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揮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須以意兼身口。
即身口業思。
方成其業。
如初戒。
内心淫意。
身口未現。
結遠方便吉是也。
有下。
以小乘教。
不制意地為凡夫。
常緣欲境。
聖人若制。
無能得脫。
獨頭。
即單意種。
緣載起心時即有其犯。
簡異一往心則不犯。
正義者。
若準事鈔。
動身口思成持犯。
似取前義。
今言後者。
但約重緣。
不兼于身口。
亦防之深爾。
律雲攝護須急。
理可通也。
餘下。
鈔有七門。
前三同此。
餘有通塞漸頓優劣。
料簡四門如彼。
止。
隻也。
謂聖人垂範。
蓋欲依言見理循教起行。
豈在乎讀誦而為清淨哉。
十住雲。
佛法貴如說行。
莊子雲。
言者所以在意也。
今之言教所為明理行者也。
指掌。
語雲如指于掌。
言明練事法。
如指示掌中之物也。
後于境所忽起迷忘。
約律迷心不迷教。
聖不制犯。
若下。
謂受具之後便止心不學。
後于事法。
觸途成犯。
不思有過。
此則迷教不迷心。
随結。
五篇正罪外。
更結不學無知二罪。
若于二持等者。
迷教之人。
雖偶成持行。
無其違背。
然非識相護持。
故不名福。
兩個。
可學九。
不可學九。
或四一為階。
或三三作品。
交終以定罪之有無。
為持犯方法軌則也。
于下。
先論可學者。
異古所評也。
作下文倒。
事謂下。
如殺則了知初識以來。
便屬人境。
對盜則能分四主。
此二今師所加。
古人唯将衣缽。
以解可學識事。
夷下。
謂知殺初識得夷。
盜非人物得蘭。
衣不染壞提。
缽不加受吉。
疑犯。
疑殺人為夷為蘭等。
不識犯。
言殺人不犯夷。
疑事。
疑于初識為是人乎。
不識事。
燸相未壞。
謂非人境。
不可下。
謂學不學人。
既于事犯了知。
故無枝條四罪。
又止心不作。
則無根本。
故成上品持律之士也。
兼識。
兼帶上半二識事犯句。
此則無罪可結。
生疑。
即一三下半疑犯事句。
各有二吉。
不識。
即二四下半不識犯事句。
各一提吉。
故曰皆結兩罪。
單雙。
上下各說曰單。
合說曰雙。
今上四單無罪。
下四單各有二罪成八。
由上半不結。
故曰中品等。
随下。
第一事犯俱疑犯四吉。
二三兩句疑兼不識。
各于事犯結一提三吉。
第四上下俱非識故。
二提二吉。
合十六罪。
四句皆結名下品。
未犯根本曰持律。
然下。
事犯俱非識。
罪重故居末。
由下。
言疑則分有所了通解之律義。
非名末。
故居中。
反證第九事犯俱不識故。
須居末也。
六提者。
于事犯上各三不識。
故有六也。
十八吉。
六是無知。
十二不學也。
無下。
轉釋六提。
是全根本無知。
對吉得名重。
有疑下。
重審十八吉也。
六疑無知非全不了。
故在輕收。
舉下。
舉一行宗塗判曆三行。
義且非混。
又此止犯屬枝條。
止持為根本。
理亦無乖。
初下。
此中雖雲迷然。
忘其識事識犯。
并是明白心。
以事須從識至疑。
從疑至不識。
其識事識犯等。
宜準前可學中将事将罪配釋可解。
但事犯俱約迷心邊說。
成不可學也。
如人作非人疑非人想。
夷作蘭吉疑想等是也。
各下。
謂三品九句中除識犯三句。
外每品各有一疑犯。
一不識犯。
成六句。
都有十二。
不學無知罪。
以古師将惡事為不可學。
今疑不識例無枝條犯法。
理須學知。
今猶不了疑不識處。
須結二罪。
故止就下半犯上結也。
亦下。
雖有十二枝條。
望不犯根本處。
準上可學中。
亦得号為持行可學。
今師約凡善惡事境。
并可學知。
忽于前事迷忘心生。
佛不制罪。
罪是下。
謂下半犯上十二枝條罪。
是可學法。
且順古結。
向下難開。
問下。
意雲既開事上想疑。
于犯有迷須放。
