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緣 十七群比丘問六群比丘。
雲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
雲何入空無相無願。
雲何得四果。
報言。
如汝等所說者。
則已犯波羅夷法。
非比丘。
時十七群往問上座。
知其為作疑惱。
白佛制戒。
釋 疑惱者。
若為生。
若為年歲。
若受戒。
若為羯磨。
若為犯。
若為法也。
為生時疑者。
問言汝生來幾時耶。
報言。
爾所時。
語言。
汝不爾所時生。
汝如餘人生非爾所時生。
乃至法等亦爾。
相 若故以此為作疑惱。
說而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其事實爾。
不故作惱。
乃至錯說等。
五分律雲。
令餘四衆疑悔。
突吉羅。
尼令二衆疑悔。
波逸提。
令餘三衆疑悔。
突吉羅。
○六十四覆他粗罪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即是不教悔罪戒也。
問。
不覆他罪。
得非說四衆過耶。
答。
但制不得向外人說。
不制僧中如法舉過也。
倘姑息縱容。
養成巨慝。
既令彼罪日深。
兼使法門受玷。
誰有慈心。
乃甘坐視也哉。
若比丘。
知他比丘犯粗罪。
覆藏者。
波逸提。
緣 ?難陀數犯罪。
向一親厚比丘說之。
令勿語人。
後二人共鬥。
彼比丘即向餘比丘說其所犯。
餘比丘問知其由。
白佛制戒。
釋 粗罪者。
四棄。
十三僧殘。
相 小食知。
食後說。
乃至初夜知。
中夜說。
突吉羅。
中夜知。
後夜欲說而未說。
明相出。
波逸提。
覆餘罪。
自覆粗罪。
覆餘人粗罪。
盡突吉羅。
比丘尼覆尼棄罪。
波羅夷。
覆尼僧殘。
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先不知。
或無人可向說。
或命難梵行難。
十誦律雲。
見他罪。
向一人說便止。
若聞若疑。
不須說。
僧祇律雲。
不得趣向人說。
當向善比丘說。
若彼罪比丘兇暴。
或依王力大臣力兇惡人力。
起奪命因緣。
傷梵行者。
應作是念。
彼罪行業。
必自有報。
彼自應知。
喻如失火。
但自救身。
焉知餘事。
無罪。
附 第三分雲。
内有五法應舉他。
以時。
不以非時。
真實。
不以不實。
有益。
不以減損。
柔軟。
不以粗犷。
慈心。
不以瞋恚。
第四分雲。
佛告優波離。
身威儀不清淨。
言不清淨。
命不清淨。
寡聞不知修多羅。
寡聞不誦毗尼。
言辯不了。
喻若白羊。
是不應舉他罪。
若諸法具足。
應以時以法舉他罪。
又複此比丘有愛恭敬于我。
則應舉罪。
或無愛有恭敬。
或無恭敬有愛。
應舉。
或雖無愛敬。
能令舍惡就善。
應舉。
或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
能令舍惡行善。
應舉。
若都無者。
僧應都舍置驅棄。
語言。
長老。
随汝所去處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
遮出罪遮說戒遮自恣。
譬如調馬師。
惡馬難調。
即合缰杙驅棄。
如此比丘。
不應先從其求聽。
即此是聽。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天眼舉他罪。
突吉羅。
天耳亦如是。
○六十五授戒不如法戒。
大乘比丘同學。
年滿二十。
應受大戒。
若比丘知年不滿二十。
與受大戒。
此人不得戒。
彼比丘可诃。
癡故。
波逸提。
緣 十七群童子先為親友。
最大者年十七。
最小者年十二。
共求出家。
諸比丘與受大戒。
不堪一食。
夜半患譏。
大喚啼哭。
佛聞故問。
阿難具答。
而結此戒。
相 和尚若知若疑。
與受戒。
三羯磨竟。
波逸提。
二羯磨竟。
三突吉羅。
一羯磨竟。
二突吉羅。
白竟。
一突吉羅。
為作方便乃至集僧。
盡突吉羅。
衆僧若知若疑。
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先不知。
信受戒人語。
若傍人證。
若信父母。
受戒已疑。
聽數胎中年月。
或數一切。
十四說戒以為年數(半月半月說戒。
每年共有二十四次。
白月及大黑月。
皆十五日說戒。
黑月若小。
則十四日說戒。
一年僅有六次是十四日說戒。
當有十八次是十五日說戒。
今以權巧方便。
皆約十四日說戒以算月數。
則每年省出一十八日。
十年便有百八十日。
倘其人是十九歲。
共省三百四十二日。
又可算作一年。
即可名為滿二十歲矣)。
受戒犍度雲。
若得阿羅漢。
即名受具足。
律攝雲。
若近圓時。
年實未滅。
而作滿想。
後有親友報雲不滿。
應數胎月閏月。
若滿者善。
若不滿者。
退為求寂。
更受近圓。
不爾則成賊住。
若年滿十九。
作二十心而受近圓。
後經一年。
親友來見。
報雲不滿。
或自憶知不滿。
或年十八而受近圓。
後經二歲。
同前憶知。
斯等皆名善受。
正教難逢。
是開聽故。
○六十六發起诤事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诤事如法忏悔已。
後更發起者。
波逸提。
