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揮記卷第三

關燈
皆波羅夷。

    生死源者。

    論雲。

    酒為放逸本。

    淫為生死源。

    金銀生患重。

    邪命斷善根。

     善因所招者。

    成實問雲。

    以何業故生人天中。

    答曰若布施持戒修善等業。

    上者生天。

    下者生人。

    又利根者則生人中。

    反前者。

    非人于财少着。

    旁生依正且卑故輕。

     地居者。

    即忉利已下依須彌所居。

    輕即蘭也。

    盜希。

    爾雅釋結雲希罕也。

     加下。

    成論雲。

    若人憎惡田宅舍廬我所差别。

    則生郁單越。

    故知彼無我所。

    豈咒天乎。

     由下。

    多論雲。

    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

    以五道而言。

    唯人道得。

    餘四道不得。

    如天道。

    以着樂深重故。

    乃至世尊成道亦在人中。

    淨道者。

    俱舍雲。

    淨道沙門性。

    言無漏淨道。

    是四沙門之性。

    今若斷彼連持。

    即持即是壞聖道性。

    損所依故。

    婆沙雲。

    以色身是法身器故。

    法身所依故。

    若害色身得逆罪。

    斯可照也。

     多下。

    彼先問曰。

    何以但害人得波羅夷。

    答以人中有三歸等是答。

    不能出家者。

    如帝釋語目連雲。

    一天子有一天女一伎樂。

    以自娛樂不能自割。

    況作天王。

    種種宮觀。

    無數天女。

    天須陀食。

    自然百味。

    百千妓樂以自娛樂。

    雖知佛世難遇。

    正法難聞。

    而染樂纏縛。

    不得自在。

    善心力弱。

    何由出家。

    僧寶。

    成實雲。

    戒品清淨乃至解脫知見。

    無上福田。

    能益施者。

    是名僧寶。

    天女者。

    彼雲有比丘與天女行淫已疑。

    佛言波羅夷是也。

     輕重者。

    即殺提盜吉。

    何不均耶。

    龍珠。

    佛告諸比丘。

    往恒水側。

    有一蠡髻梵志。

    常居此水邊。

    顔貌憔悴。

    時我詣彼。

    問言汝何憔悴。

    彼報我言。

    此河水中有一龍王。

    名摩尼健大自在。

    來至我所。

    以身繞我。

    頭覆我上。

    以此憂患緻使憔悴。

    佛語梵志。

    若此龍來。

    當語龍王。

    持汝頸下珠璎與我。

    乃至龍王即時還宮不複來爾。

     鳥翅者。

    佛在舍衛給園中。

    有一比丘。

    告雲我住林間。

    正患夜半衆鳥悲鳴。

    佛言汝伺彼邊還林宿時。

    語言與我兩翅急用。

    諸鳥即出林去不複還矣。

    乃至佛告比丘。

    汝等當知。

    鳥獸尚不喜乞。

    況于人乎。

    此則借喻。

    以誡造房乞求之過也。

     報别者。

    三趣本殊也。

    非解者。

    言義不了也。

    潤微者利。

    己之薄也。

    具斯三義故輕。

     道下。

    通說有成道之義。

    容下。

    彰己修成有資果克也。

    今若□彼還成自損。

    不能修善。

    着樂深也。

    報得通心者。

    簡修得通心。

    即第三他心通。

    謂能知他心。

    及所緣念事也。

    徹照無礙曰通。

    無信下。

    如诳雲尼幹為羅漢。

    佛不信也。

    反披拘執。

    佛非怖也。

    待信者。

    下文雲但言了結不待信也。

     引文者。

    律雲。

    比丘有淫意。

    向婦女乃至畜生二形三處。

    初入波羅夷。

    是初例也。

    又雲。

    怨家強提己行不淨。

    若入覺樂波羅夷。

    是次例也。

    又弱脊犯夷。

    是第三例也。

    俱得極重。

    故曰一夷。

     餘二。

    自盜自他盜自也。

    無罪可知。

    前下。

    釋境差方便罪也。

    不起他想。

    殺戒五緣中。

    阙第二人想句。

     進趣者。

    古師于近方便後。