如房戒法上境。
想雲不處分處分想(是不識犯句也)。
不處分處分疑(是疑犯句)。
彼于根本尚開。
此就枝條何結。
答下。
若以處分例犯。
則此以事例法定無惑矣。
今未開者。
指下作持對法自辨也。
故鈔亦雲。
且據止持中約事為言。
必如所引。
對法有二九句。
後作持更為辨是也。
問下。
向雲但事是可學。
想疑忽生。
聖不制罪者。
何以律判殺戒第三句有罪。
盜戒第三句無罪耶。
答下。
殺戒第三有犯者。
蓋心緣有罪境也。
于彼人境雖曰無愆。
由作非人想故。
有虛起殺心之吉。
故曰心罪。
或下。
盜戒第三無犯者。
蓋心緣無罪境也。
今異二境。
俱無結處。
然下。
言此二戒皆不犯根本故。
縱于本境有蘭吉者。
此屬未轉時前心方便也。
非其異境後心罪。
更有徴诘。
詳于事鈔。
如初。
即四四一為階。
但将殺事夷愆配之可了。
後九。
即三三作品。
多少。
下品十六曰多。
中品八罪名少。
又十八吉為輕。
六根為重。
一如止持中。
此中既屬作犯。
故初九句結九根本。
後九句犯三夷三蘭等。
不下。
即三不識事中。
若初殺殺竟。
誤謂杌水。
其心不轉。
本異二境。
無罪可結。
有心下。
于三時中。
初時有心。
正造及事畢時無心。
但結未轉想疑時前心方便罪也。
淫酒。
此二約境制故。
不論想疑。
此猶順古。
今師酒戒約先有方便不差。
謂心境不相差。
理結根本。
若下。
若于迷處。
分明曉了。
因不造境。
則亦無罪可結。
上品。
以可學中。
約明白心。
事法俱了。
并非結罪。
一事。
如一殺事等。
于識下帶疑不識為中品。
全疑不識為下品。
意欲顯明白心中犯相。
如指于掌也。
究竟即九根本。
以是作犯。
兼不迷心故。
緣下。
釋二十四枝條。
皆是果罪。
不同諸篇方便有後果可趣。
有識等者。
指上品及中品上半事犯也。
由下。
古義也。
事總。
由順古事開犯結故。
事總居上。
犯别在下。
則結犯易明矣。
又今師難開下半結犯。
亦非參互。
故分二九也。
問下。
既曰作犯九句。
理須句句結犯。
如上品識事三夷。
中品疑事三蘭。
可言六句有犯。
不識事三句。
于境非犯。
理須去之。
答下。
若推本迷無犯。
識合去之。
然于下半犯上帶疑不識。
各有二罪相。
兼成九故得明也。
答下。
謂枝條雖曰止犯。
舉本作犯。
以攝義非失也。
又必由造作前過通名作犯。
有八。
且如第七不識事識犯。
無根條可結。
止應有八句。
答下。
雖不識無犯。
以造事故可從根攝。
又句法相從無七。
不成八九也。
事法即明白心。
于殺盜等事處分等法。
緣而不了。
随作結九根本。
此謂迷教不迷心也。
如下。
示不識事。
處下。
示不識法。
若約事上本迷。
理合去三不識事句。
故鈔雲若可學事生不可學。
迷唯六句有罪除下品是也。
今望事法。
并俱迷說故。
但除第九成八句。
除第七。
以事上無根本犯。
上阙枝條故除之。
若下。
第七須存。
以未轉想時。
有前心蘭罪也。
二九。
古人約法約事分二九。
俱名可學。
今師約心辨可學不可學為二九。
故知此标通含今古。
事。
即衣缽房舍等。
法。
謂羯磨處分等。
将事與法曆句。
一如止持四一為階也。
此下。
示前後之異。
守持。
前則守。
禦惡不入邊成持。
疑犯。
不乞法為殘為蘭。
不識犯。
言不乞法但犯蘭爾。
疑法。
疑造房為乞單白白二耶。
不識法。
雲須乞單白也。
下品。
比中品可知。
二位。
順主本為一。
愚至者為二。
如下。
一句結顯。
且初由順教造作。
故無九根本也。
不妨愚教自結枝條。
中品八罪二提六吉。
下品十六四堕十二吉。
故曰則犯堕吉。
如前。
即止持中。
後九句三三作品也。
法下。
善事善法雖曰可學。
由其迷倒。
成不可學。
不同古師作持不通也。
是以下。
處分法。
上既開迷忘不可學九。
理自通成止犯。