緣 六群知诤事如法滅已。
更作是言。
汝不善觀。
不成觀。
不善解。
不成解。
不善滅。
不成滅。
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起。
已有诤事而不滅。
故制。
釋 如法者。
如法。
如毗尼。
如佛所教。
诤者有四種。
言诤。
覓诤。
犯诤。
事诤。
相 作發起言。
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羅。
發起餘鬥诤罵詈。
及已鬥事。
餘人鬥诤。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實不善觀等。
律攝雲。
若衆為衆作羯磨。
得窣吐羅罪。
以是破僧方便故。
若以法除殄。
作除殄想疑而毀破者。
得堕罪。
不如法除殄。
作如法想疑而遮止者。
得惡作罪。
法與非法。
作非法想而毀破者。
二俱非犯。
○六十七同賊伴行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賊伴。
結要共同道行。
乃至一村間。
波逸提。
緣 衆多比丘與賈客私度關者伴行。
俱為守關人所捉。
波斯匿王诃責放去。
王衆不服。
佛聞制戒。
釋 賊伴者。
若作賊還。
若方欲去。
相 犯輕重如共婦女行戒。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
不結要。
及持縛等。
五分律雲。
共惡比丘期行。
突吉羅。
若諸難緣。
不犯。
十誦律雲。
若險難處。
賊送度者。
不犯。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八 音義 迦羅 不見翻譯。
彪 補尤切小虎也。
藥叉 或雲夜叉。
此翻捷疾鬼。
半擇迦 此雲變。
今生變作不男。
騃 涯上聲。
癡也。
波斯匿 此翻和悅。
亦翻勝軍。
末利 或雲摩利。
此翻鬘。
亦翻柰。
因施柰得報也。
濽 則谏切。
污灑也。
亦作濺。
那迦波羅 不見翻譯。
拘執 毯也。
拘羅舍 此雲五百弓。
亦雲一牛吼地。
亦雲一鼓聲。
俱舍雲二裡。
雜寶藏雲五裡。
一尋 舒兩臂為一尋。
綽口瓶瓨 綽。
尺約切。
寬也。
瓶口太窄。
水則不入。
三十三天 梵稱忉利。
在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為三十二。
并中間帝釋。
為三十三。
即六欲天之第二天也。
在四王天上。
在夜摩天下。
得法眼淨 證須陀洹果。
斷三界分别惑。
見真谛理。
名法眼清淨。
杙 音弋。
橛也。
雲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
雲何入空無相無願。
雲何得四果。
報言。
如汝等所說者。
則已犯波羅夷法。
非比丘。
時十七群往問上座。
知其為作疑惱。
白佛制戒。
釋 疑惱者。
若為生。
若為年歲。
若受戒。
若為羯磨。
若為犯。
若為法也。
為生時疑者。
問言汝生來幾時耶。
報言。
爾所時。
語言。
汝不爾所時生。
汝如餘人生非爾所時生。
乃至法等亦爾。
相 若故以此為作疑惱。
說而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其事實爾。
不故作惱。
乃至錯說等。
五分律雲。
令餘四衆疑悔。
突吉羅。
尼令二衆疑悔。
波逸提。
令餘三衆疑悔。
突吉羅。
○六十四覆他粗罪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即是不教悔罪戒也。
問。
不覆他罪。
得非說四衆過耶。
答。
但制不得向外人說。
不制僧中如法舉過也。
倘姑息縱容。
養成巨慝。
既令彼罪日深。
兼使法門受玷。
誰有慈心。
乃甘坐視也哉。
若比丘。
知他比丘犯粗罪。
覆藏者。
波逸提。
緣 ?難陀數犯罪。
向一親厚比丘說之。
令勿語人。
後二人共鬥。
彼比丘即向餘比丘說其所犯。
餘比丘問知其由。
白佛制戒。
釋 粗罪者。
四棄。
十三僧殘。
相 小食知。
食後說。
乃至初夜知。
中夜說。
突吉羅。
中夜知。
後夜欲說而未說。
明相出。
波逸提。
覆餘罪。
自覆粗罪。
覆餘人粗罪。
盡突吉羅。
比丘尼覆尼棄罪。
波羅夷。
覆尼僧殘。
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先不知。
或無人可向說。
或命難梵行難。
十誦律雲。
見他罪。
向一人說便止。
若聞若疑。
不須說。
僧祇律雲。
不得趣向人說。
當向善比丘說。
若彼罪比丘兇暴。
或依王力大臣力兇惡人力。
起奪命因緣。
傷梵行者。
應作是念。
彼罪行業。
必自有報。
彼自應知。
喻如失火。
但自救身。
焉知餘事。
無罪。
附 第三分雲。
内有五法應舉他。
以時。
不以非時。
真實。
不以不實。
有益。
不以減損。
柔軟。
不以粗犷。
慈心。
不以瞋恚。
第四分雲。
佛告優波離。
身威儀不清淨。
言不清淨。
命不清淨。
寡聞不知修多羅。
寡聞不誦毗尼。
言辯不了。
喻若白羊。
是不應舉他罪。
若諸法具足。
應以時以法舉他罪。
又複此比丘有愛恭敬于我。
則應舉罪。
或無愛有恭敬。
或無恭敬有愛。
