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今四分旨趣兼殊。
此則為能施者制戒。
彼則為受寄者防愆。
雖各不相侔。
然理應雙護也。
附 五分律雲。
不應淨施與五種人。
一不相識。
二未相谙悉。
三未相狎習。
四非親友同師。
五非時類(年太老邁為非時。
未曾出家為非類)。
複有二法不應淨施。
一不能贊歎人。
二不能與人作好名稱。
複有二法。
一不能受人重物淨施。
護如己有。
二己有重物。
不能淨施彼用不恨。
複有二法。
一不知彼在世不。
二不知彼在道不。
若比丘獨住。
有長衣。
應作遙指淨施。
若三衣中須有所易。
應偏袒右肩。
脫革屣。
??跪。
捉衣。
心生口言。
我此某衣若幹條。
今舍。
如是三說。
然後受所長衣。
亦如前法。
心生口言。
我此某衣若幹條。
受。
如是三說。
如是受已。
所舍之衣。
應淨施。
複如前法。
心生口言。
我此長衣。
淨施某甲。
從彼取用。
若不須易受者。
所得長衣。
應即如是淨施。
獨淨施法。
至十一日。
複應如前法。
心生口言。
我此長衣。
從某甲取還。
然後更如前法受持淨施。
若對人淨施。
應作展轉淨施。
如前法捉衣言。
我此長衣。
于長老邊作淨施。
彼應問。
長老此衣。
于我邊作淨施。
我持與誰。
答言。
于五衆中随意與之。
彼即語言。
我今與某甲。
長老若須。
從彼取用。
好愛護之。
彼以此事語所稱名比丘。
比丘恐犯長衣。
不取受。
佛言。
不應語所稱名比丘。
○六十衣不壞色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得新衣。
應三種壞色。
一一色中随意壞。
若青。
若黑。
若木蘭。
若不壞色。
着餘新衣。
波逸提。
緣 六群著白色衣行。
居士譏嫌。
故制。
釋 若是新衣。
若初從人得。
盡名新衣。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若得青衣。
應泥茜淨(泥。
即黑色也。
茜。
此見切。
草名。
亦作茜。
即木蘭色)。
得泥衣。
應青茜淨。
得茜衣。
應青泥淨。
得黃衣赤衣白衣。
應青泥茜三種淨。
五分律雲。
應三種色作志。
若不作志。
着着波逸提。
若不着。
宿宿波逸提。
僧祇律雲。
作淨時。
極大齊四指。
極小如豌豆。
或一。
或三。
或五。
或七。
或九。
不得如華形。
若得多雜碎新物。
合補一處者。
一處作淨。
各各别補者。
一一作淨。
若作新衣。
趣一角作淨。
若一條半條補者。
亦作淨。
○六十一殺生命戒。
此是性罪。
大乘犯重。
若比丘。
故殺畜生命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不喜見烏。
作竹弓射之。
故制。
釋 五分律雲。
畜生者。
除龍。
餘畜生是(龍雖是畜。
而能變化。
具神力。
守護國土。
保綏正法。
其功用與諸天相類。
故殺者犯偷蘭遮)。
相 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等。
一切波逸提。
方便欲殺而不殺。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誤傷無犯。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欲斫藤。
誤斫蛇。
不犯。
欲斫蛇。
誤斫藤。
突吉羅。
欲殺此蟲。
誤殺彼蟲。
欲斫蟲而斫地。
欲搦蟲而搦土。
皆突吉羅。
附 律攝雲。
若寺房廊。
鳥雀栖宿為喧鬧者。
應使人檢察。
巢無兒卵。
應即除棄。
有者待去方除。
若有蜂窠。
無兒應除。
有者以線縷纏之。
便不增長。
○六十二飲用蟲水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水有蟲。
飲用。
波逸提。
緣 起自六群比丘。
故制。
相 想疑等六句可知。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有蟲。
