僧應分。
若比丘。
在無比丘處命終。
彼處優婆塞。
或守園人。
應掌錄。
俟五衆出家人來。
與之。
若無來者。
送與近處僧伽藍。
諸比丘所舍長衣。
應施僧或施佛塔。
不應與白衣及外道。
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
亦應與分。
若被诃責等羯磨者。
可置地與。
或使人與。
若有作使白衣。
應計功多少。
與食。
與價。
病比丘死。
以衣缽坐具針筒。
白二羯磨。
與瞻病者。
複有多三衣者。
以亡人常所持者與之。
應看此瞻病人。
若能極上瞻病。
與上三衣。
若中。
與中三衣。
若下。
與下三衣。
負債比丘命過。
聽持長衣償。
或無長衣。
賣三衣償之。
有餘者。
與瞻病人。
瞻病人。
應問病比丘。
何者是三衣。
何者是長衣。
汝負誰。
誰負汝。
汝應與誰。
若不問。
如法治有比丘。
在異處結夏安居已。
複于餘處住。
住日多處。
取安居物(此謂有因緣。
受過七日法而往住也)。
若二處俱等。
聽各取半(此謂有因緣故。
四十日猶不能還本安居處。
不名破夏也)。
不應此處安居受衣分已。
複于餘處受衣分。
夏安居未分衣。
便去。
應囑一人取分。
僧應與之。
若不囑。
若漫囑。
若受囑者忘。
皆非僧過。
比丘死。
多有衣物。
現前僧應分。
不應留過安居。
檀越為欲施塔。
乃至作會等。
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不應留。
此是非時衣。
應分。
一比丘住處。
大得夏安居衣物。
彼比丘應作心念。
此是我物。
若受若不受。
餘比丘來。
不應得分。
若大得衣物。
後僧破。
應分為二分。
若未得時。
僧破。
應問檀越。
随彼所語與之。
若檀越言不知。
或言俱與。
應作二分。
諸比丘得可分衣物。
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不應與分。
有比丘往彼部。
未至便死。
衣缽與所欲往處。
比丘被舉已。
命過。
衣缽與共同羯磨舉僧。
問。
僧祇治罪法中。
被舉人無常。
衣缽不應分。
應棄之。
今雲。
被舉比丘命過。
衣缽與同羯磨舉僧。
此複何從。
答。
僧祇意指不舍惡見。
此中通指一切舉罪。
兩不相背。
俱可從也。
有僧破為二部。
檀越請一處飯食。
并施衣施縷。
應随檀越所與。
有僧得安居衣。
破為二部。
應數人多少分。
若未得安居衣。
僧破。
亦應數人多少分。
若得夏衣。
未得夏衣。
往餘部。
皆應與分。
凡有八種施衣。
若與比丘僧。
若與尼僧。
若與二部僧。
若與四方僧。
若與界内僧。
若與同羯磨僧。
若稱名字與。
若與一人。
皆應随所施分屬。
第四分雲。
四方僧物。
不應分。
不應自入。
不應賣買。
亦非僧所賣。
非多人乃至一人所賣。
若彼自入。
若分。
若賣買者。
不成自入。
不成分。
不成賣買。
犯偷蘭遮。
何等四方僧物。
若僧伽藍。
僧伽藍物。
房舍。
房舍物。
盆。
瓨。
釜镬。
斧。
鑿。
燈台。
諸雜重物。
繩床。
木床。
卧具。
木。
竹。
皆不聽分。
聽分果華。
若華。
上佛。
僧地作私房。
有上座客比丘來。
應起避。
更無有理以僧地入己有五法為僧分粥。
入地獄如射箭。
有愛。
有恚。
有怖。
有癡。
不知分未分。
有五法分粥。
