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疏卷第二(頭起佛坐菩提樹尾盡不淫戒)

關燈
者,分二:先明作業輕重,次明得報輕重。

    初明淫業輕重者,五門分别:一、約心論業,二、約境,三、心境合辨,四、論淫穢損壞深重,五、勸防種類。

    一、約心論業者,有四種:一、增上品,貪心猛盛,于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前,無慚無愧,不差不恥行淫者是。

    二、中品,貪心則有少慚愧,不對三寶、師僧、父母前行淫者是。

    三、下品,貪心有慚愧于賢聖,羞恥見于師長,能避年三長月月六齋日餘時行淫者是。

    三品貪心輕重者,上品最重,中品其次,下品最輕。

    嗔心三品,癡心三品,三毒等分三品,一一準例。

    貪心三品,其義可解(雲雲。

    約心作業論輕重竟)。

     二、約境淫者,一切有情六道差别,就人道中六親差别(六親者,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女孫男女、玄孫男女,是六親也)。

    又出家五衆、在家二衆,又學三乘入位賢聖等。

    如諸律有犯羅漢尼等,況下位人耶(論輕重者)?此等諸境中,謂六親、出家五衆、入位三乘賢聖等,犯者并重,餘并輕(約淫境竟)。

     三、心境合辨者,還以前四毒心中,對所述境論之。

    若以上三品四毒心犯諸境,結業最重;中、下品毒心犯中、下品境,還結業中、下,可知(合辨竟,或交絡心境,煩而不出,可解雲)。

     四、論淫穢損壞深重。

    何者?略出四節。

    如大智論說:有一淫女,停在天神廟中,伺求其男子,不稱淫心,欲火熾盛,流溢于外,遂燒卻天神廟。

    (一也。

    )二、昔有五通仙人,神力故,飛入王宮,乃受國王宮人彩女,衆共摩觸,欲染心生,遂失神通,步皈山澤。

    若行淫者,能壞世間一切咒術方藥,合練不成;又能壞一切出世三乘戒行、禅定、解脫一切善根。

    (二也。

    )三、惡事彰露,因行賊法,多人生謗,語不信受。

    (三○。

    )四、以行淫故,壞他信心,觸事多難,惡名流布,損壞之甚,無過淫欲。

    (四也。

    淫損壞竟也。

    ) 五、勸防淫種類者。

    若佛子,未登初地已上,要須遠境修行身戒心慧。

    若佛子,或男或女,行醫藥時,與彼男女相摩觸時,染欲心生,論媒嫁事,或便漏失,或一男一女,無第三人,獨自行住坐卧,二皆是犯淫波羅夷之前方便也。

    所以諸律一一結罪。

    法華經第五卷安樂行品雲: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複餘事?入裡乞食,将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又涅槃經第三十一師子吼品雲:何名淨戒具足?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和合,見女人時,或共嘲調,言語戲笑。

    又于壁障外,遙聞女人璎珞環钏,種種諸聲,心生愛着。

    又然見男子随逐女人時,或見女人随逐男子時,便生貪着。

    又見男女相随,然為生天,受五欲樂。

    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以下出具足戒相。

    )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屍羅波羅蜜,不為衆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是名菩薩淨戒具足。

    (勸防護淫種類竟。

    以上五門明淫業輕重竟。

    ) 二、明淫業得報輕重者。

    依十地論、對法論,亦有三種果(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一、異熟果者,随三惡趣中受劇苦等;二、等流果者,謂于人中受二妻相競,及婦不貞良;三、增上果者,謂多諸塵坌。

    又依優婆塞戒經第四雲:若複有人樂為邪淫,是人不能護自他,一切衆生見皆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于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變慕,壽命短促,名邪淫現在惡果。

    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惡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

    若得人身,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不得自在。

    又大菩薩藏第十雲:舍利子,我說一切習近欲時,無有少惡而不造者。

    彼若報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為害重者,無有過于女色諸欲。

    又雲:若衆生味着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着利刀之刃,即是味着大熱鐵丸,即是味着坐熱鐵床,即是味着熱鐵機橙。