    别立進趣一位。

    謂心規前境運用不息。

    名為進趣。

    古人準本律自殺中。

    不更立之故。

    義鈔闇引古雲。

    四分意不立進趣。

    自殺無罪。

    命斷無戒。

    然即自殺夷蘭并無。

    但得殺業不善道(已上正文)如律。

    指調部也。

    意謂上有人解雲。

    不立進趣。

    應無蘭罪。

    何以調部雲自殺不死犯蘭耶。

    答下。

    由命未謝。

    戒在故結。

    若下。

    或自殺而死者。

    設有因罪。

    同上五分進趣。

    義亦無爽。

    故義鈔雲。

    縱立進趣何咎是也。

     至下。

    自打謗覆他。

    他打謗覆自。

    若同是比丘。

    彼此根本。

    自打謗自。

    理非所結。

    自覆自罪。

    律但小吉舍。

    毗尼雲。

    不應難言自打自謗等亦無犯者。

    戒猶存故。

    言未可一準也。

    意辨者。

    自诳他。

    他诳自。

    彼此根本。

    自诳自非犯。

    始侵。

    律雲入如毛頭即犯。

    要下。

    釋終義。

    财下。

    釋中義。

    可解。

     克漫一門據上生起。

    合在第七。

    恐當時失修犯。

    無克心者。

    以淫對三趣犯齊一品。

    縱期人境。

    後會非畜。

    皆結正罪。

     境心雙轉者。

    即非人人疑。

    境差心轉。

    雙阙二緣。

    以淫戒不通境想。

    雖阙亦犯。

    不爾謂不同淫戒克漫齊重。

     感聖者。

    有證果義也。

    故疏自引檀尼入聖緣。

    如下明。

    障道者。

    障四沙門果也。

    克漫明分。

    殺盜是克。

    犯淫漫亦結。

    可以明也。

    相當者。

    即人作人相殺。

    有主物作有主想盜。

    此收境想中初句。

    顯克心結重。

    心境下。

    通收下四句。

    即人非人疑等。

    罪非根本。

    即方便蘭吉也。

    此顯漫心是輕。

     彼此者。

    餘人及怨也。

    害怨雖克。

    通餘名漫。

    則翻克成漫矣。

    前言。

    指上克心相當成重者。

    據财可分别言之。

     如下引例。

    嗔一。

    本嗔一賊也。

    餘賊也。

    餘賊相因得死者。

    于嗔者犯重。

    心境相當故。

    于餘犯蘭者。

    殺緣不具。

    以無心殺彼故。

     如下。

    别例也。

    律中為尼說法。

    不得至暮。

    或船濟處為俗說法。

    而尼聽者不犯。

    以尼非正對之境故。

    例妄餘聽。

    理應非犯。

     今下。

    先破也。

    遠嫌者。

    律因難陀說法至暮。

    尼在祇桓塹中止宿招譏。

    後雖開說不得至暮。

    此皆遮俗嫌謗爾。

    屬于遮戒。

    此妄語夷屬于性重。

    不可以性例遮也。

    若下。

    正立也。

    通境随犯者。

    人夷。

    非人蘭。

    畜生有智蘭。

    無智吉也。

     并下。

    凡言錯誤。

    通别有二。

    通則心境乖差。

    皆名錯誤。

    别則随事由辨。

    相有異途。

    錯下。

    釋别所以。

    所下。

    徴釋異途。

    如文可了。

     無下。

    以此一戒。

    不論境之交錯。

    心之迷誤。

    何哉。

    欲之患者毒之盛也。

    欲之失者障之深也。

    是故特制不論錯誤。

    但下。

    設正道作非道想亦犯。

    或下釋誤。

    即前心謂此。

    後心謂彼也。

    境下釋錯也。

     無寄。

    寄托也。

    言其漫心非托于一趣也。

    齊重者。

    由先有期心故。

    随趣各結果罪名重。

     境交者。

    本期人物。

    畜物交參而得者。

    是錯心也。

    想轉者。

    前心謂是人物。

    後心轉謂非人物。

    是誤心也。

     不下。

    皆不結根本。

    以先無期心故。

    猶下。

    三趣各屬正主。

    以本盜人物。

    于彼本屬元無心故。

     後下。

    盜時雖迷。

