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九

關燈
為是。

     若比丘。

    入村中。

    從非親裡比丘尼。

    若無病。

    自手取食食者。

    是比丘。

    應向餘比丘悔過言。

    大德。

    我犯可诃法。

    所不應為。

    我今向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緣 舍衛城時世谷貴。

    乞求難得。

    蓮華色比丘尼乞食所得。

    辄持與比丘。

    後一長者乘車觐王。

    尼因避道堕深泥中。

    掩地而卧。

    長者慈愍。

    敕人扶出。

    問知其故。

    嫌責比丘不知義讓。

    故制。

     釋 僧祇律雲。

    病者。

    不謂小小病。

    謂疥癞黃爛瘡痍癰痤。

    人所惡賤。

     相 不病而自手受食食。

    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沙彌突吉羅。

    不犯者。

    若親裡。

    若有病。

    若置地與。

    若使人與。

    若在僧伽藍中與。

    若在村外與。

    若在尼寺與。

     五分律雲。

    若比丘在村外。

    尼在村内。

    若比丘在村内。

    尼在村外。

    若比丘在空。

    尼在地。

    若比丘在地。

    尼在空。

    如是受食。

    皆突吉羅。

     ○二不止尼代索食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至白衣家内食。

    是中有比丘尼。

    指示與某甲羹。

    與某甲飯。

    比丘應語彼比丘尼如是言。

    大姊且止。

    須比丘食竟。

    若無一比丘語彼比丘尼如是言。

    大姊且止。

    須比丘食竟者。

    是比丘應悔過言。

    大德。

    我犯可诃法。

    所不應為。

    我今向諸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緣 六群比丘。

    與衆比丘在白衣家食。

    六群尼為六群索羹飯。

    乃越次與。

    令中間比丘不得食。

    故制。

     相 沙彌突吉羅。

    不犯者。

    尼自為檀越。

    檀越令尼處分。

    不故作偏與。

     五分律雲。

    餘二女衆教益食。

    不語言小卻者。

    突吉羅。

    比丘教益食。

    不平等。

    突吉羅。

     ○三學家受食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先作學家羯磨。

    若比丘。

    于如是學家。

    先不請。

    無病。

    自手受食食。

    是比丘應向餘比丘悔過言。

    我犯可诃法。

    所不應為。

    我今向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緣 羅閱城有居士家。

    夫婦俱得信樂。

    于諸比丘。

    無所愛惜。

    常與飯食及諸供養。

    遂至貧窮。

    衣食乏盡。

    比居譏之。

    佛令僧作學家羯磨。

    而結此戒。

     釋 律攝雲。

    學家者。

    謂預流果。

    一來果。

    不還果。

     相 比丘尼突吉羅。

    後彼學家财物還多。

    從僧乞解學家羯磨。

    佛聽僧與彼解。

    不犯者。

    先受請。

    有病。

    置地與。

    使人與。

    已作解羯磨。

     五分律雲。

    若婦是聖。

    夫是凡。

    或夫是聖。

    婦是凡。

    皆不應與作學家羯磨。

    若夫婦俱是聖。

    無悭貪心。

    财物竭盡。

    乃與作學家羯磨。

    若僧有園田。

    應與令知。

    使畢常限。

    餘以自供。

    若無園田。

    僧坊異供養時。

    令其家作。

    使得遺餘。

    若複無此。

    乞食得已。

    就其家食。

    與以所餘。

    若不能爾。

    應将至僧坊。

    給其房舍卧具。

    次第與食。

    非時漿飲。

    皆悉與之。

    有可分衣。

    亦應與分。

    彼學家婦女。

    諸尼亦應如是料理。

     十誦律雲。

    若居士财損減不增長。

    若乞不乞。

    不應舍學家羯磨。

    若财物增長。

    乞不乞。

    皆應與舍。

    若不增不減。

    乞應舍。

    不乞不應舍。

     ○四恐處受食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在阿蘭若迥遠有疑恐怖處。

    若比丘。

    在如是阿蘭若處住。

    先不語檀越。

    若僧伽藍外不受食。

    在僧伽藍内。

    無病。

    自手受食食者。

    應向餘比丘悔過言。

    大德。

    我犯可诃法。

    所不應為。

    我今向大德悔過。

    是法名悔過法。

     緣 諸婦女持飲食詣僧伽藍中供養。

    盜賊聞之。

    于道路娆觸。

    諸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應語諸婦女莫出。

    道路有賊恐怖。

    若已出城。

    應語言。

    莫至僧伽藍中。

    道路有賊恐怖。

    乃結此戒。

     相 沙彌突吉羅。

    不犯者。

    若先語檀越。

    若有病。

    若置地與。

    若教人與。

     五分律雲。

    若軍行經過與食。

    若賊自持食與。

    不犯。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六。

    四悔過法竟。

     ○七。

    衆學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藏中一一皆雲式叉迦羅尼也。

     諸大德。

    是衆學戒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律攝雲。

    此衆學法。