古人約有三種。
一制聽二教事上止犯。
二事上法家止犯(此皆九句)。
三教行止犯(此但八句除識法識犯也)。
即四一三三一同作持。
此但怠而不修。
不同前作順教造成。
又順句法倒曆。
以犯門罪多為上也。
如下。
以古人約惡事惡法。
為不可學故。
止犯作持中無也。
今下。
大師以迷心。
為不可學。
通乎四行也。
如下。
長衣過限不說。
見犯五篇不露。
明白具知。
即是可學。
反此成不可學。
以此二九。
例通法界也。
何言止犯法中無不可學。
對下。
即教行止犯也。
如不學三藏教法是也。
今既識了根條無犯。
故除識法等一句。
事宜作犯字。
對下。
通收二種止犯。
文隐事上止犯義。
何者。
如諸善事。
不起造修是也。
雖無識上枝條。
然有事上根本成九句。
如下。
示事上法家止犯也。
于事雖明。
于法上有。
故曰不乞處分。
仍将不字貫下。
雲不受持不加淨。
文方顯矣。
殘提。
既存九句斯立。
無始下。
經無始時為染。
習本為生死源故。
經雲衆生愛命還依欲本。
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是知欲愛所起。
在于三毒。
毒之盛者在乎貪也。
成論雲。
衆生皆以貪染心。
而愛淫欲等。
于母者。
禮雲夫準禽獸無禮故。
父子聚塵(取猶共也鹿牡曰[鹿])原其無禮。
即是癡業。
故成實雲。
但以癡心。
不識好醜是也。
境交下。
覆示上成必在貪。
謂外形相交。
内情适暢。
雖因嗔癡。
果在貪毒。
以癡下。
由癡屬迷惑。
嗔是違忿。
故曰兩不成也。
損益。
望彼為損。
于己曰益。
故義鈔雲。
殺盜二戒患通損益。
自作教人損境暢思又齊是也。
不同淫委教人淫者。
樂在前人。
教人稱聖。
于己無潤。
故非益己。
罪皆輕也。
殺盜既通損益。
彼我同犯。
三事。
即三毒。
下文雲。
二破兩戒亦因三事。
下姓。
即栴陀羅等卑姓之人。
摩摩帝。
即經營人。
彼雲摩摩帝。
塔無物僧有物。
便作念。
天人所以供養僧者。
皆佛恩故。
供養佛者。
便為供養僧。
即持僧物。
修治塔者。
此摩摩帝得波羅夷。
以下。
即以此事類之便成。
上雲終因三事。
互起相成之解也。
有害。
言蛇既害人。
殺亦無過。
父母老病殺無罪者。
論雲今波斯國說之。
此亦無禮義之邦也。
周孔之教。
既不及因果之法。
豈能别乎。
又下。
彼十不善品。
問曰有人依官舊法。
殺害衆生。
或為強力所逼。
強殺衆生。
自謂無罪。
是事雲何。
答亦應得罪。
是人具足殺罪。
自緣故。
以四因緣得殺罪。
一有衆生。
二知是。
三有殺心。
四斷命心依惑者。
即三煩惱也。
彼雲一切煩惱能起惡業。
互起相成。
如下雲身口互造兩得相成意同也。
又依依上三毒互起義也。
财利下。
應加妄語字貫而讀之。
又應将此貫下嗔癡二種思。
貪者前心也。
言了者根本也。
暢思者後心也。
古師意謂。
得财事遂。
前後俱貪。
嗔癡二毒不得兼也。
又下。
雖前起貪妄語。
後不得财。
反屬嗔毒。
貪癡二種亦非兼有。
今下申破。
良由妄随毒有。
或由貪成。
或因嗔起等。
言了即結。
豈約後得财不得财以分三毒。
誠不可也。
究竟者。
根本夷也。
暢遂者。
後心吉也。
大師雲。
所造暢決稱懷發惠。
通得吉羅。
如下。
釋成究竟也。
或下。
甄去開緣也。
染奪者。
染對上境交如怨逼。
三時無染。
奪對上離處。
如下雲祇驅牛馬心疑故非犯。
文舉淫盜。
以省後二也。
前三。
淫盜殺也。
非身不成第四妄語也。
非口不辨此約粗分也。
若細分者。
如下互中。
雖在身者拾毗尼中複加心。
今文存略。
身口互者。
殺盜本是身業。
容有口教互成也。
故曰身為本等。
義鈔中立為自作教他也。
從損财下。
是身自業。
次從口語下。
是口教業。
故知身本口末也。
重罪。
多論雲。
