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教五篇戒(三)。
應教善知陰界入十二因緣(四)。
應教善知罪相非罪相。
威儀應教。
非威儀應遮(五)。
若學已。
即名為舍。
作擯出羯磨者。
亦應随順行上五事。
羯磨已。
應安着僧伽藍邊住。
随順行五事。
一一如法已。
應與舍。
作法喜羯磨者。
亦應随順行上五事。
羯磨已。
應遣到所犯俗人家悔過。
令其歡喜。
若彼喜者。
即名為舍。
作舉羯磨者。
亦應随順行上五事。
羯磨已。
應安着。
僧伽藍外邊。
門向阿蘭若處。
若來入塔院僧院掃地者。
比丘應逆掃其迹。
若來益洗腳處水大小行處水者。
應還瀉棄。
若共行弟子依止弟子。
不得喚作和尚阿阇梨。
不應語言。
餘人應語令随順行。
應舍惡邪。
惡邪比丘。
不應共語。
不應共住。
不應共法食。
不共佛。
不共法。
不共僧。
不共布薩。
不共自恣。
不共羯磨。
得語外道。
欲坐便坐。
不得語被舉者令坐。
若病者。
不應看病。
得語彼檀越若親裡言。
被舉人病。
汝往看。
若無常者。
不應與華香供養屍。
不應為作飲食非時漿供養僧。
不應分衣缽。
不應與燒身。
取其所眠床。
以屍着上。
衣缽系咽。
曳床而出。
作是言。
衆僧事淨。
衆僧事淨。
于惡邪比丘。
不應起惡心。
何以故。
乃至燋炷。
不應起惡。
應作是念。
莫令後人習此邪見。
若放牧人取薪人持衣缽來施者。
得取。
即彼為施主。
若被舉人。
随順行五事。
得正見。
心意調柔者。
得與舍。
有三事得舉。
戒不淨。
見不淨(或謂淫不障道。
或謂殺無果報。
或執斷執常及計世界有邊無邊等)。
命不淨。
有三因緣得舉。
見聞疑。
複次比丘成就五法。
得舉他罪。
是實非虛。
是時。
非非時。
是饒益。
非不饒益。
是軟語。
非粗犷。
是慈心。
非瞋惡。
又成就五法。
得舉他。
淨身業。
淨口業。
正命。
多聞阿毗昙。
多聞毗尼。
複次有五種舉他。
有罵而後舉。
有舉而後罵。
有即舉而罵。
有罵而不舉。
有舉而不罵。
是中先罵後舉。
舉已後罵。
即舉而罵者。
僧不應受。
舉而不罵者。
應檢校。
有五法成就。
不應舉他。
随愛。
随恚。
随怖。
随癡。
為利故。
若成就此五事舉他。
身壞命終。
堕惡道。
入泥犁。
有五法成就。
應舉他。
不愛。
不恚。
不怖。
不癡。
不為利。
若成就此五法。
得舉他。
身壞命終。
生善道。
梵行人所贊歎。
若比丘被舉至餘處僧者。
應作是言。
長老。
我被舉。
行随順法。
心柔軟。
為我舍。
僧應問。
以何事被舉。
若答言。
我無事被舉。
應語言。
我共汝法食味食。
若言。
有事被舉。
應語言。
汝還本處僧中舍去。
若彼處僧伽藍空。
若無常。
若罷道。
若餘處去。
都無僧者。
應問汝何事被舉。
答言。
我以是事被舉。
心柔軟。
見過行随順法已。
應與舍。
根本尼陀那雲。
苾刍共鬥。
若現有二師者。
應為誨谏。
若滿十夏。
離依止者。
諸苾刍應谏(即是诃責羯磨)。
若不止者。
應與作舍置羯磨(即是依止羯磨。
驅令依止持律人。
餘人悉不與共語也)。
十誦律雲。
作下意羯磨已(即發喜羯磨也)。
令一比丘。
将至居士所悔過。
若三反不受。
居士欲作不饒益者。
遣是比丘遠去。
若強住者。
衆僧無罪。
若比丘。
與尼共戲笑言語惱亂諸比丘。