    又雲:當知婦人減聖慧眼,乃至廣說(今略不出)。

    又正法念經雲:如死蛾投火,不見燒害苦,欲樂亦如是,癡人不覺知。

    如是女欲網,系縛甚大堅牢,能令諸衆生,輪回于有獄。

    身縛尚可解,心縛不可脫,心既為欲縛,常受諸苦惱。

    乃至盡婦女,眼尚不欲觀,破欲堅明慧,是故得解脫(淫業輕重竟)。

     五、勸斷欲持戒者。

    淫欲既是生死根栽,佛作兩種治之:一對治治之,二法性治之。

    對治治者,如禅秘要經,又如治禅病經同雲:若行者入禅定時,惡欲覺起,貪淫盛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于心風,使心颠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頸體,當疾治之。

    治治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

    子藏者,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膜,如死豬胞。

    四百四脈,從于子藏,猶如樹根,布散諸根,如盛屎囊。

    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萬戶蟲,圍繞周匝。

    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産門,如臂钏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

    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頭有十二口。

    人飲水時,水精入脈,布散諸蟲,入毗羅蟲頂,直至産門,半月半月,出不淨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

    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六竅中,出如敗绛汁。

    複有諸蟲,細于秋毫,遊戲其中。

    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髒上。

    肺腧腎脈,于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婉绻相着,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豬精,臭惡叵堪。

    至陰藏處,分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葉。

    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于風蟲,細若秋毫,似毗蘭多鳥?。

    諸蟲口中生筋色蟲,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鳥眼。

    九十八脈上沖于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于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

    八十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

    觸前女根,男精清白是諸蟲尿,女精黃赤是諸蟲膿。

    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萬戶蟲地水火風動作如此。

    告舍利弗:若有四衆着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

    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豎耳嗔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

    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複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衆不淨物,先滴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

    見此事已,于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癞人那利瘡蟲(翻那利為毒惡瘡),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熾熱,應當谛觀自身他身。

    如是欲界一切衆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

    告舍利弗:汝今知不?衆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

    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禦人主,免欲淤泥,不為駛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淫泆不祥幻僞妖鬼之所娆害。

    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婆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

    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衆說,慎勿忘失。

    又引大論,說五種不淨:一、生處不淨(胎中十月生藏下,熟藏上,小便道中生也),二、種子不淨(以父母精血成己身種子是也),三、自相不淨(九孔常流尿尿洟是也),四、自性不淨(從頭至足三十六物不淨充滿是),五、究竟不淨。

    觀已,次觀白骨。

    觀白骨已,即得斷除三種惡欲: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細觸欲(勸修行曰)。

    若有奉行此不淨觀、白骨觀者,當知是人惡欲染心由此停息,是則名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若能修行進趣,與定相應,是則名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

    又若久修習,則能調伏微細染欲,是則為前眷屬餘清淨戒(觀對治淫欲竟)。

    二、法性治淫欲者。

    如文殊寶藏經雲:淫欲即是道,恚癡亦複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者無。

    夫法性平等,染淨之義,體同善惡,理融取舍,二途齊緻。

    所以有說無說,空淨湛然;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若菩薩摩诃薩,如法華經安樂行品,觀一切法空如實。

    (實相即法性異名也。

    )又如維摩經,觀身實相觀,觀佛亦然。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如是觀者,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塵勞寂滅相,本來無不動。

    所以貪欲即是菩提,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者,義如是也。

    今依天台智者,作六義釋之。

    一理即,(言染平等故,三毒理即道。

    )二名字即,(謂大根性人,宜聞說之,染淨平等,三毒即是道名字。

    )三觀行即,(言菩薩入十信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是也。

    )六究竟即。

    (即妙覺極果是。

    )作此六重,釋三毒即道者,即帶戒解,染淨迷悟凡聖不同也。

    此乃無差别之差别,即無差别也。

    (略出法性治淫欲竟。

    )如上對治,治淫欲,即是諸一切小乘為正道,令于大乘為助道。

    又如大品經廣乘品,說不淨觀,即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是曆五停心,觀三十七品,乃至十力四無所畏,一一皆即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若菩薩能如是了知助道即空,以不可得故者,即無差别助道,異于正道也。