教人殺盜。
随命斷離處。
教者得罪是也。
殺人。
上準義鈔中。
應加及以字。
鬼神。
大師雲一切咒法皆令鬼神夜叉。
以其身業扶物斷命等。
師子。
說文雲虓(許交切)師子。
爾雅曰後魔如虥(士闆昨閑二切)。
貓食虎豹。
或一哮而令獸死者。
蓋身壯聲勇也。
成論雲。
師子虎狼所得身力。
皆由不淨福。
及以罪緣所緻。
壯夫。
如項羽叱樓煩。
煩目不能視。
手不能發。
又嵇叔夜養生論雲。
壯士之怒。
赫然殊觀。
植發沖冠。
其壯又可知矣。
深下。
指殺戒也。
或口言受食等。
□口造身業也。
無下。
如教彼現無學相。
着某色衣。
是造口家大妄業也。
彼正現時何有口助耶。
亦由前問答者。
指先口業也。
渡河方成者。
要後身業也。
是則口未成犯。
要身助成明矣。
口下。
即身造口業亦爾。
約教未犯。
要彼身業表聖。
方犯大妄。
業性下。
釋上不互。
此二句出雜心。
言異者。
口業非身業也。
事下。
有本作雖非。
彼論正作事不究竟。
言下。
大師釋論不究竟義也。
又雲下二句。
亦出雜心。
自在者。
如王敕人令殺是。
又仙人意所嫌而殺。
謂是口意二業。
是義不然。
業自性異故。
事不究竟故。
故曰必須人鬼等。
各自成業者。
若依成論。
身口互造。
身造口業。
但發身業。
以現是身造。
故曰造亦爾。
故知通互也。
彼文者。
指成實邪行品也。
彼先問曰。
是殺生等三不善業。
但見多業性耶。
答殺罪名不善。
業是罪身。
亦可造随。
以自身殺害衆生。
有本作何身字誤。
口亦可造。
随教敕人令殺衆生。
或以咒殺。
如五通仙能咒殺人等。
心造如文。
彼論者。
大師轉引彼三業輕重品中文。
證上心造義。
故彼雲。
又意業力勝身口業方接。
和利經等文至所作來。
皆論自引也。
那羅者。
具雲那羅于陀羅國。
大論雲。
大仙嗔時。
能令大國磨滅是也。
檀特。
太子須大拏經雲檀特山。
應法師雲。
或言單多羅迦山。
或雲檀特山。
此譯雲蔭山。
方志雲。
在?魯沙城北東二十餘裡。
山嶺上塔。
是蘇達拏栖隐之所。
着脫。
與上義同。
但加脫字。
如教雲若表聖人者。
當脫某衣。
嘿妄者。
本是口業。
由意造成故。
二具由生者。
成論正行品雲。
是三種行皆但是心。
所以者何。
離心無思無身口業。
又雲是意業力故。
起身口惡等。
非下。
以欲顯己德之聖希招名利。
非其言者莫成妄業。
亦下。
不唯口辨。
亦有身業現相成重。
義鈔雲。
身表口業故。
從根本判無疑也。
比前。
即無學者衣也。
先下。
文略自作字。
無預。
預樂也。
佚也。
有本作悆音同。
亦悅也。
損境。
對上損字。
暢思。
對上益字。
期契下釋上過。
通顯自他俱有也。
時節下。
如教人淩晨為我殺人是。
教者心克。
今使者反至薄暮殺畜。
是所使意異也。
坐立。
如教坐殺人。
彼立殺畜。
或互下。
或能教颠狂。
或所教舍戒。
通别兩緣彼此阙者。
皆非正犯。
漫心者。
能教通在人畜。
所教随殺皆犯。
如教作坑。
通陷人畜之類也。
無寄。
寄托也。
言不專托于一也。
殺盜下。
如遣人殺己及盜己物。
于義則疏。
故曰無有遣義。
約人犯。
約篇四戒。
罪齊一品。
莫不皆夷。
夷蘭者。
初戒犯夷。
下三結蘭。
兩種者。
若約犯夷吉提。
應曰三種。
今恐取下智解盜殺诳犯蘭為一。
并淫夷為兩種智解。
殺戒雲。
若畜生中有智解人語者。
若複有能變形。
方便求殺者偷蘭。
又大妄戒雲。
畜能變形有智。
向說得上人法。
知者偷蘭。
又調部雲。
不能變化畜前。
自稱得上人法。
佛言吉羅。
盜雖不說輕重及智解。
理宜準此。
而下。
應先難雲。
若殺結蘭者。
何故戒本雲。
斷畜生命者波逸提。
将文答之。
謂律且約不能變化。
若殺犯提。
外部。
大師準十誦。
虎殘犯吉。
多論雲。
一切鳥獸食殘取者吉羅。
