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揮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願學一切善法故。
善法即說恣等。
體狀者。
體謂體性。
狀即相狀。
具如下明。
昔解。
即雲晖願等諸師。
同以三業為能持犯體。
大鈔雲餘義廢之是也。
鈔文既略。
今則具舒。
以省未寤也。
三邪。
淫盜殺也。
四過。
妄绮兩惡也。
三不善。
貪嗔癡也。
由三業不作。
則止持之體善成矣。
屈身至放生。
是身業作持。
贊下二句。
是口作持意下。
修不貪等善。
對治貪等不起。
及修不淨等。
觀舍離染着以成淨行。
又修慈等四心及四種良願。
通為意業作持也。
起下。
翻上止持成作犯也。
止下翻上作持成止犯也乃卻放生贊歎等文。
二人者。
迦葉佛時曾為兄弟。
由其偏修故。
至釋迦佛時。
弟為白象。
兄作比丘。
兄語象言。
吾與汝俱有過矣。
象即感語。
三日不食等文。
下律中起心不動身口。
但自克責。
還複好心。
是名不犯。
四弘。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
俱言弘誓者。
謂廣普之緣曰弘。
自制其心名誓。
十二頭陀。
衣二食四處六也。
廣如頭陀法中。
見論翻為抖擻。
四無量。
智論雲。
修慈為除衆生嗔覺。
修悲為除衆生惱覺。
修善為除不悅樂。
修舍為除愛憎。
通言無量者。
以心從境得名也。
此證意非持犯但下。
即于本所受體。
不能别為嚴故。
若下。
如不行十二頭陀。
隻可言于自利之行。
失順理而修。
不行慈等四心。
則于利他之行。
阙助道之業。
且非犯戒。
毒蛇。
喻煩惱也。
遺教雲。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頭然。
光明經雲。
譬猶男女如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
不得暫安。
此則然是燒然也。
又大論明野幹救頭之喻。
名救頭然。
則然是語辭也。
是知經譬心切。
論喻解脫也。
言煩惱在心速求解脫方名慚者。
未勤對治。
但曰無慚。
亦不言犯戒。
以上多文證古全謬。
能持心者。
合雲能持犯。
即心為體者。
以持犯業體。
要假心力助成。
故小乘戒。
緣身口犯必問心等。
身口屬無記。
但為業具。
未能結業。
雖然業由心起。
起必身口。
若但起身口不起心。
但起心不動身口者。
俱非持犯。
成論。
此引成實正行品文。
謂身口不能自發。
莫不由心。
先了前境。
後起思心。
鼓動身口。
造作前事。
方成業矣。
故彼論雲。
無心殺人不成身業。
無心妄語不成口業等。
離心無思者。
成論破有宗。
以彼宗計。
心王起時别有心所思同起。
自有實體今成宗。
心王心所前後而起。
離心之外别更無思。
無身口業者。
此又斥外道所計。
彼雲身口二業不假于心。
從境而起。
佛教不爾。
一切由心也。
二種者。
持犯各有二種也。
就下。
問凡言所持對一切境。
以受時心總法界故。
受後森然萬境何事非持。
今約二教明者何耶。
答對境雖多。
不離二教。
攝之皆盡。
随中所對之境。
不簡情與非情善惡事法。
若非制作制止境。
即是聽作聽止境。
起心對境之時。
但順二教即成二持。
違二教即成兩犯。
是知持犯不能自分。
約其制聽方知分齊。
二教既收萬境。
故就制聽二教以明其實。
所持體者在乎境也。
廣如會正。
有惡。
如淫盜等惡事制令不作。
順教心故。
止持行成。
有善。
如衣缽三藏教法等。
若順教作修。
即作持行成。
此但薄示梗概。
故曰大略。
違下。
如制教中制止事違教作故。
翻止持成作犯。
又制教中制作法怠而不學。
翻作持成止犯也。
作下。
言作則順于聽門。
不作存乎上行。
故非犯矣。
有下。
如淫盜等事。