應為作不清淨羯磨(亦即诃責羯磨所攝)。
毗尼序雲。
若比丘。
一處僧??。
不得餘處忏悔。
除是精舍空。
聽餘處忏悔。
△六明覆缽法。
第四分雲。
白衣家有十法。
應與作覆缽羯磨。
罵謗比丘。
為比丘作損減。
作無利益。
方便令無住處。
鬥亂比丘。
于比丘前說佛法僧惡。
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
犯比丘尼。
此中随有一法。
應作覆缽羯磨。
作已。
應差一具八法者(如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中說)。
至彼家。
語言。
今僧為汝作覆缽不相往來。
以如是事故。
若彼如法忏悔随順衆僧。
不敢違逆。
乞解覆缽。
還相往來者。
僧應為解。
僧祇律雲。
舍衛城法。
豫優婆塞。
常請僧食。
比丘到已。
诘問其義。
能解釋者。
便大歡喜。
手自與種種食。
不能答者。
便毀呰之。
使下人與粗食。
諸比丘皆不肯去。
佛令僧與作覆缽羯磨。
優婆塞有八事。
僧應與作覆缽。
何等八。
現前诽謗比丘。
現前诃責比丘。
現前瞋罵比丘。
斷比丘利養。
不樂與比丘共事。
罵佛。
罵法。
罵僧。
是名八事。
時法豫常飯比丘已。
然後自食。
其日待比丘。
時過不來。
往問佛。
佛言。
汝輕慢比丘。
僧欲饒益汝故。
與汝作覆缽羯磨。
爾時去佛不遠。
有一羅漢。
佛語法豫。
汝可往問。
雲何名鹽。
鹽有幾種。
即便往問。
羅漢答言。
我知汝是法豫優婆塞。
輕慢比丘。
僧已與汝作覆缽羯磨。
故不足耶。
我此間樂住。
複來惱我。
鹽正是鹽。
法豫聞已。
心懷罔然。
還到佛所。
佛言。
汝問鹽義。
得悉意不。
答言。
是比丘少聞。
未從師學。
問鹽故言鹽。
時去佛不遠。
複有一法師比丘。
名弗絺盧。
佛語法豫。
汝往彼問。
即便往問。
法師答言。
鹽義二種味性。
味者。
如海水同一鹹味。
性者。
黑鹽。
赤鹽。
辛頭鹽。
味拔遮鹽。
毗攬鹽。
迦遮鹽。
私多鹽。
比迦鹽。
略說二種。
若生。
若煮。
是名鹽。
法豫聞已。
歡悅。
來白佛言。
是比丘。
善解分别。
廣略鹽義順逆能答。
佛言。
此是凡夫。
于我法中。
未得法味。
前比丘者。
是阿羅漢。
而汝憍慢。
不識真僞。
長夜作不饒益事。
于是法豫怖懼忏悔。
佛令沐浴更衣。
與眷屬相随。
到僧中。
三乞舍覆缽羯磨。
僧令在界内眼見耳不聞處住。
白四羯磨與舍。
若僧與作覆缽羯磨已。
比丘乃至優婆夷。
盡不應往。
應持袈裟系其門上。
巷中唱言。
某甲作覆缽羯磨。
若有客比丘來。
應語令知。
覆缽羯磨。
不得趣作。
若彼言。
沙門不入我家者善。
如是人。
不應作。
若有慚愧者。
應與作。
若自見過已。
行随順。
心柔軟。
應舍。
五分律雲。
比丘不應以小小事。
便與白衣作覆缽羯磨。
優婆塞亦不應以小小事。
便不敬信比丘。
若比丘成就八法。
然後優婆塞不應敬信。
毀呰佛法僧戒。
欲不利諸優婆塞。
與優婆塞作惡名聲。
欲奪優婆塞住處。
以非法為正。
欺優婆塞。
若優婆塞瞋比丘。
比丘不應往其家。
若聚落皆瞋比丘。
比丘不應住此聚落。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音義 糾 音久。
督也。
彈也。
急也。