今師約智解可同結蘭。
屍上者。
律雲若死屍未壞少壞少壞但使入淫處。
即身口業思。
方成其業。
如初戒。
内心淫意。
身口未現。
結遠方便吉是也。
有下。
以小乘教。
不制意地為凡夫。
常緣欲境。
聖人若制。
無能得脫。
獨頭。
即單意種。
緣載起心時即有其犯。
簡異一往心則不犯。
正義者。
若準事鈔。
動身口思成持犯。
似取前義。
今言後者。
但約重緣。
不兼于身口。
亦防之深爾。
律雲攝護須急。
理可通也。
餘下。
鈔有七門。
前三同此。
餘有通塞漸頓優劣。
料簡四門如彼。
止。
隻也。
謂聖人垂範。
蓋欲依言見理循教起行。
豈在乎讀誦而為清淨哉。
十住雲。
佛法貴如說行。
莊子雲。
言者所以在意也。
今之言教所為明理行者也。
指掌。
語雲如指于掌。
言明練事法。
如指示掌中之物也。
後于境所忽起迷忘。
約律迷心不迷教。
聖不制犯。
若下。
謂受具之後便止心不學。
後于事法。
觸途成犯。
不思有過。
此則迷教不迷心。
随結。
五篇正罪外。
更結不學無知二罪。
若于二持等者。
迷教之人。
雖偶成持行。
無其違背。
然非識相護持。
故不名福。
兩個。
可學九。
不可學九。
或四一為階。
或三三作品。
交終以定罪之有無。
為持犯方法軌則也。
于下。
先論可學者。
異古所評也。
作下文倒。
事謂下。
如殺則了知初識以來。
便屬人境。
對盜則能分四主。
此二今師所加。
古人唯将衣缽。
以解可學識事。
夷下。
謂知殺初識得夷。
盜非人物得蘭。
衣不染壞提。
缽不加受吉。
疑犯。
疑殺人為夷為蘭等。
不識犯。
言殺人不犯夷。
疑事。
疑于初識為是人乎。
不識事。
燸相未壞。
謂非人境。
不可下。
謂學不學人。
既于事犯了知。
故無枝條四罪。
又止心不作。
則無根本。
故成上品持律之士也。
兼識。
兼帶上半二識事犯句。
此則無罪可結。
生疑。
即一三下半疑犯事句。
各有二吉。
不識。
即二四下半不識犯事句。
各一提吉。
故曰皆結兩罪。
單雙。
上下各說曰單。
合說曰雙。
今上四單無罪。
下四單各有二罪成八。
由上半不結。
故曰中品等。
随下。
第一事犯俱疑犯四吉。
二三兩句疑兼不識。
各于事犯結一提三吉。
第四上下俱非識故。
二提二吉。
合十六罪。
四句皆結名下品。
未犯根本曰持律。
然下。
事犯俱非識。
罪重故居末。
由下。
言疑則分有所了通解之律義。
非名末。
故居中。
反證第九事犯俱不識故。
須居末也。
六提者。
于事犯上各三不識。
故有六也。
十八吉。
六是無知。
十二不學也。
無下。
轉釋六提。
是全根本無知。
對吉得名重。
有疑下。
重審十八吉也。
六疑無知非全不了。
故在輕收。
舉下。
舉一行宗塗判曆三行。
義且非混。
又此止犯屬枝條。
止持為根本。
理亦無乖。
初下。
此中雖雲迷然。
忘其識事識犯。
并是明白心。
以事須從識至疑。
從疑至不識。
其識事識犯等。
宜準前可學中将事将罪配釋可解。
但事犯俱約迷心邊說。
成不可學也。
如人作非人疑非人想。
夷作蘭吉疑想等是也。
各下。
謂三品九句中除識犯三句。
外每品各有一疑犯。
一不識犯。
成六句。
都有十二。
不學無知罪。
以古師将惡事為不可學。
今疑不識例無枝條犯法。
理須學知。
今猶不了疑不識處。
須結二罪。
故止就下半犯上結也。
亦下。
雖有十二枝條。
望不犯根本處。
準上可學中。
亦得号為持行可學。
今師約凡善惡事境。
并可學知。
忽于前事迷忘心生。
佛不制罪。
罪是下。
謂下半犯上十二枝條罪。
是可學法。
且順古結。
向下難開。
問下。
意雲既開事上想疑。
于犯有迷須放。
如房戒法上境。
想雲不處分處分想(是不識犯句也)。
不處分處分疑(是疑犯句)。
彼于根本尚開。
此就枝條何結。
答下。
若以處分例犯。
則此以事例法定無惑矣。