    後若知者須還本趣。

    不還則心境相當。

    随趣結正。

     俱下。

    于一境上具錯誤也。

    如下。

    釋具二所以。

    謂王物差張。

    是錯義。

    成境差也。

    複于王物張想。

    認彼為此。

    是誤義。

    又成想差也。

     境下。

    釋上境差。

    後下。

    釋上想差。

    故下。

    結上俱義。

    亦望不犯根本為言。

     漫心者。

    由先于女通有盜心。

    今雖男想。

    以稱本期。

    故結夷也。

    此約結罪之異故。

    因而引之。

    非是同主義。

     及下。

    雖曰于人等通有害心。

    及至正殺。

    有親疏兩緣。

    如親緣人境餘趣來差。

    是不稱初期也。

     一重者。

    亦随趣結果罪也。

    十誦雲。

    為人作坑。

    有本漫心。

    随境輕重。

    一緣。

    簡漫緣也。

    如專緣人一境是也。

     若下。

    期心不當境也。

    境則交涉者辨錯也。

    或以迷忘者辨誤也。

    文無殺心者簡漫即犯。

     現下。

    張王二境曆别顯然也。

    心下。

    外境既殊。

    内心亦異。

     由下望王無心。

    境錯非犯。

    于張先有害。

    理結境差蘭。

    望無根本。

    亦名不犯。

     張下。

    本期張境。

    臨至加害。

    張去王來。

    複于王境而作張想。

    殺得重夷。

    問王非本期。

    何得成重。

     若下答。

    如上者。

    即緣差方便中雲。

    克心在張。

    王人異境而代張處緣王張解望人不殊。

    究竟成重。

    若雲誤重錯輕。

    何故五分誤犯蘭。

    僧祇言不犯耶。

     律名者。

    言五祗所定錯誤名不正也。

    故義鈔雲以錯境為誤是也。

    祗律疏雲。

    錯殺犯誤然不犯。

    故知彼以境交名誤。

    心緣此謂彼為錯。

    是未足以定也。

     取下。

    今取彼事約義方可分得錯誤。

    亦以境交為錯。

    心迷為誤。

    且如上引祗律。

    既曰多人同行等名不犯者。

    即是境交名錯。

    與今引立錯則不犯。

    義自通允。

     又下。

    别引僧祇随誤犯重義。

    彼雲弟子共要偷師衣共分。

    闇中誤偷自衣。

    出外不分故。

    是中半衣邊滿者波羅夷。

    下據此誤得己衣。

    即是向雲境差心謬犯重。

    又成錯輕誤重義無失矣。

     錯犯。

    即人非人兩境交現。

    心又明辨。

    本期向人。

    而錯對非人也。

    誤非者。

    言不犯也。

    亦本期诳人。

    後非人來替。

    心作人想。

    望彼非人無心诳彼。

    全無其過。

     漫下。

    有心通诳。

    随趣結犯。

    故不簡于錯誤也。

    在人氏族雖别。

    人趣是同。

    又招利無别。

    故同犯也。

     口下。

    克體是凡法。

    故錯說非重。

     增慢者。

    成論雲。

    邪心自高名慢。

    若未得須陀洹等諸功德。

    自謂為得。

    名增上慢。

    問若未得何故生得心耶。

    答于習禅中。

    得少味故能遮結使。

    不行于心故生此慢。

    今前心謂聖。

    後心方知。

    故誤非犯。

     若下。

    克體是聖法。

    故錯誤齊重。

    如十誦雲。

    欲說初果錯說三四亦犯。

    三四禅者。

    禅是西音。

    此翻為棄惡。

    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

    或翻功德藂林等。

    而說此犯重者。

    由是根本禅故。

    一切無漏觀慧種種三昧。

    悉從中出故。

     問下。

    何以盜中對人開錯誤。

    妄成對人不開耶。

    答下。

    言盜相。

    有離處不離處。

    損主不損主。

    故分錯誤以定心境。

    妄則無待損主。

    但使言了錯誤皆犯。

     又下。

    即見論盜金得銀置本處。

    不得盜罪。

    又若于物元無盜心。

    心境既無。

    何過之有。

    故得論錯誤也。

