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根本雜事雲。
佛告苾刍。
或時有事。
我于先來非遮非許。
然于此事若違不清淨。
順清淨者。
此即是淨。
應可行之。
若違清淨。
順不清淨者。
此是不淨。
即不應行。
七。
衆學法竟。
○八。
七滅诤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此七種法。
大乘比丘悉同學。
應善和鬥诤故。
一一緣起。
皆在第三分滅诤犍度中。
諸大德。
是七滅诤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若比丘有诤事起。
即應除滅。
釋 有四種诤。
一言诤者。
比丘共比丘诤言。
引十八诤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若以如是。
相共诤言語。
遂彼此共鬥。
二覓诤者。
比丘與比丘覓罪。
以三舉事。
破戒。
破見。
破威儀。
見。
聞。
疑。
作如是相覓罪。
三犯诤者。
犯七種罪。
一波羅夷。
二僧殘。
三堕。
四悔過。
五偷蘭遮。
六突吉羅。
七惡說。
四事诤者。
前三诤中事作。
是中言诤以二毗尼滅。
謂現前。
多人語。
或但一毗尼滅。
謂現前。
覓诤共四毗尼滅。
謂現前。
憶念。
或現前。
不癡。
或現前。
罪處所。
犯诤共三毗尼滅。
謂現前。
自言治。
或現前。
草覆地。
事诤以一切毗尼滅。
随所犯。
十誦律雲。
有六诤本。
一瞋恨不語。
二惡性欲害。
三貪嫉。
四谄曲。
五無慚愧。
六惡欲邪見。
相 十誦律雲。
自言滅诤。
有十種非法。
若犯五篇罪。
自言不犯。
又不犯五篇。
自言犯。
有十種如法。
若犯五篇罪。
自言犯。
若不犯五篇。
自言不犯。
現前滅诤。
有二種非法。
若非法者約敕非法者令折伏。
若非法者約敕如法者令折伏。
有二種如法。
若如法者約敕如法者令折伏。
若如法者約敕非法者令折伏。
憶念毗尼。
有三非法。
有比丘犯無殘罪。
自言犯有殘罪。
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與者非法。
應滅擯故有比丘狂癡還得心。
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與者非法。
應與不癡毗尼故。
有比丘有見聞疑罪。
自言我有是罪。
後言我無是罪。
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與者非法。
應與實覓毗尼故(即覓罪相)。
有三如法。
有比丘被無根謗。
若人常說是事。
應與憶念毗尼。
有比丘犯罪已悔除。
若人猶說是事。
應與憶念毗尼。
有比丘未犯是罪。
将必當犯。
若人說犯是事。
應與憶念毗尼。
不癡毗尼有四種非法。
有比丘不癡狂。
現癡狂相。
問時答言。
我憶念。
癡故作。
他人教我使作。
憶夢中作。
憶裸形東西走立大小便。
是人乞不癡毗尼若與者非法。
有四如法。
有比丘實狂癡心颠倒。
問時答言。
不憶念。
他不教我。
不憶夢中作。
不憶裸形東西走立大小便。
是人乞不癡毗尼。
若與者如法實覓滅诤。
有五非法。
有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不犯後言犯。
若與實覓毗尼者非法。
應随所犯治故有五如法。
有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犯。
後言不犯。
是人應與實覓毗尼。
根本目得迦雲。
有二苾刍共生瑕隙。
種種異言。
互相謗讟。
于此二人。
應信持戒者。
若二俱持戒。
應信多聞者。
若二俱多聞。
應信少欲者。
若二俱少欲。
應信極少欲者。
若二俱極少欲而生瑕隙。
無有是處。
僧祇律雲。
若有大德勝人。
欲聽衆僧斷事者。
得聞斷事。
令衆中有辯才能語使事相分明者說。
若凡庶人前斷事者。
越毗尼罪。
辯 問。
凡斷事者。
惟四種诤。
此四種诤。
皆比丘過失向外人說。
并有重禁。
今既不許向凡庶人前斷事。
何故大德勝人。
獨許得聞。
設令彼有智慧。
未免仍是未受具人。
向之斷事。
豈不違律。
答。
斷事雖則通指四诤。
大約言诤中事居多。