今未開者。
指下作持對法自辨也。
故鈔亦雲。
且據止持中約事為言。
必如所引。
對法有二九句。
後作持更為辨是也。
問下。
向雲但事是可學。
想疑忽生。
聖不制罪者。
何以律判殺戒第三句有罪。
盜戒第三句無罪耶。
答下。
殺戒第三有犯者。
蓋心緣有罪境也。
于彼人境雖曰無愆。
由作非人想故。
有虛起殺心之吉。
故曰心罪。
或下。
盜戒第三無犯者。
蓋心緣無罪境也。
今異二境。
俱無結處。
然下。
言此二戒皆不犯根本故。
縱于本境有蘭吉者。
此屬未轉時前心方便也。
非其異境後心罪。
更有徴诘。
詳于事鈔。
如初。
即四四一為階。
但将殺事夷愆配之可了。
後九。
即三三作品。
多少。
下品十六曰多。
中品八罪名少。
又十八吉為輕。
六根為重。
一如止持中。
此中既屬作犯。
故初九句結九根本。
後九句犯三夷三蘭等。
不下。
即三不識事中。
若初殺殺竟。
誤謂杌水。
其心不轉。
本異二境。
無罪可結。
有心下。
于三時中。
初時有心。
正造及事畢時無心。
但結未轉想疑時前心方便罪也。
淫酒。
此二約境制故。
不論想疑。
此猶順古。
今師酒戒約先有方便不差。
謂心境不相差。
理結根本。
若下。
若于迷處。
分明曉了。
因不造境。
則亦無罪可結。
上品。
以可學中。
約明白心。
事法俱了。
并非結罪。
一事。
如一殺事等。
于識下帶疑不識為中品。
全疑不識為下品。
意欲顯明白心中犯相。
如指于掌也。
究竟即九根本。
以是作犯。
兼不迷心故。
緣下。
釋二十四枝條。
皆是果罪。
不同諸篇方便有後果可趣。
有識等者。
指上品及中品上半事犯也。
由下。
古義也。
事總。
由順古事開犯結故。
事總居上。
犯别在下。
則結犯易明矣。
又今師難開下半結犯。
亦非參互。
故分二九也。
問下。
既曰作犯九句。
理須句句結犯。
如上品識事三夷。
中品疑事三蘭。
可言六句有犯。
不識事三句。
于境非犯。
理須去之。
答下。
若推本迷無犯。
識合去之。
然于下半犯上帶疑不識。
各有二罪相。
兼成九故得明也。
答下。
謂枝條雖曰止犯。
舉本作犯。
以攝義非失也。
又必由造作前過通名作犯。
有八。
且如第七不識事識犯。
無根條可結。
止應有八句。
答下。
雖不識無犯。
以造事故可從根攝。
又句法相從無七。
不成八九也。
事法即明白心。
于殺盜等事處分等法。
緣而不了。
随作結九根本。
此謂迷教不迷心也。
如下。
示不識事。
處下。
示不識法。
若約事上本迷。
理合去三不識事句。
故鈔雲若可學事生不可學。
迷唯六句有罪除下品是也。
今望事法。
并俱迷說故。
但除第九成八句。
除第七。
以事上無根本犯。
上阙枝條故除之。
若下。
第七須存。
以未轉想時。
有前心蘭罪也。
二九。
古人約法約事分二九。
俱名可學。
今師約心辨可學不可學為二九。
故知此标通含今古。
事。
即衣缽房舍等。
法。
謂羯磨處分等。
将事與法曆句。
一如止持四一為階也。
此下。
示前後之異。
守持。
前則守。
禦惡不入邊成持。
疑犯。
不乞法為殘為蘭。
不識犯。
言不乞法但犯蘭爾。
疑法。
疑造房為乞單白白二耶。
不識法。
雲須乞單白也。
下品。
比中品可知。
二位。
順主本為一。
愚至者為二。
如下。
一句結顯。
且初由順教造作。
故無九根本也。
不妨愚教自結枝條。
中品八罪二提六吉。
下品十六四堕十二吉。
故曰則犯堕吉。
如前。
即止持中。
後九句三三作品也。
法下。
善事善法雖曰可學。
由其迷倒。
成不可學。
不同古師作持不通也。
是以下。
處分法。
上既開迷忘不可學九。
理自通成止犯。
古人約有三種。
一制聽二教事上止犯。
二事上法家止犯(此皆九句)。
三教行止犯(此但八句除識法識犯也)。
即四一三三一同作持。
此但怠而不修。
不同前作順教造成。