    但為無上調禦調伏淫怒癡故,說助道如瀉藥,說正道如補藥耳。

    若三毒以調,善入本源,清淨戒者,戒也。

    (結成三聚,例上可解,勸斷淫戒竟也。

    )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者。

     述曰:戒文分三:一、舉過制斷,即持律儀戒(從初至及非道行淫是也);二、修善救度,即攝善法、攝衆生二戒(從初菩薩下,至淨法與人是);三、違制結犯(從而反更起,至夷罪是也)。

    初中分二:先、舉過總制(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是);二、廣示淫相(從淫因至及非道行淫是)。

    初中,自淫、教人淫者,即是舉過。

    文無贊歎、随喜者,存略也。

     一切女人不得故淫者。

     述曰:總制也。

    若故淫者,非梵行所,以雲不得簡異睡夢,名曰故淫(雲雲)。

     淫因緣法業者。

     述曰:此第二,廣示淫相,作四門釋之。

    如一人内心起染,名淫因。

    或對可淫境,绮言豔語,或遣人送物為信,及豔語等,名淫緣。

    廣說帳幕、支度、座卧、行淫方便等,名淫法。

    男女和合,名淫業。

    (約一男釋竟也。

    )若起惡覺欲心,名因。

    即以钗珰環钏、脂粉朱黛、绫羅錦绮、華冠寶?,種種嚴身之具,名淫緣。

    又如绮豔言調,或手摩觸他身,名淫法。

    與他男子和合,名淫業。

    (約一女人釋竟。

    )又因者,自作淫事,名因。

    助他淫事,名緣。

    媒媾男女,名法。

    故令他常行淫欲,名業。

    (約自他釋竟。

    )又欲界一切衆生,常懷欲心,名因。

    男為女走,貪着追求;女為男子,嬰纏房室,更相觇侯,名淫緣。

    廣起他園林華果,唯令百千萬代子孫,于中受五欲樂,故名淫法。

    遂令百千萬代男女,欲海轉深,愛河無際,故名淫業。

    又有炫賣女色之家,以為淫業。

    (釋因緣法業竟。

    )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者, 述曰:此等諸女,名為淫境。

    乃至者,超越人道,至畜生道,故雲乃至畜生。

    唯此淫戒,雲母女姊妹六親,故應通雲一切三界六道身分,一切可行之處,通為犯境也(雲雲)。

    非道者,有人雲:以小便道為淫正道,若大便道及口為非道行淫。

    今不如彼,以一切男女淫欲熾盛,大便道及口俱是一切,律中制為正道境,此則是正可行淫之道。

    除此三處,于一切男女身分之上而淫者,故雲非道行淫也(雲雲)。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下至淨法與人者。

     述曰:此第二,制修善。

    有人雲:于上位母姊,應生孝順心;于下位一切衆生,應生慈心。

    此釋與别教俗谛義相應,未稱菩薩自他同體義也。

    何者?若菩薩應以無緣無念,慈悲心喜,舍自不行淫,救度一切衆生,淨法與人者,即是教他行不淫,贊歎随喜行。

    不淫者,種種方便,為一切衆生,贊歎不淫欲法,故雲淨法與人(雲雲)。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者。

     述曰:此第三,違制結犯。

    于中有四:一、不作前益,己乖正行;二、況更起惡,以惡加人;三、況淫熾盛,不擇禽獸;四、況無慚愧甚,加于母女。

    如是行淫,總隻由無慈悲心,故雲是菩薩波羅夷罪(雲雲)。

    (釋不淫戒竟也。

    ) 菩薩戒疏卷第二