其間法非法等辯析折伏。
能使大德勝人聞之增長信心。
故許向說。
非指治罪羯磨等事也。
言大德勝人者。
如波斯匿王。
給孤長者之類。
以其慧深正信不謗。
故名大德。
以其福重能護正法。
故名勝人。
豈尋常富貴而已哉。
附 比丘有十法者應差别平斷事。
一持戒具足。
二多聞。
三誦二部毗尼極利。
四廣解其義。
五善巧言語。
辭辯了了。
堪任問答。
令彼歡喜。
六诤事起能滅。
七不愛。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癡。
第四分雲。
佛告比丘。
以二十二種行。
知是平斷事人。
具持二百五十戒(一)。
多聞善解阿毗昙毗尼(二三)不與人诤(四)亦不堅住此事(五)應诃者诃然後住(六)應教者教然後住(七)應滅擯者滅擯然後住(八)不愛(九)不恚(十)不怖(十一)不癡(十二)不受此部飲食(十三)亦不受彼部飲食(十四)不受此部衣缽坐具針筒(十五)亦不受彼部衣缽坐具針筒(十六)不供給此部(十七)亦不供給彼部(十八)不共此部入村(十九)亦不共彼部入村(二十)不與作期要(二十一)亦不至彼後來後坐(二十二)。
僧祇律雲。
比丘成就五法。
能滅诤事。
知是實。
非是不實。
是利益。
非不利益。
得伴。
非不得伴。
得平等伴。
非不得平等伴。
得時。
非不得時。
成就十四法。
是名持律最第一。
除如來應供正遍知。
何等十四。
知罪。
知無罪。
知重知輕。
知覆。
知不覆。
知可治。
知不可治。
知得清淨。
知不得清淨。
得四福功德住現法樂。
謂天眼。
天耳。
宿命通。
盡有漏得無漏。
是名十四法。
有七事非他邏咃。
似他邏咃(亦作關賴吒。
薩婆多論雲。
闼賴名地。
吒利名住。
智勝自在。
于正法不動。
如人住地。
無傾覆也)。
何等七。
或有狂故不着此衆。
不着彼衆。
謂是他邏咃。
是最初非他邏咃似他邏咃。
如是心亂鈍癡病。
病故不着此衆。
不着彼衆。
複次或有人為利故。
作是念。
若我着此衆。
失彼利。
着彼衆。
失此利。
是二俱不着。
複次或有人得二衆利故作是念。
我為得二邊利故。
不着此衆。
不着彼衆。
是名非他邏咃似他邏咃。
有二他邏咃。
一者自護心。
見他是非。
作是念。
業行作者自知。
譬如失火。
但自救身。
焉知他事。
二者待時。
見他诤訟相言。
作是念。
此诤訟相言。
時到自當判斷。
是名二他邏咃。
共此衆法食味食。
亦共彼衆法食味食。
或請斷當事。
或不請而斷當事。
十誦律雲。
用瞋恨者。
不滅瞋恨。
惟忍辱力。
乃能滅之。
有五事诤難滅。
不求僧斷。
不順佛語。
不如法白。
二衆诤心不息。
所犯不求清淨。
反上五事者易滅。
闼利吒比丘取诤時。
應以五事觀。
此中誰先來持戒清淨。
誰多聞智慧善誦阿含。
誰于師如法。
誰信佛法僧。
誰不輕佛戒。
烏迥鸠羅比丘。
有十事。
僧應差(薩婆多論雲。
烏迥名二。
鸠羅名平。
等心無二。
其平如稱)。
知诤來往處根本。
善知诤。
能分别诤。
知诤起因緣。
知诤義。
善滅诤。
滅诤已更不令起。
持戒清淨。
多聞。
多智。
闼利吒比丘行。
有二十二法。
當知是利根多聞。
一善知事起根本。
二善分别事相。
三善知事差别。
四善知事本末。
五善知事輕重。
六善知除滅事。
七善知滅事更不起。
八善知作事人有事人。
九有教敕力。
十能使人受力。
十一有方便軟語力。
十二亦能使人受。
十三有自折伏力。
十四亦能使人受。
十五知慚愧。
十六心不憍慢。
十七無憍慢語。
十八身口意業無偏着。
十九不随愛行。
二十不随瞋行。
二十一不随怖行。
二十二不随癡行。
○二别列七。
初現前滅诤法(至)七草覆地滅诤法。
○初現前滅诤法。
應與現前毗尼。
當與現前毗尼。
釋 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
雲何現前。
法。
毗尼。
人。
僧。
界。
雲何法現前。
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
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
言義往返者是。
雲何僧現前。
同羯磨和合集一處。
不來者囑授。
在現前得诃而不诃者是。
雲何界現前。