業過俱重故制止。
無下。
房等事。
衣依教無惱故聽作。
此一句正顯作與不作一切無罪。
且對二教以分。
隻就聽門自分止作。
故下文雲。
于此事法亦聽作聽止。
如有房财。
理須加法。
故聽作也。
若有妨難犯過衣财。
不合加法。
故聽止也。
所下。
何以所持中須立制聽二教耶唯下。
若但以制教攝機。
則上根獲益。
中下絕分。
則教之急矣。
如但用聽門。
又抑彼上根翻同中下。
則教之寬矣。
故須二教式被三機。
如天須菩提胎衣迦葉等理可求也。
二教。
即制聽也。
攝法。
簡攝事也。
古師約法。
局在作持止犯中。
望法不通止持作犯處名分齊。
若據今師。
事法俱通四行為分齊。
但望順教離過邊屬止持。
依教而作是作持。
若違此二成兩犯。
分齊事者。
如四重等。
是制教中止持作犯事。
非法房舍長衣等。
是聽教中止持作犯事。
望不通法。
故曰唯也。
若據今師。
約七非五邪法。
止故成持。
作則成犯。
則法亦通此二行矣。
二教法事。
如誦戒羯磨如法衣缽等。
是制教中作持止犯法事。
如處分白二造房如量。
是聽教中作持止犯法事。
此中事法齊該。
故曰通也。
前段。
指上止持作犯二行。
唯對事不通法者何耶。
法下。
古師所謂法者。
皆是三藏等善法。
要在進功修學。
方可委知。
是以順教學故在作持收。
違教止故。
□止犯攝。
則不通止持作犯也。
事下。
如淫盜等惡事唯在離過。
不作自然收歸止持。
必持必若違教。
自成作犯。
故下結。
作持得事兼法。
止持局事不通法故。
所以異也。
五邪七非。
如下所明。
此皆非法。
理須制止。
何得言止持作犯唯局事邪。
對事者。
即前雲事但離過自攝法。
惟進修方知。
既不省法通善惡。
則義有乖也。
今則不爾。
但使善事善法在作持止犯收。
惡事惡法在止持作犯攝。
下以位分者。
約可學不可學位。
以分分不越制聽兩教。
以辨事法體狀也。
一下。
今所以先立可學者。
全異古也。
雲晖願至首疏已來。
于止持中皆先明不可學。
謂一切惡事。
于明白心中不開學作。
名不可學。
由不作故成止持。
惡止善行。
義之次第。
故第二明可學。
以善事皆須學故。
今師不爾。
謂一切善惡事法。
明白心中先須學知。
故可學居初。
後于解處迷忘心生。
緣而不了。
故不可學居後也。
三境者。
人非畜也。
四主。
三寶及人非畜也。
淫望三境皆結夷。
故曰通。
盜四主結罪差除故分。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止事。
明白心成于可學。
又今師将淫盜。
在可學者。
要通二位也。
五邪者。
律中調達說五邪。
以破四聖種。
謂盡形乞食。
糞掃衣。
露坐。
不食蘇鹽。
第五盡形不食魚及肉也。
七非者。
律中羯磨離七非。
即非法毗尼。
非法别衆。
非法和合衆。
如法别衆。
法相似别衆。
法相似和合。
七诃不止。
此與事鈔義立有異也。
由下。
迷即本迷。
倒謂颠倒。
如犯言不犯等。
随下。
随于四重等境。
不能辨了。
皆名迷倒。
如有主物作無主想等。
然由未作前事名止。
四依。
如糞埽乞食等體相皆同。
但望執盡形邊以混濫也。
忘下。
于上三法迷邪為正。
思心不決。
望未作邊猶正持。
非下。
釋名義。
對上科而心不了。
文别理同。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止法。
迷忘心成不可學。
答下。
謂不學教人是迷教不迷心。
随所壞行。
結根本外。
更加不學吉無知提。
今下。
此中是迷心不迷教。
先并分明委練。
隻由迷忘心生。
緣而不了根本枝條。
例皆不犯。
故雲無罪可結如下。
以三衣一缽作時。
衣須止細绡紗縠。
及與佛量。
并五正色等。
缽須止金銀漆木等體。
及過減量。
并掍鋧色也。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作事。
明白心中成可學。