生天如射箭。
不愛恚怖癡。
知分未分。
乃至差沙彌。
使。
亦如是。
僧祇律雲。
餘處安居。
不應此處得衣分。
要是中安居。
是中得衣分。
除命難。
梵行難。
有五事。
不應與安居衣。
一被舉。
三見中若一一見不舍。
作舉羯磨(但除此不舍惡見舉。
則餘不見罪舉不忏悔舉及诃責羯磨等。
并可置地與。
或使人與也)。
二罷道。
若彼依王力。
大臣力。
賊黨力。
來索。
能作不饒益者。
應與。
三無常。
若安居衣已集雖未分。
命垂終時。
囑與某甲。
死已。
應與。
四破安居。
不前安居。
不後安居。
五去時不囑取衣分。
若比丘。
雖不在此安居。
檀越為彼故設供。
應與分。
若施家欲通與餘比丘。
随檀越意。
應與。
有四種物。
随語應屬現前僧。
何等四。
我施衣。
衣直。
物。
物直。
又有十種得。
應屬現前僧。
何等十。
時藥。
夜分藥(即非時漿)。
七日藥。
盡壽藥。
死比丘物。
施住處。
大會。
非時衣。
雜物。
請食。
沙彌無常。
物屬和尚。
五分律雲。
沙彌命過。
其物現前僧分。
問。
亡沙彌物。
僧祇。
五分。
二說相違。
此應安從。
答。
若亡沙彌。
本是和尚撫育。
則應從僧祇。
若亡沙彌。
久已同僧利養。
則應從五分。
蓋各舉一隅耳。
十誦律雲。
與學沙彌。
當與大比丘等分分。
毗尼序雲。
比丘貸塔物四方僧物用。
死後。
以衣缽物。
計直輸還。
餘殘。
僧應分。
比丘衣缽物。
貸塔用。
四方僧用。
死後以塔僧物計直還。
現前僧應分。
根本雜事雲。
僧若得餅。
乃至極小。
猶如樹葉。
衆共分張。
若得衣。
乃至極少。
堪作燈炷。
衆亦共分。
若得上價?。
賣取錢貝。
然後共分。
尼陀那雲。
苾刍于尼寺死。
衣缽應還苾刍。
苾刍尼死僧寺。
衣缽還尼。
若處無苾刍者。
尼即應受。
若處無尼衆者。
苾刍應取。
有四種物。
皆不應分。
一四方僧物。
二窣堵波物。
三衆家病藥。
四寺資産物。
設大會時。
多獲珍财。
據合得者。
随次準法平分。
衆若多者。
應可千人與其一分。
各自分之。
或複百人。
或三十人。
乃至十人而為一分。
令自分取。
十人分中。
若一身死。
已分衣竟。
亡人之分。
應入僧伽。
如其未分。
九人合得。
多亦準斯。
目得迦雲。
不應持此處物與餘住處。
應随定處而受用之。
若私與者。
應全償直。
若不還者。
得重越法罪。
僧不應受病比丘三衣。
設受。
不應分散。
見缺。
應還。
施僧尼二衆财物。
應問施主。
随語而分。
二衆利物。
應共平分。
求寂男女。
三分與一。
學戒女。
及欲受戒人。
二分與一。
請食施物。
苾刍與尼。
計人分施。
不應中半。
設法會時所獲施物。
亦應分與尼衆。
若施主本意。
惟供此處住寺之人。
不通餘人者。
若有來食。
并須計物酬價。
律攝雲。
若安居人。
有緣出行。
囑授而去。
應取其分。
若不囑授。
則不應取。
若受囑人不為取者。
應以己物準數酬還。
苾刍命過。
若苾刍來。
及五時者。
應與分。
一打犍椎時。
二誦三啟無常經時。
三禮制底時。
四行籌時。
五作白時。
若衆不和集。
或無秉法人。
應為初後法。
謂取亡人少财許物。
或兩錢等。
于衆首上座。
及最下座。
各行與之。
用為定記。
然後現前僧如常共分。
乃至唯有沙彌尼。
亦應分作二分。
唯有沙彌。
亦應分作二分。
若無沙彌尼。
比丘僧應分。
若無沙彌。