應舉。
或雖無愛敬。
能令舍惡就善。
應舉。
或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
能令舍惡行善。
應舉。
若都無者。
僧應都舍置驅棄。
語言。
長老。
随汝所去處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
遮出罪遮說戒遮自恣。
譬如調馬師。
惡馬難調。
即合缰杙驅棄。
如此比丘。
不應先從其求聽。
即此是聽。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天眼舉他罪。
突吉羅。
天耳亦如是。
○六十五授戒不如法戒。
大乘比丘同學。
年滿二十。
應受大戒。
若比丘知年不滿二十。
與受大戒。
此人不得戒。
彼比丘可诃。
癡故。
波逸提。
緣 十七群童子先為親友。
最大者年十七。
最小者年十二。
共求出家。
諸比丘與受大戒。
不堪一食。
夜半患譏。
大喚啼哭。
佛聞故問。
阿難具答。
而結此戒。
相 和尚若知若疑。
與受戒。
三羯磨竟。
波逸提。
二羯磨竟。
三突吉羅。
一羯磨竟。
二突吉羅。
白竟。
一突吉羅。
為作方便乃至集僧。
盡突吉羅。
衆僧若知若疑。
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先不知。
信受戒人語。
若傍人證。
若信父母。
受戒已疑。
聽數胎中年月。
或數一切。
十四說戒以為年數(半月半月說戒。
每年共有二十四次。
白月及大黑月。
皆十五日說戒。
黑月若小。
則十四日說戒。
一年僅有六次是十四日說戒。
當有十八次是十五日說戒。
今以權巧方便。
皆約十四日說戒以算月數。
則每年省出一十八日。
十年便有百八十日。
倘其人是十九歲。
共省三百四十二日。
又可算作一年。
即可名為滿二十歲矣)。
受戒犍度雲。
若得阿羅漢。
即名受具足。
律攝雲。
若近圓時。
年實未滅。
而作滿想。
後有親友報雲不滿。
應數胎月閏月。
若滿者善。
若不滿者。
退為求寂。
更受近圓。
不爾則成賊住。
若年滿十九。
作二十心而受近圓。
後經一年。
親友來見。
報雲不滿。
或自憶知不滿。
或年十八而受近圓。
後經二歲。
同前憶知。
斯等皆名善受。
正教難逢。
是開聽故。
○六十六發起诤事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诤事如法忏悔已。
後更發起者。
波逸提。
緣 六群知诤事如法滅已。
更作是言。
汝不善觀。
不成觀。
不善解。
不成解。
不善滅。
不成滅。
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起。
已有诤事而不滅。
故制。
釋 如法者。
如法。
如毗尼。
如佛所教。
诤者有四種。
言诤。
覓诤。
犯诤。
事诤。
相 作發起言。
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羅。
發起餘鬥诤罵詈。
及已鬥事。
餘人鬥诤。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實不善觀等。
律攝雲。
若衆為衆作羯磨。
得窣吐羅罪。
以是破僧方便故。
若以法除殄。
作除殄想疑而毀破者。
得堕罪。
不如法除殄。
作如法想疑而遮止者。
得惡作罪。
法與非法。
作非法想而毀破者。
二俱非犯。
○六十七同賊伴行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賊伴。
結要共同道行。
乃至一村間。
波逸提。
緣 衆多比丘與賈客私度關者伴行。
俱為守關人所捉。
波斯匿王诃責放去。
王衆不服。
佛聞制戒。
釋 賊伴者。
若作賊還。
若方欲去。
相 犯輕重如共婦女行戒。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
不結要。
及持縛等。
五分律雲。
共惡比丘期行。
突吉羅。
若諸難緣。
不犯。
十誦律雲。
若險難處。
賊送度者。
不犯。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八 音義 迦羅 不見翻譯。
彪 補尤切小虎也。
藥叉 或雲夜叉。
此翻捷疾鬼。
半擇迦 此雲變。
今生變作不男。
騃 涯上聲。
癡也。
波斯匿 此翻和悅。
亦翻勝軍。
末利 或雲摩利。
此翻鬘。
亦翻柰。
因施柰得報也。
濽 則谏切。
污灑也。
亦作濺。
那迦波羅 不見翻譯。
拘執 毯也。
拘羅舍 此雲五百弓。
亦雲一牛吼地。
亦雲一鼓聲。
俱舍雲二裡。
雜寶藏雲五裡。
一尋 舒兩臂為一尋。
綽口瓶瓨 綽。
尺約切。
寬也。
瓶口太窄。
水則不入。
三十三天 梵稱忉利。
在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為三十二。
并中間帝釋。
為三十三。
即六欲天之第二天也。
在四王天上。
在夜摩天下。
得法眼淨 證須陀洹果。
斷三界分别惑。
見真谛理。
名法眼清淨。
杙 音弋。
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