又順句法倒曆。
以犯門罪多為上也。
如下。
以古人約惡事惡法。
為不可學故。
止犯作持中無也。
今下。
大師以迷心。
為不可學。
通乎四行也。
如下。
長衣過限不說。
見犯五篇不露。
明白具知。
即是可學。
反此成不可學。
以此二九。
例通法界也。
何言止犯法中無不可學。
對下。
即教行止犯也。
如不學三藏教法是也。
今既識了根條無犯。
故除識法等一句。
事宜作犯字。
對下。
通收二種止犯。
文隐事上止犯義。
何者。
如諸善事。
不起造修是也。
雖無識上枝條。
然有事上根本成九句。
如下。
示事上法家止犯也。
于事雖明。
于法上有。
故曰不乞處分。
仍将不字貫下。
雲不受持不加淨。
文方顯矣。
殘提。
既存九句斯立。
無始下。
經無始時為染。
習本為生死源故。
經雲衆生愛命還依欲本。
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是知欲愛所起。
在于三毒。
毒之盛者在乎貪也。
成論雲。
衆生皆以貪染心。
而愛淫欲等。
于母者。
禮雲夫準禽獸無禮故。
父子聚塵(取猶共也鹿牡曰[鹿])原其無禮。
即是癡業。
故成實雲。
但以癡心。
不識好醜是也。
境交下。
覆示上成必在貪。
謂外形相交。
内情适暢。
雖因嗔癡。
果在貪毒。
以癡下。
由癡屬迷惑。
嗔是違忿。
故曰兩不成也。
損益。
望彼為損。
于己曰益。
故義鈔雲。
殺盜二戒患通損益。
自作教人損境暢思又齊是也。
不同淫委教人淫者。
樂在前人。
教人稱聖。
于己無潤。
故非益己。
罪皆輕也。
殺盜既通損益。
彼我同犯。
三事。
即三毒。
下文雲。
二破兩戒亦因三事。
下姓。
即栴陀羅等卑姓之人。
摩摩帝。
即經營人。
彼雲摩摩帝。
塔無物僧有物。
便作念。
天人所以供養僧者。
皆佛恩故。
供養佛者。
便為供養僧。
即持僧物。
修治塔者。
此摩摩帝得波羅夷。
以下。
即以此事類之便成。
上雲終因三事。
互起相成之解也。
有害。
言蛇既害人。
殺亦無過。
父母老病殺無罪者。
論雲今波斯國說之。
此亦無禮義之邦也。
周孔之教。
既不及因果之法。
豈能别乎。
又下。
彼十不善品。
問曰有人依官舊法。
殺害衆生。
或為強力所逼。
強殺衆生。
自謂無罪。
是事雲何。
答亦應得罪。
是人具足殺罪。
自緣故。
以四因緣得殺罪。
一有衆生。
二知是。
三有殺心。
四斷命心依惑者。
即三煩惱也。
彼雲一切煩惱能起惡業。
互起相成。
如下雲身口互造兩得相成意同也。
又依依上三毒互起義也。
财利下。
應加妄語字貫而讀之。
又應将此貫下嗔癡二種思。
貪者前心也。
言了者根本也。
暢思者後心也。
古師意謂。
得财事遂。
前後俱貪。
嗔癡二毒不得兼也。
又下。
雖前起貪妄語。
後不得财。
反屬嗔毒。
貪癡二種亦非兼有。
今下申破。
良由妄随毒有。
或由貪成。
或因嗔起等。
言了即結。
豈約後得财不得财以分三毒。
誠不可也。
究竟者。
根本夷也。
暢遂者。
後心吉也。
大師雲。
所造暢決稱懷發惠。
通得吉羅。
如下。
釋成究竟也。
或下。
甄去開緣也。
染奪者。
染對上境交如怨逼。
三時無染。
奪對上離處。
如下雲祇驅牛馬心疑故非犯。
文舉淫盜。
以省後二也。
前三。
淫盜殺也。
非身不成第四妄語也。
非口不辨此約粗分也。
若細分者。
如下互中。
雖在身者拾毗尼中複加心。
今文存略。
身口互者。
殺盜本是身業。
容有口教互成也。
故曰身為本等。
義鈔中立為自作教他也。
從損财下。
是身自業。
次從口語下。
是口教業。
故知身本口末也。
重罪。
多論雲。
教人殺盜。
随命斷離處。
教者得罪是也。
殺人。
上準義鈔中。
應加及以字。
鬼神。
大師雲一切咒法皆令鬼神夜叉。
以其身業扶物斷命等。
師子。
說文雲虓(許交切)師子。