如下。
即單白白二白四聖制學之。
作時須離七非也。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作法。
明白心中成可學。
疏中理合更就下約事約法。
立不可學二句。
今不明者。
前制止事法中已明不可學。
可以類知。
故今略也。
亦如鈔中止持制門中。
于可學内。
立制止制作二句。
後但立一不可學。
通曉止作事上俱有不可學也。
今亦同之。
問意。
謂凡止持者。
對彼惡事守禦不犯為義。
今若止中有作。
與下作持何别。
又若于此明作。
則止作合雜混亂。
如何分耶。
答下。
今雖論作。
意在成就止持也。
如衣缽教制修畜。
望今畜故是作持。
不犯阙衣名止持。
順教遵奉又是作持。
是則止中有作收作成止。
舉宗曆然。
豈為雜亂。
答下。
有善起護同屬作持。
是義同本為成止故。
作是意别。
亦猶止淫作觀之類也。
雙持犯義。
理在茲矣。
雙持雙犯者。
影略互舉也。
言雙持則略雙犯。
下文雲。
違此二持便成兩犯。
言隻犯用略單持。
下雲無聖教德。
并是單持。
心用。
心即行心。
用謂力用。
如起一善行心。
力用通成止作二持。
起一不善行心。
通成止作兩犯。
持下略犯字。
且如初戒依教制護。
即善行心成止持也。
能觀不淨厭離現前。
借使怨逼都無染樂。
如蛇口火中者。
是善行心成作持也。
違上二心。
翻成止作兩犯也。
一戒既爾。
諸戒例然。
教。
即制聽兩教。
行。
即教下所诠行也。
必憑托衣缽房舍等境上而生也。
依下。
順制聽兩教中。
制作聽作邊說有二持。
反此無聖教制作聽作者。
并是單持。
故雲依教奉行也。
何者下。
推釋雙持所以也。
可同殺盜者。
但有順教止持。
違教作犯。
成單持雙犯之義。
豈有教文開作成作持義耶。
今此衣缽教既制作。
故具雙持。
問下。
若雲托境順教無犯名作持有。
如淫開怨逼。
與前境合。
望順教禁心。
可名作持。
不受染樂應号止持。
是則亦具二持耶。
答下。
既曰禁心名止。
顯亦屬止持。
又怨逼暫開。
非恒許爾。
若下。
律雲染心看者越毗尼。
聞聳起染亦爾。
況複言合耶。
如後。
即戒相中。
房舍等者。
約事也。
即元主房。
要長佛十二搩手。
廣七搩手(五分佛手二尺)。
長衣。
即長如來八指。
廣四指(佛指二寸)。
疏文略長而言狹者。
收減量耳。
下雲房财大小是也。
指下。
約法也。
房須乞法指授。
衣限十日說淨。
于下。
約事法示雙持義。
此中句法。
對事法上應得兩句。
皆明白心也。
犯過。
即販賣衣财。
不應淨法。
大小。
即過減量也。
迷下。
如緣過量房。
作如量想。
始終不轉。
無罪可結。
斯本迷也。
或前後想轉。
斯為忘也。
如是迷忘交互而起。
皆迷心矣。
作下。
處分說淨為是。
反此名非。
今迷忘心生緣而不了。
如不處分作處分想等。
望無心違教。
猶名止持。
迷下。
即但迷非學了。
故佛一切開也。
還約事法對不可學。
亦成二句。
講者曆之。
下皆仿此。
并制修學者。
順古進修邊。
解作持義。
行護。
順教制造是行。
加法受持名護。
教行者。
舉能所二诠也。
文言一切通包三學萬行也。
并下結示作止。
制門。
即指前止持制門中。
制止事法也。
今複言止。
與上何别耶。
答下。
惡法即五邪七非。
文略惡事。
謂前制不許作邊名止持。
今望制作離過邊名止持。
是則來由意旨各有其緻。
可以通而解之不。
事下。
謂房非妨難。
衣無犯過。
如法通成故聽作也。
反此不合故聽止也。
如前。
即止持可學中。
昔解。
即願等古人也。
作至者字已來。
徴其不通。
非此主末文釋其所以也。
且雲初無不可學者一句。
即同鈔中。
徴雲所以不通。
不可學者鈔中略。
非此所明已下答文。
彼但雲由心迷忘。
非學能了。
即同次科。
今解不然。
不可學迷非學能了等文。
以鈔中略。
順古答文。
并今解不然等語。
故使先德釋鈔多緻異評。
若彼此校雠。
理自明矣。