若有粗蟲。
觸水使去。
若漉水飲。
根本律雲。
知麨蜜糖油醋漿乳酪餅果等物有蟲而受用者。
皆得堕罪。
律攝雲。
有五種眼。
不應觀水。
一患瘡眼。
二睛翳眼。
三狂亂眼。
四老病眼。
五天眼。
齊幾許時應觀水。
謂六牛車回轉之頃。
若順河流。
一度觀水無蟲。
齊一拘羅舍。
随意飲用。
然須中間無别河入。
若不流水及逆流河。
一度觀時。
齊一尋内得用。
有五種淨水。
一僧伽淨。
二别人淨。
三濾羅淨。
四湧泉淨。
五井水淨。
若知彼人是持戒者。
存護生命。
縱不觀察。
得彼水時。
飯用無犯。
凡一觀水。
始從日出。
迄至明相未出。
鹹随受用。
僧祇律雲。
蟲者。
非魚鼈等。
謂小小倒孑諸蟲。
乃至極微細形。
眼所見者。
不應以天眼看。
亦不得使闇眼人看。
下至能見掌中細文者。
得使看水。
不得太速太久。
當如大象一回頃。
若水中蟲極細。
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
若檀越家請食。
應問漉水未。
若言未漉。
應看前人是可信者。
教令漉水。
若不可信。
莫語令漉傷蟲。
比丘應自漉用。
蟲水着自器中。
應問從何處取水。
随來處。
還送蟲水瀉中。
若先取水處遠。
見有池水七日不消盡者。
以蟲水着中。
若無池。
當器中盛蟲水持來養之。
俟天大雨有暴流。
以蟲瀉中。
作是言。
汝入大海去。
若道中行。
知井水有蟲。
不得持汲水灌器繩借人。
若池水汪水有蟲。
不得唱言長老此水有蟲有蟲。
令前人生疑不樂。
若前人問。
此水無蟲不。
應答言。
長老自看。
若知識同師者。
應語言。
此水有蟲。
當漉用。
附 第四分雲。
不應無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
若無應以僧伽梨角漉水。
五分律雲。
亦聽畜漉水筒。
用銅鐵竹木瓦石作之。
以細衣缦口。
不聽用糞掃衣。
根本雜事雲。
以絹系君持口。
細繩系項。
沉放水中。
擡口出半(若全沉口。
水則不入)。
待滿引出。
仍須察蟲。
但是綽口瓶瓨。
無問大小。
以絹缦口。
随時取水。
極是省事(君持亦雲軍遲。
此翻瓶也。
南海寄歸雲。
淨瓶用瓦瓷。
須受二三升者。
放淨處。
淨手捉。
觸瓶任用銅鐵。
放觸處。
随手捉)。
缁門警訓雲。
漉囊乃行慈之具。
濟物之緣。
大行由是而生。
至道因茲而克。
證 僧祇律雲。
波羅脂國。
有二比丘共伴。
來詣舍衛問訊世尊。
中路渴乏無水。
前到一井。
一比丘汲水便飲。
一比丘看水。
見蟲不飲。
飲水比丘問言。
汝何不飲。
答言。
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
彼複勸言。
長老但飲。
勿令渴死不得見佛。
答言。
我甯喪身不毀佛戒。
遂便渴死。
飲水比丘漸到佛所。
佛問汝從何來。
又問汝有伴不。
彼即具以事答。
佛言。
癡人。
汝不見我。
謂得見我。
彼死比丘。
已先見我(十誦律雲。
彼持戒者。
不飲便死。
即生三十三天。
得天身具足。
先到佛所。
禮足聞法。
得法眼淨。
受三歸依。
故曰已先見我也。
根本律中其事亦同)。
若比丘。
放逸懈怠。
不攝諸根。
雖共我一處。
彼離我遠。
彼雖見我。
我不見彼。
若有比丘。
在海彼岸。
能不放逸。
精進不懈。
斂攝諸根。
雖去我遠。
我常見彼。
彼常近我(此約界論遠近也。
若約世論。
則放逸人。
雖生聖世。
不異末法。
不放逸者。
雖生末世。
不異正法。
佛身真常。
本無出世及與滅度。
願豪傑之士。
莫起像法法滅盡想而自委棄。
誓當精進不懈。
斂攝諸根。
嚴淨毗尼。
勿輕小罪。
常如面奉慈顔。
親承明誨。
修持不已。
當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也)。
○六十三故惱他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故惱他比丘。
令須臾間不樂。