比丘尼僧應分。
若比丘。
在無比丘處命終。
彼處優婆塞。
或守園人。
應掌錄。
俟五衆出家人來。
與之。
若無來者。
送與近處僧伽藍。
諸比丘所舍長衣。
應施僧或施佛塔。
不應與白衣及外道。
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
亦應與分。
若被诃責等羯磨者。
可置地與。
或使人與。
若有作使白衣。
應計功多少。
與食。
與價。
病比丘死。
以衣缽坐具針筒。
白二羯磨。
與瞻病者。
複有多三衣者。
以亡人常所持者與之。
應看此瞻病人。
若能極上瞻病。
與上三衣。
若中。
與中三衣。
若下。
與下三衣。
負債比丘命過。
聽持長衣償。
或無長衣。
賣三衣償之。
有餘者。
與瞻病人。
瞻病人。
應問病比丘。
何者是三衣。
何者是長衣。
汝負誰。
誰負汝。
汝應與誰。
若不問。
如法治有比丘。
在異處結夏安居已。
複于餘處住。
住日多處。
取安居物(此謂有因緣。
受過七日法而往住也)。
若二處俱等。
聽各取半(此謂有因緣故。
四十日猶不能還本安居處。
不名破夏也)。
不應此處安居受衣分已。
複于餘處受衣分。
夏安居未分衣。
便去。
應囑一人取分。
僧應與之。
若不囑。
若漫囑。
若受囑者忘。
皆非僧過。
比丘死。
多有衣物。
現前僧應分。
不應留過安居。
檀越為欲施塔。
乃至作會等。
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不應留。
此是非時衣。
應分。
一比丘住處。
大得夏安居衣物。
彼比丘應作心念。
此是我物。
若受若不受。
餘比丘來。
不應得分。
若大得衣物。
後僧破。
應分為二分。
若未得時。
僧破。
應問檀越。
随彼所語與之。
若檀越言不知。
或言俱與。
應作二分。
諸比丘得可分衣物。
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不應與分。
有比丘往彼部。
未至便死。
衣缽與所欲往處。
比丘被舉已。
命過。
衣缽與共同羯磨舉僧。
問。
僧祇治罪法中。
被舉人無常。
衣缽不應分。
應棄之。
今雲。
被舉比丘命過。
衣缽與同羯磨舉僧。
此複何從。
答。
僧祇意指不舍惡見。
此中通指一切舉罪。
兩不相背。
俱可從也。
有僧破為二部。
檀越請一處飯食。
并施衣施縷。
應随檀越所與。
有僧得安居衣。
破為二部。
應數人多少分。
若未得安居衣。
僧破。
亦應數人多少分。
若得夏衣。
未得夏衣。
往餘部。
皆應與分。
凡有八種施衣。
若與比丘僧。
若與尼僧。
若與二部僧。
若與四方僧。
若與界内僧。
若與同羯磨僧。
若稱名字與。
若與一人。
皆應随所施分屬。
第四分雲。
四方僧物。
不應分。
不應自入。
不應賣買。
亦非僧所賣。
非多人乃至一人所賣。
若彼自入。
若分。
若賣買者。
不成自入。
不成分。
不成賣買。
犯偷蘭遮。
何等四方僧物。
若僧伽藍。
僧伽藍物。
房舍。
房舍物。
盆。
瓨。
釜镬。
斧。
鑿。
燈台。
諸雜重物。
繩床。
木床。
卧具。
木。
竹。
皆不聽分。
聽分果華。
若華。
上佛。
僧地作私房。
有上座客比丘來。
應起避。
更無有理以僧地入己有五法為僧分粥。
入地獄如射箭。
有愛。
有恚。
有怖。
有癡。
不知分未分。
有五法分粥。