又察也。
應教善知陰界入十二因緣(四)。
應教善知罪相非罪相。
威儀應教。
非威儀應遮(五)。
若學已。
即名為舍。
作擯出羯磨者。
亦應随順行上五事。
羯磨已。
應安着僧伽藍邊住。
随順行五事。
一一如法已。
應與舍。
作法喜羯磨者。
亦應随順行上五事。
羯磨已。
應遣到所犯俗人家悔過。
令其歡喜。
若彼喜者。
即名為舍。
作舉羯磨者。
亦應随順行上五事。
羯磨已。
應安着。
僧伽藍外邊。
門向阿蘭若處。
若來入塔院僧院掃地者。
比丘應逆掃其迹。
若來益洗腳處水大小行處水者。
應還瀉棄。
若共行弟子依止弟子。
不得喚作和尚阿阇梨。
不應語言。
餘人應語令随順行。
應舍惡邪。
惡邪比丘。
不應共語。
不應共住。
不應共法食。
不共佛。
不共法。
不共僧。
不共布薩。
不共自恣。
不共羯磨。
得語外道。
欲坐便坐。
不得語被舉者令坐。
若病者。
不應看病。
得語彼檀越若親裡言。
被舉人病。
汝往看。
若無常者。
不應與華香供養屍。
不應為作飲食非時漿供養僧。
不應分衣缽。
不應與燒身。
取其所眠床。
以屍着上。
衣缽系咽。
曳床而出。
作是言。
衆僧事淨。
衆僧事淨。
于惡邪比丘。
不應起惡心。
何以故。
乃至燋炷。
不應起惡。
應作是念。
莫令後人習此邪見。
若放牧人取薪人持衣缽來施者。
得取。
即彼為施主。
若被舉人。
随順行五事。
得正見。
心意調柔者。
得與舍。
有三事得舉。
戒不淨。
見不淨(或謂淫不障道。
或謂殺無果報。
或執斷執常及計世界有邊無邊等)。
命不淨。
有三因緣得舉。
見聞疑。
複次比丘成就五法。
得舉他罪。
是實非虛。
是時。
非非時。
是饒益。
非不饒益。
是軟語。
非粗犷。
是慈心。
非瞋惡。
又成就五法。
得舉他。
淨身業。
淨口業。
正命。
多聞阿毗昙。
多聞毗尼。
複次有五種舉他。
有罵而後舉。
有舉而後罵。
有即舉而罵。
有罵而不舉。
有舉而不罵。
是中先罵後舉。
舉已後罵。
即舉而罵者。
僧不應受。
舉而不罵者。
應檢校。
有五法成就。
不應舉他。
随愛。
随恚。
随怖。
随癡。
為利故。
若成就此五事舉他。
身壞命終。
堕惡道。
入泥犁。
有五法成就。
應舉他。
不愛。
不恚。
不怖。
不癡。
不為利。
若成就此五法。
得舉他。
身壞命終。
生善道。
梵行人所贊歎。
若比丘被舉至餘處僧者。
應作是言。
長老。
我被舉。
行随順法。
心柔軟。
為我舍。
僧應問。
以何事被舉。
若答言。
我無事被舉。
應語言。
我共汝法食味食。
若言。
有事被舉。
應語言。
汝還本處僧中舍去。
若彼處僧伽藍空。
若無常。
若罷道。
若餘處去。
都無僧者。
應問汝何事被舉。
答言。
我以是事被舉。
心柔軟。
見過行随順法已。
應與舍。
根本尼陀那雲。
苾刍共鬥。
若現有二師者。
應為誨谏。
若滿十夏。
離依止者。
諸苾刍應谏(即是诃責羯磨)。
若不止者。
應與作舍置羯磨(即是依止羯磨。
驅令依止持律人。
餘人悉不與共語也)。
十誦律雲。
作下意羯磨已(即發喜羯磨也)。
令一比丘。
将至居士所悔過。
若三反不受。
居士欲作不饒益者。
遣是比丘遠去。
若強住者。
衆僧無罪。
若比丘。
與尼共戲笑言語惱亂諸比丘。
應為作不清淨羯磨(亦即诃責羯磨所攝)。
毗尼序雲。
若比丘。
一處僧??。
不得餘處忏悔。
除是精舍空。