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
佛告苾刍。
或時有事。
我于先來非遮非許。
然于此事若違不清淨。
順清淨者。
此即是淨。
應可行之。
若違清淨。
順不清淨者。
此是不淨。
即不應行。
七。
衆學法竟。
○八。
七滅诤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此七種法。
大乘比丘悉同學。
應善和鬥诤故。
一一緣起。
皆在第三分滅诤犍度中。
諸大德。
是七滅诤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若比丘有诤事起。
即應除滅。
釋 有四種诤。
一言诤者。
比丘共比丘诤言。
引十八诤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若以如是。
相共诤言語。
遂彼此共鬥。
二覓诤者。
比丘與比丘覓罪。
以三舉事。
破戒。
破見。
破威儀。
見。
聞。
疑。
作如是相覓罪。
三犯诤者。
犯七種罪。
一波羅夷。
二僧殘。
三堕。
四悔過。
五偷蘭遮。
六突吉羅。
七惡說。
四事诤者。
前三诤中事作。
是中言诤以二毗尼滅。
謂現前。
多人語。
或但一毗尼滅。
謂現前。
覓诤共四毗尼滅。
謂現前。
憶念。
或現前。
不癡。
或現前。
罪處所。
犯诤共三毗尼滅。
謂現前。
自言治。
或現前。
草覆地。
事诤以一切毗尼滅。
随所犯。
十誦律雲。
有六诤本。
一瞋恨不語。
二惡性欲害。
三貪嫉。
四谄曲。
五無慚愧。
六惡欲邪見。
相 十誦律雲。
自言滅诤。
有十種非法。
若犯五篇罪。
自言不犯。
又不犯五篇。
自言犯。
有十種如法。
若犯五篇罪。
自言犯。
若不犯五篇。
自言不犯。
現前滅诤。
有二種非法。
若非法者約敕非法者令折伏。
若非法者約敕如法者令折伏。
有二種如法。
若如法者約敕如法者令折伏。
若如法者約敕非法者令折伏。
憶念毗尼。
有三非法。
有比丘犯無殘罪。
自言犯有殘罪。
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與者非法。
應滅擯故有比丘狂癡還得心。
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與者非法。
應與不癡毗尼故。
有比丘有見聞疑罪。
自言我有是罪。
後言我無是罪。
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與者非法。
應與實覓毗尼故(即覓罪相)。
有三如法。
有比丘被無根謗。
若人常說是事。
應與憶念毗尼。
有比丘犯罪已悔除。
若人猶說是事。
應與憶念毗尼。
有比丘未犯是罪。
将必當犯。
若人說犯是事。
應與憶念毗尼。
不癡毗尼有四種非法。
有比丘不癡狂。
現癡狂相。
問時答言。
我憶念。
癡故作。
他人教我使作。
憶夢中作。
憶裸形東西走立大小便。
是人乞不癡毗尼若與者非法。
有四如法。
有比丘實狂癡心颠倒。
問時答言。
不憶念。
他不教我。
不憶夢中作。
不憶裸形東西走立大小便。
是人乞不癡毗尼。
若與者如法實覓滅诤。
有五非法。
有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不犯後言犯。
若與實覓毗尼者非法。
應随所犯治故有五如法。
有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犯。
後言不犯。
是人應與實覓毗尼。
根本目得迦雲。
有二苾刍共生瑕隙。
種種異言。
互相謗讟。
于此二人。
應信持戒者。
若二俱持戒。
應信多聞者。
若二俱多聞。
應信少欲者。
若二俱少欲。
應信極少欲者。
若二俱極少欲而生瑕隙。
無有是處。
僧祇律雲。
若有大德勝人。
欲聽衆僧斷事者。
得聞斷事。
令衆中有辯才能語使事相分明者說。
若凡庶人前斷事者。
越毗尼罪。
辯 問。
凡斷事者。
惟四種诤。
此四種诤。
皆比丘過失向外人說。
并有重禁。
今既不許向凡庶人前斷事。
何故大德勝人。
獨許得聞。
設令彼有智慧。
未免仍是未受具人。
向之斷事。
豈不違律。
答。
斷事雖則通指四诤。
大約言诤中事居多。
其間法非法等辯析折伏。
能使大德勝人聞之增長信心。