波逸提。
此則為能施者制戒。
彼則為受寄者防愆。
雖各不相侔。
然理應雙護也。
附 五分律雲。
不應淨施與五種人。
一不相識。
二未相谙悉。
三未相狎習。
四非親友同師。
五非時類(年太老邁為非時。
未曾出家為非類)。
複有二法不應淨施。
一不能贊歎人。
二不能與人作好名稱。
複有二法。
一不能受人重物淨施。
護如己有。
二己有重物。
不能淨施彼用不恨。
複有二法。
一不知彼在世不。
二不知彼在道不。
若比丘獨住。
有長衣。
應作遙指淨施。
若三衣中須有所易。
應偏袒右肩。
脫革屣。
??跪。
捉衣。
心生口言。
我此某衣若幹條。
今舍。
如是三說。
然後受所長衣。
亦如前法。
心生口言。
我此某衣若幹條。
受。
如是三說。
如是受已。
所舍之衣。
應淨施。
複如前法。
心生口言。
我此長衣。
淨施某甲。
從彼取用。
若不須易受者。
所得長衣。
應即如是淨施。
獨淨施法。
至十一日。
複應如前法。
心生口言。
我此長衣。
從某甲取還。
然後更如前法受持淨施。
若對人淨施。
應作展轉淨施。
如前法捉衣言。
我此長衣。
于長老邊作淨施。
彼應問。
長老此衣。
于我邊作淨施。
我持與誰。
答言。
于五衆中随意與之。
彼即語言。
我今與某甲。
長老若須。
從彼取用。
好愛護之。
彼以此事語所稱名比丘。
比丘恐犯長衣。
不取受。
佛言。
不應語所稱名比丘。
○六十衣不壞色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得新衣。
應三種壞色。
一一色中随意壞。
若青。
若黑。
若木蘭。
若不壞色。
着餘新衣。
波逸提。
緣 六群著白色衣行。
居士譏嫌。
故制。
釋 若是新衣。
若初從人得。
盡名新衣。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若得青衣。
應泥茜淨(泥。
即黑色也。
茜。
此見切。
草名。
亦作茜。
即木蘭色)。
得泥衣。
應青茜淨。
得茜衣。
應青泥淨。
得黃衣赤衣白衣。
應青泥茜三種淨。
五分律雲。
應三種色作志。
若不作志。
着着波逸提。
若不着。
宿宿波逸提。
僧祇律雲。
作淨時。
極大齊四指。
極小如豌豆。
或一。
或三。
或五。
或七。
或九。
不得如華形。
若得多雜碎新物。
合補一處者。
一處作淨。
各各别補者。
一一作淨。
若作新衣。
趣一角作淨。
若一條半條補者。
亦作淨。
○六十一殺生命戒。
此是性罪。
大乘犯重。
若比丘。
故殺畜生命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不喜見烏。
作竹弓射之。
故制。
釋 五分律雲。
畜生者。
除龍。
餘畜生是(龍雖是畜。
而能變化。
具神力。
守護國土。
保綏正法。
其功用與諸天相類。
故殺者犯偷蘭遮)。
相 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等。
一切波逸提。
方便欲殺而不殺。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誤傷無犯。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欲斫藤。
誤斫蛇。
不犯。
欲斫蛇。
誤斫藤。
突吉羅。
欲殺此蟲。
誤殺彼蟲。
欲斫蟲而斫地。
欲搦蟲而搦土。
皆突吉羅。
附 律攝雲。
若寺房廊。
鳥雀栖宿為喧鬧者。
應使人檢察。
巢無兒卵。
應即除棄。
有者待去方除。
若有蜂窠。
無兒應除。
有者以線縷纏之。
便不增長。
○六十二飲用蟲水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水有蟲。
飲用。
波逸提。
緣 起自六群比丘。
故制。
相 想疑等六句可知。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有蟲。
若有粗蟲。
觸水使去。
若漉水飲。
根本律雲。