聽餘處忏悔。
△六明覆缽法。
第四分雲。
白衣家有十法。
應與作覆缽羯磨。
罵謗比丘。
為比丘作損減。
作無利益。
方便令無住處。
鬥亂比丘。
于比丘前說佛法僧惡。
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
犯比丘尼。
此中随有一法。
應作覆缽羯磨。
作已。
應差一具八法者(如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中說)。
至彼家。
語言。
今僧為汝作覆缽不相往來。
以如是事故。
若彼如法忏悔随順衆僧。
不敢違逆。
乞解覆缽。
還相往來者。
僧應為解。
僧祇律雲。
舍衛城法。
豫優婆塞。
常請僧食。
比丘到已。
诘問其義。
能解釋者。
便大歡喜。
手自與種種食。
不能答者。
便毀呰之。
使下人與粗食。
諸比丘皆不肯去。
佛令僧與作覆缽羯磨。
優婆塞有八事。
僧應與作覆缽。
何等八。
現前诽謗比丘。
現前诃責比丘。
現前瞋罵比丘。
斷比丘利養。
不樂與比丘共事。
罵佛。
罵法。
罵僧。
是名八事。
時法豫常飯比丘已。
然後自食。
其日待比丘。
時過不來。
往問佛。
佛言。
汝輕慢比丘。
僧欲饒益汝故。
與汝作覆缽羯磨。
爾時去佛不遠。
有一羅漢。
佛語法豫。
汝可往問。
雲何名鹽。
鹽有幾種。
即便往問。
羅漢答言。
我知汝是法豫優婆塞。
輕慢比丘。
僧已與汝作覆缽羯磨。
故不足耶。
我此間樂住。
複來惱我。
鹽正是鹽。
法豫聞已。
心懷罔然。
還到佛所。
佛言。
汝問鹽義。
得悉意不。
答言。
是比丘少聞。
未從師學。
問鹽故言鹽。
時去佛不遠。
複有一法師比丘。
名弗絺盧。
佛語法豫。
汝往彼問。
即便往問。
法師答言。
鹽義二種味性。
味者。
如海水同一鹹味。
性者。
黑鹽。
赤鹽。
辛頭鹽。
味拔遮鹽。
毗攬鹽。
迦遮鹽。
私多鹽。
比迦鹽。
略說二種。
若生。
若煮。
是名鹽。
法豫聞已。
歡悅。
來白佛言。
是比丘。
善解分别。
廣略鹽義順逆能答。
佛言。
此是凡夫。
于我法中。
未得法味。
前比丘者。
是阿羅漢。
而汝憍慢。
不識真僞。
長夜作不饒益事。
于是法豫怖懼忏悔。
佛令沐浴更衣。
與眷屬相随。
到僧中。
三乞舍覆缽羯磨。
僧令在界内眼見耳不聞處住。
白四羯磨與舍。
若僧與作覆缽羯磨已。
比丘乃至優婆夷。
盡不應往。
應持袈裟系其門上。
巷中唱言。
某甲作覆缽羯磨。
若有客比丘來。
應語令知。
覆缽羯磨。
不得趣作。
若彼言。
沙門不入我家者善。
如是人。
不應作。
若有慚愧者。
應與作。
若自見過已。
行随順。
心柔軟。
應舍。
五分律雲。
比丘不應以小小事。
便與白衣作覆缽羯磨。
優婆塞亦不應以小小事。
便不敬信比丘。
若比丘成就八法。
然後優婆塞不應敬信。
毀呰佛法僧戒。
欲不利諸優婆塞。
與優婆塞作惡名聲。
欲奪優婆塞住處。
以非法為正。
欺優婆塞。
若優婆塞瞋比丘。
比丘不應往其家。
若聚落皆瞋比丘。
比丘不應住此聚落。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音義 糾 音久。
督也。
彈也。
急也。
又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