非此所明者。
古人既約惡事為不可學。
由惡事非進修之業。
聖人豈制學之。
故非此作持中明也。
若爾止持中何以立耶。
不同下釋也。
言不可辄同止持有不可學。
以止持唯獨在遠離過非邊得名止也。
今下。
謂今師一切心境。
皆是可學。
隻由迷心故不能了。
豈局止持作犯中是則止作。
四行俱通矣。
乃下引證。
聖人尚有迷心。
況下凡乎。
如羅漢不識赤鹽等。
皆事迷也。
如律下。
四分長财不相染。
凡有八緣。
第八雲。
若忘去謂以心迷故。
或忘财體。
若忘加法并開十日。
又雲雖知是長。
若忘等緣則無有罪。
指授房戒。
境想不乞處分造房。
雖作前事。
迷忘無罪。
斯皆良證。
問下。
若雲想疑不結。
何以房戒處分想疑中。
結偷蘭耶。
答下。
忘心非罪。
但望前心方便結爾。
前心即初作房時。
後心房成時也。
由後心想差于前因。
因不至果故。
亦望未轉想時。
明白心中有罪。
是知忘心非在結限若下。
昔人不可學。
局在止持作犯中仍須結罪。
是塞。
今師不可學。
俱該四行兼放。
迷心是通。
是則今古全乖矣。
諸下。
蓋不欲全蔑古人耳。
又恐後來有好丹非素之者。
故曰任情兩取。
然而該通持犯啟決昔迷者。
非夫聖師。
曷能臻于此乎。
翻對止持。
亦須有制聽二教。
可學不可學事法二種。
但望不修戒行。
于事于法。
有違越邊。
皆名犯也。
怠。
懈也。
上作持雲進用修成。
今雲怠而不修。
相翻之意也。
類上持者。
以止持翻成作犯。
今古皆有不可學。
今師添可學。
作持翻為止犯。
今古皆有可學。
今加不可學。
故二犯俱通。
但将此類彼二持。
交互映照。
則衢道甚明。
若無染污。
謂受戒之後。
四舍已前。
戒體在三心中。
望無惡來行。
戒體光潔。
可曰止持。
是故第四心前即有持義。
謂下。
示三心也。
此三布列經論不同。
經約受在初者。
此據粗細等明也。
論将識在止者。
此約起業以辯也。
非業者。
未能成業故。
非記者。
是無記心故。
若遷流至第四行心。
能起三毒三善。
方成持犯别因也。
所以分行為一。
三心為一。
豈非上。
應先難雲。
既曰流入行心。
方成别業。
何以三心成止持耶。
将文答之。
無染污者。
簡異先德也。
古謂端然拱手不為善惡。
成端拱止持。
今破雲。
若拱手不修諸善。
應成端拱止犯。
便通餘行。
是義不然。
故今改之。
三下。
亦先難雲。
三心是無記者。
受體在中應非記耶。
受下答。
謂受體是善行心中成。
其體即是記。
雖在三無記中。
不随變失。
故涅槃雲。
其心雖在惡無記中。
本所受體不名漏失。
大疏難雲。
三心有止持者。
為記業無記業。
若是記者三心非行。
何得成業。
若是無記不應名持。
答今謂心雖非記。
受體是記。
但望無行名為止持。
又古德難雲。
三心不造諸惡名止持者。
不修諸善應号止犯。
答受體先已受得。
于三心中。
無惡來行。
說名為持。
惡既先不受得。
無善來防。
豈曰止犯。
治行。
治即對治。
行心。
如起一善行心對至成二持。
起一不善行心對治成二犯也。
且标一行。
故曰止持。
行心造業趣果名行。
以識但了總相。
想專取像。
受偏領納。
不能造業。
要假行心遷流。
方成别業故。
識等三心無此止持。
又三性中唯局善性。
惡無記性中亦無此止持也。
如下。
即對欲過境。
作不淨觀。
遮約故曰對境防也。
起心護。
即起無貪善行心持護。
若然豈是無記三心耶。
後止。
即同後行心中止持也。
既下。
且如持衣境。
要假第四行心。
加法成受。
故識等非分。
注中通善惡行四字。
大鈔中亦有此注。
彼但雲即識想受三心。
則無此四字。
或可言此三心。
能通第四善惡行心。
若然則前三為行之因爾。
非者無也。
即善與無記中無二犯也。
前後等者。
如初對持衣事。
起加法心。
是作持。
後遇怨境起殺害心。
是作犯。
是則心随境變。
持犯自殊。
反上應雲為殺等過名身作犯。
不受食食名身止犯。
作安等過名口作犯。
不作知淨名口止犯。