知麨蜜糖油醋漿乳酪餅果等物有蟲而受用者。
皆得堕罪。
律攝雲。
有五種眼。
不應觀水。
一患瘡眼。
二睛翳眼。
三狂亂眼。
四老病眼。
五天眼。
齊幾許時應觀水。
謂六牛車回轉之頃。
若順河流。
一度觀水無蟲。
齊一拘羅舍。
随意飲用。
然須中間無别河入。
若不流水及逆流河。
一度觀時。
齊一尋内得用。
有五種淨水。
一僧伽淨。
二别人淨。
三濾羅淨。
四湧泉淨。
五井水淨。
若知彼人是持戒者。
存護生命。
縱不觀察。
得彼水時。
飯用無犯。
凡一觀水。
始從日出。
迄至明相未出。
鹹随受用。
僧祇律雲。
蟲者。
非魚鼈等。
謂小小倒孑諸蟲。
乃至極微細形。
眼所見者。
不應以天眼看。
亦不得使闇眼人看。
下至能見掌中細文者。
得使看水。
不得太速太久。
當如大象一回頃。
若水中蟲極細。
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
若檀越家請食。
應問漉水未。
若言未漉。
應看前人是可信者。
教令漉水。
若不可信。
莫語令漉傷蟲。
比丘應自漉用。
蟲水着自器中。
應問從何處取水。
随來處。
還送蟲水瀉中。
若先取水處遠。
見有池水七日不消盡者。
以蟲水着中。
若無池。
當器中盛蟲水持來養之。
俟天大雨有暴流。
以蟲瀉中。
作是言。
汝入大海去。
若道中行。
知井水有蟲。
不得持汲水灌器繩借人。
若池水汪水有蟲。
不得唱言長老此水有蟲有蟲。
令前人生疑不樂。
若前人問。
此水無蟲不。
應答言。
長老自看。
若知識同師者。
應語言。
此水有蟲。
當漉用。
附 第四分雲。
不應無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
若無應以僧伽梨角漉水。
五分律雲。
亦聽畜漉水筒。
用銅鐵竹木瓦石作之。
以細衣缦口。
不聽用糞掃衣。
根本雜事雲。
以絹系君持口。
細繩系項。
沉放水中。
擡口出半(若全沉口。
水則不入)。
待滿引出。
仍須察蟲。
但是綽口瓶瓨。
無問大小。
以絹缦口。
随時取水。
極是省事(君持亦雲軍遲。
此翻瓶也。
南海寄歸雲。
淨瓶用瓦瓷。
須受二三升者。
放淨處。
淨手捉。
觸瓶任用銅鐵。
放觸處。
随手捉)。
缁門警訓雲。
漉囊乃行慈之具。
濟物之緣。
大行由是而生。
至道因茲而克。
證 僧祇律雲。
波羅脂國。
有二比丘共伴。
來詣舍衛問訊世尊。
中路渴乏無水。
前到一井。
一比丘汲水便飲。
一比丘看水。
見蟲不飲。
飲水比丘問言。
汝何不飲。
答言。
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
彼複勸言。
長老但飲。
勿令渴死不得見佛。
答言。
我甯喪身不毀佛戒。
遂便渴死。
飲水比丘漸到佛所。
佛問汝從何來。
又問汝有伴不。
彼即具以事答。
佛言。
癡人。
汝不見我。
謂得見我。
彼死比丘。
已先見我(十誦律雲。
彼持戒者。
不飲便死。
即生三十三天。
得天身具足。
先到佛所。
禮足聞法。
得法眼淨。
受三歸依。
故曰已先見我也。
根本律中其事亦同)。
若比丘。
放逸懈怠。
不攝諸根。
雖共我一處。
彼離我遠。
彼雖見我。
我不見彼。
若有比丘。
在海彼岸。
能不放逸。
精進不懈。
斂攝諸根。
雖去我遠。
我常見彼。
彼常近我(此約界論遠近也。
若約世論。
則放逸人。
雖生聖世。
不異末法。
不放逸者。
雖生末世。
不異正法。
佛身真常。
本無出世及與滅度。
願豪傑之士。
莫起像法法滅盡想而自委棄。
誓當精進不懈。
斂攝諸根。
嚴淨毗尼。
勿輕小罪。
常如面奉慈顔。
親承明誨。
修持不已。
當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也)。
○六十三故惱他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故惱他比丘。
令須臾間不樂。
波逸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