爾雅曰後魔如虥(士闆昨閑二切)。
貓食虎豹。
或一哮而令獸死者。
蓋身壯聲勇也。
成論雲。
師子虎狼所得身力。
皆由不淨福。
及以罪緣所緻。
壯夫。
如項羽叱樓煩。
煩目不能視。
手不能發。
又嵇叔夜養生論雲。
壯士之怒。
赫然殊觀。
植發沖冠。
其壯又可知矣。
深下。
指殺戒也。
或口言受食等。
□口造身業也。
無下。
如教彼現無學相。
着某色衣。
是造口家大妄業也。
彼正現時何有口助耶。
亦由前問答者。
指先口業也。
渡河方成者。
要後身業也。
是則口未成犯。
要身助成明矣。
口下。
即身造口業亦爾。
約教未犯。
要彼身業表聖。
方犯大妄。
業性下。
釋上不互。
此二句出雜心。
言異者。
口業非身業也。
事下。
有本作雖非。
彼論正作事不究竟。
言下。
大師釋論不究竟義也。
又雲下二句。
亦出雜心。
自在者。
如王敕人令殺是。
又仙人意所嫌而殺。
謂是口意二業。
是義不然。
業自性異故。
事不究竟故。
故曰必須人鬼等。
各自成業者。
若依成論。
身口互造。
身造口業。
但發身業。
以現是身造。
故曰造亦爾。
故知通互也。
彼文者。
指成實邪行品也。
彼先問曰。
是殺生等三不善業。
但見多業性耶。
答殺罪名不善。
業是罪身。
亦可造随。
以自身殺害衆生。
有本作何身字誤。
口亦可造。
随教敕人令殺衆生。
或以咒殺。
如五通仙能咒殺人等。
心造如文。
彼論者。
大師轉引彼三業輕重品中文。
證上心造義。
故彼雲。
又意業力勝身口業方接。
和利經等文至所作來。
皆論自引也。
那羅者。
具雲那羅于陀羅國。
大論雲。
大仙嗔時。
能令大國磨滅是也。
檀特。
太子須大拏經雲檀特山。
應法師雲。
或言單多羅迦山。
或雲檀特山。
此譯雲蔭山。
方志雲。
在?魯沙城北東二十餘裡。
山嶺上塔。
是蘇達拏栖隐之所。
着脫。
與上義同。
但加脫字。
如教雲若表聖人者。
當脫某衣。
嘿妄者。
本是口業。
由意造成故。
二具由生者。
成論正行品雲。
是三種行皆但是心。
所以者何。
離心無思無身口業。
又雲是意業力故。
起身口惡等。
非下。
以欲顯己德之聖希招名利。
非其言者莫成妄業。
亦下。
不唯口辨。
亦有身業現相成重。
義鈔雲。
身表口業故。
從根本判無疑也。
比前。
即無學者衣也。
先下。
文略自作字。
無預。
預樂也。
佚也。
有本作悆音同。
亦悅也。
損境。
對上損字。
暢思。
對上益字。
期契下釋上過。
通顯自他俱有也。
時節下。
如教人淩晨為我殺人是。
教者心克。
今使者反至薄暮殺畜。
是所使意異也。
坐立。
如教坐殺人。
彼立殺畜。
或互下。
或能教颠狂。
或所教舍戒。
通别兩緣彼此阙者。
皆非正犯。
漫心者。
能教通在人畜。
所教随殺皆犯。
如教作坑。
通陷人畜之類也。
無寄。
寄托也。
言不專托于一也。
殺盜下。
如遣人殺己及盜己物。
于義則疏。
故曰無有遣義。
約人犯。
約篇四戒。
罪齊一品。
莫不皆夷。
夷蘭者。
初戒犯夷。
下三結蘭。
兩種者。
若約犯夷吉提。
應曰三種。
今恐取下智解盜殺诳犯蘭為一。
并淫夷為兩種智解。
殺戒雲。
若畜生中有智解人語者。
若複有能變形。
方便求殺者偷蘭。
又大妄戒雲。
畜能變形有智。
向說得上人法。
知者偷蘭。
又調部雲。
不能變化畜前。
自稱得上人法。
佛言吉羅。
盜雖不說輕重及智解。
理宜準此。
而下。
應先難雲。
若殺結蘭者。
何故戒本雲。
斷畜生命者波逸提。
将文答之。
謂律且約不能變化。
若殺犯提。
外部。
大師準十誦。
虎殘犯吉。
多論雲。
一切鳥獸食殘取者吉羅。
今師約智解可同結蘭。
屍上者。
律雲若死屍未壞少壞少壞但使入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