單意。
以未動身口故。
如條部律雲。
比丘見河中流船。
念欲取之。
疑犯。
佛言不犯。
将下。
願學一切善法故。
善法即說恣等。
體狀者。
體謂體性。
狀即相狀。
具如下明。
昔解。
即雲晖願等諸師。
同以三業為能持犯體。
大鈔雲餘義廢之是也。
鈔文既略。
今則具舒。
以省未寤也。
三邪。
淫盜殺也。
四過。
妄绮兩惡也。
三不善。
貪嗔癡也。
由三業不作。
則止持之體善成矣。
屈身至放生。
是身業作持。
贊下二句。
是口作持意下。
修不貪等善。
對治貪等不起。
及修不淨等。
觀舍離染着以成淨行。
又修慈等四心及四種良願。
通為意業作持也。
起下。
翻上止持成作犯也。
止下翻上作持成止犯也乃卻放生贊歎等文。
二人者。
迦葉佛時曾為兄弟。
由其偏修故。
至釋迦佛時。
弟為白象。
兄作比丘。
兄語象言。
吾與汝俱有過矣。
象即感語。
三日不食等文。
下律中起心不動身口。
但自克責。
還複好心。
是名不犯。
四弘。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
俱言弘誓者。
謂廣普之緣曰弘。
自制其心名誓。
十二頭陀。
衣二食四處六也。
廣如頭陀法中。
見論翻為抖擻。
四無量。
智論雲。
修慈為除衆生嗔覺。
修悲為除衆生惱覺。
修善為除不悅樂。
修舍為除愛憎。
通言無量者。
以心從境得名也。
此證意非持犯但下。
即于本所受體。
不能别為嚴故。
若下。
如不行十二頭陀。
隻可言于自利之行。
失順理而修。
不行慈等四心。
則于利他之行。
阙助道之業。
且非犯戒。
毒蛇。
喻煩惱也。
遺教雲。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頭然。
光明經雲。
譬猶男女如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
不得暫安。
此則然是燒然也。
又大論明野幹救頭之喻。
名救頭然。
則然是語辭也。
是知經譬心切。
論喻解脫也。
言煩惱在心速求解脫方名慚者。
未勤對治。
但曰無慚。
亦不言犯戒。
以上多文證古全謬。
能持心者。
合雲能持犯。
即心為體者。
以持犯業體。
要假心力助成。
故小乘戒。
緣身口犯必問心等。
身口屬無記。
但為業具。
未能結業。
雖然業由心起。
起必身口。
若但起身口不起心。
但起心不動身口者。
俱非持犯。
成論。
此引成實正行品文。
謂身口不能自發。
莫不由心。
先了前境。
後起思心。
鼓動身口。
造作前事。
方成業矣。
故彼論雲。
無心殺人不成身業。
無心妄語不成口業等。
離心無思者。
成論破有宗。
以彼宗計。
心王起時别有心所思同起。
自有實體今成宗。
心王心所前後而起。
離心之外别更無思。
無身口業者。
此又斥外道所計。
彼雲身口二業不假于心。
從境而起。
佛教不爾。
一切由心也。
二種者。
持犯各有二種也。
就下。
問凡言所持對一切境。
以受時心總法界故。
受後森然萬境何事非持。
今約二教明者何耶。
答對境雖多。
不離二教。
攝之皆盡。
随中所對之境。
不簡情與非情善惡事法。
若非制作制止境。
即是聽作聽止境。
起心對境之時。
但順二教即成二持。
違二教即成兩犯。
是知持犯不能自分。
約其制聽方知分齊。
二教既收萬境。
故就制聽二教以明其實。
所持體者在乎境也。
廣如會正。
有惡。
如淫盜等惡事制令不作。
順教心故。
止持行成。
有善。
如衣缽三藏教法等。
若順教作修。
即作持行成。
此但薄示梗概。
故曰大略。
違下。
如制教中制止事違教作故。
翻止持成作犯。
又制教中制作法怠而不學。
翻作持成止犯也。
作下。
言作則順于聽門。
不作存乎上行。
故非犯矣。
有下。
如淫盜等事。
業過俱重故制止。
無下。
房等事。
衣依教無惱故聽作。
此一句正顯作與不作一切無罪。
且對二教以分。
隻就聽門自分止作。