生天如射箭。
不愛恚怖癡。
知分未分。
乃至差沙彌。
使。
亦如是。
僧祇律雲。
餘處安居。
不應此處得衣分。
要是中安居。
是中得衣分。
除命難。
梵行難。
有五事。
不應與安居衣。
一被舉。
三見中若一一見不舍。
作舉羯磨(但除此不舍惡見舉。
則餘不見罪舉不忏悔舉及诃責羯磨等。
并可置地與。
或使人與也)。
二罷道。
若彼依王力。
大臣力。
賊黨力。
來索。
能作不饒益者。
應與。
三無常。
若安居衣已集雖未分。
命垂終時。
囑與某甲。
死已。
應與。
四破安居。
不前安居。
不後安居。
五去時不囑取衣分。
若比丘。
雖不在此安居。
檀越為彼故設供。
應與分。
若施家欲通與餘比丘。
随檀越意。
應與。
有四種物。
随語應屬現前僧。
何等四。
我施衣。
衣直。
物。
物直。
又有十種得。
應屬現前僧。
何等十。
時藥。
夜分藥(即非時漿)。
七日藥。
盡壽藥。
死比丘物。
施住處。
大會。
非時衣。
雜物。
請食。
沙彌無常。
物屬和尚。
五分律雲。
沙彌命過。
其物現前僧分。
問。
亡沙彌物。
僧祇。
五分。
二說相違。
此應安從。
答。
若亡沙彌。
本是和尚撫育。
則應從僧祇。
若亡沙彌。
久已同僧利養。
則應從五分。
蓋各舉一隅耳。
十誦律雲。
與學沙彌。
當與大比丘等分分。
毗尼序雲。
比丘貸塔物四方僧物用。
死後。
以衣缽物。
計直輸還。
餘殘。
僧應分。
比丘衣缽物。
貸塔用。
四方僧用。
死後以塔僧物計直還。
現前僧應分。
根本雜事雲。
僧若得餅。
乃至極小。
猶如樹葉。
衆共分張。
若得衣。
乃至極少。
堪作燈炷。
衆亦共分。
若得上價?。
賣取錢貝。
然後共分。
尼陀那雲。
苾刍于尼寺死。
衣缽應還苾刍。
苾刍尼死僧寺。
衣缽還尼。
若處無苾刍者。
尼即應受。
若處無尼衆者。
苾刍應取。
有四種物。
皆不應分。
一四方僧物。
二窣堵波物。
三衆家病藥。
四寺資産物。
設大會時。
多獲珍财。
據合得者。
随次準法平分。
衆若多者。
應可千人與其一分。
各自分之。
或複百人。
或三十人。
乃至十人而為一分。
令自分取。
十人分中。
若一身死。
已分衣竟。
亡人之分。
應入僧伽。
如其未分。
九人合得。
多亦準斯。
目得迦雲。
不應持此處物與餘住處。
應随定處而受用之。
若私與者。
應全償直。
若不還者。
得重越法罪。
僧不應受病比丘三衣。
設受。
不應分散。
見缺。
應還。
施僧尼二衆财物。
應問施主。
随語而分。
二衆利物。
應共平分。
求寂男女。
三分與一。
學戒女。
及欲受戒人。
二分與一。
請食施物。
苾刍與尼。
計人分施。
不應中半。
設法會時所獲施物。
亦應分與尼衆。
若施主本意。
惟供此處住寺之人。
不通餘人者。
若有來食。
并須計物酬價。
律攝雲。
若安居人。
有緣出行。
囑授而去。
應取其分。
若不囑授。
則不應取。
若受囑人不為取者。
應以己物準數酬還。
苾刍命過。
若苾刍來。
及五時者。
應與分。
一打犍椎時。
二誦三啟無常經時。
三禮制底時。
四行籌時。
五作白時。
若衆不和集。
或無秉法人。
應為初後法。
謂取亡人少财許物。
或兩錢等。
于衆首上座。
及最下座。
各行與之。
用為定記。
然後現前僧如常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