    無下。

    以言之一發。

    結業已成。

    故無退悔也。

    語雲驷不及舌。

    斯之謂欤。

     原下。

    謂本于聖人之垂制。

    為防非止惡爾。

    是猶藥對病施。

    故非浪設也。

    業者。

    七支業也。

    莫不由貪等而生。

     十下。

    指論除業品。

    三三九種者。

    謂身口意生惡。

    現報生報後報。

    自作教他作随喜作也。

     三煩惱生者。

    謂欲界系色界系。

    無色界系。

    若助貪欲煩惱。

    若助嗔恚煩惱。

    若助愚癡煩惱。

    若上煩惱。

    若中煩惱。

    若下煩惱。

     又下。

    指成實十不善道品也。

    彼問曰何故名為業道。

    答曰意即是業。

    于此中行故名業道。

    先行後三中。

    後行前七中。

    而言前後者。

    據說之次第也。

    彼問曰已說七種業道。

    何用複說三意業耶。

    乃至答雲。

    以意業微細。

    故在後說。

    今謂起業。

    則先由三毒而起七支也。

    當分者。

    嗔對殺。

    癡對妄也。

     雙隻者。

    何以将貪一種雙對淫盜。

    嗔癡二毒雙配殺妄耶。

     答下。

    内外者。

    在内則耽湎于色。

    于外則苟得乎财。

    境雖二焉。

    對貪一也。

    是故通須曆别制止。

     嗔下。

    若将嗔毒雙對内外。

    則結罪有差。

    何者。

    嗔殺有情内境則重。

    嗔殺無情外境則輕。

    如壞生是也。

     癡下。

    诳妄有情方犯。

    無情非犯。

    故義鈔雲。

    诳境局在有心。

    不通非情。

    故屬一也。

     婆羅門。

    即孔雀婆羅門也。

    此證制戒為對三毒也。

    業非。

    七支業也。

    性惑。

    三毒也。

    意謂戒但防非。

    何能調惑令盡耶。

    答中。

    指上教興及解開名義中。

    依因所本者。

    經雲依因此戒則生後二。

    又拾毗尼。

    但以慧不孤起。

    必依于定。

    定生有原。

    功由淨戒。

    就本以表故言除惑。

     後半者。

    即摩觸八事覆他随舉。

    還同前判者。

    攝末歸本。

    不離三毒也。

    大師雲。

    後四是末不離于本。

    故不别對。

     有下。

    此師謂凡立戒在初者。

    有二義。

    一愛染。

    二喜。

    為淫戒具斯二義。

    故在初也。

    然則盜殺妄三。

    從犯次第而起。

    如諸篇者。

    取例也。

    謂僧殘中漏失。

    三十中長衣。

    九十中小妄。

    皆由喜犯故在初。

    大鈔雲此戒人之喜犯是也。

     貪下。

    向以貪對淫盜。

    而不将盜居初者。

    答先内後外。

    義之次第。

     冬分。

    從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為冬分。

    第五半月者。

    八月黑。

    九月白黑。

    十月白共四半。

    從十月十六至二十七。

    方滿十二日。

    則第五半矣。

    下皆仿此。

     一人半影者。

    僧祇中令作腳影步身為度也。

    又毗奈耶中。

    佛令作高矩法為一人。

    即取細籌長二尺許。

    折一頭四指。

    豎置日中。

    度影長短。

    目為腳影。

     又如下。

    大論約損輕情重。

    故在初也。

    善戒所謂如膠着草。

     三衆。

    即下三衆不同。

    謂沙彌等初戒與僧先後異者。

    解下。

    既增俗五為十故。

    循舊制也。

     全斷者。

    顯淫為分斷。

    自妻不障故。

    殺則不爾。

    有命皆犯。

    故列在初。

     人同方便者。

    約人則同是僧地。

    約戒則俱稱少分。

    故曰方便。

    似同而别者。

    雖曰同護七支。

    而執據恒别。

    無以小學全跂大僧。

    無慈者。

    以小年好殺故。

    鈔雲初入佛法。

    多存俗情。

    故須息惡行慈。

    是則推殺為首。

    息慈之名義不虛矣。