故下文雲。
于此事法亦聽作聽止。
如有房财。
理須加法。
故聽作也。
若有妨難犯過衣财。
不合加法。
故聽止也。
所下。
何以所持中須立制聽二教耶唯下。
若但以制教攝機。
則上根獲益。
中下絕分。
則教之急矣。
如但用聽門。
又抑彼上根翻同中下。
則教之寬矣。
故須二教式被三機。
如天須菩提胎衣迦葉等理可求也。
二教。
即制聽也。
攝法。
簡攝事也。
古師約法。
局在作持止犯中。
望法不通止持作犯處名分齊。
若據今師。
事法俱通四行為分齊。
但望順教離過邊屬止持。
依教而作是作持。
若違此二成兩犯。
分齊事者。
如四重等。
是制教中止持作犯事。
非法房舍長衣等。
是聽教中止持作犯事。
望不通法。
故曰唯也。
若據今師。
約七非五邪法。
止故成持。
作則成犯。
則法亦通此二行矣。
二教法事。
如誦戒羯磨如法衣缽等。
是制教中作持止犯法事。
如處分白二造房如量。
是聽教中作持止犯法事。
此中事法齊該。
故曰通也。
前段。
指上止持作犯二行。
唯對事不通法者何耶。
法下。
古師所謂法者。
皆是三藏等善法。
要在進功修學。
方可委知。
是以順教學故在作持收。
違教止故。
□止犯攝。
則不通止持作犯也。
事下。
如淫盜等惡事唯在離過。
不作自然收歸止持。
必持必若違教。
自成作犯。
故下結。
作持得事兼法。
止持局事不通法故。
所以異也。
五邪七非。
如下所明。
此皆非法。
理須制止。
何得言止持作犯唯局事邪。
對事者。
即前雲事但離過自攝法。
惟進修方知。
既不省法通善惡。
則義有乖也。
今則不爾。
但使善事善法在作持止犯收。
惡事惡法在止持作犯攝。
下以位分者。
約可學不可學位。
以分分不越制聽兩教。
以辨事法體狀也。
一下。
今所以先立可學者。
全異古也。
雲晖願至首疏已來。
于止持中皆先明不可學。
謂一切惡事。
于明白心中不開學作。
名不可學。
由不作故成止持。
惡止善行。
義之次第。
故第二明可學。
以善事皆須學故。
今師不爾。
謂一切善惡事法。
明白心中先須學知。
故可學居初。
後于解處迷忘心生。
緣而不了。
故不可學居後也。
三境者。
人非畜也。
四主。
三寶及人非畜也。
淫望三境皆結夷。
故曰通。
盜四主結罪差除故分。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止事。
明白心成于可學。
又今師将淫盜。
在可學者。
要通二位也。
五邪者。
律中調達說五邪。
以破四聖種。
謂盡形乞食。
糞掃衣。
露坐。
不食蘇鹽。
第五盡形不食魚及肉也。
七非者。
律中羯磨離七非。
即非法毗尼。
非法别衆。
非法和合衆。
如法别衆。
法相似别衆。
法相似和合。
七诃不止。
此與事鈔義立有異也。
由下。
迷即本迷。
倒謂颠倒。
如犯言不犯等。
随下。
随于四重等境。
不能辨了。
皆名迷倒。
如有主物作無主想等。
然由未作前事名止。
四依。
如糞埽乞食等體相皆同。
但望執盡形邊以混濫也。
忘下。
于上三法迷邪為正。
思心不決。
望未作邊猶正持。
非下。
釋名義。
對上科而心不了。
文别理同。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止法。
迷忘心成不可學。
答下。
謂不學教人是迷教不迷心。
随所壞行。
結根本外。
更加不學吉無知提。
今下。
此中是迷心不迷教。
先并分明委練。
隻由迷忘心生。
緣而不了根本枝條。
例皆不犯。
故雲無罪可結如下。
以三衣一缽作時。
衣須止細绡紗縠。
及與佛量。
并五正色等。
缽須止金銀漆木等體。
及過減量。
并掍鋧色也。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作事。
明白心中成可學。
如下。
即單白白二白四聖制學之。
作時須離七非也。
此即止持中制教中制作法。
明白心中成可學。