    總為八例。

    一着衣服事。

    二入村事。

    三坐起事。

    四食啖事。

    五護缽事。

    六說法事。

    七便利事。

    八觀望事(佛塔諸條。

    諸部每缺。

    故不在例也)。

     ○二别列。

    此衆學法。

    諸部開合廣略不同。

    或百十以外。

    或五十以内。

    蓋是行護威儀。

    不與上四篇同。

    故無定數。

    唯四分律。

    準有百事。

    今但于每戒之下。

    注其數目。

    不複列科。

    但于初事之中。

    出其因緣。

    餘悉從略。

    乃至釋義罪相等。

    更不複标。

    皆可思得。

    然此百事。

    大乘悉皆同學。

    護衆生故。

    倍應嚴淨。

    除是住首楞嚴三昧。

    示現逆行。

    在所不論。

    其或未然。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幸深思之。

     當齊整着涅槃僧。

    應當學(一)。

     緣 起自六群比丘。

    居士譏嫌似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似節會戲笑俳說人。

    故制(已下緣起。

    大約多同)。

     釋 不齊整者。

    系帶?下。

    高褰齊膝。

    垂前一角如象鼻。

    垂前二角如多羅樹葉。

    繞腰褶皺。

     相 若故作。

    犯應忏突吉羅(随機羯磨雲。

    應請一忏主)。

    若不故作。

    突吉羅(随機羯磨雲。

    但自責心)。

    餘四衆突吉羅(以下多同。

    若不同者。

    随事更明)不犯者。

    ?中生瘡故下着。

    腳??有瘡故高着。

    若僧伽藍内。

    村外。

    作時。

    道行時。

     五分律雲。

    若不解不問而作此着。

    突吉羅。

    若解不慎而作此着。

    突吉羅。

    若解。

    輕戒輕人而作此着。

    波逸提。

    比丘尼亦爾。

     辯 問。

    着衣不齊整等戒。

    皆雲僧伽藍内及村外不犯。

    然人之嚴慎。

    全在平時。

    既僧坊中。

    肆态已成。

    至入村時。

    甯無陋相。

    今悉開許。

    其義雲何。

    答。

    寺内村外。

    非謂可作肆态。

    但或有因緣。

    不得齊整。

    情猶可恕。

    入村必宜護惜譏嫌。

    令生信樂。

    故結罪也。

     附 根本雜事雲。

    苾刍熱時。

    于自房内。

    但着下裙及僧腳崎。

    随情讀誦說法作衣等。

    四威儀悉皆無犯。

     當齊整着三衣。

    應當學(二)。

     不齊整者。

    下垂過肘露脅。

    高着過腳??上。

    下垂一角。

    垂前兩角後褰高。

    細褶已安緣。

    不犯者。

    肩臂有瘡故下着。

    餘同前。

     舍利弗問經雲。

    修供養時應偏袒以便作事。

    作福田時。

    應覆兩肩。

    現田文相。

    雲何修供養。

    如見佛時。

    問訊師僧時。

    應拂床。

    掃地。

    卷衣裳。

    乃至移種種供養。

    雲何作福田時。

    應請。

    乞食。

    坐禅。

    誦經。

    經行樹下。

    人見端嚴。

    有可觀也。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

    應當學(三)。

     或左右反抄衣着肩上也。

    不犯者。

    脅肋邊有瘡。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

    應當學(四)。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

    應當學(五)。

     總捉衣兩角着左右肩上也。

    不犯者。

    肩臂有瘡。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坐。

    應當學(六)。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

    應當學(七)。

     若以樹葉。

    若以碎段物。

    若衣覆頭。

    不犯者。

    或患寒。

    或頭上生瘡。

    或命難梵行難。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坐。

    應當學(八)。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

    應當學(九)。

     雙腳跳也。

    不犯者。

    若為人所打。

    若有惡獸。

    若有棘刺。

    或渡渠。

    或渡坑塹。

    或渡泥。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

    應當學(十)。

     不得白衣舍内蹲坐。

    應當學(十一)。

     蹲坐者。

    若在地。

    若在床上。

    尻不至地。

    不犯者。

    或尻邊生瘡。

    若有所與。

    若禮。

    若忏悔。

    若受教誡。

     僧祇律雲。

    不得抱膝坐。

    交腳坐。

     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

    應當學(十二)。

     不犯者。

    脅下生瘡。

    若僧伽藍内等。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坐。

    應當學(十三)。

     手叉腰匡肘妨比座。

     十誦律雲。

    不得掌扶頰坐。

     不得搖身行入白衣舍。

    應當學(十四)。

     搖身者。

    左右戾身趨行。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或有如是病。

    或為人所打。

    回戾身避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