故許向說。
非指治罪羯磨等事也。
言大德勝人者。
如波斯匿王。
給孤長者之類。
以其慧深正信不謗。
故名大德。
以其福重能護正法。
故名勝人。
豈尋常富貴而已哉。
附 比丘有十法者應差别平斷事。
一持戒具足。
二多聞。
三誦二部毗尼極利。
四廣解其義。
五善巧言語。
辭辯了了。
堪任問答。
令彼歡喜。
六诤事起能滅。
七不愛。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癡。
第四分雲。
佛告比丘。
以二十二種行。
知是平斷事人。
具持二百五十戒(一)。
多聞善解阿毗昙毗尼(二三)不與人诤(四)亦不堅住此事(五)應诃者诃然後住(六)應教者教然後住(七)應滅擯者滅擯然後住(八)不愛(九)不恚(十)不怖(十一)不癡(十二)不受此部飲食(十三)亦不受彼部飲食(十四)不受此部衣缽坐具針筒(十五)亦不受彼部衣缽坐具針筒(十六)不供給此部(十七)亦不供給彼部(十八)不共此部入村(十九)亦不共彼部入村(二十)不與作期要(二十一)亦不至彼後來後坐(二十二)。
僧祇律雲。
比丘成就五法。
能滅诤事。
知是實。
非是不實。
是利益。
非不利益。
得伴。
非不得伴。
得平等伴。
非不得平等伴。
得時。
非不得時。
成就十四法。
是名持律最第一。
除如來應供正遍知。
何等十四。
知罪。
知無罪。
知重知輕。
知覆。
知不覆。
知可治。
知不可治。
知得清淨。
知不得清淨。
得四福功德住現法樂。
謂天眼。
天耳。
宿命通。
盡有漏得無漏。
是名十四法。
有七事非他邏咃。
似他邏咃(亦作關賴吒。
薩婆多論雲。
闼賴名地。
吒利名住。
智勝自在。
于正法不動。
如人住地。
無傾覆也)。
何等七。
或有狂故不着此衆。
不着彼衆。
謂是他邏咃。
是最初非他邏咃似他邏咃。
如是心亂鈍癡病。
病故不着此衆。
不着彼衆。
複次或有人為利故。
作是念。
若我着此衆。
失彼利。
着彼衆。
失此利。
是二俱不着。
複次或有人得二衆利故作是念。
我為得二邊利故。
不着此衆。
不着彼衆。
是名非他邏咃似他邏咃。
有二他邏咃。
一者自護心。
見他是非。
作是念。
業行作者自知。
譬如失火。
但自救身。
焉知他事。
二者待時。
見他诤訟相言。
作是念。
此诤訟相言。
時到自當判斷。
是名二他邏咃。
共此衆法食味食。
亦共彼衆法食味食。
或請斷當事。
或不請而斷當事。
十誦律雲。
用瞋恨者。
不滅瞋恨。
惟忍辱力。
乃能滅之。
有五事诤難滅。
不求僧斷。
不順佛語。
不如法白。
二衆诤心不息。
所犯不求清淨。
反上五事者易滅。
闼利吒比丘取诤時。
應以五事觀。
此中誰先來持戒清淨。
誰多聞智慧善誦阿含。
誰于師如法。
誰信佛法僧。
誰不輕佛戒。
烏迥鸠羅比丘。
有十事。
僧應差(薩婆多論雲。
烏迥名二。
鸠羅名平。
等心無二。
其平如稱)。
知诤來往處根本。
善知诤。
能分别诤。
知诤起因緣。
知诤義。
善滅诤。
滅诤已更不令起。
持戒清淨。
多聞。
多智。
闼利吒比丘行。
有二十二法。
當知是利根多聞。
一善知事起根本。
二善分别事相。
三善知事差别。
四善知事本末。
五善知事輕重。
六善知除滅事。
七善知滅事更不起。
八善知作事人有事人。
九有教敕力。
十能使人受力。
十一有方便軟語力。
十二亦能使人受。
十三有自折伏力。
十四亦能使人受。
十五知慚愧。
十六心不憍慢。
十七無憍慢語。
十八身口意業無偏着。
十九不随愛行。
二十不随瞋行。
二十一不随怖行。
二十二不随癡行。
○二别列七。
初現前滅诤法(至)七草覆地滅诤法。
○初現前滅诤法。
應與現前毗尼。
當與現前毗尼。
釋 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
雲何現前。
法。
毗尼。
人。
僧。
界。
雲何法現前。
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
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
言義往返者是。
雲何僧現前。
同羯磨和合集一處。
不來者囑授。
在現前得诃而不诃者是。
雲何界現前。
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