疏中理合更就下約事約法。
立不可學二句。
今不明者。
前制止事法中已明不可學。
可以類知。
故今略也。
亦如鈔中止持制門中。
于可學内。
立制止制作二句。
後但立一不可學。
通曉止作事上俱有不可學也。
今亦同之。
問意。
謂凡止持者。
對彼惡事守禦不犯為義。
今若止中有作。
與下作持何别。
又若于此明作。
則止作合雜混亂。
如何分耶。
答下。
今雖論作。
意在成就止持也。
如衣缽教制修畜。
望今畜故是作持。
不犯阙衣名止持。
順教遵奉又是作持。
是則止中有作收作成止。
舉宗曆然。
豈為雜亂。
答下。
有善起護同屬作持。
是義同本為成止故。
作是意别。
亦猶止淫作觀之類也。
雙持犯義。
理在茲矣。
雙持雙犯者。
影略互舉也。
言雙持則略雙犯。
下文雲。
違此二持便成兩犯。
言隻犯用略單持。
下雲無聖教德。
并是單持。
心用。
心即行心。
用謂力用。
如起一善行心。
力用通成止作二持。
起一不善行心。
通成止作兩犯。
持下略犯字。
且如初戒依教制護。
即善行心成止持也。
能觀不淨厭離現前。
借使怨逼都無染樂。
如蛇口火中者。
是善行心成作持也。
違上二心。
翻成止作兩犯也。
一戒既爾。
諸戒例然。
教。
即制聽兩教。
行。
即教下所诠行也。
必憑托衣缽房舍等境上而生也。
依下。
順制聽兩教中。
制作聽作邊說有二持。
反此無聖教制作聽作者。
并是單持。
故雲依教奉行也。
何者下。
推釋雙持所以也。
可同殺盜者。
但有順教止持。
違教作犯。
成單持雙犯之義。
豈有教文開作成作持義耶。
今此衣缽教既制作。
故具雙持。
問下。
若雲托境順教無犯名作持有。
如淫開怨逼。
與前境合。
望順教禁心。
可名作持。
不受染樂應号止持。
是則亦具二持耶。
答下。
既曰禁心名止。
顯亦屬止持。
又怨逼暫開。
非恒許爾。
若下。
律雲染心看者越毗尼。
聞聳起染亦爾。
況複言合耶。
如後。
即戒相中。
房舍等者。
約事也。
即元主房。
要長佛十二搩手。
廣七搩手(五分佛手二尺)。
長衣。
即長如來八指。
廣四指(佛指二寸)。
疏文略長而言狹者。
收減量耳。
下雲房财大小是也。
指下。
約法也。
房須乞法指授。
衣限十日說淨。
于下。
約事法示雙持義。
此中句法。
對事法上應得兩句。
皆明白心也。
犯過。
即販賣衣财。
不應淨法。
大小。
即過減量也。
迷下。
如緣過量房。
作如量想。
始終不轉。
無罪可結。
斯本迷也。
或前後想轉。
斯為忘也。
如是迷忘交互而起。
皆迷心矣。
作下。
處分說淨為是。
反此名非。
今迷忘心生緣而不了。
如不處分作處分想等。
望無心違教。
猶名止持。
迷下。
即但迷非學了。
故佛一切開也。
還約事法對不可學。
亦成二句。
講者曆之。
下皆仿此。
并制修學者。
順古進修邊。
解作持義。
行護。
順教制造是行。
加法受持名護。
教行者。
舉能所二诠也。
文言一切通包三學萬行也。
并下結示作止。
制門。
即指前止持制門中。
制止事法也。
今複言止。
與上何别耶。
答下。
惡法即五邪七非。
文略惡事。
謂前制不許作邊名止持。
今望制作離過邊名止持。
是則來由意旨各有其緻。
可以通而解之不。
事下。
謂房非妨難。
衣無犯過。
如法通成故聽作也。
反此不合故聽止也。
如前。
即止持可學中。
昔解。
即願等古人也。
作至者字已來。
徴其不通。
非此主末文釋其所以也。
且雲初無不可學者一句。
即同鈔中。
徴雲所以不通。
不可學者鈔中略。
非此所明已下答文。
彼但雲由心迷忘。
非學能了。
即同次科。
今解不然。
不可學迷非學能了等文。
以鈔中略。
順古答文。
并今解不然等語。
故使先德釋鈔多緻異評。
若彼此校雠。
理自明矣。
非此所明者。
古人既約惡事為不可學。
由惡事非進修之業。
聖人豈制學之。
故非此作持中明也。
若爾止持中何以立耶。
不同下釋也。
言不可辄同止持有不可學。
以止持唯獨在遠離過非邊得名止也。
今下。