    觀門對治。

    備如俱舍正理等論。

     任運凡有二義。

    一者任運障善。

    二者任運成犯。

     謂下。

    釋初義。

    以先起惡障于後善。

    任運不成也。

    次義如下明經。

    即下引善生律。

    據義鈔雲。

    首解不見經論有任運犯。

    今以義求。

    準律說者。

    似有任運犯。

    何者是也。

    先教人作殺等已。

    不遮不悔。

    惡果種成。

    受具已後。

    果就得罪(以上證有任運)。

    又雲此中淫戒無教人同犯。

    故無任運(是律不定)。

     先遣戮人者。

    意雲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也。

    受齋。

    有本作戒。

    亦通言齋。

    即八關齋戒也。

    業疏雲。

    八戒雲齋雲關者。

    衆名乃異。

    莫不攝淨歸心也。

    言八即所防之境。

    戒則能治之業。

    齋謂齋一其心。

    又轉康伯注系辭雲。

    洗心曰齋。

    防患曰戒。

    義不遠爾。

     以下。

    此既得戒。

    則無任運障善。

    又無殺罪。

    則無任運成犯。

    以此挍知無任運矣。

    若雲無任運者。

    何故經雲有諸貴人常敕作惡。

    若欲受齋。

    先敕語遮諸惡。

    乃得成就。

    若先不遮迳受齋者。

    不得名齋。

    斯則有任運障善義。

    善既不生。

    惡果成就。

    又有任運成犯義。

    何言無耶。

     解下。

    從解至不得齋來。

    約後段惡長善短。

    釋有任運義也。

    次從不同至遮齋來。

    反顯前段惡短得齊無任運義也。

    以下。

    雙結會通。

     上解即前惡強時長。

    八齋弱短故。

    障戒不起。

    今大邪見斷絕善根。

    一則邪正相違。

    二乃惡強善劣。

    以強障劣。

    不違初義。

    若爾後受惡戒。

    應失善戒。

    以惡強故。

    答不然。

    義鈔雲。

    若得形俱戒後。

    雖受惡律儀。

    必不失戒。

    非斷善根故。

    然心論唯言四種舍。

    不言受惡戒時舍。

    此雖作惡乃可犯戒。

    不名失戒。

    若成實善生。

    受惡失善。

    不同雜心也。

    互受舍得者。

    彼論問曰。

    善戒人作惡戒人時。

    何時舍善戒得惡戒耶。

    答若一說言我即屠兒舍善戒。

    第二三說時即得惡戒。

    問惡戒自得從他受得耶。

    答自誓便得。

    不從他受。

    以順生死随心即得。

     小學。

    準下是沙彌也。

     若下。

    此師先定常塗所判也。

    今則不爾者。

    言今論罪約因果局在一位。

    此據因時在沙彌。

    果成在比丘也。

    沙下釋所以。

     我下。

    言我在沙彌位時雖教。

    今為比丘時。

    未行教業。

    理非結重。

     何下。

    古人自徴。

    佛下。

    既曰比丘教殺得夷。

    反顯沙彌時教應非犯重。

    以此校知無任運也。

     乃下。

    言但可說言違越道理。

    未可結歸根本。

    何也。

    于制教中未聞因時教殺。

    果成比丘。

    有驅??之義。

     受佛戒。

    即十戒。

    又下。

    多論雲。

    出家受十戒。

    随破一重。

    不得受具。

    同戒者。

    如因果俱為行殺。

    豈可先修殺因。

    後成殺果。

    而無犯耶。

    由同一殺業故。

    須存任運。

    二師中應以後義為正。

     異緣者。

    望彼身口為異。

     受齋惡止者。

    即欲受齋者。

    先止諸惡。

    若不遮者。

    不名得齋是也。

     彼下。

    八齋先無少分戒資。

    不同此有十戒善因勢力資成故。

    問上但配盜殺妄三。

    不說淫者。

    答以無任運故。

    義鈔雲。

    此中淫戒無教人同犯。

    故無任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揮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