謂今師一切心境。
皆是可學。
隻由迷心故不能了。
豈局止持作犯中是則止作。
四行俱通矣。
乃下引證。
聖人尚有迷心。
況下凡乎。
如羅漢不識赤鹽等。
皆事迷也。
如律下。
四分長财不相染。
凡有八緣。
第八雲。
若忘去謂以心迷故。
或忘财體。
若忘加法并開十日。
又雲雖知是長。
若忘等緣則無有罪。
指授房戒。
境想不乞處分造房。
雖作前事。
迷忘無罪。
斯皆良證。
問下。
若雲想疑不結。
何以房戒處分想疑中。
結偷蘭耶。
答下。
忘心非罪。
但望前心方便結爾。
前心即初作房時。
後心房成時也。
由後心想差于前因。
因不至果故。
亦望未轉想時。
明白心中有罪。
是知忘心非在結限若下。
昔人不可學。
局在止持作犯中仍須結罪。
是塞。
今師不可學。
俱該四行兼放。
迷心是通。
是則今古全乖矣。
諸下。
蓋不欲全蔑古人耳。
又恐後來有好丹非素之者。
故曰任情兩取。
然而該通持犯啟決昔迷者。
非夫聖師。
曷能臻于此乎。
翻對止持。
亦須有制聽二教。
可學不可學事法二種。
但望不修戒行。
于事于法。
有違越邊。
皆名犯也。
怠。
懈也。
上作持雲進用修成。
今雲怠而不修。
相翻之意也。
類上持者。
以止持翻成作犯。
今古皆有不可學。
今師添可學。
作持翻為止犯。
今古皆有可學。
今加不可學。
故二犯俱通。
但将此類彼二持。
交互映照。
則衢道甚明。
若無染污。
謂受戒之後。
四舍已前。
戒體在三心中。
望無惡來行。
戒體光潔。
可曰止持。
是故第四心前即有持義。
謂下。
示三心也。
此三布列經論不同。
經約受在初者。
此據粗細等明也。
論将識在止者。
此約起業以辯也。
非業者。
未能成業故。
非記者。
是無記心故。
若遷流至第四行心。
能起三毒三善。
方成持犯别因也。
所以分行為一。
三心為一。
豈非上。
應先難雲。
既曰流入行心。
方成别業。
何以三心成止持耶。
将文答之。
無染污者。
簡異先德也。
古謂端然拱手不為善惡。
成端拱止持。
今破雲。
若拱手不修諸善。
應成端拱止犯。
便通餘行。
是義不然。
故今改之。
三下。
亦先難雲。
三心是無記者。
受體在中應非記耶。
受下答。
謂受體是善行心中成。
其體即是記。
雖在三無記中。
不随變失。
故涅槃雲。
其心雖在惡無記中。
本所受體不名漏失。
大疏難雲。
三心有止持者。
為記業無記業。
若是記者三心非行。
何得成業。
若是無記不應名持。
答今謂心雖非記。
受體是記。
但望無行名為止持。
又古德難雲。
三心不造諸惡名止持者。
不修諸善應号止犯。
答受體先已受得。
于三心中。
無惡來行。
說名為持。
惡既先不受得。
無善來防。
豈曰止犯。
治行。
治即對治。
行心。
如起一善行心對至成二持。
起一不善行心對治成二犯也。
且标一行。
故曰止持。
行心造業趣果名行。
以識但了總相。
想專取像。
受偏領納。
不能造業。
要假行心遷流。
方成别業故。
識等三心無此止持。
又三性中唯局善性。
惡無記性中亦無此止持也。
如下。
即對欲過境。
作不淨觀。
遮約故曰對境防也。
起心護。
即起無貪善行心持護。
若然豈是無記三心耶。
後止。
即同後行心中止持也。
既下。
且如持衣境。
要假第四行心。
加法成受。
故識等非分。
注中通善惡行四字。
大鈔中亦有此注。
彼但雲即識想受三心。
則無此四字。
或可言此三心。
能通第四善惡行心。
若然則前三為行之因爾。
非者無也。
即善與無記中無二犯也。
前後等者。
如初對持衣事。
起加法心。
是作持。
後遇怨境起殺害心。
是作犯。
是則心随境變。
持犯自殊。
反上應雲為殺等過名身作犯。
不受食食名身止犯。
作安等過名口作犯。
不作知淨名口止犯。
單意。
以未動身口故。
如條部律雲。
比丘見河中流船。
念欲取之。
疑犯。
佛言不犯。
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